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 a類影後……
A類影後是指獲得過A類電影節影後的人。
「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將電影分為A、B、C、D四類,其中,A類是最具國際號召力、影響力的電影類別,又稱「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
目前,國際A類電影節共有15個,分別是:德國-柏林、法國-戛納、義大利-威尼斯、捷克-卡羅維發利、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俄羅斯-莫斯科、加拿大-蒙特利爾、埃及-開羅、瑞士-洛迦諾、阿根廷-馬塔布拉塔、日本-東京、中國-上海、波蘭-華沙、印度-印度、愛沙尼亞-塔林國際電影節。
(1)坦佩雷國際電影節獲獎作品擴展閱讀:
其他電影節分類
1、B類
國際B類電影節是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此類電影節突出特定的主題,截至2020年共有24個。
例如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西班牙錫切斯電影節、瑞典斯德哥爾摩電影節等。
2、C類
國際C類電影節是非競賽型電影節,此類電影節不設評獎,主要展映入選的各國影片。
例如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奧地利維也納國際電影節等。
3、D類
國際D類電影節是紀錄片和短片電影節。
例如芬蘭坦佩雷國際電影節、德國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波蘭克拉科夫國際短片電影節、俄羅斯聖彼得堡國際電影節、西班牙畢爾巴鄂國際紀錄片和短片電影節等。
❷ 國際電影節是什麼
國際電影節是世界各國電影藝術和技術成就展覽的盛會。其主要目的是交流經驗、互相學習、促進各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通常都設立一個國際評選委員會,對正式參展的影片進行評選,對優秀影片和它們的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演員、攝影、作曲、剪輯、服裝、美工、特技等)授予獎品或獎狀等,也有隻參展不評獎的國際電影節。它的舉行對世界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世界上共有700個左右的電影節,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批准認可、並有著較高質量的國際性電影節大約有50個左右。上述300多個國際電影節就其性質而言,可分為3種類型:
綜合性
綜合性國際電影節有120多個,特點是規模大,各種類型的影片(包括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均可參加比賽或映出。舉行的時間長,一般兩個星期。主要的有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墨爾本國際電影節、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舊金山國際電影節、倫敦國際電影節、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卡塔赫納國際電影節、紐約國際電影節、迦太基國際電影節。
專業性
專業性國際電影節有150多個,特點是規模小,舉行的時間也短,最多一周,最少3~4天,一般只放映或主要放映某一專業題材的影片,包括政治、軍事、科技、文教、衛生、工農業等30多種專業。歷史最久的專業性電影節是1945年義大利創辦的國際體育片電影節。自創辦以來,先後在義大利的科蒂納丹佩佐、聖萬桑、都靈等城鎮舉行,每年一次,為期一周。
70年代以來,中國多次參加並獲得了一些獎。其他重要的專業性國際電影節還有:國際科學電影協會輪流舉辦的國際科學普及電影節、法國創辦的昂西國際動畫片電影節、西班牙的希洪國際兒童片電影節、法國巴黎的國際軍事電影節、保加利亞的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和衛生電影節、芬蘭的坦佩雷國際短片電影節、聯邦德國的弗里德堡宗教電影節、捷克斯洛伐克的伐斯特拉發國際生態學電影節、丹麥的歐登塞童話片電影節、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幻想片電影節、美國的紐約國際手工藝品電影節、瑞士的日內瓦國際自然影片電影節等。
地區性
地區性國際電影節,現有30多個,特點是規模大小不等,放映時間一般是一周,有的兩周,只放映某一個地區、幾個地區某些國家生產的影片。1954年由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亞(今馬來西亞)、新加坡、 泰國以及香港、 台灣等地共同創辦的亞洲電影節(亞太影展)是最早的地區性國際電影節之一。其他主要的地區性國際電影節還有:蘇聯創辦的專門放映亞、非、拉國家影片的塔什干國際電影節、布吉納法索(原名上沃爾特)舉辦的瓦加杜古泛非電影節、在古巴舉辦的拉丁美洲新電影國際電影節、法國的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以及東盟國家電影節、巴爾干國際電影節、法語區國際電影節、北歐電影節、地中海電影節、英聯邦電影和電視節、撒哈拉地區國家電影節等。
以上3種不同性質的國際電影節在國際文化交流、政治活動、經濟貿易、科技合作等許多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80年代每年有 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各種不同類型的國際電影節。通過各國影片的放映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各國的友好關系和相互了解,為發展各國電影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
❸ 坦佩雷市的名勝古跡
坦佩雷主要的名勝包括坦佩雷大教堂、著名的俄國革命工人大廈(即列寧博物館)、姆明谷博物館、設有玫瑰園的洋娃娃及服飾博物館、全國之最的168米高的Nasinneula觀景塔、巨型的Sarkanniemi冒險樂園、展出十九至二十世紀民間生活風貌的Amuri民居博物館。Tammerkoski河是垂釣和船游的著名勝地,河畔有Varkanranta藝術與手工藝中心。
芬蘭有著千湖之國的美名,坦佩雷更獨特的地方是,城中有兩大湖,而且這兩個湖還有十幾米的落差,在兩湖交界的地方已經建立起了一座發電水壩,水壩設計簡潔,與周遭的美景融為一體,成群的鴿子在綠地上散步。 坦佩雷市位於芬蘭西南部,距首都赫爾辛基180公里,人口20萬,是芬蘭第三大城市。坦佩雷位於Näsijärvi和Pyhäjärvi兩大湖泊之間的狹長地帶,滿眼是瑰麗的景緻,處處是可餐的秀色。貫穿市中心的Tammerkoski急流是坦佩雷工業的發源地。早在19世紀,坦佩雷就已成為芬蘭的工業中心,素有「芬蘭的曼徹斯特」之稱,紡織、服裝和金屬加工業都久負盛名。
坦佩雷美麗的自然風光使它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旅遊城市,市中心的沙洲角(Sarkanniemi)是坦佩雷的娛樂中心,那裡聳立著芬蘭最高的眺望塔奈辛內烏拉(Nasinneula)。塔高168米,乘高速電梯可直達塔頂,俯瞰市區全景,觀覽之餘可在塔頂的旋轉飯店裡享用一頓美餐。眺望塔的底層設有天文館、水族館和海豚館,水族館內展出的各種觀察魚近水樓台00種。除游樂場外,沙洲角還有一個兒童動物園,孩子們可同他們所喜愛的小馬、小兔和四鴨一同玩耍。坦佩雷市
坦佩雷是芬蘭的戲劇之都,1959年建造的帶有旋轉觀眾席的夏季露天劇院是每年8月戲劇節會演的中心。每年,坦佩雷都要舉行戲劇節,爵士音樂節和電影節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吸引了不少的國外遊客前來觀賞。坦佩雷有各式各樣的博物館,芬蘭惟一的列寧博物館仍然保存至今,對遊人開發。當年建造的一幢幢紅磚工廠,很多改建成商店、餐廳、電影院等休閑娛樂中心,有的則改建成豪華酒店,使坦佩雷具有與眾不同的城市風格。姆明谷博物館里位於坦培雷市圖書館內,這個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博物館忠實地再現了「姆明小屋」,令遊客陶醉在充滿愛和寬容的童話國度里。
坦佩雷城區及周圍的自然風景使之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城市。市中心附近的沙洲角為游樂區,那裡聳立著芬蘭最高的望塔,塔高168米,塔頂有旋轉餐廳,可俯瞰市區全景。塔的底層設有天文館和水族館。附近有一兒童動物園。皮斯帕拉是城區最美麗的風景區之一,這里陡峭的蛇形山坡上,各種造型的樓房鱗次櫛比。登上山頂,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望無際的湖光山色。1959年建築的露天夏季劇院,帶有旋轉的觀眾台。坦佩雷有包括列寧博物館在內的許多博物館,其中娃娃博物館展出世界各地的布娃娃竟達1200多種。
坦佩雷曾以木材、紡織、金屬等工業而聞名全球,在工業革命時期被稱為北方的曼切斯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年那一家家紅磚建築的工廠大廈,現而今很多竟搖身一變而成為了商店、餐廳、電影院等休閑中心,甚至有的還改建成了豪華的酒店,形成了坦佩雷特別與眾不同的城市風格。再加上大型的游樂園、曾經萌發俄國大革命的工人大廈和收藏有珍貴手稿的博物館,使它不單魅力非凡,更成為造訪芬蘭客人的必到之地。
中央廣場(Keskustori)
是坦佩爾的市中心廣場,經常在此舉辦各種節慶活動,大部分公共汽車線路 在此交匯中轉。廣場周圍的建築有1890年的老市政廳,1824年的老教堂(Vanhakirkko)。
坦佩雷大教堂(TampereCathedral)
大教堂是芬蘭民族浪漫風格最令人難忘的典範。每星期日晚上會在這里舉辦管風琴獨奏會與音樂會。開放時間:5月1日至8月31日每天9:00-18:00,其它日子每天11:00-15:00。
東正教堂(OrthodoxChurch)
代表了新拜占廷時期豐富多彩的教會建築。開放時間:5月1日至5月31日星期一至星期日10:00-16:00;6月1日至8月31日星期一至星期六11:00-17:00,星期日12:00-16:00。
姆明谷(Moominvalley)博物館
展覽了ToveJansson製作的可愛的Moomin人物。展覽了ToveJansson兩千多件親手手稿,還有許多卡通模型,原裝卡通演出道具和講述姆明創作故事的錄象。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五9:00-17:00;星期六至星期日10:00-18:00;夏季:星期一9:00-17:00。同時,在這座博物館中還有一個「礦石博物館」。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五9:00-17:00;星期六至星期日10:00-18:00。
玩偶及服飾博物館
(MuseumofDollsandCostumes) 在這座迷人的大廈里,收集了成千的玩偶、木偶、服裝、紡織品以及各種小飾品。其中最老的一個娃娃製作於12世紀。博物館後面是一個美麗的玫瑰園,溫暖的季節里會開出朵朵嬌艷鮮花。開放時間:4月至9月星期二至星期日11:00-17:00。
列寧博物館(LeninMuseum)
全世界僅存的列寧博物館。位於工人大廈,在1905年和1906年的兩次地下會議召開
期間,俄國革命人在此匯集。這里以前曾是芬蘭工人大廈,俄國的社會民主工黨曾在此舉行過會議,也是列寧和斯大林1905年首次見面的地方。博物館展出列寧的生平事跡和列寧在芬蘭的活動。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9:00-l8:00,星期六至星期日11:00-16:00。
間諜博物館(Vakoilumuseo)
是世界上第一家間諜博物館。展覽間諜的用具,還附設有間諜商店,出售些簡單的間諜用品。
冒險樂園
Särkänniemi是坦佩雷的娛樂中心,包括6大部分:游樂場、兒童動物園、海豚館、水族館、天文館、藝術博物館。游樂場(TheAmusementPark)是Särkänniemi最吸引人的地方, 有許多適合不同愛好的騎乘玩具。Tornado是—條大型滑道,於2001年才開放。5月12日至8月15日每日開放。兒童動物園(TheChildren'sZoo)豢養著種類繁多的寵物與家畜,孩子們可同他們所喜愛的小馬、小兔和小鴨一同玩耍。5月12日至8月31日每日開放。
海豚館是世界上最北端的海豚館,並且是第一家引進生物水純凈系統的場館。全年每日開放。
水族館
是芬蘭最大的對外開放水族館,有各種觀賞魚類近200種以及成百上千的魚與水生物種。全年每日開放。天文館將帶你進行一次發現新世界的激動且神奇的旅行。全年每日開放。
眺望塔
(Näsinneula0bservationTower)位於冒險樂園內,是芬蘭最高的眺望塔。塔高168米,乘高速電梯可直達塔頂,俯瞰市區全景,觀覽之餘還可在塔頂的旋轉飯店裡享用美餐。全年每日開放。開放時間:游樂場及動物園5月中旬至8月中旬開放,12月20日-12月25日閉館,其它時間全年開放。
❹ 國際電影分為幾大類A B兩大類ABC三大類ABCd四大類
國際電影分A、B、C、D四大類。
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世界各國電影藝術和技術成就展覽的盛會。其主要目的是交流經驗、互相學習、促進各國電影事業的發展。
通常都設立一個國際評選委員會,對正式參展的影片進行評選,對優秀影片和它們的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演員、攝影、作曲、剪輯、服裝、美工、特技等)授予獎品或獎狀等,也有隻參展不評獎的國際電影節。它的舉行對世界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把電影節分為四類,即A、B、C、D類,電影節具體分類方式是:
A類: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電影節以競賽為主,但沒有具體的主題)
B類: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電影節以競賽為主,有具體的主題)
C類:非競賽型電影節。(不以競賽為主,以電影展映為主)
D類:紀錄片與短片電影節。
(4)坦佩雷國際電影節獲獎作品擴展閱讀
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每年批准認可55個有質量的國際電影節。通常根據電影節的性質,將其分為A、B、C、D四類,即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非競賽型電影節,紀錄片和短片電影節A類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此類電影節有評獎,可以沒有特定的主題。
15個國際A類電影節分別為: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
印度-印度國際電影節;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
波蘭-華沙國際電影節;
愛沙尼亞-塔林黑夜國際電影節。
B類
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 此類電影節突出特定的主題,截至2016年,共有24個。例如:
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錫切斯電影節;
瑞典-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C類
非競賽型電影節,此類電影節不設評獎,主要展映入選的各國影片,例如:
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奧地利-維也納國際電影節
D型
此類主要是紀錄片和短片電影,例如:
芬蘭-坦佩雷國際電影節
德國-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
波蘭-克拉科夫國際短片電影節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畢爾巴鄂國際紀錄片和短片電影節
❺ 《撒謊者》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撒謊者》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8g07_420BB5JmHriL5z7lQ
❻ 世界上共有多少種電影節
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大約共有200多種電影節。但為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聯合會所承認的一級電影節只有6個:威尼斯、戛納、西柏林、印度(又稱新德里)、莫斯科和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其中,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的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每兩年舉行一次,每屆都有宗旨口號。最高獎是「金獅獎」和「銀獅獎」。
戛納電影節每年5月舉行。各國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美術片均可報名參加比賽。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西柏林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其特點是商業性較強。獎品是「金熊獎」、「銀熊獎」。
印度國際電影節不定期舉辦。獎品有金孔雀獎、銀孔雀獎及銅孔雀獎。
莫斯科電影節兩年一次。比賽分故事片、兒童片和短片三組進行。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每兩年舉行一次。最高獎是水晶地球儀獎。
上述6個電影節都具有新鮮感和權威性,凡參加過其他比賽性電影節的影片,是不能參加這6個電影節的。
另外,還有一些屬於專門性的電影節,如南斯拉夫的科學幻想電影節、義大利的教育電影節、法國昂西的動畫片電影節、德國奧伯崇森的短片電影節等。
❼ 跪求動畫《老人與海》作者亞歷山大佩特洛夫克的資料
亞歷山大·佩特洛夫1957年7月17日出生於俄羅斯雅羅斯拉夫爾州鄉村,後來則生活在雅羅斯拉夫爾州的首府雅羅斯拉夫爾。他於州立電影及電視學院學習藝術,並在莫斯科高等編劇及導演學校師從著名動畫大師尤里·諾里斯金。
1981年,他進入電影界擔任藝術監制工作。佩特洛夫用寫實的方法表現肖像、風景和歷史事件。他繪制的動畫片動作流暢,就像人類的皮膚那樣光滑。他經常採用真人做模特,其中就包括他的兒子迪米提(Dimitri),他為角色人物的動作或位置作出示範。
1989年他完成了首部動畫作品《母牛》,這是改編自蘇聯文學家安德烈·普拉托諾夫的作品,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的提名。此後,該作品除了在第3屆廣島國際動畫藝術節上獲得金獎外,還在保加利亞瓦爾納、加拿大渥太華動畫藝術節、柏林電影節上獲得過大獎。
隨後佩特洛夫在雅羅斯拉夫爾成立Panorama動畫影片公司,並於1992年及1997年完成《狂人之夢》及《美人魚》這兩部作品,它們分別改編自陀思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及斯拉夫神話。兩部作品先後在法國安納西、渥太華、芬蘭坦佩雷、葡萄牙埃斯皮諾、葡萄牙維拉肯迪、廣島等世界各地的動畫藝術節上獲得多項大獎。
亞歷山大·佩特洛夫後來前往加拿大發展,1999年他將美國著名小說家海明威的經典小說《老人與海》改編成20分鍾的短篇動畫。這部作品展現了高度的技術層次,完全玻璃上創作,亞歷山大·佩特洛夫用自己的指尖當作為畫筆塗抹油彩,而他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自己的指尖來塗抹油彩的動畫師。佩特洛夫在製作9到12英寸電影方面是行家,這次為了玻璃板油畫他卻不得不改成使用30英寸。大銀幕的影片要求他必須進行精心細致地製作,否則一點疏漏都會在銀幕上被放大。彼德洛夫用手指蘸著油彩在玻璃板上畫出每一幀。他認為用手指作畫更容易,可以畫得更快,而且想畫什麼就畫什麼,手指是心靈與繪畫之間相通的一條最直接的途徑。他利用玻璃的不同層面進行製作,在一層上製作人物,同時在另外一層上製作背景,燈光逐層透過玻璃而拍攝一幀畫面,然後他再通過對玻璃上的濕彩色進行控制來拍攝下一幅畫面。在這部影片中,該過程重復進行了29,000次,這項辛苦的工作持續了將近三年。而影片中那位老人和大海、大魚斗爭的過程正是佩特洛夫辛勤工作的生動寫照。《老人與海》受到世界各地高度的贊譽,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及安錫國際動畫節最佳動畫短片獎。
之後他又回到雅羅斯拉夫爾,並在花費三年時間後,於2006年春天完成了動畫《春之覺醒》(又名《初戀》),這部作品是根據蘇聯作家伊萬·詩曼利昂的小說《愛情故事》所改編。《春之覺醒》在當年8月27日於廣島國際動畫影展首映,最後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的肯定。
亞歷山大·佩特洛夫的作品風格從198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帶有濃厚的浪漫寫實派風格。動畫中的人物、動物及風景都已非常寫實的風格表現出來。雖然在許多動畫劇情中,他會描寫人物的內心情緒及夢境。例如在《老人與海》,亞歷山大·佩特洛夫也描述漁夫夢見旗魚與他一起優游在大海與天空當中。佩特洛夫動畫的另一個特色,是在於他的作品全都在玻璃上創作,使用自己的指尖當作為畫筆塗抹油彩。而且他均以經典文學來當作動畫的題材,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