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電影法國出口

電影法國出口

發布時間:2022-11-25 22:00:56

1. 法國電影發展史

電影誕生於1895年12月28日,第一次公映是在巴黎Grand咖啡館的「印度沙龍」,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十部主題簡單的一分鍾影片(《嬰兒喝湯》(Baby eating his soup)、《大牆爆破》(Demolition of a wall)等),第一天有35個觀眾,後來每天有2500個。

用讓-呂克·戈達爾的話說,如果盧米埃爾兄弟是最後的印象派,那麼喬治·梅里愛就是新藝術的第一個詩人。在他的攝影棚(他內心是個賭徒),他再造了新聞事件,拍攝了一些魔術電影如《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公眾很喜歡它。同一的公眾隨之追捧路易·弗亞德的神秘電影系列《芳托馬斯》(Fantômas)和《吸血鬼》(The Vampires)。

默片高峰/法國先鋒電影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法國出現了印象派電影,像馬賽爾·萊皮埃等電影導演偏愛簡單的有大量感覺和跳躍性的虛構敘事組成的故事,這在當時很常見。

1924年,一種象徵性的先鋒電影加入了印象派電影。這次先鋒電影由「達達運動」的雕塑藝術家馬塞爾·杜尚和曼·雷組成,他們放棄了敘事來創造正式的視覺詩歌,如費爾南德·萊熱的《機器舞蹈》和路易·布努埃爾和他的《一條安達魯狗》。

三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銀幕不僅能夠被看見,而且也能夠被聽到。在法國,雷內·克萊爾和讓·維果帶來了詩歌現實主義,後者導演了《亞特蘭大號駁船》(L』Atalante),這是他的代表作和這次運動最華美的表現。讓·維果去世之後,朱利恩·杜維威爾和馬塞勒·卡內使詩歌現實主義電影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

最終,讓·雷諾阿的電影隨著1939年的《游戲規則》(La règle jeu)而在同行中興盛起來。

這部「幻想劇」表現了處於二戰邊緣的法國社會的問題。它拍攝於1939年7月,引來噓聲一片。幾周之後,二戰就爆發了……

佔領期的法國電影

最有天賦的電影導演的流亡使得一些新的有才華的導演的出現,如羅貝爾·布萊松、馬賽勒·卡內,後者拍攝了佔領期的第一部偉大電影《夜間來客》(Les visiteurs soir),而且推出了一系列把避難融入超自然力的電影,來避免處理一些時代話題。但是有一個例外:亨利·喬治·克魯佐導演的《烏鴉》(Le corbeau)。

戰後的轉變

二戰後,法國電影並沒有恢復往昔的光輝。然而,有四位電影導演仍是出類拔萃的:讓·雷諾阿、馬克斯·歐弗斯、羅貝爾·布萊松和雅克·塔蒂。

拒絕傳統電影的布萊松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角色的表演上,他總是使用非專業演員。他逐漸把音樂從他的電影中過濾掉了。

雅克·塔蒂把噪音當作插科打諢的靈感,他的英雄,胡洛先生(他自己)在一個被荒誕統治的詩意世界上進化著。

1956年,《上帝創造女人》像一股雷暴般爆炸開來。這種對淫邪的頌揚宣告了未來新浪潮的大膽。

新浪潮

多虧了輕便的新攝像機和易感光膠片,新浪潮的電影導演們離開攝影棚到外面去拍攝。帶領一個最小的劇組,他們拍攝得很快,預算很低。他們選擇每一項大膽的技術,拒絕按場面調度的經典規則去拍攝,完全自由地表現當代話題,貼近他們所關注的東西。

在法國,克勞德·夏布洛爾是第一個拍攝新浪潮長片的電影導演,這部影片即是攝於1958年的《漂亮的塞爾日》(Le beau serge)。

但是1959年贊譽來臨了,特呂弗在嘎納國際電影節上由於其第一部長片《四百下》(Les 400 coups)摘得了最佳導演獎,它講述了一個英俊的小偷男孩逃跑的不幸遭遇。

第二年,讓-呂克·戈達爾拍攝了這次運動的主導影片《筋疲力盡》(A bout de souffle),是一個羅曼蒂克和鋌而走險的青年的謝罪故事,它由弗朗西斯·特呂弗編劇。

新近

接下來的數十年,既有新浪潮傳統又有新的電影導演的出現,比如七十年代的貝特朗·塔維尼埃,、亞倫·科諾、 克勞德·米勒、莫里斯·皮亞拉。

七十年代對於新的電影明星也具有相同的意義,包括伊莎貝爾·阿佳妮和熱拉爾·德帕迪約。伊莎貝爾·阿佳妮不經常出現在銀幕上,但是從《阿黛爾·雨果的故事》(The Story of Adele H)到《瑪爾戈王後》(Queen Margot),她的每次表演都是一次重大事件。相反,熱拉爾·德帕迪約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表演者。他的表演包含了各種類型,從《跳華爾茲的人》(Going Places)中的小阿飛,到根據法國作家左拉的小說《萌芽》(Germinal)和巴爾扎克的小說《夏蓓爾上校》(Le Colonel Chabert)改編的歷史角色。

八十年代是一代人關注美麗圖像的美感和天分的時代:《歌劇紅伶》(Diva)中的閣樓變得像尚賈克貝內的《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中碧翠斯·黛兒的嘴巴一樣著名。年輕一代的偶像是呂克·貝松,他的《碧海藍天》(The Big Blue)達到了另類電影的地步。九十年代初期,演員克里斯蒂安·克拉維埃在影片《時空急轉彎》(Les Visiteurs)中正式成為新的路易·德·菲耐斯。

如今,法國電影提供了一塊獨一無二的作者調色板:阿蘭·雷斯奈斯、安德烈·泰西內、讓-保羅·拉珀諾(《屋頂上的騎兵》(Le Hussard sur le Toit),朱麗葉·比諾什主演)、貝特朗·塔維尼埃和克勞德·勒魯什(《愛的勇氣》(Le courage d』aimer)),同時不要忘了新一代電影導演,他們的代表如:阿諾·德斯普里欽、勞倫斯·弗瑞拉·巴博薩、馬里恩·弗諾克斯、托涅·馬歇爾、帕斯卡爾·費蘭和馬修·卡索維茨……

2. 跪求《法式出口(2020)》百度網盤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阿扎澤·雅各布斯導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jPT4hrAaVSIkeU9tgtEc9w


提取碼: ugtn
《法式出口 French Exit(2020)》
導演: 阿扎澤·雅各布斯
編劇: 帕特里克·德威特
主演: 米歇爾·菲佛、盧卡斯·赫奇斯、崔西·萊茨、維勒莉·瑪哈菲、蘇珊·柯尼、伊莫琴·普茨、丹妮爾·麥克唐納、伊薩赫·德·班克爾、丹尼爾·迪托馬索、馬特·霍蘭德、Robert Higden、拉里·戴、朱利安·拜利、Una Kay、瓦拉斯塔·瓦拉納
類型: 劇情、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加拿大、愛爾蘭、英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20-10-10(紐約電影節)、2021-02-12(美國點映)、2021-04-02(美國)
片長: 113分鍾
又名: 法式告別、法式出路
米歇爾·菲佛、盧卡斯·赫奇斯、崔西·萊茨將出演超現實主義喜劇片[法國出口](French Exit,暫譯)。阿扎澤·雅各布斯將執導這部改編自帕特里克·德維特小說的電影。菲佛飾演60歲的曼哈頓社交名媛弗朗西絲·普萊斯,赫奇斯飾演她沒有方向的兒子馬爾科姆,萊茨飾演她已故多年的丈夫富蘭克林的化身——一隻家貓。


3. 歐洲藝術電影和好萊塢商業電影在內容和創作上有什麼不同

對於習慣看美國電影的人來說,歐洲電影就是另類!
首先,歐洲電影比較情緒化,個性突出,節奏不像好萊塢那麼快,結構也比較臉色,故事性不太強,有一種悠然自得的味道。用商業生產的觀點看,這些都是不利因素。
其次,更加重要的是,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文化理念不大相同,歐洲人看重藝術標准,而好萊塢似乎更注重研究標准藝術,也就是能夠適合全人類的口味,因為它恰恰要淡化這種地方色彩,以便於它更方便地進入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這里用得上一句文學術語,沒有技巧就是最好的技巧。
客觀地說,不管人們願意還是不願意,引領當今世界電影潮流的還是美國影片。在整個歐洲,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美國電影的沖擊。據歐洲電影評論界的統計,歐洲國家電影市場平均70%至80%是美國影片,只有法國略好一些,但美國影片也占其國內電影市場的50%。至於電影出口,除法國和西班牙影片等由於語言和文化優勢,可以分別出口到歐洲、非洲等法語國家和拉丁美洲等西班牙語國家外,其他歐洲國家的電影幾乎已經完全地方化,很難在國際上找到市場。為了扶持歐洲電影,歐盟給成員國售出5個拷貝以上的影片提供一定資助,但這也如杯水車薪。電影的發展需要市場,而市場的決定者是觀眾。

美國電影的優勢是它的商業化、全球化和貼近觀眾,即便是發生在美國的事,也能引起其他國家觀眾的共鳴,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的電影無法比擬的,它也是美國電影贏得市場和觀眾的原因。

面對美國影片的強大實力,中國電影遠沒有走俏歐洲。比如在比利時,不少美國影片的DVD可以輕而易舉地銷售上萬張,而中國電影的DVD最多銷量也不足2000張。盡管中國的許多導演和演員在世界上已頗有名氣,但要讓中國電影真正走向世界,中國電影人還要進行電影商業化的探索。

1.國際電影市場概況

在人類諸多的文化藝術形式中,電視和電影的影響力最大。電視作為最普及的大眾傳播媒介,是諸多藝術表達形式的載體,而電影是美術、戲劇、音樂、攝影等多種文化藝術的匯流。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優勢互補的。二者的合作以及政策上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就成為其他文化形式的熔爐和舞台。並且,以此二者的合作為契機,可以形成多種文化形式的大市場,這是很多國家從政府到企業最關注的問題。換句話說,電視和電影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入口,由此也說明了電視和電影的文化敏感性。

這種敏感性首先體現在國際貿易法規的制定中。事實上,自從1947年關貿總協定談判以來,電影業的問題就成為諸多紛爭里的一個焦點。美國希望電影業被囊括進談判條約里以便於電影能和其他商品一樣參與流通。歐洲國家則堅持認為電影業應該被排除在條約之外,因為沒有配額制度和關稅規定的保護,他們的電影業將抵擋不住主要來自美國的沖擊。當時談判協商的結果是做出規定,允許個別國家保留配額制度。

在1993年關貿總協定的烏拉圭談判中,美國又一次提出關貿總協定中應該包括電影和電視節目。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則以「文化例外」為旗號,經過激烈爭論,終於在關貿總協定里成功地將這兩個領域的產品和服務排除在適用於一般商品的規定之外。

對於歐洲來說,在關貿總協定里就電影和電視節目所做出的抵制,超出了一般經濟上的意義。因為在歐洲和其他一些地方電影被視為民族文化資產的一部分。商業文化產品和服務例如電影和電視節目、唱片和書籍等,在加拿大被稱為「文化產業」,在英國被稱為「藝術行業」,而在美國它們則成了「娛樂業」。現在,許多國家對文化業實行的還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上的保護和管理,對什麼是文化和什麼是娛樂還沒有做出區分,而將二者一律視為文化范圍提供保護。

然而,在1993年烏拉圭談判僵局中,美國的貿易代表、1988—1993年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的主管Peter Morici則將電影業基本等同於一般商業。「當我們談論電影的時候,我認為它主要是一個商業問題,而非一個文化問題。」「從全球范圍來說生產什麼主要由好萊塢自己決定。我們擁有一個競爭力很強的行業,這個判斷當然是根據我們銷往世界各地的電影的數量做出的。」

正是因為電視和電影在文化產業中的獨特地位,在國際貿易法規的許可范圍內,圍繞著二者所進行的國際文化貿易戰已經在全球展開。

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博弈,就客觀實力而言,其他國家根本無法與美國電影相提並論。一方面,美國電影牢牢控制著美國本土的市場主導權(其國產片票房佔全年票房總收入的96%),另一方面它還跨國界控制著其他國家半數以上的電影市場份額。法國著名影評人克洛德·卡利說 :「一些國家,再也不能講述自己的故事了,他們的市場九成被並不反映他們生活的美國形象所佔領。」在這樣的貿易戰中,歐洲國家始終沒有放棄。

2.歐洲電影業的保護

在美國製作的電影和電視節目的大舉進攻前,歐洲許多國家勉力維持著各自的文化特性。對於具有相似政治文化背景和共同歷史文化傳統的歐洲而言,政策壁壘是它們最有效的手段。制定文化保護法是保持民族創造力不竭的方法之一。如此一來,美國的許多貿易合作夥伴在從鞋子到計算機的各種商品都大開通商之門,但在外國視聽產品的交易中堅持實行嚴格的配額制度和關稅。文化保護法允許許多國家鼓勵本國的電影創作,否則在好萊塢攫取全球市場的努力面前那些國家的這一行業將難以為繼。然而即便有了這樣的法律保障,大部分國家自己的電影業利潤只相當於美國娛樂業的一小部分。而且,美國發行商將這樣的法律稱為貿易壁壘加以抵制。

2003年8月31日,歐盟各主要國家的文化部長們出席了在威尼斯電影節新聞中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這個發布會的主題是如何促進歐盟各國間電影的相互交流,推動歐盟各國電影業的共同發展。這份最終報告的題目是:歐洲電影作品在歐盟內部的運作機制和新技術。報告一開始就歐洲電影目前所面臨的挑戰給予了說明,盡管歐洲擁有非常優秀的電影傳統,而且各國每年電影的產量也很高,但是電影的收益卻不容樂觀。很多國家的電影只能在本國流通,並且面臨來自美國商業大片的強大沖擊。報告認為,歐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歐洲的電影只有全面進入歐洲市場,才能夠繼續生存和發展。而要實現這個目的,歐盟各國之間就必須加強合作。就像新聞發布會的主持人、義大利文化部長的發言所指出的,歐盟各國部長們實際上探討了振興歐盟電影業的第三條道路,就是在既不實行電影保護政策,又不改變歐洲電影固有的藝術風格的同時,通過加強歐盟內部各國之間的發行體制,實現歐洲電影的復興和繁榮。③

為了減弱美國文化的影響力,歐洲主要採取以下三種方式。一種方式是一些歐盟成員國通過設立某種標准,規定電影院放映非歐洲本土影片的最高比例,在法國這個標准被定在40%。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引進較小比例的美國影片以緩和國內電影業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這種方式上,法國政府的立場比較強硬。每一張由法國影院售出的電影票,票價的一小部分都會用於資助法國的電影製作。因此如果美國電影票價銷售佔到法國總票房的60%,將會有一大筆錢被法國電影行業利用。第三種方式是歐洲國家進一步互相開放市場,而且還接納了一定數量的非歐美國家電影。以法國電影為例,其本國電影所佔份額已經達到38%,如果再加上其他歐洲國家電影所佔據的6%,其他非歐美國家所佔據的2%,這個鬆散的「非美電影集合體」基本占據了接近半數的法國電影市場。換句話說,在法國電影市場上,非美國家電影所佔份額幾乎可以和強大的美國電影平分秋色了。正如有的理論家所說的,「人們試圖以好萊塢的全球戰略來抗衡好萊塢」。強調藝術的歐洲電影產業與崇尚商業的美國電影產業在相互博奕之間逐步達成一種動態平衡。④

此外,為了支持歐洲視聽文化的發展,歐盟建立了「媒介計劃」(the Media Program)。歐洲委員會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構築一個歐洲的紀錄片、動畫片和多媒體製作的工業機制,從而與非歐洲的視聽產品相抗衡。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歐盟在2001-2005年裡為之設立了40萬歐元的預算撥款。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歐盟還試圖盡量充分利用歐洲的電視頻道資源以獲得視聽業最大程度的發展。開發和鞏固市場花費甚巨,但歐盟認為這將提高該行業的經濟收益。如果歐洲的諸多電視頻道能夠把它們的一部分資源用於歐洲電影的宣傳上,將會大大提高後者的普及度;而且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盡管跟美國的奧斯卡相比差距還很大,但它對歐洲電影業的發展也是個極大的促進

4. 求一部法國電影名稱

法國電影 L'attentat (1972),根據法國五十年代的本巴卡事件改編。

5. 電影法式出口結局

影片開始,女主在學校接走兒子,畫面一轉,已經長大,

女主被律師告知破產,變賣家當換現金,女主在閨蜜的建議下,拿著現金去巴黎的閨蜜家

去的船中,男主認識了以為占卜的吉普賽女人發生了關系,後來女人被關了起來,因為之前女人占卜對被占卜的人說活不過船到岸,結果真的去世了。

女主用安民葯迷暈黑貓(女主認為黑貓被前夫附身,女主發現屍體後幾天才報警,貓也跟著進來,這貓丈夫去世那天就在的了)來到巴黎,受邀去一位舊相識家,

後來黑貓逃跑了,女主找了黑人偵探找到吉普賽女人,還真的找到了,通靈和貓對話,前夫也說話了,原來女主想殺了黑貓,男主也怨恨父親說了一些話

女主閨蜜來到巴黎看女主,結果發現一屋子人,男主的女友(去巴黎前分手了,到巴黎後打過電話給她)和現任男友也過來了

有一段覺得比較有意思的,男主女友的現任男友和男主扳手腕,男主根本沒用力,還認輸,第三次男主說自己贏了,就要他拿行李走,結果也是沒用力輸了,贏了的男主女友現任男友時候自己能得到什麼,男主說一成不變

女主把錢給了以為之前看見被抓走的流浪漢,只拿了一些,指著說對面的人會要,女主就給了,對面人拿了後就趕緊走了

最後女主讓吉普賽人通靈和丈夫做最後告別(女主本就打算花完錢就離開),深夜獨自出門,黑貓在後面跟著

男主們醒來發現後去尋找女主

6. 當今電影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的是美國還是中國香港,法國,義大利

美國!

7. 有沒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這絕不是電影史上評價最高的七部電影,甚至也不是我個人評價最高的七部電影;它們有的叫好不叫座,有的叫座不叫好,有的甚至被評為是失敗之作。對於這個題目,直到起筆之前也有些猶豫,很早就想寫的東西一直感覺沒什麼內容可寫,寫出來也不免很老套,是個人都會寫類似《我最喜歡的XXX電影》的主觀評論文。這也並非是傳統上的影評,畢竟多半都是老片子,相關影評看的太多,不需要我再費筆墨。但在我從接觸電影、到熱愛電影、至評價電影的長時間過程中,這些影片每一部鮮明獨立的特色體現,都給過我極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回憶起某種影片的片段都能讓我想起當時的生活。太專業的東西我寫不了,但是對於電影本身,我確是要為它們寫點什麼,在此選出七部對於我最具有代表性的,也算是為我自己而寫。(PS:部分主題音樂鏈接可能不穩定,如有需求可以點擊文章結尾的頁面鏈接進行下載)

《香水》

年代:2006

類型:驚悚/劇情

導演:湯姆·泰克維爾(Tom Tykwer)

地區:德國/法國/西班牙

主題音樂:《Prologue-The Highest Point》

當時整整一天的時間,我都沉浸在《香水》的氛圍中。白天啃下了整本原著後,晚上直接看的電影。對於小說而言,已經太久沒有讀過如此吸引我的外國名著;而對於電影而言,它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跡,甚至改變了我的電影觀。德國著名作家帕特里克的原著小說《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以其獨特的題材背景和人物塑造,剛出版不久便轟動了文學界,在整個歐洲甚至國際引起軒然大波,成為百年不遇的文學經典。人們在驚嘆和稱贊之餘,不免對該題材類型所限無法搬上銀幕而感到遺憾。畢竟單是主人公格雷諾耶神靈一般超常靈敏的嗅覺以及各種物質的氣味就的確很難用電影的手法來充分展現。以往的電影作品,對於異於常人的視覺(千里眼)、聽覺(順風耳)、味覺(類似料理大師之類)乃至觸覺甚至第六感覺都可以用相對的手法進行描繪拍攝,唯獨最被人所忽視的嗅覺沒有先例。在經過一番波折之後,著名導演湯姆·泰克維爾接過了劇本,以傳統現實主義的拍攝手法完成了這部大作,既不標新立異而又十分忠於原著,讓我被故事情節吸引之餘也暗自佩服其小說與電影的完美結合。

這確實是一部深刻探討人性的電影,無論是感悟、深思或是批判、諷刺。之所以塑造出格雷諾耶這個特殊人物,就是其探討人性意義之所在。他可以算作是天使與惡魔的結合體,降臨於18世紀充滿著污穢腐臭的法國巴黎,在被渾身骯臟的漁婦生母生下後,便被其用宰魚刀割斷臍帶後扔到了爛肚魚腸垃圾堆里。但就此,奇跡開始出現,這個孩子的抵抗力如細菌一樣頑強,無論炭疽熱、梅毒性皰疹變異症、晚期化膿性麻疹或是人為的折磨都無法終結他的生命。而拋棄他的生母、收養過他的修女、僱用過他的工頭以及靠他的天賦賺錢的香水製造商巴爾迪尼全都因為他的離開而一個個離奇的死去。他的神之鼻並不滿足於這個世界所有的味道,直到那個賣水果的紅發女孩的出現,從此定義了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真正目標。為了得到傳說中最美麗的味道,他開始了殺人之旅,一個個女孩成為他完成這瓶可以統治世界的香水的祭祀品,直到他終於功德圓滿,直到他作為連環謀殺犯被關入死牢等待行刑。最後刑場的一幕是整部影片的高潮,這位邪惡的聖人站在行刑者都下跪的刑台上,用沾上香水的手帕將在場所有人徹底征服。他的使命完成了,理想也終結了,在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後,他將剩餘的香水澆到身上,讓瘋狂被吸引的人們用莫名的熱愛吃掉了自己,從此消失在這個他已統治過的糜爛的城市。他對於愛的執著與追求,用這種常人無法理解的方式做了最深刻的詮釋,影片結尾,賣水果的紅發女孩在對他微笑,這才是為了做成最後的香水而不擇一切手段的他所真正渴望的。他所需要的,其實是愛。

《指環王Ⅲ——王者歸來》

年代:2003

類型:魔幻\史詩

導演:彼得·傑克遜(Peter Jackson)

地區:美國

主題音樂:《The Return Of The King》

對於這部電影,我想說得再多也都只是廢話了。打個籃球迷都懂的比方,如果把奧斯卡的歷史比作是NBA的歷史,而讓人們難以忘懷的電影作品都是籃球明星的話,那麼《指環王3》便是比爾·拉塞爾了。後者作為60年代凱爾特人隊的核心人物,帶領波士頓的這支綠衫軍創下NBA史上空前的八連霸,最終一共拿到11次總冠軍,用十根指頭全戴上都戴不下所得總冠軍戒指的一雙大手開創了空前絕後的綠色王朝;前者作為全球矚目的彼得·傑克遜《指環王》三部曲的最終章,成為04年第76屆奧斯卡最沒有懸念的獲獎影片,並最終11項提名全中,創了百發百中的獲獎記錄,也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獲獎最多的三部影片之一。

不得不承認的是,之前的奧斯卡評審往往對魔幻科幻相關題材的影片不大看好,《星球大戰》、《黑客帝國》等可以算是里程碑式的系列大作在奧斯卡並沒有得到它們應得的榮譽。但指環王系列以其深入人心的小說故事背景、龐大的巨額投資、史詩般的震撼宏大場面等因素相結合,加上三部曲的劇情節奏,讓觀眾一集比一集大呼叫好欲罷不能,更不失為商業片與藝術片的兼容,迎合了奧斯卡的普遍口味,最終成為名利大雙收的劃時代巨作。隨後直至今日的《納尼亞傳奇》、《龍騎士》、《黃金羅盤》等類似題材的魔幻電影,直至《特洛伊》、《天國王朝》、《斯巴達300勇士》等戰爭史詩類電影,在我眼中都無法逾越指環王系列這道門檻,它已經成為魔幻史詩類電影的聖經,公認的不朽巔峰之作。

《殺死比爾》

年代:2003

類型:動作/犯罪

導演: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

地區:美國

主題音樂:《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

如果不是《殺死比爾》,可能昆汀這個鬼才還不會被大多數人所認知。即便他在《低俗小說》、《落水狗》等作品中充分灌輸了他的另類才華,彷彿非色情鏡頭的限制級電影就十有八九有他老人家纏和幾腳,還經常在裡面露個臉吐兩句臟話爽爽嘴,比起電影節做評委時的口無遮攔大言不慚,這簡直是小兒科。不過這只是他的其中一面。他勇於接受新生事物,尤其是對所熟悉環境之外的事物非常感興趣,比如東方文化。

看得出《殺死比爾》花了他很大的心血,基本上算是他所喜愛的所有類型片的一個大雜燴總結。穿插著意式西部、中國功夫、日本武士等各種影片的經典鏡頭,各國各類不同領域的演員陣容,風格迥異的過場音樂,令人大呼過癮的血光四濺慘烈場景,還有那N桶的血漿。(笑~)而描寫劉玉玲所扮演的偶忍一媳的慘痛童年和走上殺手之路的經歷則直接運用了略帶美式粗獷風格的日式動畫,更是讓人印象深刻,堪稱整部影片的亮點。

當然不得不提到下部,其實我很想兩部一起說的。與上部的血腥暴力相比,下部顯得更有深度。尤其是復仇之旅的最後一站,當她面對比爾時,後者設的局讓她意外到驚呆。自己的女兒竟然活生生的站在眼前,而她驚呆之餘還是下意識的和比爾完成了和諧三口之家的一幕,被女兒的玩具槍「擊倒」,體現了一個嗜血復仇女在突然轉變成一位母親時心中那種對親情的渴望。但她沒有忘記這一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最終目的,不管她最後是否原諒了比爾,或者說從情理上能否原諒比爾,她還是要完成那早已不可能改變的決定——殺死比爾。也許最終倒在衛生間的痛哭,才算得上是她心中復仇之旅的真正結束吧。

《千年女優》

年代:2001

類型:動畫

導演:今敏Satoshi Kon

地區:日本

主題音樂:《千代子のテ一マ MODE-2》

作為七部影片中唯一的動畫電影,《千年女優》留給我的則是無盡的感傷與惆悵。一直以來我都相信著一句話:初戀之愛是人的一生中付出的最真摯最純潔最無私的愛,無論它是多麼的幼稚甚至可笑。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初戀多半都是以失敗告終,從此成為心中不大不小的痛。待漫漫人生過半,回首時只是一笑而之則矣。但對於一些人來說,對於初戀的懷念則伴隨他們一生,因為他們付出的愛是彌足珍貴的,從某種角度上說,他們更懂得愛,懂得所付出的愛的真正價值,對於自己的價值,對於別人的價值,對於他們的主觀世界中包含一切的價值。

藤原千代子便是他們中的代表。描寫愛情的影片太多,描寫愛情的動畫影片也不少,但說實話,千年女優,藤原千代子,她真的讓我感動了,把我內心最深處的東西觸動到了。那種對愛鍥而不舍的執著,即便是那麼朦朧的愛,恍惚的愛,她都願意為之付出一生。影片結尾,彌留的千代子回想著當年踏上宇航船的時候,穿過層層星際,突然讓我心中一股莫名的悲痛感在壓抑和迸發的狀態中游離著,令我無比難受…………

也因此,導演今敏受到了我的注意,他至今的作品也不算多,卻絕對是個才華橫溢的天才動畫大師。《千年女優》整部影片通過一連串的數千年虛幻畫卷的特殊手法進行演述,將藤原千代子的從影生涯和對寄託在那把鑰匙中的永恆之愛的追求完美融合在一起,初次觀看時感覺有些亂,劇情變化過快,但這正也是其特殊表達手法的另類體現,同時也將日本各種時代背景編匯成了一部蒙太奇的集錦。另外,影片的音樂也絕對堪稱一絕,負責音樂製作的平澤進將本片音樂混入現代古典自然另類等多種元素,並使其完美融合,並配以陽光感的節奏基調(名為《Run》的那段音樂非常深入人心),其水準甚至不亞於久石讓的作品,成為該片內容手法外的又一大亮點。

《最後的武士》

年代:2003

類型:動作/戰爭

導演:愛德華·茲維格(Edward Zwick)

地區:美國

主題音樂:《Red Warrior》

03年的美國電影似乎特別偏愛以日本文化為代表的東西方結合之類的題材,除了抄起一把武士刀鮮血噴滿屏幕的《殺死比爾》,《最後的武士》也同樣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與突出體現誇張另類風格的《殺死比爾》不同的是,《最後的武士》真正烘託了一種為信念犧牲一切的精神主義,而這種精神,恰恰是美國人之前所無法理解的。

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與日本的矛盾沖突不僅僅是國家之間的仇恨,各自文化思想理念的不同也是相互之間無法溝通調和的重要原因。日本人無法理解美國士兵被俘後為何會心安理得的甘當俘虜而不含辱自殺,美國人同樣不明白日本士兵竟然會有戰敗後割腹謝罪這樣的行為。而如今,美國人也一直都對東方文化持一種興趣很濃,卻又很迷惑的矛盾態度,東方很多國家的人文理念都是和他們原先認為的截然相反,但他們還是情理之中的以自己國家的文化角度來看待東方世界所發生的種種事物,卻並沒有,或者說並不願意換一種思維來看待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拍出來的和東方文化有關的電影往往是以他們的思想基礎來進行構思,將其西方化,最終的結果一般都是觀念混淆邏輯顛倒只求得視覺上的快感而形成的商業片,毫無實際理論而言。但一些導演還是能明白這一點的重要性,他們雖然不能完全領悟東方文化的真諦,至少在這部片子來看,可以算是東西方文化思想理念的一次撞擊。故事背景安排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武士逐漸成為了時代過渡的犧牲品,但至死不渝的堅強信念使得他們無法接受這一現實。於是,以朝廷武士頭領勝元為首的武士軍隊為了生存引發暴亂,希望通過戰爭讓政府醒悟。從美國人的傳統角度講,這些人只是一群愚昧野蠻的、還停留在刀劍冷兵器時代不思進取的落後組織,終究還是會被全部消滅。而日本政府請來的美國將軍納森卻在被俘後受到武士道精神的感化,最終成為武士的一員,並一同奔赴戰場患難與共。這些武士也成了影片所描述的可歌可泣的悲情英雄,最後殘存的武士飛奔向敵人的炮火直至全部倒下的場面,給人的絕對是一種精神上的震撼與感動,為了心中的崇高信念最終死在戰場,那是一種超越生命的榮譽,這就是通過電影所表達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最極致的完美寫照。

也許研究過日本歷史的朋友們不會承認這部影片的歷史真實性,但影片的主旨是在一個相對真實的歷史背景下極力宣揚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忠義偉大,湯姆克魯斯飾演的納森則是必不可缺的角色。來到日本之前的他在南北戰爭時期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曾殺害了無數無辜生命而內心無比疚責,戰後的他鬱郁寡歡,感覺這個世界再也沒有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直到他來到日本所發生的這一切,武士道精神激燃了他的內心深處,他在武士領地的生活中悟到了真正所要追求的信念,並與異國的戰友們誓同生死。這絕不單單是如《勇敢的心》般的悲情英雄主義塑造,在人們所為之感動時會突然發現,即便東西方文化思想理念在形式上有多麼不同,其本質都是相通的。

《第五元素》

年代:1997

類型:科幻/動作

導演:呂克·貝松(Luc Besson)

地區:美國/法國

主題音樂:《The Diva Dance》

如果非要選一部經典科幻片放進來的話,我可能會選《MatrixⅡ·Ⅲ》、《星戰前傳首部曲·幽靈的威脅》、《T2》這些個人在當時看來是如此經典的大作。但是《第五元素》確實有著不同於一般科幻片的奇妙元素,能讓人看後不只會記住它刺激眼球的視覺效果,還會對電影本身所充透的一種驚異的設計想像力所嘆為觀止,要知道這還是20世紀的影片,同時也是法國商業大片沖擊好萊塢最成功的一部。除了好萊塢式的高科技大場面的場景布置,對未來世界這些人物的服裝設計也十分到位,不管是米拉·喬沃維奇扮演的橘紅發美女主角高蒂埃開始的膠帶裝和之後的功夫背帶裝以襯托其不食人間煙火的純潔,還是那個男生女態的「超級酷」所穿的維多利亞領黑色妖裝,或是手持多功能神槍的壞蛋佐格那種體現獨裁者和心理扭曲者的類似未來版希特勒的造型,都能把每個人物刻畫的無比鮮明,非常深入人心。另外,《第五元素》在未來科幻背景下營造了法國電影特有的一種輕快詼諧絕不刻意莊重嚴肅,浪漫細膩絕不突出緊張驚悚的獨特氛圍,讓人覺得情節雖不新穎,再看幾遍卻也很有味道。

如果非要選一位導演來配以「全才」這個稱謂的話,我想我肯定會選呂克·貝松。他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是不同的題材類型,槍戰片、動作片、紀實片、愛情片、科幻片、史詩片、驚悚片、功夫片、動畫片…………世界上所有的電影類型他好像都要嘗試一遍,不管當時他親口所說只導演十部影片的出爾反爾是否是為了吸引媒體關注使其作品不斷成為焦點的伎倆,但至少從影迷們的期待聲中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一直都是萬眾矚目的。從《第五元素》的上億票房開始,媒體便開始拿他的風格轉向找說法,指責他受不了金錢的誘惑開始臣服於好萊塢的商業電影世界,放棄了他原先作品中那種感情細膩敘事優雅的風格。但是在我看來,他的理想並非只滿足做一個能讓外界稱頌的法國金牌大導演,他要改變的是一種格局。法國電影歷史已經不算短,而在全世界的眼裡法國只能出口文藝片,就像當初號稱電影第二大國的印度只能拍出歌舞片一樣。如今科技飛速發展,僅僅靠藝術類電影已經遠不能滿足大眾的口味,法國電影如果從題材類型上停滯不前不嘗試創新,早晚會被時代所淘汰。所以必須有一個人站出來打破常規,即便可能會被當世人冷嘲熱諷,終究有一天他們就會知道這個人對法國電影的未來有著多麼崇高的貢獻。呂克·貝松就想做這樣的一個人。

《紫日》

年代:2001

類型:戰爭/劇情

導演:馮小寧

地區:中國

主題音樂:《Purple Sunset》

好吧,我承認,放出這一部的確有些湊數的成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評出一個國產的還是抗日題材的影片,但N年前第一次看完後我確實有種說不出的感受。先說說影片失敗的一面。這部已在電影頻道重播了不下八百六十回的催淚(打哈欠到流淚)抗日題材片,盡管拿過大大小小不少獎,但其中拍攝技術的硬傷和俗套連連的創作理念所帶來的詬病,使得觀眾輿論從主客觀角度都無法給予這部影片過多的贊揚。作為馮小寧「戰爭與和平」系列的第六部,《紫日》對於貫穿整個系列愛國人道主義思想具有著頂點的地位,卻讓大多數人所失望,這是有其原因之所在的。馮小寧其實是個很有才的導演,但他的眼光並不高,志向也並不遠大。從他的影片可以看出,他只想依附於國內的主旋律題材體制下發展,在傳統國產片的慣性思維模式下不思進取的生存著。他的這種固守思想完全限制了他的天賦,他缺乏國際大導演的那種氣魄,拍出的作品無論題材多麼鮮明,景色視覺多麼用心,依舊是換湯不換葯,終究會被在審美水準比物價漲得還快的觀眾們的哈欠聲甚至叫罵聲中逐漸淘汰。

再說說其值得稱贊的一面。作為年輕人,我並不漠視抗日題材影片。倒不是我重視中國舊社會苦難歷史,或是極度憎惡日本帝國之類,而是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中國電影就是靠著抗日為主的八路軍共產黨所領導的戰爭題材類型才發展到現在的。單從這一題材來說,《紫日》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峰。歐美的大製作戰爭片無論場面多麼震撼人心,其主旨都是讓人記住那些戰爭歷史以及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痛磨難等等,自己國家發生的戰爭,自己國家的人民最深有體會。要用電影的方式來讓現在的中國人不忘記那段不可磨滅的革命戰爭歷史,目前的國產戰爭題材作品依然與好萊塢的高水平大製作差之千里,但拋開戰爭的直觀場面不談,反映戰爭的真實感仍可以用其它的拍攝角度來進行演繹。馮小寧的構想比較獨特,一個中國難民楊玉福(代表著受苦受難的廣大中國老百姓)、一個蘇聯女兵娜佳(作為協助解放國的姿態)和一個年少無知的日本女學生秋葉子(當時日本老百姓的真實形態)成為故事的主線人物,在一個茫茫林區的絕境下從互相對立不理解到最終相互扶持產生友情。影片對體現戰爭的殘酷一面也做得比較真實點題,除了呼喊著日本投降戰爭結束的秋葉子被一槍斃命外,日本兵火燒麻袋裡垂死的中國勞民、刺殺楊玉福的老娘、日本軍官駕駛戰機擊落不願做人肉導彈的秋葉子男友,以及日本宣布投降後,日本軍官強迫當地日本老百姓集體自殺等等,都要比直接角度拍攝戰場上士兵血肉橫飛的那種手法要更深刻。

個人認為影片的中心還是在於楊玉福和秋葉子兩人之間的相互感受。楊玉福對日本人與戰爭的仇恨是刻骨銘心的,觀眾所同情的,可謂是明擺著的,從他那句「就這么完了?」就可以看出在經歷種種苦難卻不明不白的結束後那種不甘心的悲痛心情,並一度將這種仇恨撒到秋葉子身上。而秋葉子自己的痛苦則是無法表達的,自己國家發起的戰爭,自己卻深陷其中,她無法承受自己遭受著痛苦還要被別人所仇恨的現實,也許最後悲慘而又凄美的結局也算是一種解脫。其實影片所帶來的反思不止是戰爭本身的殘酷,對於目前中日人民之間所無法迴避的隱性民族仇恨意識,直接或間接的體現在各個事件上,這些都是不言而喻而又難以改變的。不管以後中日兩國的交往關系如何,兩國人民的相互態度有何轉變,至少要從客觀上正確看待這段歷史,無論是中國的老百姓還是日本的老百姓,在當時都是苦難的受害者。所以,老百姓所仇恨的,不應該是老百姓。

· 關於音樂 ·

最後來說說個人所選的七部影片的主題音樂:《香水》中的《Prologue-The Highest Point》運用輕柔迷幻的女聲來描繪格雷諾耶所感受到的嗅覺世界,具有濃郁的誘惑色彩,讓人深深被吸引後欲罷不能,並逐漸挑起人性陰暗邪惡的一面,體現其構思之巧妙;《指環王Ⅲ——王者歸來》的電影原聲大碟當時評價甚高,這里只挑選一首最點題的《The Return Of The King》,最後的戰爭終於以勝利告終,和平、歡笑、光明、榮譽、幸福,這一切伴隨著人們的希望陸續到來,過去的艱險和磨難統統可以拋在腦後;《殺死比爾》選取的則是其中最經典的《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沒有榮譽或人性的戰爭)》,無需多說了,典型的大人物震撼出場音樂;《千年女優》的《千代子のテ一マ》是貫穿始終的曲子,原聲大碟中有三個版本,大體分為少女時代、青年時代和中年時代,這里選取MODE-2(青年時代),千代子在純真青澀與成熟穩重之間的階段,也是對所尋覓之人滿懷憧憬的階段;《最後的武士》的原聲音樂絕對稱得上優秀,但仔細欣賞一遍後發現並沒有找到能徹底激發悲壯情懷的曲目,《Red Warrior》算是相對不錯的一首,彷彿身臨其境般的進入到那壯烈的戰爭上;《第五元素》中外星八爪歌女迪瓦演唱歌曲的《Diva Song》堪稱經典,歌曲前半段是Donizetti的義大利歌劇詠嘆調《Lucia Di Lammermoor(香燭已燃起)》,歌曲後半部穿插了節奏明快的《The Diva Dance(女神之舞)》,要不說聽過Vitas那首後感覺這么熟悉,這里只節選了《The Diva Dance》;《紫日》也不用多說,主題音樂還是蠻煽情的,小提琴的旋律圍繞著整個劇情發展,體現互相仇恨著的人們內心深處所渴望的和平與安寧,可謂恰到好處。

8. 推薦幾部法國電影

1.這個殺手不太冷,我看片無數,這是最經典的,我看過很多很多很多遍,非常的棒!!!!是說一個中年殺手和一個十二歲小女孩之間的愛情故事,非常朦朧感人的愛,一點都不變態,你會被感動的!由娜塔莉波特曼、加里奧德曼、讓雷諾演。我第一眼看這部片子就愛上它了。特別是最後的音樂響起,劇中雖然沒有一點情愛鏡頭,甚至男女主角連親吻都沒有過。女主角對男主角說我愛你的時候,那是來自心裡的感動

2.還有一部就是<Helen of troy>(不是Troy),它比布拉德彼特的特洛伊好看很多,但在國內沒有名氣,但是非常非常地好看,什麼叫史詩片,就是它這種,畫質很美的愛琴海,非常棒的片子
3.97版的洛麗塔(一樹梨花壓海棠),這部小說很有名,整部電影是到最後一句話被打動的

4.昨天看的《夢想家》(戲夢巴黎),很有哲理的,很有不一樣的情調,在威尼斯電影節大放異彩,斷臂山今年也是在威尼斯出盡風頭,非常浪漫的片子
5.肖申克的救贖
6,今天剛看了一部《21克》覺得很不錯,據說一個人死的那一刻她的體重會減少21克,而21克就是人靈魂的重量,劇中的三個主角卻因為這21克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7,美國麗人很不錯,講述了現代美國家庭中年人,年輕人的關系對毒品性等看法,很有哲理又不失趣味
另外羅伯特德尼羅和阿爾帕西諾片子千萬不能錯過,盜火線、女人香、計程車司機、美國往事都是影史經典,都是在探討人性!!還有獵鹿人和好傢伙,有探討越戰給人帶來的心靈創傷的,雖然戰爭場面不多可是你可以真正用心去感悟電影的精髓,感悟戰爭的痛苦,獵鹿人,千萬不要錯過!!!

9. 請問大佬有法式出口2020年上映的由 米歇爾·菲佛主演的高清視頻在線觀看資源嗎

《法式出口》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ryMO_UP8d76lopFYu5_EWQ

提取碼: 9x4n

《法式告別》是由阿扎澤·雅各布斯執導,米歇爾·菲佛、盧卡斯·赫奇斯、崔西·萊茨等主演的超現實喜劇片。[1]

該片改編自加拿大作家帕特里克·德維特的同名小說,講述落魄的社交名媛與和她一起搬去巴黎的兒子,及已故丈夫之間的故事[2]。2020年影片擔任第58屆紐約電影節的開幕片。

10. 近年來法國電影產業為什麼快速發展

電影作為法國最重要的文化產業,近年來一直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法國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得益於政府的扶持,更與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和完善的投融資體制息息相關。良好的投融資環境使法國電影產業能取「財」有道,擺脫對票房的完全依賴,獲得可持續發展。
製片公司投資風險小
據法國國家電影中心提供的數據,製片公司是法國電影的主要投資方之一,平均出資額占電影總投資的25.1%。但實際上,製片人通常並不需要支付這么多資金。這個數字只是電影拍攝之前製片人提供給國家電影中心的預算,而預算總額往往都高於實際投入,因為預算總額包括10%的額外預算,額外預算完全是為了備用,一般用不著。另外,根據法國的有關法律,投資電影的企業還可以享受最多50%的增值稅減免優惠。這樣算下來,製片公司的實際投資遠遠低於最初的預算數額,甚至不及電影總投資的17%。這意味著製片人的投資風險很低,因此在法國很少有製片公司破產。

閱讀全文

與電影法國出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些讓人細思極恐的電影 瀏覽:9
qq電影群頭像圖片大全2015年 瀏覽:289
日本電影割喉下載 瀏覽:824
免費美國電影大片 瀏覽:920
電影國際象棋科幻片 瀏覽:151
力氣大的電影 瀏覽:839
天河城四樓電影院在哪個位置 瀏覽:735
關於王祖賢的電影有哪些電影 瀏覽:530
泰國電影變鬼純音樂 瀏覽:513
十大搞笑的美劇電影排行榜 瀏覽:765
網蟲電影網 瀏覽:503
俄羅斯電影富二代主演 瀏覽:768
tfboys動漫電影視頻在線觀看 瀏覽:544
左翼電影時期三大電影派別 瀏覽:926
宮崎駿經典動畫電影混剪 瀏覽:597
如何提取一部電影中的字幕 瀏覽:890
重生的電影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
2017年票房最慘的電影 瀏覽:412
遼寧省彰武縣電影票在哪裡買 瀏覽:50
印度電影終成眷屬國語版優酷 瀏覽: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