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些關於地鐵的電影
以地鐵命名的電影,法國名道呂克·貝松有一部,《地鐵》是確立呂克·貝松風格的一部影片,這部看上去好像缺乏連貫故事情節的電影卻認彌漫在其中的浪漫主義色彩和精彩講究的攝影而打動了觀眾的心。盡管觀眾對它給予的關注並不算多,但三項愷撒獎的榮譽表明在權威人士那兒它得到了極大的認可。韓國導演Baek Woon-Hak的《地鐵》是一部恐怖片,據說也很不錯,感興趣不妨看看。
此外,新浪潮導演特呂弗的《最後一班地鐵》是絕對的經典,是可以從許多角度去看的優秀影片,而且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作為一個卓越的電影專業工作者,導演在電影語言的成熟精湛方面獨樹一幟;同時,電影作為他向社會發言、表達思想的載體,精確地、溫和地、有力地呈現出人性的復雜而多面。戰爭,非常規境遇,成為一片試紙,讓人性的許多個向度有了精彩展示的戲劇性機會;導演的敘事立場,是殘酷地逼近真實,同情地觀照人類。對於思想簡單、滯留在感性階段不能自拔的人們來說,看這樣的電影實在是冒險。
《開往春天的地鐵》也值得一看
2. 電影中的地鐵主題
《借刀殺人》湯姆克魯斯在地鐵里的死反映的是科技社會里的人性冷漠,震撼!!
3. 法國導演呂克貝松一生拍過的十部電影是哪些
阿黛拉的非凡冒險The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of Adèle Blanc-Sec(2010)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2Arthur et la vengeance de Maltazard (2009)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天使AAngel-A (2005)
聖女貞德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1999)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1997)
這個殺手不太冷Leon (1994)
亞特蘭蒂斯Atlantis (1991)
尼基塔 Nikita (1990)
碧海藍天Le Grand bleu (1988)
地下鐵Subway (1985)
最後決戰Le Dernier combat (1983)
4. 呂客.貝松都導演過什麼電影要全部的
呂克·貝松(Luc Besson)
人物簡介
星 座:雙魚座
代表作:《地鐵》1985、《碧海情》1987、《尼基塔》1989、《這個殺手不太冷》1994
所獲獎項:《地鐵》第11屆法國電 影愷撒獎十三項提名和三項獎;《碧海情》第14屆愷撒獎八項提名和兩項獎;《尼基塔》第16屆愷撒獎九項提名和一項獎
呂克·貝松可算是法國電影界的頑童也是一個鬼才,他是最受觀眾歡迎的導演之一,但總得不到影評的肯定,卻一而再、再而三創下票房紀錄。
他固執,而且堅信自己的才氣,完全不理會他人的批評。他的父母親都是水上運動的高手,母親還是潛水教練。青少年時,他夢想成 為海洋、海豚專家,但是17歲時因為一次潛水意外,讓他不得不放棄這個願望,轉向電影。盡管他再也無法潛入童年深愛的海底,但卻因此而 成為90年代法國最具世界影響的導演,甚至被人稱為'歐洲的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他沒有受過任何訓練,就直接到電影廠里當雜工, 從底層一步步做起。之後,他就到好萊塢去,到處走、到處看。回到法國後,他便決定開始拍片。那時,他住在一間小閣樓,和一個朋友湊了 點錢就拍了一部科幻默片《最後決戰》,結果得到亞弗利亞茲科幻片的大獎,從此啟動了他的電影事業。
在此後的十餘年間,他又有 五部影片問世,且幾乎每部都產生了轟動效應,其中一部便是《這個殺手不太冷》。 他的第二部影片是1985年執導的《地鐵》,獲第11屆法國電影愷撒獎十三項提名和三項獎;1987年的《碧海情》獲第14屆愷撒獎八項提名和兩 項獎;1989年的《尼吉塔》獲第16屆愷撒獎九項提名和一項獎。短短的幾年取得如此的成績,這在法國中青年電影導演中堪稱鳳毛麟角。因此 ,呂克.貝松憑借自己的實力躋身於法國一流導演的行列。 呂克.貝松作品的題材、樣式不拘一格,常常出人意外。《地鐵》一片描寫了與地面世界相對應的巴黎地鐵這一完整的地下世界,描寫了生活於 其中的人們的生活、情感與遭遇;接下來的一部《碧海情》則以廣闊無垠的大海為主角,展現了其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及人們對它的深深的 眷戀;《尼吉塔》又將筆觸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謳歌了愛對人性復甦的巨大功能;《大西洋島》(1991)再次將目光投向海洋,是一部表現 海洋生物的充滿詩情畫意的記錄片…… 每一部都有創新,每一步都不循舊路。這就是呂克·貝松的特色。
呂克·貝松被認為是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事實上,這個稱號並不過份,在法國乃至歐洲大陸,呂克.貝松總是最吸引人們注意的導演。 他的電影節奏明快,富於前沿時尚,風格詭異,幾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們的期待。
作品年表:
2000《舞者/呂克貝松之光芒萬丈/Dancer, The》(法國)、《終極殺陣2之霹靂雷霆/Taxi 2》(法國)
1999《聖女貞德/Joan Of Arc》(法國)
1998《出租汽車/Taxi》(法國)
1997《第五元素/Fifth Element, The》(法國,美國)
1996《Kamikaze》
1994《職業殺手裡昂/這個殺手不太冷/Professional, The;leon》(法國,美國)
1993《Point of No Return》、《舐血狂花/Assassin, The》(美國)
1991《大西洋島/Alantis》(義大利,法國)
1990《墮落花:尼基塔/Femme Nikita, La》(法國,義大利)
1988《碧海藍天/Big Blue, The;Grand bleu, Le》(法國,義大利,美國)
1985《地鐵/Subway》(法國)
1983《最後的戰斗/Dernier combat, Le (法國)》
獲獎記錄:
1990年《尼吉塔》(Nikita)獲得第16屆法國電影凱撒獎9項提名,榮獲一個獎項
1988年《碧海藍天》(The Big Blue)獲得第14屆法國電影凱撒獎8項提名,並榮獲二個獎項包括最佳導演
1985年《地鐵》(Subway)榮獲第11屆法國電影凱撒獎13項提名,並榮獲三個獎項.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碧海藍天 (1988) .... 導演
暴力13街區 (2004) .... 導演
綠芥刑警 (2001) .... 編劇
企業戰士 (2001) .... 編劇
第五元素 (1997) .... 導演
第五元素 (1997) .... 編劇
鬱金香芳芳 (2003) .... 編劇
的士速遞3 (2003) .... 編劇
光芒萬丈 (2000) .... 編劇
暗流2:天使啟示錄 (2004) .... 編劇
車神 (2003) .... 編劇
的士速遞2 (2000) .... 編劇
碧海情天 (1988) .... 導演
不歸路 (1993) .... 編劇
這個殺手不太冷 (1994) .... 導演
這個殺手不太冷 (1994) .... 編劇
聖女貞德 (1999) .... 導演
聖女貞德 (1999) .... 編劇
雪山飛魂 (2003) .... 導演
雪山飛魂 (2003) .... 編劇
的士速遞 (1998) .... 編劇
的士女王 (2004) .... 編劇
狼犬丹尼 (2005) .... 編劇
地下鐵 (1985) .... 導演
地下鐵 (1985) .... 編劇
最後決戰 (1983) .... 導演
最後決戰 (1983) .... 編劇
亞瑟 (2006) .... 導演
亞瑟 (2006) .... 編劇
13區 (2004) .... 編劇
非常人販2 (2005) .... 編劇
非常人販2 (2006) .... 編劇
非常人販2 (2006) .... 編劇
女搶匪 (2006) .... 編劇
女搶匪 (2006) .... 編劇
亞特蘭提斯 (1991) .... 導演
霹靂煞 (1991) .... 導演
亞瑟和黑暗王子 (2006) .... 導演
亞瑟和黑暗王子 (2006) .... 編劇
天使A .... 導演
http://www.cnmdb.com/name/3062/
5. 呂克貝松都指導過哪些經典影片
1981年 《Avant dernier, L' 最後的阿旺特》
這是一部短片,因為都沒看過,所以不好意思了,當時這部影片曾在Fantastiqe d'Avoriaz電影節上展出,是呂克貝松的處女作了。
1983年 《Dernier combat, Le 最後的戰斗》
貝松的嶄露頭角之作是1983年的《最後的戰斗》。這似乎是一部關於未來的影片,但片中的世界並不能看出現在人類社會的延續性,片中有大量對人類未來的富於想像力的寓言性悲觀描寫。
1985年 《Subway 地鐵》
接下來是一部以巴黎地鐵為背景的驚險片《地鐵》,想像力仍然是影片最大的特色,這也顯示出貝松成年後才接觸地鐵的特異思考和想像。故事發生在巴黎地鐵復雜而廣闊的空間中,弗萊德搶了海倫娜丈夫的保險箱,逃到地鐵中,由此結識了長期生活在地鐵中的滑輪小子、鼓手無名氏等人。弗萊德找海倫娜要贖迴文件的錢,海倫娜的丈夫手下一夥和警察都在追捕弗萊德。海倫娜在尋找弗萊德奪迴文件的過程中,逐漸愛上了他,而越來越背叛自己的階級和生活環境。弗萊德從小嗓子受傷不能唱歌,一直希望組成一個樂隊。在地鐵同伴的幫助下,弗萊德成功地組織起一隻樂隊,他還搶劫了運鈔員,用搶來的錢爭取了一次地鐵演出的機會。在樂隊「槍不殺人人殺人(gans don't kill people,peoples kill people)」的演唱聲中,弗萊德倒在槍口之下,匆匆趕來的海倫娜只能含淚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吻了他。
影片名為「地鐵」,而片中絕大部分場景都是在地鐵中,呂克.貝松成功的表現了地鐵中的生活空間和獨立的小世界。弗萊德闖入這個小世界,馬上發現這里比地面上更適合他,這個後來者從一進入地鐵就再沒有出去,直到最後死在地鐵中,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給這個神秘的地下世界。顯然,貝松用自成體系的地鐵世界隱喻社會中非主流的另類人群,絕不循規蹈矩的生活和搖滾音樂是這個小世界中的典型特徵。幾乎影片中所有人物的過去都曖昧不明,只生活在現在,只有阿佳妮飾演的海倫娜是從過去走到現在。這種心理時間層次的表現,使得影片只處於一種表面描述的狀態,無法更深層次塑造人物形象,這幾乎是呂克·貝松最大的弱項。片中的幾個主要角色是虛幻的,他們的超現實無法博得觀眾的認同,反而幾個配角倒很有趣味:滑輪小子、雷諾飾演的鼓手、不時出現的賣花人、警長的兩個手下——一個叫「batman」,一個叫「羅賓」等等。這些配角一起使整個地鐵世界更加完整,也使影片更富娛樂性,但也從他們身上看出貝松對這個另類世界的有意粉飾。這種平衡的結果,就是使這個地鐵世界更加平庸化,更能被「地面」上的社會所接受。從影片中的音樂就可以看出,最後的樂隊表演雖然歌詞是「槍不殺人人殺人」之類的「警世」之句,但音樂卻是類似香港「溫拿」樂隊一般的流行歌曲旋律。一方面強調個人世界的另類色彩,一方面卻又以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包裝,這就是貝松的「地鐵世界」。
從影片類型上說,這也是一部古怪的影片:驚險、警匪、愛情、音樂,貝松在此表現出他對好萊塢各種類型片的熟悉和仰慕。可能,這樣的組合讓人不由對比西班牙阿爾莫多瓦的影片,但貝松遠沒有阿氏作品的尖銳和力度,以及對現實生活的逼真的扭曲描述。如果說阿氏作品是超現實主義的話,貝松的這部《地鐵》只是一個經過包裝的、混亂、虛幻的夢境。
1988年 《Grand bleu, Le (The Big Blue) 碧海情》
1988年,呂克.貝松執導了自己早期電影中最成功的影片《碧海情》。傑克和亞舍從小在希臘的海邊長大,十分熟悉水性,長大後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潛水員。傑克的母親很早就離開兩父子回美國了,父親在一次潛水中因事故在傑克面前喪生,對傑克產生了強烈刺激。亞舍找到傑克,希望他也參加潛水冠軍賽。紐約的女保險員若安娜在見到傑克潛水之後,對他產生極大興趣,追蹤他來到冠軍賽。傑克在冠軍賽上獲得極大的成功,和亞舍再次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若安娜也到了情濃難舍的地步。不過,傑克還是對大海和他在大海中的朋友——海豚,也一樣充滿依戀。傑克趕到紐約去見若安娜,但大海和海豚的呼喚經常使他感到不安。一次潛水中,亞捨出了事故,傑克悲痛地把亞舍的屍體送入深海。傑克從此更加陷入迷亂的情緒之中,彷彿他已不再是人類,而是一隻大海中自由的海豚。影片結尾處,正要潛入海中的傑克聽到妻子若安娜懷孕的消息,他深情地向妻子凝望之後,縱身躍入夜色中的大海,跟隨著海豚的召喚,消失在漆黑的海水中。
這部影片可以說是貝松的成名之作,來自童年的記憶和夢想飽含著作者無盡的深情,這種真誠打動了所有觀眾的心。影片中大量精美的水下攝影,展現了神秘幽深的海底世界,令觀眾大飽眼福。稍帶喜劇性的人物性格描寫並沒有流於庸俗噱頭,而是帶著自信與爽朗。其中對於生活在美國、紐約的人們的窘態的奚落,也帶著典型的歐洲人的自豪,與開闊明朗的海邊景色形成鮮明對比。這部影片是貝松最出色的電影之一。 可以看出,貝松在影片中融合進了自己的一些童年經歷和少年夢想,成功塑造出一位以大海為家,以海豚為友的年輕潛水員傑克·馬約爾的形象,片中有大量優美的水下攝影,表達了貝松自己對大海的熱愛之情。該片在當年愷撒獎評選中獲得最佳音響和最佳音樂獎。在受到眾多觀眾的熱烈請求之後,貝松後來還發行了一個長達3小時的版本,加進了很多拍攝的素材,包括這個超長版本,在巴黎地區就有200萬人次觀眾看過這部影片。可以說,這部影片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1990年 《Nikita 尼基塔》
相隔兩年多以後,貝松再次推出自己的又一部力作《尼基塔》。幾個流氓地痞搶劫了一家商店,和趕來的警察發生火並,罪犯中只有一個女子活了下來,但她也因為槍殺警察被判終身監禁。法國秘密警察把尼基塔改造成為一個秘密殺手,為國家工作。尼基塔以新的身份重新進入社會,並有了新的愛人和生活,但這個新的身份也同時帶給她謊言和血腥。影片結尾,尼基塔在完成一個重大任務之後脫身離去。
影片主要情節和結構絕非完美,甚至有點鬆散,這對於一部商業片來說,應該是個不小的「硬傷」。尼基塔的秘密受訓、執行任務的各個片斷缺乏內在的聯系,成了多個孤立的「生活散記」。而尼基塔各個時期的思想和行為變化既沒有細膩的描繪,更缺乏深刻的理解。種種內心深處的曲折,都被乖張的外部行為掩飾起來,而這些行為除了一個原則上的解釋之外,更多時候則顯得比較曖昧,或多或少地帶著虛張聲勢的成分。
影片的開始部分是很成功的,帶著非洲色彩的強烈鼓聲不僅引出一批街頭地痞的瘋狂行為,而且成為全片中驚險動作場面的音響標志。在這個大家死光光的黑色段落里,主人公尼基塔雖然只在最後幾個鏡頭中出現,但極度黑色的心理和行為為影片開了個緊張而充滿疑問的好頭。接下來審訊和法庭上的幾個場面,把尼基塔的野性描寫得淋漓盡致。而終生監禁的判決也把故事講得似乎山窮水盡,尼基塔看來無論如何沒有辦法推翻判決,而整部影片就將在這條窄路上發展,尼基塔始終處在孤立無援、進退兩難的困境中,從而把情節發展和人物內心矛盾的沖突推到極至。
尼基塔始終是孤獨的,生命在她看來充滿痛苦,而忍耐痛苦則是她生活的主要內容。無論是在特訓期間,還是重回社會之後,甚至找到了一個愛她的男人,都不能平息這種痛苦。這是尼基塔的悲哀,也是這個社會的悲哀。尼基塔不斷地試圖找到人間溫情,而又不斷地失望。生日時,特訓教官鮑伯帶她出去吃飯,而送她的生日禮物卻是殺人的指令;她和男友度假旅遊,卻在賓館浴室狙擊暗殺,尼基塔就在對平靜幸福的渴望和無法言說的痛苦中掙扎著。這幾乎是個死結:尼基塔本來是終生監禁的囚徒,而這種可以觸摸到幸福卻始終無法得到的生活,幾乎比任何的監禁都更加令人難以忍受。
影片最後的結果,實在有點無可奈何:尼基塔一走了之。真的能這樣簡單嗎?這樣的結果固然令尼基塔從痛苦的深淵中解脫出來,但情況真的這樣簡單,那她甚至根本不用執行任務,政府的這種行為也幾乎失去了控制。好在將近100分鍾的影片已經快把觀眾和尼基塔一起逼瘋了,觀眾的自我帶入情緒使他們忘記了尼基塔的黑色過去,所有人一起欣慰尼基塔的解脫。觀眾在導演引導性的刻意描繪之下,代表社會體會、諒解了罪行。從這一點上來說,導演成功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也是貝松出露好萊塢特色的電影之一。
1991年 《Atlantis 亞特蘭提斯》
貝松以個人方式製作了一部《亞特蘭提斯》的影片,他不僅自己導演,而且自己親自擔任攝影指導和剪接,可惜影片並沒有掀起大的反響。
1994年 《Léon 殺手裡昻,又名這個殺手不太冷》
1994年,貝松再度出擊,以《這個殺手不太冷》(殺手萊昂)轟動整個世界影壇。由義大利來法國謀生的萊昂,一直是孤獨的僱傭殺手。直到有一次,他為了救一個面臨死亡危險的小女孩打開了自己的房門,兩個人從此開始相依為命。萊昂教她「殺人技術」,她教給萊昂法文,兩人的關系日趨親密。殺害小女孩一家大小的瘋狂警察找到了這兩個人,一場血戰之後,萊昂與該警察同歸於盡。
義大利殺手在美國的亡命生涯,這本來就是個法國電影中少見的題材。我們似乎能在馬丁·斯科塞斯的美國義大利社區黑幫片中約略找到一點影子。在這個大片橫行的新時代,貝松出於對娛樂性的追求,著眼點、處理手法、影像風格都完全不同於馬丁的紐約社會寫實派電影,充斥影片始終的更多是槍戰和爆炸的刺激性場面。盡管影片以感官刺激和誇張的漫畫手法增強娛樂性,但成功的卻是對兩位主人公的獨特刻畫,其中的細膩浪漫之處,是我們無法對好萊塢動作片強求的。
雷諾飾演的「酷」殺手萊昂,把內心的孤寂和痛苦都外化為冷漠麻木的行為舉止和自我封閉的風衣墨鏡,這種造型可以在阿蘭·德龍全盛時期的法國黑幫片中找到根據,像《獨行殺手》,《殺手傑夫》等等(本專題將在以後的黑幫電影中涉及)。比較之下可以看出,新時代電影強調的是外化的、平面的、簡明極端的影像風格。萊昂的思維在現代社會顯得簡單、固執,種種行為使他像個都市中最「酷」的「鄉巴佬」——如果他沒有了瞬間奪人性命的殺手本領,那他就是個純粹的都市農民了。簡單封閉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寄託使這個誇張的人物更加貼近觀眾的心,殺手的冷酷與鄉巴佬的憨直結合地是那樣自然,也難怪萊昂稱自己的工作是「清潔工作」。在萊昂的思維里,殺人只不過是個工作,和農民種地、工人做工同樣平凡也同樣無法擺脫。這就是萊昂的生存方式,他的情感也是如此封閉麻木,影片中隱約透露出當年萊昂的一段「情史」可以讓我們揣測這種封閉的原因。在同樣孤苦的小女孩出現後,萊昂開始恢復自己已經死去的情感,寄託他情感的象徵就是片中那盆著名的花草。
小童星娜塔麗·波特曼的角色,未必有多少揭露法國社會現實的企圖,分明是一種帶有投機傾向的劇本操作。不過,這個角色在世界范圍得到青少年影迷的喜愛,也能夠從側面反映一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
在這部漫畫一般的影片中,貝松不僅塑造出極其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細膩的情感,而且創造了令人難以忘懷的槍戰段落,這也是影片能夠在全世界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萊昂的出場就先聲奪人,以神龍難見首尾的殺手技巧凝成氣勢。影片中段,萊昂在殺手基礎課的傳授中顯示了深厚的「職業理論基礎」,鞏固了自己在觀眾心中的地位。奠定「絕頂高手」的場面,是萊昂十分鍾搞定緝毒署大樓,從警察手中救出小愛人的段落,大有溫酒斬華雄的大將風范。在影片最後一場,萊昂一身獨對警方兩百多人,雖然身死,但猛志長存,成就輝煌英名。這幾個段落層次分明,設計巧妙,是動作片結構的絕佳範例。觀眾爭相到影院觀看這部既有狂暴的槍戰場面,又有繞指柔情的曖昧老少戀的異國風味的好萊塢式大片。主演雷諾和波特曼也一舉成為世界級偶像明星。
1997年 《Fifth Element, The 第五元素》
如果說貝松正是一步步走向好萊塢,並以自己個人風格的大片向好萊塢宣戰的話,那麼1997年的這部《第五元素》也可以說是貝松與好萊塢的一個媾和成果。不僅影片模式已經完全好萊塢化了,而且故事發生場景也是在紐約,拯救人類和地球的也是好萊塢明星布魯斯·威利斯。影片仍舊是在拯救地球,這個古老的主題在片中政府向布魯斯·威利斯交待任務時都險些令人發笑,而威利斯的表情也分明在說「又來了,我都煩了」。這幾年威利斯也確實夠累的,經常拯救美國、拯救地球,光紐約就拯救了好幾次。好在這是一部娛樂片,能發笑也是賣點。除了關於未來的某些獨特的想像力可以看出貝松的個人痕跡之外,影片完全可以歸到好萊塢生產的一大堆科幻片隊伍里去了。整個影片的視覺效果也是相當「大片化」的,未來都市的設計、未來的槍械軍火、宇宙人物的造型等等都在自覺不自覺的仿效著美國經典科幻片。但不管怎麼樣,該片還是在1997年成為了法國電影票房冠軍,全球總票房超過2億美元,並且獲得戛納電影節的技術獎。
1999年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The 聖女貞德》
接近世紀末,貝松突然以好萊塢史詩片的模式運作完成了一部大製作的古裝片《信使:聖女貞德的故事》。要知道德萊葉和布萊松的「聖女貞德」都是電影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作品,而且幾年前貝松的法國前輩雅克·里維特剛剛拍過一個版本,美國的版本也剛剛完成,貝松有把握挑戰這些高手嗎?這幾乎是所有觀眾和影評人的疑問。
1429年,一個法國小女孩貞德在看到自己的家人慘遭英國人毒手後,在經歷了神秘的幻覺之後,她對外宣稱自己獲得上帝的指示,將帶領法國軍隊擊退英軍。法國儲君查理,在母親的慫恿下接見了貞德,並將大批軍隊交給貞德帶領。在貞德神聖業績的鼓舞下,法軍戰無不勝,奇跡般地將英軍擊退,查理也在勝利中加冕。國王登基後,一味圖謀媾和,貞德被設計陷害落入英軍之手。最後,貞德被指斥為巫女而被英國當局燒死。
這似乎是貝松為情人喬沃維奇度身定做的影片,影片豪華的古裝大場面成了喬沃維奇展示「演技」的理想背景。從影片一開始的戲劇性轉折、神秘氣氛的營造,直到英法兩國大軍對峙交鋒,貝松一直忙於刻畫貞德的外部形象和神奇的事跡。就象十年前的《尼基塔》一樣,貝松把對人物內心描繪的任務,全部交給女演員,任由她們表演出曖昧的「神經質」、「驚慌」、「瘋狂」等等外部行為,更把解釋這些行為內心動機的任務交給觀眾。這樣單一的極端手法並不能達到更深層次揭示人物內心的結果,而更象是對於塑造人物力不從心或無暇顧及的簡單處理。
和美國版本一樣,貝松花了大量的筆墨描述貞德得到法王支持後的前兩次戰役,並著重強調了貞德作為精神統帥在戰場上的神奇作用。而對於貞德面對死亡和上帝的受審程,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顯然貝松並不想向影壇前輩德萊葉和布萊松看齊。 聖人和瘋子就是一線之隔,也許貝松就是這樣認為的。除此之外,影片就幾乎沒有多少好說的,我們看到了一個世紀之交法國的西席·地密爾式的豪華巨片。對了,影片最後出現的、由達斯廷·霍夫曼飾演的上帝的使者,算是貝松對貞德題材的一個「特殊處理」吧。
第十部影片就是《天使-A》,呂克的封鏡之作.
]《天使-A》—呂克.貝松的黑白愛情
◆ 片 名:天使-A / 英文:Angel-A
◆ 制 片:呂克·貝松(Luc Besson)
◆ 導 演:呂克·貝松(Luc Besson)
◆ 編 劇:呂克·貝松(Luc Besson)
◆ 主 演:賈默·戴布榭(Jamel Debbouze)Rie Rasmussen
◆ 類 型:喜劇(Comedy) 浪漫/傳奇(Romance)
◆ 國家地區:法國 ◆ 語 言:French
◆ 發行公司:Europa ◆ 首映日期:2005年12月21日
◆ 製作公司:TF1 ◆ 製作成本:不詳
◆ 本站評分:暫無 ◆ 首映票房:暫無
◆ MPAA定級:暫無 ◆ 全美票房:暫無
◆ 片 長:暫無 ◆ 海外票房:暫無
◆ 官方網站:http://www.angela-lefilm.com/ ◆ 預告片:http://www.hq.xinhuanet.com/video/2005-12/22/content_5879240.htm
電影故事
這是一個從不懂得愛情的人,尋找愛情的故事。一個『卓別林』式的失意男人,在塞納河上邂逅了一位金發美女,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在巴黎十五區上演了一出奇異的黑色喜劇。
呂克貝松終於又坐回到導演的位子上了,自從1999年無甚反響的《聖女貞德》之後,呂克貝松就一直以『監制』的身份出現,同時經營自己的『歐羅巴』公司,推出的《Taxi》系列雖然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但是法國評論界對其藝術價值並無贊譽。呂克貝松早期的作品,例如《Subway地下鐵》和《Grand bleu碧海藍天》不乏獨立精神,凱撒獎評委也驚呼一個天才的誕生。《Leon profess 殺手萊昂/這個殺手不太冷》同時在美國和法國叫好叫座,也成為了無數碟迷的經典收藏,可法國影評界卻只打給他及格,認為他正在喪失初期的人文精神面關注。果然,《第五元素》之後的呂克貝松在走下坡路,《貞德》成了空有場面的商業製作,浪費了恢宏的背景題材和馬爾科維奇。『Europa『歐羅巴公司在電影製作發行方面,基本走的是好萊塢的一套操作手法,也確實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打入全球市場,包括今年李連傑的《狼犬丹尼》。在呂克貝松的栽培和鼓勵之下,Louis Letterie等年輕導演迅速成長,打造自己的商業電影道路。而貝松本人,作為法國最具有國際影響的商業導演和製片人,終於在事隔六年之後推出了這部黑白故事片,用賈梅勒這個當今法國影壇最另類的喜劇演員,來重整自己的導演生涯。這也不是貝松第一次使用黑白膠片,22年前的《Le dernier cambat最後的戰役》就是當年的新銳一次獨立探索。
演員方面,Jamel 也已經多年沒做為第一主角了,雖然《Amelie 天使愛美麗》里的小伙計和《Mission cleopetra 女王任務》里的埃及建築師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作為男主角,還只是99年的喜劇《Le ciel, Les oiseaux,et ta mere 天空,小鳥和你媽》。與生俱來的喜劇天賦,加上獨特的外裔口音,讓這個毫不起眼的摩洛哥男孩在法國影壇站穩了腳跟,更成了繼齊達內之後最成功的阿拉伯移民。
女演員方面,呂克貝松放棄了多年的美女Milla Jovovichi,而選用了同樣是模特出身的Rie Rasmussen,之前她只出演過兩部長片和一部短片,從劇照中可以看出其氣質較為符合本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