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中國電影是怎麼做的嗎

中國電影是怎麼做的嗎

發布時間:2022-07-21 10:24:29

1. 中國電影特效製作水平目前處於什麼階段,與好萊塢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區別是國內的大部分影視特效還在為特效而特效,就是那種你看國產片時脫口而出:」這是3D做的,這是合成的……"而國外的影視特效是為鏡頭服務的,很多鏡頭你不看影片花絮根本不知道是CG合成的;

而對於好萊塢來說,都是大片的工業化概念,因為本身好萊塢面對的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不擔心收不回成本,其大片成本預算至少在1億美金以上,其次,好萊塢大片一向將其特效技術與能力視為其必不可少的電影競爭力的一部分,好萊塢電影一直都向著大熒幕、超級大片的規格去發展,這是電影產業化與工業化的一個縮影。

2. 中國電影製作成本詳細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

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小成本電影基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下,中型製作電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萬人民幣左右,大製作電影成本在8000萬元以上。

國產小成本電影代表作《失戀33天》(約9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國產中型製作電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約3000-40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好萊塢大製作電影代表作《阿凡達》(約6億美元,不含宣傳費用)。



(2)中國電影是怎麼做的嗎擴展閱讀:

剪輯技巧

1、切入切出

這是電影中最常用的一種鏡頭轉換方法。即是不加技巧地從上一鏡頭結束直接轉化到下一個鏡頭開始,中間毫無間隙。稱為切。

2、淡出淡入

也稱電影畫面的漸隱、漸顯。畫面逐漸變暗,最後完全隱沒,這種方法叫做淡出或叫漸隱。相反,畫面逐漸由暗變亮,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叫做淡入,也叫做漸顯。

3、劃入劃出

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技巧。有時用一條明晰的直線,有時用一條波浪型的線等從畫面邊緣開始直、橫、斜地將畫面抹去,叫劃出。代之以下一個畫面,叫劃入。


3. 中國電影成本多半是給了明星還是用於特效呢

我說一下自己的想法:

大家愛提什麼「5毛錢特效」,這個題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我們了解的,現在中國電影,所謂大製作就是現在流量小生群星。

所以說什麼好,特效與明星算啥。

「賈科長」用的全是非職業演員,方言,0特效,最朴實的鏡頭記錄普通人,所有的錢不在於花在特效而是鏡頭清晰度,更加清晰對准生活,而非簡單戲劇加工。


《少年四大名捕》拍攝現場,背景是綠布。經過後期處理,綠布就變成了藍天白雲。



但在特效製作人眼中,特效並不能成為演員表演的"減分項"。他並不贊同演員們對於特效製作的抱怨,認為演員的"無實物表演"早在學校讀書時就該是基本功。


"我不太贊同因為有了影視特效,演員更勞心的說法。"肖洋以站在懸崖邊上的戲碼為例,"如今可以通過後期製作來完成,演員可以不用站在懸崖上用後期製作來完成,是不是一定程度上讓你更專心表演,不會產生心理上的恐懼感?"

"肖洋以站在懸崖邊上的戲碼為例,"如今可以通過後期製作來完成,演員可以不用站在懸崖上用後期製作來完成,是不是一定程度上讓你更專心表演,不會產生心理上的恐懼感?"

4. 中國電影怎樣由大做強

這十幾年來,中國電影業迅猛發展,一是國家的產業政策扶植的結果;二是城市化進程和數字技術普及與應用的結果,電影生產、創作行為與審美運動與時俱進。但是,我們需看到,相較於游戲產業的2000億元、電競產業的900億元規模,電影的經濟體量不大,電影創作的質量也並不穩定。

重視電影藝術創作的質量,仍然是新語境下中國電影創作務實發展的根本。優化電影題材和藝術表現結構,改變電影創作機制,提高創新能力;堅持內容為王,通過電影的人性價值與文化內涵的表達,創造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在探索追求中不斷創造豐富的審美空間;推進資源整合,克服電影短板;既講普通話,又講地方話;轉換視角,既保持,又放開;積極關注變化著的大眾觀賞趣味,提升電影藝術的活力和對外電影的「大循環」的全球化能力與水平,更有力地增進全社會的電影與文化獲得感,持續提供值得重視的新鮮經驗,同時,也為提高中國電影在全球電影發展空間的影響力、有效地建構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的關系提供方向。

5. 中國電影業如何發展起來的

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中國的電影導演是與時代同步的。 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中國電影導演,特別是第四代電影導演,對於電影市場化的不適應,面對眼花繚亂的市場一時不知所措,一些看起來挺不錯的作品卻受到了市場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東西卻受到了市場的青睞。市場說,電影雖然是藝術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時消費即時賺錢,你可以弘揚民族文化,但在市場上即時找到買主才能站得住腳,市場不承認文化功能,只注重商業價值。例如,廣大農村是中國電影最具發展力的市場,據文化部一項專門調查顯示,全國縣鄉鎮的電影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以停映或租借改作其他行當,幾年看不到一場電影。雖然政府努力想改變這個局面也出了不少資金拍攝給農民看的電影,但是這局面還是沒有根本改變。 一位朋友勸我拍拍武打片或者城市片吧,拍農村片觀眾少,同樣費力卻不討好。當時我不得其解,我認為不論什麼題材的電影,只要拍得好看就會有觀眾。轉而一想,朋友說的也不無道理,這大概是中國進入新時期以來,中產階層的迅猛崛起所帶來的強勁的中產階級文化氛圍所致吧,這個階層所面對的是一個物質化了的世界,他們講娛樂,講休閑,什麼「好看」看什麼,什麼「好吃」吃什麼,消遣成了他們看電影的主要目的。為此,一些影視快餐挺適合他們的口味,他們與「思想」 的節目無緣,大凡涉及到的所謂「思想」也是金錢的概念。也難怪,投資人是講回報的,製片人是講利潤的,他們認為投資農村片是無利可圖的。特別是前一個時期,整個社會都比較浮躁,一個基本的心態就是想發財想暴富,都想盡快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這不是說我們民族的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還是社會的進步呢。我是說,我們當電影導演的,必須直面這個社會現實。我想,隨著市場經濟的秩序化,使得這樣一些投資人對農業農村農民會有新的、深刻的認識,會逐漸地對農村題材的作品感興趣,他們面對自己經營的艱難,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心態,因為他們在成功之前也是平民百姓。盡管強大的中產階層可以給平民百姓帶來利益,但實現中國的全面小康生活的關鍵,還是在農業農村農民,他們的事情解決不了,中國社會的全面繁榮就無從談起。 由於市場經濟,許多製片人和藝術家受到利益的驅動,紛紛去拍賺錢片,這無可非議,好萊塢的電影產業,目的就是賺錢。可我們是中國,中國有中國的國情,硬去效仿美國並不見得會給你帶來什麼益處。不要迎合「商業」而去拍「商業」,不要迎合觀眾而去拍「趣味」,那樣反而失去了商業和觀眾,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理順自己的思路,更多的關注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是觀眾最為關注的,可以這樣說,誰最關心平民百姓誰就擁有了觀眾,這是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名片所證明了的。當然,現實題材的創作不能浮躁,不論市場怎樣喧囂,我們不能為蠅頭微利所惑,不能丟掉我們對電影的熱愛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種崇高的責任感。現在一提責任感,許多影視人都呲之以鼻,好像這是過了時的話題。如今時興的說法是按著藝術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這話沒錯。我所說的責任感是創作者內心深處的東西,真正的責任感是誕生優秀作品的基礎,特別是導演,一個導演連一點責任感都沒有,很難想像他能拍出有人生況味、有深度的作品。我在拍戲的時候,就要求大家心中都要有一種責任感,一個盲人過馬路,你去扶他一把,你就崇高,你去嘲笑他,你就淺薄,而我們攝制組要的就是這種崇高,把這種崇高作為拍好戲的目標,我相信會有好結果。我覺得,創新和審美品格,都是在劇中人物身上體現的,千萬不要從概念出發。誰都知道人有千面,人各成章的道理,做文章也是文無定法,可為什麼偏偏在創作電影作品的時候,一涉及現實題材的主人公便概念了呢?這當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創作者來說,是一個想像力的問題,究其根本,是能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在生活里發現令你眼睛一亮的東西。這也是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的問題,藝術家的責任,就是揭示真理,說真話。 電影是20世紀受大眾喜愛的一門藝術,中國電影至今也快百年了,歷史己經證明,電影自身的發展在一個世紀中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有人認真地研究和考查了中國電影,說從電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角度看,敘事電影將可能形成六種電影形態,即影院電影、電視電影、網路電影、電視劇、網路劇、電影劇。我們很快就會進入一個不用膠片的數字電影時代,21世紀的中國電影在製作上將完成一個由拍電影到書寫電影的轉換過程,用計算機繪圖技術可以設計出與演員一樣的數字演員,隨著計算機的不斷完善,數字演員的表情和姿態將會和真人一模一樣,日本已經有人寫文章,說應當考慮被拍攝對象從攝影機前面消失的問題了。到那個時候,電影美術師和攝影師的概念,電影劇作和電影導演的概念就難以確定了,那樣的電影很難說是拍出來的,因為它不是拍電影的概念。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也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狀態的電影時代很快就要到來。我們電影導演應該有這方面的准備。 就我個人來講是非常不願意看到這樣的電影時代的到來,那種電影很難定義為電影,那是另一種東西,肯定不是電影。電影就應當是人拍出來的,而不是科技出來的,任何科技都應當是電影的輔助手段而不應當成為目的,數字人畢竟是科學而不是真的人,它的情感體驗是數字化了的,模擬得再逼真它也是虛擬的世界,就像電腦游戲機。如果作為電影的一個品種出現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替代電影則是不可以的。敘事電影是人的情感體驗,情感這東西科技怎麼能替代?就像人不可以克隆一樣。為此,不論電影變化多少媒介方式和藝術形式,我相信用真人扮演的電影是不會消失的,會長久地活躍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 未來是預測,重要的還是現在。

6. 中國電影的特效那麼假,為什麼不用美國的特效製作團隊呢

首先,中國電影特效並非都假,其次,也有中國電影請來好萊塢特效團隊。

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就要依賴好萊塢團隊。今天我們回答的重點是,為什麼不用美國的特效製作團隊?

一是經費考慮。

一分錢一分貨。好萊塢特效逼真,是基於技術、經驗、人工,難免燒錢。

[指環王]三部曲特效恢弘,但那是維塔工作室由120名員工耗時七年半的成果,光是道具就做了48000件。

二是,中國電影特效製作的成長,同樣需要給機會實踐。

好萊塢頂級視效工作室,包括工業光魔、維塔數碼、數字王國、索尼圖形圖像公司。

不光對於特效公司,對於拍攝方,同樣也需要積累經驗。並不是拍完前期,直接把素材丟給特效公司就了事,而是要在前期就互相溝通、提要求,不斷修改。

7. 20年代中國電影是如何從藝術探索走向商業競爭的商業電影的類型特徵和製作策略是什麼

20年代中國電影發生過一次"突轉",以1926年為界,中國電影從文藝片突然整體轉向商業片大潮。主要原因一是受美國好萊塢模式的影響,二是電影本身生存的需要,競爭機制決定了電影經營者轉型。三是本土文化作為片子養分所決定的,四是當時的電影工作者美學觀念的嬗變,決定了這次文藝思潮的整體轉型。

商業片是以票房收益為最高目的、迎合大眾口味和欣賞水準的影片。商業片往往採用的手段在題材的篩選一定是要奇觀化,製作班底則是明星制,投資上一定是大投資、大製作、大炒作,商業片是支撐整個電影業生存,盈利乃至發展的一種類型片抑或稱為模式。

8. 中國的電影製作缺少哪些環節

不缺任何環節

缺乏的是人文關懷和電影的思想內涵

這幾年中國99%的所謂大片。只追求視覺。一味向國外大片視覺規模看齊.而思想內涵呢?
怎麼去表達了?表達了什麼?表現的能讓人共鳴不?,沒有?文藝片方面.單純的追求所謂自己狹隘的自我情懷.沒人看得懂.也就導演自己懂.

喜劇片:表達的不倫不類.喜劇的元素.一點都不生動或者讓人會心一笑。或者能讓人內心感慨.把觀眾當白痴.

這幾年印度和泰國的電影一直在進步..中國的電影..讓人恨鐵不成鋼....

希望LZ是的電影愛好者..我同樣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國電影的進步...看到中國多出好片.精彩大片!

9. 最早的中國動畫片是怎樣製作的

水墨第一部的是<小蝌蚪找媽媽>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

動畫片是美術片中的一種重要類型。中國的美術片就是從動畫電影開始的。1920年,上海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兄弟(人稱「萬氏兄弟」)在影院中看到了《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早期美國動畫片後,對這種藝術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開始研製中國的動畫電影。

1926年,萬氏兄弟克服了資金、場地、資料等多方面的困難,終於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它也是中國美術片的開始。

影片講述一個畫家在畫室作畫時,從畫板上突然跳下一個淘氣的小紙人,在畫室里大鬧一通。影片的情節雖然簡單,但第一次從事動畫創作的萬氏兄弟卻遇到了不少難題。實拍的時候,不是該動的地方不動,就是不該動的地方亂動;他們經過多次試驗,反復摸索,才拍成功。這部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真人和動畫同時演出的動畫片,片中的畫家由萬古蟾扮演,小紙人用動畫繪制,影片由長城畫片公司出品,片長12分鍾。兩年後,萬古蟾又獨立製作出了動畫片《一封寄回的信》。兩片公映後,引起了觀眾極大的興趣。

萬氏兄弟是中國美術和動畫電影事業的開創者。他們在20世紀初從南京來到上海,相繼進入商務印書館,從事美術工作。他們的原名分別為萬嘉綜、萬嘉淇、萬嘉結和萬嘉坤,動畫片上所署的名字是他們為自己起的筆名。為研製動畫片,他們在自己位於上海閘北天通庵路一間7平方米的亭子間里長期通宵達旦地工作,花費數年時間,經歷了上百次試驗,才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的研製。

1935年,萬氏兄弟拍攝了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1941年,他們又推出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它也是亞洲當時最長的動畫電影,在世界上名列第四。解放後,除老四萬滌寰早已離開動畫創作外,萬氏四兄弟中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三人都成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主創人員。從1960年起,他們開始重新投入在解放前就已開始嘗試的大型動畫片《大鬧天宮》的創作。此後,歷時4年,至1963年,繪制了近7萬幅畫作,終於完成了這部長達120分鍾的鴻篇巨制。影片不但在國內深受歡迎,並連續在國際電影節上奪魁,還在全世界幾十個國家上映,標志中國美術電影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此外,萬古蟾還於1957年拍出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

除了製作專門的動畫片之外,萬氏兄弟還為許多故事片製作動畫特技。著名的神怪武俠片《火燒紅蓮寺》中那些斗劍施法的鏡頭,就是萬氏兄弟用動畫製作的。後來,明星公司出品的《香革美人》,電通公司出品的《都市風光》,文化影片公司出品的《父母子女》等片中,都插有他們繪制的動畫鏡頭,為影片增色不少。

閱讀全文

與中國電影是怎麼做的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監利恆大電影城 瀏覽:148
有個動畫電影見到死去的親人 瀏覽:47
很h的日本電影 瀏覽:631
兩罪日本電影 瀏覽:957
中國國際廣播電影電視譯制 瀏覽:954
電影票拍照怎麼拍 瀏覽:479
莫妮卡貝魯奇電影大全 瀏覽:607
大電影迪迦奧特曼 瀏覽:311
期遇電影城今日排期 瀏覽:903
有肉肉的電視電影 瀏覽:334
好看的電影免費大全古裝 瀏覽:618
2015年電影黑洞講的什麼 瀏覽:11
2015年香港微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327
午夜宮韓國默默電影網 瀏覽:878
美國不拍電影 瀏覽:119
我要找愛情電影 瀏覽:76
歐美電影免費殺戮廠 瀏覽:360
ipod電影導出到電腦 瀏覽:506
2015戀愛大師電影在線 瀏覽:928
杞縣電影院 瀏覽: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