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戛納國際電影節華語影片獲獎
1959年,台灣話劇界元老田琛的《盪發與聖女》成為第一部正式參加戛納金棕櫚獎角逐的中國影片。
1960年,台灣導演李翰祥的《倩女幽魂》、1962年的《楊貴妃》、1963年的《武則天》入圍「金棕櫚獎」。其中,《楊貴妃》因富麗堂皇的宮廷布景和服飾奪得最佳內景攝影色彩獎,成為第一部在戛納獲獎的華語電影。
1964年,唐澄的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獲得第4屆戛納電影節榮譽獎。
1975年,胡金銓的《俠女》奪得僅次於金棕櫚獎和評審團大獎的最高綜合技術獎,將中國武俠電影推向了世界。1983年,岑范的《阿q正傳》成為首部入圍戛納「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的大陸影片。
1990年,張藝謀的《菊豆》獲得首屆路易斯—布努埃爾獎。1993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獲金棕櫚大獎,侯孝賢的《戲夢人生》獲評委會大獎。1994年,張藝謀的《活著》獲得評審團大獎,葛優成為首位華人戛納影帝。1995年,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獲第48屆戛納最高技術大獎。
1997年,王家衛的《春光乍洩》入圍主競賽單元,奪得最佳導演獎,王家衛成為首位獲此獎項的華人導演。1999年,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獲得戛納最高技術大獎。
2000年,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獲得戛納最佳藝術成就獎,梁朝偉榮膺戛納影帝,姜文的《鬼子來了》獲評委會大獎,楊德昌的《一一》獲最佳導演獎。2001年,侯孝賢的《薔薇的名字》、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獲戛納技術大獎。
2002年,伍仕賢的電影短片《車四十四》成為首部入選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的華語短片,廖琴的《哭泣女人》獲「一種注視」特別提名獎。2004年,張曼玉的《清潔》摘戛納影後桂冠。2005年,鞏俐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頒發的「戛納特別大獎」。2005年,王小帥的《青紅》獲得評委會大獎。
2006年,王家衛成為第一個擔任戛納評委會主席的華人。王超的《江城夏日》獲「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影片。2007年,王家衛的英語新片《藍莓之夜》成為唯一入圍金棕櫚獎(21部)的華人導演作品,同時成為開幕影片,這是也戛納60年來第一次以華人導演的電影作為開幕影片。
2009年,婁燁的《春風沉醉的晚上》梅峰獲最佳編劇獎(繼王小帥《左右》柏林獲獎後中國編劇第二次在國際A類電影節獲得編劇獎)。2010年,王小帥的《日照重慶》成為唯一入圍「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的華人影片。
戛納國際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或坎城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法國戛納電影節因大海、美女和陽光(Sea Sex 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當前,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
Ⅱ 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為什麼是「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前身為「金鴨獎」,是戛納電影節的大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這是由於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
金棕櫚獎與金獅獎、金熊獎並稱為電影節三大最高榮譽象徵。
必須說明,短片單元還有一座金棕櫚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但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獎」,僅指主競賽單元的那枚棕櫚枝(長片)。金棕櫚難於攻陷的程度毫不亞於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金人。
(2)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擴展閱讀:
金棕櫚的每一英寸都是高級珠寶創作匠心的具現。
葉柄末端呈小巧的心形,微風輕拂,輕柔的葉片隨之曳動,仿若倏忽間經久定格。
棕櫚葉由118克經「公平采礦」認證的18K黃金打造而成,置於祖母綠形切割的水晶底座之上。此臻美細節令每一個金棕櫚獎座都變得獨一無二,因為大自然母親從未創造過兩塊完全一樣的水晶。
五位工匠大師需花費不下40個小時的手工雕琢,方可打造出這座電影節最令人夢寐以求的臻寶傑作——金棕櫚獎座。
(2)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擴展閱讀:
金棕櫚的每一英寸都是高級珠寶創作匠心的具現。
葉柄末端呈小巧的心形,微風輕拂,輕柔的葉片隨之曳動,仿若倏忽間經久定格。
棕櫚葉由118克經「公平采礦」認證的18K黃金打造而成,置於祖母綠形切割的水晶底座之上。此臻美細節令每一個金棕櫚獎座都變得獨一無二,因為大自然母親從未創造過兩塊完全一樣的水晶。
五位工匠大師需花費不下40個小時的手工雕琢,方可打造出這座電影節最令人夢寐以求的臻寶傑作——金棕櫚獎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