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之前之後美國電影

之前之後美國電影

發布時間:2023-09-05 16:33:52

① 為什麼現在的美國電影那麼難看為什麼20-30年有許多美國大片還能看

時至今日,「好萊塢」這三字,在中國便是好看的電影的確保,那時候許多觀眾都惦記著看一下這種外國大片,對國內電影或是別的小語種專業電影都立即忽視。
殊不知,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趨勢,現如今說白了的「好萊塢大面積」早已不是什麼金飯碗了。
豆瓣網上一大堆得分非常低的西片自不必說,剛公映的好萊塢片子如果有網路水軍沒腦子捧上天,也會沒多久就被其它網民反駁。
但必須了解的是,好萊塢影片在中國愈來愈不受歡迎,並不是什麼觀眾為了更好地維護國產影片因此遏制。
事實上,西片被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迅速便是首位了)抵觸在外面,緣故比較簡單:如今的好萊塢從此並不像之前那般用心拍片子了。
跟中國的詳細情況不一樣,好萊塢的電影市場在20世紀就早已逐漸健康成長,通過十餘年的發展趨勢,在各層面其實都早已十分健全了。
所以說,別的後發展趨勢的銷售市場可以說是由於電影工業,自然環境這些的要素,造成電影品質良莠不齊,而好萊塢則不能也不應該用這類原因。
那麼,究竟為什麼如今的好萊塢影片總體品質特別差呢?主要是「中式快餐時期」對銷售市場的沖擊性。
影片的類型有很多,為了更好地讓大夥兒更快的辨別,這兒就用絕大多數人的觀點,便是正所謂的文藝電影跟商業片。
必須了解的是,無論是哪個時代,商業片始終是1個電影市場的流行系列產品,這也是不太可能更改的。
事實上,商業片變成電影市場的核心是某種天氣現象,自身也並沒有不良影響。
真真正正沖擊性到全部銷售市場的,是「中式快餐時期」。
那麼說難免過度常用,這兒就舉一點事例吧,或是相同系列產品的事例,《速度與激情》。
這一系列產品在絕大部分人眼中,便是單純的爆米花玉米片子,事實上仍然有差別。

② 好萊塢最主要的三個歷史時期是

好萊塢電影自誕生後不久就在國際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時至今日已成為世界電影工業的霸主,活躍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縱觀好萊塢發展史,好萊塢電影美學風格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較大的變化,在此之前可以稱為經典好萊塢時期,而之後則可成為新好萊塢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十年中間,對於美國電影而言,乃是一個征服全世界的興盛時期。外國影片在美國兩萬家電影院的上映節目中已經完全消滅。在世界各國,美國影片占著上映節目60~90%的優勢,每年約有兩億美元被用來生產800多部影片。電影方面的投資超過15億美元,這樣大的資金使電影事業在美國成了一種大規模的工業,在資本上可以與製造汽車、罐頭、鋼鐵、石油、紙煙這些美國最大的工業相比擬。派拉蒙、勞烏、福斯、米高梅、環球這些大製片公司,支配著影片的生產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發行。它們和華爾街的金融巨頭如柯恩·洛埃伯銀行、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德·奈莫爾、摩根、洛克菲勒等密切地結合在一起。 自從格里菲斯失勢之後,金融資本家所重視的已不是導演,而是電影明星。後者成了製片公司的一種工具或者商標。從這時起,影片的真正主人是製片人,也就是那些被華爾街的銀行家所賞識與選定的企業家。電影導演和照明技師、攝影師、布景設計師一樣,只不過是每周領取一定報酬的受雇者而已。製片人利用解除合同這種暗中威脅的辦法,把導演過去所掌握的大部分實權,如對主題、明星和技師的選擇、劇本和蒙太奇的仔細推敲、布景和服裝的監督等等,全部奪取過去。 這樣一來,製片人便成了決定藝術成敗的一切因素的主人。他最關切的乃是怎樣多賺錢,他的董事會也只根據影片的利潤率來估量他的價值。因此攝制影片完全以票房收入為指導原則。他們對獨立的影評家的評論,滿不放在眼中,而事實上,這種影評在美國當時可說幾乎全未存在。 但製片人自己只在幕後指揮一切。在好萊塢露面的乃是電影明星,而「明星制度」也成為好萊塢征服世界的基礎。觀眾對電影明星的崇拜是用幾百萬張簽名的照片來維持的,廣告和宣傳在這些偶像周圍創造一種傳奇的氣氛。明星的戀愛、離婚以及他們所使用的化妝品、住宅、他們喜愛的動物,在某些國家成了一般人關心和津津樂道的題材。「明星制度」甚至使魯道夫·范倫鐵諾、瑪麗·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洛麗亞·史璜遜、華萊士·雷德、約翰·基爾伯特、梅·茂萊、瑙爾瑪·塔爾麥琦等人變成了真正被崇拜的偶像。 一些有名的宗教團體對這種競爭深感不安。清教徒對好萊塢展開了一起起攻擊,這些攻擊又因一些明星醜事的傳播(如:華萊士·雷德因吸毒和酗酒而身死,某一舞女在有胖明星亞布克爾參加的一次宴會上遭到了謀殺,以及某些明星曾犯謀殺或因戀愛犯罪等等),而變得更加猛烈。 此時資本家成立了一個名叫「美國製片人與發行人協會」的機構,這個機構是由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共和黨領袖威廉·海斯負責組織起來的。按照海斯的說法,電影變成了旅行商人,「商品跟在影片後面,凡是美國影片深入的地方,我們一定能夠銷售更多的美國貨物」。 當好萊塢了解到這種國際使命時,美國某些明星扮演的人物也發生了變化。道格拉斯·范朋克在「三角影片公司」時曾幽默地扮演一個強壯、天真、樂觀、為女人所喜愛的美國英雄,但到後來卻在墨西哥的《佐羅的標記》、法國的《三個火槍手》、英國的《羅賓漢》、東方的《巴格達竊賊》及《黑海盜》中變成一個不可戰勝的大力士,一個無所畏懼和無可指責的騎士和保衛正義而且總是獲得勝利的人。隨著年歲的增長,范朋克日益喜好巨大的布景、極端的豪華和神秘的力量。 拒絕把自己附屬於明星的導演為數可說極少。隨著好萊塢的建立,電影先驅人物不是日趨沒落就是銷聲匿跡。托馬斯·英斯已經故世;麥克·塞納特雖然還在繼續攝制一些優良的作品,但他的聲譽卻並未因此增長;至於格里菲斯此時則正在逐漸走下坡路。標志格里菲斯登峰造極的作品,在美國乃是他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在歐洲乃是他的《被摧殘的花朵》,在電影藝術方面則是《黨同伐異》。但是,商業上的失敗終於註定了格里菲斯的悲慘命運。這位被列入製片廠黑名單的偉大藝術家,在他以後殘余的二十幾年生命中,再也沒有機會導演一部影片了。好萊塢的拜金主義把它的創始人都毀滅了。 格里菲斯的沒落,正好和西席·地密爾的興隆形成鮮明的對照。後者的庸俗的商人氣息和浮誇的作風,成了好萊塢影片四十年以來的特徵。他拍了各種樣式的影片,從浮華喜劇《男性和女性》和其他由格洛麗亞·史璜遜主演的影片,一直到場面豪華的反蘇宣傳片《伏爾加的船夫》和反對無神論的鬧劇片《不信上帝的少女》(片中有對兒童監獄的傑出描寫),凡是能夠賺錢的影片,他都加以攝制。地密爾最成功的作品是一些帶有濃厚游藝場氣氛的大型片,在這些大型片中,地密爾除了取材於聖經上的故事以外,還加進了一些色情的描寫。好萊塢給他一筆格里菲斯所得不到的資金來攝制場面浩大的影片《十誡》和《萬王之王》。地密爾由於承襲了義大利電影的老傳統,結果成了最能賣座的商業性影片的導演之一。弗萊德·尼勃羅模仿他的例子,替高德溫和梅育拍了一部叫做《賓虛傳》的巨片,這部影片花去了600萬美元的攝制費,雖然風行一時,可是收入卻不過400萬美元。 好萊塢這個驟然之間交了紅運的城市,具有暴發戶們的那種低級趣味,他們建造的豪華的別墅,硬把羅馬的露天劇場和洛可可式的堡壘,天主教的大教堂和摩天大樓結合在一起。這種建築上東拼西湊的誇張趣味連同那種說教式的象徵趣味,在根據勃拉斯哥·伊巴涅茲的原作改編的影片《啟示錄四騎士》里表現得最為突出。這部由雷克斯·英格蘭姆導演、使范倫鐵諾因此成為明星的超級影片在上映收入上打破了紀錄。英格蘭姆在其他影片中——例如在無聲電影末期他將結束電影生涯時在尼斯攝制的那些影片中——也顯示出這種講究形式的作法。 好萊塢在成為國際上的強大勢力以後,它攝制的題材也變成國際化了。在它最賣座的無聲片中,以美國為背景的為數很少。在這些影片中,只有詹姆斯·克魯茲導演的那部極著名的《篷車》直接取材於美國歷史,是一部歌頌開拓西部地區者的史詩。 西部片由於托馬斯·英斯和W.S.哈特的功勞,曾提高到藝術的水平,但此時的西部片,除了象約翰·福特的《鐵騎》這樣極例外的影片以外,又變成了一種廉價影片的同義語,由一些專門迎合平民觀眾的導演和無名的演員粗製濫造地攝制出來。美國電影這種「失去本國特性」的傾向成了極其普遍的趨勢。亨利·金雖然還能按照托馬斯·英斯和格里菲斯的傳統,導演了一部完美的、描寫美國地方生活的影片《孝子大衛》,可是人們不但不鼓勵他沿著這一方向前進,反而導使他去攝制一些流行的言情小說(如《史泰拉恨史》),或者象他以後在羅馬攝制的那些影片那樣,向著義大利那種場面巨大的影片方向去發展(如《羅莫拉》、《白修女》等)。 由於金融資本的國際聯合、審查制度的嚴格、流行小說被有系統地搬上銀幕、明星制度、專為賣座的打算和製片人的拜金主義這些原因,使得美國電影藝術日趨貧乏,這種貧乏和物質的豐富相形之下,顯得更為突出。但美國電影中至少還存在著一個作品豐富的喜劇學派和幾部例外的作品,這些影片幾乎都是由外國籍的導演攝制出來的。萊昂斯·彼雷給美國人培植了對浮華喜劇的愛好,加斯尼埃則是系列影片的創造者之一。除這兩人以外,還可以舉出肖塔爾、阿爾倍·卡普拉尼,以及協助卓別林導演《巴黎一婦人》的阿巴迪·達拉斯特。 1920年以後,好萊塢為了打倒它的競爭者,大量吸收外國籍的優秀導演和演員前往美國。 莫里茨·斯蒂勒帶著葛麗泰·嘉寶來到美國。但他專門為從德國來的演員波拉·尼格麗和強寧斯導演影片。他導演的《帝國旅館》和《罪惡之街》這兩部影片,無論在藝術上或商業上來說,都不是很成功的作品。與斯蒂勒相反,嘉寶在美國卻大走紅運。這位著名的女悲劇演員,確實是好萊塢一棵搖錢樹,同時也給好萊塢的攝影棚帶來了藝術。廣告宣傳使嘉寶成了傳奇式的人物。她所主演的影片片名本身就具有一種宣傳性質,如:《誘惑的女人》、《肉與魔》、《仙女下凡》、《神秘夫人》、《野蘭花》、《接吻》等等。她在傳奇式的故事中表現了歷史上最著名的多情女子。 除了嘉寶以外,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移民,對好萊塢幾乎沒有帶來什麼貢獻。但從德國來的移民,特別是斯特勞亨、劉別謙、馮·斯登堡,卻對美國電影有很大的貢獻。歐洲電影的示範作用,使幾個美國導演傾向於攝制一些藝術性超過商業性的影片。他們之中有幾個確實達到了藝術的水平。有聲電影興起的前夕,美國出現了一批有才能的新電影導演,這些導演在某種程度上開始接替了先驅者的地位。 好萊塢在它歷史上最繁榮時期,它的電影先驅者和歐洲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與其說是加以利用,毋寧說是加以排斥。隨著好萊塢的世界霸權的建立,它大部分生產就陷於毫無意義和追求豪華場面的停滯局面。 1927年10月23日,阿蘭·克勞斯蘭德攝制的有聲響、對白和歌唱的《爵士歌王》的第一次上映,標志著電影已進入了它的歷史的一個新時代。有聲技術的運用使電影中復雜的敘事與流暢的對話成為可能,這一切促成了經典好萊塢電影濃重的戲劇化風格。同時這種風格也符合當時的製片廠制度。由好萊塢巨鱷麥克•塞納特創造的製片廠制度客觀上要求電影必須以迎合最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為目標,而傳統的被大眾所熟悉的戲劇化美學觀顯然是最好的選擇。類型電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這些被克拉考爾稱為迎合觀眾「深層集體心理」的影片,通過程式化的情節、類型化的人物,迅速占據了觀眾的視野,科幻、歌舞、犯罪等形式的類型片得以在世界影院中大行其道。 西部片作為最「美國化」的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期佔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片頌揚、推崇那種粗獷的個人主義和適者生存的精神,體現著善必勝惡的道德理想,因而在美國影壇上長盛不衰。弗雷德•金尼曼拍攝於1952年的《正午》就在很多方面體現了西部片的特徵,或者說是體現了經典好萊塢時期影片的特徵。 然而,《正午》雖然在很多方面有著經典好萊塢的影子,但它決不算是一部地道的經典好萊塢電影。事實上這部拍攝於1952年的影片在好萊塢發展史中扮演著新舊兩時期轉折點的角色。《正午》中最明顯異於傳統好萊塢影片的莫過於對凱恩這個形象的塑造。傳統西部片中的英雄形象往往代表著絕對的正義與公理,而凱恩在影片中卻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由於小鎮居民不肯幫助這個曾經保衛他們的警長,使得凱恩的對立方不僅是惡棍,甚至還包括了小鎮居民。影片對凱恩作了大量的心理描寫,他開始思考自己的立場與行為,思考自己的何去何從。《正午》中塑造人物避免了過於類型化,對以往的警長形象也有了一定地顛覆,影片還放棄了西部片一貫的大團圓結局,選擇了凱恩扔掉警徽離開小鎮作為結束,增強了故事的客觀性。 《正午》拍攝於1952年,而這恰是好萊塢黃金時期剛剛結束的時間,好萊塢隨之進入了一段困頓的低潮期。直至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隨著西方社會後工業化、後社會化的愈演愈烈,新的社會藝術思潮泛濫。這些新思潮激盪著人們的思想,改變了人們對於藝術的欣賞取向和接受程度。電影的觀眾群體也發生了變化,經典好萊塢時期電影的風格已不能滿足他們的觀影需要了。四十年代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和五十年代的法國電影新浪潮沖擊和影響了當時的美國影壇,加速了好萊塢電影的變化。於是以亞瑟•佩恩的《邦尼與克萊德》為代表的一批「新式」的影片應運而生,也拉開了新好萊塢時期的序幕。 新好萊塢時期描寫人物的典型手法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善惡分明的類型化人物,而是具有更加復雜的內心世界。新好萊塢注重人物的立體化與心理化,增加了影片的層次與深度。新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特點,即在繼承好萊塢善於講故事傳統的基礎上,將影片的故事納入到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為影片融入真實性與社會性,使好萊塢電影較之以前更加具有社會意義與深度。 新好萊塢電影還受到歐洲電影的深刻影響。商業電影藝術化、藝術電影商業化成為這一時期電影發展的一個趨勢,許多歐洲藝術電影的處理方法被用於好萊塢電影中。 從經典時期到新時期,電影在好萊塢這塊土地上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演變,無論是故事結構還是人物形象或是觀念意識,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典好萊塢時期的一套手法在當代已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而更善於適應社會時代需要的新好萊塢電影卻悄然占據了觀眾的視線。 從70年代到80年代的過渡時期,新好萊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時間,美國每年生產200部左右的影片,電影與電視爭奪觀眾的競爭已達到平衡。電影保持著10到12億的觀眾,並且有了自己的越來越廣闊的海外市場。據1993年的統計證實,美國電影國內票房收入達52億,發行收入26億。視聽產品的貿易順差僅次於飛機製造出口業,為美國第二大行業。在全年世界銀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國影片佔88部。 好萊塢電影通過自身的調整完成了向後工業時代的過渡,至今仍雄踞世界電影工業金字塔的頂端,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通過對好萊塢的全面考察,有助於我們對日常生活中電影的思考,有助於我們對自己的民族電影的判斷。對一般觀眾來說,可以作為娛樂方式看待好萊塢電影;對電影創作者來說,可以學習好萊塢式商業電影獨特的藝術形式的規則;對於製片人來說,可以從好萊塢式的商業規則中,學習好萊塢的電影理念和運作方式;而對理論家來說,可以通過對好萊塢特性的認識反思的歷史和問題。考察好萊塢的電影史對於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不可不說是有所裨益。

③ 推薦幾部好看的美國科幻電影唄(2000年以後的)

《哈里波特》這個不用多介紹了吧,各種神奇的魔法真的引人入勝,我也是個哈迷~

《猩球崛起》一定要看的好片子,聚焦於人猿進化為高級智慧生物、進而攻佔地球之前的種種際遇。當然,主題不外乎是帶有警世性質的——人類瘋狂的野心所產生的惡果。

《金剛狼(X戰警)》金剛狼是X戰警中的一員,他擁有急速自愈能力,野獸般的感知能力,天生雙臂長有可伸出體外的利爪。在「Weapon X」實驗中,他骨骼被灌注入堅不可摧的阿德曼金屬。他失去了實驗醒來前所有的記憶。金剛狼是典型的越戰後涌進美國通俗文化反當局反英雄角色。

《我是傳奇》一部於2007年上映的末世科幻電影,我覺得這是威爾最好看的電影

《機械公敵》也是威爾斯密斯主演,場面絕對火爆,只要是好萊塢說的是科幻大片,那特效是絕對保證的,不然他是不敢拿出來見人的。

《盜夢空間》本片將帶觀眾遊走於夢境與現實之間,被定義為''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當代動作科幻片」。 7月16日在北美正式上映的《盜夢空間》連續三周蟬聯北美票房冠軍,值得一看。

《未來戰警》布魯斯威利斯主演,很有意思的一部科幻片

《獨立日》1996其實這部電影我實在不想推薦,都推薦煩了,主角威爾斯密斯,個人十分欣賞他的演技,獨立日就是講述未來某一天,外星入侵,然後美國用幾架F22搞定那碩大無比的圓盤,特效方面不說了,個人覺得比《洛杉磯之戰》好看的多。

《阿凡達》影片的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金額最高的電影。這是近十年來最耀眼的電影,最後一場20分鍾的大戰讓人血脈賁張。

《魔戒》
《蝴蝶效應系列》
《黑洞頻率》
《世界末日》
《X檔案》
《星艦戰將》
《黑洞表面》
《第五元素》
《黑衣人》
《奇跡》
《星際旅行》系列
《12隻猴子》
《蝙蝠俠》系列
《攔截未來者》
《未來水世界》
《12:01》
《科學怪人》
《領航員》
《機械戰察》系列
《未來主宰者》
《終結者》系列
《全面回憶》
《深淵》
《天繭》系列
《內層空間》
《異形》系列
《霹靂五號》
《蒼蠅》
《回到未來》系列
《夢境》
《特朗》
《翌日》
《E.T外星人》
《逃出紐約》
《黑客帝國》系列
《星球大戰》系列
《人工智慧》
《少數派報告》
《銀翼殺手》
《2001太空漫遊》
《第五元素》
《阿基拉》
《火星任務》
《極度深寒》
《生化危機》系列
《木乃伊》系列
《勇敢者游戲》
《超人歸來》
《地心末日》
《世界大戰》
《天煞地球反擊戰》
另外還有很多,看難介紹了,如果要直接聯系,骨灰級科幻迷
下面有參考資料,裡面各個系列的科幻電影,絕對全而且經典~

④ 美隊3就要上映了,所以在美3之前的劇情是個什麼順序求給個電影順序

按電影劇情排序:《美隊隊長1》、《鋼鐵俠1》、《雷神1》、《鋼鐵俠2》、《復仇者聯盟1》、《美隊隊長2》、《鋼鐵俠3》、《復仇者聯盟2》、《蟻人1》、《美隊隊長3》。

相關介紹:

漫威電影宇宙是以超級英雄電影為中心的共同的架空世界,由漫威影業基於漫威漫畫出版物中的角色獨立製作的系列電影。它像漫畫中的漫威主宇宙一樣,是由共同的元素、設定、表演和角色通過跨界作品所建立的。

第三階段的所有影片從2016年開始陸續與觀眾見面。由於索尼和漫威達成協議,所以蜘蛛俠已回到「復聯」世界。已經上映的影片包括:《美國隊長3:內戰》(2016年5月6日)、《奇異博士》(2016年11月4日)、《銀河護衛隊2》(2017年5月5日)等。

(4)之前之後美國電影擴展閱讀

在《美隊隊長3》裡面,奧創對這個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之後,復仇者聯盟還是團結一致保護人類的。但是在一些政治角力的背後,政府中有人認為是有必要控制一下這些超級英雄的超能力和他們的行動了。

於是,一項管控措施出台。這個措施就是要求復聯按照政府的要求來行動。任務的開展、進程和結束,都要由政府主導。

這個管控措施在復聯中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意見最極端、最兩極分化不可調和的,就是鋼鐵俠和美國隊長之間的問題,於是,這兩個同盟者之間的矛盾就此爆發了出來。



⑤ 電影的五次變革是哪五次

1.第一次變革,1872年,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

2、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

3.1888年普林斯的一種有16個鏡頭的設備在美國被授予雙專利,它是由一個電影攝影機和一個投影器組合而成的。

4、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了「囚車」的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5、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5)之前之後美國電影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

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

閱讀全文

與之前之後美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的寶藏印度電影歌曲 瀏覽:749
韓國兩女一男電影 瀏覽:188
電影愛情與婚姻觀後感 瀏覽:799
三個中國女生去泰國的電影 瀏覽:677
2017電影節拍片 瀏覽:610
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小電影資源 瀏覽:923
光顧電影院 瀏覽:287
吳亦凡電影插曲 瀏覽:434
有哪些電影網站有最新電影 瀏覽:504
笑得肚子疼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76
你放個周星馳的電影 瀏覽:62
早熟美國電影手機在線 瀏覽:491
暗戰電影解析觀後感 瀏覽:455
國外電影空中行走 瀏覽:746
共和國名將電影大全 瀏覽:996
東赫韓國電影 瀏覽:93
高質量喜劇電影推薦 瀏覽:72
怎麼使用團購的電影票 瀏覽:786
裸體模特韓國電影 瀏覽:669
日本吃人肉電影 瀏覽: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