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一部關於美國大兵在伊拉克的一天的電影,忘了叫什麼名字了。內容有他們幫忙防守警察局、看見營救他們的
《前進巴格達》講的就是你說的情節,這個電影兒是有真實背景的,是03年到04年整個伊拉克戰爭階段,單日美軍戰損率最高的一天。
『貳』 求一部伊拉克戰爭的電影,名字忘了
《奪金三王》
本片的故事其實從波斯灣戰爭結束才開始。四名美軍因為從伊拉克戰俘的屁眼中發現了一張薩達姆秘密碉堡的地圖,決定偷偷到碉堡奪取一批搶奪自科威特的黃金,只要此舉得手,退伍回國就可以高枕無憂。他們本來以為此行輕而易舉,不料各種意外接踵而至。
本片用玩笑嘲諷的口吻和奪寶冒險動作片的包裝來檢討波斯灣戰爭,把好萊塢主流片拍出了另類趣味。本片對美伊雙方在這場戰爭所扮演的角色作了相當深入而有趣的分析和批判,四名主角的個性亦塑造得鮮明有趣。在鏡頭和音響處理上本片還有一大特色,便是將「子彈穿腸過」的威力十分形象化地呈現在銀幕上。
這個故事原可拍成主題嚴肅的戰爭冒險片,但導演戴維羅素堅持自己的獨到見解,以不露痕跡的高明手法,讓觀眾看不到沉重使命,反倒是運用大量動作場面、尖銳的嘲諷笑點、誇張的橋段,創造出一種屬於新世代的動作喜劇。羅素的劇本很不平凡,他藉由四人至陌生國家作戰,歷經深入沙漠尋寶的冒險過程,才讓他們了解到每隻槍管的背後都存在另一個人的生命,進而尊重這場戰爭對當地人民的意義。戴維的故事透過這四個人的觀點,粉碎美軍的戰爭的態度,並闡述了他們在旅程中,對戰爭的崇高使命由忽略轉為了解的過程。
導演表示,片中的大部份情節幾乎都是真實故事改編,海珊從科虧特手中偷得黃金一事也非捏造。他認為這會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背景,讓這些在戰場上沒機會表現的軍人,自辟戰場,只為尋寶回家過好日子。同時發展出令人省思、娛樂效果並重,劇情十足的動作戰爭片。
《鍋蓋頭》
講述的是一場沒機會開槍的戰爭,主角和隊友們始終找不到一個能夠射擊的目標,於是,戰場這種適宜大肆宣洩荷爾蒙的場合,變成了強制禁慾的修道院。片子的氣氛可想而知,正如伊拉克人焚燒油井燃起的漫天黑煙一般,壓抑、沉重、枯燥。不過,這一切的背後,戰爭的殘酷仍舊可見。士兵們不期然地闖進一條高速公路,路面上寂靜無人,但堆滿了汽車殘骸。士兵們漫步其間,好像撞進一個荒唐的地獄。說地獄,因為那裡顯然經歷了猛烈的炮火襲擊;說荒唐,因為那裡太安靜了,看起來就像一個遠古戰爭的化石場。
如果給第一次海灣戰爭找一個象徵物,大概沒有比這條公路更合適的了。
現實中,它就是著名的「死亡之路」,即連接科威特城和巴士拉的80號公路。1991年2月26日至27日夜間,美軍從空中和地面對沿著這條公路撤退的伊拉克車隊進行了猛烈的轟炸。轟炸的結果,便如《鍋蓋頭》中陸戰隊員所見,把這條公路變成了人間地獄。轟炸造成的傷亡數字,至今仍眾說紛紜,從數百到十萬,都有人主張。
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戰場正是如此———交戰的雙方很少能面對對方,一方的攻擊全靠遠程火力甚至精確制導火力來解決,另一方處處被動挨打;一方盡力避免傷亡,另一方上天入地也無處逃生;最終,一方以陣亡126人的代價結束戰斗,另一方的傷亡數字,大概永遠都無人知曉。戰場外的善惡,歷史自有公論;戰場上的情形,就是單方面的屠殺。
戰爭方式的演變會改變許多東西,改變的關鍵則在於距離。無人機、巡航導彈、精確制導炸彈,以及衛星電視、網路,這些都是戰爭中利用距離的手段。距離給士兵們帶來安全,也給旁觀者帶來安慰,當然,只是漠然和錯覺式的安慰。兩次海灣戰爭中,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似乎降低了戰爭的殘酷程度,至少,公眾所能見到的殘酷程度被降低了。特別是第二次海灣戰爭,幾乎是一場全程電視直播的戰役,電視這邊,觀眾看見美國大兵散步或者飆車一般地攻城略地,一切都是如此真實,一切又都如此虛假。戰爭仍舊殘酷,只不過你不大看得到罷了。
《拆彈部隊》
電影的主角是個有些瘋狂的傢伙。本來,拆彈部隊配備有機器人,雖然不是所有場合都好用,但好歹能創造出一些安全距離,而這個傢伙從來不屑於使用機器人,每次都是親自上陣的。
拆彈是一個很特殊的工作,既需要技術,也需要賭運。即便能夠辨清每一個起爆器的走線,你也不能保證周圍沒有窺伺的敵人正在按下按鈕。電影里,主角每一次都能夠從鬼門關全身而退,現實中,我記得早先看過一則新聞,稱英軍在阿富汗的頭號拆彈手不幸殉職,三百次以上的成功記錄戛然而止,在他之前,排位第二的傢伙早已罹難。
全身而退也不是沒有代價的。電影為主角塑造了一種深不可測的心理,雖然這是好萊塢戰爭片的慣常手法,但此時此人的心理狀態,已經全無———譬如,《戰爭啟示錄》中庫爾茲上校那種殘酷的崇高感。拆彈手的心理,只是讓人覺得悲涼、苦澀、無可奈何。戰爭形式的改變,早晚也會影響到人心。
埋設炸彈與拆除炸彈,這場博弈,已經不是典型的戰場行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前,經常需要拆彈部隊的地方,是巴以和北愛爾蘭。在那裡,「佔領者」,他們的敵人,還有中立的人民,都緊密地纏繞在一起。炸彈會造成不分敵我的殺傷,而爆炸產生的影響,則波及到社會的每個角落。這已經不再是軍事斗爭,而是事關政治、文化、心理的全面戰爭。海灣戰爭之後,伊拉克的狀況也正是如此。在這種戰爭中,沒有比直面炸彈更短的距離了,因此,這大概最適宜用來象徵美國在後海灣戰爭時期的處境。
從沙漠風暴到如今,從《鍋蓋頭》到《拆彈部隊》,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循環:當時以為能夠遙遙操縱來解決的問題,最終發現,還是得直接面對。
而在今天,他們要從那裡撤出了。
『叄』 有關美國大兵的電影(最近)
<<珍珠港》 《拯救大兵瑞恩》 《兄弟連》 《野戰排》 《核艇風暴》 《愛國者》 《兵臨城下》 《鍋蓋頭》簡介:
[鍋蓋頭"是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最形象的稱呼.影片根據安東尼·斯沃福德兩年前最暢銷的海灣戰爭回憶錄改編而來.通過一個有幸平安地從海灣戰場上歸來的陸戰隊士兵之口講述了美軍作為多國部隊的主體對伊拉克發動戰爭的遭遇和所見所聞.
1991年初.著名的[沙漠風暴"行動在即.美海軍陸戰隊在駐沙烏地阿拉伯軍事基地接受著各項殘酷的戰前訓練.僅有短短三年從兵經驗的斯沃夫(傑克·吉倫哈爾)作為特種偵察排中的狙擊手在這里忍受著從未想像過的各項訓練.以及對西亞乾燥環境的適應性磨煉.狙擊手與普通的步兵不同.經常要接受更加嚴格的考驗.而對於他們即將面對的敵人.他們幾乎一無所知.甚至對此次無故的遠征西亞也毫不理解.軍士長塞基斯(傑米·福克斯)是個典型的職業軍人.對士兵.對自己都有著鐵一般的嚴格要求.此次戰爭中.就是由他來負責代領這個特種偵察排前往科威特戰區執行一項特殊任務.而在出發前.他將還像以往甚至超過過往的每一次訓練強度來訓練當前的這些士兵們.因為.塞基斯心中也很清楚.此次美軍遠征海灣地區有著特殊的意義.並且.他們面對的敵人是生活在這片沙海多年的特殊軍人.對他們來說生死未卜毫不為過.斯沃夫的戰友特洛伊(彼得·薩斯加德)是個意志堅定.生性好戰的傢伙.彷彿他這輩子就是為了成為一名軍人而生.而且.訓練有素的特洛伊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中STA特戰小隊中的中堅成員.有了這樣的戰友.斯沃夫似乎在戰場上也多了一分安全感.
美國人以[解放科威特"標榜這場所謂的正義之戰.卻令無數的美國士兵為上層的政治交易付出很多甚至寶貴的生命.塞基斯率領的偵察排一行悄悄從沙特潛入了科威特境內執行偵察任務.全副武裝的偵察兵和狙擊手們身負著數百磅重的槍械.彈葯以及各種偵察裝備.在毫無遮擋和掩護的茫茫沙海中苦苦前行.他們所面對的致命敵人.除了那些勇猛的伊拉克士兵之外.還有就是有些士兵從未遭遇過的惡劣的環境和酷熱的天氣.面對這樣的境域.在士兵們中間當然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心理變化.莫名的戰爭.未知的將來.莫名的敵人--無不纏繞著每一顆[鍋蓋頭"的
《珍珠港》雖然前邊有點羅嗦但仍稱得上經典。
『肆』 4個美國大兵搶伊拉克黃金的電影叫什麼
奪金三王。不過是三個人,喬治.克魯尼、馬克.沃爾伯格主演。三個士兵受命去奪回被薩達姆·侯塞因從科威特竊取的大量黃金,而且不能惹任何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