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法國電影繪畫

法國電影繪畫

發布時間:2022-04-21 18:35:47

⑴ 找一部很老的電影外國畫畫的

鏈接:https://pan..com/s/1U58msTUcaTEu8pMn3AANOg

提取碼:xtts

《畢加索的奇異旅程》用無厘頭喜劇的風格演繹了畢加索的故事。

1881年,巴勃羅·路易斯·畢加索(GöstaEkman飾)生於西班牙馬拉加,他的父親何塞(HansAlfredson飾)熱愛繪畫,並早早發現了畢加索身上的美術才華。於是年輕的畢加索被送到馬德里學習,他優異的畫作令父親興奮過度上演了一出死而復生的喜劇。1899年,畢加索赴巴黎求學,陷入了長期拮據的生活,直到何塞來到巴黎,施計將立體派作品賣給美國名作家斯坦恩,畢加索以此為契機,進入了當時法國文藝界的視野,他參觀了盧梭世外桃源般的花園,與街頭的工人打成一片,也被美國的古根海姆夫人長期騷擾,連串光陸怪離的經歷後,畢加索捲入了納粹對歐洲的侵略,戰爭令他對於人生和藝術產生了新的體會……

⑵ 尋找.有關於畫畫題材的電影.

法國導演莫里斯·皮亞拉1991年拍攝的《梵谷》(Van Gogh),表現了畫家梵谷生命中最後67天的非常經歷,剖析了畫家自傷自殺的異常行為,

畢加索的奇異旅程(Picassos äventyr)
英文名: Picassos äventyr
其他譯名: Adventures of Picasso, The
類型: 喜劇
導演: Tage Danielsson(Tage Danielsson)
編劇:
主要演員: Per Oscarsson(Per Oscarsson)
Lennart Nyman(Lennart Nyman)
Wilfrid Brambell(Wilfrid Brambell)
伯納德·克理賓斯(Bernard Cribbins)
莉娜·奧林(Lena Olin)
Margaretha Krook(Margaretha Krook)
Hans Alfredson(Hans Alfredson)

上映日期: 1978-5-20
國家地區: 瑞典

弗里達Frida(2002)
導演:
朱麗·太莫 Julie Taymor
演員:
阿爾弗雷德·莫里納 Alfred Molina .....Diego Rivera
薩爾瑪·海耶克 Salma Hayek .....Frida Kahlo
Julian Sedgwick .....New York Reporter (as Julian Sedgwik)
Valeria Golino .....Lupe Marín
Jorge Guerrero .....Priest at Funeral
艾什莉·賈德 Ashley Judd .....Tina Modotti
迭戈·魯納 Diego Luna .....Alejandro 'Alex'
傑弗里·拉什 Geoffrey Rush .....Leon Trotsky
Antonio Zavala .....Mercader, Trotsky's Assassin (uncredited)
Lila Downs .....Tango Singer
艾略特·戈登塞爾 Elliot Goldenthal .....Newsreel Reporter (voice)
Enoc Leaño .....Trotsky's Armed Sentry
愛德華·諾頓 Edward Norton .....Nelson Rockefeller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Antonio Banderas .....David Alfaro Siqueiros

國家/地區: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
類型:劇情/傳記
片長:123 min

本片講述了已故墨西哥女畫家弗里達·卡羅傳奇般的一生。弗里達(薩爾瑪·海耶克飾)從小生活在墨西哥城,七歲的時候她患了小兒麻痹症,導致右腳活動困難,甚至不能正常上學。十八歲那年,她又遭遇了一場車禍,這場車禍不僅導致了弗里達終身不孕,還給她的心靈遮上一層厚厚的陰影,在以後的日子裡,弗里達始終無法擺脫後遺症的纏繞。
面對這一切,弗里達並沒有灰心喪氣,她對生命的熱誠依然那麼強烈。在母親鼓勵下,她研習繪畫,並因此結識了恩師里維拉,與他譜出愛曲。透過畫筆,她那天賦才華充分表現出來;她的毅力,讓她成為獨當一面的傳奇人物……

唐伯虎點秋香

⑶ 問一部法國電影的名字~~

◆原 名:Closer
◆譯 名:偷心/靠不近的愛/接近
◆導 演:Mike Nichols
◆編 劇:Patrick Marber (play)
Patrick Marber (screenplay)
◆演 員:娜塔麗·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裘德·洛 Jude Law
朱莉婭·羅伯茨 Julia Roberts
克萊夫·歐文 Clive Owen
邁克爾·海利 Michael Haley
Steve Morphew
◆類 型:劇情/浪漫
◆片 長:104 分鍾
◆上 映:2004年
◆國 家:美國
◆語 言:英語
◆簡 介:

◆故事:以愛的名義放縱◆

在成功地導演了兩部收視率極高的電視劇《Wit》和《天使在美國》後,麥克·尼科爾斯將帕特里克·馬伯廣受好評的《偷心》搬上了大銀幕。本片主要有四個人物:充滿抱負的小說家丹(朱迪·勞飾),但現在只能靠為人寫訃告謀生;事業有成的攝影師安娜(朱莉 婭·羅伯茨飾),一個剛剛離婚不久的寂寞女人;地下舞場的脫衣舞娘艾麗絲(娜塔麗·波曼飾),在天真和虛偽間遊走的雙面人;英俊又自信的皮膚科醫生拉里(克里夫·歐文飾),讓女人情傷的痴心漢。故事中的兩對情人本相安無事,卻由於一對的男方搭上另一對的女 方,而開始變得越來越復雜起來。就這樣交織著激情、慾望、放縱和背叛,四個男女的愛情故事在鏡頭前被慢慢放大……

◆幕後:用戲劇發動革命◆

①戲劇:1997年,英國人帕特里克·馬伯的戲劇《偷心》在倫敦開演,曾經獲得BBC的勞倫斯·奧利佛最佳新戲劇獎和倫敦評論協會獎,改編成的百老匯戲劇還獲得托尼獎最佳戲劇獎提名和紐約評論協會最佳外國戲劇獎,隨後這部戲劇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 界100多個城市上演。馬伯形容這部戲劇是「一個愛情故事。它描述了兩性的猜忌、男性的立場、我們的謊言、曖昧的關系等等。但最終它還是一個簡單優美的愛情故事。和大多數的愛情故事一樣哀婉。」由於他喜歡曖昧不明的事物,這會讓故事有一個開放式的解釋,因 此才為這部戲劇起了「Closer」的名。

②愛情:馬伯機智、尖銳而又准確地剖析了現代愛情,強調了墜入情網過程的復雜性是如此令人興奮,人們對愛情的著迷甚至如毒品般可以上癮。馬伯在作品中表達出來的尖銳的觀點無不帶著機智和風趣,而這種幽默又總帶著智慧的光芒和心碎的哀傷。7年前,製片人 約翰·凱利(後來成為索尼娛樂的總裁)第一次讀過馬伯的劇作,立即被作品中對時代、幽默、愛情和危險的深刻理解所折服。當凱利和索尼影業的主席帕斯卡拜會馬伯後,馬上表達了想將這部戲劇搬上大銀幕的想法。但是馬伯卻以沒有適合的深度導演為由,婉拒了兩人的 一腔熱血和美意。

③拒絕:幸運的是幾年後,這部戲劇成功在百老匯上演,導演麥克·尼科爾斯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像他最近改編的電視劇《Wit》和《天使在美國》一樣,麥克覺得《偷心》也用幽默和復雜性來處理我們熟悉的問題,這部戲劇天生就適合改編成電影,因為它包 含了鏡頭感極強的四個角色,他們不僅各個趣味十足和復雜無比,還隨著故事的發展在性格上產生了轉變和演化。麥克以前的電影《畢業生》、《誰害怕弗吉尼亞狼》、《肉慾知識》也證明,他對男人與女人之間的關系的表現非常理解和到位。麥克·尼科爾斯的出現徹底打 動了帕特里克·馬伯這個倔強清高的文人。

④排練:得到了好朋友約翰·凱利的資助後,麥克·尼科爾斯開始了拍攝前的籌備,並讓四位主演進行先期排練。拍攝前這段為期四周的排練,讓導演和演員都認清了彼此的定位。麥克習慣於在拍攝前排練,但是這次將不同於以往的經驗。對於《偷心》來說,故事具有 相當大的跳躍性,時間和各幕間的跨度也很大,電影拍攝的時候很零碎,因此他決定集中排演,以熟悉下一幕會發生什麼。另外,排練也可以讓大家彼此熟悉,這樣他們便可以了解如何互動,如何去感覺彼此的感情方式,越是好的演員,就越能在電影中表現得自然和諧。如 此這般,影片拍攝時就會有條不紊地流暢行進。

⑤場景:影片的另一個元素是故事的發生地倫敦,人們常說電影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如何讓這座城市煥發魅力,也成了劇組工作的重中之重。倫敦是一個迷人的大城市,你總能在影片中發現它新的閃光點,但它已經不再是那個浪漫都市,也不是那個五彩斑斕的俏都市。 美術設計蒂姆·海特利自然功不可沒,他曾經在設計前閱讀了15遍劇本,讓每一個場景和外景地,都增強了對話的張力和幽閉的效果。在設計和搭建脫衣舞俱樂部的時候,海特利和藝術監督萊吉特研究了倫敦的幾所俱樂部,大膽地採用帶鏡子的樓梯和半透明牆壁,帶出了 場景中反射的感覺。

⑷ 誰能介紹幾部有關油畫或者畫畫方面的電影,拍得非常維美,很有藝術價值的那種。

鏈接:https://pan..com/s/1ljV5wzyBMI-LvYKOcLXgIw

提取碼:m5yk

《波爾多慾望天堂》是卡洛斯·紹拉執導,弗朗西斯科·雷保、何塞·卡羅納多等主演的傳記片,1999年11月12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戈雅這位開啟了現代畫風的一代畫家的人生軌跡和心靈歷程的故事。

⑸ 關於畫家的法國電影

塞拉菲娜 Séraphine (2008)

劇情:
獨來獨往的中年婦女薩賀芬路易,樣貌平凡的她卻擁有最神秘的繪畫天賦與創作動機。平日她在杜佛夫人家幫佣,靠打掃和洗衣維生,收入微薄卻將所賺的錢都花在畫材上,為了讓色彩更逼真,她甚至用一些『獨家配方』調制顏料。
一天在杜佛夫人的晚宴,致力提倡『素樸藝術』的德國著名收藏家威廉伍德,驚見薩賀芬被丟在牆角的畫作,竟然決定買下來,讓在場的藝文人士看傻眼,對於傭人有繪畫天分無法置信。得到伍德的慧眼賞識,薩賀芬更加廢寢忘食地畫,只為盡快達到足以開畫展的件數。
但是一次大戰突然爆發,伍德被迫逃離法國拋棄薩賀芬。然而戰時不論經歷多少困難,薩賀芬都不曾放下畫筆,一直默守對藝術及伍德的承諾。1927年伍德回到法國與薩賀芬重逢、再續前緣。但成名後的薩賀芬卻開始瘋狂,漸漸迷失自我…

本片獲得法國電影愷撒獎

⑹ 法國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詩意的畫面、強烈的表現力、以風景或背景作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表現手法或象徵主義的比喻手法。

法國電影從印象主義的繪畫獲得啟發,企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著重於氣氛的創造。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製造商A.盧米埃爾和盧米埃爾﹐L.兩兄弟,在前人研製的基礎上,於1894年製成了一種既可用於放映,又可用於拍片和沖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



(6)法國電影繪畫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23~1933年間出現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先鋒派電影。達達主義的電影沒有主題,沒有情節,純粹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游戲,追求奇異效果的怪誕表演。

有聲電影的興起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給予先鋒派電影以雙重的打擊。對白片出現以後,攝制影片的費用大大提高。

法國早期有聲電影質量很差,是一些歌劇和游藝節目的紀錄。拍攝時,攝影機被固定在隔音的小木板房裡,結果使移動攝影完全消失。

1934年攝制的喜劇片《最後的億萬富翁》,由於諷刺獨裁,被當時控制托比斯公司的戈培爾禁止上映。維果在1933年根據他對童年的回憶拍了《零分的操行》,因片中有小學生造反的鏡頭也被禁映了10年。


⑺ 關於一部法國電影 講述一個女畫者的

《花落花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qtgx

《花落花開》是由馬丁·波渥斯執導,友蘭達·夢露、烏爾里奇·圖克爾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於2008年10月1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一戰期間,薩賀芬·路易從一個貧窮的女傭成為法國素樸派畫家的代表人物的故事。2009年2月27日,該片在第34屆法國愷撒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最佳攝影獎、最佳服裝設計獎、最佳配樂獎、最佳製作設計獎。

⑻ 什麼電影講述的是畫家的故事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1475-1564)
就像拔起亞平寧半島的棕櫚樹,蘸著維蘇威火山的岩漿在天空勾畫的金色畫幅,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中充滿了動人心魄的力度和激情。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米開朗基羅創造了一件件氣勢恢弘的作品,成為人類高尚精神的象徵。
有關米開朗基羅的片子有1950年的義大利影片《泰坦:米開朗基羅的故事》、1980年的美國影片《米開朗基羅》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卡羅爾·里德導演的《迷狂與痛苦》,影片描述了米開朗基羅在繪制西斯廷大教堂天頂畫的過程中和僱主,羅馬教皇朱利尤斯二世之間發生的故事,著力表現兩個巨人之間的沖突和友誼。(P16-1A、P16-1B)

巴勃羅·畢加索 Pablo Picasso (1881-1973)
這個身材矮小的西班牙男人以最高票數當選為代表整個20世紀的個人,在他漫長的一生中,曾經嘗試過從現實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結構主義以至波普藝術的各個繪畫流派,並且是「立體派」畫法最重要的發明人,這使他成為我們這個飛速發展時代的象徵。除了在繪畫領域表現出的驚人創造力,作為情聖的畢加索也可稱得上是前無古人,一生中曾經和難以數計的女人有過浪漫史,而他「畫風隨著情人變」的癖性更是被史家們津津樂道。
不少電影都以畢加索為主角,其中比較優秀的包括1976年亨利·克魯佐導演的《畢加索的秘密》、1982年的西班牙電影《畫家畢加索》、1996年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的《拯救畢加索》、以及曾經在中央台播放過的瑞典影片《畢加索的奇妙之旅》等。(P16-2A、P16-2B)

弗朗西斯科·戈雅 Francisco Goya(1476-1828)
在戈雅身上,突出體現了西班牙人看待世界的魔幻眼光,筆下的魑魅魍魎彷彿會飛出紙面。而這種奔放感在另一些繪畫中表現為對革命的熱情和對不公正的憤怒。當然,戈雅也有溫情的一面,他畫的女子都活力四射,撩拔人心,使人聯想起畫家不凡的浪漫史。
關於戈雅的影片有1999年的西班牙影片《波爾多的戈雅》,這部製作精美的藝術影片描繪了西班牙畫家戈雅熱情似火而又神秘莫測的內心世界。(P16-3A、P16-3B)

阿美迪奧·莫迪里阿尼 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
莫迪里阿尼一直是美術史上的一個謎團。1906年,這位百分百英俊瀟灑的青年才子從義大利來到巴黎,窮愁潦倒地度過了十數年的時光,1918年後其自創的畫風逐漸被社會承認,但莫迪里阿尼仍然拒絕從絕望和放盪的泥潭中爬出來,幾乎每天都要喝得爛醉如泥,終於在1920年溘然長逝。莫迪里阿尼喜歡描繪高度變形的人物形象,以女子「天鵝式的長脖子」而聞名於世。這些形象大多賞心悅目,在構圖上和色彩上都有很好的控制,具有和諧之美,這些畫是如何在醉酒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這一直是令史家頭痛的謎題。(P16-4A,P16-4B)
關於莫迪里阿尼的影片有《蒙巴爾納斯19號》,在這部法國導演雅克·貝克導演的影片中,錢拉·菲利浦演活了這位命運多蹇的天才。這部影片獲得了激進的電影大師戈達爾的賞識。

迭戈·里維拉 Diego Rivera(1886-1957)
聲名顯赫的拉美畫家裡維拉曾經嘗試過立體派和抽象派,但在壯年時毅然轉向挖掘祖國墨西哥的傳統文化,歌頌偉大的拉美人民。他糅和了古典畫法、馬雅和阿茲台克的古老畫風、以及西方現代諸流派的技法,創造了一種屬於自己,也屬於左翼進步力量,屬於拉美人民的,富於裝飾性和宣傳性的畫風。
在2000年的美國影片《搖籃還要搖》中,我們可以領略到這位藝術家開朗、正直、幽默的性格。(P16-5A、P16-5B)

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1928-1987)
兼有油畫家、版畫家和電影製片人幾重身份的安迪·沃霍爾是按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紅人。他提出了「藝術不必手工製作」的著名主張,最有名的作品是大批製作的瑪麗蓮·夢露絲網版畫,這些畫組成的「版畫走廊」探討了大眾文化和藝術之間的關系,成為波普藝術運動中的最強音。
1996年的美國影片《我射殺了安迪·沃霍爾》表現了一個希望安迪·沃霍爾買下自己的電影劇本,卻履履不能如願的女人一怒之下射殺了這位先鋒人物的故事,影片從海報到影像都具有波普藝術的味道。(P16-6A、P16-6B)

弗瑞達·卡洛 Frida Kahlo (1907-1954)
這位墨西哥女畫家的作品中,幻覺和想像如野馬狂奔。卡羅曾經是托洛茨基的情人,後來嫁給了墨西哥畫家裡維拉,他們的婚姻生活騷動不安。在20世紀40年代後,女畫家的脊柱出了問題,但她仍然作畫不息,一直到生命的終結,畫作的主題從超現實主義的想像變成了對神的禮贊。
還未上映的美國影片《弗瑞達·卡洛》由著名影星塞爾瑪·海耶克主演,將在觀眾面前展現卡羅傳奇的一生。(P16-7A、P16-7B)

埃爾·格列柯 El Greco(1541-1614)
格列柯是個虔誠的基督徒,畫作多是宗教題材。他以很大的明亮色塊和拉長的形體表現嚴肅的精神性主題。這在當時文藝復興的世俗化氛圍中無疑是一種反潮流的風格,但400年後,格列柯的平塗技巧和精神主題卻正好投合了現代畫家的口味,使格列柯成為對現代流派影響最大的古典畫家之一。研究表明,格列柯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這更增加了現代人對他的興趣。
1963年,梅爾·費雷爾在影片《埃爾·格列柯》中,再現了這位大師不平凡的繪畫生涯。(P16-8A、P16-8B)

傑克遜·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1912-1956)
抽象畫法在康定斯基等人手裡已經表現得相當成熟,但到波洛克這里才真正顯示出其瘋狂的魅力。波洛克創造了各種極端的畫法:以戲劇化的狂暴將顏料潑灑到畫布之上;用棍棒或刀子沾染顏料,再甩向釘在牆壁上或鋪在地板上未完成全展開的畫布;把砂子和玻璃碴隨便拋灑在畫布上。他作畫時在房間中不停地走在走去,並且把這種行動看作是繪畫的一部分,這使其風格獲得了「行動藝術」的稱號。但這並不是說波洛克的行動大於藝術,在其作品中,我們仍能夠感到一種清新、和諧而又豐富的美感。波洛克使美國繪畫第一次擁有了一種完全獨特的視覺語言,為美國成為戰後視覺藝術中心立下了汗馬功勞。波洛克的一生是悲劇性的,因為一直懷疑自己藝術的價值,波洛克性格孤僻,迷戀酒精,直至最後被車撞死。
在2000年的美國影片《波洛克》中,美國實力派影星埃德·哈里斯成功地塑造了這個孤獨而又瘋狂的開拓者,因此而獲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P16-9A、P16-9B)

亨利·德·圖盧茲-勞特累克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
速寫風格的清晰勾線和富有光感的色彩運用使勞特累克的畫作彷彿杜米埃和印象派的雜交。這位少年身殘的畫家喜歡和下層人士來往,敏銳的感覺使他得以同時捕捉環境氛圍和人物的心理世界。不過,他所畫的人物總是比實際上看起來丑些,成為作者憤世疾俗情緒的「受害者」。
在1953和2001年的兩部《紅磨坊》中,勞特累克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可惜這兩部影片都算不上成功。(P16-10A、P16-10B)

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 Jean-honore Fragonard(1732-1806)
這位18世紀的畫家畫風甜美細膩,可以說達到了洛可可風格的極致。
1989年菲利浦·勒居埃的影片《兩個弗拉戈納爾》根據畫家的名畫《洗衣婦》的主題,設置了洗衣婦瑪麗安娜作為女主人公,為影片引入社會畫卷,注入浪漫情調。(P16-11A、P16-11B)

潘玉良(1902-1977)
這位中國近代女畫家幼時父母雙亡,13歲即被賣入煙花樓,受盡凌辱,1916年被革命黨人潘贊化贖出並與之成婚。之後受鄰居的影響開始學習文化和繪畫,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績考入上海美專,之後考入法國國立里昂美術學校和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1925年以畢業創作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羅馬獎學金,進入羅馬皇家美術學院,之後其作品兩次獲得國際大獎。潘玉良把中國傳統和勾線畫法和當時流行的印象派技法融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她筆下的人物多表達出強烈的情感,而女性沒有層次感的紅艷嘴唇是她畫作的商標。
大陸香港合拍的影片《畫魂》由著名影星鞏俐主演,影片以大量的篇幅表現了潘玉良從妓女到畫家的過程,觀眾對主人公的傳奇經歷和影片中的裸體鏡頭津津樂道,卻並沒有意識到主人公是一個多麼傑出的畫家。(P16-12A、P16-12B)

文森特·凡·高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有人把凡·高歸於印象派,有人把他歸於表現主義,其實凡·高不屬於任何派別,凡·高就是凡·高。平凡的題材、明亮的色彩,旋轉的筆觸,凡·高的每一幅畫上都帶上了自己的商標。凡·高的人生有著太多的詭謬之處:他有著渴望擁抱一切人的熱情,卻連親近的朋友都無法和他友好共處;他像個聖徒一樣希望解除世人的苦難,卻被認為是反社會的怪人;他的畫在生前無人問津,在死後卻價值連城,其復製品比「可口可樂」的廣告還要常見。凡·高同時擁有著最富親和力的畫作和最富戲劇性的人生,沒有理由不成為最為公眾熟知的藝術人物,以至於在中國的任何一個鄉鎮都有不少人知道凡·高,說起他的名字就像說「蛋糕」一樣自然。
凡·高是電影業的寵兒,他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銀幕。在1956年文森特·米內利導演的《苦命的凡·高》中,柯克·道格拉斯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凡·高的形象,並以「微妙的方式」暗示了凡·高和高更之間的同性戀關系。在黑澤明的影片《夢》中,美國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客串了一把凡·高的形象。在1990年法國著名導演莫里斯·皮亞拉執導的《凡·高》中,攝影師用電影畫面成功地模仿了凡·高繪畫給人的感覺。最有意思的是加拿大兒童片《我與凡·高》,在片中一個小姑娘在夢中的凡·高的鼓勵下追回了自己的畫。
(P16-13A、P16-13B)

讓-米歇爾·馬斯克耶特 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6)
草率勾勒的人物、手寫的文句以及科學的數字圖式,加以豐富的色彩拼湊在一起,巴斯克耶特的畫似乎比任何經典畫家的作品更契合於我們這個紛亂的時代。從紐約嬉皮士的塗鴉起家的巴斯克耶克在80年代迅速大紅起來,流星似地迅速建立起國際聲望,但不久死於吸毒過量,年僅26歲。
1996年米拉馬克斯公司的影片《巴斯克耶特》以紛亂的色調和激越的搖滾表現了這位畫家奇特的一生。(P16-15A,P16-15B)

唐伯虎(1470-1523)
唐寅,字伯虎,弘治十一年(1498)中應天府解元,後入京會試,受考場舞弊案牽連下獄,
被黜為吏。於是伯虎絕意功名,藉詩畫謀生,他泛取宋元諸家之長,筆墨細勁秀潤,格調瀟灑
清逸,行利兼具,雅俗共嘗。唐伯虎性格狂放不羈,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他的傳奇故事。
不過,我們了解這位畫家,主要是因為星爺的影片《唐伯虎點秋香》。這部影片主要講的是
畫家業余時間做成的一件小事:化身為唐伯虎的敵人打入仇家內部,只因為看中了府里長相酷
似鞏俐的丫環「秋香」。在求愛的過程中,唐伯虎不但表現了繪畫的絕技,更顯示出其在曲藝
、武術、氣功等方面的多項才能,最終抱得美人歸。《唐伯虎點秋香》塑造了電影史上最神氣
的畫家形象,並且給了本文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尾。

(轉的別人的……)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繪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班夫山地電影節上海 瀏覽:777
播放劉德華的古裝電影 瀏覽:538
香港影意志電影節 瀏覽:203
掌趣電影院 瀏覽:452
孟男誕生記2017電影天堂 瀏覽:344
成龍電影爆炸 瀏覽:390
關於她們電影在線2015 瀏覽:630
199年美國電影 瀏覽:797
美國電影最美的少年 瀏覽:475
最新美國愛情電影2016 瀏覽:529
對初中學生有教育意義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7
最近兩年美國電影 瀏覽:815
珍藏電影大全彩色 瀏覽:816
美國動作電影講解 瀏覽:704
tvb改編電影有哪些 瀏覽:108
動畫和電影的本質區別 瀏覽:355
在線觀看人潮湧動電影劉德華 瀏覽:537
2015電影高評分 瀏覽:425
2016年11月21日電影 瀏覽:489
什麼鐵拳電影2015 瀏覽: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