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法國電影交叉點

法國電影交叉點

發布時間:2022-10-04 00:01:53

⑴ 電影交叉點片尾插曲

不想睡
演唱:陳曉東

夜了為什麼還不想睡
除了你 我還在思念誰
我並不是害怕黑 寂寞
卻喜歡把整個我包圍
好想再重新和你愛一回
讓傷心的回憶通通都給化成灰
曾對你說沒愛無所謂
其實自己脆弱不知道應怎麼面對

故意在街上給冷風吹
等著你來溫暖我心扉
終於也是掉下眼淚 愛情
不知不覺的不翼而飛
請你永遠都把我罵好罪
那不用心痛日日夜夜為你心碎
你的愛曾經是絕對
我一輩子都會為我的愚昧而後悔Oh....

夜了為什麼還不想睡
除了你 我還在思念誰
我並不是害怕黑 寂寞
卻喜歡把整個我包圍
好想再重新和你愛一回
讓傷心的回憶通通都給化成灰
曾對你說沒愛無所謂

⑵ 介紹一下Sienna Guillory《生化危機2》里的黑發女主角,她都演過哪些電影

米拉·喬沃維奇
英文名:Milla Jovovich

生日:1975年12月17日(星期三)

星座:巨蟹座

身高:5'9'(170公分)

三圍:W34:B24:H34

出生地:烏克蘭;

眼睛:綠色;

頭發:棕色;

居住:洛杉磯

國籍:烏克蘭

出生於烏克蘭的米拉5歲時,隨父母移民到美國加州薩克拉門托。她不僅是一名模特,同時又是一個比較有造詣的歌星和演員。首張專輯《The Divine Comedy》深受好評。米蘭目前共出演了7部影片,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由法國大導演呂克·貝松拍攝的《第五元素》。

星路歷程:

1984年,只有9歲的米拉開始參加一部電視劇的拍攝。

1985年,11歲的她步入模特圈。攝影師Richard Avedon為她拍攝的照片,上《Mademoiselle》雜志封面,是美國時尚雜志最年輕的封面女郎。

1986年,被評選為「世界上最令人難忘的女性」。

經常為Banana Republic,Anna Molinari,The Gap,Calvin Klein,Redken以及許多其他大牌設計師進行時裝表演和時尚廣告宣傳。

1994年4月,首張專輯《The Divine Comedy》發行。

演藝生涯:1988初涉影壇,主演《兩個月亮》(Two Moon Junction)。;1988電視《開往Kathman的夜車》(The Night Train to Kathman)。;1991《重返藍色珊瑚礁》(Return to the BlueLagoon)。;1992《卓別林》(Chaplin)。;1992《卡夫斯》(Kuffs)。;1993《迷惑》(Dazedand Confused)。;1997《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電影:

1988初涉影壇,主演《兩個月亮》(Two Moon Junction)
1988電視《開往Kathman的夜車》(The Night Train to Kathman)
1991《重返藍色珊瑚礁》(Return to the BlueLagoon)
1992《卓別林》(Chaplin)
1992《卡夫斯》(Kuffs)
1993《迷惑》(Dazedand Confused)
1997《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1998《He Got Game》
1999《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
2000《蠻荒情仇》The Claim
2001《超級名模》Zoolander
2001《百萬美元旅館》Million Dollar Hotel, The
2002《生化危機》Resident Evi

雖然她才20多歲,卻說"在我死後,我會以身為一個演員為榮。"盡管對她來主,提"死"似乎還太早了一些,但這句話至今表明了她對自己未來人生之路的設想和信念。她就是米拉·喬沃維奇,就是法國名導呂克·貝松的科幻片《第五元素》的女主角——一個外星人與地球人的混血兒麗洛。 米拉·喬沃維奇生於1975年12月17日,身高170公分,一頭棕發,一雙碧綠的充滿俄羅斯神秘氣質的眼睛。她的父親是一名南斯拉夫的醫生,而母親則是烏克蘭籍的演員。從小她就隨父母移居洛杉磯,在母親的幫助下,她克服了陌生環境帶來的困難和壓力,盡管常愛受國孩子的欺負,卻以自己的靈性,展現了一個童星的魅力。 10歲那年, 米拉·喬沃維奇便開始了她的模特生涯,11歲時登上T形台,並成為雜志的封面女郎。雖然有些小男生因為她尚未完全發育而把她譏為"葡萄乾",但她那種小大人式的風姿,那種天真中帶幾分矯飾,幼稚中帶幾分成熟的模樣,卻非常招人喜愛。她同時為15本雜志擔任模特工作,並成為好幾家時裝雜志的首席模特和一些知名品牌的專屬模特。於是,很快她就成了紐約模特中的頂尖人物。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模特,必須具有多方面的修養。米拉·喬沃維奇也確實多才多藝。她從小便喜歡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巴爾扎克的作品,那種對人性深刻的解剖,對人世透徹的分析,使她顯然要比同年齡層次的孩子早熟。當她在模特圈內獲得長足發展的同時,她又開始向演藝界進軍。13歲時她便開始彈電吉他;15歲時又開始自己作曲。1994年,米拉·喬沃維奇出版了她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唱片《神妙的喜劇》(《The Divine Comeely》),獲得相當高的評價。最近,她的第二張專輯唱片又將問世。 然而,米拉·喬沃維奇最為鍾情的還是拍電影。1988年她就踏上影壇,拍攝了她的處女作《偷月情》,時年才13歲。1991年,她又以清純可人的風貌拍攝了《青春珊瑚島》的續集《重返藍色
她叫米拉·喬沃維奇,帶著外國人的血統野蠻地闖進好萊塢,外星人也演了,聖女也做了,現在她想做救世主了,挽救人類,挽救整個世界。她那深藍的眸子里散發出鬼魅之光,那曾是呂克·貝松不能自拔的陷井;她那穿梭於各大品牌,頻頻展現於T型舞台的魔幻身材,才是她的致命誘惑。不過在模特和演員中選擇,她說她更鍾愛銀幕上的表達。

1975年,在一個飄雪的日子裡,一個鼻尖、眼細長的女孩出生,與同齡女孩比較,她那小小的臉上寫滿倔強與不馴。到了5歲,米拉·喬沃維奇的個性開始暴露,家庭從俄國到美國的大遷徙似乎為她找到了合適的借口,喬沃維奇不喜歡美國的小朋友,即使美國是文化大溶爐,卻左右不了喬沃維奇過分早熟的心態。她孤僻、不合群,是美國小朋友眼中的「外國人」,「俄國佬」。米拉·喬沃維奇的冷漠與孤獨在被排外,受歧視的環境中滋長,她把與朋友交往的大把時間投放在學習舞蹈、表演藝術上,並且她越來越醉心於騎馬運動。失去了友情的少年時代為她換來了優雅的氣質、標準的身材還有功底深厚的表演技能,這些讓喬沃維奇終身受用。
於是出外不會靠朋友的喬沃維奇依然可以闖天下,依然可以紅透好萊塢。這里多少承襲她父母的一點兒衣缽。南斯拉夫的醫生父親遺傳給她一點兒執著與堅定,再加俄國演員的母親傳染給她一些搔首弄姿的顯示欲。接著,人們便看到伸展台上一個11歲的女孩左轉右轉向大人們炫耀自己的服裝,而這些虛榮的心理一旦產生,便是一發不可收拾,4年時間,米拉·喬沃維奇為自己掙得大把鈔票。有了這幾年闖盪的經歷,喬沃維奇不敢懈怠自己,她的頭昂得更高,說得話卻更少。那微醉的眼神,永遠都願意張著的雙唇,除可以彌補這些給人帶來的不快,相反卻為她招來越來越多願死在她細腿下的風流鬼。喬沃維奇深知自己的魅力,她急切需要利用一種方式證實自己的魅力。於是延伸了T型舞台,1988年的《穿越地平線》是米拉·喬沃維奇的處女作,《激情交叉點》、《重返藍色珊瑚礁》、《我的子彈會轉彎》、《卓別林》、《少年輕狂》、《單挑》,一部接一部,喬沃維奇過足了表演癮,而她渴求得到的名氣卻珊珊來遲,她做模特的表現似乎更出眾,要比她當演員更賣座,喬沃維奇以模特身份步入電影界,就要忍受被誤認作「花瓶」的一段寂寞時光。
終於,喬沃維奇遇上了慧眼獨具的呂克·貝松,《第五元素》使得全球開始關注那個紅發外族美女,呂克·貝松——認為「電影是片阿斯匹林」的大師,一位抵制力極強的「聖」人,可自從遇見了這位俄國靚妞,每每搖頭慨嘆:「她是我的阿斯匹林。」所以娶其至家,天天四目相對,才算康復。
《第五元素》則是米拉·喬沃維奇一生都難以忘懷的轉折點。《第五元素》由美國哥倫比亞三星公司投資7000萬美元,與布魯斯·威利斯搭檔。影片被法國戛納電影節選為開幕片,並在全球首映,這些便可見此片非同一般。在影片公映後服裝界曾引起了不小的綳袋裝潮流,米拉·喬沃維奇是首創。贏得的導演丈夫,繼續充當伯樂,夫導妻演,之後把《聖女貞德》搬上了銀幕。她像聖女嗎?而喬沃維奇眼中的執著不容你抗拒,頭發剪成亂蓬蓬的雜草式,臉變臟了,人變丑了,她全都不在乎,想當英雄就得在外表上下功夫。24歲,喬沃維奇得到了極大的榮耀,同時也面臨著極重的壓力。
聖女貞德生活在15世紀,是法國偏遠地區一個小村莊的少女,領導法國人民抵制英軍,對外宣傳上帝的指示,但最後被視作女巫被活活燒死。一句「Follow me!」充滿野性的呼喚,喚起當時法國人民的心聲,也感染了米拉·喬沃維奇周遭的人,而呂克·貝松的反映卻略顯遲緩,閃電式的婚姻閃電式地觸礁了。這對才子佳人的分離不能不說是電影本身的一種遺憾。成了名的米拉·喬沃維奇想獨立,就像她少年的孤獨,缺少情感的世界,卻為自身的修養得到滿足。
米拉·喬沃維奇從不肯忽略自身素質的培養,她是個頂尖模特,但她頭腦里從不空洞,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巴爾扎克的作品,讓喬沃維奇百看不厭,看得多了,對人性深刻的剖析,和對人生透徹的分析,使她比同齡人明顯顯得老成持重。喬沃維奇輕則不動聲色,但一旦吐出字來,能把你振得啞口無言。她也愛慕虛榮,13歲時強迫給自己灌輸樂音,吉它是她首選的樂器,兩年後她可以獨立譜曲。1994年,一張凝固了米拉·喬沃維奇汗水的個人專輯——《神妙的喜劇》(The Divine Comedy)出版,獲得相當高的評價。2002年,待到她的新片《Rcsident Evil》問世的時候,我們可以欣賞到她那迷人的嗓音。
米拉·喬沃維奇是睿智的,她能從不斷的經驗總結中洞悉一切,這位來自異鄉的美女正踩著時代的步伐,要踏出自己的一片天!

⑶ 致命交叉點怎麼樣

真實的謊言——記同志影星李察·基爾(Richard Gere)和他的電影 《致命交叉點》(《intersection》)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電影,一個關於丈夫,妻子,丈夫的情婦,——三個人的愛情故事,故事題材本身並無特別的地方,這種涉及婚外戀的故事題材現在也是屢見不鮮,有意思的是結尾——丈夫因為車禍匆忙謝世,在事故之前,他給情婦打了一個電話,在錄音電話里,他告訴情婦自己不能離開她,可是掛下電話後,他又在內心激烈的沖突下,給情婦寫了一封絕交信……車禍來的太突然,他還來不及給妻子和情婦一個真正的解釋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妻子握著他寫給情婦的絕交信,在悲傷中卻感到了一絲微微的欣慰,她想,自己還是在丈夫生命的終點獲得了他完整的愛;而對於情婦來講,她聽到他說的最後的話是他在錄音電話里的留言,他說他權衡再三還是不能放棄她。情婦心想,自己在這個男人離開這個世界之前還是得到了他完整的愛。——兩個在悲痛中卻又因不同原因而感到欣慰的女人在醫院門口相遇,妻子撕碎了信,情婦也沒有講明自己其實已經得到了男人的承諾。她們相視片刻後各自離去,帶著只屬於自己的滿足,欣慰,悲傷和遺憾。 有時想,人生中的很多事情的確是這樣,同樣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意義,而生活,常常交織在真實和虛幻之中,看似真實的東西往往是虛幻的,看似虛假的東西卻往往是真實的。我們通常也是在自己或者他人的謊言中獲得所謂的幸福,而這在另一個人看來卻未必是幸福。 《激情交叉點》的主演里察·基爾(Richard Gere)是我很喜歡的一個美國男演員,《漂亮女人》讓我記住了這一張帶著濃重的男性感觸,被歲月修剪得近乎完美的臉,在《第一武士》裡面,他扮演一個不被禮儀束縛和放縱愛情的武士,在〈最後的分析〉中,他扮演一個智勇雙全的瀟灑律師,而在《美國舞男》裡面,他讓我們驚喜地看到了一個把舞男意義升華了的,形體如此性感優雅的男人,以致於那些為他痴狂的男女FANS在為他做的網站中,竟然如此宣稱:「This man is a god!」(這個男人就是上帝!) 愛默生說到,永恆的愛,是從紅顏愛到白發,從花開愛到花殘。不過,看看李察基爾的樣貌變遷,從深栗色覆額下的青春光潔,到銀白色飄揚下的含蓄笑紋,似乎一生為之神魂顛倒也並不難――他已皓首如銀,卻仍勾魂攝魄,在年近五旬時,猶和嬌嫩清純的薇諾納·賴德卿卿我我,在「紐約的秋天」里愛得死去活來。(《紐約的秋天》)那「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光景,是比夕陽紅更叫人驚艷的歲月奇跡。 不過他最讓我感到驚奇的是最近看到的一則新聞,李察趁著一次為同志基金會募款的場合,在大庭廣眾上,他主動發表聲明:「長久以來,大家都聽到了很多關於我的傳聞,我想這是個很適合公布真相的場合,我是李察基爾,我也有同志的傾向。」在另外一則加州同性婚姻支持者的電視節目中,Richard Gere坦承弟弟戴維也是一個gay且已和同性伴侶收養了兩個小孩,現在是一對幸福的父親。兄弟兩人正為加州同性婚姻權益的活動發出正義的呼聲。 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未婚妻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叫了起來——「他也是同志,太可惜了。」未婚妻的話卻讓我想到了〈激情交叉點〉這部電影,——作為異性戀,我們無法想像同性戀人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我們總以為異性戀的生活一定比同性戀的生活更合理更幸福,卻很少有人設身處地地為李察想過,這些年來,他是怎樣頂著重重的公眾壓力扮演著一個所謂的「幸福丈夫和父親」的角色,我們以為,或許他也曾經這樣認為,這就是幸福的生活了。但是,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他的內心又在怎樣地掙扎,他又是在怎樣地愛他的所愛呢。唯一能讓我們這些FANS感到欣慰的是,李察終於活出了自己,現在他和原來的妻子克勞蒂亞雪佛離婚了,他終於走出了過去被各種小報包圍的流言蜚語,他不必在公眾面前扮演討好的角色,他不必再在自己或者他人的謊言中獲得所謂的幸福,他就是他,不管你是否認同。

⑷ 電影可以說是發生在其他藝術交叉點上這一句出自哪裡

電影可以說是發生在其他藝術交叉點上這一句出自費雷里赫。費雷里赫在《銀幕的創作》一書中說:電影可以說是發生在其他藝術的交叉點上。

電影同繪畫和雕塑的相近在於視覺形象的感染力。同音樂的相近在於通過各種音響而構成的和諧感和節奏感;同文學的相近在於它通過情節反映世界的一切聯系和關系;同戲劇的相近在於演員的藝術。

電影其他情況簡介。

電影是由特定文化創造的文化文物。它們反映了這些文化,進而影響了它們。電影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是大眾娛樂的來源,也是一種教育或灌輸公民的有力媒介。電影的視覺基礎賦予它傳播的普遍力量。有些電影已經成為通過採用風靡全球的景點配音或字幕來翻譯對話成其他語言。

⑸ 求一部CCTV6曾經播放的法國影片,風格類似《天使愛美麗》,情節是由一系列不相聯系人物又處處充滿巧合組成

可能是電影《純屬巧合》,有不少巧合片,但法國的我就只知道這部了,要不就是《兩生花》了,樓主若喜歡巧合片還可以看看《兩桿大煙槍》《偷搶拐騙》《撞車》《21克》《低俗小說》《木蘭花》(不是花木蘭)《11點14》《暴雨將至》《人生交叉點》《巴別塔》《羅拉快跑》《機遇之歌》《滑動門》《情書》《愛情是狗娘》《向日葵之夜》等等,當然瘋狂的石頭/賽車也是,每部都挺好看的,都是巧合片中的經典

⑹ 莎朗斯通年輕的時候演過什麼電影啊

莎朗斯通
姓名:莎朗斯通
Sharon Stone
出生日期:1958年3月10日
出生地點:賓夕法尼亞州
星 座:雙魚座
身 高:170cm
頭發顏色:金黃色
眼睛顏色:藍色
在1992年的法國戛納電影節上,有一部影片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由保羅沃霍埃文執導,邁克爾道格拉斯主演的影片《本能》(《Basic Instinct》1992)。 這部影片最終雖然未能獲得金棕櫚獎,但卻使一位女演員從此廣為人知。她就是美國影星莎朗斯通。 莎朗斯通於1958年3月出生於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的一個小城,她的故事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典型的好萊塢傳奇。由於家境清苦,她從小就具有了一種獨立的精神。有這樣的一句名言:冒險總比膽小怕事好,不冒險到頭來便一事無成。也許就是基於這種思想,她在就讀於愛丁堡獨立大學時,就曾放棄學業參加選美。她曾經是一名日薪500美元的服裝模特。為了尋求發展, 她又舍棄了這一職業,甘願去做一名電影中跑龍套的小角色。
自1980年從影以來,她已在二十二部影片中演出過各種角色。但直到1992年她已34歲時,才憑《本能》一片而聞名於世。這期間,她苦苦奮鬥了十二年之久。如今,她的片酬已達到了近千萬美元,身價之高在當前的女明星中已是屈指可數。其實,莎朗斯通在1990年就在施瓦辛格主演的影 片《宇宙威龍》(Total Recall)中擔任過重要角色。除此之外還這主演了《傑克遜行動》(《 Action Jackson》1988)、《Blood and Sand》1989等影片,但均未成名。直至《本能》上映,才以一段長達五十五秒的暴露鏡頭聞名於世。《本能》的票房收入達到了一億一千萬。莎朗斯通也隨之一炮走紅,從此片約不斷。然而在美國國內,莎朗斯通卻是一位不很吃香的女影星。她的知名度的確很高,但卻不怎麼受歡迎,反倒是在「最討厭的女明星」選舉中她常位居榜首。她在《本能》中的表演也不曾獲得美國觀眾的好評,甚至有人斥之為「有如試鏡般僵硬」。她主演的影片票房也一再滑落。1992年的《殺手有情天》和1993年與威廉鮑德溫主演的《偷窺》(Sliver),票房收入都不甚理想。《偷窺》是一部與《本能》類似的懸念片,然而卻只有四千五百萬票房。1994年她與李察基爾合作的言情片《激情交叉點》(Intersection)票房收入僅有二千七百萬,簡直是只能以「慘」來形容。為挽回頹勢,莎朗斯通在與史泰龍合作的影片《炮彈專家》中再次大膽暴露,希望能籍此重振聲威。但結果卻大失所望。影片雖然達到了六千萬的票房,便對於一位有兩位大明星出陣而又耗資不菲的大製作影片來說,實在不能算很好。對此,莎朗斯通不由得感到有些困惑。於是,她改變戲路,不再以裸露自己去換得影片的上座率。在1995年拍攝的西部片《致命快感》(The Quick and the Dead)中,她扮演了一位英勇聰慧、為父報仇的女槍手,自始至終把自己裹在嚴嚴實實的牛仔服中,希望以此改變自己「脫星」的形象,但結果再次慘敗。影片在美國的票房總收入僅有二千多萬,成為西部片的又一敗績。莎朗斯通在這部影片中不僅擔任女主角,還身兼製片之職,這是她第一次參與影片的幕後工作,但卻首戰便身遭敗績,可謂出師不利。但在此後,莎朗斯通總算時來運轉。在影片《魔鬼雙妹》中,她扮演一位機智活潑、愛耍手腕的小學教師和殺手,表現總算差強人意。這部影片彷彿是她的一個轉折點。在1995年底,她與羅伯特德尼羅搭檔合作了影片《賭國風雲》(Casino)。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友情與背叛、崇高與墮落的故事。盡管有不少人指責這部影片過分宣揚暴力,但它卻為莎朗斯通贏得了當年的金球獎最佳女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對從影十多年的莎朗斯通而言,這無疑是她所獲得的最大成功。這也可以說是對她十多年來不懈努力的一種肯定和回報。

⑺ 電影<<本能2>>的女主角是誰要檔案..

莎朗-斯通

莎朗斯通Sharon Stone

出生日期:1958年3月10日
出生地點:賓夕法尼亞州
星 座:雙魚座
身 高:170cm
頭發顏色:金黃色
眼睛顏色:藍色

在1992年的法國戛納電影節上,有一部影片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由保羅沃霍埃文執導,邁克爾道格拉斯主演的影片《本能》(《Basic Instinct》1992)。 這部影片最終雖然未能獲得金棕櫚獎,但卻使一位女演員從此廣為人知。她就是美國影星莎朗斯通。 莎朗斯通於1958年3月出生於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的一個小城,她的故事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典型的好萊塢傳奇。由於家境清苦,她從小就具有了一種獨立的精神。有這樣的一句名言:冒險總比膽小怕事好,不冒險到頭來便一事無成。也許就是基於這種思想,她在就讀於愛丁堡獨立大學時,就曾放棄學業參加選美。她曾經是一名日薪500美元的服裝模特。為了尋求發展, 她又舍棄了這一職業,甘願去做一名電影中跑龍套的小角色。自1980年從影以來,她已在二十二部影片中演出過各種角色。但直到1992年她已34歲時,才憑《本能》一片而聞名於世。這期間,她苦苦奮鬥了十二年之久。如今,她的片酬已達到了近千萬美元,身價之高在當前的女明星中已是屈指可數。
其實,莎朗斯通在1990年就在施瓦辛格主演的影 片《宇宙威龍》(Total Recall)中擔任過重要角色。除此之外還這主演了《傑克遜行動》(《 Action Jackson》1988)、《Blood and Sand》1989等影片,但均未成名。直至《本能》上映,才以一段長達五十五秒的暴露鏡頭聞名於世。《本能》的票房收入達到了一億一千萬。莎朗斯通也隨之一炮走紅,從此片約不斷。然而在美國國內,莎朗斯通卻是一位不很吃香的女影星。她的知名度的確很高,但卻不怎麼受歡迎,反倒是在「最討厭的女明星」選舉中她常位居榜首。她在《本能》中的表演也不曾獲得美國觀眾的好評,甚至有人斥之為「有如試鏡般僵硬」。她主演的影片票房也一再滑落。1992年的《殺手有情天》和1993年與威廉鮑德溫主演的《偷窺》(Sliver),票房收入都不甚理想。《偷窺》是一部與《本能》類似的懸念片,然而卻只有四千五百萬票房。1994年她與李察基爾合作的言情片《激情交叉點》(Intersection)票房收入僅有二千七百萬,簡直是只能以「慘」來形容。為挽回頹勢,莎朗斯通在與史泰龍合作的影片《炮彈專家》中再次大膽暴露,希望能籍此重振聲威。但結果卻大失所望。影片雖然達到了六千萬的票房,便對於一位有兩位大明星出陣而又耗資不菲的大製作影片來說,實在不能算很好。對此,莎朗斯通不由得感到有些困惑。於是,她改變戲路,不再以裸露自己去換得影片的上座率。在1995年拍攝的西部片《致命快感》(The Quick and the Dead)中,她扮演了一位英勇聰慧、為父報仇的女槍手,自始至終把自己裹在嚴嚴實實的牛仔服中,希望以此改變自己「脫星」的形象,但結果再次慘敗。影片在美國的票房總收入僅有二千多萬,成為西部片的又一敗績。莎朗斯通在這部影片中不僅擔任女主角,還身兼製片之職,這是她第一次參與影片的幕後工作,但卻首戰便身遭敗績,可謂出師不利。但在此後,莎朗斯通總算時來運轉。在影片《魔鬼雙妹》中,她扮演一位機智活潑、愛耍手腕的小學教師和殺手,表現總算差強人意。這部影片彷彿是她的一個轉折點。在1995年底,她與羅�氐履崧藪畹島獻髁擻捌�抖墓�繚啤罰–asino)。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友情與背叛、崇高與墮落的故事。盡管有不少人指責這部影片過分宣揚暴力,但它卻為莎朗斯通贏得了當年的金球獎最佳女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對從影十多年的莎朗斯通而言,這無疑是她所獲得的最大成功。這也可以說是對她十多年來不懈努力的一種肯定和回報。

⑻ 莎朗斯通主演過的那些影片

1,《拉芙蕾絲》

《拉芙蕾絲》是由羅伯·愛潑斯坦,傑弗瑞·弗里德曼兩位導演共同執導,阿曼達·塞弗里德,彼得·薩斯加德,克里斯·諾斯,莎朗·斯通,羅伯特·帕特里克,亞當·布羅迪,鮑比·坎納瓦爾,里克·羅伯茨,韋斯·本特利,朱諾·坦普爾,科洛·塞維尼,漢克·阿扎利亞,詹姆斯·弗蘭科等主演的傳記電影,於2013年上映。

2,《邊境執行》

《邊境執行》是由Gabriela Tagliavini、Amy Kolquist執導的驚悚片,莎朗·斯通,馬諾洛·卡爾多納,比利·贊恩等參加演出。該片講述了一位美國女記者尋找她失蹤的弟弟的故事,同時反應了當時關於偷渡者的真實狀況。

3,《豪門生死戀》

《豪門生死戀》是法國第四電視台出品的愛情片,由吉勒莫·塞勒執導,由托莫·希思黎,莎朗·斯通等主演。該片講述了繼承W集團的拉戈·溫奇,因出售企業而被捲入緬甸村莊大屠殺陰謀中,面對陷阱,追殺卻巧妙的揪出幕後黑手的故事。

4,《血街》

《血街》是由查理斯溫克勒執導,邁克爾·比恩、方·基默,莎朗·斯通等主演的驚悚片,於2009年7月23日在美國上映。

5,《五美元過一天》

《五美元過一天》是尼傑爾·科爾導演,克里斯托弗·沃肯、阿曼達·皮特,莎朗·斯通等主演的電影。

⑼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歷屆獲獎名單

截止至2020年8月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一共有76屆(1969年至1979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再遭波折,政治因素導致原有的影片評獎制度被廢除,改為觀摩放映的方式,直至1980年恢復評獎),主競賽單元的獲獎名單如下:

第一屆(1932)

最佳導演:尼古拉.埃克《生路》(蘇聯)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化身博士》(美國)

最佳女演員:海倫.海斯(美國)《馬德隆.克勞德特的罪惡》

第二屆(1934)

最佳外國影片:《阿蘭島人》(英國)

最佳導演:吉.馬哈蒂 《入謎》捷克 約.羅文斯基《青年之戀》(捷克)

最佳男演員:華雷斯.皮萊 《自由萬歲》(美國)

最佳女演員:凱瑟琳.赫本 小婦人 (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泰雷薩旗手(義大利)

第三屆(1935)

最佳外國影片:安娜.卡列妮娜(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幻影 (義大利)

最佳導演:金.維多 《洞房花燭夜》 (美國)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布郎夏爾 《罪與罰》(法國)

最佳女演員:保拉.韋塞利 《插曲》(奧地利)

第四屆(1936)

最佳外國影片:加利福尼亞的皇帝 (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利比亞騎兵隊(義大利)

最佳導演:傑克.弗德 《弗蘭德狂歡節》 (法國)

最佳男演員:保羅.茂尼 《路易斯.巴斯德傳》(美國)

最佳女演員:安娜.蓓拉 《戰斗前夜》(法國)

第五屆(1937)

最佳外國影片:《舞針的冊》(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抗擊漢尼拔》

最佳導演:羅.弗拉哈迪《伏象神童》(英國)

最佳男演員:伊密爾.詹寧斯《統治者》(德國)

最佳女演員:蓓蒂.黛維斯《紅衫淚痕》(美國)

第六屆(1938)

最佳外國影片:《奧林匹克運動會》(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空軍敢死隊》

最佳導演:卡爾.里特《士兵的假期》(德國)馬塞爾.卡內爾《霧碼頭》(法國)

最佳男演員:李思利.霍華德《賣花女》(英國)

最佳女演員:瑙瑪.希拉《絕代艷後》(美國)

第七屆(1939)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布納.梅西阿斯》

第八屆(1940)

最佳外國影片:《驛站長》(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爾卡扎爾之圍》

第九屆(1941)

最佳外國影片:《克魯格總統》(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鋼盔》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劇演員》(德國)

最佳男演員: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路易斯.烏爾里奇《安奈利》(德國)

第十屆(1942)

最佳外國影片:《偉大的國王》(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檳加西》

最佳男演員: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槍擊》(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克.蘇德鮑姆《偉大的國王》(德國)

第十一屆(1946)

最佳外國影片:《大地之光》(美國)

第十二屆(1947)

最佳外國影片:《罷工》(捷克)

最佳義大利影片:《悲慘的追逐》

最佳導演:亨利.喬治.格盧佐《巴黎警局》(法國)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費斯內《文森特先生》(法國)

最佳女演員:安娜.瑪格納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義大利)

第十三屆(1948)

最佳外國影片:《王子復仇記》(英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在羅馬的陽光下》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審判》(奧地利)

最佳男演員:恩斯特.多伊奇《審》(奧地利)

最佳女演員:珍.西蒙斯《王子復仇記》(英國)

第十四屆(1949)

聖馬克金獅獎:《曼儂》(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沼澤的藍天》

最佳導演:阿.吉尼那《沼澤的藍天》(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約瑟夫.科頓《珍妮的肖像》(美國)

最佳女演員:奧麗薇.迪.哈弗蘭《毒龍潭》(美國)

第十五屆(1950)

聖馬克金獅獎:《裁判結束》(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最佳男演員:薩姆.傑夫《夜闌人未靜》(美國)

最佳女演員:埃莉諾.帕克《鐵窗紅淚》(美國)

第十六屆(1951)

聖馬克金獅獎:《羅生門》(日本)

最佳義大利影片:《自由市街》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黑夜是我的王國》(法國)

最佳女演員:費雯麗《慾望號街車》(美國)

第十七屆(1952)

聖馬克金獅獎:《禁止游戲》(法國)

最佳導演:溝口健二《西鶴一代女》(日本)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一個推銷員的死》(美國)

第十八屆(1953)

聖馬克銀獅獎:《雨月物語》(日本)《紅杏出牆》(義大利、法國)

最佳導演:亞溫.李斯《四張廣告》(美國)

最佳男演員:亨利.維爾伯特《沒有懺悔的神》(法國)

最佳女演員:莉莉.帕爾默《四張廣告》(美國)

第十九屆(1954)

聖馬克金獅獎:《羅密歐與朱麗葉》(義大利、英國)

聖馬克銀獅獎:《在碼頭》(美國)《七武士》(日本)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不要碰珠寶》(法國)

第二十屆(1955)

聖馬克金獅獎:《諾言》(丹麥)

聖馬克銀獅獎:《跳來跳去的女人》(蘇聯)

最佳男演員:肯尼思.莫爾《親情深似海》(美國)

第二十一屆(1956)

最佳男演員:布爾威爾《巴黎橫斷面》(法國)

最佳女演員:瑪麗亞.雪爾《酒店》(法國)

第七十一屆(2014)

最佳影片金獅獎:羅伊·安德森《寒枝雀靜》(瑞典)

最佳影片評委會大獎:約書亞·奧本海默《沉默之像》(丹麥/挪威/芬蘭)

最佳導演銀獅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郵差的白夜》(俄羅斯)

最佳男演員:獎亞當·德利弗《飢餓的心》(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獎:阿爾芭·洛瓦赫《飢餓的心》(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卡昂·穆德西《錫瓦斯》(土耳其)

第七十二屆(2015

最佳影片金獅獎:洛倫佐·維加斯《來自遠方》(委內瑞拉)

評審團大獎:查理·考夫曼《失常》(美國)

最佳導演銀獅獎:帕布羅·查比羅《犯罪家族》(阿根廷)

最佳編劇獎:克里斯蒂安·文森特《貂》(法國)

最佳男演員獎:法布萊斯·魯奇尼《貂》(法國)

最佳女演員獎:瓦萊莉·高利諾《為你著想》(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艾明·阿爾珀《封鎖》(土耳其)

最佳新演員獎:亞伯拉罕·阿塔哈《無境之獸》(美國)

第七十三屆(2016

最佳影片金獅獎:拉夫·達茲《離開的女人》(菲律賓)

評審團大獎:湯姆·福特《夜行動物》(美國)

最佳劇本獎:諾亞·奧本海姆《第一夫人》(美國)

最佳導演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戰爭天堂》(俄羅斯)、阿瑪特·伊斯卡拉特《野蠻地區》(墨西哥)

最佳男演員獎:奧斯卡·馬丁內茲《傑出公民》(阿根廷)

最佳女演員獎:艾瑪·斯通《愛樂之城》(美國)

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獎:葆拉·貝爾《弗蘭茨》(德國)

評委會特別獎:安娜·莉莉·阿米普爾《劣質愛情》(美國)

第七十四屆(2017

最佳電影金獅獎:吉爾莫·德爾·托羅《水形物語》(美國)

評審團大獎銀獅獎:薩繆爾·毛茨《狐步舞》(以色列)

最佳導演銀獅獎:澤維爾·勒格朗《傾盡所有》(法國)

最佳男演員:Kamel El Basha《羞辱》(黎巴嫩)

最佳女演員:夏洛特·蘭普琳《漢娜》(法國)

最佳劇本獎:馬丁·麥克唐納《三塊廣告牌》(美國、英國)

評審團特別獎:沃威克·桑頓《甜蜜的國度》(澳大利亞)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演員獎:查理·普拉默《賽馬皮特》(英國)

第七十五屆(2018

金獅獎最佳影片獎:阿方索·卡隆《羅馬》

銀獅評委會大獎:歐格斯·蘭斯莫斯《寵兒》

最佳劇本獎:喬·科恩、伊桑·科恩《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

銀獅最佳導演獎:雅克·歐迪亞《希斯特斯兄弟》

最佳男演員獎:威廉·達福《永恆之門》

最佳女演員獎:奧莉薇婭·柯爾曼《寵兒》

評審團特別獎:詹妮弗·肯特《夜鶯》

新晉演員獎:巴凱里·甘納巴《夜鶯》

第七十六屆(2019)

金獅獎最佳影片:《小丑》導演:托德·菲利普斯

評審團大獎:《我控訴》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最佳劇本獎:楊凡《繼園台七號》

最佳導演獎:羅伊·安德森《關於無盡》

最佳男演員:盧卡·馬里內利《馬丁·伊登》

最佳女演員:阿麗亞娜·阿斯卡里德《世界的勝利》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獎(最佳新人獎):托比·華萊士《乳牙》

評委會特別獎:《黑手黨不再是曾經》導演:弗蘭科·馬雷斯科

⑽ 電影可以說是發生在其他藝術交叉點上這一句出自哪裡

電影可以說是發生在其他藝術交叉點上這一句出自費雷里赫。

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字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起來,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發展: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

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中國後被稱之為「西洋鏡」。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交叉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些電視劇電影能提高見識 瀏覽:457
哪些電影是不實在 瀏覽:223
電影城市上空的烏鴉在線觀看 瀏覽:554
冰冰羊大電影 瀏覽:761
小孩子劉德華演的電影 瀏覽:12
京票兒電影卡怎麼使用 瀏覽:813
韓國電影2018三 瀏覽:693
美國恐怖血腥養鬼吃人電影 瀏覽:968
手機買電影票到電影院怎麼看 瀏覽:81
港台燒腦電影推薦 瀏覽:337
電影俠探傑克豆瓣評分 瀏覽:21
暴力監獄電影推薦 瀏覽:521
好看的電影推薦國產經典喜劇 瀏覽:782
英國小浪漫電影推薦 瀏覽:667
歐美電影應召女郎 瀏覽:367
日本電影三井 瀏覽:736
我和我的祖國電影哪些是黨員 瀏覽:524
你能給我推薦一個好看的電影 瀏覽:289
美國政治女強人的電影 瀏覽:843
跟國外一樣的電影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