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演員是影片什麼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是石聯星飾演的《趙一曼》,1949年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影片《趙一曼》,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戰士趙一曼的英雄形象。
此後,她又主演了《湖上的斗爭》等影片,參加了中蘇合拍的《風從東方來》的導演工作。先後在北京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北京電影學院教表、導演課。
人物生平:
石聯星同志是蘇區紅色紅劇運動的開拓者之一,她因主演話劇《武裝起來》、《海上十月》、《沈陽號炮》及參演《我—紅軍》、《女英雄》等話劇,在瑞金蘇區進行藝術活動,與李伯釗、劉月華被廣大紅軍和蘇區群眾譽為蘇區「三大赤色紅星之一」。
之後她在《瘋了的母親》、《水車轉了》、《大地回春》、《日出》、《大雷雨》等劇目又中塑造了許多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
② 中國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演員是影片
《趙一曼》。1949年,石聯星進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任演員,並主演了影片《趙一曼》,成功塑造了革命戰士趙一曼的英雄形象。
因為石聯星是一個老革命,她對趙一曼這樣的職業革命家十分熟悉,再加上她多少年積累的表演經驗,詮釋的「趙一曼」真實可信,這一藝術形象曾給當年的軍民以巨大的鼓舞。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石聯星調北京電影製片廠任演員。也就是在這一年,她因主演《趙一曼》而榮獲國際電影節演員優等獎。
(2)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1933年,女共產黨員趙一曼與她的丈夫老曹,受命在日軍佔領下的哈爾濱市電車工人中開展工作,組織工人罷工。敵人懾於群眾聲威,表面上佯裝讓步,暗地裡卻加緊部署鎮壓。趙一曼洞察此情,在罷工勝利後迅速組織轉移。老曹不幸被捕,不久即被殺害。趙一曼轉移到農村後,動員教育農民,組織起一支抗日隊伍,活躍在珠河兩岸。
1934年秋,他們又與王團長率領的一支抗日隊伍在珠河附近的山裡會師。1935年冬,傳來紅軍長徵到達陝北的消息,部隊舉行聯歡晚會, 營地卻被敵人發現,敵人蜂擁而來,將整座山團團圍住。趙一曼當機立斷,囑王團長率部突圍,她帶著一個排留下掩護,終因負傷而被俘。
敵人對她誘降,被嚴詞拒絕。繼而又加嚴刑拷打,她仍不屈服。敵人得不到任何口供,又唯恐她傷重死去,斷了線索,便把她送入醫院。在醫院里,她對護士小韓和敵人派來監視她的看守反復講述抗日道理,曉以大義。 不久,他們兩人自動提出願與趙一曼一起逃走,投奔抗日隊伍。
某夜大雨滂沱,趙一曼等三人逃離醫院。中途被敵人追上,抓回獄中。臨刑時,她大義凜然,面無懼色,英勇就義 。
③ 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影片是
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影片是1935年由王人美主演的影片《漁光曲》。
王人美的表演主要靠直覺,她的藝術感覺好,直覺就比較准。她走上影壇的時候,她青春的氣質應和了當時電影文化的需求。
比起有些人來,如阮玲玉、蝴蝶,她的天分不算最好,但她聰明。同時,她是個不甘服從命運的人,她知道自己的弱點,就努力去彌補,去奮斗,而且說干就干 。
在歌曲《漁光曲》中,王人美的演唱沒有花哨的技巧,但是她凄美的聲線營造出的效果卻很容易打動聽眾的心。
在插曲《鐵蹄下的歌女》中,王人美用一種近似哭腔的嗓音,很好地表現出了歌曲所表現的悲涼凄楚的情緒;同時,她也極為注意演唱技巧,咬字清晰,運氣自如,使這首歌為電影《風雲兒女》增添了光彩。
電影同名主題歌《漁光曲》在片中出現多次。在為影片配樂之初,任光譜寫了一首《漁村之歌》,但是導演認為歌曲的旋律太過優美,與影片的基調有些出入,後特意與任光一起深入漁民的生活,體會漁民內心的疾苦。任光帶著對漁民生活現狀的悲憫與憤怒,創作了這首《漁光曲》 。
④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上獲獎的演員是誰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上獲獎的演員是石聯星。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演員是影片《趙一曼》的主演石聯星,該片由東北電影製片廠(今長影)1950年出品。這個電影的出品方,是長春電影製片廠,作為中國大型綜合性電影製片廠,在建國之後,將《趙一曼》搬上了熒幕。
《趙一曼》中扮演女主人翁的石聯星以其沉著冷靜剛毅、雍容華貴典雅的主要表現獲得評審團和觀眾們的五星好評,她取得了第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獎。
石聯星人物經歷
1949年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影片《趙一曼》,成功地塑造了趙一曼的英雄形象。此後,她又主演了《湖上的斗爭》等影片,參加了中蘇合拍的《風從東方來》的導演工作。
1950年至1960年參加北影,擔任演員,電影學校教員等職務。
1961年至1979年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擔任導演。重返話劇舞台,在北京人藝先後與歐陽山尊等同志合作導演了《漁人之家》、《紅岩》、《年輕的一代》、《生活的彩練》等多幕劇。
1984年8月1日.石聯星因患癌症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0歲。
⑤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演員是誰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演員是石聯星。1949年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影片《趙一曼》,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戰士趙一曼的英雄形象。
石聯星先後在北京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北京電影學院教表、導演課。尤其是她創造的趙一曼的形象,轟動了新中國,曾給予億萬人民群眾以巨大的鼓舞。
在1950年第五屆國際電影比賽大會上,《趙一曼》受到熱烈歡迎,石聯星也因此榮獲了「優秀表演獎」,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爭得了榮譽。1950年至1960年參加北影,擔任演員,電影學校教員等職務。
人物經歷
石聯星1914年6月1日生於湖北黃梅縣,1932年參加革命,1938年參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劇二隊(疑誤,據顏一演《在救亡演劇二隊的日子裡》中全體隊員名單,其中沒有石聯星)。
同年,參加抗敵演劇二隊,1940年在廣西擔任廣西省立藝術館教員。1941年至1944年進入新中國劇社擔任演員。1945年進入延安魯藝。
1945年至1946年擔任華北聯大戲劇系教員。1948年參加河北石家莊宣傳部工作,1948年7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⑥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演員是影片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演員是影片《趙一曼》的主演石聯星,該片由東北電影製片廠(今長影)1950年出品。
《趙一曼》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劇情片,由沙蒙執導,石聯星主演,於1950年上映;該片講述了講述了東北抗聯女英雄趙一曼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和組織群眾開展抗日斗爭,最後英勇獻身的故事。
(6)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電影擴展閱讀:
1933年,女共產黨員趙一曼與她的丈夫老曹,受命在日軍佔領下的哈爾濱市電車工人中開展工作,組織工人罷工。敵人懾於群眾聲威,表面上佯裝讓步,暗地裡卻加緊部署鎮壓。
趙一曼洞察此情,在罷工勝利後迅速組織轉移。老曹不幸被捕,不久即被殺害。趙一曼轉移到農村後,動員教育農民,組織起一支抗日隊伍,活躍在珠河兩岸。
⑦ 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影片是什麼
中國第一個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演員是影片《趙一曼》的主演石聯星,該片由東北電影製片廠(今長影)1950年出品。
《趙一曼》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劇情片,由沙蒙執導,石聯星主演,於1950年上映;該片講述了講述了東北抗聯女英雄趙一曼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和組織群眾開展抗日斗爭,最後英勇獻身的故事。
石聯星先後在北京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北京電影學院教表、導演課。尤其是她創造的趙一曼的形象,轟動了新中國,曾給予億萬人民群眾以巨大的鼓舞。
在1950年第五屆國際電影比賽大會上,《趙一曼》受到熱烈歡迎,石聯星也因此榮獲了「優秀表演獎」,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爭得了榮譽。1950年至1960年參加北影,擔任演員,電影學校教員等職務。
趙一曼
趙一曼(1905年10月25日 -1936年8月2日),女,漢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稱李姐。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人(今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白花鎮)。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
趙一曼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在與日寇的斗爭中於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義。趙一曼留有詩篇《濱江述懷》,其故里宜賓有「趙一曼紀念館」,相關電影有《趙一曼》《我的母親趙一曼》等。
2009年9月10日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趙一曼
⑧ 中國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演員是什麼影片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演員是影片《趙一曼》的主演石聯星。
《趙一曼》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劇情片,由沙蒙執導,石聯星主演,於1950年上映。
該片講述了講述了東北抗聯女英雄趙一曼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和組織群眾開展抗日斗爭,最後英勇獻身的故事。
石聯星以此片獲1950年第五屆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新中國成立後,石聯星積極獻身於年輕的人民電影事業。
1949年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影片《趙一曼》,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戰士趙一曼的英雄形象。此後,她又主演了《湖上的斗爭》等影片,參加了中蘇合拍的《風從東方來》的導演工作。
先後在北京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北京電影學院教表、導演課。
尤其是她創造的趙一曼的形象,轟動了新中國,曾給予億萬人民群眾以巨大的鼓舞。在1950年第五屆國際電影比賽大會上,《趙一曼》受到熱烈歡迎,石聯星也因此榮獲了「優秀表演獎」。
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爭得了榮譽。
⑨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演員是影片誰的主演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演員,是影片《趙一曼》的主演石聯星 。
⑩ 《趙一曼》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是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是《漁光曲》。
《漁光曲》是1934年由蔡楚生編劇和執導的劇情影片,王人美、韓蘭根等主演,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影片代表作之一。該影片由民國著名電影人厲麟似等審定並推介參加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獲第九名,被譽為中國首部獲得國際榮譽的電影。
影片講述了漁家子弟徐小貓、徐小猴和船王何家繼承人子英之間的悲歡離合,兩代人之間的故事折射出舊中國各階層人民生活的飄零動盪。
藝術價值
《漁光曲》無論是在藝術結構與鏡頭運用上,都突破了早期中國電影的影戲觀念,格調凄婉而壓抑,節奏緩慢而抒情。在保持了蔡楚生前幾部作品中的故事感人、情節曲折、悲喜交織、情趣盎然、觀賞性強等特點外,又突出了真實與細膩。
通過貧苦漁民的悲慘遭遇,以凄婉的筆調描寫了當時居民的苦難生活,顯示了導演藝術技巧的成熟。作為配音片,《漁光曲》可以看作默片向有聲時代轉變的特殊時期的產物,既保持了中國默片視覺表現上的高水準,也體現出一些對於聲音手段的有益探索。
影片以現實的題材、動人的情節、通俗的手法和精煉的技巧,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結合上,畫面造型的美感追求上以及對待意境界的營造上,都有所探索和創新。影片表現手法質朴,卻有很大的藝術感染力,開頭和結尾尤為動人,前後對應配以清新真摯的主題歌,達到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