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瘟疫電影:《瘟疫》
電影《瘟疫》是一部於2006年上映的美國恐怖片。以下是關於該電影的詳細解答:
上映時間與製片地區:
導演與語言:
影片時長與主要演員:
劇情梗概:
影片風格與影響:
綜上所述,電影《瘟疫》是一部以孩子對成年人展開不尋常戰斗為劇情核心的美國恐怖片,具有緊張刺激和深刻心理沖擊的特點。
Ⅱ 《瘟疫》 這部電影講什麼
1987年某天年輕的丹麥導演拉斯馮特里爾與製片人凱斯打賭說他可以花一百萬丹麥克朗(現相當於130萬左右人民幣)拍一部電影,這在當時的丹麥幾乎算是投資電影的底線了。凱斯欣然應賭並給他們找來了100萬丹麥克朗,於是電影《瘟疫》開拍了。
丹麥電影學者彼得謝普勒說,《瘟疫》不算是部好電影,但卻是不得不有的電影。因為,從某個層面來講,《瘟疫》可以說是拉斯馮特里爾的自傳性電影,也是可直接透徹的了解拉斯馮特里爾如何將他個人的理論實踐於電影中的電影,更是想要了解拉斯馮特里爾電影創作方式的絕佳範例。
但就對於影片本身而言,我同意彼得謝普勒的前半句,《瘟疫》不算是部好電影。拉斯在《瘟疫》中採用雙線並行,互相交錯的敘述方式,一方面敘述拉斯和他的長期共同編劇尼斯佛索是如何進行《瘟疫》中的電影《瘟疫》的創作,一方面又將他們即時的創作用影像表現出來。在電影中拉斯、尼斯,甚至凱斯都扮演自己,拉斯又在電影中的電影里扮演主角梅斯梅爾醫生。
應該說,電影中的《瘟疫》在大部分時間里是個不錯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梅斯梅爾是一個希望利用自己所學去幫助可能遭受瘟疫折磨的人們的醫生,但在最後他發現自己其實就是那場瘟疫的始作俑者,他就是病源的攜帶者,是他傳播了這場瘟疫,所有人因他受盡折磨,而他卻以為自己是一個解救者。這也是拉斯在歐洲三部曲(《瘟疫》是歐洲三部曲第二部,其它兩部為《犯罪分子》《歐洲特快列車》)中不斷重復的母題:「無知的執善,卻是促發助長邪惡並使其不朽的推手」。但拉斯對梅斯梅爾設計了一個最後投向宗教信仰懷抱的結局,這是一種玩笑,令人無法開懷的玩笑,科學向神學跪倒,結局倉促且不能令人信服。或許這只是個初本,又或者拉斯藉此諷喻些什麼,更或者拉斯只是想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構想來表達他的母題,用不著細究。
所以這或許不能算這部影片的大缺點,整個影片真正的硬傷來自他的另一線。影片一開始就通過一個莫名的畫外音告訴我們,在這五天的創作之後來自現實世界的真正瘟疫就要爆發。所以說,一開始導演就明確的告訴我們,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拉斯馮特里爾怎樣創作電影的教學片。但我們滿心期待的現實世界的真正瘟疫是什麼呢。影片最後用十幾分鍾時間描述一個女孩被催眠並進入電影中的電影《瘟疫》的劇情,我不知道該怎樣來描述女孩這十幾分鍾的表現。觀影時,面對女孩從抽搐到歇斯底里,徹底瘋狂,乃至莫名奇妙不明所以的脖子上長出膿包時,我坐立不安,不知所措,心裡一個勁問,咋啦,這是咋啦,羊癲瘋?瘋牛病?太無厘頭了吧。如果說這就是導演要表現的現實世界的真正瘟疫,那這也太勉強了吧,幾乎沒有鋪墊,突然的直接的以極其誇張的表演表達一個莫名其妙的主題以期提升影片的深度,坦白說,很有些失敗。在影片的解說音軌里尼斯說,我們是想表現艾滋病的,用這么小的投資表示這么大的主題……。小投資表現大主題是有點難,而且可以肯定他們表現的不能算是很好。
還有,影片開始拉斯搭乘計程車,計程車一再後退而不前行引來司機哈哈大笑這場戲也有些誇張。拉斯對此解釋說一部電影如果要賣座,必須要有好笑的橋段。這其實並不好笑,即使好笑也表現的太刻意了。而且諷刺的是他的《瘟疫》很不賣座。當然我覺得他在《瘟疫》里的一些諷刺還是很好笑的,比如在醫院里那兩個一唱一和的醫生,還有那個神父喃喃說他學了兩天就當神父了,以及拉斯他們和凱斯在飯桌上對丹麥電影當權者的嘲諷,等等。
再者,大概是因為投資的原因,影片的畫面、拍攝都讓人以為這或許是拉斯在《Dogma』95宣言》以後拍攝的影片。影片為黑白畫面,很多場景都使用手提式拍攝,現場收音,在戶外你甚至都能聽到風聲「呼呼」的掠過。讓人在整體觀影上感覺有些粗糙
Ⅲ 我以前看過一部外國的電影, 講的是一個城市裡面的人感染了瘟疫
我是傳奇
羅伯特·奈維爾是紐約市一個才華橫溢的病原體學者,為美國軍方服務。他作為政府投資研究抵抗流行性疾病的疫苗的先頭部隊,看著病毒在街道上如此肆虐,卻也只有無能為力的份兒。這種通過空氣就能傳播的病毒最終以一種難以抵禦速度籠罩了整個城市,使得總統只能下令封鎖紐約市,未被感染的人才能出城。可想而知,這種做法造成了市民的極大恐慌,紐約城頓時亂作一團。羅伯特在焦急之中將妻子佐伊和7歲的女兒馬莉送上出城的直升機,卻目睹他們死在面前的慘劇……這種時候,死亡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那些被感染卻沒有死的人,身體發生了異變,成為一種可怕的生物,不再存在任何理智的思考,行屍走肉般地居住在城市地下的黑暗和陰影當中,躲避著陽光--他們對新鮮的血與肉,有著最為原始的渴望。 這場災難所導致的後果,就是紐約變成了一座死城,而羅伯特就成了這里僅存的一個人類--不知何故,他的血液對這種病毒有著天生的免疫能力。羅伯特知道自己可以支配兩種武器,那就是他在科學上的專業知識和自己的血液。曾經在軍隊里討生活的經歷,幫助他選擇了在這座被廢棄的城市中生活的方式,完全是高度系統化的,他每天都要堅持大量的體能訓練,還要不間斷地發出求救或尋找和自己一樣的倖存者的無線電波……羅伯特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否則在這種極端孤獨的情況下,正常人都有可能發瘋。唯一還在與羅伯特並肩作戰的,就是他最為忠誠的夥伴薩姆,一隻德國牧羊犬。白天,羅伯特帶著薩姆外出尋找維持生命的供給,然後去實驗室時做研究、發無線電波;到了晚上,他們把自己關在一個堅固得有如堡壘的建築物中,觀察那些怪物在城市的街頭「覓食」。除了每天盡責盡職地做同樣的事情,羅伯特在這座「空城」當中也享受到了完全的自由:他可以駕駛著他的跑車在街道上橫沖直撞;在戰斗機上打高爾夫;用無價的珠寶裝飾他的堡壘等等,就連市中心最繁忙的商業街,如今也變成了羅伯特自家的「後花園」。作為人類最後的希望,羅伯特被唯一的一個殘留下來的任務驅使著,那就是使用自己血液中的免疫系統,尋找逆轉病毒的方法。雖然他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龐大的天文數字,但是他沒得選擇,因為他的時間就快用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