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隊長2》影評
影評即電影評論。電影評論,簡稱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語言、拍攝技術、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等進行分析和評論。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美國隊長2》影評(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開場。
雖然美國隊長是用的葯劑,比一般人強壯。但也太誇張了吧!居然從高空直接躍入大海中;跑步的速度比一般人快好多倍(原諒對數字不敏感);力量也比一般人強壯很對,一拳嫩勾搭到一個專業的打手;
第二、在環節上。
出現了一個護工特工;由電視劇《復仇》中的艾米麗出演。讓人很驚喜。我看過《復仇》,雖然因太過復雜即漫長,現在正棄劇當中,但很喜歡這個演員;同時她在劇中的角色很讓人驚喜,美國隊長的隱形愛情線;而且是美國隊長第一人女友的侄女(肯定有血緣關系,但不缺定是不是侄女輩);
其次:朋友。
女性朋友。描述了一個從只是認識的關繫到成為一個可以交付生命的朋友的過程。
男性朋友。與退役軍人的同性友情,展現美國隊長的人格魅力(雖然全劇都體現美國隊長的魅力);
第三:前女友。70對年過去了。當然很老了。但在對方的眼中,他們還是最初的他們,是對他們而言,最完美的另一半。前女友是美國隊長可以傾訴心事的對象,美國隊長也是前女友完全信任的對象。同時帶出復仇者聯盟的創立者:前女友、鋼鐵俠父親集其他。
第三:尼克。在復仇者聯盟及鋼鐵俠燈中總覺得尼克所代表的團隊,有點陰暗。所以在這里他的人性弱點體現出來,太過絕對。所以才被九頭蛇利用。不過他的技術真高桿,在群攻中,都能脫身;
第四:美國隊長犧牲的隊友復活。原來那個醜陋的殺手,就是那個令人遺憾的犧牲。雖然被人控制,但科技永遠戰勝不了感情。相依為命的感情是不難么容易磨滅的,兩人再相見,記憶就回來了,相信下一部,就能付出了吧。
第五:九頭蛇集團人物重現。在第一部中的「醜陋」的模式,滲透入了復仇者聯盟俱樂部,竟然惡心的還留下大腦;在彩蛋中,他的BOSS居然還回來了。不過也正因為才有以後的故事不是嗎!
三、在主題上。
自由、信仰,友情、愛情、親情的牽絆、繼承。
創造武器,保護自由的同時代表著失去自由。所謂「有罪惡才會有保護」。
復仇者聯盟的信仰,通過毀滅重新建立;
與相依為命的好友、退伍軍人、娜塔莎:過往的、新建的,永恆的主題。
護工特工,新的愛情線;
艾米麗與前女友是有血緣的哦。
總之,美國隊長2內容很豐富,打鬥很激烈,科技很發達,造就了視覺模式震撼的美國隊長2。
今天這是第一次進影院看,選的是漫威影業的超級英雄電影《美國隊長2》。不知是因為開場是中午的原因,還是因為大多數人都趁暑假第一天出去旅遊了,又或是保利影城地理位置比較偏僻的緣故,整個1號max廳400多個座位就坐了30多個人,而美國隊長2這部電影是昨天剛剛開始在國內上映。
由於是第一次進影院看電影,所以也不知道其他地兒是怎樣,總之那個1號廳的屏幕挺巨大的,音響效果很震撼。電影是3D的,進去後領個眼鏡,也許是不習慣,我戴上眼鏡感覺很頭暈。傳說中的3D效果也和我想像中的不太一樣,我想像中的3D效果是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好像自己身處在電影的場景中間,而真正看到的效果就像是往屏幕後方延伸了一個很大的房間,最靠近屏幕的人和物立體感最強,遠一點的則比較模糊,不過有個畫面我的確彷彿看到那個坦克的炮筒好像真的伸出了屏幕之外。難道是因為我坐的離屏幕有些遠了,我坐在第八排正中間,還是在網上搜的網友推薦的最佳觀影位置。
關於電影本身,是美國隊長的第二部,漫威影業的英雄系列電影之一,與其他的英雄電影都有一定的聯系,看這部之前最好把以前的看了,不然劇情可能接不上。這部電影也是典型的美國科幻大片,狂暴的追車,激烈的槍戰,壯闊的場面,各種高科技的武器裝備,各種爽快華麗的肉搏戰。狂拽酷帥的盾牌哥,在電影中是男神一般的存在,黑寡婦的身材也是非常的nice,在3D效果的呈現下極具立體感。而對於電影的劇情方面,只能說沒有什麼新意,在其中可以看到其他電影的套路,看到中間就已經猜到結尾了,具體劇情在此就不劇透了。結尾第一個彩蛋出現兩個超能孩,聽說是萬磁王的兒子和女兒,看來是想向《X戰警》的模式靠攏了,看來下部《復仇者聯盟2》應該會是英雄軍團對抗反派超能軍團。最後還有一個彩蛋,因為要看完演員和製作人名單所以沒看就走了。
總的來說,28元的團購票價還是值回了。出來時正好看到候場區的大屏幕正在播《極品飛車》的預告片,這款著名的賽車游戲終於出了真人版電影,看場面應該不輸於《速度與激情》,值得一看哈……
美國隊長人人都知道,現在新出了美國隊長2,劇情是這個樣子的:美國隊長被解凍後,發現九頭蛇重新興起,於是美國隊長奮力對抗九頭蛇,最終打敗了九頭蛇。
美國隊長原先是一個瘦小士兵,結果被做實驗變得很強壯,還可以長生不老,於是他就成了超級英雄,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了世界,卻被視為叛徒,因為神盾局被九頭蛇所收買,同時美國隊長還遇見了一個強勁的敵人,冬日戰士,可是冬日戰士竟然是他十幾年前被導彈擊落的一個朋友。
美國隊長很愛自己的國家,他無私奉獻,才拯救了國家,每次都奉獻自己拯救國家,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影片中也有好笑的部分,這就是他受歡迎的地方,美國隊長,勝似神仙,從很高的地方摔下來都不死。
美國隊長,值得一看。
這個國慶假期趕寫材料、探望父母,只得空看了一部電影——《美國隊長2》,還是相當不錯滴,值得一看。
「美國隊長」一聽這名字,就想起在美國特別受女生們歡迎傾慕的籃球隊、橄欖球隊或足球隊等等球隊的隊長,通常都是高大、帥氣、陽光的大男孩。電影的男主角——美國隊長(特種部隊的隊長)也正是這樣的形象,完全符合觀眾的心理預期,一頭利落的金發,俊朗白皙的臉龐,健美高大的身材。人的心理暗示,或者說貼標簽的心理習慣真的不能小覷,試想若讓一個絡腮鬍子、滿臉滄桑的人做隊長,也確實看著別扭。
故事內容其實還是自美國受到911恐怖襲擊後最流行的國家安全題材。和《諜影重重》系列有些相似,卑劣的政客們以滿口的仁義道德、匡扶正義、愛國愛民驅使著熱血青年們,而實際上,道貌岸然的外表下窩藏的是不能見光的私心,驅除異己、中飽私囊。政客往往是這樣的,這是不是工作需要、行業性質決定的?善良的人們應該小心提防,提高辨析能力。
影片最特別的當是美國隊長的道具,一個像烏龜殼一樣的盾牌,材質堅硬可以擋住近距離的子彈射擊、爆炸沖擊,更不要說拳腳;可以像飛鏢一樣遠距離攻擊後再收回來;可以像滑板一樣托兩個人滑行,用處多多,動作很炫,觀影時好幾次發出「還可以這樣玩!」的'感嘆。
這種美國電影節奏都是比較快的,很多細節和對話不那麼直白,緊緊抓著你的注意力,看起來就比較過癮。機械公敵觀後感復興之路崢嶸歲月觀後感電影美麗心靈觀後感
迪士尼出品的超級英雄影片《美國隊長2》在北美開畫3日狂攬9620萬美元票房收入,創下北美四月新片首周票房紀錄。
安東尼·羅素和喬·羅素兄弟執導的《美國隊長2》依然由人氣影星克里斯·埃文斯「持盾」,片中「黑寡婦」一角則由好萊塢著名女星斯嘉麗·約翰遜出演。影片講述了美國隊長史蒂夫·羅傑斯和「黑寡婦」強強聯手,在華盛頓共同迎戰強大、邪惡又神秘的黑暗勁敵「冬兵」的故事。
這部耗資1.7億美元的超級英雄續集在北美3938家影院上映,憑借著9620萬美元的強大吸金力擊敗由《速度與激情5》在2011年保持的8620萬美元的好萊塢四月開畫影片紀錄,成為北美歷史上四月份票房最高的開畫影片。《美國隊長》2011年上映時,首周票房為6500萬美元,與之相比,《美國隊長2》的首周票房高出48%。影片在北美以外的電影市場剛剛上映便已入賬2.7億美元,遠超前一部《美國隊長》上映期間累計在海外創下的1.9億美元票房。
首日觀影者為《美國隊長2》開出「A」的評級,預示著影片在今後幾周還將繼續釋放其票房潛力。著名影評網站「爛番茄」上89%的評論人推薦該片。在觀影群體中,男性觀眾佔到64%,超過半數觀眾年齡在25歲以上。
與《美國隊長2》的票房光環相比,本周其他影片不免顯得黯淡無光。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執導的《聖經》題材影片《諾亞方舟:創世之旅》位列第二,在3751家影院收入1700萬美元,較上映首周下跌61%。上映10天共獲得7230萬美元票房收入。
上映三周的《分歧者》排名下滑至第三位,周末3天收入1300萬美元,上映以來累計獲得1.14億美元票房。
探討信仰的宗教題材影片《上帝未死》和韋斯·安德森拍攝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分別以770萬美元和630萬美元票房收入分列第四和第五位。
這周末,老姑為了獎勵我和弟弟最近的努力學習,所以決定帶我們去看電影,而且一看就是兩部。
經挑選,我們選了一部真人電影和一部動畫電影,真人電影就是《美國隊長2》,動畫電影是《天才眼鏡狗》,看《天才眼鏡狗》的時候我們因為去晚了,所以沒留下多少整體印象,不過《美國隊長2》我可是從頭看到尾,並且該片是3D的,給我留下的視覺沖擊與心靈沖擊都很震撼。
美國隊長原名「史蒂夫·羅傑斯」,他是一個標準的熱血青年,在納粹進攻美國時,他像所有美國青年一樣去報名參軍,保家衛國,但卻因為他羸弱不堪的身體幾度被拒絕,在他要放棄的時候,卻意外地被美國的「超級士兵重生計劃」選中,這是美國一項高度機密的試驗,試驗的主要任務厄斯金博士看中了羅傑斯身上所具有的正義感,所以選定他為實驗對象,試驗成功了,但厄斯金博士卻因為意外死亡了羅傑斯踏上了保家衛國的征程,成為了一名保家衛國,威名遠揚的英雄。
在之後的時間里羅傑斯一直在美國特別行政組織——神盾局內工作,突然有一天,他發現了一件驚人的事情,神盾局竟然是被曾經的納粹分支——九頭蛇控制的,他發現了這件事後便私下深入調查,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秘密:九頭蛇要用自己製造的天空母艦來統治世界,美國隊長決意阻止九頭蛇,他立即脫離九頭蛇,卻被九頭蛇發現了,他們開始瘋狂地追捕美國隊長,但是在美國隊長勇猛的反擊行動下,九頭蛇的美夢破滅了,美國隊長又一次成功的拯救了美國和世界。
在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對美國隊長這個人物特別喜愛,因為他的正義感,曾經,他是一個羸弱不堪,甚至可以說是弱不禁風的小夥子,但他所擁有的正義感,他所擁有的勇氣是許多人都望塵莫及的,所以科學家厄斯金才放心的讓他成為唯一的超級戰士。
有時候我真的很想擁有羅傑斯那樣的正義感與勇氣,我時常看到身邊的人因為種種原因被人欺負,我卻無能為力,甚至連站出來替他打抱不平的勇氣都沒有,我真的很羨慕他,他那時身材比我還弱小,怎麼有勇氣去替別人打抱不平呢?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我總算明白了,這種勇氣來自於他的內心,來自於他內心強烈的正義感,也正是這種正義感促使他成為了百戰不殆的美國隊長。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心裡總是充滿正義感,那麼人們的生活中就會自然而然的減少許多矛盾,但總有那麼少數人心裡多少有一些黑暗,那麼。就讓我們這些心裡裝滿正義感的人來作出有益的事,來正確的引導他們吧!
② 1500字電影影評
《飛屋環游記》影評:最華麗的冒險是與你相守
正片開始前放映的動畫短片Partly Cloudy已經讓我流淚了一次。當被摧殘得羽毛都不剩幾根的大鳥最終還是回到孤獨乖僻的烏雲身邊時,我不禁鼻子一酸。而幾秒種後,全副武裝的大鳥還是被烏雲變出的電鰻再次摧殘,看到這里的我又大笑起來。這么一笑倒好,先前勉強忍住的眼淚全涌了出來,於是我眼角濕盡,嘴角卻不住上揚。果然,邊哭邊笑是我看Pixar動畫的保留表情。摸遍包里的角角落落也沒找到可以擦眼淚的東西,幸好我穿了件長袖,於是就用袖口代替紙巾抹了把眼角。而之後放映的Up卻讓我意識到沒在包里備塊手帕什麼的擦眼淚實在是大失策,當我最後走出電影院時,右手袖口已全然濕透。
Pixar的動畫長片絕大多數都是G級,按照美國的電影分級制,這個級別的電影適於任何年齡段觀看。於是Pixar總想著要照顧盡可能多的觀眾,所以講故事常常是一淺一深兩個層面並行。淺的那層一目瞭然,是講給未涉世的孩子們聽的。而深的那層往往是無奈、心酸和感動的交雜,那是講給已經多多少少明白什麼是愛情什麼是死亡的大人們聽的。在Up中,老爺爺Carl和小男孩Russell與邪惡探險家斗爭之而勇救神奇大鳥是Pixar講給孩子們聽的傳奇,而Carl和妻子Ellie平凡瑣碎卻又令人動容的愛情則是Pixar饋贈給大人們的童話。
這個成人童話在電影的前十分鍾就似行板如歌般地鋪展開來。老爺爺Carl與老奶奶Ellie小時候都是愛做探險夢的孩子,在一棟廢棄的老屋裡偶然相識。當時還只有那麼一丁兒點大的奶奶跟同樣只有那麼一丁兒點大爺爺分享自己夢寐以求的探險目的地——那本她手工精心製作的"My Adventure Book"上貼著一張瀑布的圖片。這個名叫「paradise fall"的瀑布傳說在南美,正如其名,有著似乎只有天堂才能堪比的美。於是「去南美找天堂瀑」在兩個娃心中彷彿成了今後人生的頭等大事。說的容易,可南美到底是啥地方呢?「南美,大概就和美國差不多,只不過在南面吧。」 果然是小孩子呢。
可忽兒間人就長大了,當年的兩個小毛孩後來相愛結婚,搬進了最初偶遇時的那棟屋子。探險當然還是放不下的夢,於是她成了主題公園里南美景區的向導,而他則在離她不遠的地方賣著氣球。南美那個如仙境般的瀑布依然是魂牽夢縈的所在,於是兩人開始有的沒的往「天堂瀑基金」里存錢,期待著攢夠旅費的那一天。可生活偏偏充滿意外,今天汽車得換新輪胎,明天手臂受傷需要醫治,「天堂瀑基金」總是在存滿前被挪作他用。生活也有不隨人願的時候,如此想要孩子的兩人卻無法體會作他人父母的幸福。好在還有彼此,好在還能每日一起看浮雲變幻夕陽斜下,還能並排坐在緊挨著的沙發上,只是執手,哪怕不語。年華就這樣嘩嘩地在領帶花紋、雲朵形狀和晚霞成色的日日更迭中流走,等回過神來的時候,兩人都已經滿頭白發。他突然意識到,一輩子都快過完了,還沒能和她去南美。於是下了決心,買了機票,准備在例行看夕陽的時候給她個驚喜,而此時的她卻再也爬不上那個他們一同賞了幾十年日落的山丘了。我上面羅羅嗦嗦的一大段,在電影里不過短短幾分鍾。這幾分鍾里沒有一句台詞,有的只是一個個再平凡不過的生活場景依次以柔和的暖色調呈現。有些地方的處理很含蓄,只是輕輕一點,沒有說破,以至於最後畫面上出現葬禮上老爺爺哀傷的身影時,坐在我旁邊一個約摸還未上學的小女孩疑惑地問媽媽:「What happened?」 也是,這幾分鍾里包含的那麼多細小又深沉的甜蜜與哀傷,小孩子如何明白得了。而看得懂的人,哪怕只是略懂如我,此時早已淚流滿面。
而之後那些在南美叢林亂石間的歷險奇遇反倒不是我真正關心的了。盡管Russell胖嘟嘟的亞洲小孩臉讓人很想捏一把,盡管神奇大鳥Kevin花里胡哨的外表很喜感,盡管那隻一看就不像反派的金毛獵犬Dug也很討人喜歡,卻也無法掩蓋這部分故事劇本的相對單薄。幸好Pixar在動畫技術上做得很有誠意,我也倒看得津津有味。我迫切想知道的是Carl和Ellie的愛情童話最後會怎樣收尾,Carl能否按照約定把房子安在瀑布邊?做到了又怎樣?他會釋然嗎?還是長久的心願一了,反倒像失去信仰一樣沒了方向?
Carl獨自拖著漸行漸沉的屋子一步一步最終到達瀑布邊的那一刻被處理得異常平淡,絲毫不見Disney慣用的個人英雄主義式渲染。他的臉上見不到夢想實現的欣喜,除了疲憊外似乎還有些悵然若失。他走進這座飛過了半個地球終於安然落地的房子,迎接他的是一屋狼藉。老人扶起夫妻倆曾經並排而坐的沙發,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窗外就是夢寐以求的瀑布美景。一切就這么結束了?可為何目的地已到,而心結卻好像仍未解開?Carl找出Ellie小時候珍愛的那本"My Adventure Book",過了一輩子的時間,這本探險日誌終於來到了它本該來的地方,可日誌的主人卻已不在。 老人的手撫過日誌的一頁頁,最終停在寫著「Things I am going to do」的那頁。那是兒時Ellie的稚嫩筆跡,那時帥氣如假小子的她曾揚言要將餘下的日誌全用來記錄在南美的探險奇遇。 Carl撫過那行字的手似乎透著愧疚,也許就是因為與自己在生活的瑣碎中蹉跎一生,才使得這本日誌的後半永遠無法被填滿吧。而之後Carl所翻見的,卻出乎他也出乎了我的意料。原來這本日誌的後半並非空白,而是被Ellie貼上了一頁頁的照片。當這些電影最開頭出現過的生活片段以一個個凝固的瞬間重現時,我再次像傻瓜一樣流淚到不能自己。而這次,我並非唏噓兩人天人永隔,而是被Ellie那份深沉的愛所打動。在最後的照片上,已經成為老奶奶的Ellie坐在窗邊,屋外的暖陽在她的側臉上投下柔和的光影。我在想,愛上一個人究竟有怎樣強大的力量,能讓曾經那個留著爆炸頭,大大咧咧,一刻不安生的假小子成為現在這個容顏安詳平和,滿臉洋溢著幸福和滿足的老人。其實她早就悟出來了吧:如果說去旅行去冒險是為了遇見不曾見過的美妙景色,經歷不曾想過的充實人生, 那麼與你的相遇相守就是我能想到的最華麗的冒險。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她才能在日誌的最後一頁留下那句 「Thanks for the adventures.」
很多人把Up的關鍵詞定為「夢想」, 而在我看來這個故事的關鍵詞應該是「牽絆」。 在我看的眾多日劇日影里,這個詞常被用來形容一種類似緣分又類似感情糾葛的人間關系,總之就是因為某個事物或機緣,使兩個人不再只是在時間和空間里各自作random walk的兩個點,而是走上了聯系在一起的人生軌跡。在Carl看來,維系著他和Ellie之間牽絆的是一起去南美的約定以及那座他們一同生活過的屋子。所以他才那麼不顧一切地要守護這座屋子和那個約定,彷彿要是屋子毀了或到達瀑布的約定沒能實現,他和Ellie之間的牽絆也就斷了。 而Ellie卻比Carl早一步明白,原來當感情足夠強烈它本身成了兩人牽絆最有力的維系,至於屋子或去南美的約定反到變得可有可無。所以她才能將探險的夢想釋然放下,成為那個坐在自家窗邊有著幸福側顏的老人。好在在Ellie的留言和照片的點撥下,Carl也明白了他和Ellie之間的牽絆遠比他想像中的要永恆,所以他才能毅然決然地清空這座他曾經視作珍寶的屋子,所以他才能在最終屋子漸漸飄遠直到消失在雲層中時,只是淡淡地說一句「It's just a house." 屋子沒有了又怎樣,約定沒有達成又怎樣,有了那些共同生活的美好記憶,其實兩人一直都在一起。而Pixar到底還是愛童話的,最後的最後,屋子悠悠盪盪地還是飄落在了瀑布旁,就如兩人當年的約定一樣。只是此時,這已經不重要了。
看Up的我二十齣頭,和兒時的Ellie一樣,有著一顆夢想到處遊走的心。我曾很多次背起包離開家,去到很遠的地方。我也爬上過很高的山,穿越過無際的森林,看見過令人屏息的懸崖峽谷。我曾跟朋友說,無法想像能有什麼可以讓我放棄到處流浪的自由。而現在我想,自己之所以會這么認為,也許是因為還沒有遇見真正美好的感情。如果有一天,有一個與我有著深刻牽絆的人出現在我的生活里,也許我也會像後來的Ellie一樣,心甘情願地慢慢飄落下來,在那個人身邊落地生根,與那個人一起長成兩棵並肩的樹。然後哪兒也不去了,就這么看著雲朵和星辰在兩人頭頂的那小片天空日日變幻。就像Carl和Ellie那樣,正因為是與你一起,那再小再瑣碎的生活,都是華麗的冒險。
③ 請大家介紹幾部美國電影
1.這個殺手不太冷,我看片無數,這是最經典的,我看過很多很多很多遍,非常的棒!!!!會被感動的!由娜塔莉波特曼、加里奧德曼、讓雷諾演。我第一眼看這部片子就愛上它了。最打動我的是劇情本身:瑪蒂爾達是個成長在問題家庭的問題少女,十二歲,父親靠幫黑社會的人轉手一些毒品之類的東西養活一家大小。家裡還有她的繼母和一些同父不同母或同母不同父的兄弟姐妹。她暗戀隔壁住的一個獨居男人,而她並不知道他是個殺手,每天在他回家必經的樓梯口等著,見他來了,就開始搔首弄姿,想引起他的注意。殺手是JEAN.RENO演的。他不象我想像的殺手那樣高大威猛,但是我見了他,不得不承認他比我想像的殺手更象殺手,他有一股子的殺氣彌漫全身。象所有的殺手一樣,他又是孤獨的,沒生意的時候,除了鍛煉身體,和把一盆他喜歡的盆栽擦得一塵不染,他還喜歡一個人去看老電影,空盪盪的電影院,黑白的鏡頭,他傻笑的樣子,讓人有些心酸。
改變他們生活的事情,發生在一個中午。瑪蒂爾達的父親惹來了滅門之禍。而這一刻,瑪蒂爾達為了逃避惡姐姐的欺負,也為討殺手的歡心,去超市買東西。小姑娘抱著購物袋回來的時候,在門口看見了家裡血流成河的慘狀,好在她有點急智,直接就去敲隔壁殺手的門。殺手其實聽見了隔壁的動靜,一直拿著槍在門後面靜觀其變,小姑娘敲門,他遲疑了二十秒左右,而這二十秒對瑪蒂爾達和觀眾來講,有一生那麼長。門開啟了,本來不怎麼相乾的兩個人的生命交織了。也不是沒有抗拒:殺手問了瑪蒂爾達有去處沒有,他也想過在夜深人靜時一槍結束她的生命,可是他都無法決絕地做到。
十二歲的瑪蒂爾達宣布她愛上了殺手。殺手卻只當她是女兒。不過,短短的時間里,殺手那顆曾堅冰一樣拒絕融化的內心也是滄海桑田:有一種叫牽袢的東西慢慢潛入,還有一種柔情也漸漸侵淫著他心裡的堅冰。也不知為什麼,他們之間的那種唇齒相依,讓我感到的生命的暖意,勝過很多正常的親情和愛情。為了逃避仇人,也為了逃避周圍人的冷眼,他們搬過兩次家。除了一些換洗衣物,他們總隨身帶著那盆栽。他們搬家的畫面都差不多,一大一小兩個人提著隨身衣物,抱著那盆栽,伴著背景音樂,行色匆匆又很快樂地走在大街上。
後來,瑪蒂爾達無意中發現了殺死她全家的兇手——緝毒署的一名警察。對這名警察的描繪也是很精到的。他也許是個天生殺人狂,可又是個唯美主義者。殺人之前要來一段巴赫或者莫扎特的音樂。瑪蒂爾達莽撞地孤身一人潛進了緝毒署的大樓要找那個人報仇雪恨,殺手回家後看見瑪蒂爾達的遺書,義無返顧地就趕去了,救瑪蒂爾達於水火,卻讓自己萬劫不復——與那惡警察拼了個魚死網破、玉石俱焚。最後,瑪蒂爾達傷心地把象徵殺手生命的盆栽埋到了土裡,「這樣你就有了根。」她說。特別是最後的音樂響起,感動死了!!劇中雖然沒有一點情愛鏡頭,甚至男女主角連親吻都沒有過。女主角對男主角說我愛你的時候,那是來自心裡的感動
2.斷臂山我已經看了,非常不錯
看《斷背山》的原著小說時,覺得電影一定會拍得很感人,看預告片和評論時,覺得電影一定是顆超級催淚彈,可是,直到看電影,才知道,原來,一段泣血的愛情也可以這樣平淡自然。
不用過多的去描述情節,已經有太多精彩的影評,已經有太多詳細的介紹。故事太簡單了,一個關於愛的故事,一個關於渴望愛,卻不能愛;渴望逃離愛,卻不得不愛的悲劇。
於是,在二十年無望的期待、無奈的躲避後,在兩個人都不知道要怎樣才能解脫這段永無結果的愛情時,上帝為他們做了決定。
只有死亡才能解脫,只有死亡才能分離。
——在那天那時那地方,我們遇過一些人,然後錯過。
3.《夢想家》(戲夢巴黎),它既緊張又鬆弛,既粗礪又夢幻,既性感又傻氣,既哀傷又深刻,你可能覺得它說教,但它同時又是開放性的,所有這一切加起來,是一部極度性感的、毫不掩飾地寫給1968年巴黎的舊式情書。要完全地享受該片,你就必須容忍那些做作的部分,因為這是這部令人愉快的電影的成分之一。我看了以後非常喜歡,就是那種浪漫情調。這是貝托魯奇幾年來帶給我們的最好的電影。多部經典電影被明確地引用,這或許會令部分觀眾感到不耐煩,但這些細節強調了在那個沒有錄像帶、沒有DVD的時代里,像席奧和伊莎貝這樣的電影狂熱者的不幸與絕望。或許不具備原著小說那種伏爾泰或王爾德式的格言式指揮,但這是一部有趣的、深邃的電影,它忠實於時代,情色而不色情,三位年輕演員的表演充滿了自信,且毫不做作……三者都深入探討了在一個私密世界中發生了異變的性愛歡愉,在三部電影里,主角在道德上與肉體上的墮落都直直指向死亡
4.還有一部就是<Helen of troy>(不是Troy),它比布拉德彼特的特洛伊好看很多,但在國內沒有名氣,但是非常非常地好看,什麼叫史詩片,就是它這種,畫質很美的愛琴海,非常棒的片子
④ 盤點美國的經典電影,每一部都好評爆表,你看過哪部
《肖申克的救贖》這是一部關於希望的經典之作。監獄關不住希望。主人公安迪遭人誤解,身陷囹圄,靠著內心無比的堅定,在無盡的等待中,利用智慧和希望,用一把小鐵錘救贖了生命。
然後隨巨輪一起消逝於漫漫的海域,長眠於海底,這遠比苟且空虛地度過一生來的幸福!傑克與露絲的愛情則是神話中的神話,在這虛構的愛情藍圖中,渴望或尋找這種神話的力量,盡管露絲和傑克之間曾相識,相戀到完結僅有短短的3天時間,但觀眾卻記他們記了十幾年!
《亂世佳人》
改編自名著《飄》,費雯麗飾演女主郝佳麗,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了郝佳麗和白瑞德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情故事,故事最動人的不是愛情,而是郝佳麗從不諳世事的千金小姐,到為了全家生計不得不在亂世中東奔西跑,從南方跑到北方。
甚至因為心愛人的一句話,可謂是用生命在照顧情敵,最後在失去愛女,丈夫離開,依舊對生活充滿希望,影片最後一個畫面是費雯麗對著鏡頭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成為永恆的經典。
⑤ 美國是世界第一電影強國,有哪些不容錯過的系列電影
速度與激情
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可以說是在上映前呼聲極高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沒有耀眼的巨星,沒有燒腦的劇情,你會發現各種違反物理科學鏡頭出現,你會批評主角光環又是那麼濃重。但是如果你這樣來看速度與激情,那麼你真是浪費了一部精彩而又無與倫比的電影。
這是一部把電影和現實的結合起來的片子,有著戰爭片的場景,特工片的元素,家庭片的溫暖,科幻片的創意。總之,非常特別。
賽車電影,首先觀看人群就是固定的,青少年和中年,票房方面就得考慮,較為出名的飆車電影屈指可數,玩命速遞,瘋狂的計程車,極品飛車,狂野飆車,還有一些不知名的,速度與激情作為一部飆車電影能做成目前為止的系列片,已經史無前例。這是一部日漸成長的系列片,該片的前四部並沒有突出的特點,第五部和第六部將該系列電影推到了新的高度,而第七部,無疑是該系列的巔峰之作。隨著電影不斷增加的新元素,製作水平上升了一個層次,不斷刷新票房記錄。七部片子的銜接不夠緊密,甚至稍後的呼應有些牽強,但那又如何呢?喜歡他的人,就是喜歡!不挑剔!
這部系列片的每一部我都沒有少看,或許是看得多了,當寫著這篇稱之為影評的文章的時候,我竟無法將其中的因素有效的組合,所以讀起來很凌亂。
警與匪,敵與友,拳頭與賽車,種族的融合,不分你我。一群人做著超人一般的事跡,回歸生活後仍是普通人,仍在一個屋檐下喝酒。
在這個情感紛飛,復雜,懷疑,隨意而多變的社會環境下,誇張化的友情,親情。隨叫隨到,生死相依。
⑥ 美國電影美國往事影評
《美國往事》影評
——街頭混混面條和小夥伴的四小時人生
《美國往事》是一部神奇的電影,整部影片有四個多小時。影片播放了30分鍾後卻依然讓人摸不著頭腦,可是時間越長它就會打動你,讓你熱淚盈眶。看完影片的我們彷彿在主人公的故事裡過完了一生。
青春的殘酷與跌宕
我們擁有青春的時候,讀不懂他,當回首往事能讀懂它的時候,它卻早已遠去,可是它卻一直是我們生命中最閃亮的日子。電影便是從這樣的美好年華開始的,青春是屬於這一大幫子孩子們的,他們的青春里是搶劫、偷竊、強奸、賄賂、走私、嫖娼等這些字眼。他們把青春盛放在邪惡的地帶里,這里混亂不堪,鮮血飛濺,慾望橫流。在這混亂中有奔騰的情感,有孩子的可愛,一個小男孩為了和一個女生發生性關系,買蛋糕討好小女孩,最後忍不住偷吃掉那塊蛋糕。這些小壞蛋身上有愛、美和激情,最後屬於他們最美的青春年華被碾碎在這邪惡的世界裡。他們的青春是惡的,殘酷的,血腥的。無處安放的躁動青春,在這個街道綻放,成無法凝固的美好時光。他們淋著雨跳舞,一起分享。慢慢的他們的世界裡不止有蛋糕、愛,還多了金錢,槍,肉慾。「我滑倒了」這個男孩臨死的鏡頭是電影的一個經典鏡頭,那裡無盡的悲情。他們的青春像是混亂骯臟里開出的艷麗花朵,是美好和丑惡的混雜,在那個年代絢爛綻放,慢慢凋零,如同倒下的那個男孩。
友情的背叛與寬恕
麥克西和黛博拉都是把理想看得至高無上的人,沉醉金錢和地位,想要突破自身階層,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自我價值。在他成功的路上沾滿了兄弟的鮮血,他的成功甚至是用兄弟的生命換來的。面條與他的友情,在夢想面前顯得那麼不值一提。
麥克西和面條二人性格是不同的,麥克西有很大的野心,很強的掌控欲,在他看來他兄弟之間的友誼不如一箱美金。而面條是一個喜歡追求小幸福的有情有義的街頭混混,他雖然燒殺劫掠,殺人放火什麼都干,但是關鍵時刻為兄弟兩肋插刀,毫不畏懼。做事有自己的原則,想做的事,不畏艱難險阻,不想做,絕不因為強大勢力而屈服。他們倆的不同在很多細節上都有表現,比如在搶銀行家時,有個發情的情婦要求匪徒強暴她,麥克西不為所動,做事時不受干擾,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而面條選擇的是發泄,是短暫的歡愉,等大家要離開時才清醒過來。這些事件反映了麥克西是有長遠考慮的,面條追求的則是小幸福。麥克西有著強烈想要往上爬的野心和慾望,當面條不聽組織安排,成為阻礙時候,友情的背叛便開始了。麥克西設局打擊面條,面條以為是自己害死了兄弟,背負了35年的愧疚。到頭來才發現自己被欺騙,麥克西沒死,還奪走黛博拉。人的思想在利益誘惑面前變得那麼脆弱不堪。窮盡一生發現自己擁有的其實不如失去的要多。如同純粹的美國夢,最後隨著麥克西和垃圾場的消失,劃上了終結,灰飛煙滅。
初戀的美好與毀滅
年少時黛博拉給面條讀詩歌「我的愛已經籌備好,他的皮膚閃灼著黃金般的輝煌,他的雙頰更是豐潤,他的眼如白鴿般敞亮,他的身體有象牙的光澤,他的雙腿如大理石柱,在骯臟的褲管中孤立著。他可愛極了,但永遠將是個沒前途的小癟三,所以永遠不會成為我的愛,多可惜!」暗示了黛博拉和面條的愛情悲劇。面條被打得渾身是血求黛博拉開門,黛博拉心痛面條,卻不為所動,緊鎖住門,這一個內外場景的對照著實讓人心痛。黛博拉天性傲嬌,在意自己的身份和面子,想要更光鮮亮麗的世界。
面條很愛黛博拉,他可以隨便和妓女發生關系,但是和黛博拉接吻都很羞澀。面條出獄後,對黛博拉說「有時當我對一切都感到厭倦,我就想到你,想到黛博拉還生活在某處,有她在,我願意忍受一切。」黛博拉其實是愛面條的,她願意念優美的詩給這個少年,願意在臟兮兮的小屋子裡把自己脫光了給他看,後來面條出獄,他們一起燭光晚餐,一起深情曼舞,一起沙灘暢談,一起互訴衷腸,黛博拉說:」你是我唯一在乎的人。「雖然郎有情妾有意,但是名利在黛博拉心裡是超過了情感的。她想要過體面上流社會的生活,黛博拉不得不做出選擇。她對面條說「面條,我明天要走了,去好萊塢。我今晚來見你,就是要告訴你這件事。」這樣的結果給了面條當頭一棒。他們兩人上車後黛博拉吻了面條,最後的這一吻彷彿在告訴面條,「我愛你,但是我不屬於你」。此刻的面條清醒過來,他知道自己要永遠失去黛博拉了,面條恨自己留不住她,恨黛博拉辜負了自己,恨他們不能在一起,他強暴了她。與其說他強暴了黛博拉,不如說強暴了自己,得不到的愛情應該做個了結。
「少年子弟江湖老 紅粉佳人兩鬢斑」,年邁的面條來到了少年時偷窺黛博拉的地方,從廁所的磚縫中,看到的不再是那個翩翩起舞的像天使一樣美麗的黛博拉,而是看到了過去幾十年時光,那不曾停留的芬芳卻是面條永遠的的春天。
人生的唏噓與惆悵
看完這部電影,被「窒息」「滄桑』感籠罩著無法呼吸,銀幕漸漸暗淡,命運塵埃落定,看著那一群少年們的夢想幻滅。曾經執著的痛苦從清晰到模糊,到最後的釋然,這部影片為我們講訴了四個小時的故事,看著身後那曼哈頓大橋被落日渡成金黃,熟悉的街口還停著一輛黑色福特。我們很多人似乎從面條的一生中看到了被命運推著走的自己。面條在這幾十年的歲月中經歷愛而不得的遺憾、友情的背叛,青春的殘缺、人生的悔恨自責。這些揮之不去的命運讓人感到恐慌、卻無法逃避。人生起落,殘酷而跌宕的青春,與其說是主人公面條的成長,不如說是歲月的流失,是回不去的遺憾。麥克西最後想要通過死在面條手上來救贖自己,但面條拒絕了他。面條最後那一句「我們浪費了一生。」,為這段「往事」作了最後的總結。人生能有幾個十年呢,彈指一揮間,匆匆流逝。到頭來才發現最偉大、最正確的是時間,時間才是真正的主角。影片最後的中國戲院,面條那被煙霧彌漫扭曲了的微笑,為這段美國往事畫上了休止符。以此作為電影了結,象徵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越過歲月的山丘,不過是浮生若夢。
現實生活和電影是有很大出入的,生活中極致的痛化成藝術的美,《天堂電影院》這部電影中說生活遠比電影要殘酷的多。反觀現代社會,十幾歲的青春少女步入歧途,十幾歲的少年因沖動釀成大錯。青春的時間是很美好的,很寶貴的。我們可以欣賞電影中友情、愛情、生活的美好、爆發與衰敗,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是友情愛情還是自己的生活,我們都需要好好的去經營,學會克制,懂的努力。因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青春應該像奔騰的大海,不能是平靜的死水,我們要不畏艱難險阻,堅定自己前進的步伐,勇敢向前。
⑦ 全美被影迷詬病的十大高分影評電影,看看有你沒想到的嗎
1.一位巨星的誕生
在《一位巨星的誕生》第二部中,Lady Gaga和布萊德利·庫珀主演了這部備受期待和評論界好評的電影,然而許多觀眾卻對好萊塢的翻拍感到失望和厭倦。
6.五十度灰
當狂熱的書迷們興奮地觀看由《五十度灰》改編的電影時,他們才發現電影並沒有達到宣傳的效果,這部電影遭到了書迷們的嚴厲批評,人們對影片的對話和兩位主要演員之間似乎缺乏化學反應的僵硬表演持批評態度。
7.它
這位古怪的粉絲是評論界的寵兒,贏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影迷都能被故事情節所吸引,故事講述的是一個男人愛上了一個叫薩曼莎的電腦操作系統。
8.探險世界
《探險世界》的演員陣容包括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傑西·艾森伯格、克里斯汀·韋格和比爾·哈德爾等知名演員;然而這仍然不足以讓每個人都喜歡這個成長故事,它可能只是與許多不在主題公園工作的人有點不相關。
9.撞車
盡管《撞車》擊敗《斷背山》獲得200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但很多人認為這部電影被高估了;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表演是一流的,但故事情節卻太過於戲劇化了。
10.安姿麗
福克斯電影公司推出了廣受歡迎的《蟲蟲驚魂》,夢工廠也在同一時間推出了安特斯的作品;不幸的是,盡管影評專家都很喜歡《安姿麗》,但它卻沒有贏得觀眾的青睞,也許是因為電影出了太多的bug!
⑧ 2020美國電影推薦
我覺得2020年美國的電影乏善可陳。大概是因為疫情的影響吧。即便是大家都推崇的信條。其實也相對來說比較一般了。其他能值得一看的。還有像1917以及喬喬的異想世界。
⑨ 美國電影評論的主流報紙有哪些
美國專業的電影報紙和雜志有幾十種,最有名的恐怕是Variety, Movieline, Premiere 等,這些媒體的讀者主要是業影師等。在這些刊物上出現的影評大多專業性技術性較強,如探討一些剪接上的次序問題,導演的手法和電影語言的運用,成本預算和實際支出產生差異的原因,劇本改編原作的不同側重,等等。當然,也有一些電影拍攝過程中的內幕。對於電影思想性的討論往往是對導演和編劇的直接采訪,談論拍攝影片的初衷、演員的選取和進程中的調整,對有志於導演和寫作劇本的人來說,閱讀這類文章會受益至深。
作為全球最權威的娛樂產業媒體《綜藝》 (Variety)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解釋在底下(Siskel & Ebert)
說起這類影評家,就不能不提到美國影評界最權威的人物,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的著名評論家Roger Ebert,他和另一位影評家Gene Siskel共同建立的Siskel & Ebert品牌不僅成為許多地方報紙轉載的專欄,還被電視台邀請製作成每周一次的專題評論節目,芝加哥市政府為表彰他倆的貢獻,特地決定將一條街道以他倆的名字命名,也就是(Siskel & Eb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