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電影《美國往事》
往事若是真說起來,大概就是江湖,兄弟,流血,愛情。
❷ 一部關於華人移民的美國電影名稱
千金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194881/
❸ 求幾部以19世紀美國為背景的電影
冷山Cold Mountain(2003)
紐約黑幫 Gangs of New York(2002)
與魔鬼共騎 Ride with the Devil(1999)
鳳舞狂沙 The Quick and the Dead(1995)
小婦人 Little Women(1994)
大地雄心 Far and Away(1992)
與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1990)
年輕槍手/龍威虎將 Young Guns (1988)
光榮/光榮戰役 Glory(1989)
長騎者 The Long Riders (1980)
❹ 能推薦一下關於美國移民的電影嗎關於移民的也行,謝謝了。
關於美國移民的電影:千金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千金》由Nancy Kelly執導,趙家玲(阮蘭絲)、克里斯·庫柏 、邁克爾陳茂波 等主演。
影片根據林露德的第一部同名傳記小說改編而來,歷史上確有其人,講述了一個華人女子在18世紀美國西部淘金時期艱苦奮斗的故事。「千金」波莉·比米斯(Polly Bemis)原名納順·拉魯(Lalu Nathoy),1853年出生於中國華北地區中蒙邊界的一個農民家庭。為了生計,拉魯的父親被迫把她賣給了土匪,換回兩袋種子。後來在美國拉魯再次被人販子以2500美元賣給愛達荷州沃倫(Warren)鎮的一個華人小酒店主。最後白人查理·比米斯用玩撲克牌賭博的辦法從酒店老闆手裡贏得了她。受過良好教育的比米斯是新英格蘭名門之後,他給了波莉自由。不久,比米斯被一礦工用槍擊中,是波莉用剃須刀把子彈挖出,救了他的性命。後來波莉和比米斯結了婚,兩人在鮭魚河(Salmon River) 邊的峽谷底開辟了農場。波莉用她的中草葯為孩子們治病,深受當地人們敬愛。波莉·比米斯於1933年在美國愛達荷州逝世。
❺ 美國往事這部電影,主要告訴了我們什麼深層的
美國往事》包含了一個男人在這個世界上所能遇到的一切。友情、愛情、思想、責任、沖突,背叛、原諒、救贖,拍出了人生所遇到的一切,它更像是一場讓人不願醒來的夢,當面條躺在床上,在溫暖的燈光和的迷離的電話鈴聲中回到那些逝去了的歲月,這場夢便開始了,直到最後的面條終於露出笑容,我們才回到自己的人生,去繼續那些不盡的故事。什麼幫派,什麼仇殺,原來都不重要,印象中只有一個毛躁的少年,偷看一個美麗女孩子跳舞;只有一個負罪的兄弟,每天早早地上床睡覺;只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面對背叛了的友誼,語調平和,不懂聲色。《美國往事》帶著你作了一個三小時四十五分鍾的夢。人生如夢,這也許是唯一的感受。
本片導演賽爾喬·萊翁內是義大利人,受好萊塢的影響較深,他認為好萊塢電影最能引起觀眾的興趣,因此他導演的影片大都與美國有關。萊翁內是位嚴肅的有藝術追求的導演,以義大利式的西部片(也稱作是「通心粉」西部片)著稱,代表作有《一把黃金》、《再多一點美金》和《好的、壞的、丑的》。這三部作品都由美國著名演員伊斯特·伍德主演並獲得世界范圍的成功。他最得意的作品是以美國近百年歷史為背景的「美國三部曲」,即《西部往事》、《革命往事》和《美國往事》。《西部往事》表現19世紀末早期移民在美國的生活及其開發西部時的故事;《革命往事》以政治為背景,描寫政治在美國的作用及美國與鄰邦的關系。《美國往事》則是20-60年代美國大城市生活的縮影。《美國往事》的視角是獨特的,是義大利人眼中的美國形象,可以說,這部影片是對好萊塢創造的美國形象的一種批評。
萊翁內在60年代看到這部小說,一眼就看出原作很「電影化」,書里的我好象好萊塢電影的畫外音,於是決定將它拍成警匪片。從醞釀劇本到上映,前後化了13年時間,其間聘請了工五位義大利著名作家為他改編劇本,其中有萊昂納多·本瓦努蒂、批埃洛·德貝爾納蒂、弗蘭科·費里尼、恩里科·邁蒂奧里、和弗蘭科·阿卡尼,最後,萊翁內的劇本採用了每位作家改編中的一部分。《美國往事》相當集中地體現了導演對美國的「想像」。影片原版長 4小時25分鍾,在戛納電影節上放映版本長3小時40分鍾,在美國上映僅2小時30分鍾。影片上映後不僅受到美國觀眾的首肯。連愛挑剔的美國評論家也認為這部描寫黑社會的影片格調不俗,製作精美。該片被美國《洛杉磯時報》評為1984年10部最佳影片之首,法國影評家評論80年代十佳影片,《美國往事》也榜上有名。
面條是個猶太移民,一個住在紐約動區貧民窟里的窮孩子,為人「義」字當頭,對不惜朋友赴湯蹈火,是個不乏浪漫色彩、幻想型的人。他愛沖動,這決定了他要為小兄弟報仇並飽受牢獄之苦。他的性格不能改變他下層人的社會地位,並決定了他終生伴隨著內疚和悔恨的命運,他的出路是逃到大煙繚繞的夢境里。躲避現實。
邁克斯是個注重實際而懷有野心的人,他心狠手辣又善於隱藏自己。他狡猾、放縱、自私而不擇手段,作者把他推上政治舞台最後又讓他絞死在垃圾車里,並非出於偶然。
面條和邁克斯是一隊矛盾,在小街上初露鋒芒時兩人旗鼓相當,可是從他們開始合夥時起,影片就展現出兩個人不同的個性和行為方式,預示了他們不是一條船上的人。影片採用情節劇的因果關系,成功地刻畫了這兩個不完美或曰不可愛的人物,顯然導演並不想讓觀眾去與這兩個人物認同。
影片的時空結構處理頗有特色。故事發生的主要時間是施行禁酒令時期,在美國禁酒令迎合了基督教新教徒的某種禁慾苦行的傾向和注重自製、勤奮、節儉和道德的行為方式。影片恰恰就是從酒店開始,接著引出了唐人街上華人開的大煙館,印尼人開的皮影戲院,台上演的是印度古代神話《羅摩衍那》,這種象徵東方古代文明和落後的文化現象出現在象徵西方文明的美國,作者是有意這樣安排的。影片大量運用移民居住的窮街陋巷、非法經營的酒店、地下妓院、販運私酒、匪徒的肆意行為作為敘事的載體,隱喻了那個時期美國是個康尼島式的奇境,也是導演對於逝去的美國神話的一種再創造。故事的首尾都在大煙館里進行,兄弟們死後面條跑到大煙館里,借鴉片製造的幻覺瞬間消愁解悶,那個瞬間是完美而快樂的,是超時空的。故事結束時,面條又回到唐人街,看著皮影人的晃動,又躲進鴉片的迷幻里。這一次他笑了,大半生的內疚和悔恨隨著煙霧飄散了,時間滯留在他充分享受歡樂的時刻,面條似乎領悟:往事不過是南柯一夢。
在《美國往事》中,用了很多的閃回和倒敘鏡頭,時空交錯。這種結構為本片表現特定的內容和情緒起了很大的作用。開頭部分,煙館里長達幾十秒的電話鈴響讓故事閃回到困擾主人公的事件中,觀眾隨之進入1933年。35年後,面條返回紐約,影片通過牆洞里的一雙眼睛,閃回到久遠的1921年,回溯了面條童年到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面條從電視上看到一條新聞,他的回憶又引出一段閃回,隨著面條的回憶,觀眾了解了邁克斯和奧唐奈的關系,當面條面對參議員時,他沒有像當年為小兄弟報仇時那般沖動,影片藉助閃回再現了面條記憶中美好的時刻,讓觀眾清楚地知道,飄零了半生的面條,心中留存的不是根,而是對「美好往事」的回憶。這種敘述方法不僅未讓觀眾在三小時里感到厭煩,反而感受到一種超越時空的刺激。
音樂在這部影片起著重要的作用。觀眾在欣賞影片的始終,無時不在感受音樂的力量。長迪吹出緩慢、哀怨的而略帶懷舊的情調。無論是黛布拉舞蹈場面,窮孩子搞惡作劇的場面,還是搶珠寶店時面條對卡蘿爾施暴的場面,無不伴隨著優美的旋律,音樂的作用旨在闡釋主題,用音符去述說一段值得回憶的往事。「上帝賜福美國」、「夏日時光」、「昨天」、「日日夜夜」等歌曲和配樂無不再現了敘事的年代,增加了影片的真實感。
影片的攝影相當講究,畫面的明暗處理十分得體。回憶的鏡頭,多採用近似黑白的攝影,有些場景,如販運私酒的船航行在河面上,面條、邁克斯和兄弟們在水中嬉戲,透出一種朦朧的美,甚有感染力。又如面條請黛布拉吃飯時,畫面非常明亮,場面出人意料的豪華,飯店的輝煌燈火映照在海灘上憧憬愛情的面條身上,明暗適度,情調十足,使觀眾感同身受。
❻ 美國移民生活的一個電影
秋天的童話
還有《非.法移.民》和《八兩金》 並稱移民三部曲
❼ 一部美國電影叫什麼美國
《美國,美國》。
1、《美國,美國》是伊利亞·卡贊執導,Stathis Giallelis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1963年12月15日在美國上映。
2、該電影時代背景是十九世紀末的土耳其,年輕的希臘男孩在康士坦丁堡為富商辛勤工作,但生活卻充滿了難堪與迫害。當他知道美國這塊夢幻中的樂土之後,便千里迢迢移民美國追尋夢想。
❽ 電影《教父》里講述的故事是有原型的還是虛構的
是有原型的。
美國電影《教父》,片中「教父」的原型,是黑手黨組織的創始人甘比諾。
19世紀末,隨著義大利西西里移民不斷來到美國,在東部的紐約等地,開始出現了黑手黨,並逐漸形成了甘比諾、吉諾維斯等「五大家族」。
他們控制了紐約、芝加哥、底特律等許多城市的有組織犯罪。雖然每個家族各自為戰,但家族的「教父」們通過「峰會」,成立了一個「全國犯罪辛迪加」組織,成為美國最大的犯罪組織。
1902年,卡洛·甘比諾出生在義大利的西西里島。他的家族在義大利屬於黑手黨的一個分支「榮譽社會」。上世紀20年代,墨索里尼登上義大利政壇後,開始驅逐黑手黨。年輕的甘比諾坐著一條漁船,啃著鳳尾魚,喝著葡萄酒,偷渡到了美國。
在紐約,他先是寄居在表弟卡斯特蘭諾家,但很快就加入了一個名叫「青年土耳其人」的黑幫。他還把表弟拉了進來,盜竊、搶劫、賭博、販賣私酒,無所不為。1957年,甘比諾終於成了老大,隨後就把黑幫的名稱改為「甘比諾家族」。
總是面帶微笑的甘比諾,實際上十分陰險。當其他黑手黨家族明爭暗鬥時,他坐收漁利,不動聲色地把自己的家族變成了紐約最大的黑手黨。而且,他極其冷酷和殘忍。不管對誰,甘比諾都是說一不二,他的格言是「不聽命,就喪命」。
到上世紀60年代初,甘比諾控制了紐約的碼頭工會,在紐約90%的港口走私、收取保護費、敲詐勒索,金錢滾滾而來。甘比諾知道,走私毒品的利潤雖然很大,但風險也極大,容易引起當局的注意。因此,他下令家族成員不許買賣毒品,違者處死。
據統計,到1962年,甘比諾家族已經擁有30名頭目、1000多名成員,年收入超5億美元,成為一個「黑色帝國」。
(8)19世紀移民美國電影擴展閱讀: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於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網路-教父
❾ 有關於美國最早移民的電影嗎
有的,但是吧,這種問題是多數電影製片者和投資商不願意觸碰的問題。一來是種族問題,白人,黑人,印第安人,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都會或多或少受到種族主義的故意吹捧。
第二早期美洲移民極其混亂,各方各面涉及因素太多,沒有什麼電影是可以全面涵蓋的,只能透過很多部電影了解其背後的故事。
第三,你要是真想要電影的話,與狼共舞,最後的莫西幹人,亂世佳人,西部三部曲,甚至荒野獵人,被解放的姜戈,都能從側面展示一下當時美洲的社會現狀。
第四,你要是只是純粹的站在某一角度想單純的了解這件事,那麼《美國:我們的故事》應該是目前為止最好的一部紀錄片了。當然裡面的很多內容讓我無法苟同。你可以辯證去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