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船難是怎麼拍出來

電影船難是怎麼拍出來

發布時間:2022-07-22 02:03:56

A. 電影泰坦尼克號中船沉是怎麼拍的

不同比例的模型,以及後期電腦特效。
比如在還沒斷成兩截時是一個模型,斷開後後半截入水是另一個模型。
由於不可能造的和原船一般大,以及外景不可能在真正的海上,所以要用電腦特效修飾。具體做起來很復雜,所以只有好萊塢才有錢和技術實力~~

B. 電影海神號裡面的翻船場景是怎麼拍出來的

模型+電腦特技

沃爾夫岡為這個著名翻船場景選擇的拍攝場地,是華納兄弟公司位於加州的伯班克工作室,主角們在這里歷經了海底逃亡的重重危機。在巨大的蓄水池中採用高壓水槍的傳統方式,表現出海水將舷窗壓爆的驚險瞬間。在導演的嚴格要求下,六位主演大多數危險橋段都需親身上陣,拍攝中經常出現演員掛彩事件。為了達到堪稱完美的視覺效果,沃爾夫岡不僅在拍攝過程中精益求精,還說服華納公司,將影片一並製作成IMAX的格式,使之成為暑期檔惟一一部真人IMAX影片。

的確,電腦特效技術的迅猛發展,直接導致好萊塢電影的工業化生產提速,為了讓創意跟上拍片的速度,大導們紛紛扎進電影公司的片庫,把腦筋動在經典老片上。依靠先進的電腦特效,好萊塢的名導們自認有能力讓老電影煥發不一樣的光彩。去年,斯皮爾伯格的《世界大戰》和彼得·傑克遜的《金剛》就為此樹立了好榜樣。在兩部大師大作以及票房佳績的刺激下,2006年好萊塢依舊縱容翻拍片大行其道。而堅毅的德國人卻不完全這樣的觀點:沃爾夫岡不認為自己要像彼得·傑克遜拍《金剛》那樣照搬原作,他的翻拍不過是代用創意,劇情和角色都經過了重新的設置和創作。

C. 泰坦尼克號是怎麼拍出來的

1996年7月,《泰坦尼克號》主要的拍攝製作從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達特茅斯展開,那裡是研究船凱爾迪什號的現代探險場景。1996年9月,拍攝製作轉移到墨西哥羅薩里多海灘市新建的福斯巴哈工作室,即泰坦尼克號原比例復制船的所在地。在一具液壓升降機上也建造了艉艛甲板原比例復製品,可以在幾秒鍾內從0°抬升到90°,模擬泰坦尼克號在真實下沉過程中抬高的船尾。

為了特技演員的安全,許多道具都是用泡沫橡膠製成的。1996年11月15日,開始拍攝南安普敦港的乘客登船場景。前期製作期間,由於所需經費高昂,卡梅隆選擇只建造泰坦尼克號復制船的完整右舷部分,而且研究當年的氣象數據後得知,首航當天吹的是北風,將煙囪煙霧吹向船尾。

這在拍攝製作期造成了重大錯誤,因為泰坦尼克號首航時實際上是左舷靠岸,而要建造完整的左舷過於昂貴,所以卡梅隆將劇本上指示的服裝和道具全部左右反轉。例如,如果有個角色在劇本中是向右走,他們必須在拍攝時向左走,這省下了數百萬美元經費。在後期製作中,電影才以鏡像處理、左右翻轉到正確的方向

卡梅隆向他的攝制團隊提議——拍攝14米長的泰坦尼克號模型,就好像「我們正在為白星航運拍廣告」。之後,以計算機動畫模擬了海水和煙霧,以及利用動態捕捉技術,轉換成甲板上的人物;視覺特效監制羅伯特·勒加托負責模擬動畫人物的真實感,他掃描了許多動作演員的臉孔和肢體表演,包括自己和他的小孩在內。還有一艘長20米的船尾模型可以反復斷開,

這是唯一可以在水中使用的泰坦尼克號模型。對於泰坦尼克號發動機室的重建畫面,則是在自由輪歐布萊恩號的發動機室內拍攝,然後再使用模型、綠幕、計算機遙控的運動攝影機以及各種復雜技術完成。為了節省成本,頭等休息室的畫面是用模型拍攝,再與綠幕前的演員合成。頭等休息室模型隨後將被粉碎,用來模擬沉船時的破壞力,並且在攝影機移動時灌注強烈的水流。

一座封閉的巨大水箱(水量約18,927,050升)用來拍攝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模擬場面,以機械裝置將復製品傾斜到水中。為了將主樓梯弄沉,當它浸入水箱時傾注了340,000升的水量。出乎意料的是,強勁水流將主樓梯復製品從鋼筋基座上扯裂,幾乎壓到特技演員,所幸無人受傷。

長達227米的泰坦尼克號復制船也有一半浸入水箱,但是因為非常重,所以需要額外的液壓輔助裝置。為了將泰坦尼克號復制船傾入水中,卡梅隆清空了大部分內部空間,甚至還自行砸碎一些散步長廊的窗戶。淹沒頭等餐廳復製品後,整個團隊花了三天時間拍攝寶藏獵人的遙控潛水器,從現在的殘骸穿越到過去。泰坦尼克號完全沉沒後的冰冷大西洋場面,則是在一座1,324,893升水量的水箱中拍攝;大量凍死的屍體是在演員臉部塗上特殊粉末,這些粉末遇水後便會結晶;再於衣服及頭發上塗蠟,營造出凍死的視覺效果。

(3)電影船難是怎麼拍出來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1996年,寶藏獵人布洛克·洛維特和他的團隊乘坐俄羅斯研究船凱爾迪什號搜尋泰坦尼克號殘骸,尋找一條下落不明的著名鑽石項鏈「海洋之心」(Heart of the Ocean),據說這條鑽石項鏈當年隨泰坦尼克號沉沒於大西洋。他們在卡爾·霍克利當年所住的頭等艙套房內尋獲一個保險箱,但是只找到一幅戴著「海洋之心」的女子素描,作畫日期為1912年4月14日;

即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的當晚。素描中的女子露絲·道森·卡佛特已經101歲,她看見電視新聞正在報導此事,立即意識到畫中人正是自己,便吩咐孫女麗絲·卡佛特聯絡布洛克,並向他表示露絲就是泰坦尼克號的其中一位生還者。布洛克得知消息後立刻邀請露絲登上凱爾迪什號,因為她可能是唯一知道「海洋之心」下落的人。

D. 泰坦尼克號是怎麼拍成的

這是我找到的別人的回答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輪船從英國的南安普頓港口起航,它的長度為882英尺,在當時它比紐約最高的摩天大樓還要高。它的建造耗費了將近七百五十萬美元。輪船的甲等艙是按照法國凡爾賽宮設計的,並且一張首航的甲等艙的票價為3100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24000美元。有2223名乘客乘坐,他們其中的大約1500人於4月15日黎明被海水吞沒。

美國Digital Domain數字工作室的Rob Legato先生在談及此部影片的製作時,他最常用的詞就是「逼真」。「在我開始這部影片的製作以前,我根本不能想像沉船的那個可怕的夜晚會是怎樣的景象。"Legato先生是為派拉蒙電影公司工作的視覺效果製作總監,他說「你可以看到人們從230英尺的高度墜下摔斷了胳膊和腿,煙筒落在了他們身上,繩索發出了噼叭的聲音並斷開,輪船的一頭正在迅速下沉,驚慌失措的人們是這樣害怕,不明白發生了什麼...這種驚人的視覺效果技術再創了當時可怕的情景」。

這部影片的製作花費了二億多美元,是當今電影史上製作最昂貴的電影,也是至今最成功的電影之一,它是「用現代最先進的技術完成的一部最壯觀的故事片。其中圍繞在處於兩個不同階層的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更是吸引了無數的觀眾並使此影片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由於對歷史的准確把握和高超的視覺效果使這部影片更充滿了真實性。導演Jame Cameron說:「我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將觀眾帶到泰坦尼克號輪船上,讓他們真實地去感受當時的情景」。這部三個小時的影片中關於沉船部分的描述長達80分鍾。

Digital Domain(DD)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最有威望的數字工作室,以其在特技電影、商業廣告和CD-ROM方面驚人的革新技術而獲得過諸多榮譽。它備有在SGI超級多處理器工作站上運行的10套INFERNO和20套FLINT視覺效果製作系統,並已成功地在著名電影<<真實的謊言>>、<<阿波羅13號>><<第五元素>>等中運用了視覺效果技術,而對於<<泰坦尼克號沉船>>來說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們於1995年開始對《泰坦尼克號》的製作制定計劃,1996年5月正式開始製作,總共用了一年半的時間,為了讓泰坦尼克號顯得非常真實,DD工作室必須解決許多非常大的技術問題,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動用了300多台SGI超級工作站並派出50多個特技師一天24小時輪流地進行製作」。Legato先生說:「這部影片的製作最大的困難是必須製作出有展示這條巨大的船體以及船上二千多乘客的全景鏡頭,這是電影中慣常使用的表現方式,好象是用長焦鏡頭或從直升機上向下拍攝一樣」。很明顯,若展示船上二千多乘客的唯一辦法就是製作輪船模型放在海洋中,模擬從"直升機"上拍攝的全景鏡頭,用三維動畫來製作海水和人物並進行畫面合成。

美國Microsoft公司的三維動畫創作系統Softimage|3D被重點地應用在這部影片的動畫製作上。三維動畫的工作被分成五個工作小組。由Matthew Butler領導的工作組主要負責做攝象機的跟蹤,在電腦中確定實拍鏡頭中的物體位置和攝象機的位置,然後把這個數據提供給製作海洋、輪船、人物和其他場景的小組。這些數據使得由三維動畫製作的乘客的腳能夠接觸到甲板、行走在走廊上或倚靠在欄桿上;由電腦動畫製作的海水能夠沖刷船體;煙霧能夠從煙筒中冒出來等。這些工作非常艱巨,需要來自以不同規格建立的模型的運動控制數據,並進行運動匹配。由Richard Kidd領導的小組主要負責利用三維動畫製作海洋,這個工作將建立一些用於時辰、風速、海浪起伏、太陽位置以及反射的參數,使之更接近實拍鏡頭中的海洋,或用於創建一個完整的數字化的海洋,在其中挖出一個區域,將作好的船體模型鏡頭替換這個區域,再製作輪船駛過時留在水面的余跡,並利用運動虛化使海洋顯得更有活力。RichardPayne領導的小組主要負責輪船的三維動畫製作,他們首先製作了一個長45英尺、比例為1/20的輪船模型,然後把所拍攝的輪船模型鏡頭合成在由三維動畫製作的海洋中挖好的區域里,同時與製作的許多不同的模型輪船外景進行合成。由Kelly Port領導的小組主要負責用三維動畫製作除了人物以外的所有布景,如:海鷗、旗子、魚、天空中的星星、撞船時從船上落下的碎片、海水與輪船之間濺起的浪花、繩子、煙霧、波動的船帆、冰山、甲板上的冰塊、撞碎的玻璃等等。當這些製作與實拍鏡頭合成時,可以想像上千個電腦製作的人物將最具吸引力,由Keiji amaguchi領導的小組利用了動作捕獲系統捕捉演員表演的各種動作,並把數據應用到三維動畫製作的人物模型中。當與輪船模型合成後,使人難以相信這些如此具有生命力的人物是用視覺效果製作的。在影片中的夜晚沉船場景中,製作人員在來自演員表演的動作捕獲中增加了關鍵幀動畫,因為沒有人願意模擬從230英尺高度跳入大海。這種帶有正常運動曲線的關鍵幀動畫是很容易修改和擴展的,當你看到船尾開始傾斜到90度,上千人絕望地驚叫著逃命的場景,其中85%的動畫都是使用了關鍵幀動畫技術完成的。

加拿大Discreet Logic公司著名的影視後期特技效果製作系統INFERNO/FLAME/FLINT被重點地運用在這部影片的幾百幅畫面跟蹤和合成製作上,其中最典型的是在沉船最壯觀地出現在銀幕時的那組鏡頭里,這個鏡頭被DD工作室稱為"TD35",是這部電影諸多艱難製作的鏡頭之一,當泰坦尼克號船徐徐地離開南開普頓港口駛向茫茫的大西洋,站在船頭的Jack Dawson激動地揮舞著手臂喊著「我是這個世界的國王」,這時攝像機的鏡頭越過他的頭部上方拉向了整條船,展示了泰坦尼克號巨大的身軀以及船上所有用電腦進行合成的乘客。

美國Digital Domain數字工作室的Rob Legato先生在談及此部影片的製作時,他最常用的詞就是「逼真」。「在我開始這部影片的製作以前,我根本不能想像沉船的那個可怕的夜晚會是怎樣的景象。"Legato先生是為派拉蒙電影公司工作的視覺效果製作總監,他說「你可以看到人們從230英尺的高度墜下摔斷了胳膊和腿,煙筒落在了他們身上,繩索發出了噼叭的聲音並斷開,輪船的一頭正在迅速下沉,驚慌失措的人們是這樣害怕,不明白發生了什麼...這種驚人的視覺效果技術再創了當時可怕的情景」。

這部影片的製作花費了二億多美元,是當今電影史上製作最昂貴的電影,也是至今最成功的電影之一,它是「用現代最先進的技術完成的一部最壯觀的故事片。其中圍繞在處於兩個不同階層的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更是吸引了無數的觀眾並使此影片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由於對歷史的准確把握和高超的視覺效果使這部影片更充滿了真實性。導演Jame Cameron說:「我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將觀眾帶到泰坦尼克號輪船上,讓他們真實地去感受當時的情景」。這部三個小時的影片中關於沉船部分的描述長達80分鍾。

Digital Domain(DD)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最有威望的數字工作室,以其在特技電影、商業廣告和CD-ROM方面驚人的革新技術而獲得過諸多榮譽。它備有在SGI超級多處理器工作站上運行的10套INFERNO和20套FLINT視覺效果製作系統,並已成功地在著名電影<<真實的謊言>>、<<阿波羅13號>><<第五元素>>等中運用了視覺效果技術,而對於<<泰坦尼克號沉船>>來說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們於1995年開始對《泰坦尼克號》的製作制定計劃,1996年5月正式開始製作,總共用了一年半的時間,為了讓泰坦尼克號顯得非常真實,DD工作室必須解決許多非常大的技術問題,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動用了300多台SGI超級工作站並派出50多個特技師一天24小時輪流地進行製作」。Legato先生說:「這部影片的製作最大的困難是必須製作出有展示這條巨大的船體以及船上二千多乘客的全景鏡頭,這是電影中慣常使用的表現方式,好象是用長焦鏡頭或從直升機上向下拍攝一樣」。很明顯,若展示船上二千多乘客的唯一辦法就是製作輪船模型放在海洋中,模擬從"直升機"上拍攝的全景鏡頭,用三維動畫來製作海水和人物並進行畫面合成。

美國Microsoft公司的三維動畫創作系統Softimage|3D被重點地應用在這部影片的動畫製作上。三維動畫的工作被分成五個工作小組。由Matthew Butler領導的工作組主要負責做攝象機的跟蹤,在電腦中確定實拍鏡頭中的物體位置和攝象機的位置,然後把這個數據提供給製作海洋、輪船、人物和其他場景的小組。這些數據使得由三維動畫製作的乘客的腳能夠接觸到甲板、行走在走廊上或倚靠在欄桿上;由電腦動畫製作的海水能夠沖刷船體;煙霧能夠從煙筒中冒出來等。這些工作非常艱巨,需要來自以不同規格建立的模型的運動控制數據,並進行運動匹配。由Richard Kidd領導的小組主要負責利用三維動畫製作海洋,這個工作將建立一些用於時辰、風速、海浪起伏、太陽位置以及反射的參數,使之更接近實拍鏡頭中的海洋,或用於創建一個完整的數字化的海洋,在其中挖出一個區域,將作好的船體模型鏡頭替換這個區域,再製作輪船駛過時留在水面的余跡,並利用運動虛化使海洋顯得更有活力。RichardPayne領導的小組主要負責輪船的三維動畫製作,他們首先製作了一個長45英尺、比例為1/20的輪船模型,然後把所拍攝的輪船模型鏡頭合成在由三維動畫製作的海洋中挖好的區域里,同時與製作的許多不同的模型輪船外景進行合成。由Kelly Port領導的小組主要負責用三維動畫製作除了人物以外的所有布景,如:海鷗、旗子、魚、天空中的星星、撞船時從船上落下的碎片、海水與輪船之間濺起的浪花、繩子、煙霧、波動的船帆、冰山、甲板上的冰塊、撞碎的玻璃等等。當這些製作與實拍鏡頭合成時,可以想像上千個電腦製作的人物將最具吸引力,由Keiji amaguchi領導的小組利用了動作捕獲系統捕捉演員表演的各種動作,並把數據應用到三維動畫製作的人物模型中。當與輪船模型合成後,使人難以相信這些如此具有生命力的人物是用視覺效果製作的。在影片中的夜晚沉船場景中,製作人員在來自演員表演的動作捕獲中增加了關鍵幀動畫,因為沒有人願意模擬從230英尺高度跳入大海。這種帶有正常運動曲線的關鍵幀動畫是很容易修改和擴展的,當你看到船尾開始傾斜到90度,上千人絕望地驚叫著逃命的場景,其中85%的動畫都是使用了關鍵幀動畫技術完成的。

加拿大Discreet Logic公司著名的影視後期特技效果製作系統INFERNO/FLAME/FLINT被重點地運用在這部影片的幾百幅畫面跟蹤和合成製作上,其中最典型的是在沉船最壯觀地出現在銀幕時的那組鏡頭里,這個鏡頭被DD工作室稱為"TD35",是這部電影諸多艱難製作的鏡頭之一,當泰坦尼克號船徐徐地離開南開普頓港口駛向茫茫的大西洋,站在船頭的Jack Dawson激動地揮舞著手臂喊著「我是這個世界的國王」,這時攝像機的鏡頭越過他的頭部上方拉向了整條船,展示了泰坦尼克號巨大的身軀以及船上所有用電腦進行合成的乘客。

CareyVillegas先生說:「TD35鏡頭是至今最真實也是最艱巨的鏡頭,它合成了200多個畫面,這個數目也是我們遇到的最大數目。在這個畫面上也進行了日落和日出的效果處理,最大限度地使它更接近自然,我們使用INFERNO完成了所有的畫面跟蹤和繪畫工作,INFERNO的跟蹤和穩定功能是非常強大的,在TD35鏡頭中有大量的INFERNO跟蹤工作」Villegas先生說:「當你看到Jack站在船頭,所有這些鏡頭都必須手動跟蹤並在INFERNO中完成」

E. 電影泰坦尼克號是如何拍攝的

泰坦尼克號
泰坦尼克號(英文RMS Titanic),20世紀初英國製造的一艘在當時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在當時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但卻在1912年4月15日從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次。派拉蒙電影公司與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於1997年將「泰坦尼克號」的事件改編為電影,在全球各地上映,轟動全球。

2006年5月,最後一名見證事件的女性生還者逝世,終年99歲。目前尚有兩名女生還者仍然存活,但她們在意外時還不到一歲,因此不會對事件有回憶。
泰坦尼克號(英文RMS Titanic),台灣和香港稱為鐵達尼號,是20世紀初英國製造的一艘在當時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在當時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但卻在1912年4月15日從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次。
「泰坦尼克號」共耗資7500萬英鎊,船重46328噸,長882.9英尺,寬92.5英尺,高相當於11層樓。船上不但有餐廳、酒吧、咖啡廳、游藝室和電影院,還有游泳池和健身館。是當時一流的超豪華巨輪。電影《泰坦尼克號》就是根據這一真實的故事拍攝的。
目錄
1 建造過程
2 處女航
3 事故的後果和影響

建造過程

泰坦尼克號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運(White Star Line)公司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汽船的第2艘船。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遊船。泰坦尼克號有260米長,28米寬,總重46329噸 (凈重21831噸) , 動力3000匹馬力, 航速23~24里。盡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間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她的船體還是和她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一模一樣大。船上有899名船員,可以運載3300名乘客。因為她也運送郵件,所以也叫皇家郵汽船泰坦尼克號。同樣碩大無比的4個煙囪中只有3個真正工作。剩下那個是個陪襯,唯一的實際用途是作為主廚房的煙囪。

泰坦尼克號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奢華。盡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對頭等艙的乘客,她提供了3台升降機;作為一種革新,她給二等艙的乘客提供了一台升降機。經濟艙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樓梯。她最著名的一個特點就是她豪華的樓梯了。詹姆士·卡梅倫在他的電影中忠實的再現了這個樓梯。

泰坦尼克號被認為是一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16個水密(不進水的)艙防止她沉沒。一個船員在航行中對一個2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沉這艘船。」

處女航

鐵達尼號的沉沒地點泰坦尼克號於1912年4月10日從英國英格蘭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頓出發,開往美國紐約。船長叫愛德華·史密斯,船長史密斯是個老航海家,已經62歲了,他本來已經要退休了,但為了「泰坦尼克」號的首航成功,才答應指揮這趟航行後再退休。於次日正午離開了南安普頓(Southampton)港, 預定渡過北大西洋, 直達美國紐約。當她即將啟航時,另一艘定期航船紐約號因為水中移動的體積龐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的吸引力幾乎撞上了她的船體,導致了一小時的誤點。啟程後,泰坦尼克號先穿過英吉利海峽停泊在法國瑟堡,接納了更多旅客,之後又停泊在了愛爾蘭的昆士敦(Queenstown,皇後城),最終她載著1324乘客和892名甲板工作人員駛向紐約。泰坦尼克號將乘客分為三個等級。三等艙位在船身較下層也最便宜,這一類的乘客身分多為計劃在大西洋對岸營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艙與一般客房的裝潢擺設,其實具備與當時其他一般船隻的頭等艙一樣的等級,許多二等艙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隻上定位頭等艙,卻因為了這次的航行,將煤炭能源轉移給泰坦尼克號而作罷;一等艙是整艘船隻最為昂貴奢華的部分,當時世界最富有的幾位名人就在這趟旅程上。較為有名的是當時的百萬富翁(理論上是以英鎊或是以美金計算)約翰 雅各布 和他的妻子,企業家Benjamin Guggenheim,梅西百貨公司的老闆Isador and Ida Staus, the 「不沉的」Molly Brown and others. 而白星郵輪的主管級人物 J. Bruce Ismay 以及總設計師湯瑪士.安德魯 Thomas Andrews 也在這艘船的頭等艙旅行。

畫家筆下的泰坦尼克號沉沒圖在4月14日晚上,她撞上了一座冰山。在與冰山碰撞的過程中,由於判斷失誤在高速航行下進行緊急轉彎,結果變成轉彎加上前進的同時,冰山在船底劃下長長的一道裂縫,不但右舷水線下的鉚釘因此一撞擊松脫,六個水密艙進水。最後由於進水量太多,造成船身傾斜達到接近船身鉛垂(垂直於水平面)的驚人狀況,又因為傾斜使得水可以繼續灌入。最後船身支撐不住重量,當時在水面上的一半船身便折斷並且落下,隨後伴隨著1522人沉入海底。

在船的左舷,救生船隻裝載婦女和兒童。在右舷,則是婦女優先逃生之後允許男性登艇。所以,在右舷獲救的人數比在左舷獲救的多。

事故的後果和影響

鐵達尼號撞擊示意圖和大眾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號沉沒時的確使用了國際通用的摩爾斯電碼遇難信號SOS,但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大海上,國際無線電通訊會議第一次提議了SOS信號。1908年國際社會認可了這個提議並慢慢開始廣泛使用,這已經是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國的無線電操作員很少使用SOS信號,他們更喜歡老式的CQD遇難信號. 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首席官員約翰.喬治.菲利普一直在發送CQD遇難信號,直到下級無線電操作員哈羅德.布萊德建議他:發送SOS吧,這是新的呼叫信號,這也可能是你最後的機會來發送它了!然後菲利普在傳統的CQD求救信號中夾雜sos信號。求救信號最終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亞號收到,因為她並沒有24小時都監聽無線電。

這場災難震驚了國際社會。因為它向一些人證明了:人和人們的技術成就無法於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當時的煉鋼技術並不十分成熟,煉出的鋼鐵在現代的標准根本不能造船。泰坦尼克號上所使用的鋼板含有許多化學雜質硫化鋅,加上長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鋼板更加脆弱。

就是過了1個世紀後的今天,幾個關於泰坦尼克號和它的沉沒的荒誕說法仍然存在。一個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點的舵可以避免這場災難。大點的舵的可能會拯救她,當時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說,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實上,按今天對輪船的規定看,泰坦尼克號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另一種說法是:泰坦尼克號上的救生船不夠。實際上,她的救生船數量是符合英國的法律規定的,該項法律定的數量不是基於乘客數,而是基於船的噸位。當時所有船的救生船數量都遠遠低於需要的數量,當時救生船的目的那時不是用來裝下全體乘客的;它們只是用來從一艘下沉的船上轉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永久性的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事實上,即使她有可以裝下更多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確保會有更多的人獲救,因為在她下沉時,船員們沒有時間來放下所有的救生船!還有一種說法是:機械組的船員堅持他們的崗位到了最後。1988年出版的一本書也提到這個讓它永垂不朽了。事實是,機械艙在1:15AM就被淹沒了。在下沉的最後時刻,機械師們和燒爐工人們和其他成百的人一樣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沒有獲救的任何希望。

另一方面,泰坦尼克號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說法。包括全船沉沒;船身近第2及第3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各自以垂直沉沒;船身近第3及第4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沉。直至1985年,當著名科學家巴拉德在紐芬蘭東南約380英裏海域找到泰坦尼克號殘骸,分別是前2支煙囪的船頭部分,以及第四支煙囪之後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證明了第3個理論.而這個理論在其後由詹姆斯·卡梅倫執導電影「泰坦尼克號」體驗出來。當時大家都認為,由於第3支煙囪的船身部分已經被炸毀成碎片,永遠找不到這一部分。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贊助的考古隊伍,在船尾殘骸後500米找到這船身部分,殘骸約12米乘27米,船底的紅色油漆還清楚可見。這個發現更推翻了過去20年的「雙截論」。科學家相信泰坦尼克號,是折開3截後沉沒.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極大的影響了船的製造和無線電電報通訊。 1913年12月12日,英國倫敦因此召開了第一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大會制定的條約導致了國際冰山檢測組織的形成和資金投入。改組織的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下屬部門,直到今天她還在檢測和報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脅航船的冰山。條約也一致達成一個新規定:所有的載人船隻應該有足夠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在船上的人,並且適當的相關訓練也應該進行。還有就是無線電通訊應該24小時開通,加上一個2級備用電源,這樣就不會漏掉呼救的信號。條約也同意:從船上發送任何火箭必須被解釋為一種求救信號。
—--------------------------------------------------------------------------------------------

泰坦尼克號(英文RMS Titanic),是20世紀初英國製造的一艘在當時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在當時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但卻在1912年4月15日從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泰坦尼克號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運(White Star Line)公司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汽船的第二艘船。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遊船。

「泰坦尼克」的沉沒
1912年4月11日,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最舒適的游輪「泰坦尼克」號載著1316名乘客和891名船員,從昆土敦起航,開始了第一次橫渡大西洋的首航。

船上富豪雲集,人們都沉浸在快樂中。餐廳里高朋滿座,大家紛紛舉杯,為自己能搭乘這一豪華游輪首航而興奮;甲板上,有些人在聊天,有人躺在的椅子上眺望大海,並享受著陽光的沐浴;船艙里,孩子們在嬉戲、玩耍……整個游輪都洋溢著一派喜氣洋洋的氣氛。

誰也沒想到,一場災難即將降臨。

4月14日上午,游輪的電訊室接到一份電報:「冰塊,大片冰塊!」但這電訊並沒有引起船長的注意。中午11點40分,電訊室又收到電報:「巨冰!」可這份電報甚至沒有被送到駕駛艙去。下午,又來了份電報,報告說在「泰坦尼克」號前方250英里處,有冰山和大量冰塊。可船長卻依然漫不經心。晚上,氣溫突降,當時,行駛在「泰坦尼克」號前的「加利福尼亞」號發現四周都是冰,已經停了下來,並再次發來電報警告說,有一座78英里長的冰山在航線的正前方。這一天,「泰坦尼克」號共收到7份警告電報,最後一份電報距離游輪撞上冰山只有幾分鍾!可居然都沒有引起重視!

晚上11點40分,等到「泰坦尼克」號上的船員親眼看到那座冰山緊急通知駕駛艙時,已經來不及了。

雖然船馬上停機,倒船,並且右滿舵避讓冰山,但船的右舷還是撞上了冰山!

「泰坦尼克」號受撞後,一開始向下沉。船員們把婦女和兒童被送上了救生艇。2時18分,遊船完全沉沒,漆黑的海面上傳來的哭聲和求救聲……
--------------------------------------------------------------------------------------------

泰坦尼克號 (電影)
《泰坦尼克號》是以下四部根據泰坦尼克號處女航時撞擊冰山而沉沒一事改編的電影的名稱:
1.《泰坦尼克號》,於1915年拍攝的一部義大利無聲電影,導演是Pier Angelo Mazzolotti
2.《泰坦尼克號》,成片於1943年,由德國導演Werner Klingler和Herbert Selpin拍攝
3.《泰坦尼克號》,成片於1953年,導演是Jean Negulesco
4.《泰坦尼克號》,1997年的好萊塢大片,導演是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和凱特·溫絲萊特(Kate Winslet)

--------------------------------------------------------------------------------------------

[影片名稱] 泰坦尼克號

[領銜主演] 李納多狄卡布里歐 凱特溫絲蕾特

[影片地區] 歐美電影

[影片類型] 劇情片

[加入時間] 2006-2-27

電影史上第一昂貴的電影
沉沒之船上永不沉沒的愛情絕唱
一部人類應時時審視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內容介紹] 一九一二年四月十五日凌晨兩點二十分,當重達四十六萬五千噸的鐵達尼號。也是當時被稱為是全世界最大最安全的豪華游輪自英格蘭南安普敦 駛向紐約市的處女航中,在加拿大東岸紐分蘭附近的海面 上撞上巨大的冰山而沈沒。當時載滿 2223名乘客瘋狂的四處逃命,不幸的是只有7百多名乘客逃過這一場歷史上最大的船難,船上其他一千五百多名的乘客也隨著這艘巨船沈沒於海底中。

而這場海上最大的惡夢在將近五年的精心籌畫准備下,於 1996年七月開拍,經過一年痛苦掙扎及無數次上片延期,終於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年底大功告成,並將於十二月二十日呈現於觀眾面前。事事求完美的詹姆斯柯麥隆也在片子用盡極度的電影特效之下,以超越兩億五千萬美金的預算,讓【泰坦尼克號】成為影史上最昂貴的電影。

F. 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是真實存在的嗎,還有電影里的船是真的嗎,太逼真了,這么多壯觀的場面是怎麼拍成的

電影里的那艘船是真的,為拍電影專門造的一艘,完全還原真正的泰坦尼克號。其他的情景當然用了特效。電影里的愛情故事是假的,至少是沒有記載的,但船沉了倒是真的。這部電影在很大程度上都還原了當時的場景和人物,比如演奏到最後一刻的樂隊。據說劇組在尋找演員時都盡量根據已有記載找與當事人長相接近的演員,比如老船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殉難者名單中真的有傑克 道森這位先生。

G. 電影中的失重場景是如何拍攝的

‍‍

失重效果:以被動實現自由,如何表現失重效果,是任何太空題材電影最重要的,也是難點。一般電影人有兩種常規方法來實現。一種是真的失重環境下拍攝——顯然,這個很難實現,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一部劇情片進入太空拍攝;而地球中失重的效果轉瞬即逝,短到根本無法支持演員完成一個失重表演。不過,如果有專門設計的飛機,能以向上隆起的拋物線拱(parabolic arcs)的方式高速飛行,理論上是可以在拋物線頂端前後形成一段時間的完全失重狀態,作為太空無重力情形的完美模擬。事實上,影片《阿波羅13號》中的失重場景就是如此拍攝的:劇組及演員乘坐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KC-135運輸機在高空以拋物線軌跡飛行,每次大概能經歷約23秒的失重狀態,足夠攝影機捕捉演員的某些動作。可是,這種拍攝方式無法適用於《地心引力》,單是導演卡隆要求的動輒幾分鍾的長鏡頭失重效果,就是這種飛行方法在技術上無法實現的;何況片中要求的失重效果總時長更是借用飛機拍攝無法承擔的。另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模擬動作。在地球常規重力條件下實現這種「看起來像」的失重效果,最廉價的方式是水下拍攝,水的阻力效應使動作變得遲緩,可以實現太空中的懸浮與類似飛行的移動動作。《地心引力》也用到了水下拍攝,主要用於太空艙內的部分演員滑行鏡頭的特效參考,但其他絕大部分失重場景,都不是用這種方式拍攝的。首先,水下拍攝無法真實表現演員的表情——憋氣與努力睜眼的神情顯然和太空環境下的表演完全不一樣;其次,水下復雜的光影反射折射效應,也讓穿宇航服水下模擬太空作業變得不可能。《地心引力》最終實現失重效果的手法,是最古老的娛樂手藝與最先進的電腦技術的結合:劇組找來舞台劇版《戰馬》的幕後高手,以大型牽線木偶操控方式,控制演員的肢體來模擬失重狀態下的動作。這套裝置有12根線連到演員身上四個系點,線的另一端則或者由三位專業木偶師操縱,或者由電腦程序控制的機械繫統控制,或者是兩者的結合。卡隆和主演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都在采訪中提到影片中最難拍攝的一幕:女主角好不容易回到太空艙、脫去宇航服像嬰兒一樣蜷曲著飄在空中的長鏡頭段落。實際拍攝時,布洛克坐在一個很小的自行車底座上支撐身體,一條腿則綁在裝置上幫助固定,而緩慢的四肢移動以及整個身體的翻騰漂浮動作就是由木偶師與程式控制線纜裝置協助完成的。這過程中,還得用電腦特效做出虛擬肢體來替代演員被綁住的腿,並做出與線控的身體其他部分匹配的動作。這種線控方式,在本片中也主要用來拍攝太空艙內場景。那些穿上宇航服的太空行走場景,演員甚至都不用做任何肢體動作了——因為包括整個太空背景和宇航服本身,都是電腦生成畫面:演員只負責提供臉部表情,其餘的肢體動作,絕大部分由電腦動畫師完成。無論是線控還是電腦生成動作,都是本片在處理失重效果的一個理念突破:既然無法以「原生」的途徑實現太空漂浮,那就以「絕對控制」外表表現形式的方式來體現無重力動作。這種完全突破傳統思維框架的技術實現手段,也貫穿《地心引力》的製作過程。

‍‍

H. 泰坦尼克號是怎樣拍攝的

主創人員製作了輪船的研究模型,並用攝影機圍繞取景,從而獲知了泰坦尼克號的結構布局和最美妙、最壯觀的取景角度。隨著研究的進展,建造布景也成為當務之急。在嚴格的工程技術和安全措施的保障下,影片大部分在室內和室外的水槽中拍攝完成。其中一等艙餐廳和三層大樓梯都按實物尺寸建造,並搭建在2號攝影棚30英尺深的室內水槽的液壓平台上,這個液壓平台可以改變角度,劇組從幾碼遠的海邊引入500萬加侖海水,經過過濾的海水將逐漸淹沒液壓平台上的景觀。憑《異形2》、《海底城》和《屋上的提琴手》三獲奧斯卡提名的製作設計師彼得·拉蒙從一開始就得到了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的設計圖副本以及總設計師托馬斯·安德魯斯關於設計特點的筆記本。這是設計資料在泰坦尼克號沉沒之後被首次應用。另外,由於泰坦尼克號是在處女航時沉沒,而當時的內部裝修沒能全部完成,並且鮮有照片資料。通過充分的研究和顧問的幫助,拉蒙率領製作團隊根據僅存的幾張泰坦尼克號內景照片及其姊妹船奧林匹克號的照片精確重現了頭等艙餐廳、會客室、頭等艙吸煙室、步道區、下午茶廳、健身房和多個特等艙。為了造成泰坦尼克號正在海上航行的假相,船體的布景和水槽都是沿著海岸線建造,從而呈現出白天和夜間一望無際的海平面地平線。在拍攝夜間場景時,由於船體在水平位置時甲板有45英尺高,而且沉沒時船尾高高聳起,所以現場的照明效果需要塔吊幫助完成。為便於拍攝高大船身上的場景,卡梅隆使用了先進的拍攝器材--遙控升降搖臂(Akela Crane)。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攝影機搖臂,臂展可達80英尺。不過,要將全部場景都納入鏡中,卡梅隆仍要依賴於巨大的塔吊。他說:「我們建造的大型塔吊可以達到200英尺,我們沿著水槽中的船體側面鋪設了導軌,從船頭到船尾只需5分鍾,這樣取景就可以隨心所欲。」在進行拍攝時,卡梅隆也會被懸吊在布景上空,同攝影指導拉塞爾·卡朋特(Russell Carpenter)一起使用陀螺穩定攝影機取景。經過三周的聖誕假期之後,攝制組利用全部完成的兩個甲板平台去拍攝逐漸劇烈的沉船場景。在災難的最後階段,船體斷為兩截,前半部分沉入水下40英尺。在真實事件發生時,船上的救生艇僅能容納不到一半的乘客,而由於船員未能填滿每隻救生艇,最終獲救的乘客只有三分之一。在拍攝中使用的救生艇吊艇架由為真正的泰坦尼克號提供相同配件的同一家公司製造,韋蘭公司根據過去的圖紙生產出的吊艇架與泰坦尼克號上的分毫不差

I. 電影《泰坦尼克號》里沉船是怎麼拍攝出來的

第一步:手工繪圖。
第二步:導演審核。
第三步:修改繪圖。
第四步:形成預案。
第五步:製作模型,同時電腦團隊進行原始創作。
第六步:模型下水,游泳池裝修,模型實驗,數碼影像預拍,修補鏡頭方案。
第七步:全景預拍。
第八步:實拍游泳池模型沉船。電腦全程跟蹤。
第九步:實拍有電腦動畫結合,進行後期製作。
第十步:剪輯。
第十一步:配音。
第十二步:全片預演。
第十三步:第二次剪輯。
第十四步:修補配音,電腦補丁,補拍鏡頭,重新插入,混聲,效果製作。
第十五步:成片送審。

這只是簡單的講一下,實際中會比這個還要復雜些,大體是這些步驟。

閱讀全文

與電影船難是怎麼拍出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食物鏈電影在哪個公眾號 瀏覽:115
哈密電影院哪個好 瀏覽:789
大主宰大電影圖片 瀏覽:257
最新韓韓國電影 瀏覽:752
金寶第一次進城電影 瀏覽:735
功夫熊貓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瀏覽:669
成龍影院今晚3d電影 瀏覽:697
愛情電影大全免費搞笑電影 瀏覽:495
看電影用英文怎麼說簡稱 瀏覽:4
萬達電影院卡 瀏覽:826
王力宏絲綢之路電影節 瀏覽:413
萬家麗電影院 瀏覽:369
東升哪個電影院 瀏覽:39
香港十大病毒電影排行榜 瀏覽:473
80s電影網電腦版下載 瀏覽:73
人與動畫電影 瀏覽:565
3D電影院一共12排哪排最好 瀏覽:595
歐美電影fro 瀏覽:902
愛國電影寫一篇150字的觀後感怎麼寫 瀏覽:201
2017最熱動畫片電影 瀏覽: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