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央六台電影今晚七點放的是什麼名字
CCTV-6電影
01:44
非完美交易
03:17
愛之谷
04:47
甩尾王2
06: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06:13
一切都好
07:56
光影星播客
08:03
搖擺De婚約
09:35
光影星播客
09:45
中國電影報道:電影快訊
09:50
鏢行天下之七星端硯
11:37
光影星播客
11:44
音樂電影欣賞
11:51
鏢行天下之神武大炮
13:40
光影星播客
13:49
聖誕奇妙公司
15:33
光影星播客
15:42
中國電影報道:電影快訊
15:47
現場直播
17:26
光影星播客
17:33
電影全解碼(38)
17:50
中國電影報道(263)
18:11
光影星播客
18:19
龍形俠影黃澄可
20:06
光影星播客
20:10
中國電影報道:電影快訊
動物出擊
22:01
光影星播客
22:04
今日影評(189)
22:12
奇幻森林
23:51
今日影評(189)
23:59
音樂電影欣賞
㈡ 對於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的解讀
與眾不同的音樂劇----解讀音樂劇《巴黎聖母院》
法國經典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將於1月22日至26日在上海大劇院上演了,這是繼《悲慘世界》之後又一部榮登上海大劇院舞台的音樂劇。 有趣的是,同《悲慘世界》一樣,《巴黎聖母院》也是誕生於法國,而且也是由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的。
在上海演出之前,《巴黎聖母院》先在北京上演,地點在人民大會堂,能在這個舉行最高規格會議的政治場所演出,足以見北京對《巴黎聖母院》的重視,也體現出了《巴黎聖母院》的高規格。
《巴黎聖母院》的誕生: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又稱《鍾樓怪人》,前幾年迪斯尼就拍攝了《鍾樓怪人》的動畫電影,產生了不小影響,至今還讓許多人(尤其是小孩子)回味。而法國和英國拍攝的電影《巴黎聖母院》也早已引進中國並配音,記得十幾年前常在電視上看到。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的走紅要比小說和電影晚得多了。1993年,法裔加拿大劇作家呂克.普拉蒙東(Luc.Plamondon)開始著手創作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普拉蒙東屬於大器晚成的詞作家,他從50年代就開始從事歌詞和劇本的創作,但直到70年代末才真正出名。現在他已經被認為是最優秀的法語詞作家。
在93年,法國詞曲作者阿蘭.鮑伯利(Alain Boublil)和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已經創作了《悲慘世界》和《西貢小姐》, 這兩部劇目均獲得了輝煌的成功,讓世人看到了法國人創作音樂劇的實力。這一狀況多少對普拉蒙東有相當的促動。他看中了雨果的另一部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並被小說的魅力深深折服, 將這樣一部已經銘刻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巨作搬上音樂劇舞台,一定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普拉蒙東找到了當時已經聞名歐美的法裔音樂才子理查德.科奇安特(Richard Cocciante), 兩人一拍即合,在1994至1996這三年裡,普拉蒙東為《巴黎聖母院》寫下了600頁的筆記和30多首歌曲的歌詞。在96年底,他們倆合作完成了擁有50段音樂,40餘首歌曲,時間長3個小時的大型音樂劇《巴黎聖母院》。
同《悲慘世界》一樣,《巴黎聖母院》也改編自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小說,事實證明,雨果的小說也確實具有改編為音樂劇的質素,至今已經有《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和《克倫威爾》三部雨果的小說被改編成了音樂劇,而且都獲得了不小的成功。
1997年普拉蒙東聘請了加拿大導演吉列爾斯.米舒(Gilles.Msheu)擔任導演,由法國著名的「Charles Talar」 演藝公司投資製作音樂劇《巴黎聖母院》, 「Charles Talar」演藝公司是法國最著名的演出製作公司,曾造就了一大批世界級的演藝明星。同年,《巴黎聖母院》劇團有限公司成立了,開始了正規化的製作。
《巴黎聖母院》的劇團成員共有24位群體演員、7位主角演員、30位舞美、15位技術人員及若干行政人員。劇團經過一年的籌備,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隆重上演,引起了強烈的藝術震撼,在98年剩下的三個月時間里,《巴黎聖母院》連演了126場,50萬張門票全部售完。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售出兩百萬張門票,成為法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音樂劇,打破了過去由《悲慘世界》保持的記錄。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巴黎聖母院》開始了世界巡迴公演,創下了直接劇場觀眾400多萬人的佳績,巡演的國家有: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加拿大的蒙特利爾、瑞士的日內瓦、英國的倫敦、義大利的米蘭、俄羅斯的莫斯科、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黎巴嫩的里本等。巡演十分成功,好評如潮,CD更是賣的脫銷。至今,《巴黎聖母院》共售出唱片近700萬張、錄象帶100餘萬張、DVD近20萬張,劇中的單曲「美人(Belle)」更是獲得許多著名世界音樂獎項,被眾多歌手翻唱。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還獲得了法國「最佳演出年度獎」、「最佳曲目年度獎」、「最佳世紀歌曲觀眾獎」。在加拿大魁北克獲得了「最佳唱片獎」、「最佳年度演出獎」、「最佳聖堂歌曲獎」、「最佳導演年度獎」。在摩納哥獲得了「世界音樂法語唱片最佳銷售獎」。
在2000年元月,英文版的《巴黎聖母院》誕生了,這意味著《巴黎聖母院》真正登上了世界的音樂劇舞台,2000年5月,劇團正式從法國巴黎移到了倫敦西區,以期獲得更大的成功。
小說與劇情: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小說講述了15世紀法國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同時描寫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和無奈,是表現雨果人道主義思想的力作。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的劇情和小說劇情基本一致,在人物上也沒有很大的更改。相對而言比較大的人物調整是劇中角色葛林果,他除了扮演小說中的游吟詩人和吉普賽女郎艾米斯拉達有名無實的丈夫之外,還擔任了故事情節的敘述者,起到了講述劇情和過渡段落的作用。
劇中人物:
卡西莫多:
獨眼駝背,相貌醜陋,他是藏身在巴黎聖母院內的敲鍾人,也就是鍾樓怪人,對吉普賽美女愛斯米拉達一見傾心。
弗羅洛:
巴黎聖母院的主教,也是卡西莫多的監護人。外表道貌岸然,實則陰險狡詐,他有強烈佔有愛斯米拉達的慾望。
菲比斯:
皇家侍衛隊隊長,已有未婚妻百合,仍情不自禁地愛上了愛斯米拉達。
愛斯米拉達:
美麗奔放而又善良的吉普賽女郎,卡西莫多,弗羅洛和菲比斯都對她著迷。
葛林果:
游吟詩人,愛斯米拉達有名無實的丈夫,在劇中他也是故事的敘述者
百合:
菲比斯隊長的未婚妻,家境優越,背景深厚,對愛斯米拉達充滿妒忌與恨意。
克洛潘:
遭人歧視的外來移民,與愛斯米拉達同為吉普賽人,後來成為吉普賽人的領袖。
《巴黎聖母院》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醜陋駝背卻又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愛上了美麗的吉普賽女郎愛斯米拉達,但他知道自己相貌醜陋,只敢把愛藏在心裡。與此同時,巴黎聖母院的主教弗羅洛與皇家侍衛隊隊長菲比斯也傾心於愛斯米拉達。弗羅洛一生侍奉天主,他明知男女之愛是神職人員的禁忌,卻依然難以自拔。而菲比斯已經有嬌美的未婚妻,卻依然想要染指愛斯米拉達。在劇目開場不久,卡西莫多,弗羅洛和菲比斯三人共同唱出了「美人(Belle)」,表達自己對愛斯米拉達的愛慕之情,這首歌曲在法國單曲市場上創下了300萬張的佳績。愛斯米拉達後來愛上了菲比斯,這讓弗羅洛感到無比嫉恨,他趁著愛斯米拉達與菲比斯幽會的時候,暗中刺傷了菲比斯,然後嫁禍給愛斯米拉達,並威脅她以身相許,否則就要將她處死。愛斯米拉達誓死不從,被弗羅洛送上了絞刑台。卡西莫多得知愛斯米拉達即將被判處死刑之後,奮不顧身到法場救回了愛斯米拉達,把她藏在巴黎聖母院中。不久,吉普賽人的領袖克洛潘帶領了一大批人攻打聖母院,想要解救出愛斯米拉達。但是他的烏和之眾被菲比斯率領的皇家衛隊擊潰,克洛潘在戰斗中身亡。
卡西莫多以為菲比斯是為了解救愛斯米拉達,他也知道愛斯米拉達喜歡的人是菲比斯, 於是哀求主教弗羅洛把愛斯米拉達交給了菲比斯。然而菲比斯早已變心,他為了自己的前途利益,不敢得罪和觸怒未婚妻百合,竟然與主教弗羅洛合謀,宣判了愛斯米拉達死刑。
加西莫多後來才看穿了弗羅洛和菲比斯兩人的險惡用心,悲憤之中,加西莫多把弗羅洛從鍾樓頂端推下,然後趕去解救愛斯米拉達,可惜為時已晚。在巴黎公墓的地窖里,卡西莫多抱著愛斯米拉達的屍體失聲痛哭,然後以死殉情,倒在了愛斯米拉達的身旁。
音樂劇同小說一樣都是悲劇結尾的,在最後卡西莫多抱著愛斯米拉達的屍體,失聲痛哭地唱著《舞吧,愛斯米拉達》的時候,看了忍不住要掉眼淚。這與好萊塢動畫影片《鍾樓怪人》的大團圓結局相比,小說和音樂劇的悲劇性結尾不知要感人多少倍。
與眾不同的音樂劇:
當今著名的音樂劇大多是由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演藝公司包裝而成的,因此這些劇目也帶有了百老匯和西區特有的風格特徵和運作方式。而《巴黎聖母院》卻是一個例外,它是少數幾部聞名世界卻沒有受到百老匯和西區影響的著名音樂劇。
《巴黎聖母院》誕生於法國巴黎,遠離紐約和倫敦,先天就沒有受到百老匯和西區的影響。而作品誕生後,從包裝到製作推銷的整個過程,也全部是由法國公司全權包辦的,而不像《悲慘世界》和《西貢小姐》那樣在法國誕生,卻由倫敦西區的公司來包裝和運作。因而,《巴黎聖母院》中幾乎沒有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印記,觀看過該劇的人也往往會有與眾不同的感受。
舞蹈角色與歌唱角色分離:
《巴黎聖母院》的一大特色是採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離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員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員不跳舞。這與當今大多數音樂劇處理歌唱和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在音樂劇中,舞蹈和歌唱演員的角色分配會有側重,但基本上沒有絕對分開的情況,歌唱演員也會和舞蹈演員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員也會參與歌唱(更多是合唱),從而體現出歌舞一體的樣式。而《巴黎聖母院》則是將兩者完全的分離,整個劇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員演唱,他們歌唱的時候不參與任何舞蹈,個個全情投入,就像聚光燈下的超級明星。舞蹈演員則完全不參與歌曲的演唱,在<非法移民(The refugees)>, <愚人慶典(The Feast of Fools)>, <奇跡之殿(The court of the Miracles)>,<愛之谷(valley of love)>等幾個大場面的段落中,舞蹈幾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將舞蹈與歌唱完全分離,可以讓兩者更加投入於自己的演出,將各自的表演發揮到極致。而不需要因為歌唱演員的緣故而降低舞蹈的難度,也不需要因為舞蹈演員的緣故而影響聲音的質量。當歌唱演員用聲音表達情感時,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體表達復雜的感情糾葛。以愛斯米拉達一出場為例,當她演唱起<吉普賽女郎(Bohemia girl)>的時候,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熱歡快的舞蹈,這樣的舞蹈比演唱更能表現她內心奔放的思想。而當菲比斯演唱<心痛欲裂(Heartbreak)>一曲時,在他身旁的四位男性舞者只露著背影跳舞,讓人感受到他黑暗的內心和痛苦的抉擇。
在《巴黎聖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詞來表達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動作來表達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台上同時表達了內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
在舞蹈動作上,編舞還給予舞者很大的自由度,有些段落明顯帶有自由發揮的成份。同時舞者在舞蹈時還運用了欄桿、棍棒等道具,體現出了寫實和寫意的雙重效果。
純流行化的演繹:
在演唱方法上,《巴黎聖母院》完全運用了流行唱法,沒有融入一點美聲唱法。而在演奏樂器上,《巴黎聖母院》也全部採用電聲樂器,沒有一件管弦樂器。這兩者都表明了《巴黎聖母院》追求純粹流行風格的姿態。而在其他大多數音樂劇中,多多少少都會融入美聲唱法,在伴奏樂器上,也大多以管弦樂器為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搖滾電聲樂器,很少見到純流行樂器伴奏的情況。
獨特的演唱安排:
在《巴黎聖母院》中特別偏重獨唱,整場50段音樂中,絕大部分都是獨唱,你方唱罷我登場,一首接一首,而較少有重唱。合唱只有結尾等少數幾個地方才出現過,而且採用的是事先錄制好的背景式合唱。由於沒有現場演員的參與,因此即便聽到合唱,也缺少了合唱的真實感。在大多數音樂劇中,為了更好地表現起伏的劇情和豐富的聲音層次,一般會將獨唱,重唱和合唱進行合理的安排,不會過份偏重於獨唱,也不可能過份偏重於重唱或合唱。《巴黎聖母院》對獨唱的偏好,會讓人感到聲音層次不夠豐富,在形式上略顯得單調了。
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舞蹈角色和演唱角色的完全分離。 由於舞蹈角色不參與演唱,因此全劇的歌唱段落就全部落在了7位主要角色身上,這7個人在劇中全部聚在一起的時候就已經很少了,要一起重唱和合唱就更難了。好在劇中的每一首歌曲都非常好聽,這也多少彌補了歌唱形式上的簡單。
與眾不同的音樂創作手法:
《巴黎聖母院》中的音樂共有50段。作曲者對於每一首歌曲都是獨立成篇的,很少追求歌曲與歌曲之間共同的音樂材料。除了幾首是完全反復之外,幾乎首首都是全新的創作。因而你在音樂上很難找到歌曲與歌曲之間的聯系,在欣賞時會有現場音樂會的感覺。如果在觀賞時沒有歌詞提示,你閉上眼睛很容易感覺這是一張法國流行音樂的精選輯,而不是一部音樂劇。說的專業一點就是,《巴黎聖母院》沒有採用大多數音樂劇採用的主題音樂素材變化發展的手法。
《巴黎聖母院》的這一做法與大多數音樂劇的創作手法不同。如今,絕大多數的音樂劇還是採用主題素材變化的手法:作曲者將幾個主題音樂素材,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節中進行變化,使其貫穿在整個劇目中,讓人感覺到有些音樂片段會時時縈繞在耳邊。這一手法在音樂劇《悲慘世界》中就非常明顯,在《悲》劇中真正全新的音樂只佔到了全劇音樂的三分之一,而全劇音樂就是根據這三分之一的音樂素材,將其進行變化和延伸而形成的。當耳邊不時地聽到自己熟悉的音樂主題,既感到親切又加深了人物和故事情節的印象。
在音樂劇的創作中,對立統一的原則是極為重要的,也就是既要有音樂的不斷變化,又要有音樂的統一呼應。如果變化太多,會給人捉摸不定的感覺,如果統一太多,不免會讓人有厭煩情緒。 《巴黎聖母院》這樣的創作手法,給人的感覺是變化有餘,而相對缺乏統一。 當然也有這種可能:作曲者對自己的旋律寫作非常有信心,可以保證每一首歌曲都優美動聽,但如果讓他運用主題素材變化的手法,反而影響了他對歌曲的自由創作,寫得不自由也不優美了。
不用伴奏用錄音:
《巴黎聖母院》中沒有使用現場伴奏,這也是很少見的。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音樂劇中,基本上都是樂隊現場伴奏。 《巴黎聖母院》則是播放預先錄制好的配樂。這一做法一開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議,因為人們感到錄音會顯得死板而沒有生氣,類似於現在明星假唱的感覺。但事實證明,這並不影響實際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巴黎聖母院》的音樂全部是電聲樂器演奏的,對於電聲樂器而言,錄音與現場演奏的差別並不大。而且在劇中也沒有哪個地方需要音樂節奏上的松動,因此完全可以事先錄制好,用一樣的節奏數以萬次的演奏。當然,最重要恐怕還是省錢,本來需要許多人的現場演奏,現在只要一盤錄音帶就解決了,作為一個長期演出的劇目,這樣的方式可以省下一大筆費用。
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是採用了耳掛式麥克風,演員把麥克風掛在嘴邊,暴露在觀眾面前,這種耳掛式麥克風常常用在勁歌狂舞的歌星身上。在絕大多數的音樂劇中,往往把麥克風藏在頭發鬍子等看不見的地方,俗稱隱藏式麥克風,因為這樣可以感覺更象演員,而不是歌星。《巴黎聖母院》的這一做法確實讓許多人很吃驚。當演唱者每人一個耳掛式麥克風站在舞台上高聲歌唱,配合著舞者的舞蹈和燈光,讓人感覺就像是一場歌舞巨星的演唱會,很有視覺上的現場感,但相對而言,就缺少了一些戲劇的感覺。
高空特技盡顯魅力:
劇中的高空特技也非常令人驚異。比如卡西莫多對著自己心愛的大鍾傾吐內心愛慕之情的時候,三個大鍾頓時從天而降,在每一個鍾裡面都有一個特技演員,他們扮演鍾擺奮力地搖擺,撞擊著大鍾,發出震人心魄的聲音。看著特技演員掛在大鍾裡面,作著各種各樣的動作,配合著巨大的鍾聲,再加上卡西莫多熱烈而近乎嘶吼的聲音,絕對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場面。還有愛斯米拉達被弔死的一幕,以及卡西莫多在臨終前的四位舞者吊在鋼絲上的演出,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這多少歸功於高空特技帶來的震撼。這些動作的表演者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勝任的,他們中有許多是從運動員或雜技演員轉行過來的,其中就有以舞蹈特技表演而名聲大噪的<高動能(YAMAKASI)>七人團,著名電影導演魯貝松曾經根據他們7人的高超特技表演拍成了電影《企業戰士》,在歐洲青少年中產生了很大反響。
抽象的布景:
《巴黎聖母院》的布景是簡單而有沖擊力的。劇目一開場,呈現在觀眾面前是一堵由幾十塊泡沫拼板拼成的大牆,再加上幾根大柱,就組成了巴黎聖母院,在燈光的映襯下,呈現出神秘幽暗的氣氛。這樣的設計顯然只露出了巴黎聖母院一個很小的部分,讓人不能馬上看明白,卻能給人更多的想像。像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大多數音樂劇,在道具上則更多強調模擬,讓人一看就明白,與他們相比,《巴黎聖母院》在布景的設計上要顯得抽象得多。
在長達3小時的演出里,這堵高大威武的大牆始終屹立在舞台上,由於舞台的高度和寬度完全被大牆占滿,已經不便於在縱向的平面上布置太多的布景和道具,因而在整個劇目中,大牆的前面始終保留了一大片空地,以便演唱者和舞蹈者有充足的舞台來表演。這樣的設計使得舞台上大多數的時候只有演員,而沒有其他的布景和道具,給人以現場音樂會的效果。
與眾不同的好劇目:
像這樣一部與眾不同的劇目,自然比較容易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同絕大多數著名的音樂劇一樣,《巴黎聖母院》在誕生後遭受的指責也不少。比如《倫敦快報》評論說:幾根醜陋的水泥柱子和一堵牆來代表美麗的巴黎聖母院,實在有失水準。《電訊日報》評論說音樂聲音過於喧鬧,而演員只注重嗓音而不注重表演,《泰姆士報》評論說歌曲的安排顯得雜亂而沒有層次等等。當然,贊揚和褒獎的評論要遠遠比批評的多得多。
《巴黎聖母院》在各個方面都體現了它追新求異的姿態,似乎也在向世人表明,這不是一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音樂劇,而是一部完全由法國人自己製造的音樂劇。
許多劇評家認為, 《巴黎聖母院》將引領當代音樂劇跨越80年代韋伯式音樂劇的影響,進而邁向表演藝術的新紀元。這個口氣似乎太大了,不過,《巴黎聖母院》確實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好劇目,這話絕對不假,口氣也一點不大。
㈢ 1999年的法國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各唱段的中文名字是啥
不同版本的翻譯可能會不一樣哦
1.序曲
2.大教堂時代
3 非法移民
4 弗侯洛的介入
5 波西米亞女郎
6 艾絲梅拉達你明白
7 愛的對白(鑽石般的眼眸)
8 愚人慶典
9 愚人教皇
10 女巫
11 孤兒
12 巴黎的城門
13 誘拐
14 奇跡之殿
15 斐比斯的含義(「菲比斯」的寫法按照音譯可能會有很多種)
16 君似驕陽
17 撕裂(也譯成心痛欲裂;撕裂我等等)
18 宿命
19 渴求甘霖
20 美人
21 以我居處為家
22 異教徒的聖母頌
23 生命擺盪
24 致命狂戀
25 陰影
26 愛之谷
27 享樂(歡樂)
28 命運
以上是第一幕
第二幕:
1 弗羅倫斯
2 鍾
3 伊人何在
4 囚籠之鳥
5 判決
6 訟審
7 刑求
8 斐比斯(同樣,菲比斯的譯法各異)
9 身為神父戀紅顏
10 騎士(坐騎 個人覺得翻譯成坐騎比較合適)
11 迷途知返
12 探獄
13 清晨舞蹈
14 解放
15 月亮
16 哨贈予你
17 人世何其不公
18 求存
19 襲擊聖母院
20 遣送出境
21 我的救主
22 把她交給我
舞吧! 艾絲梅拉達吾愛(艾絲美拉達的譯法各異)
差不多就是這樣了。我收集到的中文譯名大概就這些。
還有什麼有關NDP的問題盡管問我吧!這部劇是我的大愛啊!!!
㈣ 望推薦像哈爾的移動城堡、鋼鐵俠這類英雄、愛情的電影或動漫啊,謝謝拉
我介紹兩部動漫吧~!
愛之谷(很感動,很善良)
螢火蟲之幕(很悲,很感人,受心靈震撼,當時我哭的很傷心哦)
千里千尋(像哈爾一樣,帥~!幽默,純潔,感人)
這幾部都<<哈爾的移動城堡>>的作者宮崎峻的作品哦~!
希望你能喜歡`!
㈤ 請問法國四大傳奇歌劇是哪幾部
法國四大傳奇音樂劇
1.巴黎聖母院(也是一部改編自法國文學巨匠雨果的作品。)
當代罕見的曠世巨作,法語版音樂劇《巴黎聖母院》,一出改編自法文學巨擘雨果的不朽名著,由歐美樂界頂尖才子Luc Plamondon譜詞,Richard Cocciante作曲。
本劇取材於這部世界名著,強烈而具有震撼力的現代音樂,極具視覺效果的舞檯布景,盡情投入的表演,生動的表達出了原著中對教會和封建制度的揭露和鞭撻、對教會人士邪惡行徑和貴族卑劣的精神道德的抨擊、對人道主義仁愛精神的頌揚。
巴黎聖母院劇中角色與場面充滿對立及沖突:傾慕與狂戀,誓言與背叛,權利與佔有,宿命與抗爭,原罪與救贖,沉淪與升華,跌宕起伏的戲劇張力,建構成一部波瀾壯闊血淚交織的悲劇史詩,跨越時代潮流與文化藩籬,開創當代音樂劇的新紀元。
2.羅密歐與朱麗葉(改編自莎士比亞同名著作)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誤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實為《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及《哈姆雷特》)。
3.十誡(取材於聖經中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
公元前十三世紀,由於移居到埃及的希伯來人勞動勤奮,並且以擅長貿易著稱,所以積攢了許多財富。這引起了埃及執政者的不滿。
4.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是《天方夜譚》中非常著名的故事,講的是打柴為生的貧窮兄弟哥哥戈西母和弟弟阿里巴巴的遇到強盜的事。阿里巴巴的勇敢和馬爾基娜的機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法國電影愛之谷擴展閱讀
羅密歐與朱麗葉該劇講述義大利貴族凱普萊特女兒朱麗葉與蒙太古的兒子羅密歐誠摯相愛,誓言相依,但因兩家世代為仇而受到阻撓。
《羅密歐與朱麗葉》雖是一出悲劇,但兩個青年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本身卻不可悲。他們不僅彼此相愛,而且大膽追求他們的愛情.不惜以命拼爭。
他們的愛情力量使他們敢於面對家族的仇恨,敢於向生活中的障阻挑戰。他們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不怕做贖罪的羔羊,因而他們的死亡雖是生命的終結,卻在道德上取得了勝利。終於使兩個敵對的家族言歸於好。
許多學者和評論家從這個意義上稱這出戲是樂觀主義的悲劇,也就是人們慣說的悲喜劇。
㈥ 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侯孝賢失金棕櫚不遺憾:創作者想著競賽就完了
侯孝賢過去盡管多次入圍戛納,但僅憑1993年的《戲夢人生》拿到評委會獎(同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拿到華語片至今唯一一個金棕櫚大獎),此次他也成為了繼王家衛、楊德昌之後,第三個獲得最佳導演獎的華語導演。回想15年前楊德昌憑《一一》拿到此獎,來自台灣的「侯楊」雙星閃耀世界,而如今斯人已逝,侯孝賢在戛納卻依然止步此獎。
今年競賽單元最大的驚喜便是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在SCREEN雜志的場刊評分上,該片拿到了3.5分的本屆競賽片最高分,在一份根據美國、法國、德國、阿根廷等七家場刊和媒體的競賽片綜合得分排名中,《刺客聶隱娘》也高居榜首,可謂是本屆競賽單元口碑最高的影片。侯孝賢為《刺客聶隱娘》籌備十多年,這部電影也是他在2007年《紅氣球》之後時隔八年的第一部長片作品,也是華語電影界今年最為期待的一部藝術電影。該片以900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刷新了侯孝賢的電影成本紀錄。侯孝賢領獎時表示,拍電影不容易,尤其找到那麼多錢來拍《聶隱娘》就更難了。
談到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否會影響影片理解,侯孝賢表示,文化到深層之後,都是關於人的存在和生活,時間長的累積而變成文化,每個國家和地方都應該了解。任何文化的不同,是因為時間越久,人們產生生活特性,而造型出來,可以看到或者描述,這是大家共通的,在世界任何角落拍的電影,只要是關於人的,全世界都能看懂。
對於沒能獲得金棕櫚獎,侯孝賢表示,最重要的是,你到底做了什麼,你拍了什麼,明白這些,就不會在乎得獎的問題,「自己有沒有做到我最清楚,我來這里這么久,我的電影在很多地方都參加過競賽,一個真正的創作者如果想著競賽就完了。」他提到法國《解放報》上的評論,說「如果這部電影沒得獎,就要拿火把丟死評審團」,他認為得到這些評價已經足夠。
對於《聶隱娘》為何多年之後才出爐,侯孝賢表示,自己有七八年都在忙金馬獎和金馬影展,擔任主席,佔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華語媒體為侯孝賢抱屈:唐風古韻不敵移民黑幫
頒獎結束後,華語記者為侯孝賢未拿到大獎而抱屈。盡管雅克·歐迪亞是一位法國一流導演,善於拍攝風格化的類型電影,曾憑借《預言者》獲得戛納評審團大獎,但《流浪的迪潘》並非他導演生涯中最強的一部,在今年場刊評分方面也落後《刺客聶隱娘》整整一分(2.5分)。該片講述的是一名泰米爾猛虎組織成員偷渡到法國,想過正常人的生活,卻依舊捲入當地黑幫斗爭的故事,移民與黑幫兩種元素,既是現實批判呈現,又有類型片的離奇情節,整體完成度在本屆競賽片中較為領先,但不敵歐迪亞最強的作品《我心遺忘的節奏》和《預言者》。尤其該片本來始終保持一種緊張的節奏,講述一個黑暗的故事,但當男主角大開殺戒,將一眾黑幫分子消滅後,最終的結局竟然就是他與妻子孩子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令人感到突兀,也不符合整體的藝術風格。雅克·歐迪亞對此的解釋是,希望影片最後能帶來希望,這種說法實際上並沒有多少說服力。
可以說,以歐美系為主的評委們在對《流浪的迪潘》的理解方面肯定比較充分,而面對《刺客聶隱娘》這樣兼具風格化和文化特性的傑作,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能有「不明覺厲」的感覺,已屬不易。
外媒更推崇《索爾之子》 布蘭切特未得影後引質疑
外國記者主要為獲得評審團大獎的《索爾之子》抱屈,認為該片在風格化呈現上更有金棕櫚像,而或許還是顧及處女作獲獎,以及科恩自己猶太人身份的偏袒爭議,《索爾之子》也未在評委這里創造奇跡。
另一大爭議點來自並列的影後部分,原本媒體預測的獲獎者應該是《卡羅爾》中的凱特·布蘭切特,亦有可能是她與魯妮·瑪拉並列獲得,因為兩人在片中飾演的一對同性戀人非常細膩到位。然而獲獎的只有魯妮·瑪拉,還並列了另一部法國影片《我的國王》的女主角艾瑪紐爾·貝克特。貝克特同時是今年開幕片《昂首挺胸》的導演,本就被質疑是近年陣容最弱的開幕片,而如今由於魯妮瑪拉未到場,只有導演托德·海因斯代領,貝克特獨自登台領獎,給她的掌聲明顯不如最佳男演員文森特·林頓。
法國影片入圍五部得獎三部 引發「關系戶」爭議
今年戛納競賽單元的選片從片單出爐開始就被質疑不斷,一方面,名聲足以進入主競賽單元的阿彼察邦、河瀨直美、黑澤清、曼多薩等人均被「降級」到「一種關注」單元,而影片亮相後,明顯可以看出質量並不比競賽單元的大部分影片差。幾位競賽單元新秀的表現並沒有真正爆冷的資格,甚至部分入圍競賽單元的名導演也拿出了平庸之作。
而法國影片在今年主競賽單元中入圍了五部,整體評價非常一般,除了《流浪的迪潘》質量不錯,史蒂芬·布塞的《市場法律》中規中矩之外,麥溫的《我的國王》、紀洛姆·尼克樂的《愛之谷》、薇拉莉·鄧澤里的《瑪格麗特和朱利安》均被媒體吐槽是「關系戶」入圍,大多都是由戛納官方合作公司「CANAL+」出品的。最終法國人拿到了金棕櫚、男女演員大獎。由於去年法國影片在戛納競賽單元顆粒無收,今年的成績也被認為是一種補償。
㈦ 第68屆戛納電影節有速度與激情7嗎
沒有。
速度與激情7的主要獎項有:中國內地影史票房冠軍(截止2015年5月12日)。票房達到24.24億元。
另外附上第68屆戛納電影節入圍影片:
開幕影片
《昂首挺胸》導演:艾瑪紐爾·貝克特(法國)
主競賽單元
《迪潘》導演:雅克·歐迪亞(法國)
《一個男人》導演:史蒂芬·布塞(法國)
《我的國王》導演:麥溫·勒·貝斯柯(法國)
《海街日記》導演:是枝裕和(日本)
《山河故人》導演:賈樟柯(中國)
《聶隱娘》導演:侯孝賢(中國台灣)
《龍蝦》導演:歐格斯·蘭斯莫斯(希臘、英國、愛爾蘭、荷蘭、法國)
《麥克白》導演:賈斯汀·庫澤爾(英國、法國、美國)
《比炮彈更響》導演:約阿希姆·提爾(挪威)
《年輕氣盛》導演:保羅·索倫蒂諾(義大利)
《故事的故事》導演:馬提歐·加洛尼(義大利、法國、英國)
《西卡里奧》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美國)
《卡蘿爾》導演:托德·海因斯(英國、美國)
《我的媽媽》導演:南尼·莫萊蒂(義大利、法國)
《青木原樹海》導演:格斯·范·桑特(美國)
《瑪格麗特和朱利安》導演:瓦萊茜·唐哲麗(法國)
《索爾的兒子》導演:Laszlo Nemes(匈牙利)
《慢性》導演:米歇爾·弗蘭克(美國)
《愛之谷》導演:紀洛姆·尼克樂(法國)
《痼疾》導演:米歇爾·弗蘭克(墨西哥)
《愛之谷》導演:紀洛姆·尼克樂(法國)
一種關注單元
《馬里蘭》導演:艾麗斯·威諾古爾法國
《聖母》導演:申秀媛韓國
《寶藏》導演:柯內流·波藍波宇羅馬尼亞
《岸邊之旅》導演:黑澤清日本
《樓下》導演:拉杜·蒙泰安 羅馬尼亞
《火葬場》導演:Neeraj Ghaywan 印度
《公羊》導演:Grímur Hákonarson 冰島
《我是一個士兵》導演:Laurent Larivière 法國
《太陽高照》導演:Dalibor Matanic 克羅埃西亞
《另一端》導演:Roberto Minervini 法國
《無賴漢》導演:吳勝旭 韓國
《Las elegidas》導演:David Pablos 墨西哥
《Nahid》導演:Ida Panahandeh 伊朗
《Chauthi Koot (The Fourth Direction)》導演:Gurvinder Singh 印度
《澄沙之味》導演:河瀨直美日本
《代號瑪利亞》導演:José Luis Rugeles Gracia
《Taklub》導演:布里蘭特·曼多薩
《Lamb》導演:Yared Zeleke
《愛在孔敬》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午夜展映單元
《Office》導演:HONG Won-Chan 韓國
《艾米》導演:阿斯弗·卡帕迪爾英國
特別展映單元
《遺忘》導演:巴貝特·施羅德瑞士
《巴拿馬》導演:Pavle Vuckovic 塞爾維亞
《瀝青》導演:塞繆爾·本謝區特法國
《Oka》導演:蘇萊曼·西塞 巴里
《Hayored Lema'ala》導演:Elad Keidan 以色列
《別告訴我男孩瘋了》導演:羅伯特·格迪基揚法國
《愛與黑暗的故事》導演:娜塔莉·波特曼美國
非競賽展映
《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導演:喬治·米勒(澳大利亞/美國)
《無理之人》導演:伍迪·艾倫(美國)
《頭腦特工隊》導演:彼特·道格特(美國)
《小王子》導演:馬克·奧斯本(法國)
《昂首挺胸》導演:艾瑪紐爾·貝克特法國
㈧ 《愛之谷》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愛之谷》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t_0hLzJHpP9j_KFlx1wyIw
㈨ 跪求《世界邊界》2018年百度雲資源,加斯帕德·尤利爾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MlKV-ag2CnWr3KPjFUL1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