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祈求反映美國或歐洲政治丑惡或政治欺騙的電影
滑頭紳士闖通關/搶錢紳士/高貴的紳士 The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1992)
湯瑪斯傑佛遜強森是個能言善道的騙子,但是一般的小騙局早已難不倒他,這回他想要試試不一樣的...把自己變成國會議員!成為議員的他,不但想盡辦法騙吃騙喝騙財騙色,還把官員們唬得一愣一愣的,然而這一切才剛開始而已...
作大英雄 Wag the Dog(1997)
美國總統捲入了一起性丑聞之中,正巧總統選舉臨近,總統特別顧問於是趕緊組織人馬應付。他找了一個好萊塢的製片人幫忙,憑空製造出了所謂阿爾巴尼亞危機新聞,終於成功轉移了公眾的注意力。
風起雲涌/原色 Primary Colors (1998)
"影片把柯林頓夫婦狠狠地影射了一番,既有贊揚,也有辛酸的嘲諷。 美國的選舉政治就是高技術的狗咬狗的游戲......"---李大嘴言
2. 電影美國騙局,結尾劇情疑問
首先,所有之前的回答都不對 或者不全對。(我的個人看法)
我看的也是dvd搶險版本 翻譯的驢唇不對馬嘴。
我英文不算高明 以下是我理解的
fbi在最後被男女主人公擺了一道 就是在黑幫老大律師那裡 之前全都是真的 那些議員和參議員最後都進監獄了
電影的重要轉折點在 男主人公被黑幫綁在車上的那個時候。
這一段表述的不多 而且是穿插在男主人公和他老婆吵架中的。
不過具體內容是這樣的。
在車上的時候,男主人公的騙子身份就已經暴露了,但是他被fbi脅迫和所有的全都是局有沒有暴露不清楚。 為了求不死,他告訴黑幫們會有200萬的錢,真錢,可以轉賬的。
黑幫們為了得到這兩百萬 所以沒殺男主角。
男女主角設套,找人假冒黑幫老大的律師從fbi那裡騙到了兩百萬。
這里要注意一點,這筆錢從來沒有到黑幫手裡。 因為如果這筆錢到了黑幫手裡,黑幫老大也就完了。 也會就和其他的政客一樣進監獄。
這兩百萬一直在男女主人公手裡。 之後他們用這筆錢逼迫fbi放過男女主人公和削減市長的刑期。
影片結尾的時候,男主人公老婆是坐著黑幫的車走的。
車開走之前 黑幫 有和男主人公對話
黑幫:" You know, my boss knows u did him a solid."
你知道,我老闆清楚你幫他。
男主人公:"Yes, i did."
是的,我知道。
男主人公:「 We never take a nickle so they can't take him for nothing"
我們沒拿一分錢,所以fbi對他沒任何辦法。
男主人公:」I was never gonna let that happen."
我原本就絕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因為這兩百萬都還給fbi了 所以fbi沒有證據對黑幫老大下手。
黑幫老大清楚 如果不是男主人公最後設局 那麼fbi探員就會見到黑幫老大的律師 黑幫老大就會收到錢 那麼他也會被抓。
所以黑幫才會和男主人公這么說。
我中文多年不用退步很多,如果有錯字或不通順的地方 請見諒。
以上都是我自己的看法 未必正確
3. 《美國騙局》這部電影是不是太過低俗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FBI在紐約哈帕克和長島的進行了後來名為「阿伯斯坎」(Abscam)的調查行動,原本旨在調查偷竊案的FBI卻意外從案中發現了眾多違法的官員腐敗行為。在一系列調查之後,最終有一名參議院議員、六名眾議院議員、一名新澤西州議員、一名費城市議員和一名移民局官員被定罪。該案在當時引起巨大轟動,不但是因為在美國歷史上頭一次有如此大量的民選官員腐敗,而且也因為FBI在調查行動中對卧底探員毫無底線的使用和大量的釣魚執法行為。迫於輿論壓力,在該案司法程序完畢之後,時任的美國司法部長本傑明-希維勒提(BenjaminCiviletti)專門就此類案件發布了《美國司法部關於FBI卧底行動指南》,該指南明確規定了FBI探員在進行卧底調查行為中應當遵循的司法規則和流程。導演大衛-歐-拉塞爾根據這個故事改編而成了新片《美國騙局》,在2013年的北美電影市場的聖誕檔正式上映。
4. 求一部美國電影名,關於詐騙的,有個情節是,男女主角在一場橄欖球比賽跟一個土豪華人對賭,前幾把都輸了
《焦點》是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於2015年出品的一部電影,影片由約翰·雷誇和格倫·費卡拉聯手執導,威爾·史密斯、瑪格特·羅比和阿德里安·馬丁內茲等聯袂出演。
5. 高智商犯罪戲的「鼻祖」一一美國電影《The Sting》(騙中騙)
《The Sting》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環球影業推出的,一部高智商犯罪喜劇類影片。
該片獲得 第46屆奧斯卡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等7項大獎, 稱得上是高智商犯罪類電影的「鼻祖」。
好萊塢之後的《十一羅漢》、《美國騙局》等影片以及香港的《賭神》系列,都可以從中找到《the sting》的「影子」。
影片講述的是1936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一群亦俠亦盜的騙子,為死去朋友復仇,「組團」與黑老大鬥智斗勇的故事。
該片構思精巧,邏輯嚴謹,情節跌宕起伏,劇情輕松詼諧,放映時長兩個小時,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就度過了……
電影的最大亮點,是男2號藝高人膽大,施展各種奇招妙手,行雲流水,天衣無縫,騙得對手暈頭轉向,看得觀眾目瞪口呆。
最刺激、精彩和高潮的情節,是在電影結尾:
黑老大經過兩次「試賭」,均大獲全勝,徹底打消了顧慮,決定孤注一擲。
這天,他又「如約」收到「消息」,立即從自家銀行提取50萬 現金,到男2號經營的「賭馬站」豪賭。
小貼士:1930年代,50萬 已經是一筆天文數字的款項了。那時,芝加哥規模大一點兒的賭場,一周的營收才有1萬 左右。
話說,黑老大交付賭金以後,就到觀眾席就坐,靜候「之前約定」的賽馬奪魁。這時,「合夥人」突然出現,「好心」與黑老大確認投注結果。
因為,這次的「消息」和前兩次略有不同,買第二名才能中獎,而不是如前兩次的,要求買第一名……。
黑老大粹不及防,直接懷疑自己剛才聽錯了,抑或是「合夥人」之前在電話里說錯了。他急忙沖向櫃台,氣急敗壞,想搶回他的賭金。
就在這千鈞一發,賭馬站突然沖入一班荷槍實彈的FBI,他們收到線報,要在犯罪現場將男2號人贓並獲、繩之以法。
緊接著,「火並」開始了,眾目睽睽之下,男1號和男2號都中槍身亡。這時的黑老大已經如驚弓之鳥,為了保住小命,他乘亂跳離現場,絕塵而去……。
等黑老大蹤影全無,男1號和男2號竟然奇跡復活了,全體在場人員拊掌大笑,一起舉杯慶祝大功告成。
原來,這就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驚天」騙局:賭馬站是假的,透露消息的合夥人是假的,工作人員是假的,其他賭客是假的,連最後抓人的FBI也是假的……
他們全都是「演員」(戲里戲外都是),並且是一夥的,他們演這出「戲」的目的,就是黑老大的50 賭金。
我們用中國的「三十六計」來做總結,看看都用了哪些招:瞞天過海,偷梁換柱,借屍還魂,兵不厭詐,聲東擊西……
面對這樣的組合拳,黑老大怎麼可能招架得了。他平白無故,白白損失了50$金錢,還覺得自己一點兒都不冤一一至少保住了小命。
他或許也知道中國的俗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高明的騙術不過於此,被騙的人始終被蒙在鼓裡,居然還覺得自己挺走運。哈哈哈哈哈……。
本片純屬商業 娛樂 片,不是那種能發人深省的類型。要說有什麼感悟或收獲,還真談不上。
不過,有三點啟示,值得與朋友們分享一下:
第一,千萬不能貪,干萬不要佔小便宜,這是所有被騙人的共同缺點。「你貪戀的是別人付的利息,別人惦記的可是你的本金」。
第二,凡事一定要冷靜,不要太著急,不冷靜容易喪失理智,頭腦一發熱,一定會吃大虧。
第三,眼見不一定為實。你看到的所謂「事實」,都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東西。
最後,隆重介紹一下兩名主演,當年在好萊塢可是鼎鼎大名、如雷貫耳:
一位是溫文儒雅的紳士,老戲骨保羅.紐曼,另一位是豐度翩翩的「小鮮肉」,青年才俊羅伯特.雷德福。
兩位影帝同台飆戲,也為本片增色不少。
好了,劇透到此為止。電影精彩與否?還是請朋友們去自行感受吧。
6. 求一部歐美的欺詐類電影的名字
你說的不太詳細·不過有部電影很像·《逍遙法外》萊昂納多 湯姆漢克斯主演這部電影劇本源自一本最暢銷的傳記小說,講述一名千面騙徒法蘭克阿伯尼爾(FrankAbagnale)的真實故事。他是一名逃學少年,學業成績平凡,於是另尋生命刺激。他用高明的詐騙技巧,成功偽裝為副機師、助理檢察官、代課老師、急症室主管四處行騙,騙取金額數以百萬計,法蘭克犯案時只有19歲,在六十年代來說,絕對是令人咋舌的年青犯罪天才。他的大膽盜行最終引起聯邦密探卡爾(CarlHanratty)將他視為首要追捕的目標罪犯。里安納度狄卡比奧就是飾演這個年輕智慧型罪犯;湯漢斯則飾演聯邦探員,兩人鬥智角力,展開一場棋逢敵手的捉與捕的游戲。 如果是的就告訴我
7. 電影《美國騙局》改編自美國80年代國會貪污案,這個案件的真實故事是什麼
《美國騙局》改編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聯邦調查局的一起真實案例:代號為ABSCAM的釣魚執法行動。ABSCAM是「Arab-scam」的縮寫(對應作為魚餌的那位「阿拉伯酋長」)。這是一部美國元素濃厚的電影——當然不是指好萊塢行銷全球的那些電影元素:動作、爆炸、科幻、大場面(本片都沒有),也並不僅僅指片中七八十年代人物那「美國洗剪吹」的造型、城市景觀、BGM,還有那特定時代的社會經濟背景。盡管這是一個特定時代關於詐騙、釣魚執法、官員行賄的犯罪故事,可沒有哪個文本會單純的只講它表面的故事。
8. 電影《美國騙局》影評: 欺騙生活欺騙自己!
生活在這個充斥著欺騙的社會,有時不得不用謊言來偽裝自己。人們似乎總是在爾虞我詐,為了一己私利,甚至自己都騙。我畝談褲們說服自己,購買東西,不管需要與否。我們粉飾謊言,不顧風險,對醜陋侍前的事實視而不見。我們總是用各種方式欺騙自己,只迅簡是為了生活。
影片以艾文與西德尼之間相互描述來介紹這兩個欺騙者的性情與生活,艾文與西德尼都是來自底層的小人物,卻都有著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艾文兒時爸爸就面臨著各種困境,而他為了生活,便開始了他欺騙的生活。西德尼不想在生活的確定中度過,她能夠熱情而又有尊嚴的活著,她有自己的夢想,卻只是想快點變成別人,而不是自己。
兩個人彼此相互欣賞,一拍即合,開始經營他們的騙局事業.他們利用希望騙取那些處於人生低谷絕望的人們,花言巧語賣掉那些贗品畫作。一切都那麼順利,他們享受這財富所帶來的快樂,過著看似美好的生活。
然而一次貸款騙局中卻被一個警察所抓捕,兩人不得不與里奇合作,設局抓住一些腐敗貪污官員。開始我以為只是認為這是一個警察的正義之舉,後來里奇的粗暴脾氣,自以為是改變了我的看法,我開始覺得他是一個急功近利的人,但抓一些國家的蛀蟲總是沒錯的。但越到影片後面,我越覺得里奇其實才是那個真正的騙子。他利用艾文來設局抓捕那些為國家服務的,盡管其中也有些貪腐之人,他只是想要自己變得廣為人知,吸引人們的注意,獲得他想要的榮譽。我必須承認我被表象所欺騙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就在里奇好像完成了全部的他想要的事情,艾文也因此失去了麥卡因這個朋友,形勢卻發生了360度的大逆轉,艾文用自己的才智狠狠地扇了自以為是的警察一個耳光,逆轉了局勢,里奇在公眾面前也沒有被提起。
欺騙生活的同時,其實欺騙的是你自己。生存的藝術,是個永無止境的故事。你可以愚弄自己那麼久,當你再一次改變自己時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