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美國電影貢獻人物

美國電影貢獻人物

發布時間:2023-08-08 17:42:03

① 格利菲斯對電影發展的貢獻

大衛·格里菲斯
(英文全名為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一般稱為D.W. Griffith,1875年1月22日出生,1948年7月23日逝世),美國導演,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和《黨同伐異》(Intolerance)。
早年生涯
格里菲斯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鄉下的一個破落家庭,父親雅各布·格里菲斯(Jacob Griffith)是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隊的上校。格里菲斯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浪漫的英雄傳說,父親的言傳身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種族觀。父親所灌輸的感情偏見,由於格里菲斯熱愛維多利亞風格的詩篇,更得到了助長。他自幼熟讀勃朗寧、金斯利、丁尼生和胡德的作品。這令格里菲斯一直保持著浪漫的觀念和詩意情懷,有人評價格里菲斯的一些作品充斥著矯揉造作、甜言蜜語的情調和喋喋不休說教的特點,也就是說,他在創作中太容易動感情了。

17歲的格里菲斯在《路易士維爾信使報》擔任記者,並開始業余寫作劇本,在朋友的勸告下,加入巡迴劇團。他在演戲的同時沒有停止創作劇本和詩歌,但這些小作品很難得到發表。
Biograph時期

格里菲斯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劇作家,1897年,格里菲斯取藝名勞倫斯·格里菲斯進入劇場從事表演和寫作,但結果並不理想。於是在1908年格里菲斯很不情願地加入了愛迪生公司,雖然申請的是編劇,但是埃德溫·S·波特(Edwin S. Porter)只給了他在影片Rescued from an Eagle's Nest的一個表演角色。出演了自己的第一個電影角色後,格里菲斯為了養家糊口,馬上又作為電影演員加盟Biograph公司。但是當時Biograph的生意並不景氣,已經欠銀行二十萬美元,平均每個影片只能賣出不到二十個拷貝,而它的導演又生病。於是Biograph主動要求格里菲斯當導演,並允諾如果不成功還可以回去當演員。格里菲斯拍攝第一部影片是《多莉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Dollie,1908年7月14日上映)。在Biograph的五年多時間里,格里菲斯製作了幾百部影片,直到《貝斯利亞女王》(Judith of Bethulia,1914)。這個階段,又通常稱為格里菲斯的學藝階段(apprenticeship),從時間上又可以1911年為界分為兩個小階段。在此以前,格里菲斯在兩次合同上堅持用自己的藝名「勞倫斯」,在第三次合同上,格里菲斯主動把Biograph給他的合同上的名字由勞倫斯改回了David Wark (D.W.),說明他已經改變了自己對電影的觀念,承認電影是一門藝術,並願意將自己的名字和這個行業聯系在一起。

初次開始導演,Biograph給格里菲斯搭配了1896年就加盟公司的資深攝影Billy Bitzer來幫助他拍攝,從此兩人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合作,是影史上第一對完美的導演/攝影搭檔。在Bitzer的幫助下,一開始對電影導演一無所知,乃至每個場景布置都要Bitzer代做的格里菲斯在加盟Biograph的第二年就拍攝了近150部影片,Biograph也因為他成為炙手可熱的電影公司,以至於公司不得不在發行的影片里不時加入AB的防盜標志,以防止其它公司偷梁換柱。在Biograph時期,格里菲斯表現出對電影敘事的無以輪比的天賦,他不但學習一切電影技術需要的知識,還廣泛吸納新技巧,並發揚光大。他和攝影師Billy Bitzer一起,共同研究和發展出了一整套電影敘事的基本語法,為後來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格里菲斯首先把他喜愛的狄更斯小說的敘事手法拿進電影,創造出後來被稱為格里菲斯的最後一分鍾營救(Griffith's last minute rescure)的平行剪輯手法。他在影片The Fatal Hour(1908)里第一次採用了平行剪輯的手法在高潮段落營造緊張感(當時的業內報紙稱此技術為alternate scenes,也叫switch-back或者cut-back)。此後格里菲斯很快將平行剪輯的技巧發展到普通的敘事,而不僅僅是最後高潮的段落。他也讓不止兩條線索平行進行。到1909年的A Corner in Wheat,故事取材於Frank Norris的兩部小說,故事也同時在三個地點平行進行,鄉下麥田窮苦農民的生活,麵包店的生意,和股票經紀人的辦公室,而且三個故事線里的人物和情節完全沒有交疊。通過對窮人和富人的平行剪輯,不僅能看到後來格里菲斯名作《黨同伐異》的影子,也能看到對蒙太奇技術的啟發。格里菲斯後來對這種剪輯手法運用的越來越純熟,到1912年,據The Moving Piture World雜志做的統計,在格里菲斯的影片The Sands of Dee里竟然有多達68個鏡頭,而同時期其它單本影片的鏡頭數一般只有它的一半甚至更少(一般一部單本電影的長度是10到16分鍾),比如同時期在美國大熱的義大利影片《Queen Elizabeth》,53分鍾卻只有23個鏡頭,可見格里菲斯的敘事技巧已經遠遠超越了同時代全世界的電影人。

格里菲斯也在景別上大膽前進。當時的影片,還習慣於演員頂天立地撐滿整個銀幕,而觀眾已經開始發現格里菲斯的影片里演員的腳常常在畫面之外了,Biograph以為這是格里菲斯的疏忽,卻不知道這是格里菲斯有意為之,好在觀眾沒有意見,也就讓格里菲斯繼續他的開拓。格里菲斯在影片中開始實驗不同的景別,到1910年的《Unchanging Sea》,格里菲斯將大全景加入到自己的鏡頭語言里,經典電影敘事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的鏡頭語言已經都被格里菲斯找到。格里菲斯在景別上的進一步貢獻是在同一場景中根據劇情使用不同的景別和機位。這一做法徹底打破了舞台化的時空觀念,將一個場景空間拆分開來,表現出不同層次的細節,是電影敘事的一個重大突破。相比之下到1913年,著名導演Edwin S. Porter導演的《Prisoner of Zenda》里還是保持人物全身入鏡的一種景別,完全沒有任何進步。

另外格里菲斯也非常喜愛使用景深鏡頭,他的畫面里在縱深方向的細節特別豐富,格里菲斯不怕讓演員從遠處走向乃至走過攝影機,也不吝嗇讓演員慢慢遠離攝影機。在影片《The Redman's View》里,被迫遷徙的Kiowa部落的印第安人先在一個全景里拉成一條線,再折向並從一側走過攝影機,最後在主角Silver Eagle和他父親走到中全景的位置上時停下,表現Eagle的父親病重倒下,在一個鏡頭里完成了多個景別的變化。格里菲斯對景別的追求也自然的讓他對攝影機的運動進行了大膽的發展。在此之前,攝影機的運動只限於左右和上下的搖鏡。在1910年以後,格里菲斯開始實驗其它的攝影機運動,比如更大的搖鏡,把攝影機放到汽車上。在《The Lonedale Operator》(1911)里,格里菲斯和Bitzer把攝影機放到運動的火車上,讓他的最後一分鍾營救看上去更加驚險刺激,壓迫觀眾的神經。在1914年的Cabiria移動出現之前,格里菲斯在攝影機運動上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此外格里菲斯也對布光的可能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早在1908年的影片《The Drunkard's Reformation》里,Griffith就大膽採用了火光作為光源。在1909年的影片《Pippa Passes》里,格里菲斯模擬了日光在一天中的變化。1916年格里菲斯說回顧自己在Biograph的日子,他非常喜歡這部影片。雖然格里菲斯以後很少用這種布光,但是這種布光顯然被其他電影人借鑒,比如Cecil De Mille的攝影師Alan Wyckoff就稱這種布光是「Rembrandt式布光」,並且在De Mille的影片中大量使用,如1915年的《The Cheat》。

格里菲斯和Bitzer還有很多其它的貢獻。比如淡入淡出,圈入圈出,"iris shot"。Bitzer對於圈出的手法非常自豪,因為通過圈出將畫面中心集中在一小塊焦點區域來引導畫面切換,既沒有過於唐突的跳躍,也不會讓心急的觀眾發出噓聲。

由於格里菲斯的影片中已經採用大量的中景甚至更近的鏡頭,他敏銳的意識到鏡頭的變化讓電影表演不同於舞台表演,特寫的出現讓演員不需要做出誇張的動作,從而獲得最接近真實生活的表演。格里菲斯的這種電影表演的觀念讓他旗下聚集了一批年輕的演員,除了Mary Pickford和Lionel Barrymore是成名舞台演員,其他很多演員,比如Mae Marsh、Dorothy Gish、麗蓮·吉許、Blanche Sweet等後來的明星以前都沒有表演經驗。從一定程度上格里菲斯是影史上第一個懂得指導演員表演的導演,比起其它電影公司,他不吝嗇時間進行排練,他影片的成功讓他能拿出別人四倍的工資留住演員。這些人在後來格里菲斯離開Biograph時也一起跟格里菲斯離開了。

除了演員,大量電影工業的有生力量也從格里菲斯的團隊里最終走進電影圈,比如Mark Sennett在Biograph負責喜劇拍攝就為他後來創立Keystone打下了基礎。其它各時期從格里菲斯電影學校畢業的導演就包括埃里克·馮·斯特勞亨,格里菲斯影片里著名的Hun形象),Sidney Franklin,拉烏爾·沃爾什,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扮演Wilkes),Allan Dwan(為《黨同伐異》里巴比倫一段設計了著名的推拉鏡頭),Tod Browning,Joseph Henabery(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扮演林肯),Donald Crisp,Paul Powell等。

格里菲斯在Biograph時期也在影片題材上廣泛取材,他拍攝的內容廣泛,除了最後一分鍾營救賴以成名的追逐片,也有喜劇,正劇等等。1912年的《The Musketeers of Pig Valley》被視作「幫伙片」的鼻祖。格里菲斯也開始大膽觸及社會問題,認為嚴肅的社會題材能夠提升電影的藝術地位。1909年他拍攝了《The Redman's View》,通過兩個印第安人在部落因為白人勢力擴展被迫遷徙時的愛情來反映社會問題(格里菲斯一生影片里有四十多部片子有關於印第安人的戲)。同年他還拍攝了反應貧富差距的《A Corner in Wheat》,以傳統清教徒的價值觀念對現代社會的經濟貧富差距問題進行了置疑。到後期格里菲斯拍攝的《貝斯利亞女王》已經有了史詩級的戰爭場面。在取材上格里菲斯開始傾向於使用現成的小說。另外格里菲斯說早期影片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法國人Charles le Bargy拍攝的《吉斯大公遇刺記》(L'Assassinat c Guise,1908),也是在美國最賣座的法國電影,這讓格里菲斯對華麗的歷史題材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11年後格里菲斯對電影藝術的全方面的追求讓他不願局限於單本劇的長度,他開始向時間更長,劇情更復雜的劇情長片發展。由於多本影片在美國逐漸興盛,Biograph公司答應格里菲斯拍攝兩本的電影。1912年格里菲斯在加州拍攝了三部兩本的電影,但是上映時卻遇到義大利大片《Queen Elizabeth》和《Quo vadis?》等影片的沖擊而默默無聞。從電影技術本身這些歐洲的film d'art影片遠遠比不上格里菲斯的影片的技術水平,但是大製作大場面帶來的大片效應卻讓它們成為了公眾的焦點,《Quo vadis?》近五萬美元的投資為製作者帶回了20倍的票房,義大利片場不得不24小時輪班倒的洗印拷貝才能趕上發行的需要。這些無疑對格里菲斯產生了影響。1913年他拍攝《貝斯利亞女王》的素材足夠一部長片,但是Biograph最後卻只讓格里菲斯剪出了一個四本的影片。由於影片花了三萬六千美元,超過預算一倍,Biograph的負責人決定將格里菲斯升職成不參與具體拍攝的製作總監。而同時為了迎合長片走紅的需求,Biograph和劇院製作人Klaw和Erlanger簽下協議,翻拍他們的舞台作品。

這一做法激怒了格里菲斯,於是1913年10月格里菲斯離開Biograph,以獨立製片人/導演身份加盟Reliance-Majestic,年薪5200美元。Relian-Majestic的頭Aitken允諾除了常規作品,格里菲斯一年可以拍攝兩部自己的獨立製作。而此後Biograph公司則每況愈下,在1915年宣告破產,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因為Biograph公司從來不宣傳自己的演員和導演,所有影片除了名字沒有其它信息,所以雖然人人知道Biograph的電影好看,卻很少有人知道格里菲斯。於是格里菲斯離開Biograph後,在New York Dramatic Mirror周刊上發表廣告,列出自己指導的150部影片,公開宣布他就是讓Biograph成功的製片人。他在廣告里列舉了對電影藝術的創新:近景和特寫畫面,大全景,狄更斯式平行剪輯,懸念保持,圈出,自然的表演。雖然這些手法很難說是格里菲斯首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電影語言在格里菲斯手裡得到了相當系統化的使用,奠定了經典電影敘事的基本語法,他的影片在電影界得到了廣泛的贊許,成為普遍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影響深遠,這些都令格里菲斯無愧於電影之父的地位。
電影生涯的頂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是美國電影早期的兩個無法逾越的高峰,各個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同期的其他電影。它們預示著格里菲斯達到了個人生涯的頂峰,也展示了電影技術上的最佳手法,為電影開始爭取作為藝術的地位,並斷然指出:電影是美國社會最強大的社會力量之一。

這兩部影片的誕生絕非偶然,都是導演五年緊張工作的結果。早在Biograph公司時期,格里菲斯就醞釀著這兩部作品。在離開Biograph公司後,格里菲斯為新公司製作了四部影片,都不是他所喜愛的。隨後,格里菲斯得到了《同族人》(即後來的《一個國家的誕生》)的拍攝權,發現這正是他一直追求的故事。格里菲斯開始大規模投入拍攝這部電影,他不僅全盤負責創作,連所有雜務都包了下來。

參照:
http://www.mtime.com/my/856068/blog/645814/
http://ke..com/view/1285481.htm

② 「美國電影之父」— 格里菲斯

本節你將學到:

1、格里菲斯發掘並完善了敘事電影的基本語言,並將之標准化。

2.、格里菲斯發展了電影剪輯技巧,拓寬了電影的表現時空,為蒙太奇理論的提出奠定了美學基礎。

3.、格里菲斯大量借鑒戲劇、文學作品及其敘事技巧,提升了電影的藝術地位。

4、格里菲斯的電影在中國的影響。

     由於格里菲斯貢獻的廣泛性和豐富性,我們決定將這位大師分兩節課來為大家講解。

   盡管早期的電影導演們很快就掌握了用電影來講故事的基本方法,並攝制出了數量很多的故事片。不過這些故事在描寫手法和敘事技巧上與文學、戲劇等古老的敘事藝術相比,仍然顯得稚嫩和粗糙,直到美國導演 D·W·格里菲斯 的出現,這一切才有了改觀,電影從此開始擁有屬於自己的銀幕句法。

   1907年鮑特在他的影片《從鷹巢里救出的人》中啟用格里菲斯作為演員,把這個偉大的電影人引入了電影界。格里菲斯精力旺盛,在他早期的創作中,幾乎是每星期拍攝兩部電影。為比沃格拉夫公司拍攝了近450部時長10分鍾以內的短片。在拍攝影片的同時,他自行研究了很多拍攝的新方法。奠定了他稱為一代大師的實踐基礎。我們來舉幾個例子:

    在1908年拍攝《紙醉金迷》中,格里菲斯想表現一個竊賊的心理活動。但是由於早期的電影攝制景別大都為遠景和全景序列。在沒有獨白的情況下,只依靠全景來表現人物的心理,不管怎麼拍都表現不出來。於是,格里菲斯動起了腦筋,把攝影機推進演員,這樣觀眾可以看到演員的面部表情了。通過這一大膽的嘗試,電影既可以表現人物的心理了,也可以同舞台表演區分開了。

    就這樣,格里菲斯在他的電影中,開始創新電影語言:比如,在《多年之後》中,表現妻子思念丈夫時,格里菲斯插入了一個妻子的 特寫 鏡頭,跟著接了一個她的丈夫在荒島中的畫面。但在當時,製片方比沃格拉夫公司並不想用格里菲斯的創新方法。影片放映之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另外在1910年,《千鈞一發》中,格里菲斯拍攝了教堂的各個細微之處,穿插剪輯在了畫面中,結果這樣既突出了細節也增強了氣氛。

    格里菲斯的創新之路越走越遠,在1911年,在《隆台爾的報務員》中,講述一個少女被綁匪關在鐵路電報房裡,他的父親、情人和鐵路員工開著火車來救她。鏡頭在少女和火車間切換,並且鏡頭交替越來越短,節奏越來越快。營造出了懸念感和緊迫的效果。這種平行剪輯被悶春稱為「最後一分鍾營救」。

    格里菲斯通過電影實踐,逐步確立了電影作為藝術的基本要素。比如:電影的主要工具是攝影機和膠片,電影劇本應從攝影和剪輯的角度來構思。電影的基本單位是鏡頭,一組連貫的鏡頭構成一場戲,一組場景構成情節,一系列情節構成一部電影。

     他最具有代表性的題材分三大類:

  一類題材反映了社會的善與惡。 比如上面講過的《隆台爾的報務員》,以追逐片的形式,描寫了非理性的邪惡勢力在向善良天真的人們進攻時,如何得到聞訊趕來的拯救者的英勇回擊;

一類題材是家庭叢肢喜劇, 比如,1908年在影片《瓊斯先生有個牌局》和《酒鬼的改造》中,丈夫的形象總是酗酒,玩牌,追求女人,妻子總是節制,有道德,等著丈夫浪子回頭,影片總是藉以喜劇的形式,嘲笑夫妻間的矛盾;

第三類是反映社會貧富懸殊的沖突 ,比如《小麥囤積商》或《豬巷火槍手》,都是以社會劇的形式,表現貧民窟和腐化階層不同的社會道德以及不合理的階級關系。

     如今好萊塢的經典敘事系統也是標準的剪輯方法,大致是:

全景展示環境和人物。接著是中近景別的鏡頭螞鄭耐,交代人物的動作與反動作,然後切入近景或特寫, 用於突出表現某個細節,最後再回到全景,作為一個段落的結束。

盡管這套敘事規則一直遭受著世界各國電影藝術家的指責,認為其束縛了電影的藝術表現空間。但它確保了電影敘事的清晰和流暢。

    格里菲斯特別喜歡讀小說,她最喜歡的小說家是英國作家狄更斯,他自己說,這套敘事策略的靈感救來自狄更斯,唯一不同的是他用形象來講故事。

考題:擺脫三一律,將電影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的導演是(格里菲斯)。

③ 簡述為電影成為一門獨立藝術做出巨大貢獻的三個人 並敘述具體功績

1、埃米爾·雷諾

埃米爾·雷諾(Emile Reynaud,1844年12月8日-1918年1月9日),19世紀的法國人埃米爾·雷諾(Emile Reynaud)被譽為是「動畫的鼻祖」。

他發明的光學影戲機奠定了動畫的技術基礎,是動畫放映系統最早的雛形。1907年,他設計出三維效果的立體電影。1918年,雷諾在塞納河畔伊夫里逝世。

2、路易斯·盧米埃爾

路易斯·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1864年10月5日-1948年6月6日),出生於法國,電影發明家、導演、製片人。

他為人類電影事業的進步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他和兄弟奧古斯特·盧米埃爾發明了電影攝影機,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公開售票的第一場電影。

3、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

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生於1842年8月28日,1890年9月16日失蹤,是一位法國發明家。

電影史學家將他視為真正的早期電影之父。他用單鏡頭攝影機在紙質膠片上拍攝了最早的運動影像。他是法國人,也在英國和美國工作。



(3)美國電影貢獻人物擴展閱讀

埃米爾·雷諾個人發明:1876年,雷諾決定為一個孩子製作一個光學玩具,在轉盤活動影像鏡(Phenakistiscope)和西洋鏡(Zoetrope)的基礎上,他設計了活動視鏡,並於1877年12月21日申請了專利。該設計用12面鏡子拼成圓鼓形,彩色的圖片條裝在其中。

當玩具旋轉的時候,反射出每一幅圖片,而不需要復雜的機械裝置。圖片條展現了清晰、明亮、不失真的動畫效果,並且沒有抖動。他在巴黎租了一套公寓,將活動視鏡商業生產,在1878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展出,引起轟動。

④ 發現蒙太奇原理的美國電影之父是誰

大衛·格里菲斯。

大衛·格里菲斯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他推進了電影的演出技術,他也是第一個用特寫的導演。是電影歷史中的傑出革新者,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

格里菲斯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



蒙太奇原理的應用

照片處理

蒙太奇照片處理技術是新式的照片處理方式,有別於傳統調節曝光率、色素分布,蒙太奇是塊狀馬賽克式有機組合。

該技術需要成百上千的鱗片,即圖片元素。選用的鱗片應分布有多種色素,以便軟體組合時不出現空塊。成品的照片中含有成千張小照片,於大世界中有小世界,可謂「奇也怪哉」。

⑤ 被譽為現代電影大師

格里菲斯

大衛·格里菲斯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藝術指導,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他推進了電影的演出技術,他也是第一個用特寫的導演。是電影歷史中的傑出革新者,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

大衛·格里菲斯的早年經歷

大衛·格里菲斯,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鄉下的一個破落家庭,父親雅各布·格里菲斯(Jacob Griffith)是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隊的上校。格里菲斯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浪漫的英雄傳說,父親的言傳身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種族觀。父親所灌輸的感情偏見,由於格里菲斯熱愛維多利亞風格的詩篇,更得到了助長。

他自幼熟讀勃朗寧、金斯利、丁尼生和胡德的作品。這令格里菲斯一直保持著浪漫的觀念和詩意情懷,有人評價格里菲斯的一些作品充斥著矯揉造作、甜言蜜語的情調和喋喋不休說教的特點,也就是說,他在創作中太容易動感情了。

17歲的格里菲斯在《路易士維爾信使報》擔任記者,並開始業余寫作劇本,在朋友的勸告下,加入巡迴劇團。他在演戲的同時沒有停止創作劇本和詩歌,但這些小作品很難得到發表。

閱讀全文

與美國電影貢獻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ipadmini看電腦上電影 瀏覽:57
雪和狼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40
兩個字的美國二戰電影有哪些 瀏覽:790
愛情電影幸福額度 瀏覽:806
什麼列車名字電影 瀏覽:278
時間倒流的手錶印度哪個電影 瀏覽:176
楓花園汽車電影院官網 瀏覽:359
達利電影網辱 瀏覽:628
佳木斯電影票團購 瀏覽:134
imdb總榜第一是哪一部電影 瀏覽:698
如何使用聚滇福電影卷 瀏覽:616
韓國逆推電影 瀏覽:327
黑客推薦電影 瀏覽:74
9億電影網 瀏覽:814
2018年中國未引進電影 瀏覽:514
8個字的俄羅斯電影 瀏覽:679
女巫電影推薦 瀏覽:401
日本煙花電影國語 瀏覽:630
自衛反擊戰電影電視片名 瀏覽:371
搞笑美國黑幫電影 瀏覽: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