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每分鍾120擊》,被稱為本屆戛納最虐的電影
今年共有七部長片和六部短片將角逐2017年酷兒棕櫚獎,目前口碑爆棚的《每分鍾120擊》,在此競賽單元處於領先地位。
與同樣講述艾滋抗爭的美國電影《平常心》不同,《每分鍾120擊》並沒有平鋪直敘地表達政治訴求,而是通過群像清晰地展現出90年代法國艾滋以及性少數群體的真實境況。
《每分鍾120擊》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艾滋風暴席捲資本主義世界。年輕人不滿制葯公司壟斷科研成果,他們組建了激進組織Act Up,轟轟烈烈的走上街頭對抗社會冷漠。兩個年輕同志一起投身抗艾事業,最終卻因為理念沖突而分道揚鑣。
在這部影片中,男主角Sean是個艾滋病毒攜帶者,即便身患不治之症,但Sean卻絲毫沒有表現出對死亡的擔憂,他忙於在社群中出謀劃策,積極沖向抗爭活動的第一線,面對恐同人群他更是敢於大膽親吻同伴回應對方的挑釁,並因此收獲了一段愛情。
然而,愛情並不能阻止艾滋病魔的侵襲,死亡就像幽靈一樣等待隨時降臨。但是,雖然鬥士Sean走了,他所追尋的目標還在,他的靈魂還在追尋。
羅賓·坎皮略
本片由法國著名編劇羅賓·坎皮略執導,他的編劇作品《課室風雲》獲得了第61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他執導的處女作《東方男孩》(Eastern Boys)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大獎。
在戛納電影節的新聞發布會上,導演羅賓·坎皮略就創作動機、對巴黎激進組織Act Up的理解以及電影所反映的關於艾滋病真實痛苦的刻畫等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巴黎Act Up組織對你意味著什麼?
坎皮略:我1992年4月加入該組織,也就是艾滋病爆發的10來年後。作為一名男同性戀者,整個80年代我都是在恐懼中度過的。
在90年代早期,我在電視上看到了該組織創立者之一Didier Lestrade的采訪,他談到了一個已經建成的「艾滋病社區」,在那裡住著飽受艾滋病折磨的人,病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以及抗擊艾滋病的醫護人員。在當時整個社會都缺乏關注的情況下,這些醫護人員得到的支持是最少的。他的采訪打破了長達十多年的沉默,也就是在那時,我決定加入巴黎Act Up。
我第一次參加該組織的會議,就被它散發出來的活力所震撼,考慮到當時我們處在艾滋病最肆掠的時期,人們這樣自由地談論艾滋病是相當難得的。在80年代感染上艾滋病而身陷絕望的男同性戀者們,公開集中地成為了抗擊艾滋病的主要鬥士。
他們積極影響著身邊的人,向大眾普及艾滋病相關知識,教他們艾滋病醫學表述上的技術特點以及爭取集體權利斗爭中的政治闡述。
但是,歸根到底,Act Up是由一個個擁有堅強個性的個體組成,換成別的環境,他們似乎沒有什麼理由能聚合在一起。抗擊艾滋病運動的力量很有可能來自這群試著求同存異、達成共同訴求的人之間碰撞出來的巨大火花。
我雖然在組織中只是個普通成員,但我相當活躍。我加入了醫療委員會,參加了許多次的行動,這其中的一些行動給這部電影帶了靈感。在那個時候,需要明白的是,在高中談論安全套以及問毒品使用者交換針頭都是不合乎標準的。那時,恐同才是標准。確實,我們忘記了從那時到現在社會是怎麼演化的。關於事物以前是什麼樣的,人們似乎趨向於選擇集體失憶。
電影中多次出現的會議場景
你是怎麼定義這部電影的,是重構還是自傳呢?
坎皮略:這部電影當然是虛構的,就算我試圖在電影中重建當時發生的許多次大討論以及開展的行動,我都是很自如地把它們嵌入在敘事裡面,而不是生硬突兀地如實反映它們本來的面目。
我非常希望年輕人能直面這個故事,同時,與年輕的演員合作也讓我完全避免了去模模擬實人物的沖動,盡管我認為把當時討論的強度以及人物聲音的音樂性帶入電影是十分重要的。一旦我找到了那個平衡,人物的個性就突破了模仿的限制,從而自然而然不加拘束地散發出來。
那麼,對公開會議的展現,讓你將政治敘述轉化成一部電影的主題?
坎皮略:對公開會議的展現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方面之一,同時也超越了會議本身。Act Up組織的中心策略是在對抗中去具體展現艾滋病這個疾病,也就是被艾滋病摧殘的滿目瘡痍的軀體。
在針對醫葯公司Melton-Pharm的行動中,Sean對醫葯公司的總監說,「這就是艾滋病人的樣子,要是你們從沒看過拖著疾病的軀體的話,你眼前的就是。」艾滋病人總是被忽視,人們似乎看不見,但通過有血有肉的體現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主題。在這部電影里,體現既是一種政治態度,也是一種電影選擇。
電影主創人員亮相本屆戛納電影節
電影的最後執行了安樂死,你認為Sean是死於艾滋病嗎?
坎皮略:電影對Sean的艾滋病發展階段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一般來說,Sean的情況應該是隨著電影的進程而不斷惡化的。但是,我認為重要的是去展現他在隧道里的一切:一切都再也回不去了,當與外面的世界相連時,這就達到了脆弱的極點。
對Sean來說,問題就是承受這一切,等待生命結束。在艾滋病爆發的時期有許多秘密進行的安樂死,也許現在人們才開口說罷了。
「每分鍾跳動」意味著音樂節拍或是心臟跳動,就從電影的名字來講,你似乎更多在強調音樂的作用?
坎皮略:老實說,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浩室音樂,也並不是每次行動結束後所有人都去夜場尋歡作樂。但這種音樂吸引能讓我及時地觸及一個具體的瞬間。
我不禁會想,這音樂,不管是歡快的還是不祥的,都可以作為這段時期的背景音樂。因此,在我看來,這音樂更能讓人聯想到艾滋病爆發時初期的日子。
今天來說,拍這樣一部電影有緊迫性嗎?
坎皮略:在這個特別的時刻,選擇拍這部電影而不是其他的片子,在我看來,顯然是有原因的,因為我需要這樣做。我想要講述這個故事,因為我覺得還沒有人講過這個故事,比起懷舊,它需要被更廣泛地傳播。
我不認為電影能對政治造成直接的影響,也不是訴諸於一些現在已經不起作用的解葯。在我看來,這與懷舊無關,因為不可能想像我們會忘記那些年的暴力。
『貳』 一群外國人在房子里吃飯,上一盤菜就下墜一層是什麼電影, 廣大的網友
下一層 (2008)
Next Floor
偌大的餐桌上滿是珍禽異獸,貪婪的食客不停啃食著,直到再也停不下來……這部精緻而古怪的短片榮獲第61屆戛納電影節Canal+電視台獎和第33屆多倫多國際電視節評委會特別獎。
奢華的宴會上,軍人、政治家、科學家、金融家、藝術家以及普通人等共十一位客人圍坐一個長桌,被一群殷勤的侍從和僕人服侍著。他們參加的是一項美食屠殺的儀式。在這個荒謬而詭異的環境里,一件意外的事情破壞了享受美食的氛圍。
本片畫面精緻考究,配樂暗藏玄機,場面調度出色,人物特徵鮮明。如果要在短短十一分鍾內交代清楚十餘人的背景是件困難的事情,導演很聰明地用不同的服飾代表他們各自的身份。他們神情各異地享受食物的愉快氛圍表現出來的諷刺風格,不禁使人聯想起《摩登時代》里的卓別林和自動吃飯機。古怪的氛圍吸引觀眾的同時也讓人疑惑他們是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看到最後我們終於知道,珍禽異獸和侍從代表誘惑,佔有滿桌美食的貪婪慾望和享受侍從的貼心服務使人無法停止,即使察覺到自己在不停墜落,也抑制不住自己。人與人之間身份不同,貪婪卻能讓我們變成同一類人。就像本片中的食客從優雅矜持到互搶食物,身上落滿灰塵後再無從分辨身份,貪婪者最終都會落入漆黑的深淵。
《下一層》(Next Floor)是加拿大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Denis Villeneuve)於2008年所拍攝的短片。在他已完成的作品中包括今年上映的《囚徒》(Prisoners)、第8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焦土之城》和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影片《蒙特利爾校園屠殺事件》(Polytechnique)等。
『叄』 戛納國際電影節歷屆獲獎名單
第63屆戛納電影節完全獲獎名單:
金棕櫚大獎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評審團大獎 《人與神》導演:夏維爾·畢沃斯
評委會獎 《尖叫的男人》導演:馬哈曼特-薩雷·哈隆
最佳導演獎 馬修馬立克《巡演》
最佳男演員 哈維爾·巴登《美錯》;埃里奧·傑曼諾《我們的生活》
最佳女演員 朱麗葉·比諾什《合法副本》
最佳劇本 李滄東《詩》
第62屆戛納電影節完全獲獎名單:
金棕櫚大獎 《白絲帶》導演:邁克爾·哈內克
評委會大獎 《預言者》 導演:雅克·歐迪亞
最佳導演獎 布里蘭特·曼多薩 《基納瑞》
評委會特別獎 《魚缸》 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 《蝙蝠》 導演:朴贊郁
第61屆戛納電影節獲獎名單:
金棕櫚大獎 《牆壁之間》ENTRE LES MURS/THE CLASS(法國)
評委會大獎 《格莫拉》Gomorra (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 凱瑟琳·德納芙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評審團獎 《大牌明星》Divo, Il (義大利)
最佳導演獎 努里·比格·錫蘭 《三隻猴子》(土耳其)
最佳男演員獎 本尼西奧·德爾·托羅 《切·格瓦拉》
最佳女演員獎 溫妮塞斯·德·奧利維拉 《越線》
最佳編劇獎 讓·皮埃爾·達內 / 呂克·達內《羅娜的沉默》
金攝影機最佳影片 《飢餓》Hunger(英國)
金攝影機特別獎 《ils mourronttous sauf moi》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 《盤封管》 megatron
一種關注最佳影片 《Tulpan》 (哈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