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法國電影政治傾向

法國電影政治傾向

發布時間:2024-05-10 17:05:38

① 你對法國電影史的看法 一千多字數··

30年代 1超現實主義電影 在電影誕生的二十餘年後,伴隨著歐洲先鋒藝術運動的興起、義大利人卡努杜為電影正名的努力以及世界大戰帶來的各國電影市場相對隔絕,「先鋒」的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了電影領域,做為一種媒介,電影的表現手法(相對梅里愛以敘事為基礎的視覺幻像)被統一到了人傳遞自身的渠道之內,這期間最為明顯的例子是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做為培育出印象派電影的法國來說,順勢發展出超現實主義電影並不值得意外。 超現實主義電影最為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的布努艾爾和法國的讓·考克多,1925年布努艾爾借參加一個國際會議的便利降臨巴黎,在那裡首先結識了一批繪畫的朋友並嘗試著指導戲劇,經過三年超現實主義氣氛的浸潤,他和達利以類似凱魯亞克後來「自動寫作」的方式創作《一條安達魯狗》也就顯得水到渠成了。並且這種傾向貫穿布努艾爾一生的創作,使他的多數作品都可以做為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探討的範例。 總的來說,超現實主義電影的根源是精神分析學說,並且和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相同,皆是文學、美術領域的先鋒藝術運動的擴散與綜合。 2詩意現實主義 在三十年代的傳統劇情片創作中,詩意現實主義是股最重要的傾向,這個名稱並不準確,以當時慘淡的國家經濟為背景,這些電影中彌漫著困頓傷感的聲調,講述的都為找不到希望的悲觀故事。 這一潮流的代表人物是讓·雷諾阿以及馬賽爾·卡內。演員讓·加賓主演了幾部最重要的詩意現實主義電影。 卡內的《霧碼頭》在詩意現實主義貫常的封閉之中融入了飄忽的氣氛,用蒙蒙霧氣給中景大行其道的舞台劇式傳統電影帶來了神秘的清新氣息。 40年代 1剛硬 雅克·貝克、羅伯特·布列松、雅克·塔蒂三人的作品,雖然主旨與趣味向去甚遠:貝克的犯罪題材電影、布列松帶有宗教禁慾感的極簡主義作品、塔蒂冷漠諷刺現代生活的喜劇,但表現手法上,都遵從克制的原則,減少了主觀音效的使用,鏡頭與人物的距離更靈活,對話的重要性下降,以上特點構成了四十年代法國電影的主要風貌,僅從電影業內部的影響探討,這是以雷諾阿為代表的三十年代主流電影衰落後必然的顛覆(過渡的過程在貝克身上尤其明顯),雖然詩意現實主義的悲觀調門被多少保存下來了,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願意認為冷酷和失敗才是世界的真相。 2獨立公司 在談論「新浪潮」時,梅爾維爾一直是無法越過的一環,這取決於梅爾維爾的製片公司對後來的特呂弗們深遠的影響。1949年,梅爾維爾自籌資金拍攝了《大海的沉默》,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上映後取得成功,為他自己的製片公司持續運作創造了條件,成為「新浪潮」諸將津津樂道的擺脫大製片廠取得經濟藝術雙重獨立的先例。 《大海的沉默》全片人物對白不多,情節靠畫外音推動,從風格上來說是標準的法國四十年代作品,梅爾維爾在後來的創作中將剛硬冷峻的風格一直維持了下去。 3類型片 法國的好萊塢式類型片正式成型於四十年代,喬治-亨利·克魯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克魯佐出道於四十年代,在五十年代達到個人事業的高峰。擅長拍攝壓抑而具諷刺性的惡棍人物驚險片。 50年代 1新浪潮 「新浪潮」一稱指向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法國電影業新導演大量涌現的潮流。新浪潮產生的背景中,有三件事很重要,一是上面提到的獨立製片公司成功先例;二是安德列·巴贊電影理論的崛起;三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出現,分別從經濟、理論等方面為新浪潮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新浪潮之「新」,主要體現在經濟層面,年輕導演擺脫製片廠體系,絞盡腦汁籌集影片拍攝資金的做法前所未有的普及開來,無論遺產、房產、朋友間的集資以及國家或企業資助,都成為譜寫銀幕詩篇的彈葯。當然,個人所能夠負擔拍攝成本仍是以設備的成本普及為前提,此後的幾十年,由於技術發展,資本獨立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導致傳統的大型電影製造企業影響力不斷下降,最終將走向消亡與轉型(日本的情況尤其突出)。 一般意義上的新浪潮導演,以五十年代《電影手冊》的幾位撰稿人為主,雷乃、瓦爾達等左岸知識分子通常被稱為「左岸派」,左岸派與新浪潮互相交錯之處甚多,無法劃出明晰的分野,比如政治上新浪潮整體偏右,但戈達爾無疑是個異類,左岸是左派的,可大多數時候態度柔和甚至曖昧;左岸擅用形式,但瓦爾達的作品在這一點上跟新浪潮的距離更短,相對左岸派依附文學的形勢探索,戈達爾不過更偏重音樂以及美術而已。故此我們很多時候把新浪潮和左岸派混為一談,在這一語境下,「新浪潮」的含義趨向含混而蓬勃的潮流,並進一步成為國際上命名電影盛世的慣例,比如後來的「捷克新浪潮」、「日本新浪潮」等等。 2紀錄片與半紀錄片 五十年代中後期的紀錄片發展出現了新的轉機,除開新聞作用為主的戰爭紀錄片,製作者更在意自身視角的表達。拉摩里斯和讓·魯什是這一期間重要的導演(還應算上一般歸為左岸派的克立斯·馬克以及雷乃),拉摩里斯最好的作品來自以兒童為主人公、賦予動物或非生命體人格的半劇情半紀錄電影,和後來基亞洛斯塔米的作品形式接近,這些篇幅不長的傑作畫面充滿詩意;魯什五十年代末開始在非洲拍攝用人類學目的介入的紀錄片,攝影基本為手提輕便機,時常有魯什與主人公討論以及解說的畫外音,和今天的《動物世界》欄目非常類似,和魯什聯系緊密的一個概念的是「真實電影」,真實電影與同時期出現的直接電影最大的不同在於製作者會刻意引導、調動被記錄者的情緒,介入並影響觀點的發展,大部分時候,真實與直接的區別被歸入歐洲和北美的地域劃分,然而就技術角度來說,真正的真實電影數量非常稀少。 60年代 1田園之風 在六十年代的法國電影業中,以鄉村為故事背景的優秀影片集中出現。讓-保羅·拉帕諾和克勞德·貝里是突出的兩個代表,拉帕諾藉助稍強卻柔和的用光打在城堡樹叢之類典型象徵物上烘托懷舊的浪漫情調,貝里的視線則要悲觀一些,使用鄉村風光營造反差的美感。候麥則在第一部長片之後便將主要陣地轉向精挑細選的田園舞台,做為一位大力探討男女情感關系的導演,純粹的背景無疑能為他提供更有說服力的效果。而其他一些前輩導演,比如布列松,這一時期也來到了鄉村工作。 2政治 六十年代末的政治風潮席捲全球,法國政治電影無論質量數量都無法與她的歐洲近鄰義大利相提並論。這期間法國最為耀眼的政治影片出自希臘移民加夫拉斯之手,加夫拉斯用攝影相對通俗而剪輯凌亂的風格講述政治陰謀、當局迫害。發展到七十年代,法國政治電影水準有所提高,但一般都以類型片的形式示人,手法上用了當時法國電影獨有的特色,比如反映種族問題的《無辜的強暴》用了散漫的不同層面多線敘事;戈達爾在因為車禍暫時離開故事片拍攝與1968年之間先後組建了「維爾托夫小組」和「聲音影像」兩個拍攝小組,用抽象但又強烈的語氣闡述政治問題的關節所在,形式更靈活。 70年代 1裸露 法國於七十年代開放了電影拍攝的尺度,直接導致情色電影大批涌現。賈斯特·傑克金憑借虛妄封閉感中充溢幻想氣質的作品在這一潮流中確立了自己的位置,他的柔光運用達到泛濫的地步,但也確實人為製造出了甜蜜的觸感。而另外一些導演,比如天生喜好接觸爭議的巴貝特·施羅德,更藉助開放的機會推出了虐戀題材的作品來達成先前受禁止的計劃。總的來說,法國導演對於裸露的興趣止於維持人物關系的可信度。 2新浪潮的孩子 七十年代出道的導演中,有幾位和新浪潮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耳濡目染新浪潮諸將的創作,是新浪潮著力不一的學生。克勞德·米勒曾經擔任特呂弗的副導演,某些時候被視為特呂弗的繼承者,他一再在作品中提醒我們反思被忽略的生活真相,溫柔的點醒對游戲規則的蒙昧認知。六十年代進入《電影手冊》的安德列·泰西內則用優雅的筆觸描繪年輕人蛻變的過程。這一批導演的心態跟手法普遍比較柔和。

② 法國黑幫題材的電影有哪些

一共有3部。

1、暴力街區 Banlieue 13(2004):

法國巴黎黑勢力橫行,以大毒梟塔哈(Bibi Naceri 飾)為首的黑幫更是橫行無忌,連當地警方都懼怕三分。軟弱的警方無法對抗勢力強悍的黑幫,只能用圍牆和工事將不法分子所在的區域隔離。在這個被稱為「13區」的地方,魚龍混雜,暗流涌動。

年輕的小混混雷托(David Belle 飾)拒絕塔哈的毒品生意,雙方發生激烈沖突。雷托原本將塔哈扭送警察局,結果遭到腐敗警察的算計。塔哈不僅逍遙法外,雷托的妹妹羅拉(Dany Verissimo 飾)也被大毒梟帶走。

2、暴力街區13:終極 Banlieue 13 - Ultimatum (2009)

凌亂不堪的13區在上一部《暴力街區》時間設定的兩年後再次陷入了大宗陰謀事件,達米安上尉(西里爾•拉法埃利 Cyril Raffaelli 飾族歲散)與雷伊托(大衛•貝利 David Belle 飾)這次的對手是不擇手段的房地產商——13區將因他的房地產計劃而毀滅。

在利益集團實施一系列精心籌備的栽贓行動後,13區的暴力一面被推向媒體的風口浪尖,13區一時間成為國民心中殘暴的象徵;達米安又身陷囹圄,極度不利的局勢下,雷伊托成為13區最後的希望。

3、暴力街區 Brick Mansions(2014 翻拍暴力街區 Banlieue 13)

美國底特律不斷升高的犯罪率和持續擴大的犯罪勢力讓警方苦不堪言,為了控制這些「不穩定的因素」,警方劃兆氏出了「紅磚特區」,用以隔離罪犯和平民。

在特區之中,以毒梟特里梅因(羅伯特·菲茨傑拉德·迪格斯 RZA 飾)為首的犯罪集團掌控著大部分的資源和權利,構築了一種岌岌可危的微雀鍵妙平衡。

一場意外讓利諾(大衛·貝爾David Belle 飾)成為了特里梅因的眼中釘,為了引出利諾,特里梅因綁架了他的女友羅拉(卡塔利娜·丹尼斯Catalina Denis 飾)。

與此同時,野心勃勃的探員達米安(保羅·沃克Paul Walker 飾)亦希望能夠將作惡多端的特里梅因捉拿歸案,個性迥異但境遇相同的利諾和達米安走到了一起,決定聯手。

(2)法國電影政治傾向擴展閱讀:

正面評價:

《暴力街區》玩命警察和孤膽梟

雄組合成『板磚雙煞』大戰機車黨。挑戰你的視覺神經之外,緊張氣氛的配樂也讓人心跳加速。但該片並非只注重感官刺激,暴力背後的一直充斥著人性、政治野心、騙局、虛假繁榮、貧富懸殊、種族歧視等,影片最後拆除隔離紅磚牆後,富貴和諧相處、黑白種族相互扶持引人深思。」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暴力街區》無論是對觀眾的視覺沖擊和觀影體驗,還是影片傳遞的精神內核、影片主旨,能讓不同層級的觀眾有著各自暢爽十足的觀影收獲,堪稱是一部兼具娛樂性與藝術性、填補暑期檔電影市場空白的絕佳大片。

由基美影業與法國歐羅巴聯合出品,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擔綱監制、製片、編劇的動作電影《暴力街區》今天起(8月1日)就將在全國院線上映。

這部集合了追逐、跑酷、槍戰、嘻哈以及動作等多種元素的大片,也同時在今日發布了幕後製作特輯,以這種特殊的方式來紀念該片主演保羅·沃克,與整個劇組之間難舍難分的親密友情。

反面評價

演技方面,大衛貌似只有兩種演法,大吼大叫和一臉呆滯,相比之下在好萊塢動作片里浸淫多年的保羅,駕車、持槍、談判,均演得有型有款。作為法蘭西的舶來品,這兩位的對手戲完全沒有好萊塢雙雄片的默契與自如,許多笑料顯得生硬。

在劇情這方面,沒有「新穎」之處,新版與舊版的相似度甚至在百分之九十以上,除了把搭救妹妹改成了搭救女友外,基本上沒能看出這部片子的「新」體現在何處。

而且劇情上也存在不少漏洞。影片是式微的題材,要是缺少了新意,結果就可想而知了。要是沒有了保羅·沃克,以及混合著嘻哈音樂的那些跑酷動作,這部電影只能淪落到更加平庸的程度。

保羅·沃克(Paul Walker,1973年9月12日-2013年11月30日),出生於加利福尼亞格蘭岱爾市,美國演員、模特。

1986年,13歲的保羅·沃克出演了銀幕處女作《壁櫥里的怪物》,開始電影事業。1998年,保羅主演了喜劇電影《寶里寶氣大追擊》。緊接著,《歡樂谷》、《校園藍調》等許多影片都有了他的身影[1]。2001年,保羅和范·迪塞爾主演了賽車動作片《速度與激情》。

2002年,保羅憑借在《速度與激情》中的表演獲得第11屆MTV電影獎最具突破男演員提名。2006年2月17日,他主演的《南極大冒險》在美國上映。2009年,保羅憑借在《賽車風雲》中的表演獲得第11屆青少年選擇獎最佳動作/冒險電影男演員提名。

2011年,保羅主演的《速度與激情5》獲得青少年選擇獎最佳動作電影。2013年5月24日 ,保羅主演的《速度與激情6》在美國上映;11月30日,保羅·沃克在洛杉磯一起車禍中身亡,年僅40歲 。

2015年,保羅的遺作《速度與激情7》在中國大陸上映,內地票房累積達24億元 ,全球累計票房15.11億美元 。

③ 你如何看待法國電影

我覺得法國電影其實很不錯的,在愛情方面的電影,像巴黎愛情這部,那種歐洲紳士浪漫的情懷表現的非常淋漓盡致,總體來說,我對包括電影的印象非常不錯的,其次,他們的劇情也是比較的緩慢,整部電影可能都會有2~3個小時,能夠更好的享受電影的魅力。

④ 法國電影《解放軍佔領巴黎一》是什麼意思

其實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待這部32年前的電影,可以說影片談不上醜化中國人,上世紀70年代的法國人對中國的認識畢竟有限,其反映和諷刺了法國被佔領後上至總統下至平民社會各階層的反應,選擇解放軍為佔領軍只是為增加該片的喜劇效果和一定的政治傾向。這當然是對那場破壞性極強、給中國人民造成深重災難的「文化大革命」的可笑的、嚴重的誤讀。

⑤ 電影的風格有哪些

1、實驗電影

實驗電影一般是指拍攝風格和製作方式與那些主流的商業和紀錄片相異甚至對立的影片,或者以一種新的視聽語法出現,或者新的類型。

這種電影早期主要是用16毫米膠片拍攝,大部分沒有傳統的敘事情節,主要表現風格是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1960年代中期地下電影運動蔓延到西歐之後,人們便絕少使用「實驗電影」一詞,而代之以「地下電影」。

2、超現實主義電影

現代電影的一種運動,1920年興起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潛意識的種種狀態。

3、室內劇電影

室內劇電影是二十年代出現在德國的一種與表現主義電影相對立的電影。 "室內劇"原來是德國戲劇導演馬克斯·萊因哈特創造的一個術語,專指一種供小型劇場演出的,恪守時間、地點、動作三一律的舞台劇。

4、街道電影

街道電影(st reet film)是室內劇電影影響下出現的一些以街道為主要動作背景的德國電影。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在《從里加里到希特勒》一書中創造這個詞。

5、黑色電影

黑色電影不是指一種類型,而是指主要歸屬在偵探片或犯罪片中的一種特殊電影風格,往往關注於道德的腐化。東亞黑色電影的開端是1979年著名影星趙雅芝主演的經典電影《瘋劫》。一般認為嚴格意義上的黑色電影應該是好萊塢出品的黑白電影,年代在1940年-1958年之間。也有人將少量歐洲電影或彩色片稱為黑色電影。60年代以後具有黑色電影風格的影片,被稱為新黑色電影。

⑥ 歐洲藝術電影出現的背景是怎樣的

歐洲封建社會政治和經濟配好形勢的穩定。
農業穩定,交通與商業的繁榮給城市注入了新的血液,封建秩序已經牢固地樹立起來,宗教的狂熱一步步上升,許多威名遠揚的教會和主教大人,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發揮著很大的影響,其中不泛深諳建築、雕刻和繪畫的有才能的藝術家。
法國電影從印象派,詩意現實主義,新浪潮,左岸派等統領電影培空鉛藝術一直到現在顯得有些疲軟,貌似虧配新浪潮之後的法國電影一代一直沒有太多新力量和新動靜,直到最近幾年貝特朗芒蒂格(《野小子們》)揚岡扎樂茲(《刺心》)開啟了一種新法國電影,「新感觀電影」。

⑦ 多推薦幾部關於法國大革命的影片

Les Mariés De L'an Deux.1971
影片名稱: 亂世冤家
主要演員: 讓.保羅.貝爾蒙多 瑪萊妮.約伯特
影片簡介:
1786年的某一天,在大西洋洋面上,航行著一艘印地安人的貨船。貨船的底艙躲藏著一個名叫尼古拉.菲利貝的法國人。他從小由南特市一家酒店老闆戈斯蘭收養,並和戈斯蘭的女兒夏洛特結為夫婦。有位男爵瘋狂地愛上了夏洛特,憤怒的尼古拉將男爵殺死,畏罪出逃。1787年春,尼古拉輾轉來到了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查爾斯頓,憑著他的聰明才幹,僅在五年之內就成為該公司老闆阿瑟達維松身邊的紅人。達維松又將自己女兒瑪格麗特許配給他。尼古拉和瑪格麗特舉行婚禮時,有人揭露尼古拉早已結婚,這違背美國的教規,婚禮中斷。兩星期後,達維松派尼古拉去法國銷售小麥。這時的法國剛剛建立了共和制的新政權,國內局勢動盪。尼古拉銷售小麥,雖遭市政府議員的非難,但他是雪中送炭,受到當地市民的歡迎。尼古拉得知妻子夏洛特因愛上蓋朗德侯爵而逃往鄉下,為了找到夏洛特,他毅然救出了因謀反而被捕的侯爵的妹妹波麗娜,自己卻?鐺入獄被判處死刑。後來,在他兒時的夥伴西蒙的幫助下,尼古拉越獄逃到了偏僻的鄉村,與蓋朗德侯爵等保皇黨人不期而遇,一場混戰,隨尼古拉一同越獄的另一囚犯當場被打死,尼古拉倖免一死。爾後他又作為波麗娜的救命恩人被奉為上賓。尼古拉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夏洛特。他勸她回家去,但夏洛特不願離開。蓋朗德怕美女被別人奪去,決定和夏洛特結婚。波麗娜得知哥哥要結婚,她也執意要嫁給尼古拉,這就引起另一貴族青年聖奧班的妒意,便撥劍要與尼古拉決斗。聖奧班邊斗邊大聲叫嚷:「尼古拉是共和國派來的密探。」於是許多貴族紛紛拔劍助陣。尼古拉寡不敵眾,束手就擒。夏洛特意識到保皇黨不會輕易放過尼古拉,她當場言明:「他是尼古拉.菲利貝,是我丈夫」,在場的人目瞪口呆,夏洛特立即挽著尼古拉離開了大本營。途中夏洛特發現尼古拉的項鏈盒裡有瑪格麗特的照片,又聽說他回國是為了和自己離婚,不禁醋意大發。這時正巧法國親王路過,夏洛特忿然坐上了親王的馬車。親王令手下人給尼古拉強行灌入迷魂葯,並在他昏睡中辦了離婚手續。親王帶著夏洛特離去。被留下的尼古拉被人抬回了他自己的貨輪。戈斯蘭已破產,他意外地找到了生財之道:他將酒窖里囤積的酒全部裝上尼古拉的貨船返航了。尼古拉昏睡了幾個晝夜後,漸漸蘇醒。守在一旁的戈斯蘭拿出離婚證交給尼古拉說:「你回美國就和那姑娘結婚吧,你可要發大財了!」尼古拉聽後如夢初醒,縱身跳進大海游向岸邊。一陣海風把離婚證書也吹進了大海里。他去追尋夏洛特,途中加入了共和國軍隊,立了戰功。夏洛特坐在疾馳的親王馬車內。心裡一直思念著尼古拉,當馬車快要接近邊境時,夏洛特跳下馬車,奔向共和國軍隊……尼古拉和夏洛特再度重逢,和好如初。

簡體中文名: 雪琳娘

編劇: 丹尼爾 布朗熱 (Daniel Boulanger) / Jérôme Tonnerre / 菲利普 德 普勞加 (Philippe de Broca)
導演: 菲利普 德 普勞加 (Philippe de Broca)
主演: 索菲·瑪索 Sophie Marceau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上映年度: 1988
又名: 朱安黨人 / 痛苦的抉擇
《痛苦的選擇》,由巴爾扎克小說《朱安黨人》改編,反映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人們的精神狀態和歷程。主要人物是一個深沉的知識分子革命青年(後成為地方軍事政權領袖),一個樂觀熱烈的貴族青年,一個左右為難的女青年(蘇菲主演),一個擁護共和的老貴族。電影場景宏大,人物形象俊朗,服裝道具豪華,畫面層次豐富精美,主題深刻,情節曲折,感情熾烈,真正堪稱經典。

簡體中文名: 法國大革命

導演: Robert Enrico / Richard T. Heffron
主演: Klaus Maria Brandauer / Jane Seymour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義大利 / 西德 / 加拿大 / 英國
上映年度: 1989-10
語言: 英語
又名: The French Revolution

簡體中文名: 丹東

編劇: 艾格尼依斯扎 霍蘭 (Agnieszka Holland) / 安德烈 瓦依達 (Andrzej Wajda) / Boleslaw Michalek
導演: 安德烈 瓦依達 (Andrzej Wajda)
官方網站: http://www.douban.com/lpic/s1603683.jpg
上映年度: 1982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波蘭 / 原西德
法國大革命中,當革命政府公安委員會主席丹東意識到個體倫理的重要性後,也開始了自己和曾經的戰友、集體公義信仰者羅伯斯庇爾走向決裂。掌握國民議會的丹東號召結束恐怖,並在人民中樹立重塑地位,他不願再看到「斷頭台成為禮拜堂」,而掌握羅伯斯庇爾則在革命委員會壓力下,誓將「以革命的恐怖主義對付反革命的恐怖主義」進行到底。波蘭大......

簡體中文名: 絕代艷後

導演: Sofia Coppola
主演: Kirsten Dunst / Jason Schwartzman / Asia Argento
官方網站: http://www.sonypictures.com/movies/marieantoinette/
上映年度: 2006
語言: English
製片國家/地區: USA
又名: 瑪麗皇後 / 瑪麗皇後 / 豆蔻風華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法蘭西王後的一生,講述了那個年代,法國大革命前貴族們奢華迷亂的生活。奧地利公主瑪麗(克爾斯滕•鄧斯特 Kirsten Dunst飾)非常聰明,生性活潑,14歲的時候,在一場政治婚姻中,從奧地利公主變成法國的太子妃。由於某些原因,王子對瑪麗非常的縱容,婚後,瑪麗一直過著極其奢華的生活,同樣,瑪麗也一直無法與內心的寂寞徹底脫離。這部電影將給我們帶來關於18世紀法國宮廷和社會的各種震撼,匪夷所思的奢侈,慾望交織的愛情,以及最後法國人民的怒吼。

簡體中文名: 亂世美人

導演: 查爾斯 舒耶 (Charles Shyer)
編劇: John Sweet
主演: Hilary.Swank
官方網站: www.AffairoftheNecklace.com
上映年度: 2001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又名: 揚眉女子 / 項鏈事件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政治傾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分的免費兒童動漫電影 瀏覽:647
軟妹電影動漫圖片 瀏覽:983
b站上誰發的印度電影多 瀏覽:766
徐崢2018年電影票房 瀏覽:807
全球電影票房十大導演 瀏覽:851
大尺劇情微電影推薦 瀏覽:550
2014最新動作片國語電影排行榜 瀏覽:527
銀興國際影城今日電影襄城店 瀏覽:135
如何從電影引出主題 瀏覽:557
家庭分裂日本電影解說 瀏覽:847
迪士尼電影動畫片大全2018 瀏覽:203
日本3p電影在線看免費 瀏覽:263
林正英電影有一首粵語插曲 瀏覽:704
有關空姐的電影韓國 瀏覽:172
關於中國第一皇帝的電影 瀏覽:355
世界十大電影音樂 瀏覽:291
日本電影人臉視頻 瀏覽:441
無奈無奈什麼電影插曲 瀏覽:33
多羅羅電影動漫在線觀看 瀏覽:394
美國像狼人殺一樣的電影 瀏覽: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