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人物,在保衛戰中犧物的,名字叫貞德的小女孩全名是什麼
聖女貞德是法國的軍事家,天主教聖人,法國人民心中的自由女神。被法國人視為民族英雄,也是歷史上唯一能在17歲時就指揮國家大軍的少女。 中文名:貞德 外文名:Jeanned'Arc,Jeannela Pucelle(法文);JoanofArc(英文) 別 名:冉·達克;拉·比塞爾
『貳』 戰爭電影 關於德國逃兵和蘇聯(也有點像法國)少女的逃亡故事
《一個法國女人》1995 導演:雷吉斯·瓦格涅 主演:艾曼紐·貝阿 丹尼爾·奧圖
法國軍官妻子與德國男子的婚外戀悲劇,艾曼紐·貝阿光艷照人,法國女人天性浪漫。
『叄』 找部電影,好像是二戰時一個德國軍官寄住在法國少女家裡,少女和爺爺都很仇視他,沉默著,他卻每天都會問
這是影片《沉靜如海》,百分百准確。
導演:皮埃爾·布特龍
編劇:安娜·吉亞菲利/韋科爾
主演:朱莉·德拉姆/邁克爾·加拉布魯/托馬斯·儒阿特/瑪麗·布奈爾
類型:劇情/愛情/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法國 / 比利時
語言:法語
上映日期:2004-10-25(法國)
『肆』 電影《戰馬》主要說了什麼
影片以一匹前額有著白色十字花紋名叫喬伊的農場馬的視角展開,1914年,在德文郡小鎮,男孩艾爾伯特(傑瑞米·艾文 Jeremy Irvine 飾)目睹了幼駒喬伊的誕生。在集市上,它被頻繁叫價,最終被艾爾伯特的父親泰德(彼得·穆蘭 Peter Mullan 飾)用30基尼的天價收入囊中,跛腳的他也因此得罪了地主。艾爾伯特與喬伊盡情嬉戲,與朋友分享。然而,好景不長,地主登門拜訪,稱如果喬伊不能犁地將立刻將其帶走,泰德只好賭上了全部家當。於是,艾爾伯特在逼迫之下,為喬伊套上了鞍蹬,強迫它犁地,甚至還使用了皮鞭,最終靈性的喬伊真的領會了艾爾伯特的苦衷並將一片遍地石塊的荒地翻耕了出來,第一次表現出其出人意料的潛力。 為了還債,泰德辛苦耕作,功夫不負有心人,辛苦換來了收成,但是一場大雨毀了一切。德軍來襲,父親被迫將馬變賣給騎兵軍,換了30基尼。艾爾伯特雖然難以割捨也只能含淚送別喬伊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戰場。 參軍了的喬伊因為體格強健,溫順聽話,很快就成為了上尉的座騎。然而戰爭慘烈,喬伊開始不由自主的更換主人。從英國上尉,法國老農與孫女,到德國騎兵,它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見識了他們的人生起伏,悲歡離合,更看盡了人間冷暖與戰爭帶來的苦痛創傷。而對喬伊難以忘懷的艾伯特,也參軍來尋找它。盡管身處在這凄涼的戰壕,喬伊的勇氣感動了它身邊的士兵和人們,它能夠尋找到溫暖和希望。但是它的內心卻惦記著它的小主人阿爾伯特,最終他們是否能夠再次相逢呢?
『伍』 《拯救大兵瑞恩》:為何被無數影迷奉為「影史最偉大戰爭片」
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打響了。
對於登陸諾曼底奧馬哈海灘首輪沖鋒的盟軍士兵來說,生死是一次擲幣游戲似的豪賭。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闖入一寸寸丈量這片海灘的彈雨、血漿和斷肢之中,體驗著這場父輩的戰爭。
他和主演湯姆·漢克斯一樣,對二戰題材的構想在心中深植已久,二人一拍即合,創作出了這部影史最偉大的二戰題材影片——
《拯救大兵瑞恩》
經典,永遠經得起時間考驗,二十多年過去,它依舊是我每年幾乎都要重溫一次的影片。
抱著向父親那“偉大的一代”致敬的理想主義而來,但極端追求寫實的創作方向,讓斯皮爾伯格在拍攝過程中逐漸接近了暴力和戰爭的真相。
一天在片場,他轉過頭對身旁的湯姆·漢克斯說:“拍這部片我很享受,對此我很慚愧。”
《拯救大兵瑞恩》的偉大正在於它不僅在用全新的方式觀察戰爭,也用前所未有的角度無限接近從前少有被觸及的、戰爭中人性的晦暗地帶;
讓我們意識到即便在看似善惡分明的戰爭立場下,身處局中的普通士兵仍然要經歷超越身體痛苦之外的不可逆的傷害。
而正是因為這種無所逃避的直面勇氣,讓“集體拯救個人”的光輝主題不失落在空泛與教條之中,也成就了一次真正的對父輩的致敬。
也正因如此,《拯救大兵瑞恩》不僅在視聽上啟發了此後二十多年裡世界范圍內的大量戰爭片,也在延續著《十二怒漢》、《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殺死一隻知更鳥》等片的精神,個體價值與理想主義的火焰,竟也能用一種令人戰栗的死亡美學來點燃。
角色
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米勒上尉有兩個最重要的設定:
一名職業是老師的美國公民(並且在影片前半部分,他在觀眾的腦海中可以是任何職業);
一名身經數戰的老兵。
前者讓他的犧牲有了普世的分量,後者讓他的恐懼有了紮根的土壤。
湯姆·漢克斯總能最恰當地糅合平民英雄的非凡與不凡,堪稱詹姆斯·斯圖爾特之後最能代表美國精神的男演員;
而主角米勒則是D日登陸的士兵中僅有的10%的老兵之一,面對慘烈的奧馬哈海灘說出“好一番景象”時,深邃的眼神不只是一面映出慘狀的鏡子。
如漢克斯在20年前接受羅傑·伊伯特采訪時所說:“(作為少數的老兵之一)米勒已經在義大利見過慘烈的戰況,他恐懼是因為他曾經經歷過這一切。他不會天真地覺得這是簡單的。”
漢克斯對角色有著自己所勾畫的清晰輪廓,米勒在部下產生分歧時講述自己的工作,原來的劇本中台詞較長,但漢克斯覺得米勒並不會說太多自己的事情,他向斯皮爾伯格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於是這段台詞被縮減了。
普通公民面對責任與死亡的極限時所展現出的真實人性,是米勒作為老師最後的一堂言傳身教。
漢克斯形容他在未知狀態下所看到的奧馬哈海灘:空氣已經變成血染的粉色,槍炮聲震耳欲聾,斷肢殘體墜落。
最動人心魄的是,在如此混亂的血戰之中,米勒的責任感與勇氣,似乎已經化為一種本能,伴隨“別辜負”(Earn it)的彌留囈語,至死方休。
卡帕佐一角是斯皮爾伯格看過范·迪塞爾自導自演的獨立電影《迷失者》(Strays)後為其量身打造的。當時還籍籍無名的他,獲得了10萬美元片酬。
漢克斯和斯皮爾伯格都是聽著父輩們講著二戰的經歷長大的,尤其是斯皮爾伯格,父親和他的老戰友們每次在家中聚會,都會講述他們二戰期間在印度和緬甸的經歷。
“二戰讓我們這一代(嬰兒潮)得以存續。二戰讓我們的未來成為可能。嬰兒潮的這一代人,虧欠父輩們太多。”斯皮爾伯格感謝父輩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地了解他們的犧牲。
這部殘酷、血腥、讓理想主義的光芒在最黑暗處點亮的影片,卻承載著斯皮爾伯格將床邊故事搬上銀幕的溫柔夙願。
他曾無數次強調這是一部“獻給父親的電影”,經常在作品中表達“父愛缺位”元素的斯皮爾伯格,終於用一部盡力走近父輩傷痛的電影,化解了與父親的誤會與隔閡。
在那之前,父親只是默默地消化這一切;而在那之後,父親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溫暖,斯皮爾伯格也終於釋然:“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親密。”
『陸』 有一部著名的外國老電影,主演的小女孩穿著紅色裙子好像,好像是戰爭
《辛德勒的名單》!
全篇都是黑白的,只有一個穿紅裙子的小女孩
『柒』 《戰馬》電影觀後感
戰馬是一部以上世紀一戰為背景的戰爭電影,用一匹馬的視角去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不妨看看《戰馬》電影觀後感。
上星期我看了一部十分好看的大片,名字叫《戰馬》。
《戰馬》講述了一個男孩與一匹馬之間非同尋常的友誼,他們被分離的命運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又重新交織在一起。1914年,在德文郡小鎮,男孩艾爾伯特目睹了幼駒喬伊的誕生。在集市上,它被頻繁叫價,最終被艾爾伯特的父親泰德用30基尼的天價收入囊中,跛腳的他也因此得罪了地主。艾爾伯特與喬伊盡情嬉戲,與朋友分享。然而,好景不長,地主登門拜訪,稱如果喬伊不能犁地將立刻將其帶走,泰德只好賭上了全部家當。於是,艾爾伯特在逼迫之下,為喬伊套上了鞍蹬,強迫它犁地。最終靈性的喬伊真的領會了艾爾伯特的苦衷並將一片遍地石塊的荒地翻耕了出來,第一次表現出其出人意料的潛力。
為了還債,泰德辛苦耕作,功夫不負有心人,辛苦換來了收成,但是一場大雨毀了一切。德軍來襲,父親被迫將馬變賣給騎兵軍,換了30基尼。艾爾伯特雖然難以割捨也只能含淚送別喬伊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戰場。
參軍了的喬伊因為體格強健,溫順聽話,很快就成為了上尉的座騎。然而戰爭慘烈,喬伊開始不由自主的更換主人。從英國上尉,法國老農與孫女,到德國騎兵,它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見識了他們的人生起伏,悲歡離合,更看盡了人間冷暖與戰爭帶來的苦痛創傷。而對喬伊難以忘懷的艾伯特,也參軍來尋找它。盡管身處在這凄涼的戰壕,喬伊的勇氣感動了它身邊的士兵和人們,它能夠尋找到溫暖和希望。
《戰馬》這部電影不僅好看,還十分的感人,男孩與戰馬的感情、軍官的壯烈犧牲、二兄弟對戰爭的厭惡而被槍斃、老爺爺對自己孫女的愛護、戰友對戰馬的友好,但整部影片最令我認為有教育意義的情節的是英軍士兵與德軍士兵放下仇恨,放下敵對的關系一起營救戰馬。當他們救下戰馬而不知道這匹馬屬於誰時一士兵提議打一架誰贏了就歸誰,但另一名戰士說還是投硬幣來決定吧,不然又會引發一場戰爭的。從這可以看出士兵也十分厭惡戰爭,也看得出戰爭的殘酷。
從《戰馬》中我們可以看出戰爭的殘酷,也可以看出人類對動物的友誼。讓我們祈禱這世界一直持續和平吧!
這是一部帶有文藝史詩風格的電影。由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講述了一匹神奇的戰馬傳奇的經歷。電影以戰爭為背景,表現了作品的反戰主題。
影片從童話般的田園景緻,色彩飽滿的青山綠草、紅瓦磚牆美景中展開。在那青山,平原,藍天,綠樹,令人心曠神怡的美麗平原上,小馬駒喬伊安靜詳和地出生了。剛一出生,人們就驚嘆於它的美麗。棕色的皮毛,四隻腳都是白色的,像套上四隻白色的襪子,額頭上還有一個白色的胎記。稍稍長大的它,就被迫離開了母馬,被人拉到集市上去叫賣。終於,它被一位跛腿的退伍老騎兵以30幣買下。接下來,影片即以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場景為我們了展現了這匹英勇神奇的戰馬和它的主人艾伯特的傳奇故事。
場景一:雨中犁地。為了買下這匹健美的小馬駒,艾伯特一家已經傾家盪產,在地主的逼迫之下,尚且年輕不堪重負的喬伊不得不在滿是硬石的平原上犁地。在經過了一次次失敗和受傷之後,喬伊和它的主人始終不放棄,不退縮,堅定著信念,終於在一場來之兇狠的大暴雨中,喬伊和主人犁開了地,大地裂開了口子,像快樂的開出了花兒一樣。喬伊和它的主人成功了,人們紛紛來向他們祝賀。喬伊和艾伯特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堅強和勇氣,也因此才得已保住艾伯特家的農場。使他們一家得以繼續生存在這個美麗的平原上。
場景二:生離死別。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最痛苦的莫過於生離死別。人與動物之間也不例外。小馬駒喬伊由主人艾伯特一手養大,情同「兄弟」。可是可怕的戰爭來臨了。艾伯特的父親迫於生計不得已將喬伊賣給了英國軍官作為戰馬。從此喬伊離開了主人開始了在戰爭中巔沛流離的生活。在離開主人艾伯特的時候,動物和人表現了同樣的情感。喬伊憤怒地踢開了牽走它的士兵,飛快地向它的主人奔去。無奈戰爭殘酷地奪去著人們喜愛的一切。
場景三:戰火狂奔。在戰爭中喬伊先後換了多個主人。在巔沛流離中飽經磨難。先是買走它的英國軍官,後來是逃跑的德國小兵,再後來是美麗的法國小女孩,後來又是德國士兵。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戰爭中自身的生命尚且不保,但他們都極愛沒有反抗能力的戰馬喬伊以及它的同伴,一匹健碩的黑馬。但這些人都不是它真正的主人,喬伊真正的主人是撫養它長大的小男孩艾伯特。終於在一次逃身的機會中,喬伊瘋了一般狂奔而去。在兩軍戰火中,它英勇地跨越了陷阱、泥坑、坦克、鐵絲網,威武的頭顱高高昂起,美麗的鬃毛隨風飛揚,健碩的馬蹄奮力抬起,彷彿神附於了它無窮的力量,簡直成了一匹所向無敵的神馬。因為在它的心裡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回到故鄉,回到主人艾伯特的身邊。但最終還是被一道道堅硬的鐵絲網絆住了身體無法動彈。至此,讓人不能不唏噓於戰爭的殘酷,戰爭帶給人們以及動物們的無邊痛苦。
場景四:雪中相認。被鐵絲網束縛住的喬伊被一位勇敢的英國士兵和一位善良的德國士兵相救。是的,在戰爭中,因為一匹戰馬,敵人成了朋友。可見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沒有人喜歡戰爭,他們本可以作朋友,卻不得不在戰場上你死我活。喬伊獲救,被帶回艾伯特所在的軍營。艾伯特為了尋找喬伊已經參軍。此時的艾伯特在戰火中已被毒氣傷了眼睛,雙目失明。所幸喬伊獲救,被帶到了艾伯特所在的軍宮。在醫療條件緊缺的情況下,軍醫決定處死喬伊。正在這時,艾伯特吹出了一聲口哨。那是艾伯特從前訓練喬伊時吹的口哨,喬伊再熟悉不過了。那聲口哨在無情的戰地軍宮里顯得那樣動聽。雪紛紛揚揚,喬伊抬起了頭,凝神細聽。彷彿失散多年的孩子聽到了母親的呼喚。人們都停止了動作,讓開了一條路,艾伯特從人群中走出,喬伊聽到了主人的呼喚,向主人奔去。
場景五:完美團聚。喬伊找到了主人。但因為當時英國軍隊規定,艾伯特的戰馬得拍賣。影片的.最後,仍是以拍賣結束,與開頭呼應。在祥和的夕陽里,遠遠一個黑點,那是艾伯特和喬伊回歸的身影。家中的父母翹首盼望,發絲在夕陽中飛舞,目光中星光點點。最終一家人擁抱在一起。故事結尾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局。
走出影院的我,心情仍不能平靜。老公取笑我,咦!你的眼睛怎麼了?
我說兩個字:感動。
戰馬是一部以上世紀一戰為背景的戰爭電影,用一匹馬的視角去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喬伊是英國農場少年阿爾伯特養大的一匹馬。他們有著深厚的感情,阿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農場的生計,無奈將馬賣給軍隊。馬兒在戰場顛沛流離,受盡艱辛。阿爾伯特為了尋找自己心愛的馬,也上了戰場。最後終於在戰爭結束前夕再重逢……
盡管身在戰場,喬伊表現出的勇氣卻鼓舞了見到它的每一個人。因為她總是能看到光明和希望。內心卻一直惦念著自己的小主人。
這樣的馬,如此堅強。讓我感動,讓我流淚。以致於在逆境中總是不放棄,不氣餒的精神讓我汗顏。馬兒尚且如此,何況人乎?
戰爭是殘酷且不幸的,德軍的殘暴就如同生命的磨難。我們無法迴避,只有敢於面對才能正視自己,打敗對手。就算我們遇到像電影中巨炮那樣沉重的負擔。只要我們堅持,最終也能克服。
戰爭就像魔鬼。可以毀掉城池,卻不能消滅希望。就算我們的果實都被他所掠奪。我們還是要播種的。播種就是我們的希望。
苦難一定會過去。戰爭也有結束的一天。戰爭結束了。但是迎接我們的不僅僅是美好的生活。還有破敗的廢墟。喬伊作為戰馬要被拍賣。這一刻我的心在滴血。還有什麼比我們做不了自己的主更讓人沮喪的呢?阿爾伯特看到自己的心愛的馬要被拍賣。內心充滿了痛苦。如果說戰爭是魔鬼的暴怒。那生活就是上帝的玩笑!現實生活的不合理永遠不會消失。
但——阿爾伯特開門的那一刻。所有的戰友都向他伸出了援手。盡管經歷了戰爭之後已經沒有多少財富。但隊友的鼓勵讓阿爾伯特又看到了希望。37英鎊。足夠買很多馬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盡管生活有很多意料之中的苦難。但也有始料未及的幸運。命運金幣不可能只有一面!
這部電影讓我流淚。想起幾年前看的那部靈犬萊西。動物的靈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們不僅僅是我們的朋友,夥伴。也讓我們看到許多人所不具有的光輝。這些光輝一直閃耀在我們身邊。鼓舞我們讓我們行得更遠,飛得更高!
走出影院,我還沉浸在電影《戰馬》的劇情中,思緒萬千,百感交集。
它本非戰馬。它只是英格蘭德文郡一戶農家的牲口。它是一匹好馬,有矯健的身姿,自由的天性,它和小主人阿爾伯特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不久,戰爭爆發了,戰火逐漸波及這個小鎮,它應征入伍,從此流轉戰場,成為一匹戰馬。第一場戰役,它的軍官不幸陣亡,它淪落到德軍手裡。在那裡它和一匹大黑馬成為了好朋友。它們曾暫時遠離戰火,住進一個小女孩家裡,得到悉心照顧。但不久又重新被拉回軍營,去拉輜重,在險惡的戰火中顛沛流離。大黑馬終於倒下,再也沒有起來,戰馬痛苦欲絕,在戰火中不停地狂奔沖突,最終被防線鐵絲緊緊纏住,困在其中奄奄一息。夜幕下,硝煙漸散,戰場難得片刻寧靜,兩邊的士兵都發現了它。他們放下了槍,試探著向對方領地接近,最後通力合作,解救了戰馬。不是通過武力而是拋硬幣決定,戰馬歸屬了英軍。戰爭最終結束了,奇跡發生,它竟然與參了軍的阿爾伯特重逢。他們回到了自己的農場。
戰馬身陷鐵絲網的一幕令我難以忘懷。馬本是力量、自由與美的化身,然而戰爭卻一點點地將它拖入泥潭幾乎毀滅,實在令人痛心!馬是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呢?農場的生活盡管貧窮,但和平寧靜,無論是人是馬還是作物,自有大自然在安排每個生命的生長。然而戰火卻無情地剝奪了生命的權利,眼看戰馬難逃厄運,幸而交戰的雙方同時作出了停火的決定。當兩邊的士兵默契地解救戰馬時,我的內心被觸動了,這是多麼和諧的一幕!沒有炮火,沒有槍聲,硝煙散去,霧靄如紗輕柔地覆蓋在受傷的大地上,人的本性自然流露——聽從內心的召喚,愛惜生命。既然馬的生命能喚醒良知,那麼人呢?
影片中戰馬與阿爾伯特之間的情誼帶給我們無限的溫馨!他們是同伴,他們更是親人,他們之間深厚的友誼沒有因為戰爭讓彼此分開而淡忘。他們最終能重逢,一定是承諾給了他們堅定的信念,他們曾約定要回到農場。這種超越尋常的情誼,讓我想起課文《老人與海鷗》,更讓我堅信人與動物之間那份心靈的默契,因為我們都是自然之子。
感謝《戰馬》,它帶給我人性本善、友情至上的感動!讓我感覺世界真的很美好!
《戰馬》是一部描寫感情的影片,裡面主要講述了人與馬的感情、馬與馬的感情和人與人的感情。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艾伯特和喬伊一起耕田時的情景。看得出來,艾伯特很不捨得抽打喬伊,但是實在沒有辦法,所以才抽打喬伊的。讓一個還沒有成年的小馬駒耕那麼硬的田,真是迫不得已呀!喬伊好像能聽懂人話,為了跟小主人一起生活,使出了吃奶的勁兒,最後,終於讓困難迎刃而解。導演用這時喬伊耕田和後來喬伊拉重炮做了一個呼應,讓這部影片更生動、更具體。
我覺得人與人之間最痛苦的就是生離死別。人與馬也不例外。喬伊由主人艾伯特一手養大,好像「兄弟」。但可怕的戰爭來了。艾伯特的父親因生活拮據,將喬伊賣給了英國軍官作為戰馬。從此喬伊離開了主人開始了在戰爭中痛苦的生活。在離開主人艾伯特的時候,馬和人表現了同樣的情感。喬伊氣憤地踢開了牽走它的士兵,飛快地向它的主人奔去。戰爭真是殘忍呀!
喬伊和那匹黑馬的感情也令我深刻不已。當那匹黑馬要拉重炮的時候喬伊挺身而出,一步一步的把重炮拉上山坡。
黑馬和喬伊是可以相互感應的。法國小女孩騎著喬伊在玩,碰巧遇到了軍隊,要把喬伊帶走,黑馬感應到了,急忙奔過去,但是也被抓走了。
這部影片很令我感動,你也看看吧!
今天,我去看了一本電影,它的名字叫《戰馬》!
影片以一匹名叫喬伊的農場馬的展開,1914年,一戰爆發,一個英國農場少年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農場,無奈之下將喬伊賣給軍隊,為前線運送軍huo物資。艾伯特和他心愛的馬不得不分離。盡管身處在這凄涼的戰壕,喬伊的勇氣感動了它身邊的士兵和人們,它能夠尋找到溫暖和希望。但是它的內心卻惦記著它的小主人阿爾伯特,最終他們再次相逢!
看完之後,使我深受感觸!戰爭是多麼殘酷!原本,喬伊可以和艾伯特一起幸福的生活,可因為戰爭,使他們必須分開。德軍對馬十分殘暴,讓他們運送大炮,許多馬都被累死了,在這戰爭中,死了多少無辜的人和馬,其實那些士兵也不想打仗的。喬伊十分忠心,為了找到艾伯特,遇到什麼危險它都挺過去,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再次與主人重逢。所以,正是喬伊對主人忠心的決心,最後,他們終於重逢了!如果,喬伊沒有這樣的決心,說不定就因為沒有挺危險而死,但它為了這個願望,奇跡的活了下來。
看了這本電影使我明白了兩點:戰爭十分殘酷,誰都控制不了。
只要有決心,沒有什麼事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