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吳宇森的《風語者》那部電影,中國人覺得很好,放映時美國人對這電影怎麼看
整個影片情節簡單冗長,基本沿襲了戰爭片類型的模式,劇情迂迴在戰爭及戰爭空隙之間。目的在於說明戰爭的殘酷性,這種殘酷性一方面通過戰爭場面的血淋淋來表現,一方面通過戰爭空隙的一些對話或者預設的一些小細節來表現。期間,戰友間要有些爭吵,也要開一些會心的玩笑,然後會歷經一系列或大或小的戰斗,那些平日都非常可愛的戰士們陸續犧牲。在最後的一場戰斗中,最最可愛的戰士為了保全大局,犧牲自己,全劇達到高潮。
為了包裝自己,影片在整體的情節上套上了「保護納瓦霍密碼員」的框架。但是這個主要的劇情脈絡不太明顯。我們所能看見的,依然是那些大同小異的戰斗場面。雖然吳宇森費盡心思設置了一些小細節,但是這些細節並不巧妙,落俗得很。比如那雷脫下戒指以防不測、亞喜在殺人之間猶豫……當安德森看到豪斯被敵人抓住,為了保全密碼他把手榴彈扔了過去,這一刻還是有點動人,只可惜,表現手法簡單異常,依舊是吳宇森慣用的慢鏡,還有安德森特寫的痛苦表情。這個場景在結尾時同樣發生在安德森和亞喜身上,這點觀眾早有所料。因此,當亞喜讓安德森朝他開槍時,我們心靈並不受到震撼。事實上,我們也無須震撼,因為在這一瞬間,吳宇森又沒能更進一步來挖掘它,僅僅讓安德森說了一句,「我們都會沒事的」,而後的情節又是平淡無奇了——英雄遭遇犧牲。
影片要表達的主題當然是戰爭的殘酷性,這一點在影片中也得到了一些相應的體現。這些體現當然是一些台詞和一些小細節的鋪墊。「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回憶」、「我是個他媽的好戰士」……但是這些台詞在演員們的嘴裡顯得不自然,一看就是導演教的,有著十足的預謀。至於細節的落俗,前面已經提及一些,這里我還要指出一點的是,一些細節嚴重脫離正常情節需要,只是簡單的架設。比如女護士給安德森寫信這一條敘事線其實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而那些印第安的儀式在影片中更是突兀得很。而影片情節與細節的一些硬傷,這里就不再提了,許多評論也說了,大家都也看在眼裡。
影片把戰爭推向了前台,而不是當成背景來對待,這顯然較為冒險。雖然影片基本上延續了好萊塢慣長的「十分鍾一大高潮,五分鍾一小高潮」的方法,但是影片的高潮部分總是過於集中在一些大同小異的戰爭場面上。相對於《全金屬外殼》而言,《風語者》顯得毫無力度可言。同時,影片的節奏拖沓,尤其是片頭與片尾,帶有著明顯的硬加上去的感覺。
從影片的開始,我們便大致知道了故事的框架。英雄是一定要死的,否則闡釋戰爭的殘酷和宣揚白人文化的企圖就缺乏了力度。在這里,美國的意識形態企圖在影片中依舊悄然存在。只是這一次並不如《空軍一號》那般的巧妙,太直白太露骨。安德森把女護士給他的一瓶葯給了一位疼痛的日本小女孩,另一位戰士為了保護一位日本小孩,肩膀受了重傷。注意,這些都是敵方的後代,美國大兵總是那樣的心胸開闊,那樣懷攬世界。這讓我想起了我國早前電影中的一些高大全形象,看來美國大片也逃脫不了這個局限。同時,「保護納瓦霍密碼員」也帶有著明顯的白人文化高於一切的寓意。當然,這事做的比較隱蔽。
從故事的情節設置和視聽的手段來看,吳宇森顯然已經徹底好萊塢化了。如同呂克·貝松一樣,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後者在「進軍」好萊塢的第一部影片《殺手來昂》中表現非凡(我們總喜歡用「進軍」兩個字!),其後的《第五元素》明顯向好萊塢看齊,雖然「墮落」但反響還不錯。但是,到了《聖女貞德》,呂克·貝松就完全失去了自己的風格,沒有了以往的力度。
也許《風語者》對於一般大眾來說,還說得上是一部不錯的影片。但是對於經常看電影的發燒友來說,顯然是不夠的。這其實也正是為什麼好萊塢的娛記和影評人們對它並不感冒的原因所在。因為,這一些對他們而言,顯然是太熟悉不過的了。
毫無疑問,吳宇森是目前華人導演在好萊塢混得還不錯的一位導演,幾年來,接連出了幾部票房與口碑都不錯的作品,很是為華人影人爭了口氣。但是在這部影片中,我們卻看不到吳宇森的暴力美學標志(當然這不足以衡量本片的成功與否),但是,我們確實感受不到吳宇森想在影片中表達什麼,一切都太慣長了,一切都太直白了,白得像白開水一樣,什麼味道都沒有。
⑵ 美國人為什麼不拍類似《戰狼2》和中國人對抗並勝利的電影
美國不拍類似這部電影 的主要原因 是為了掩蓋和轉移視線
《戰狼2》的主角展現的是一位強大的亞洲男領袖,同時還是中國人,聰明/能幹/有男子氣概/有才又性感。他最後贏得了那個女孩的芳心。這是對美國評論家和好萊塢的極大冒犯。
強大的亞洲男主角也可以打敗許多強大的對手,包括當地和西方的恐怖分子。這是對美國評論家和媒體的冒犯。
因此,在中國僑民和他們的非洲同事安全登上中國海軍艦艇後,革命軍和政府軍想必又回到了幸福的戰斗中。
⑶ 電影《刮痧》中中美文化差異的比較
價值觀念的不同,這是文化特質的深層結構。中美對於動與靜的認知不同,中國人強調靜,更加註重做人。而西方包括美國則強調動,更加註重做事,注重個人主義,注重隱私。
如影片中,在頒獎晚會上大同對自己兒子的教育,採用拍打甚至被朋友看作是暴力的手段,這種對人的教育方式是不被美國人所接受的。
再就是對待變化的態度上,中國人注重求穩而美國人則注重求變。這一點在影片中通過大同的父親體現的尤為明顯。大同的父親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老霍在美國的工作、生活狀況,並最終客死他鄉讓他很是傷感,這也是最終使自己返回北京落葉歸根的一大因素。
(3)美國人看不起中國人的電影擴展閱讀
影片《刮痧》以中醫傳統療法刮痧為線索,講述了中美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跨文化交際的失敗給許大同一家帶來的不幸。
許大同從開始自以為實現了自己"美國夢",到最後父子分離、夫妻分居、丟掉工作,這場悲劇沒有孰對孰錯,而是在中美文化影響下,中國人和美國人對待孩子教育、親情、友情的不同方式而引起的必然結果。
⑷ 《哪吒》北美上映評價兩極分化,為何國外觀眾對它的評價都不高
近日,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北美影院線上映,但是美國觀眾對它的評價並不高。《哪吒》在我們國內大紅大紫,甚至取得了47億的票房,而美國卻對這部影片評價不高,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三,審美觀不同。美國人都喜歡精心巨制的好萊塢大片,但是《哪吒》並沒有使用太多高科技的東西,它比較接地氣兒。美國的審美觀太高,《哪吒》無法達到,但是它的魅力是無法用高科技可以衡量的。而且美國對於《哪吒》的背景也不是很了解。
所以這部影片對他們來說就如同對牛彈琴。不管怎麼說,《哪吒》這部電影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創下我們中國動畫電影的新紀錄。
⑸ 為什麼美國的電影裡面很少有中國人,大多數都會讓華人(黃種人)演反派,很少讓中國人做電影主角
這很正常,首先是有市場,拍電影要考慮票房,要討好觀眾,這是基本要求,有人對我們有排斥心理,自然就喜歡看。其次,很重要的是,這里還有一個意識形態的差異。從20世紀初,好萊塢電影就有「黃禍」形象,最典型的就是傅滿洲。
就連近年電影也是這樣,《加勒比海盜》里,發哥演的「嘯風」還留著這種「傅滿洲」式的鬍子——我們在國內,什麼時候看見過這種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