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電影國際市場影評

電影國際市場影評

發布時間:2022-04-22 09:26:48

⑴ 求一篇張藝謀電影英雄的影評,3000左右,要有意識形態、階級意識等方面的分析,最好是原創。

從東西方意識形態論《英雄》

電影《英雄》是著名導演張藝謀面對電影全球化和商業化的背景,實現自身藝術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也創造了中國大陸電影新一輪的票房神話和電影產業化模式,並在西方電影市場真正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帷幕。
《英雄》藉此刻無名和秦王之口,交替講述了三個與刺秦有關的故事——無名虛構了反刺秦的故事一:先殺長空,再誘使飛雪殺殘劍,最後在飛雪方寸
大亂時殺之。而秦王則更相信自己的揣測出的故事二:為完成刺秦,無名與長空串通,由己殺之,而後再邀殘劍飛雪之一獻身,其間飛雪為愛而先傷殘劍,再為刺秦
捐軀。最後,無名坦誠公開了真實的故事三:為完成刺秦,經過串通,無名假殺長空,後與飛雪聯手傷殘劍,再於秦軍陣前假殺飛雪。影片在敘事結構上呈現為20
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影壇上頗為流行的由不同視角來建構的「分段講故事」的敘事模式,這種突破可謂是同時迎合了中西方的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
對於國內市場(主要的東方市場)而言,電影《英雄》取材自大眾耳熟能詳的「荊軻刺秦」的故事,無需翻閱多餘的歷史資料,華語觀眾就能立刻進入
電影的文化語境,加上影片中所運用的通俗易懂的白話文獨白,也使觀眾沒有任何隔閡感,就能順利進入情境。但區別於以往歷史、神話、武俠電影對故事精神內核
——不畏生死抵抗強權的贊頌,把該類電影的社會功能定義為用「俠」的形象以武犯禁,沖破社會禁忌,對抗強權政治,為讀者或觀眾提供在現實中得不到的快感,
在《英雄》中,張藝謀改變了敘事策略,其主題在商業和藝術之間遊走,消解了其中啟蒙的反抗意味,反映了中產階級在目前國內的文化語境之下對宏大敘事的矛盾
心態。可以說,《英雄》體現出了當前社會對於權力的基本認識:崇拜權利與夢想對抗強權並存,而影片試圖調和這種矛盾。把鞏固權利與向權利挑戰這兩種對立,
並列地呈現在故事中,正是這部影片的獨特所在。
電影提供了兩個位置供觀眾同時選擇:有權的在位者與無權的挑戰者,並試圖通過各種表現手段,極力在各自的道德取向上平衡兩者的關系。我覺得這
其實正反映了導演、編劇代表的當今社會意識形態中,自相矛盾的英雄觀——人們在主觀意識上會試圖把兩者都打扮成英雄。正是這種看似模稜兩可的態度,導致了
兩者實質上的互相消解,使兩類人物都不符合傳統觀念中的英雄。但是,電影以形象感人,觀眾習慣性地首先與無名、殘劍、飛雪等為代表的俠認同。他們是對荊軻
之類轉為豪門貴族賣命的亡命之徒的改寫,以一種新的身份示人,是士與俠的綜合,這種認同感也正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英雄情結」、「俠客豪情」的體現。
我個人認為,無名在被秦王識破後,用劍柄象徵性地刺秦王這個舉動是全片的點睛之筆。這種安排極具象徵性:無權的個體或許無法跟有權的統治者抗
衡,但影響統治者的觀念比消滅他們的肉體更重要、更有效。若無法用暴力奪取統治者的權利,只能轉而求其次,通過發揮更大的話語權,以傳達自己的呼籲和平的
觀念。這是東方意識形態中「中庸」但不妥協的思想的傳達和寫照。
三個以不同影調建構起來的敘事段落,形成了部分的相互否定關系,於是在表面上似乎形成了敘事的「羅生門」——所有人物的敘述都被質疑而不可
信,從而形成了結構上的開放性。在這一作用下,敘事與意識形態之間便出現了微妙的裂縫:殺或不殺,合或不合,群體或個人的英雄主義,都是對原先故事設定的
一種顛覆。但這種顛覆卻為觀眾所認同,因為觀眾進入了情境,見證了整個顛覆的過程,在他們看來,故事中的人物「無名」是不易的,幾番掙扎與斗爭都是艱難
的,他最後的「英勇就義」並非與傳統中國價值取向中的群體抗爭意識相對立,是魯莽或沖動無智的,而是迫不得已成就了他的「個人英雄主義」,在觀眾眼中,他
雖然是一個人,但他代表著千萬人的努力與斗爭。這樣的結局,不過是通過「個人英雄主義」的形式,表現出「群體抗爭意識」的內涵罷了。
另一方面,西方市場而言,《英雄》中大牌明星「國際臉」雲集,場面宏大,畫面精美,武打設計揮灑寫意,將充分突出「民族性」的中國傳統意境與
最有觀眾市場的「動作片」的暴力美學造型相結合,從前期的策劃籌備、類型片明星制,到拍攝製作,最後宣傳發行,無一不遵循著經典好萊塢電影的運作模式,
《英雄》可謂在起點上就已經擁有了良好的市場前景。而影片中主角無名帶槍匹馬前去刺秦,與秦王鬥智斗勇後英勇就義,恰恰迎合了西方社會價值體系中對「個人
英雄主義」的崇拜與推崇。
西方人對於個人與集體的思維是側重於從個人角度來看待集體,他們認為集體是由個人組成,強調個人的作用、能力、奮斗、拼搏等。因此,個人英雄
主義是西方社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組成因素。這一點在美國的西部電影和罪案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如經典西部電影《正午》、風靡全球的《蜘蛛俠》、《超人》系
列,主角無一不具有鮮明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電影中英勇的主人公形象已經成為一種符號和象徵,他們並不是再現歷史的真實寫照,而是創造著一種理想的高德規
范,去反映西方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傾向。
不同於中國觀眾對影片結局的理解,西方觀眾普遍推崇無名的「個人英雄主義」,在他們看來,無名不畏權威,為報國仇家恨,隱姓埋名,身負刺殺重
任,憑借個人能力與秦王鬥智斗勇,不斷地化解危機,是個人英雄主義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對立與碰撞。這種人性的力量使其具有了無可替代的魅力,他是無數無權者
勇於進行斗爭的形象的化身,符合西方觀眾傳統觀念中「英雄」的形象,所以《英雄》才在西方市場站穩了腳跟,並且收獲頗豐。
應該承認,導演在抹平縫隙掩蓋矛盾方面使用了很多心思,這是商業片的必然選擇。一部影片的流行很可能滿足了不同觀眾的許多利益和願望,從理性
上分析,它們很可能出自互相沖突難以協調的意識形態。贏得觀眾的要訣在於,不要突出某種意識形態壓服其他,企圖根本解決現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而是找到調
和之道,使各種利益集團從文本中都能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因素。
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英雄》的故事其實就是《英雄》在當下的情境的隱喻,也恰恰成了當下世界的一個隱喻。」從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來看,導
演張藝謀藉助環環相扣的敘事模式,討巧地將東西方對「英雄主義」的價值觀上的差異「縫合」起來,在存異中求同,引導觀眾看到了各自想要的結局,攻克了不同
文化語境帶來的挑戰。而另一方面,《英雄》採用的成功的電影產業化運作模式,也為未來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的長久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它是是中國電影
產業化道路的一塊里程碑,它在藝術和商業結合的中國武俠類型片的發展上,有著豐富的啟示意義。

⑵ 誰能從電影影評的角度對吳彥祖主演的《赤裸特工》進行優劣評價

在目前的華語電影中,真正以好萊塢的方式迎戰好萊塢電影的可能只有香港電影了。作為一個彈丸之地的地區,香港電影獨樹一幟地與最強權的電影話語作著近乎不自量力的悲壯一搏,盡管效果不甚理想,但仍然應該得到我們由衷的敬意。

香港電影用以與好萊塢拚死一戰的也只能是它的技術。其實,好萊塢電影還有著它的精神含量,像《阿甘正傳》、《美麗心靈》這樣的影片,正是影片傳承的精神的質量讓人傾倒,而這些東西是香港電影所不具備的,香港電影註定的文化根系的飄蓬般無定的狀態,使它受到青睞的只能是它的技術。後來香港電影人加盟好萊塢電影,也應該是它的技術被世界電影的關注與承認。這一點,是香港電影的幸運,也是香港電影的悲哀,香港電影的得與失,似乎都是關乎著這個本質的動因。

在《赤裸特工》中,我們再次看到香港電影對好萊塢的模仿,以及這種模仿背後對世界電影市場的垂涎。用沒有文化根系的電影去迎戰好萊塢電影,很難期望它們真正得到全球的同步震撼。像《天脈傳奇》不能說電影製作人沒有盡心,但是,這種以中國角度表現的電影要真正打入國際市場,還有著遙遠的距離。而《赤裸特工》這樣的影片,更是以一種超越正義與人性的角度,反映全球性范圍內的危機與解危,顯然也不是香港電影這個狹小概念里盛裝得下的。盡管如此,我們仍看到了香港電影與國際流行大片製作相同步的的孤獨的努力。

在香港電影日益把他們嫻熟的武打技巧融入到以好萊塢為主的西方電影的情況下,他們有理由將全球性的題材納入到香港習慣的武打片范疇來,於是,是形成了這樣一個《赤裸特工》的國際性題材的電影。

如果沒有看到這部片子是由王晶編劇、程小東導演的事實,我們在開頭的時候,多少會相信這是一部純粹好萊塢的電影;同樣,當我們弄清這部電影的編導是誰,我們同樣有理由相信這仍是一部地道的香港電影。第一個如果,決定著這個電影的勇氣與豪氣,第二個如果決定著這個電影的中氣不足。香港電影的矛盾性悉數體現在這部電影中。

影片的結構可以從好萊塢的片庫中找到非常鮮明的對應,這也是香港電影從不諱言的通病,它具有嫻熟的技術,只要相中一個它感興趣的題材,總是很快地仿製成功。

我個人覺得這個電影比較類似於《全金屬外殼》,開始的部分描寫一群女殺手的血腥的培訓過程,等同於《全金屬外殼》中的那幫美國大兵,後半部分都是實戰的運用。

但在處理女殺手的培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赤裸特工》與《全金屬外殼》在內涵與質量上的差異。《全》一片中,始終反思著人性的渴望與相應的探討,影片上部分那種殘酷的訓練方式在把人變成殺人機器的同時,也遭受到人性的抵抗,這集中表現在那個胖子男兵的槍殺訓練官直至自殺這件事件上。這里反映了電影所達到的非商業片所能涵容的批判精神。

《赤裸特工》中,我們看不到香港電影向來就缺乏的反思與批判精神,這是它與好萊塢在內質的差別。影片也是以一種線性的結構,交待著女殺手的訓練過程,但影片中從沒有交待出這些女孩們的對人性、人道的渴望,她們被迫就範,毫無反抗,她們似乎毫無抵觸地接受了那種殘酷的你死我活的訓練方式,甚至在寢室里殺死鄰床女孩的殘酷命令,也被她們不折不扣的執行。

你也許會說,電影不就是編出來的消遣的嗎?但是,我們有理由期望在電影中感受到一種震撼人心的東西,既然你是以塑造英雄的角度來表現情節的,就更有理由表現出人性深處還有一種渴望美好、渴望人性的東西。作為一部有意與好萊塢競爭的電影,香港電影在設定出這種殘酷情境的時候,體現了超能的想像力,但是在為這種情境灌注人性的潤滑的時候,卻沒有應有的人性的美好,這不應該是我們對電影的苛求吧。

因為畢竟好萊塢電影中表現了那種對這種滅絕人性的殘酷的反抗與抵制,赤裸地表達了人性中對尊嚴與生存的渴望,因此,香港電影中忽略著這種人性的成份,而一味地借這種設定展覽其純熟的技術,就顯得讓我們無法容忍了。

所以電影中設置的鐵籠子中的淘汰對決,簡直是好萊塢電影中也難以目睹的殘忍,但電影卻藉此表現著香港電影的武術技巧,一個個女孩子走入牢籠,向自己的朋友索要生存權,卻隻字不提向幕後策劃者討回公道。她們似乎註定不會思考自己的命運,實際上這是香港電影缺乏反思的觀照,自然不會返照到劇中的人物身上了。

因此,當影片中的倖存者三個女孩居然與毒如蛇蠍的女教員和平共處地聚餐的時候,電影的鏡頭只能說是迴避了一些東西,而不得不應付著交待著故事的情節。

到了影片中的女殺手遇到男警察,這是她真正回歸人性的重要契機,只是影片中也沒有交待出他們的人性的復甦的過程,只是一種情感的需要,使她傾倒在男警察的溫柔里。

對男警察的塑造,倒是典型的東方風格,一點沒有00七靠船插嵩的露水情,而是他時刻表現出的一種體貼與關懷,如對女孩的熱情他拒絕道:「我想你知道我是一個傳統的男人。」也許這一東方的含蓄引起了她的好感,促成了她的情感向人性的轉化。只是影片對這種轉化同樣不感興趣,而且還是一種隨機的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其實,要讓一個女殺手轉化成一個常人,是很有戲劇性表現的,但電影顯然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表現出這一點。

通觀全片的結構,王晶的編劇,沒有設定出多少深邃的人文情感,深度相當不夠,對話也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巧妙,倒是影片中的打鬥還算精彩。影片中多次出現的打鬥場面中的人物飛來飛去,倒更像是一種形體展覽,事過境遷,還真的回憶不起來有什麼了。對電影的深刻印象,仍是訓練時的那種殘酷與聳人聽聞。只是香港電影把握這樣的題材,太舉重若輕了。這就是它中氣不足的原因所在。

記得一個場面挺幽默的,好像只有這一處,吳彥君自嘲自己屢屢相幫女殺手,「我不知道我做這事是公事還是私事。」MAGGIEQ王顧左右而言它地說:「我做善事。」後來她說:「你真是一個好人。」吳說:「上一次你說同樣的話的時候,打暈了我。」第一次說這話的時候,是在冷藏車上,當時可能是言不由衷的,第二次可能是發自她的內心,所以他一年被蛇咬,當她再說同樣的話,他實話實說得很搞笑也。

⑶ 求 國際市場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鏈接,謝謝

《國際市場》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sgqmBW-AGJwOwmuJ0UslKA

提取碼:y3fw

《國際市場》是由尹濟均執導,黃政民、金允珍、吳達洙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縱有抱負理想卻從沒有為自己認真活過一次的德秀,為了家人拼搏一生的故事。該片於2014年12月17日在韓國上映。影片入圍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全景單元。該片獲得2015年第35屆韓國影評獎年度十佳影片。該片獲得第36屆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男配角、最佳美術獎、最高觀影人次獎。

⑷ 看了南朝鮮電影,《國際市場》,朝鮮戰爭,中國軍隊來了平民為什麼逃跑還要美國佬救。

未知好過已知,中朝兩國歷來戰爭不斷,對中國軍隊認可度低,並且當時南朝鮮殖民者思想宣傳下,美國軍隊戰無不勝被神話,本國軍事力量細弱,經濟軍事發展極度依賴美國。

⑸ 如何評價電影《國際市場》

尹濟均刻畫出國民父親這個形象非常能引起共鳴。一向作品不缺幽默感的尹導演在片中處處布滿有趣橋段,配角吳達洙就是負責搞笑的活寶。

而該片的內容適合一家大小觀看,尤其是對6.25事件深刻印象的老一輩,更是感慨萬分。雖然2小時內演繹了一個男人的一生,但它卻不會讓人有速度太快或者太狗血的感覺。不過反方面,導演處處細節都細膩來演繹的方面,有點太明顯刻意,想感動又感動不起來。



基本信息

《國際市場》是由尹濟均執導,黃政民、金允珍、吳達洙主演的劇情片。

影片講述了縱有抱負理想卻從沒有為自己認真活過一次的德秀,為了家人拼搏一生的故事。

該片於2014年12月17日在韓國上映。影片入圍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全景單元。

該片獲得2015年第35屆韓國影評獎年度十佳影片。

該片獲得第36屆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男配角、最佳美術獎、最高觀影人次獎。

⑹ 電影《流浪地球》在海外的風評如何第二部你期待嗎

電影《流浪地球》在海外的風評如何?第二部你期待嗎?

一、《流浪地球》是一部講述什麼的影片?

流浪地球是由吳京主演的一部科幻題材的電影,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在若干年後,由於地球生態環境被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面臨毀滅的風險,人們為了能夠繼續生存下去,不得不轉移到另一顆能夠生存的星球之上,在轉移的過程當中,由於人類的能力有限,不得不將一部分人留在地球之上,轉移的過程當中還出現了非常多的故事,整個電影就是圍繞著這樣的劇情發展的,這部電影在春節檔上映,票房一度沖上了冠軍的寶座。


⑺ 國際市場的介紹

《國際市場 》是由尹濟均執導,黃政民、金允珍 、吳達洙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縱有抱負理想卻從沒有為自己認真活過一次的德秀,為了家人拼搏一生的故事。該片於2014年12月17日在韓國上映。影片入圍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全景單元。1該片獲得2015年第35屆韓國影評獎年度十佳影片。2該片獲得第36屆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男配角、最佳美術獎、最高觀影人次獎。

⑻ 全球公民電影影評,謝謝

對於此部片 不由得想到一系列延伸 好萊塢大片中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劇情都是在想方設法諷刺甚至攻擊美國政府,揭露美國政府或者「專政機關」如警察局、FBI或者中央情報局的黑暗和醜陋的。典型的劇情就是美國政府或者權力機關犯了錯誤或者犯罪了,一位美國普通人力挽狂亂(之後自然成了美國英雄),有些更是直接寫美國人對抗政府的,一些有名的電視連續劇更是直接把矛頭對准白宮,極力醜化美國總統,醜化美國政府和警局的腐敗。請問,這種以貶低美國政府和權力機關的美國「主旋律」怎麼能夠在全世界推銷美國?

曾經為此請教過一些美國朋友,我說,你們簡直是發揮了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去抹黑政府和權力機關,有些匪夷所思,到底是為什麼?他們的解釋是,美國人喜歡看啊。美國人明白一個道理,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政府和那些權力機關,但如果那個政府和它的權力機關反過來成為剝削和壓迫民眾的機構,那這國家就沒有多大意思了。正如涅克拉索夫所說:對祖國來說,沒有比一切都滿意的愛國者更可怕的敵人了。 所以,那些文人墨客幾乎一直在挖空心思編造出美國政府和權力機關如何腐敗和黑暗,如何剝奪美國人的人權,而傑出的美國人又是如何同政府鬥智斗勇,最終幾乎都是美國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權力機關被折服,政府要就是被順服,要就是下台走人,換人干。

這個問題搞清楚後,但還有一個問題卻是想了很久才鬧明白的。那就是,既然這些好萊塢電影——其實也包括美國的各類文藝作品,包括世界各國廣為流傳的各大報紙上批評美國當局的新聞和時評——都是以「抹黑」美國政府和權力機關為主的,可如果從世界各地實地考察,特別是在年輕人群中,為什麼這些好萊塢電影之類的卻又扮演了推銷美國形象的重要角色?

對好萊塢電影的思考,可以逐漸認識到美國人對國家和個人的思考模式。國家是什麼?國家就是一個一個的人組成的,離開了一個一個的國民,國家什麼也不是。你去歌頌所謂國家,弄成了假大空,在一個華而不實的國家面前,生活其中的國民被貶低了,所以,你就是把這國家吹到天上,又有什麼意義呢?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民如果人權得不到保障,活得沒有尊嚴,你又怎麼去指望外國人尊重這樣的國家?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民眾如果只是屁民階層,在外國人心中我們的國家地位能夠真正提高么?

美國人深諳這個道理,於是他們的電影幾乎沒有一個正面歌頌美國這個國家、美國政府和權力機關的,他們把一個又一個普通的美國民眾拿出來神化,賦予他們美國精神和美國立國的核心價值觀。於是,全世界的觀眾都從好萊塢電影中看到那些普通的卻擁有先進思想、獨立精神的美國人,即便他們反對的是虛構中的美國腐敗政府,也讓人家肅然起敬,

國家和個人,就這樣在美國人的好萊塢電影里得到簡單的歸納,政府和權力機關不代表國家,而一個國家最好的體現反而是生活在其中的國民——他們的精神就是美國精神。美國人把這種思維注入文藝作品中。不信嗎?當你看完一部好萊塢電影,一個普通人終於把整個警察局搞垮了之後,一個低級的工作人員把白宮打敗的時候,你的第一感想是什麼?啊,原來掌握了生殺大權的警察局也能夠受到限制,也能夠被民眾打敗(畢竟全世界的警察局都一樣),原來美國人才代表正義,原來美國竟然能夠出產這種英雄,真了不起啊!

和美國站在另一個極端的是那個和我們一衣帶水、世代友好的北朝鮮,據說最近為了提升國際地位,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它擁有了核武器,還到處威脅隨時使用它。這國家牛吧!原子彈只使用過一次,那就是當日本人在中國燒殺姦淫、妄圖霸佔整個亞洲、也想征服美國的時候,美國人使用了一次。現在人家北朝鮮也有了,隨時准備使用。這北朝鮮國際地位不高?你還不敢不尊重人家?

北朝鮮留在我們腦海里的另外一個場景是那個國家的廣場,在這個國家的領導人生日那一天,十萬整齊劃一如木偶般的朝鮮人大聚會,十萬人整齊地載歌載舞,高呼領袖萬歲——這種十萬人同一時間做出一絲一毫都沒有差別的動作,請問,這個世界上,還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這一點?你不佩服這個國家?

有什麼樣的國家,就有什麼樣的國民;有什麼樣的政府,就有什麼樣的民眾。像北朝鮮那種侵犯人權,剝奪民眾言論自由,迫使人民冒死偷渡到中國的國家,就算它擁有了世界上所有的核子武器,你會尊重這個國家嗎?

美國熟能生巧地掌握了這一道理,在全世界推銷它自己,提高它的國際地位。與它獨一無二的軍事實力相比,它的這種巧和軟的力量顯得更加有效。例如在中國大陸,普通人無法感覺到美國軍事力量的威脅(中美用武力對決可能不會到來),可是你看看文化市場,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不是喜歡好萊塢電影超過國產電影的?你要去投資忽悠外國人,你不怕外國人沒有被忽悠住,中國年輕的一代早就被人家忽悠過去了?

常常聽到人家說,一些人不懂中國的民族性,不懂得中西差別,外國人講究個人主義,以個人為中心,中國人重視集體主義,以國家為中心。果真如此嗎?你說的是什麼時候的事?我想,不懂的不是我,而是你。你一定既不懂外國,也不懂中國。你平心靜氣地到世界各地轉一圈,看看這個世界上還有幾個民族的國民比中國人更以個人為中心,更加自私自利,置群體利益於不顧?你再回想一下,一個標榜以集體和國家為中心的國家怎麼會在日本人侵略中國時出現了世界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巨量的漢奸?

那些說中國人以家族和集體利益為中心的,只不過是要以他們個人為中心而已,那些強調所謂中國人忘記個人,而傾向於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幾乎從來都是劫持了國家的利益集團在那裡自說自話,實際上,走了那麼多地方,我現在「可以負責任的說」:最沒有集體觀念,最一盤散沙,最以自己為中心的就是我們這個被破壞了核心價值觀的民族……

如果我們自說自話,關起門來搞宣傳,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要到海外去花錢設立媒體包括電視,不僅僅讓外國人看,而且想讓他們通過我們的節目認識中國,對中國刮目相看,唯一的辦法,不是對「國家」的假大空的宣傳,更不是對政府和權力機關竭盡肉麻的歌功頌德,而是要從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民入手……

這一切繞來繞去看上去很復雜,其實很簡單,歸根到底,就是在推廣中國、宣傳中國的時候,把目光集中在中國人身上,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只有中國人活得有尊嚴、有地位,我們的國家才能贏得世人的尊重,中國的地位也才會真正得到提高!

⑼ 如何評價電影《國際市場》

從去年開始就期待這部號稱韓版阿甘的電影,雖然顯得有些流水賬和刻意煽情,但依舊感動了我。韓國影壇,每年年底如約而至的重磅催淚彈。取自導演父親名字的男主尹德秀作為一個普通人,縱有抱負理想卻沒有為自己真正地活過,為了家人和對父親的承諾犧牲了一生,拼搏了一生。小人物帶領我們展開歷史大時代的圖卷,隨著德秀的腳步,我們幾乎看到了韓國的半部近代史。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史稱625事件,其實戰爭並非這一天正式爆發,這么稱呼只是為了規避各種歷史問題。
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這就接上了電影開始的興南大撤退。
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
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我們稱作抗美援朝戰爭。
12月13日,德秀一家在碼頭登上美軍戰艦,其父親和妹妹失蹤。
1951年初,德秀一家來到了釜山的國際市場投奔開店的姑姑,並在此度過了其勞累的一生。
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議》,朝韓雙方正式停戰。此時,德秀和逗比基友達九正在大街上擦皮鞋,補貼家用。
其後的十年間,德秀一直在碼頭當搬運工,扛起了撫養家庭的重任。1963-1977,韓國興起礦工護士赴德潮,緩解韓國的失業難題和賺取大量外匯,為韓國經濟的崛起付出了大量的血與淚。
1964年,德秀為了考上首爾大學弟弟的學費而陪著達九奔赴德國挖煤,在那裡展開了一段幸福的初戀喜劇,結識了護士英子。
1966年,瓦斯爆炸引發礦難,德秀的達九九死一生,渡過難關。12月21日,第一批赴德礦工回國。
1967年3月,英子回國找德秀,奉子成婚。
1973年秋,德秀通過自身的努力拿到了海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離自己當船長的夢想近了一步。但為了妹妹的嫁妝和買下姑姑過世後留下的花粉之家小店,德秀不顧母親和妻子的反對拉著達九遠赴越南戰場做工人,又是大難不死。
1975年4月30日,越戰結束。德秀跛著腳和達九回到了韓國,妹妹結婚。其間他們買下了姑姑的小店,一直經營至今。
1983年夏,首爾認親活動,重磅推淚彈,兄妹相認,淚如雨下。
首尾呼應,德秀放下了一生的執念,放棄了用來等父親的花粉之家,從而和家人幸福地生活下去,並繼續見證韓國的歷史。
自古受中國儒家影響的韓國也對家國觀念尤為看重,長兄如父,德秀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家的重擔。承載了太多歷史的釜山上空飄著的那一紙錄取通知書和飛著的那一隻蝴蝶在無聲地訴說著什麼。
秉承著韓國電影的慣性,又是笑中含淚,哭中帶笑。或許因為是歷史和文化都跟我們休戚相關的韓國,我們更能感同身受。歷史中總有驚人的相似,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國家的繁榮昌盛總會犧牲幾代人的幸福。希望真的能像電影中說的那樣:「忍耐是苦的,但那果實是甜的。」

⑽ 《武俠》影評:中國的電影出路在哪

打下這個題目就知道有點搞大了,搞大的結果很嚴重,我負不起責任,我還"未成年".但就像這部電影一樣,這個片名就很明顯有點"被搞大",所以我也就厚顏無恥起來,雖然什麼都不懂也要在這大談一番,要大,就大家一起大.
每要出什麼新片,我都會先到網上去看一些評論,然後再去看影片.對中國的大片其實已經不是很感冒了,但因為有甑子丹,我還是對這部影片有些期待.昨晚室友下來了《武俠》,雖然是搶先版,卻還算清晰,於是秉著好奇的心來把影片看,而不到兩分鍾就已經不再好奇,我知道它不是武俠,至多是另一個《葉問》.
首先說這個片名.個人認為它很不適合這部電影,不符合影片主題.劇本原本的名字是《同謀者》,片方可能覺得這個名字不夠火暴,不夠賣座,所以換成了《武俠》.不可否認,裡面的武打動作很精彩,但不能因為有動作就隨便取用名字.<同謀者>沒有什麼不好,好的影片要吸引觀眾靠的不是名字.類似影片<雙狙人>就是個有力證明.再則,武俠在中國影迷的心中已經有個根深蒂固的形象:長辮白袍,飛檐走壁,刀光劍影,江湖恩仇等等等,時代肯定是在古代,而《武俠》的背景則是民國初期,與傳統武俠大相徑庭.中國電影打入國際市場剛開始就是憑借武俠片和香港警匪片,而時代越發展,中國的電影不能說退步,但至少已經沒有經典而言,沒有自己的風格.現在被國外認同的中國影片往往已經不再是那些大導演和大牌明星陣容的片子,而往往是一些小題材在國內不出名的影片,像《盲井》,在中國根本都還沒上映,這又得說到政治,因為政治的原因,好多好的片子沒能登陸中國影院,而有些僥幸逃過的也可能被剪的不成原樣,失去很多原有味道.

閱讀全文

與電影國際市場影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歐美頂級動畫電影 瀏覽:218
買電影票怎麼知道是學生 瀏覽:850
大馬猴是哪個電影 瀏覽:242
九所電影院 瀏覽:433
最終獻祭美國電影 瀏覽:521
日本糖電影 瀏覽:311
2017年微電影 瀏覽:536
電影院疏散寬度 瀏覽:664
第一次自己一個人看電影英語 瀏覽:831
趙薇三大電影節評委 瀏覽:337
成都東方世紀電影城關門了嗎 瀏覽:763
小李子的必看電影有哪些 瀏覽:966
豆瓣評分法律電影 瀏覽:426
抖音推薦的家庭電影 瀏覽:657
教師韓國理論電影 瀏覽:296
韓國電影2017百度 瀏覽:630
播出電影網K8銀色鞋子 瀏覽:583
小馬保利大電影5 瀏覽:804
2016年影院上映電影 瀏覽:375
2017台北電影節自畫像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