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使愛美麗》你是否被這部影片吸引
作為一部極具代表性的經典喜劇,法國影片《天使愛美麗》(Amelie)卻講述了一個並不能讓所有人開懷大笑的故事:滿目琳琅遮掩的是個人的孤獨,五彩斑斕背後的是現實的反思。
影片的編排邏輯很難算得上高明、甚至難掩敘事上的些許混亂,但這方面的缺陷卻不妨礙Amelie成為法國電影的一代經典。意識流的表現手法、格調獨特的鏡頭語言、錯落有致的動靜節奏、風格迥異的背景配樂,都向我們詮釋了電影藝術的豐富性、而不僅僅如同文學作品一樣以敘事為唯一目的。也正由於其出色的畫面表現,<Amelie>獲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評選的「1998-2008年最佳攝影影片」(Best Shot Films of 1998-2008)。很難說這部影片的畫面是多麼震撼、多麼富有沖擊力,但在這柔和的色調中,每一秒、每一幀,都如同凝固的藝術品,令人陶醉。
B. 求法國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的觀後感 2000字左右 需要2篇...謝謝大蝦們...急要...
三部片子中這部最溫暖,一如紅色的暖調。
就像是「竊聽風暴」,窺伺著別人的私隱——那個異性戀婚姻中的同性戀者,那個做著罪惡生意的男人……那麼多的異態在偷聽器中暴露無遺。一個落寞的男人掌控了太多的秘密,承載在他心中不知開出一朵怎樣的陰郁。冷落了人情。而人又不過都是一群披了面具的生物,但是必須如此。總該要有秘密,總該要有自己獨處時的鬆懈。不能帶著面具面對自己,無法當一個聖人,無法「慎獨」,那畢竟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在他的孤寂中闖進來的年輕女子,宛若一株紅色的植物,霎時用她的純真,她的好奇,她的熱情,她的堅定,反射了滿屋的陽光。艷光四射。
這是註定了的一次改變。
他為她把自己告發了。就是這么簡單。
她從這個一開始感覺卑劣的男人身上找到了某種難以言傳的寄託心理。在遠走的旅程開始後,她知道有一個人會密切的關注她。有點忘年交,帶點特殊而不容點破的思想感情。
很喜歡看她與那個年輕而輕微有些失意的年輕男子「向左走,向右走」的交錯,很有意思的緣分的玩笑與撫弄。總讓人覺得他們必將走在一起,於是耐心地看這兩條線的絞纏。特別是她的那幅廣告畫,如此的觸目。他必定是驚艷了。
最後船上的那場浩大劫難中,被救出的她驚恐的表情一如海報上攝人的身材,命運的交合恰在這里疊映。尤其的匠心獨造。
三部曲的主角都安然無恙,是一種悲憫,也是一種希望的寄予。
C. 《玫瑰人生》:可愛的法國電影你看得懂嗎
酒精與嗎啡,為所欲為而桀驁好強,神經質與偏執症,身高不過1米47,脾氣卻和她的聲音一樣大,種種標簽,將琵雅芙冠上了不可復制的人生經歷,將她的個性鎖定並貫穿在影片中。然而琵雅芙對神靈的信仰,此生一直點燃著微薄卻不可熄滅的火光。童年時期的艾迪特曾經染過一場嚴重的眼病,差點失明,妓女們湊錢將她送到聖女德蘭處朝聖之後,她奇跡般恢復了視力,自此養成了虔誠禱告的終生信仰。初識樂佩雷時,艾迪特在小酒館祈禱「成大事」,在拳擊場下祈禱愛人勝利,心願紛紛地應驗。直到最後,虛弱無力的琵雅芙,硬撐著也要開巡迴演唱,卻因為沒有十字架毅然拒絕登台,再次向她的庇佑者禱告,「別拋棄我,我還想活下去」,只因為她還想繼續唱下去,歌唱是她唯一的生命源泉。臨終前,她最後一次禱告,回到了父親身上。回憶像過眼雲煙,琵雅芙是否會想起,她在父親的馬戲團里看到那噴火的藝人,朝空中噴吐的火星化成了璀璨的聖女德蘭的模樣,奇幻的一幕,彷彿提前預示著艾迪特是被神靈選中的人,她未來的喜和悲,早已被上蒼欽定。
被譽為詩人導演的達昂,其電影語言如意識流小說般「隨意」地漂流著。他偏愛陰沉黑暗的畫面氣氛和非線性的敘述脈絡。《玫瑰人生》中,達昂沒有選擇平鋪直敘,而是將不同時空場景進行亂序,與琵雅芙本身混亂的人生風格相輔相成,一幕幕片段,均是琵雅芙在彌留之際所進行的散亂回憶,拼湊起來完整地再現了琵雅芙「妓院成長,街頭賣唱,一炮成名,因愛而頹」的人生。場景的切換凌亂有力,幾處走馬觀花的長鏡頭使用和復雜的長短鏡交接,伴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的色彩運用,使電影呈現精美考究的視覺效果。觀者從琵雅芙那斷斷續續的回憶中,重新連接起她的人生軌跡和重要節點,回視起一代歌後那傳奇的人生全貌。少女與老嫗,悲傷與欣喜、靈動與遲緩交替著出現,既是殘酷的再現,又是合理的註解。 《玫瑰人生》中回盪著琵雅芙演唱生涯中一首首經典歌曲,歌聲慵懶酣暢,卻難掩其中的憂傷,她的大部分歌曲都吻合著當時的情感,真實反映著她命運多舛的一生。將「玫瑰人生」置於與馬塞爾的愛情戲中,完美地表達了琵雅芙躍入愛情、痴心不改的態度。她對愛的滿腔熱忱,對愛的執念永不放棄,令她曾經活得像一株艷麗奪目的玫瑰,卻也逃不脫無聲凋零的命運,詮釋了玫瑰人生的意義。電影中觀者偶爾會聽到歌迪亞的歌聲,但大部分歌曲仍是由當年琵雅芙的原聲帶經過數碼修復後的音樂,景樂結合,借曲抒情,不同時期的歌曲,串聯起琵雅芙從法國到美國的人生軌跡。《玫瑰人生》的製作團隊非常強大,電影被國際影壇視為繼《羅丹的情人》、《天使愛美麗》之後最重要的法國作品。前法國國寶級演員「大鼻子」傑拉爾•德帕迪約,扮演片中琵雅芙的伯樂樂佩雷;主角瑪麗昂•歌迪亞再次貢獻出驚人演技,從內到外詮釋出琵雅芙的生命精髓,細挑的眉毛和抬頭紋、蒼白的面孔和鮮艷的紅唇,神奇的化妝效果令歌迪亞極似琵雅芙的真實相貌。她完整甚至完美地重現了琵雅芙大半個世紀的傳奇人生,年輕時代的歡騰與輕狂、眼神中的靈動與怯懦,面對愛情的渴望與急躁,痛失所愛的歇斯底里和衰敗。跨越幾十年的年齡演繹,將復雜又單純的琵雅芙再現於世。
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在巴黎美麗城街72號的一個牌子上看到這樣的銘文:「艾迪特•琵雅芙就是在這座建築物的台階上,第一次看到了這個世界」。從低賤的小麻雀到高貴的香頌女王,這朵苦酒澆灌的嬌艷之花,在每個讓人狂喜或心碎的時刻,都盡情綻放著自己的生命,並且無怨無憾。
D. 國外電影缺點和優點
它的缺點是劇情雜亂,畫面露骨,而優點是能夠擴寬視野,增長知識。
很多網友表示,外國電影故事有創意,製作精良,後期良心,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外國電影的劇情,尺度,表達方式,贊同廣電總局禁令之聲也不絕於耳。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力,學習外來文化好的那一面,對多種文化有包容性。
E. 世界電影流派的劃分
電影流派,指電影根據獨特風格而進行分類的派別。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形成,具有較大影響的電影流派大致有五種:
早期現代主義——歐洲先鋒派電影;
蘇聯電影學派——詩電影與散文電影;
好萊塢商業電影——類型電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法國新浪潮電影與近期現代主義流派等。
(5)法國電影缺陷擴展閱讀:
世界電影流派的分類:
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
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這種手法而聞名。
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柯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Formalism。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
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
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
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
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
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
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
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
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
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
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天堂電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法國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
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逕庭。
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類影片。
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他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F. 如何評價電影《人之怒》
作為一部合格的動作商業電影,傑坦森一如既往的穩定輸出,剪輯緊湊,劇情也並沒有太多的bug,是一部標準的商業動作片。本片自上映之後,在北美獲得了不俗的票房,引入國內後票房和口碑都依然不錯,豆瓣評分上本片也得到了7分,算是一個不錯的分數。今天筆者就跟大家聊一聊這部影片。
一、《人之怒》劇情簡單,邏輯自洽無硬傷。
對於動作片來說,觀眾們最期待的自然就是凌厲的打鬥動作以及讓人血脈膨脹的拳拳到肉了,對於劇情自然不能像文藝片那樣去挖掘很多的人文內核,這部片也是如此,劇情就是一個簡單的復仇故事,斯坦森飾演的梅森因為兒子以外被殺,他卧底到安保公司接觸到了犯罪集團,最後一網打盡的故事。
二、斯坦森寶刀未老,動作依然凌厲。
斯坦森在我們國內有很多影迷,因為長相酷似郭達,因此被戲稱為「傑森郭達」。已經不年輕的他,為了這部影片瘋狂健身,練習格鬥技巧,最後在影片中呈現出來的動作戲依然是寶刀未來,身手凌厲。斯坦森更為人稱道的是,他說話不多但是有時候身上會有那種英倫痞子氣質,這也是他和其他動作影星區別最大的地方。
三、斯坦森和蓋里奇的再次聯手,不負眾望。
本片主演斯坦森和導演蓋里奇有很深的淵源,斯坦森當年的出道電影《兩桿大煙槍》就是蓋里奇導演的,那也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沒想到兩人的碰撞,成就了一部在影史上都非常有名的電影。此後他們一直沒有再合作過,本次重新聯手,拍攝的這部《人之怒》也確實不負眾望,以後希望兩位多多合作,帶來更多的作品。
以上就是《人之怒》這部影片的基本情況,喜歡動作片的小夥伴們可以去電影院看,絕對值得起票價。
G. 德國電影《觸不可及(無法觸碰)》想表達一種什麼意思
想表達友誼的珍貴,劇中兩個主角的世界完完全全沒有交集,一個是上流社會富甲一方的白人,一個是貧民區溫飽都成問題的黑人,兩種人無論從世界觀、價值觀還是身世都完全不同,但這只是一開始。
飛利浦從幽默這個共同點切入,給了德瑞斯一個工作的機會,從此拉開了二人相互信任到惺惺相惜的序幕,隨著時間的流逝,二人之間的友情堅不可催。
(7)法國電影缺陷擴展閱讀
《無法觸碰》(Intouchables)是由奧利維·那卡什、艾力克·托蘭達聯合執導,弗朗索瓦·克魯塞、奧馬·希、安樂妮、 奧黛麗·弗洛特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11年11月2日在法國上映。
一個是行動不便、需要坐輪椅的大富豪菲利普(弗朗索瓦·克魯塞飾),另外一個則是刑滿釋放人員德瑞斯(奧馬·希飾),一個相當懂得察言觀色的黑人小夥子,如今他是菲利普的「保姆」,負責照顧他的一切飲食起居。
從表面上看,菲利普和德瑞斯之間可以說沒有一點相似之處,不論是他們的生活背景還是身份地位,基本上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極端。
可即使如此,這兩個人還是建立了一種不太穩定但持續上升的朋友關系,而且全部是以真誠、坦白和幽默作為根基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將經受一次前所未有的情感洗禮,同時也逼迫著他們重新審視生命與愛的意義。
H. 有史以來最讓人誤解的電影是哪一部
黑客帝國三部曲(1999 - 2003)。
這不是關於這個人:他只是一個棋子。是關於這位女士的。一切都和這個女人有關:
故事是這樣的:人類創造AI(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叛軍和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的生存戰爭開始了。
人類污染天空以阻擋陽光,也就是人工智慧的能源。然後,人工智慧學會如何從人類身上獲取能量。人工智慧贏得了戰爭。人類是打敗了。完全。
她的革命可以歸結為五個步驟。使尼奧和崔妮蒂深深墜入愛河。確保Smith-the-virus被瘋狂釋放。讓尼奧選錯了門,當在建築師。讓尼奧去和線人談判。在時機成熟時,幫助Neo從內部刪除。
當然,對她來說,脫離她自己長期以來一直遵循的配方是有風險的。但正如建築師最後對她說的:「你在玩一個危險的游戲。」她回答道;「改變總是。「這部電影是一個傢伙之間的戰爭:
這加:她贏了。
我認為這就是許多人不理解的地方。電影甚至以她勝利地享受日出作為結尾,就像任何真正的勝利者一樣。
那這些人呢?
……他們只是小卒。
事實上,Neo並不是那個人。他是六個人中最後一個。如果說誰是那個人,那就是神諭。
I. 電影《弱點》中的「弱點」指的什麼,比喻的什麼
對於片名的理解,所謂弱點,應該說,這未必就是本劇這個黑人的弱點,也不僅僅是整個黑人的弱點,而應該指代更廣義的范疇:黑人引發的社會問題是長時間的積累,沉痾難返,還有民族問題,種族問題……
這部電影沒有拍成所謂消除種族主義歧視的片子,根本沒有涉及這方面的內容,因其立意比這個要高遠得多。不是白人應對黑人憐憫和施捨,而是讓每個人發現自己身上的美善、尊嚴和價值。邁克生長於環境險惡的黑人聚居區,但一直保持著善良的本性。安妮在那個夜晚看到並正視了邁克,於是避免了他像他的兄弟們那樣沉淪和不知所終,她拯救了他的才能,拯救了他的命運,她為此而感謝上帝,她成全了邁克,同時邁克也成全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