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我的1919》簡介是什麼
1918年,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年初,中國駐美公使顧維鈞作為全權代表赴法國參加巴黎和會。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在和會上卻處處受到歧視,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圖趁機攫取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
辯論會上,顧維鈞慷慨陳詞,從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闡明中國必須收回山東的嚴正立場。為爭取在法華工的同工同酬,顧維鈞的好友肖克儉在巴黎組織遊行罷工,遭到法國警察逮捕。獲釋之後,他仍然積極投入喚醒民眾的工作。
巴黎和會最終拒絕了中國的正義要求,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國內由此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肖克儉等人也在巴黎集會抗議。而軟弱的北洋政府竟然逼迫代表團在和約上簽字。
代表團團長陸征祥等人放棄國家利益而離開,肖克儉眼見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中國的現狀,憤然給愛妻留下遺書,在凡爾賽宮廣場舉火自焚。顧維鈞進行外交斡旋失敗後,在大會上慷慨陳詞:「山東是中國的領土,我們拒絕簽字!」
(1)國際關系的電影擴展閱讀:
顧維鈞:演員陳道明
以一個愛國者的形象出現在影片中的,有一種內斂、深沉、冷靜和智慧的氣質。他思維縝密,對時局的分析准確。他能夠顧全大局,頂得住周圍的壓力,為了祖國的利益不惜犧牲一切。
身上體現出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責任感震撼了觀眾。同時,他對當時政府的軟弱無能,又無可奈何,滿懷悲憤,愛國之志無以施展。
肖克儉:演員何政軍
在巴黎組織遊行罷工,遭到法國警察逮捕。獲釋之後,他仍然積極投入喚醒民眾的工作。然而,他和朝鮮革命者一起爆炸日本代表團所住旅館的偏激行為使朝鮮和中國成為輿論矛頭的指向。
梅:演員許晴
肖克儉的妻子,代表著女性的覺醒。她不再是舊式的,逆來順受,沒有原則只求一家安穩的小女人。站在了丈夫是背後,支持自己的丈夫。
B. 急!!!請教!! 美國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 對外發動戰爭或對他國制裁的電影有哪些
介紹一部片子叫《搖擺狗》是影射柯林頓為了轉移萊溫斯基一案,對外挑動戰爭,轟炸別國。
C. 電影【我的1919】觀後感
---《我的1919》
我只記得三個鏡頭。
許晴扮演的梅扛著兩個大箱子,出現在火車站。她戴著一頂小圓帽,容貌姣好,粉蒸肉似的臉蛋,眼波流轉。這是一個女人,一個嬌滴滴的女人。她丈夫肖克儉掀開箱蓋時,一張他兩的合影,剩下的都是書籍和報紙。她轉過身靠在椅背上,看著他驚喜的表情。我總覺得有一點覺醒的東西在裡面。女性的覺醒。她不再是舊式的,逆來順受,哭哭啼啼,沒有原則只求一家安穩的小女人。她站在了丈夫是背後。她懂他,她知道他的需要。男性的覺醒。他呢,他知道中國的需要,是進步的思想。所以新青年雜志真讓他欣喜若狂,好像曙光降臨。
肖克儉出獄時,當獄警把他的東西一件件經他過目後塞進一個紙袋第還給他時,他一件件拿出來,在獄警的注視下佩戴在自己的身上,鋼筆別在上衣口袋,打火機放進褲子口袋···頗有從容鎮定的風度。這是一種自信的大將風度,一種睥睨天下的姿態。當他的手觸摸到那塊麒麟玉佩,那塊獄警不曾見過的贊不絕口的中國古代神獸麒麟玉佩時,他像他展示,並說道,他象徵著幸福。而後佩上自己的脖子,轉身離去。大踏步。就像有美好的事物在等待他的降臨。我總覺得這句台詞別有深意。是肖克儉的期許,是中國人的心願,恐怕也是導演的一種信念吧。中國人終究會過上幸福的日子。
第三個。法國貴族春日的庄園。湖泊,大樹,草坪。這是一個春光的舞台。湖泊泛起層層漣漪,是盪漾的金色,樹葉在風中顫動,像小姑娘笑得花枝亂顫,載著光的粒子翩然起舞。草坪上顧維鈞,肖克儉,梅自在的散步。他們曾是童年玩伴。只是這樣的相聚在戰火的硝煙中經過了多少波折?總之他們擁有了片刻的安寧。這一刻,是難忘的回味無窮的幸福。梅對顧維鈞說,少川,讓娜姑娘好像對你有愛慕之心。遠處的法國姑娘讓娜挎著竹籃在草叢里采蘑菇。籃子快裝滿了,蘑菇朵朵豐滿。她不時的看一眼湖邊的他們三人。梅穿過樹的陰影走向讓娜,讓娜天真的問,他們不會同時愛上你嗎?然後,她跟著她一口一聲的學慣用漢語說「我—愛—你」。遠處顧維鈞和肖克儉又開始了他兩的爭論---怎樣的行動最有益於中國的現狀和前途。陽光給他倆的臉抹上一層光輝。他們有改變現狀的勇氣和信念,並為之付諸行動。這兩個有魅力的男人。讓娜把頭轉向顧維鈞,一字一頓的念著,「我—愛—你」,眼神凝固在他身上。梅一遍一遍的教,讓娜認真的學。兩個女人的聲音越來越大。「我—愛—你」三個字伴隨著笑聲在這春日的庄園婉轉盪漾。兩個男人終於停止了爭吵,轉過頭來,微笑的看著她們。在硝煙和不安中翻滾了夠久,這就是一直渴望的安寧吧!
這三個鏡頭只能算是電影中極其不起眼的小插曲。我看到是卻是人性的光輝和未來的終將來臨的希望。戰爭給每一個人都帶來了創傷。梅和丈夫被分離,她為他終日擔心受怕,於是遠渡重洋,背井離鄉,來到這異域;讓娜的家族在戰爭中沒落,她甚至衣食無著,她沖過去抓起顧維鈞桌上的食物狼吞虎咽而後涕淚滿面。經歷了,但人性依然完美無缺。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是從一個感性的角度來詮釋一段沉痛的歷史,以普通人在戰爭中被刻下的烙印來痛斥戰爭帶來的災難,是啊,存在最多的就是普通人。但痛而不哀。他們歷經了戰火,卻依然心存愛。這就是閃爍的希望的光芒。
更多觀後感詳情請登錄:http://movie.mtime.com/26578/comment.html
D. 涉及國際關系的美國電影
《獨立日》
《一個國家的誕生》
《守法公民》
《飄》
《共產黨人》
2012
地球反擊戰1+2
伊拉克戰爭,
E. 請問國際關系學院在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
外經貿部前副部長安民,財政部司長鄒加怡,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著名國際問題學者閻學通、楚樹龍、劉江永、李義虎、李紹先、陶堅、楊明傑、楊伯江,歌手劉歡等。
秦剛,男,1966年3月生,籍貫河北,大學畢業。
1984—1988,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學習;
1988—1992,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外交人員服務局科員;
1992—1995 ,外交部西歐司隨員、三秘;
1995—1999,駐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使館三秘、二秘;
1999—2002,外交部西歐司二秘、副處長、處長;
2002—2005,駐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使館參贊;
2005—2009,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發言人
閻學通,男,1952年生於天津。成長在知識分子家庭,曾在黑龍江建設兵團度過九年勞動歲月,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獲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於國際關系學院,獲國際政治學碩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1982年9月-2000年6月,在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歷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對外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主任等職。是我國國際關系學界中倡導科學方法論和預測國際形勢的著名學者
楚樹龍現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際戰略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中央電視台國際報道顧問,中美友協理事、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理事。 楚樹龍1978年在大連外國語學院獲英語言文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北京國際關系學院法學碩士學位,1993年獲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國際關系)博士學位。
1979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語專業畢業後進入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1987年獲法學碩士後赴早稻田大學讀博士課程;1988年輟學回國,當年被聘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1992年任該所研究員、東亞研究室主任;1993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客座研究員;1994年國家人事部授予全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5年國務院頒發特殊津貼表彰;1998年美國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1999年任中央外辦參贊(副局長);2002年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偉倫兼職教授;2003年任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兼副所長。 現兼任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日本問題專家組成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亞非發展交流協會理事、中國太平洋學會理事、中華日本學會《日本學刊》編委、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特邀研究員、《環球時報》「清華-環球對話」「清華-環球論壇」專欄特邀主持人等。
李紹先,山西太原人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三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國際輿論研究室主任。中國中東學會副秘書長。中東問題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代表著作: 《一脈相承阿拉伯人》、《海灣尋蹤》,時事出版社出版。
楊伯江,歷任日本綜合研究開發機構(NIRA)客座研究員、日本國際論壇客座研究員、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東北亞研究室副主任、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東北亞研究室主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涉台研究中心主任、朝鮮半島研究室主任等重要職務。現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長,兼任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委員。
劉歡,現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西方音樂史》。
1963年8月26日出生於天津的一個教師家庭;
1981年至1985年就讀於北京著名的政治外交類高校國際關系學院,攻讀法國文學專業;
1985年奪得北京首屆高校英語、法語歌曲比賽雙料冠軍;
1985、1986年隨中央講師團自願赴寧夏石嘴山支教一年,講授音樂;
1986年參加中央電視台《電影世界》周末文藝晚會錄像,演唱英法歌曲《鄉村搖滾》《我的路》以及電影《德黑蘭43年》《野鵝敢死隊》主題歌,這是第一次進棚錄音,也是首次錄像;
1987年首次為電視連續劇《雪城》錄音主題歌《心中的太陽》、片尾曲《離不開你》;
1987年錄制電視連續劇《便衣警察》主題歌《少年壯志不言愁》;
1988年榮獲《人民日報》主辦的由全國讀者投票評選「八八十大金星」稱號,得票數位居第二;
1988年為時事政論片《世紀行》創作主題曲《你是一面旗幟》;
1988年首次自己投資自己製作錄制演唱專輯卡帶《劉歡的沙龍》;
1988、1990、1992年連續三屆當選「全國影視十佳歌手」;
1990年憑借歌曲《丁香雨》《黑船》獲得《中國青年報》主辦的「全國十大青年作曲家」創作、演唱雙獎;
1990年與韋唯合作演唱第十一屆亞運會會歌《亞洲雄風》;
1991年參加中央電視台首次大型賑災義演電視直播晚會,演唱歌曲《世界需要熱心》,因「遲到」被「封殺」;
1991年與歌手韋唯共同發起北京演藝界賑災義演,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與北京電視台合作共募善款1600萬元,並與眾明星錄制和演唱專為此創作的歌曲《共有的家園》;
1993年應導演鄭曉龍、馮小剛的邀請為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創作音樂;
1993年與韋唯合作演唱第七屆全國運動會主題歌《五星邀五環》;
1993年與韋唯合作演唱首屆東亞運動會主題歌《崛起的東亞》;
1993年應北京奧申委邀請與韋唯合作錄制奧斯卡獲獎得者喬治•莫羅德專為北京申奧創作的歌曲《GoodLuckBeijing祝福北京》英文版,並赴摩納哥參加2000年奧運會舉辦國揭曉儀式;
1994年應邀赴紐約參加在舉世聞名音樂聖殿卡內基音樂廳舉行的演出;
1994年《北京人在紐約》榮獲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頒發的「電視劇優秀音樂創作獎」;
1994年在上海萬人體育館參加第二屆中日歌會與陳燮陽指揮的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唱《千萬次的問》,與日本音樂才女五倫真弓演唱《戀人》
1994年應邀赴日本參加第12屆廣島亞運會開幕式,演唱自己的作品《讓我們同行》;
1994年應導演米家山的邀請為電影《帶軲轆的搖籃》創作音樂;
1995年應導演趙寶剛邀請為電視連續劇《東邊日出西邊雨》創作音樂;
1995年應文化部的邀請赴羅馬尼亞擔任布拉索夫國際流行音樂節評委; 1996年在「中國當代歌壇經典回顧展」大型活動中榮獲「中國十大歌手獎」和「中國十大詞曲作家獎」;
1997年應投資人朱時茂和製片人王偉的邀請為電視連續劇《胡雪岩》創作音樂;
1997年簽約索尼音樂和上海聲像;
1997年發行首張個人雙碟精選集《記住劉歡》;
1997年與韋唯合作演唱第八屆全運會主題歌《生命的放飛》;
1997年為下崗工人錄制公益歌曲《從頭再來》;
1997年應邀擔任領隊帶團參加香港亞洲流行音樂節;劉歡
1998年應著名作曲家譚盾之邀與世界大提琴大師馬友友同台合作,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慶祝香港回歸一周年譚盾作品音樂會「天地人」;
1998年為國產美術大片《寶蓮燈》創作和演唱主題歌《天地在我心》; 1999年榮獲首屆CCTV和MTV「音樂盛典」「最受歡迎男歌手獎」;
2000年作為全球唯一的華人男歌手,被載入美國出版全球發行的《》精裝紀念冊;其作品《愛之無奈》同時收入該紀念冊之珍藏版;
2000、2002年應邀擔任CCTV第九屆、第十屆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決賽評委;
2000年榮獲中國原創歌曲排行榜最高獎項「傑出成就獎」;
2000年獲CCTV和Channel[V]頒發的「新千年傑出男歌手獎」;
2000年以「著名音樂家」的身份被收入國家郵政局發行的「新中國藝術家」大型明信片集;
2000年應譚盾的邀請參加在上海大劇院舉辦的譚盾千禧年作品音樂會暨上海新年音樂會,演唱《愛之無奈》、《相約如夢》和與人合作演唱歌劇《茶花女》選段;
2001年應邀錄制申奧歌曲《我們可以》並赴莫斯科參加鳳凰衛視製作的2008年奧運申辦國揭曉儀式直播節目;
2001年《少年壯志不言愁》.《千萬次的問》.《好漢歌》三作品同時入選北京百姓投票評選的新中國建國以來「我最喜愛的電視十佳歌曲」;
2001年與毛阿敏合作演唱第九屆全國運動會主題歌《又見彩虹》;
1999、2002年連續四年分別參加在世界著名的俄羅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英國倫敦千禧宮、希臘雅典衛城、南非約翰內斯堡曼德拉劇院舉行的「為中國喝彩」大型演出;
2002年應中國愛樂樂團總監、指揮余隆先生的邀請參加北京第五屆國際音樂節閉幕式演出;
2002年應邀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北京新年音樂會;年輕時的劉歡 2003年獲第三屆《音樂風雲榜》「終身成就獎」;
2003年與京文唱片合作發行首張翻唱專輯《六十年代生人—給我的同齡人及後代》;
2003年應邀擔任中國輕音樂協會首屆「學會獎」評委,並獲「流行音樂貢獻獎」;
2003年榮獲第四屆中國金唱片「最佳流行專輯」.「最佳男歌手」.「評委會大獎」,成為獲得獎項最多的音樂人;
2004年在首都體育館舉辦《歡歌2004》首次個人演唱會;
2004年獲得CCTV和Channel[V]頒發的第十屆華語歌曲「榜中榜」之「評委會特別獎」;
2006年在上海體育館舉辦《歡歌2006》個人演唱會;
2007年與莫華倫、廖昌永三人聯袂的《震撼音樂會》7月3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2008年獨立創作《福娃奧運漫遊記》主題曲《北京歡迎你》,並與蝌蚪合唱團聯袂演繹。
2008年8月8日受邀與莎拉 布萊曼演唱北京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
F. 急求:《末代獨裁》電影的影評 2000字左右
這是一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然而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常常有種接近於讀小說的感覺。很細膩,很安靜;就算這並不是一部講著細膩以及安靜故事的電影。 類似於這種用第一人稱視角講敘第三人稱的故事,不論在小說或者電影領域其實都並不少見;可是很少有一部作品,可以像這部電影一樣,如此讓人贊嘆。或者說,這是一部名人傳記式的電影;只是,這部名人傳記並且是我們常見的勵志類的積極主題,而是一部揭示真實的殘暴政權的人文主題。 這部電影所蘊含的政治隱喻讓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的青睞。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弗雷斯特·惠特克在這部電影里的表現讓人贊嘆;當然,也無法否認這依舊是一部讓人感觸頗深的電影。可是娛樂依舊服務於政治,這似乎是永遠無力改變的無奈。 更大的無奈是這部電影背後讓人冰涼的政治陰喻,或者說是這部電影對人文悲劇的冰冷預言。《末代獨裁》,只是我們知道,在戰爭頻繁的年代裡,非洲這片荒涼富饒而國際關系復雜的大陸上,也許,永遠沒有「末代」的獨裁。 正如尼古拉斯帶著青春特有的沖勁和熱情來到烏干達時在阿敏極具煸動性的演講之後和莎拉的對話。 「Obote也曾講過同樣的話,最後還是把國家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 「噢,拜託,給他一個機會。」 「我很認真,在這里呆上幾年你就會知道。」 這樣的對話也許僅僅只是兩個朋友在茶餘飯後最稀疏平常的聊天,可是換一個角度來說,這樣的對話其實是年輕的理想與洞悉世故的碰撞。 用一個小人物的視角,放置在一個大環境里來詮釋復雜的政治環境和國際關系,這樣的對話在電影里顯得尤為重要。以小見大,用細膩的最平常的平民百姓對待政權的看法來放大和投影整個復雜的社會環境,這就是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 然而,這也是這部電影最冰涼的隱喻。年輕、朝氣蓬勃的理想和對新任總統的狂熱,以及在這個地方呆了幾年已經對政權完全失望的疲憊,這兩種東西的碰撞除了夢想的破滅和讓人絕望的現實,最大的悲涼是對這個新生政權的無奈預言。 尼古拉斯;年少氣盛的外援醫生。阿敏;烏干達新生政權的獨裁領袖。這兩個人構成了這部電影最基本的人物關系的構建,這樣的構建並不顯得復雜。從一種真摯的朋友關繫到一種從屬的工作關系再到最後那種利益關系,這樣的轉變,是用了一種最簡潔的方式來投射復雜的大環境以及從側面完成了對阿敏這個人物多種人格的完美描繪。 這一點在這部電影里顯得非常成功。或者說,尼古拉斯在這部電影里成了一個參照物,他總是用他那善良而美好的渴望想在這個對他來說也許完全陌生的國家裡盡他的能力讓這個國家變得更美好。可是,因為他總是保持著他的善良和美好,於是,他成了人性上一個固定的參照物。他和阿敏兩者的關系轉變,阿敏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成了最關鍵的基礎。兩者對比;鋪墊、反差、側繪以及不停變化的關系,這樣所塑造出來的阿敏要遠比直接的描繪來得更生動更豐滿也更完整。 阿敏在這部電影有些時候看起來非常的無奈。作為一個推翻舊政權的來自於貧民的新領袖,他不得不把自己更好地保護起來,而為了自我的保護,他變得殘暴似乎並不是自我的意願而僅僅只是一種祈盼安全的手段罷了。 扼殺一切對自己威脅的最好辦法是,在威脅還沒真正形成的時候就把它掐死在襁褓里。這成了他殘暴的最直接的成因。 然而他也必須給自己營造一個親民的、先進的、親善的、有承諾的以及有成效的、有思想以及有理想的領袖那美好的公眾形象。他必須確保自己的安全,而後確保他自己親手建立起來的新生政權。於是在他聖潔的表象下,他不得不殘暴地把一切反對他的政府的一切反對言論和人們鎮壓和扼殺。 Power;Control。也許只有這樣,他才能在非洲這個混戰連年的大陸上確保住他的政權,以及那個看似廉明進步的新政府。 並不能否認他的政權充滿了血腥和殘酷的屠殺和輿論鎮壓。可是身處在那樣的政治環境里,阿敏似乎並沒有太多的選擇。 多疑、善變、冷酷、殘忍、偽善、瘋狂、擅於心計、深沉而且有著強烈的控制慾望。這也許是電影最後給阿敏刻畫出來的最終形象。然而在此之前,這個深埋在深處的人物形象是如何一層一層剖開的呢。 在這部電影的大部分鏡頭流逝去的時間里,我們也許像尼古拉斯一樣更願意給他一個機會,也更願意給自己一個虛妄而美好的願望。我們願意相信他是一個年輕有為的將把烏干達帶往富強之路的並且將會有卓越政績的親民領袖,像他自己曾經向他的子民所承諾的那樣,有自由、有房子、有錢、有田地、有所有幸福生活的一切。甚至在他懷疑自己是否被下毒暗殺的那個夜晚,在他害怕以及擔憂的眼睛不停地閃爍著悲涼的光亮的時候,我們曾給過他憐憫並且跟著他一起忐忑不安。 這在電影的最後給我們留下的強烈的反差。 一個美好的妄念最終殞滅了。在非洲烏干達的政治舞台上,從英格蘭人的鏡頭里飛進了法國巴黎電影院的首映銀幕上,透過了美國好萊塢的頒獎典禮而最終定格在我們DVD的屏幕上。 直接刺穿了我們最脆弱的那根神經其實是這部電影里背後那些冰涼的絕望。我們也開始跟著一起全身冰涼。 浪漫的愛情並不屬於這個戰亂頻頻的美麗國度,於是這部電影里有關的浪漫情懷最終也都無疾而終;善良和美好聖潔的情感也並不屬於這個政權交替頻繁的美麗國度,所以尼古拉斯空有的那一腔的抱負和一廂情願的熱情也都付諸東流而愴惶地逃離。 這是一部很讓人絕望的電影。沒有希望、沒有未來、沒有美好、沒有熱情和祈盼。徹底絕望。 因為阿敏之後,是不是還有另一個阿敏呢。如果不換射到現實中來,在電影里,我們看不到這樣虛妄的希望。暴行將繼續;血腥和屠殺將繼續;獨裁,末代的獨裁之後,還會有另一個新的總統和國王,一切將繼續前行。 我喜歡這部電影。音樂、色調、鏡頭、風景、人物,這一切我都很喜歡。可是我不喜歡這部電影這種鮮麗的色調背後那種陰涼的死寂。 奧斯卡的暖風吹響了非洲大陸上的最後戰歌,我在想,但願如電影的名字先預言的一樣,《末代獨裁》之後,天下太平。被驅逐的亞洲人將回到那個他們熟悉的國度里繼續生活,繼續支持起那個國家的經濟;被驅逐的蘇格蘭醫生將回到那個地方,醫治那些貧苦的人民。死去的愛國的衛生部部長也許不可能再回來了,可是他將永遠被人記住,而不是人間蒸發而永遠消逝在人們的眼球里。浪漫的愛情、聖潔和偉大,這一切都將回歸,不再殺戮也沒有殘暴和鎮壓。 這樣的願望是否虛妄;我不知道。也許,我應該慶幸的是我們自己有的這種和平的生活,以及,我們可以安靜地享用著咖啡和熱茶,以及這些讓人悲憫的電影。於是,我們很幸福。
G. 電影《紅海行動》引出哪些國際法話題
電影《紅海行動》最近在國內熱映,電影的票房和口碑證明了這部片子的成功。影片的特效、剪輯炫酷,反映的主題也是正面和積極向上的,但其中一些涉及國際法方面的表述卻引起了筆者的關注。
總體感覺,上述幾個有代表性的批評觀點反映了當前不少人對國際法的認識。筆者認為,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定,十九大為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無論國內國際的事情,都還是要講究規則秩序的。要實現宏偉藍圖,我們在法律認識、法律思維、法律機制方面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談談國際法的認知問題。在發展初期,國際法的創制確實以歐洲國家為中心,但歷史發展到今天,在國際法立法層面,與「大國制定國際法、小國遵守國際法」的認知相反,無論是採取「一國一票」還是「協商一致」原則,大國小國在國際法創制的權利上越來越平等,那種完全由大國強國說了算的時代已不復存在。
不可否認,西方國家作為大國強國更注重利用國際立法推行自己的利益,而這恰恰是他們重視國際法的例證。這主要表現為西方國家比小國更加重視通過國際法規則來塑造國際秩序。他們通常的做法不是在國際關系中強行推動自己的國家利益,而是通過主導和引導制定反映自己國家利益的國際規則,通過「合法」的方式來推行自己的利益,而這種方式往往在形式上是體現大國小國立法權平等的。
筆者認為,在太空、網路、極地、深海等新疆域更多參與和影響甚至主導國際法規則的創制,也應當是中國參與國際治理的一個重要方向。
其次,在國際法的實施層面,美國等西方國家違反《聯合國憲章》非法使用武力的情況確實存在。但正如強奸、殺人等國內惡性犯罪存在並不否定國內法律秩序的正常運行一樣,不能由於存在個別違反國際法的情況就徹底否定整個國際法律秩序或國際法的作用。實際上,國際法的門類很多,大部分國際法規則在現實中也是被遵守的。
即使出現大國違反國際法的現象,也並非表現為「大國完全為所欲為置國際法於不顧」。恰恰相反,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等武裝沖突中,美歐西方國家都是不遺餘力對各種非法使用武力行為進行國際法的「包裝」,或通過各種資源平台做符合國際法的解釋。實際上,美西方國家在國際法律人才、制度、資源等方面的投入非常巨大。
小國更容易拿國際法說事的客觀原因是,與大國相比他們在國際事務中用來撬動國際關系的資源手段相對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國運用國際法並不僅僅是防禦性的,正如模里西斯訴英國查戈斯仲裁案表明的那樣,小國越來越重視把國際法當作維護國家利益的進攻性武器,這也讓「大國制定國際法、小國遵守國際法」的說法不攻自破。
因此,提高對國際法的認知要克服兩種極端認識。一是出於功利性或唯實力論的「法律虛無主義」。二是唯法律至上的「法律萬能主義」,認為所有國際事務的解決都需要通過法律手段,或在法律的運行中刻板僵化地遵守法律條文規定而不能靈活適用。
最後,不能輕視培養批判性的法律思維。《戰狼》《紅海行動》等影片都是為中國政府和軍隊點贊、表達愛國情感的影片。筆者認為,頌揚政府軍隊行為是愛國的,對政府軍隊行為提出理性的建設性意見,讓他們能夠變得更加全面和完善,也是愛國的。相反,掩蓋現有問題或者對存在的問題熟視無睹,只會對我們自身帶來危害。
筆者認為,隨著中國影片產生的國際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影片當中表現了非洲國家的落後,參與內部武裝沖突也與我既定政策的解釋存在問題,應需聽取外交部門的意見防止對非洲受眾產生不良影響。就對外法律影響方面,也應當建立影片法律顧問機制,聽取國際法專家的意見防止授人以柄。
H. 《我和我的祖國》這個電影表達對國家什麼情感
新中國發展了七十年的時間,七十年,意味著中國已逐步走向繁榮昌盛。這意味著中國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它在過去的七十年裡被磨練過。它已成為強大的珩磨,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到北京奧運會的開幕,中國將以嶄新的面貌和新的視角面對未來。這些成就的背後,是許多人的努力和汗水,看到現在的中國真是太棒了。
七批小人物以自己的方式經歷了新中國的七個歷史時刻。事實上,電影中提到的歷史時刻背後有很多真實的故事,這也是很多人被感動的原因,它使我們想起了我們自己和祖國的記憶。如果把人們的記憶分成許多部分,那麼很大一部分必須屬於祖國。如果能預測人類的命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時代。許多人不知道政治、經濟和國際關系,但他們知道自己的生活比幾十年前好了很多。
I. 導演陸川執導的電影
主要影視作品
2000年20集電視連續劇《黑洞》 編劇;
電視電影《情不自禁》 編劇;
2001年 電影《尋槍》編劇、導演
(華誼兄弟影視公司及中國電影集團投資)
2003年 電影《可可西里》編劇、導演
(美國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及華誼兄弟影視公司投資)
2008年 電影《南京!南京!》編劇、導演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星美(北京)影業有限公司、江蘇廣播電視(總台)集團、寰亞電影有限公司、上海百量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J. 有什麼最近拍的關於當代國際關系政治的電影要近幾年的
旋風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