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大象》的結尾是什麼
不算是 互相殘殺吧
其中一個突然開槍打死了另一個 而不難看出這完全是始料未及的,
也許一開始就沒有原則
關於這個電影 你可以去這看看:
http://www.mtime.com/movie/10428/
⑵ 求電影名 一部國外的電影,開頭是幾只巨大的大象攻打一座城堡,大象
亞瑟王:斗獸爭霸。今年的一部大片,挺好看的,節奏挺快的。
⑶ 電影《大象 Elephant》(2003)為什麼叫《大象》啊
兩說:
1.大象,來自一個西方的諺語。就是當大象走進卧室里的時候,人們不是認為大象是假的,就是覺得卧室是假的。通常用來形容人們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卻發生了。
2.大象這個名字出自古代那則盲人摸象的寓言, 即每個人的所見所知都是片面部分的,每個人都只能摸到象的一部分
⑷ 一群螞蟻疲一隻大象吸著是什麼電影
黑海奪金 國語
科幻 / 動作 / 劇情
年代:2016
地區:俄羅斯 / 美國 / 英國
演員: 裘德·洛 茱蒂·威泰克 本·門德爾森 斯科特·麥克納里 Tobias Menzies
導演: 凱文·麥克唐納
⑸ 《大象》這部電影為什麼叫《大象》
樓主所講的《大象》就是那部描述美國/加拿大某中學槍擊案的電影吧? 導演好象叫格斯范桑特,2003年的戛納金獎。
大象這個名字出自古代那則盲人摸象的寓言, 即每個人的所見所知都是片面部分的,每個人都只能摸到象的一部分...
電影裡面也沒有用全知視覺(看上去是全知視覺,但實際上觀眾們所看到的也就是事件本身,對那兩個少年為什麼會殺人或是心理演變也不知道)電影里的每個人都經歷了這個事件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參與到"摸象"的事件中,但無法知道整個事件,只是被動的去參與其中.電影大量運用長鏡頭。每個參與其中的人的出場都以長鏡頭來表現,盡可能地展現人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但是每個人物帶出的視角所見又是不同的,長鏡頭也只能展現局部的真實。這正是該部電影值得反復回味的地方.
⑹ 微電影《大象》觀後感
在毫無背景的情況下觀賞這部電影,肯定會對《大象》的名字產生疑問。明明講述的是校園槍擊事件,為什麼會冠上這樣一個讓人不解的片名?除了影片海報上出現的大象身影,以及主人公A和E房間牆壁上出現的大象素描,好像整部片子中再無大象的身影。關於片名的一種說法是導演參考了1989年BBC攝制的描寫愛爾蘭政治暴力的電影《大象》,認為這兩部影片在故事和風格上有相像之處。另一種說法則是從大象這種動物的天性出發。而我則更傾向於後者。大象作為一種比喻,它代表著集溫順和暴躁於一身。青春期的大象是最危險的,它有可能就靜卧在哪裡甚至讓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可是一旦爆發就具有毀滅性的力量。青春期的大象,乍一想來好像特指的是兩個殺手A和E——他們在校園里只是眾多學生中的普通二人,卻製造了這場悲劇性的震驚世人的案件,就像突然間爆發的大象。使他們爆發的原因,可能是同學對他們的欺負,可能是他們對於納粹的形象和暴力電子游戲的沉迷,也可能叛逆的心理甚至是同性戀情。但是細細想來,難道同樣的悲劇就沒有可能出自於其他人之手嗎?逃課未果,被父親逼著回到學校上學,面臨拘留管制的J;由於外形而受到嘲笑和冷落的M;為了友情和愛情分配不公問題而爭執不休,採用極端方式催吐減肥的三個女生;在露營時有過性行為並有可能導致懷孕的C和她的男朋友N;以及未被明確說明的其他一些人,難道就不會成為悲劇的製造者么?我們習慣於忽視,就像大象出現在起居室,人們要麼假裝它不可能在那兒,要麼以為它不是真的大象。其實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有毀滅美好的能力,每一件細小的事情都可能成為他們毀滅美好的理由——大象無處不在。
⑺ 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分析一下《大象》這部影片拜託了各位 謝謝
也許特雷澤變成了愛麗絲只是個意外的誤譯。但Alex和Eric的行為似乎是難以避免的。 貝多芬在1810年4月27日創作了一首曲子,同年,這首曲子被他送給他的學生特雷澤·馬爾法蒂。1876年,曲子在經歷了馬爾法蒂的轉送和另一位德國音樂家之手後公布於眾。名字叫《致愛麗絲》。據考證,曲名是誤譯。 今天,人們已經無法知道這首曲子原來的名字。就像人們無法知道Alex和Eric原來的樣子。 電影的開始的是天空,固定畫框下時間以超過平日數倍的速度進行著,卻依然波瀾不驚。大片的雲朵彷彿水一樣的淌過去。不著痕跡。只是太陽沉了下去。 電影中手持機器的跟拍讓人絲毫感覺不到攝影機的存在。電影的中心就是人。除了人還是人。 這一天。John開車載著酒醉的父親到學校等他的哥哥。Elias找到了一對模特准備他的攝影作品集。Michlle在幫老師整理閱覽室的圖書。這一天。醉酒的父親在車里等待兒子。年輕的情侶在一起等待報道。這一天。三個女孩在一起沒完沒了的抱怨。黑白毛色的小狗在金發少年面前高高躍起。這一天。有更多的學生在學校里過著平靜的生活。 范桑特在電影里陳列了數量多到讓人發指的運動長鏡頭。他似乎並不害怕觀眾在影片前半段時睡著。 影片前面的一大部分都讓人覺得如同電影開始的那個空鏡頭般波瀾不驚。影片的敘事結構復雜精巧同時充滿張力,不同人物的視角不斷重復敘述槍殺開始前的那段時間,絲毫不顯冗長的展示了一所普通高中和平常的一天。先是John,然後是Elias。人物一個一個的換,時間卻始終是一個時間。手持機器特寫人物頭部跟拍運動長鏡頭在這段時間中所佔的比例達到了無比巨大的程度。觀眾只能看清演員的臉甚至後腦勺。周圍的空間全是虛的。范桑特用這種極端的拍攝方法告訴大家。主體是人。是人。是人!人!人!每一個人的名字在屏幕上被打出。如果這是電影主角的待遇的話,那麼槍殺開始前觀眾已經記住了不下五個主角。范桑特也是用這種方式來告訴人們每一個人的重要性。他們有親人,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而范桑特也特意渲染了「每一個個體」和「每一個個體」在生活中相遇甚至僅僅是擦肩時的瞬間。John在碰到Alex和Eric前逗狗的時候,Jordan和三個女孩擦肩而過的時候,攝影機的升格拍攝刻意個強調了人和人的相遇。而Elias給John拍照,同時Michlle從兩人身邊跑過的鏡頭,導演更是分別用三個人的視角拍攝三遍。這也是整個電影最讓人贊嘆的地方,這段過程中,影片敘事結構組合的復雜和巧妙讓人興奮不已。John,Elias,Michell是三條相交的線。也是敘事結構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一個是學習糟糕的金發少年。一個是熱愛攝影的英俊小伙。一個是不默默無聞惹人注意的普通女生。如果讓我打個牽強的比喻。我想我們可以說成績糟糕關心家人在房間里哭泣的John代表了少許的叛逆,內心的脆弱和對親情的渴望。為了攝影集放棄音樂會的Elias代表了對理想的追求。稍帶抱怨最終接受且熱心幫助老師的Michell代表了最普通和默默無聞的人們。這三個人曾經相遇。叛逆和理想是好朋友。理想為叛逆少年照出他的樣子,普通人低著頭從他們身邊默默跑過。默默無聞的人第一個死在槍下時,追求理想的人雖然同樣喪生卻在死前拍到了自己想要的照片。而看清了自己的少年,走出了學校。走向了安全且更加寬廣的天地。我們可以說整部電影里所有人物,其實都是指向這三個人。三個不停抱怨的女孩和陷入甜蜜愛情的情侶本質上和灰頭土臉的Michell是一樣的。自以為是的叛逆或者甜蜜下,其實依然是默默無聞的人。而校長則是他們的一個成年人的版本。那個黑人和Elias一樣,他想拯救大家,可是卻因此壯烈的死在了槍下。被黑人救出的那個吻過John其實和John一樣,他們給予別人愛,自己卻同樣無助脆弱,甚至不知道自己從就在邊上的窗子里逃出。在說清了這些人同時,范桑特告訴了我們愛的意義。也正是這些人一次次的擦身,支撐起了影片前半段繁復龐大的骨架。三次拍攝在拍照時的三人相遇。兩次拍攝在閱覽室時的兩人相遇。兩次拍攝三個女孩和那個男孩在過道里的相遇。這些人的一次次錯身讓整個影片的結構異常的讓人興奮。 這個過程中,范桑特一直在強調,你生活中的每一個不起眼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影片的主題是校園槍殺,但是槍殺直到最後小半部分才初現端倪。人們在Alex被同學用奶油砸了以後大多隻會認為這是個可憐的軟柿子。更不會知道,他在食堂里用小本記錄的,其實是一套詳細的殺人計劃。 影片前半部分掩飾的太好,這平靜的日子實在不像會出什麼事。人們可能在John走出校園,碰到兩個「裝束奇怪」的人時才開始疑惑。而Michell抬頭時聽到的那一聲槍械上膛的聲音。又被范桑特的閃回用一個鎖門的聲音成功的掩飾了。Alex在房間彈琴,《致愛麗絲》的音樂響起。鏡頭三次掠過牆上的鮮紅的塗鴉。琴聲一直沒有間斷,可以聽的出彈的並不嫻熟,但卻沒有停下的意思,尤其當鏡頭對准了床上玩電腦游戲的Eric縱深推近的時候,鋼琴在一旁響的異常堅決。而當鏡頭切到屏幕時,音樂又回到舒緩優美。而他們所玩的電腦游戲似乎也和我們平日里接觸的第一人稱射擊游戲不同,你的敵人是一群完全沒有反抗能力的人。Eric就在這樣在音樂下,殺死一個又一個手無寸鐵甚至不會逃命的人。 然後電影的主題開始顯露。希特勒的頭像,手舉納粹旗幟的人們,送來的包裹里拿出的不是一把玩具。充足的彈葯,周密的計劃。大家終於明白了槍殺即將開始。大家還知道兩個人是GAY。如果回顧之前學校討論時大家對同性戀問題的不理解。不知道算不算為兩人的行為找的一個牽強的理由。 和父親道別時Alex臉上閃過不易察覺的失落,但是這沒能阻止什麼。 「我們在學校一點也不開心」「最重要的是開心」Alex這樣說。「對」Eric這樣說。 Eric頭上的頭巾和電腦游戲中左下角的那個如此相似。而Alex反帶的鴨舌帽讓我想到了《麥田裡的守望者》里的霍爾頓·考爾菲德。叛逆的霍爾頓變成了走向極端的Alex。帽子也從紅色變成了黑色。 如我一開始的猜測,Michell第一個被殺死。然後一個一個的繼續。鏡頭依然是手持機器特寫頭部,周圍的一切包括那些被槍殺的人全部虛掉。那些之前還是「主角」的人,成了模糊的遠處一個個倒下的身影。 那個黑人是個奇怪的角色,甚至讓我一度產生了他的名字叫「大象」這樣的想法。 Eric最後被Alex殺死,特寫中的臉轟然倒下。Alex走進空洞的鏡頭。 電影最後的留白充滿張力。我開始以為那隻是一個調整節奏的空鏡頭。一直在等待一個最後的交代。而看到打出的字幕時。我悵然若失。 整部影片交代了的人物里。范桑特終於沒有全部殺死,他讓其中的兩個倖免於難。就是一頭金發的John和曾經在John哭泣時吻了他的那個女孩。這兩個人也出現在電影的海報上。這也許就是范桑特的態度,愛帶來的力量。我在想,如果也有人給Alex一個吻。那麼是不是大家都能活下來? 故事脫胎於1994年震驚全美的科倫拜恩校園槍案。兩名學生帶著一身的自動武器沖進學校,在殺死十二名學生和一名老師後兩名學生飲彈自盡。電影的很多細節還原了當時的新聞。比如其中一名學生喝下死去同學喝剩的飲料這一畫面就曾被學校監視器拍下。在這個基礎上導演添加了很多元素。同性戀,校園暴力,槍支泛濫,毒品。這部平靜的電影里包含了太多不能讓人平靜的元素。 而本片的片名也由此而來,「大象」一詞來自愛爾蘭作家Bernard MacLaverty關於「問題出現但是不去解決」的一個比喻,他說,「這就彷彿你屋裡有頭大象,它是如此巨大,以至於你不可能無視它的存在,但是,大家卻都默契的從不談論它,一起漠視它,很快就習慣了它的這種存在。」而這樣的漠視甚至是歧視終究會讓問題激化,哪怕是溫順如大象一般,暴怒後也會產生無法想像的巨大威力。 同性戀,校園暴力,槍支泛濫,毒品。這部平靜的電影里包含了太多不能讓人平靜的元素。而范桑特一如當年的貝多芬,將這樣一部電影,獻給他的學生。獻給所有的人們。
⑻ 電影《大象》表達了什麼
大象其實是一個象徵意義的元素。象徵著不受控制狂野粗暴,與青少年時期難以控制的叛逆危險思想相吻合。告誡家長提高警惕。關注未成年健康成長。
⑼ {大象}這部片子主要講了什麼
電視劇 內容簡介 相傳二戰結束前昔,曰軍將一批從中國掠奪的黃金財寶帶到湄南,後與國軍押送隊伍火拚,雙方全軍覆沒,大批黃金因此埋藏在湄南雨林。有一頭馱送黃金的大象在戰亂中逃脫,傳立象奴將黃金埋藏之地的地形刻在了象牙上...... 里克(連奕名飾)身份神秘,在湄南峴經營K吧來掩飾自己的身份。里龍和高原(高琛飾)和羅拉(莫小奇飾)一起進山探險尋寶。里克找到了那支刻有地形的象牙和一聲金磚,各方面覬覦寶藏的人雲集K吧,,峴當地幫派、曰本人、尼泊人,和順利火拚一觸即發.....胡幫抓住了高原和羅拉,利用兩人性命,逼里克全數交出寶藏象牙和進山線路,里克利用曰本人瓦解了胡幫,救出了高原和羅拉。 高原隨曰本人進入危機重生的雨林尋寶,覬便寶藏的各個黑幫勢力再也按耐不住了, 為了獨吞寶一路上鏟除異已,在山林里展開連翻激烈殘酷的克勤克廝殺,臨近寶藏之地時,只剩下曰本人與胡幫,還有高原、里克、羅拉...... 這時出現了一頭大象,一頭老象,一頭歷以戰火,歷經一個世紀仍活的指引。里克和羅拉一起到達了藏寶之地,落入洞穴,他找到了那些掩藏在遍洞黃金中的牌位,這些牌位的另一部分,如今都存在曰本一個叫靖國神社的地方。里克要把他們帶出去,但出去需要光亮,需要火把。羅拉點亮了第一支牌位,第二支,第三支..... 里克瘋了,再次重生和執著舊事,撕扯著里克,他徹底崩潰.... 電影 影片揭開了美國一所高中里的平凡一日。像往常一樣,這個平淡的日子裡被家庭作業、足球、流言等等所填滿。對於每位學生來說,高中生活都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刺激的,友好的,痛苦的,孤獨的,或艱難的。 關於影片 這部電影聚焦校園暴力,風格上繼承范·桑特的前作《蓋瑞》。製作上比之還要低調,沒有馬特·達蒙這樣的大明星,拍攝時也沒有劇本,只使用一台攝影機。演員大部分是波特蘭當地的高中生。向來喜歡欣賞美國獨立電影的法國人當然不會錯過,MK2公司已經買下其法國的發行權。
⑽ 有部國外的關於校園槍擊的電影名叫大象,為什麼叫大象
《大象》原名:The elephant
大象這個名字出自古代那則盲人摸象的寓言, 即每個人的所見所知都是片面部分的,每個人都只能摸到象的一部分...
電影裡面也沒有用全知視覺(看上去是全知視覺,但實際上觀眾們所看到的也就是事件本身,對那兩個少年為什麼會殺人或是心理演變也不知道)電影里的每個人都經歷了這個事件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參與到"摸象"的事件中,但無法知道整個事件,只是被動的去參與其中.電影大量運用長鏡頭。每個參與其中的人的出場都以長鏡頭來表現,盡可能地展現人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但是每個人物帶出的視角所見又是不同的,長鏡頭也只能展現局部的真實。這正是該部電影值得反復回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