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拯救二戰電影觀後感

拯救二戰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5-10-20 02:44:19

Ⅰ 堅不可摧電影觀後感200字

堅不可摧 : 一個關於生存、抗爭和救贖的二戰故事
一個本應平靜或輝煌的生命,在戰爭的號角下加入了美國空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駕駛B-24戰斗機在珊瑚海在中途島在和日本零式戰斗機的俯沖交戰中,Louis(路易·贊貝里尼)成長了一名優秀的空軍軍人。然而奇妙的命運沒有任由他在戰場上繼續飛行,而是把他又扔進了一次搜救任務中的墜機事故中。
3名成員傷痕累累地從滿是油污海面爬上救生筏,在一群群鯊魚的追隨下,在烈日乾渴和飢餓的折磨下,在希望和絕望的反復拉鋸中,在海上整整漂浮了47天!
之後非常冗長的部分,就是被日軍俘虜後作為POW(戰俘)所經歷的黑暗而扭曲的獄中生活。期間他先後被輾轉關押在4座日軍戰俘營里,被戰爭扭曲人性的日本人毆打虐待。熬過了身心備受折磨的700多個日日夜夜。主人公經歷又有點像老布希,同時在太平洋戰爭中被日軍機擊落,被救起,只是他沒有老布希幸運,沒有成為戰爭英雄而成了戰俘,從中卻體驗到了常人不能體驗到的人生經歷。
路易在最終獲救之後,曾有人問他是怎麼挺過來的,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知道我會受到那麼多苦難,我會自殺。
這是一句實話。能夠支撐一個人一直走下去的,就是「明天會更好」的一種願望,如果「知道」、或者認為明天會更差,那麼可能會有很多人都會選擇自殺。對於路易來說,在海上的時候他並不需要自殺,因為那時對於他來說,「死亡是最不需要著急的事」,他隨時都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但是到了日軍的戰俘營里,卻並不是這么回事了。路易每天遭受著毒打,身體和心靈全都受到巨大的考驗,而且永無天日。在海上漂浮如果不死,肯定有到岸的一天,可是在日軍戰俘營,他唯一能夠盼望的就是勝利,可是如果勝利,他們又很可能遭到日軍的屠殺。路易日復一日地遭受痛毆,對於他來說,活到明天就意味著還要多挨一天的打,活到下周就意味著多受七天的打。

Ⅱ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500字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500字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500字,影片裡面的故事很多都是脫胎於生活里的真實故事,經過一定的加工以後,使裡面的內涵更加的鮮明突出,這一些故事很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大家的共鳴,一起看看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500字.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500字1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戰爭電影。我很少一直看戰爭電影,因為總有一些片段太殘酷和血腥,讓人無法直視。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總是下意識地把頭從這種畫面上移開,但這部電影讓我真正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和對生命價值的新理解。

電影以老瑞恩帶著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墓地為他的靈魂祈禱開始。自從俄,馬,哈和搶灘,取得成功後,總部接到消息,瑞恩家族的三個兄弟都已死亡,並命令米勒和他的團隊營救他。中間,他們都慢慢走向死亡,但經過艱苦的工作,皇帝做了他想做的,他們終於找到了瑞恩。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米勒和他的黨沒有立即離開。相反,他們決定留下來和瑞恩一起守衛這座橋。然而,米勒上校最終還是死了,但他仍然告訴瑞恩在他死前好好活著。

是的。戰爭總是最殘酷的。它經常牽連普通人。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表現出他們的柔情時,我突然發現,他們只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家,自己的生活;他們還談論八卦和笑話。他們談論的和我們通常談論的非常相似。沒有人天生就是英雄,但只是為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量無辜的人捲入了受害者。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戰爭不僅僅是政治的延續,它還會給我們所有人留下不同的記憶。有些人感到恐懼,有些人感到痛苦,有些人感到悲傷,有些人是一樣的:它帶給人們最大的悲傷。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500字2

每一個故事都能帶來震撼,都能帶來心靈的`富足與發自肺腑的感慨。昨天看了一部影片,名字叫《拯救大兵瑞恩》,這部戰爭片,深深地震撼了我!

故事從諾曼底登陸開始……

當美軍攻擊德軍時,面對城牆上的機關槍突突的不停,美軍冒死沖了上去,沙灘上是無數的屍體,而一波又一波的潮水全是紅色的!有的人是在海底被射死的,有的是在沖鋒時死的,一位年輕的米勒上尉,帶領他的部隊,利用鏡子,發現了敵軍的數量,於是,他帶著自己的兵,火力掩護後,攻佔了城牆!

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

一個家庭有著四位兄弟,可三位兄弟都戰死了,只剩下最小的瑞恩被運輸機投錯了地方,生死未卜!

此時的陸軍參謀長得知此事後,人道主義精神使他毅然決定,派搜索小隊搜索瑞恩,可他的部下卻不解,於是,他拿出了林肯給南北戰爭中一位因戰爭而失去五個兒子的母親寫的信來說服大家,於是,派出了米勒等出動……

這部片子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在武器面前,生命是那麼渺小!在那一眨眼的瞬間,但在戰爭的背後,多少是有點人道精神。生死只在一眨眼,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人類只能靠自己的運氣,與經驗!

這部影片讓我深深的感覺到其實外國的「抗戰」也挺艱難!甚至比中國死傷的還厲害!原本以為諾曼底這一仗盟軍打得很歡死傷很少的我徹底改變看法。

最讓我感動的是瑞恩,他恪守職責,不因個人生死而拋棄隊友!與大家共進退!這讓我看到了美國軍隊的精神,他們是那麼有責任感!最終撐到了大部隊的來臨!

我徹底感悟了:一場戰爭的贏與輸,其實並不重要!正如那句話所說的,耕耘了,不一定有收獲,但不耕耘就一定沒有收獲!責任感對於一個人來說多麼重要,愛拼才會贏,只要敢拼博,勝利一定不遠了!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500字3

在這個觀眾被抗日神劇洗腦的時代里,這個問題可能很好回答:就是殺小日本嘛,拿著歪把子機槍一邊怒吼一邊掃射……褲襠藏雷,手撕鬼子,一系列抗日神劇恐怕已經讓觀眾雖然反感卻也見怪不怪了。最近,又重溫了一遍《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問世了幾近二十年的電影之後,才終於知曉了何為戰爭。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歐洲西線發起了大規模的登陸戰役,戰役極盡慘烈。尤其是由美軍第1及第29步兵師負責登陸的奧馬哈海灘,剛剛開始的兩個小時便陣亡了2000多人,因此,這場登陸戰又被稱為血腥奧馬哈。當時的美軍因為暈船本就士氣不佳,而且海岸邊的水雷與各種障礙又將美軍的海軍增援隔開,毫不誇張地說,剛剛登錄的兩個小時,登錄的美軍只能躲在鐵蒺藜後面,茫然無助的挨打。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前二十多分鍾一直都在描寫登陸戰的慘烈戰況。時不時的炸彈飛濺,時不時的血肉橫飛,沒有誰不會害怕這樣一片絞肉機一般的戰場。也許當時,沒人會相信所謂的戰爭能磨練人的意志這樣所謂的雞湯了。

何為戰爭?少一些壯美,浪漫和熱血,多一些恐懼,絕望和顫栗。對於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來說,戰爭也許是每天用來消磨時間的談資;對於經歷過戰爭的人來說,戰爭也許就是讓他們銘記一生的恐怖陰影。《拯救大兵瑞恩》在上映之初,因為太過血腥和紀實被很多觀眾和評審亮起紅燈,甚至有的國家拒絕上映這部電影。但是在眾多二戰老兵口中,這部電影的戰爭場面卻是最接近真實的。也因為導演斯皮爾伯格的堅持,這部電影最終成為了最為經典的戰爭史詩,在百大電影名單中永久留存。

Ⅲ 第二次世界大戰觀後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是一場空前的浩劫。下面是我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觀後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觀後感 篇1

在這場決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鬥中,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二十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戰火燃及歐、亞、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戰區域面積為兩千兩百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一點一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五千五百萬,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一點三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四萬億美元。

戰爭把世界分為兩大陣線:參加反法西斯同盟國家方面的有中、蘇、美、英、法等五十國,參加法西斯國家集團的有德、意、日等七國。在亞洲,中國戰場擔負著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務。在歐洲,蘇德戰場為主要戰場。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死傷人數達三千五百萬,佔二次大戰參戰國死亡總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數達兩千一百萬,僅南京大屠殺就死亡三十萬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布的材料,蘇聯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衛國戰爭期間,因戰爭死亡兩千七百萬人,其中蘇聯紅軍犧牲八百六十六點八四萬人;物質損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價格計算達六千七百九十億盧布。

美國和英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員,它們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重大代價。據戰史材料,美國共有四十多萬人在二戰中喪生,英國有二十七萬軍人在戰爭中死亡。

德國、日本和義大利是發動二次大戰的元兇,遭到了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嚴厲懲罰。據統計,德國在戰爭中死亡和被俘人數為一千三百六十萬人。僅在蘇德戰場,德軍與其盟軍死亡人數為六百多萬。日本在中國戰場上損失一百五十萬人,有一百二十八萬人向中國投降,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一百二十四點七萬人。義大利損失十六萬多人。

德、日、意發動的侵略戰爭也使這些國家國內的民眾深受其害。在德國本土上,有四百萬平民死於戰火,一千四百萬人無家可歸。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遭到美國原子彈轟炸,當時死傷二十餘萬人,並且給當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創傷。

世界人民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反法西斯戰爭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觀後感 篇2

每當我望向那整齊的書櫃時,那套《第二次世界大戰》總是那樣平靜地立在上面。它雖不及傳統國粹哲理深刻,雖不及經典名著意蘊無窮。然而,每一次翻開書卷,一場場驚天動地的關鍵戰爭,一次次鬥智斗勇的戰場博弈,一位位奠定勝利的偉大人物,共同繪成一幅驚心動魄、風雲涌動的歷史畫卷,激盪在我的心中。

談及孰是孰非,我想所有人心中都有定數。策動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所以瘋狂地對鄰國進行侵略,皆因統治者的野心擊敗了良心,而軸心國憑借他們的狼子野心,一度將法西斯的旗幟插滿了各地,一度將侵略軍的戰火燒遍了全球;然而,野心正在把軸心國漸漸推向不歸路:德國人的野心驅使他們進攻蘇聯,而莫斯科的失利扭轉了整個戰局;日本人的野心使他們盯上了太平洋,而偷襲珍珠港招來了他們最大的勁敵;義大利人更是被野心硬生生地推向了戰場,而他們在各大戰場均無建樹。讀這本書,我懂得了貪心會使人走向滅亡。

在戰爭的'最前線,正是指揮官用兵得當,從而確保了勝利的果實。而那些傑出將帥的英名定會永遠的刻在歷史的功勛冊上。然而,我們可曾想過,艾森豪威爾身為盟軍總司令,任命於敗軍之際、危難之間,能率領百萬大軍連戰連捷;朱可夫於國難當頭之時,從莫斯科保衛戰一路攻至柏林,親手粉碎了納粹的侵略夢想。諸如此類的將領數不勝數。既然他們在戰場上能夠臨危不亂、破敵制勝,而我們在面對學習上的挫折時,一味地懷疑自己的能力,消磨自己的意志,殊不知通往成功的道路就在自己腳下。擁有戰勝挫折的信心,掌握走向勝利的方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那麼,成功的曙光就在不遠處向我們招手。讀這本書,我懂得了如何不懼困難的挑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觀後感 篇3

眾所周知,二戰是人類史上一個罪惡深重的歷史事件,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心得。然而,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苦難和巨大的損失,還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源頭之一可以說是經濟危機。正如實際情況,正是美國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諸如企業、銀行的破產,工業、金融業的後退以及人民的失業,更甚的是它的范圍之廣。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德國,日本,義大利。而這其中也有兩種不同情況。義大利是一戰戰勝國,但由於未能使自身要求被滿足便留下隱患。而德國本身就已經作為戰敗國,民族復仇情緒強烈,此時的經濟危機就如火上澆油。伴隨著社會的動盪以及危機帶起了狂熱的民族主義浪潮,也客觀上促成了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此外,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及統一後的德國也保留了大量封建、軍事殘余,更是隱隱暗示著戰爭之火的燃起。由此看來,戰爭的導火索可能是一件事,但導致戰爭的間接原因確實有很多因素。其中經濟是絕對不能忽視的,這也提醒了我們。在一切看上去很美好的時候(柯立芝繁榮),可能會有暗藏的危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而另一個因素則是過度的打壓,前文中所提到的民族主義復仇情緒為什麼會出現並變得越來越強烈呢?這便是一戰時的後續結果。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使德國失去了大量土地和人口,殖民地也被瓜分,軍事力量更是受到重創,經濟上由於巨額賠款發展舉步維艱。這一切在經濟危機這個放大鏡下被進一步放大,人民自然會變的群情激奮。正是在這樣一種一定程度的不理智之中,法西斯政權一步步被建立了起來並不斷壯大。物極必反,當初法國主張最大限度肢解德國,幸虧沒有完全實施,若是這樣,真是不敢想像那樣狀況下的德國人民會具有如何強烈的仇恨,會帶來多麼深重的罪惡。做事一定要考慮後果,最後不要做得太絕對,二戰即是教訓。

因素之三,則是當年蘇美英的自以為是和自欺欺人。美國提議建立的國聯無甚用處,而後簽訂的《慕尼黑協定》和綏靖政策的實行更好似沒有正確估計形勢就盲目行事,認為萬事大吉。想來我們更應該思考清楚,不要欺騙自己;要學會信任,學會合作,踏實認真的做事。

以上便是我對於二戰的心得收獲。二戰的整個過程固然值得深究,但他的誘因也很值得回味與探索。畢竟面對戰爭,我們首先要做的還是要去避免它,正如做人要懂得未雨綢繆。

第二次世界大戰觀後感 篇4

丘吉爾在《第二世界大戰回憶錄》中講到,一個有自尊的民族,假如在戰爭中被擊敗,不會屈從於被壓迫接受的城下之盟。只要有可能,它一定會嘗試一切可能快速整頓軍備。這個近乎預見性地見解,在今天看來,也非常有道理。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與者,第二次世界戰的指揮者。丘吉爾親歷了兩場人類近代史上最殘酷的戰爭。他以歷史見證者沉痛地描述,一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數次易手的法國小鎮,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了廢墟。在書中,他用大量的事實和數字說明,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是以大量的傷亡作為慘痛代價。因為戰爭中波及的每個家庭、每間農社,都無法避免被傷殘或失去親人。從大量的傷亡數據,以及戰後各國經濟癱瘓,民眾不得不忍受通貨膨脹帶來的災難。這無異是一場由人類自己主導,走向自我滅亡的災難。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於穩定和和平的強烈渴望。

通過丘吉爾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解析,戰爭是可以被阻止的。並且指出了第一次大戰哪些不足,哪些工作沒有徹底執行,才導致了更為致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本書中,還收錄了大量二戰時期珍貴的照片和資料。通過這些戰爭的影像記錄,更能真實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以及人類必須避免戰爭的迫切性。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不得不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希特勒在這本書中,丘吉爾詳細地記錄希特勒偏執狹隘的推測出來戰爭背後的禍因,和對上層富人的仇恨心理,以及他領導納粹分子如何成長、發展掌權,以及他和他的擁護者在這場大戰中所犯下的罪行。

戰爭從來不是目的,和平才是我們最終的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觀後感 篇5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本書,對我有記憶猶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戰起因,終究是德國、日本、義大利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採取的「自救」行為。為了自己「發展」下去,他們不惜一切地發動戰爭。

戰爭,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那麼殘酷:淚水、飢餓、鮮血、犧牲,我們對戰爭充滿恐懼。無論是希特勒的鐵蹄,還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戰爭帶來的都是巨大損失。

不可否認,戰爭對於科學的某個方面的發展,的確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原子彈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明出來,二戰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我們不能因此對戰爭持有肯定的態度。大量青壯年走向了戰場,從事生產活動的人越來越少;科學家們正忙於研究殺人武器,平時為生產服務的各種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廠在生產軍事用品,日用品日漸缺乏。戰爭帶來的「巨大利益」的後面,眾多的不良因素日積月累,必然導致人民的不滿,就演算法西斯政府還想繼續打下去,廣大受害群眾勢必會奮起反抗。

二戰過後,人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戰爭結束的六十多年間,中國的崛起,歐洲的飛速發展與日本經濟的騰飛,都漸漸讓人們明白:只有擁有和平,才能持續的發展。

的確,在抹去戰爭的陰影後,人們的生活漸漸步入正軌,在和平環境中,我們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來;大家放下了高懸者得心,又重新到生產當中,軍隊開始大規模的裁軍,不僅為生產活動增加了新的勞動力,還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軍事開支;科學家重新開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課題,加快了新技術、新材料的發明與應用;就連國與國之間也不再是敵對關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夥伴」與「戰略夥伴」。於是這個世界有了一個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時期也會有一些阻礙發展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和平對於發展的決定性意義。可以這樣說:戰爭也許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而和平卻可以讓社會全面發展。

和平與發展,是兩個永恆不變的話題。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下發展,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們就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Ⅳ 拯救大兵瑞恩影評_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影評(2)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影評4

和身邊的大多數朋友不太一樣,我不太喜歡戰爭題材的電影。說的直接點,以前基本上對此不太感冒。經常搞不懂為什麼一提起有關戰爭題材的作品他們總會興趣倍增滔滔不絕。

這部影片完全改變了我的看法,也是從它開始,我慢慢的懂得了從戰爭片中發掘人性。

最初吸引我去看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稱贊的口碑,雖然它與98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卻贏得無論影評人還是觀眾的一致好評,二戰老兵看完本片後稱之為有史以來最真實和震撼的反映二戰的影片。

於是,懷著高山仰止的心情,開始了這一次特殊的觀影歷程。

當影片結束時,我的胸口添堵的,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厚實。這不僅僅是看過一部好片的充實和快感,中間夾雜著思考,震撼,餘音繞梁,發人深省。

曾聽人說過在戰爭中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最內在的人性。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大難臨頭各自飛。想想確實是這樣。習慣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們早已經體會不到戰爭時期的那種恐慌和危機感,自然也不會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戰爭狀態中人性的善惡。

但是,當它赤裸裸的以一種觸目驚心的直觀方式呈現在你眼前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去面對呢?

還好,斯皮爾伯格始終是一個懷著童心的老男孩,一個能拍出《E?T》這么溫情的童話的人不可能對這個世界失去信心的,即使作為猶太人的他的那部驚世的《辛德勒的名單》講的仍然是一個人的救贖,結局仍然給人以希望,即便是那個內心掙扎的納粹軍官最後還是放走了他喜歡但卻極力抗拒的猶太女傭。所以,懷揣著天真的他能夠還原戰爭的慘烈,能夠刻畫戰爭中種種人性,但他永遠不會像庫布里克那樣對世界的刻畫絕望得讓你不敢直視。他始終會在激烈的焦灼和痛苦的抉擇後給你以希望,讓你對人生有所感激,讓你對生命有所珍惜。

正如這部影片的主題,八個人去救一個人,這樣的事在真正的戰場上可能不會發生。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的去執行,為的是不讓一個年老體衰的母親經歷所有的兒子都喪命於戰爭的噩耗。這種飽含人性的虛構其實早以打動人們的內心,讓我們不會再去過多的苛求它是否符合歷史等林林總總的問題。這便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化有形為無形,變虛幻為真實。

我不想在對開頭的20分鍾的震撼的諾曼底登陸的槍林彈雨做過多的描述了。大家已經做過太多的褒獎和評述,而且我知道,無論我用什麼樣的文字努力去還原,較之斯皮爾伯格的鏡頭語言來說,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我還記得米勒中尉剛到岸上時候的那一怔和那一個片刻的周圍的死寂無聲,搖晃的眩暈的他的眼神環顧著四周慘烈情景。已經不能用驚愕來描述了,腦海中可能是一片空白――無法接受!!前一刻的還在平靜中的他們此時竟然來到了地獄!這是最讓我震撼的一個場景,因為在那時我第一次把自己置身於戰場上去身臨其境的感覺周圍的血肉橫飛。開頭的這場登陸戲讓我想起了《盜火線》里的那場警匪對峙,同樣的真實迅速把觀眾拉入其中的氛圍。緊迫的節奏感染了所有的人。

看過本片的人可能會更多的關注那個百發百中的狙擊手和他每次出擊前的那個招牌性的動作:親吻一下胸前的十字架。確實很讓人神往,可這是斯氏對戰爭的神話描述,對戰爭傳奇的放大,所以他最後還是沒有逃脫死亡的厄運――人不可能憑一己之力來改變戰爭結果的。

還記得最先犧牲的那個士兵嗎?為了救一個毫不相識的小女孩而中槍身亡,而在之前他絲毫都沒有考慮過值不值得的問題,在他看來,這可能近乎一種本能,善意的本能,即使代價是生命。

還記得他們放走的那個德國人嗎?最後反過來被他所殺時那種凄迷的眼神到底想說什麼呢?這就是戰爭,沒有所謂的仁慈嗎?

恐怕人人都會在那個士兵躲在樓梯上害怕的哭泣,而他的戰友已經快被敵人殺死的時候而近乎憤怒了吧!再我們眼裡,他懦弱的近乎無恥,在他自己看來,他可能也會痛恨自己吧,因為直到這樣的危難時刻,我們和他自己,才同時如此清晰的通徹了他的內心。

這便是戰爭了,有卑鄙也有崇高,有懦弱也有果敢,強烈的對比才能更深刻的彰顯人性。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我們那些平日里隱藏在安逸之下的最深層的東西,到底是怎樣的呢?如果面對戰爭之時,會有怎麼的表現呢?這是一個很讓你恐懼的問題,因為有時候我會發現自己竟然會感到底氣不足!

瑞恩,這個八條命換來的年輕士兵,並沒有令我們感到失望。正義勇敢的他的內心也在經歷著痛苦和掙扎。不單單是失去兄弟的痛苦,還有對為了救他回去而犧牲的幾個士兵的愧疚和感激。他無法去扭轉什麼,因為大家已經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不計任何代價。他所做的,不是立刻轉移撤退以保全自己,而是留下來和這群熱血男兒共同作戰。這不是魯莽,而是一種高於生命的責任。他所能做的,是在以後的任何一個時刻,都提醒自己好好的活著,活的有意義,不單為自己,還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個忠魂。這將是貫穿他一生的動力。直到他頭發花白的時候,仍然會為這些動力和自己的堅持激動的熱淚盈眶。

最後,當米勒中尉無力的躺在那,一槍一槍的射向敵人的坦克的時候,我從他即將熄滅的眼睛裡,甚至看不到一絲的絕望。直到最後的一刻他都在堅持,這種堅持往往能創造奇跡。

轟隆震天的坦克爆炸聲和上空呼嘯而過的飛機,是一個昭示希望的開始。

其實奇跡不光是電影中才有的神話,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贖》里告訴我們的一樣:什麼時候都不要放棄了希望。能做到這一點,已經是奇跡了。

拯救大兵瑞恩影評5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戰爭片,一直我都很少看戰爭片,在某個程度上是因為不能接受那血腥的戰爭場面,而這一部戰爭片,它使我真正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這部影片主要是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百萬大軍登陸諾曼底時,米勒上尉率領一支8人的小分隊深入敵後,去尋找空降部隊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個哥哥都已相繼陣亡。馬歇爾將軍怕這顆獨苗再出意外,使傷心的母親絕望,於是做出不惜一切代價將這唯一的兒子送還母親身邊的決定。8 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一個不知生死的人,迎接他們的將是戰火的洗禮和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條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戰爭中受到考驗……

“一隻顫抖的手、一句臨終時的遺言、一個用六個士兵拯救的生命......”這三個情結構了火爆的美國進口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全部主題。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不會忘記的一個角色,那就是米勒上尉。那一隻顫抖的手,在影片中用了四個特寫的鏡頭來表現這只手。米勒上尉最初是中學老師,戰爭的不斷升級和擴大改變了他原有的平靜生活。戎馬倥傯,硝煙彌漫,使他的身體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戰爭的烙印,這種傷痛本身就說明了戰爭的殘酷無情。看完影片我們依然無法得悉他的手是如何負的傷。但是總是在戰爭場面就要一觸即發之前,導演都有意地讓這只手出現我們的眼簾中。影片中這一隻顫抖的手不是說米勒上尉在戰爭前的心理恐懼,而無非是要說明戰爭給人留下的無法抹滅的苦痛的記憶。

從這一隻顫抖的手,我們可以看到,戰爭不光是政治的延續,它會給我們所有的人留下不同的記憶,或驚栗,或慘烈,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它給人們帶來最多的是傷痛。

在戰場中找一名士兵,那簡直比大海撈針還更難,那不僅僅只是漫無邊際的找尋,還時時刻刻面臨的是生命的危險。然而士兵的使命感和戰爭的需要驅使著米勒為完成任務,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用一把小手槍在做著實際上是無謂的抵抗的時候,他仍然想起了自己的任務是把最小的瑞恩從戰爭中拯救出來,能夠安全地回到母親的身邊。因此,當生命即將離去,他哽咽著在瑞恩的耳邊說道:不要辜負了大家的期望,一定要活下去。這句臨終的遺言,不僅影響著瑞恩的一生:“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正直的人”。而我們的觀眾也會因為這句話而更加激起內心對法西斯發動這場戰爭的仇恨,所以在劇中瑞恩是一定要活著回到母親身邊。

“生命誠可貴”而在戰場上,那一張張長長的死亡名單,是那麼輕易地從報音員的口中讀出。“用六條生命去拯救一條生命”,這樣的生命價值帶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深思。在影片中,分隊的一些成員的想法也是可以讓人理解和同情的, “為什麼用我們的生命去換取別人的生命,難道我們沒有母親,沒有兄弟姐妹?我們不是一樣在戰場上拚死拼活?憑什麼他就有這個特權?”這樣的生命價值觀也只有在戰爭中才可能出現。戰爭是無情的,在戰爭中這樣的情形又何止瑞恩一人呢?可導演的刻意,無非的意圖是:珍惜生命和幫助他人。在影片中,拯救隊員因為幫助瑞恩而知道家庭的溫暖和生命的可貴,而瑞恩因為米勒上尉和拯救隊而感悟用自己的生命去保護、照顧更多需要拯救和幫助人們。爆發戰爭對於每個人是不能選擇和左右的,但幫助他人是自己可以選擇和作決定的。

《拯救大兵瑞恩》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憾除了是故事的情節和所要表現的盪氣回腸的情感外,還有一點就是視覺的沖擊。影片重現了50多年前驚天動地的諾曼底登陸戰的恢宏場面,讓人驚駭的目睹了戰爭的激烈和殘酷。壯觀宏大的戰爭場面,血肉橫飛的諾曼底戰役,血流成河的鏡頭,讓人觸目驚心,那感覺中還帶有一種惶恐。影片用紀錄片的手法表現了腥風血雨的戰場,震撼人心。

《拯救大兵瑞恩》這一部偉大的戰爭片,它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對戰爭殘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對普通士兵們內心人性的挖掘。戰爭使士兵所遭受的傷痛會留在那些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記憶中的深處,給他們內心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在影片的強烈音響效果中,我們觀眾依然如感同身受一樣真實,一樣慘烈,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深思。

拯救大兵瑞恩影評6

由著名導演斯皮爾博格執導的二戰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一經放映,便好評如潮。不僅是由於該片所帶來的逼真的視覺沖擊。更重要的是,它引發了一個值得爭論的問題。

故事的開篇是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美國二等兵詹·瑞恩的三個兄弟全部陣亡,將軍派出八名戰士尋找瑞恩並將他送回母親身邊,戰士們找到他後,隨即與德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八名戰士全部犧牲。

爭論的問題是:用八個人的生命換一個人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

這個問題在八個人開始尋找瑞恩時就討論過,瑞恩是死是活尚且不知。而尋找一個士兵如同大海撈針。況且八個人也都有母親,只為了安慰一個母親,做如此大的犧牲。從人道主意或數學比較大小上看,8>1,這當然不值了!既然不值,他們為什麼還做呢?而且是那麼毅然決然呢!

記得影片中,當兩個同胞犧牲後,團隊中出現了矛盾,八個人的上尉,米勒給出了答案:“活下去,回家。”米勒拋開了明面上說的“任務”啊,“崇高的事業”啊“為了和平”等等諸多光彩的理由。而是從自身出發,回歸到人的本性——真實!這個理由也成為了戰士們堅持下去的信條。

“活下去,回家”這句話也暗暗透露著米勒對戰爭的反感,對和平生活的嚮往。這正是本片所要表達的主題,在大段血腥的鏡頭下,觀眾從心而發地感受到了戰爭就是地獄。

接下來,六名戰士好不容易找到了倖存的瑞恩,他們的任務總算快完成了,可是瑞恩卻因要參加一場重要戰役而拒絕回國。米勒上尉再一次面對選擇,如果現在放棄,不管瑞恩,他們也算完成了任務,可這又算什麼?難道之前兩位同胞戰友就白犧牲了嗎?決不能留有遺憾!戰士們重回到戰場。兄弟間的心緊緊相連。他們為了讓更多的人自由,能回家,戰士們艱守陣地。戰友情、兄弟情在本片中又是一個亮點。

最後犧牲的米勒上尉臨死前囑托瑞恩:Earn it中文譯成:“別辜負”,也可以理解為“好好的活著”或者“值得”。我個人理解為“值得”。它為本片起了悲壯的一筆。為了讓這一行動“值得”,瑞恩必須要好好的活著,必須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米勒以此告慰戰死兄弟們的在天之靈,也是對自己說,“這一切都值得!”

八個人的生命換來一個大兵生命,這只有在戰爭中才會出現的局面吧?是戰爭把人們推到一個圈中,圈中的生命的價值在改變。

或許一文不值,可任意踐踏,記得在搶灘登陸時,前排的士兵被機槍掃射,一排排倒下去;

或許生命是慘不忍睹,苟延殘喘的,忘不了那些斷足斷臂的傷兵、那些向外蛹動的內臟,士兵們那絕望的神情;

或許生命是撿來,是幸運女神主宰著生命。一顆子彈打在士兵的頭盔上,幸運的士兵欣喜地拿下救它命的頭盔欣賞。

或許生命是換來的,正如本片所講述的故事……

應該說一下,團隊中先犧牲的兩個士兵中,有一個在臨死前把自己寫給父親的信交給了戰友;另一個高呼“媽媽,回家!”那場景,不能不讓人心酸落淚。影片中有句 名言 :

“對世界,你是一個大兵;

對母親,你是整個世界。”

親愛的讀者,如果你還堅持說這場任務“不值得”。那麼從現在起,你好好的生活,做個好人,善待你的親人。用你的實際行動讓“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影評_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影評相關 文章 :

1. 拯救大兵瑞恩影評

2.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3.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4. 讓子彈飛觀後感

5. 《細細的紅線》觀後感

Ⅳ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3篇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1

我在《新概念作文》中的《上發條的心》一文中獲得情報,有一部戰爭片叫:《拯救大兵瑞恩》。出於對戰爭的好奇,我便尋著了這部電影。簡介上說去執行救援任務的只是一隻僅有8名人員的小分隊,並且最後全軍覆沒。我滿心歡喜,心想可以看到一副如《狼牙山五壯士》或《亮劍》一樣的劇情了,立馬開始觀看。這幾部篇子使我對戰爭片充滿了好感。讓我期待第三次世界大戰,幻想著自己勇敢無畏地沖上戰場。

影片剛開始的是諾曼底登陸。登陸在諾曼底的美國大兵們對作戰顯得格外恐懼,不像《亮劍》里表現得狂熱不怕死。人們在胸口畫著十字架,嘴裡乞求著上帝的保佑,然後被撕裂了腿,打穿了肚子,腸子流的滿地是,口中大叫媽媽;或是哼都沒哼一聲就倒地了,身首異處。在看著戰友們被子彈打飛了半個腦袋,撕裂了一隻胳膊的情況下,不少士兵精神失常,軟弱地躺在死人堆里不能繼續作戰,而沒有因此大發脾氣,沖上去嚷嚷著要報仇。

在之後那個小分隊協助另外一個分隊把守橋梁,敵軍的坦克來臨前,所有的戰士都深深地感到了恐懼,迫使自己跟戰友說一些美好的事,勉強地笑著,等待著死亡。機槍手們彈葯在作戰過程中沒了彈葯,補送彈葯的戰士被朋友們給炮彈炸得灰飛煙滅而嚇得癱倒在路上,毫無行動力。導致那些可憐的機槍手在於敵肉搏時硬生生地,緩慢地給一把匕首插進了心臟,配音讓你聽到一絲絲肌肉緊綳,被戳穿的吱吱嘎嘎的聲響,使人胸口冰涼,好似真有把匕首正在穿破你的心臟,你正在感受漫長的恐懼,走向死亡。而他的老娘,正在拚命地祈禱,希望自己的兒子沒事,可以安全的退役回鄉。 在這樣的屠宰場,死,只是遲早的事,而又要親眼目睹身邊的一個個人不見了、消失了,來增添自己心中的死亡氣氛,在恐懼中緊張痛苦地死去。還會讓你的家人們也分享到許多不安。被自己殺死的人們,亦是如此。

《拯救大兵瑞恩》帶給我的不是狂熱而是恐怖,戰爭真是可怕。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2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諾曼底登陸無不被描繪成盟軍的全面勝利而被套上了那迷人而又光彩的光環。但自從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我對二戰浪漫的嚮往一下子被擊碎了,電影以密集的炮火和亂飛的子彈,帶我進入了那殘忍、邪惡的戰爭世界。

電影一開始就把我拉進了1944年的諾曼底。在這里,沒有溫情,只有殺戮;沒有憐憫,只有死亡,還有的是黑洞洞的槍口與一個個彈坑。在電影中,有的士兵還沒到陸地就已被罪惡的子彈射中,有的被猛烈的炮火炸成一片片,一個士兵正在尋找他那被炸斷了的手臂……在這里,沒有對錯,只有生死。死人,躺在那裡;活人,則要為生存而拼搏。

人類自始至終都在控訴戰爭,控訴它對人類所造成的災難,對生命的輕視,對國家與人民所帶來的痛苦。我們控訴戰爭,我們反對戰爭。

“報米花姐姐”點評:小記者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很強,通過你的語言,讓我想起了很久之前看過的這部電影。現在上初中二年級的你,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希望你繼續努力,勤思考、多寫作,給小記者訓練營中的弟弟妹妹做好榜樣!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3

記得這部片子在我讀初中的時候就看過,不過在當時並沒有什麼感覺,也許是太小了的緣故。直到現在把它又看了一遍後,深有感觸。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在艱難的尋找過程以及找到瑞恩後誓死阻擊德軍的過程中,有三個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米勒、厄本、瑞恩。

美國的電影中向來不缺乏英雄,但米勒的出現卻讓我們眼前一亮。他並沒在影片中有突出的事跡,並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看似不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但我卻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真正有血有肉的英雄,他讓我感到了真實。誰說英雄一定要有過人的能力,誰說英雄就不能哭,誰說英雄就要不怕死。更重要的是在他眼裡戰爭是一場大火,越是煽動就越厲害,越蔓延,不斷死去的人,總會引發更多的戰爭,引發更多的人死去。這又告訴我們,英雄並不是好戰者,發動戰爭的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應該學會怎麼樣去平息戰爭,不讓更多的人死去。正是因為米勒既有善良的心、卓越的領導能力,又有常人的舉止,才讓這個英雄與眾不同。在社會中他就是一個英明的領導。

至於厄本,我想著重說明一下。人們一定會認為他是孬種,是懦夫,但在我看來,厄本的形象真正符合了現實生活中老百姓的形象。請注意,厄本在這次任務前只是一個小小的翻譯官。他只是一個大多數百姓的象徵,他只是個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現出的躲閃,懦弱、不敢面對死亡、不敢沖出重圍挽救同盟......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是一個普通人面對戰爭的態度。在普通人眼裡,面對戰場上的血腥,躲閃逃跑是第一個念頭,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怎麼可能神話般地沖上去將敵軍的頭顱打爆呢?這里片子想告訴我們,不是誰拿起槍都能獨當一面,不是誰面對敵人就能英勇在前,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削土豆皮那樣簡單的事情。戰士都是英雄,他們都是超人,從肢體的力量,到心理的承受力,方方面面都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也從一個側面告訴觀眾,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面對那些逃跑怯懦的士兵,也應該給予一些理解,畢竟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夠做到視死如歸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

而瑞恩,一個在電影里只出現了約40分鍾的二等兵,本身並不是個關鍵的人物,即便處於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這次行動本身的意義所掩蓋。但是,略去拯救對象的額外身份,他,又是觀眾了解美國最普通士兵的途徑。被拯救,這是外界不為他所掌控的因素賦予他的義務,與他無關,因而影片的視角擴大了,在守橋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講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場戲,導演並非在試圖說服觀眾,力證這次行動是在拯救一個多麼值得憐憫的家庭,而是通過瑞恩的嘴,說出每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戰前,誰都有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們被子彈擊中時要為之感傷和不舍的東西,那究竟是什麼?可能在美國,那是家庭的回憶,在別的地方又是別的什麼,總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懷戀的,卻又遠離的東西。戰爭的作用在這里僅僅是毀滅所能毀滅一切,戰斗者們便是要奪回他們能奪回的部分。從瑞恩的言語中,從他三個兄弟的表現中,我能感覺到瑞恩他做到了,做到誓死完成任務,誓死效忠國家了。那麼拯救瑞恩就不是只因為他的三個哥哥陣亡,怕他媽媽傷心了。試問:誰沒有父母?誰的死對於家人又是一件好事呢?憑什麼他能享受到這樣的幸運待遇?憑什麼要為他去浪費那些珍貴的軍用物資呢?難道只是為了美國的那些小小的虛榮心?為了高呼民主,人權嗎?米勒說過:"為了一項任務,死掉兩三個人是值得的,但是可以換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這樣死是值得的。"但是為了區區一個二等兵瑞恩,卻死了三條人命,這看起來並不值得。瑞恩只是美國人概念中的士兵群像,是他們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換取的人,是一個理想化的士兵。是弘揚英雄主義的一個最好的典範。他的形象不見的高大,但是平凡中卻顯出不平凡,並不需要多少另類,也足以謳歌美國士兵對國家的忠誠、對信仰的致死不逾。

可以說這三個人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米勒是領導,厄本是老百姓,瑞恩是榜樣。進一步說一個軍隊是等級分明的,就似一個社會。一個社會中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會成為士兵努力的目標。

不知大家注意沒有,本片開始用了40分鍾左右的時間描寫了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但這並不代表本片就情節拖沓了。正相反,本片從開場的血腥中暗示了戰爭的殘酷。而影片中從不同人口中經常可以聽到意思相同的一句話"完成任務,就可以回家"。在我看來,40分鍾的開頭以及這一句話很好的展現出了士兵們的心態:想讓戰爭快點結束,和家人團聚。畢竟誰都不想在如此殘酷的戰場上多待一分鍾。但德軍卻似一隻困獸,盡管已經是強弩之末,但還可以作困獸之爭。此時可以說是兩軍意志的比拼,作為軍隊的領導人當然知道穩定軍心,提升士氣的重要性。於是他們想到了樹立榜樣。而這個榜樣就是"瑞恩"。既然樹立榜樣的力量是如此之大,那麼,拯救榜樣就變得理所當然了。拯救瑞恩就是為了弘揚瑞恩的精神,為了讓士兵們感到政府的關懷,找到自己的目標,提升一個由士兵組成的社會的力量。

閱讀全文

與拯救二戰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廢物老公電影網 瀏覽:679
日本巨乳女電影 瀏覽:290
成龍主演全部電影目錄 瀏覽:201
電影觀後感3百字 瀏覽:525
我如何度過假期美國電影 瀏覽:526
海爾3d電視怎麼看3d電影 瀏覽:879
外國動漫電影小孩時光機 瀏覽:624
2016年的熱映電影 瀏覽:855
2016韓國電影高顏值R級 瀏覽:625
電影年代的愛情 瀏覽:836
免費的音樂電影大全 瀏覽:192
斯大格林保衛戰電影國語 瀏覽:353
情人電影插曲大全 瀏覽:684
2021下架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29
何以蕭笙默電影插曲 瀏覽:576
七個字的動畫電影中國 瀏覽:511
2017年8月18日電影頻道節目單 瀏覽:28
2017蒙古人電影 瀏覽:737
00年的愛情電影 瀏覽:358
荷蘭電影節獲獎 瀏覽: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