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56568藍月亮:俄羅斯和中國拍電影有著怎樣的不同
不同的國家是不一樣的,
就像美國電影,個人英雄主義比較明顯,中國的以國家為中心的多一點,講究的是團隊精神,而俄羅斯的應該是一個多方面的,各個題材都喲涉獵。屬於多元的。
『貳』 從電影中賞析俄羅斯文化
俄羅斯地域遼闊,橫跨歐亞兩大洲,夾在東西方文化之間.在世界文化圖景中,俄羅斯和其他國家、民族間隔著一層"鐵幕",它總會搖擺於東西方之間.特殊的生存環境造就了俄羅斯民族的獨特性格.他們在大敵當前時曾表現出非凡的愛國熱情,勇敢頑強,不怕犧牲,但在和平時期,一些俄羅斯人又顯得懶散;俄羅斯擁有堪稱世界瑰寶的芭蕾舞藝術以及傑出的音樂、文學和繪畫作品,但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俄羅斯人又不太看中較高的物質文化.思考這些現象時,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起俄國詩人丘特切夫的詩句:"用智慧理解不了俄羅斯,用一般標准衡量不了俄羅斯."
『叄』 大家說一下對蘇聯和俄羅斯的戰爭電影的看法
前蘇聯和俄羅斯確實怕了不少的戰爭題材的電影。有歌頌英雄主義的也有反戰的,前蘇聯以歌頌英雄主義的為多,俄羅斯以反戰的為多。(這體現了俄羅斯民族的悲天憫人的情懷,畢竟在東正教的文化的影響和意識形態的改變)在前蘇聯如果拍反戰的影片,導演是要被批判的,隨著民主意識的增強反戰的電影越來越多,當然為了配合主旋律也拍了反映車岑戰爭的影視作品,主要是正面的宣傳,來粉飾俄羅斯的民族主義。但是老百姓都知道是真么回事。俄羅斯的戰爭影片邏輯性強,畫面感強烈,演員的表演真實,演技高超,比如「第九連」。俄羅斯的戰爭片,帥哥少,反映草根階層,體現人文主義的情懷。前蘇聯的戰爭片,英雄人物是高大全,演員各個都像羅馬天神似的,一臉的正義凜然。
『肆』 俄羅斯電影坦克大戰影評
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了解蘇聯與俄國差別的人評價,也有點兒想寫東西了……首先要了解蘇聯時代的戰爭片電影與文學,有戰壕派,主張描寫戰爭的殘酷性,對血肉橫飛的場景頁游描寫,其次,還有一派是類似中國的委婉派,所以蘇聯戰爭電影里時常會描寫一些很溫馨的場景,例如電影敖德薩里經常有士兵與朋友聊天的溫馨場景(然後突然一枚炸彈把士兵的位置爆炸了,沒有血肉橫飛,但整個敘事卻比單單描寫哨兵被炸死更能觸動人心)、還有時不時在廢墟里彈起來手風琴……《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應該算是這一派的文學電影。蘇聯二戰題材的電影與當時的戰爭文學是分不開的。這是一個蘇聯電影里比較常見的。這是蘇聯戰爭電影不同於美國好萊塢電影的一個重要差別,就是文藝性很強,所以這部White Tiger 2012在敘事方面也繼承了這種藝術氣質。俄國人拍的《動亂時代》,描寫古代俄羅斯與波蘭的血海深仇的那部電影,也是這種拍法,很文藝,很神秘,就是線性敘事看上去都不是線性敘事的樣子。
但是到了現在俄國人拍的二戰電影里,看不到這種明顯區別了,前些年的《斯大林格勒》的導演就是蘇聯時代培養的,還看得到很多蘇聯電影的風格,只是他的電影里多了一些新思維,還有一個描寫一個女記者跟一名蘇聯女軍官一起堅守在列寧格勒忍受飢餓的電影《列寧格勒》,也有一些新思維。這些新思維不能簡單看做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而是一種對蘇聯文化的排斥。但是隨著西方近些年對俄國的壓迫,俄國人好像放開了對蘇聯文化的刻意壓制,在電影里比較明顯的就是前些年俄國拍的《布列斯特要塞》在結尾明確提到了那些他們的先輩不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者,所以導演安排的旁白是,他們的理想與他們所作出的貢獻。這個他們就是蘇聯人,而非俄國人,這是很多不了解俄國與蘇聯差別的影迷所看不懂的一個點。
所以這部《White Tiger》2012,其實原文翻譯有錯,不是坦克大戰,對決,而是白虎,整個對抗狩獵白虎的過程有點兒像西洋文學史上的名作《白鯨》。而這部電影實際上也很少提到俄羅斯民族主義,不算是嚴格的宣傳片,應該是一種後葉利欽時代蘇聯意識的一種微弱浮起,整個片子倒是可以看成是新思維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者認為戰爭結束了,但是蘇聯反法西斯者還看到了法西斯的種子還在,所以那個被很多人當成神經病的坦克車長到了電影最後,還在念叨著白色虎式百年後還會出現。
『伍』 俄羅斯電影佳片大賞揭幕,將展映《太空救援》等片,你如何評價這部片
我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電影,而且這部電影當中所投入的資金是比較多的,選擇的每一個演員都非常的有價值。
『陸』 國內很少能看到俄羅斯的影視作品,俄羅斯的文化輸出為何如此之少
其實,中國近幾年引進的俄羅斯影片並不在少數,甚至民間組織和政府部門也在這方面你做了不少的工作。只是俄羅斯的作品在中國的反響並不理想,俄羅斯《冰雪女王3:火與冰》豆瓣評分才4.7,票房僅為7400萬元,《斯大林格勒》,票房不到7200萬。
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作品的題才和文化的差異,首先俄羅斯電影沒有美國大片氣勢恢宏的氣勢,也不像印度片那樣接地氣、能夠引人共鳴。其中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差異,俄羅斯電影大部分都是關於國家歷史戰爭,因為歷史和文化背景都有較大的距離,難以讓中國觀眾產生共鳴。
但是俄羅斯也在這方進行了改變,如今的俄羅斯喜劇電影,基於蘇聯的基礎,擁有大量的傳統俄羅斯風情,本土風格十分突出。同時,在故事創意上俄羅斯電影一直關注本土風俗、蘇聯時代的集體主義精神、運動競技等大國文化仍能在電影中尋覓蹤跡,但比起早期喜劇片來說,俄羅斯電影也在向輕松愉快的喜劇風格逐漸轉變,少見陰暗沉重的社會批判內容,風趣幽默的情節開始越來越多。這一點在典型的體育電影《花滑女王》中體現得十分明顯。
『柒』 對俄羅斯電影的總印象
看過好多俄羅斯拍的電影,《星星》,《莫斯科保衛戰》,《諜中諜》,等等,給我的印象是,似乎俄羅斯的電影拍的都是大喜大悲的,又象是在向人們敘述一段過往,一段歷史;雖說俄羅斯的電影從總體而言,效果與技術並不象往年的獲獎作品那麼老道,那麼豐滿,但每一部作品都能觸動人們的心弦,好多好多的電影讓人感到那種凄美,所以更多的是以人性美勝出.再加上沉寂的背景音樂,間隔隆隆的炮響,描述一個個戰場,一段段血腥,一段段聚散離合......
就拿《莫斯科保衛戰》而言,由於德軍的入侵,平靜的土地上平平的人們告別了寧靜的生活,奔赴戰場,就在這時,蘇聯中央下達了寸土必爭的指令,正由如此,眾多的年輕戰士上了前線,而大部分連武器都沒得配發就被送向戰場,他們便是德軍的炮灰,新手訓練營里的活靶子,整個場面,每一個角落都在流血,每一片土地都有人死去,為了反擊,巴掌大的土地上留下了依疊如山的屍體,那麼多鮮活的生命,由此喪失,他們,必須沖鋒陷陣,不得後退,手無寸鐵的他們用拳頭,用牙齒對抗德軍的"美洲豹",用血肉之軀迎接他們的飛梭子彈,向前被德軍打死,後退,被長官槍斃,這就是他們的結局,沒有結局的結局,留給他們的只剩下了死亡,這些樸素淳厚的農民於是成了政治延續的犧牲品,他們有的在前一天剛剛離開妻兒的懷抱,今天就命喪於此,所以有好多好多的人在剛一沖鋒時就躺下來裝死,面對鋼鐵實彈,再堅強的人心裡都會有所畏懼,更何況是朴朴通通的呢?他們殘喘,拖者傷殘的身軀掙扎著,目光凝聚在遙遠的天邊,天那邊的家,那邊的小屋,那邊的妻兒,等他回家......
戰後,當時參戰的一位德軍俘虜說:"在戰壕里,我打的手都軟了,他們手無寸鐵."戰爭是殘酷的,到現在為止,我懷疑,當時蘇聯用那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犧牲那麼多的生命,失散了太多的家庭,千百萬的人口,為的,只是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用男子幾乎死絕的代價來取得,是不是太沉重.
這凄美的電影或許把戰爭描寫的有點誇張,但卻在向我門講述一個事實,一個鐵一般的歷史,不容忘卻,這悲壯的美麗.
轉自:say雲
『捌』 俄羅斯電影<爆破>中的文化(現象)
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展現其民族文化特徵和內涵的主要內容之一。俄國是個多神教的國家,988年羅斯受洗,基督教取代多神教,而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的東正教在俄羅斯則是最大和最有影響的宗教,俄羅斯人主要信奉東正教。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東正教徒一億五千萬人,僅前蘇聯就有八千多萬人,占前蘇聯人口的30%以上。因此,在多神教,東正教及古羅斯人的神話傳說的共同影響下,在俄羅斯民間流傳著各種徵兆和俗信,這些都具體反映在俄羅斯人的言語、行為和習慣方面。
隔著門檻不握手
當我們去俄羅斯人家裡做客時,主人一開房門,我們會很自然地伸出手去握手以示問好,而俄羅斯人站在門口從來不向客人伸手,而是要等客人進門後才握手。一些上了年紀的主人會解釋說:"隔著門檻不握手,這是我們的規矩。"古時,斯拉夫人把夭折的孩子、亡故的長輩埋在自家門檻下,認為死者的靈魂會保佑全家平安無事。在俄羅斯人的心目中,門檻是極為重要的地方,所以不能站在門檻上,不能坐在門檻上,尤其是外人不能踩門檻。由此而產生了新郎在婚禮迎接新娘時必須把新娘抱進家門的習俗,假如新娘自己跨過婆家的門檻,會惹得祖宗的靈魂發怒的。迷信雖然已成過去,但這一習俗在許多地方保留了下來。
在俄羅斯,關於"門檻"有很多不祥的說法:在自己的家門口絆了一腳,家裡准遭不幸、出門時絆了一腳,辦事不會順利、不能隔著門檻送東西否則會不幸臨頭、隔著門檻問好,是不祥之兆:要麼會和人吵架,要麼孩子將是啞巴、必須邁右腳跨門檻,假如邁左腳過門檻,則辦事不順等等。
呸,呸,呸,消災驅邪求吉利
在與俄羅斯人交往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誇對方"氣色不錯"或者"諸事如意"等,對方會發出二三聲 (呸,呸!)。假如我們不了解這其中緣由,會流露出疑惑的神情。在俄羅斯按舊時的說法,眼睛集中了一個人的力量,因此歹毒的人只要看人一眼,就能毀壞他的生活。換句話,用毒眼看人,就會使其遭遇不幸,在俄語中有 (毒眼)這個說法。古時的人擔心被這種眼睛看過之後會遭不幸,就吐三次唾沫以達到驅邪的目的。後來,意思引伸到姻聽到誇獎、贊美等好話而擔心引起不吉利的後果,人們擔心魔鬼聽到這些好話以後,會傷害人。比如,古時候,俄羅斯人常常給孩子起一些難聽的名字,如: (麻子), (斜眼)等,認為魔鬼是不會對有這些名字的孩子感興趣的,從而可以使他們免遭不幸。
見人打噴嚏,要祝身體好
與俄羅斯人交往時,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突然有人打了一個噴嚏,這時俄羅斯朋友肯定會說一句祝你(您)身體好!,這已經成了一條人人遵循的慣例了。這是因為,古時的羅斯人認為噴嚏有特別的魔力,民間中有許多關於打噴嚏的預兆如: (星期一、空著肚子打噴嚏"有人送禮來;星期二打噴嚏"有外人來;星期三打噴嚏。有消息到;星期四打噴嚏,有人誇;星期五打噴嚏:有約會;星期六打噴嚏,心想事成;星期日打噴嚏"有客人上門。的傳說有關:上帝造了人,往人的臉上吹了口氣。於是人就有了生命。由此就有了一個說法:吸氣時,氣給人生命,出氣時。氣就會跑出去。人就有大病臨頭(俄語成語表示"死,咽氣").而人在打噴嚏時,先吸氣,後噴氣,通常是張大嘴巴,魔鬼會乘虛而人。就是死期臨近。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必須運用語言保護的方式,在熟悉的同齡人中間(通常是年輕人),當女人打噴嚏時。可能聽到一種不帶惡意的、開玩笑的問候:祝你身體好。就這樣,俄羅斯人一代接著一代,遵循這個傳統的慣例向打噴嚏的人問好,盡管許多人並不信教或者不知道上面提到的說法。
無端發笑是傻瓜
俄羅斯人在公共場合,如上班時或公交車中很少微笑。他們認為笑必須是真誠的。出自內心的,而莫名其妙、無緣無故的笑是不可取的。俄語諺語雲; (無端發笑是傻瓜。)我們的學生有時在課堂上突然笑聲一片,俄羅斯教師很不埋解,稱之為 (傻笑),使我們的學生常常感到委屈。在俄羅斯的餐廳、公交。劇院等公共場合。我們的同胞常常會爆發出一陣朗朗的笑聲。招來俄羅斯人的異樣目光。
『玖』 俄羅斯電影影評
我是復制的!!!!《兵臨城下》難能有女人熱衷於在戰爭片中尋求自身的價值,權利永遠不是她們最終追逐對象,與此同時女性似乎往往在戰爭中扮演著浪漫因子的締造者。連我也不相信自己是戰爭狂人,可是卻某種意義上極度痴迷著戰爭片,尤其在整個人傾頹殆盡之時,眼球竟然也能聚焦在這種名叫戰爭的男人游戲中絲毫無轉動之力。
兩年裡第三次看《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s),之前的幾天感覺自己就要倒下了,被無形的槍林彈雨狂掃,心中大義凜然地高呼著:「向我開炮!」實則心知肚明子彈還沒上膛你丫準保第一個躺倒裝死。
再次遭遇另我窒息的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一個神槍手,最高稱謂,甚至遠高於歷史賦予他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的HERO。
一個原本烏拉爾地區的牧羊童,澄澈的眼眸透過獵槍的準星只有惡狼的賊眼,意念中祖父的一個聲音鳴響:「我是一塊石頭,我一動不動,慢慢地將雪含在嘴裡,這樣它就不會感覺到我的呼吸,我從容不迫讓它靠得再近一些,我只有一顆子彈,瞄準了它的眼睛,我的指頭輕輕按在扳機上,我沒有顫抖,我現在是一個大男孩了......」一槍擊斃的精準!
然而可笑的開場拉開帷幕,蘇軍沖鋒,指揮員大喊:「領到槍的人往前沖,沒有槍的從犧牲的人身上拿。」神槍手瓦西里竟然沒有配到槍,被發到的只有五顆子彈。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我要槍!」
一片屍骸下,瓦西里就用他手上的五顆子彈五槍擊爆德軍高官的五顆頭顱!
於是數十名德軍軍官的頭顱先後被瓦西里射開了花,在戰爭期間,敵人的恐慌不堪,急忙派遣號稱「軍中第一狙擊手」的柯尼格少校來「獵殺」瓦西里,瓦西里終於棋逢對手。雙方暗地的廝斗甚比地對空的襲擊還來得動迫人心。
瓦西里發現對方的瞄準鏡反光,讓奮死營救的愛人舉起一塊碎玻璃,德軍少校從而暴露方位被擊中了右手,然而卻距瓦西里的目標頭顱還遠,較量還未完結......
瓦西里助手騰空一躍,被德軍少校一槍擊落,生死只在一瞬。真是有高手過招的快感,Oneshoot,Onekill的狙擊手境界!
說實話,德軍少校的死法是本片的敗筆,他以為成功以後,竟然晃悠悠地走在空地上,偏偏被瓦西里來了個明目張膽的射殺,這完全背離了狙擊手的原則。
自古「英雄救美」,這里偏來個「美人救英雄」,美麗的猶太姑娘塔妮婭勇敢執著,不但輔助瓦西里在一個回合中贏得了勝利,還為了鼓勵瓦西里英勇殺敵,半夜時鑽到了他的毛毯下面,倆人之間一番火熱的激情瞬間爆發,戰爭中的愛情以此種隱澀的形式賦予了更猛烈的實現,直另人感到世間單純貪圖肉慾快感的淺薄和蒼白。正如男同胞談及瓦西里的槍法自然會拿CS說事,女人看戰爭的視點自然會女人特色,危情時刻迸發的激情慾呼不得的高潮更是妙不可言,亂世下的愛情定會驚天地泣鬼神!
然而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說,這種愛情模式飽含著好萊塢類型片的色彩,比如有的觀眾一看到朱迪勞和女主角同時入畫就會猜測到結局肯定是男女主人公厲經戰爭磨難,最後在戰地醫院重逢,因為兩人必然會失散其中一個必然會受傷,是的,不出人所料,然而就是俗套怎麼樣,看到瓦西里走向躺在病床上的塔妮婭,鏡頭拉遠呈現大景深全景,誰的心裡不是酸甜苦辣百味俱全?排除結局套路不管,第三次觀看,我更多注意了一下它的場面調度,發現導演還是設計得用心良苦的,類型片也自有類型片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