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法庫哪裡有電影院

法庫哪裡有電影院

發布時間:2022-07-23 04:13:02

㈠ 法庫貼吧

回答你這個問題,首先要說的是這句話「天下通食是餛飩」。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不論富庶皆好此食。
所以,法庫地區開一家正宗吉祥混沌可行。小吃店只要人多的地點就行。根據資料顯示,小吃店最好設在商業區、大型市場附近、電影院旁、工業區宿舍群、辦公樓集中地等。客運站、碼頭和大酒樓附近則不宜,因這些地段店租高,且人們來去匆匆、腹中不飢,無意光顧小吃店。
所以,法庫能不能開吉祥混沌,關鍵看你想不想去做。
目前看,法庫消費水平不算高,但是就混沌這種小吃來講,市場還是比較大的。給你舉個例子,陶瓷城以及未來即將開工建設的東湖新城,人口密度必然十分大,外地人口不會少,加上本地,消費前景看好。
吉祥餛飩投資列表
加盟金 5000元
保證金 5000元
店堂廚房裝修 12000元
燈箱招牌 4200元
廚房設備 1500元
店堂桌椅 1500元
其他開辦費 2000元
電器設備 5000元
合計: 36200元
以上費用除加盟費和保證金外,都是參考值,具體按照實際發生的費用計算

加盟這個店,有這樣幾個優點:
1.原料不用自己做,吉祥統一提供,不用請大廚。
2.也不炒菜。幾塊錢一碗,不會有賒賬。
3.賬目特別清楚,因為每天進多少份餛飩,賣出了多少份,應該收入多少錢,絕不會錯的。
4、壓力小。剛開始的幾個月花點時間,後期就不忙了,開這個加盟店可以作為自己工作外的兼職。

下面算一下帳:
根據吉祥網站的說法,到現在為止,400家門店,1億銷售額。
那麼平均每個店面25萬,每天就是684元,按照5元每碗計算就是137碗。
137碗的進價我覺得應該在3元/份的樣子,除去材料後毛利潤總共274元。

㈡ 幫忙找一些資料

地形地貌
沈陽市位於遼河平原中部,東部為遼東丘陵山地,北部為遼北丘陵,地勢向西、南逐漸開闊平展,由山前沖洪積過渡為大片沖積平原。地形由北東向南西,兩側向中部傾斜。最高處是新城子區馬剛鄉老石溝的石人山,海拔441米;最低處為遼中縣於家房的前左家村,海拔5米。市內最高處在大東區,海拔65米;最低處在鐵西區,海拔36米。皇姑區、和平區和瀋河區的地勢,略有起伏,高度在41.45米之間。東陵區多為丘陵山地;新城於區北部有些丘陵山地,往南逐漸平坦;蘇家屯區除南部有些丘陵山地外,大部份地區同於洪區一樣,都是沖積平原。新民、遼中兩縣的大部分地區為遼河、渾河沖積平原,有少許沼澤地和沙丘,新民縣北部散存一些丘陵。全市低山丘陵的面積為1020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2%。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分布於東部山區的西坡,向西南漸拓。
沈陽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北、東南部,屬遼東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遼河、渾河沖積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緩傾斜。全市最高海拔高度為447.2米,在法庫縣境內;最低海拔高度為5.3米,在遼中縣於家房鎮。 沈陽東部為低山丘陵,中西部是遼闊平原。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海拔30—50米。

氣候類型
沈陽市處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地區。春溫回升快,日照足,風力強盛,相對濕度低,降水變率大,蒸發量大,空氣乾燥;夏熱,多陰雨,空氣濕潤;秋短,降溫快,從表中可以看出,四季氣候分明,年平均氣溫變化較大。

水文狀況
全市境內主要有遼河、渾河、繞陽河、柳河、蒲河、養息牧河、北沙河、秀水河等大小河流27條,屬遼河、渾河兩大水系,水資源總量為32.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4億立方米,地下水21.2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沈陽作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等自然資源,周邊七城市亦有充裕的鋼鐵、煤炭、化纖、糧食等資源,加之雄厚的工業基礎,綜合配套能力很強。沈陽有大型煤田2處,探明總儲存量18億噸。沈陽探明石油儲量3億噸,已打出3口油井,日產原油千噸以上。沈陽鐵礦儲量2500萬噸。此外,還有鋁、花崗岩、粘土等礦產資源,可供建設和開展綜合利用。
在以沈陽為中心的150公里的半徑內,有中國著名的鋼都鞍山、煤都撫順、煤鐵之城本溪、煤電之城阜新、石油之城盤錦、輕紡之城丹東、化纖之城遼陽和糧煤基地鐵嶺,構成以沈陽為核心的共有2400萬人口的遼寧中部城市群和經濟區。
沈陽市處於長白植物區系、蒙古植物區系和華北植物區系交匯地帶,植物種類較豐富,約有種子植物98科371屬779種,最大科是菊科。共有植物85種,超過20種的科還有莎草科、薔薇科、豆科、蓼科、唇形科、百合科及毛茛科等,這些科共有植物384種,占沈陽市區種子植物總數的49.3%。此區系有23個地理成分類型,其中以溫帶性質占優勢。占沈陽市區地理成分的89.3%,根據植被發生和功能以及建群種的作用,沈陽市區城市植被劃分為三大植被類14個植被組和57個植被型。

·【長春簡介】
·【自然地理】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經濟發展】
·【基礎設施】
·【科學教育】
·【旅遊資源】

㈢ 沈陽市地圖

沈陽市地圖如下圖所示:

沈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部,南連遼東半島,北依長白山麓,位處環渤海經濟圈之內,是環渤海地區與東北地區的重要結合部,位於北緯41°48′11.75″、東經123°25′31.18″之間,全市總面積逾12948平方千米,市區面積3495平方千米。

(3)法庫哪裡有電影院擴展閱讀:

1953年,沈陽市改為中央直轄市。

1954年,沈陽市改為遼寧省轄市。

1964年,中共遼寧省委決定設立沈陽專區。

1993年,原鐵嶺市的法庫、康平縣劃歸沈陽管轄,新民縣撤縣建市。

1994年,沈陽市升格為副省級市。

2002年,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並入鐵西區。

2006年,沈北新區成立。

2014年6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將沈陽市東陵區更名為渾南區。

2016年1月,遼中縣撤縣設區。

㈣ 法庫幸福里房子怎樣

你好,不知道是不是你說的位於遼寧省東港市市內橋東的幸福里家園,先說下我自己,我本身是個建築工人,據我看到的,那裡的房子一般,能和橋南國際城那樣的相媲美。也就是說,屬於安靜地段,交通還算行,醫院學校菜市場附近都有,但是也不算很近。要是您是個比較喜歡享受生活的人,可以選擇,要是一個上班族,那就不適合您了。第一,假如自己沒車,則每天都要等20多分鍾坐公交,第二,菜市場離得不算遠,但也不近,徒步大概要15分鍾左右,往返也就是30分鍾,醫院學校還行,,都是10分鍾左右。。現在的房子都一樣,。。。都是挺好的。。

㈤ 是沈陽法庫么快進來,著急啊!!!

沒有電影院 也沒公交 所以你們就打車 到哪都5元 自助餐到有關鍵也全是煙 你們吃烤肉吧 你可以給她夾幫她烤 那多浪漫那 建議(頂級自助烤肉)25一位 來一大瓶飲料 比人人一小瓶 感覺好
大概60元 吃完就陪她去超市溜噠連消化 完事買點啥還不貴 買完可以找個地方吃 吃完 就可以聊聊天 等再餓了 就帶她到《吉祥廣場》的 兩個冰點城 建議去《都市地帶》連漢堡再冰點 一共 多說30多 因為有鞦韆那樣的椅子 很浪漫
之後就在廣場溜達 那天情侶指定多 陪她吃點露天小吃 買個頭上帶的小玩具 她嫌幼稚也給她買 她一定喜歡 好啦 一天結束了 註:我也是沈陽的 現在在法庫

㈥ 法庫一共有多少高中

共有兩所高中。
一是法庫縣高級中學。法庫高中始建於1923年,「文革」期間停辦,於1978年三月復校,並於1979年7月被遼寧省教育廳批准為省級重點高中,建校史已逾八十年。學校地處法庫縣城南萬寶山下,佔地面積七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一萬八千平方米,現有教學樓兩棟,其中教學辦公樓5100平方米,高三教學樓3100平方米;實驗樓2817平方米,學生宿舍樓4760平方米,學生食堂1608平方米。學校基礎設施完善,校園網、寬頻網、多媒體教室、智能廣播系統、標准實驗室等教學設備齊全。現有多媒體電教室3個、語音室3個、微機室2個、教師電子備課室2個,物理實驗室3個、化學實驗室3個、生物實驗室2個,有達到省一級標準的圖書館一個、師生閱覽室2個;有一個足球場、三個籃球場、兩個排球場作為師生的運動空間,還有多種健身器材供師生休閑鍛煉。校園環境優美,是沈陽市百所花園式學校之一。學校現有54個教學班,在校生約2700人、教職員工180人,專任教師143人,全部為本科以上學歷。其中高級教師65人,一級教師54人,學科帶頭人2人,市勞動模範1人,市骨幹教師6人,縣骨幹教師22人,市先進教師6人,縣先進教師15人,碩士研究生1人,研究生同等學歷20人。幾年來,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以「對學生成長負責,為學校發展負責」為辦學宗旨、以「學校晉升省級示範高中,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為辦學目標,全體師生以「立志勤奮、求實進取」為校訓,形成了「團結實干、和諧發展」的優良校風,教職員工真抓實干,恪守「厚德博學,善導愛生」的教風,辦學過程中,以「實施高效率管理,建設高水平師資,營造高品位校園,培養高素質學生」為理念,樹立學生「德智體立本,真善美做人」的培養目標,形成了「尊師守紀,成人成才」的良好學風。法庫高中全面深化教育教學管理,以「求質量為立校之本,抓管理為興校之基,重師資為強校之源」為管理理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高等院校培養了大批合格人才,僅1978年復校以來,為上級高等院校輸送合格畢業生兩萬餘人,他們在祖國四面八方的各個崗位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目前,學校發展迅速,辦學質量顯著提高,2005和2006兩年的高考都在沈陽市郊區縣省級重點高中協作校位居前兩名(06年文科第一名),在全沈陽市26所省級重點高中躋身前十名。近年來,法庫高中黨支部、團委連續被評為法庫縣先進集體,法庫高中英語組被評為沈陽市優秀教研組,法庫高中被評為沈陽市國防生培訓基地、沈陽市花園式學校、沈陽市教育系統綜合治理與安全教育先進集體、遼寧省依法治校示範校等各種榮譽稱號。
輝煌的業績已成為歷史,美好的未來等待我們去創造,法庫高中領導班子堅持「團結務實,廉潔高效」的工作作風,帶領全體教職員工 「重教學、抓管理、探新路、謀發展」,營造書香誠信校園,打造平安和諧學校,推進素質教育,把學生培養成「講文明有誠信、講孝心懂感恩、有志向會學習」的充滿生活激情的人,為把法庫高中建成省級示範高中、爭創省級名校而努力奮斗。
二是沈陽市法庫縣第二高級中學座落在二龍山腳下。學校始建於1985年,是一所面向全市招收初中應、往屆畢業生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學校佔地面積2.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主體建築設施有教學樓、綜合實驗樓、學生宿舍樓、學生餐廳和教師家屬樓等。多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關懷和領導下,學校堅持黨的教育方針,貫徹黨的教育政策,更新辦學觀念,實施素質教育,強化日常管理,努力提升教學質量,嘗試多渠道辦學,取得良好成效,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及社會好評。尤其近幾年來,高考成績居高不下,已躋身沈陽市普通高中的前列。一個團結務實、年輕進取、以身作則的領導集體。 在校長兼黨支部書記郭永才的帶領下,腳踏實地的開展工作,集思廣益,克服困難,徹底改變了以前陳舊的辦學模式,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辦學新面貌。目前,全校形成了「自強、勤奮、求實、進取」的校風;樹立了「博學、嚴謹、善導、愛生」的教風;培養了「質疑問題,拼搏進取「的學風。在歷年的高考和各項工作評比中都居於同類學校的前列。
學校有一隻專業素質高、教學能力強、工作態度實的師資隊伍。目前,在崗教職工130餘人。其中,高級教師28人,市級學科帶頭人及骨幹教師10人,縣級骨乾和優秀教師52人,具有研究生同等學歷的教師7人。全體專任教師都努力鑽研業務積極參加教研教改,嘗試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學,取得了可喜成果,深受學生歡迎。今年初,伴隨著綜合實驗樓的交付使用,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條件進一步改觀。學校投入大量資金,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建了微機室、語音室、理化生實驗室,增設了圖書閱覽室、多媒體教室及學生課外活動室,引進了先進的教學實驗設備,提高了教學效果。
幾年來,學校對日常管理常抓不懈,日趨科學化、合理化。學校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班級量化考核制度,宿舍管理制度,使學生的日常行為進一步達到規范化的要求,校風校貌明顯改觀。目前,當你走進二高中校園,除了優雅的自然環境令人陶醉之外,井然有序的教學秩序,濃厚的校園文化氣息更能深深的吸引著你。「環境育人,以德治校」的思想在這里得到切實體現。學校是育人的搖籃,「因材施教,多出人才」,一直是二高中追求的目標。近些年以來,在注重教學質量提升的同時,又嘗試多渠道多途徑育人的辦學途徑。針對每年入學的學生中有美術和體育特長的學生並結合當前高考形勢,考慮到學生的發展需求,學校創辦了美術輔導班,聘專業教師輔導學生。體育特長生的培養和訓練也始終堅持,常抓不懈。幾年的高考升學結果表明:這種辦學方式是符合時代發展和學生成長要求的正確選擇。
在校領導的正確決策和指導下,學校的學生業余文化活動也豐富多彩,成效斐然。校團委通過各種活動來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成立了校文學社、書畫小組、廣播站、文藝小隊等學生社團組織,使在校生的特長得到了充分展示,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另外,學校憑借普通高中擁有私立學校不可比的優勢,
在特困生扶助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每年受到上級政府扶貧救助的學生數百人次,資金總額達到數十萬元,另外,民營企業捐助,希望工程捐助、黨員愛心捐助、及學校對品學兼優的特困生學雜費的減、免、緩措施,無一不證明著學校對學生的深切關愛。每年寒窗基金的發放,助學貸款的辦理又使數十名貧困考生走進了大學校門。
有兢兢業業園丁的奉獻,有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愛心幫助、有正確辦學理念、有科學化的日常管理,十幾年來,我校的高考升學成績一年上一個新台階。從2000年以來,每年升入重點大學的考生10多人,升入本科的過百人,90%的學生通過三年的奮斗都考入了上一級學校。這些成績,無一不展示著學校的教育教學實力,同時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城鄉學子走進二高中的校園。廣大城鄉考生和家長朋友,二高中具有利於您或您的孩子成才的條件和私立學校不能比擬的辦學優勢,有國家的支持及全體教職工的務實工作和真誠奉獻,我們熱情的歡迎城鄉考生報考我校,來我校就讀,相信三年的時間,定會圓滿你心中的求學夢想。

㈦ 中國的第二部電影是什麼

長坂坡
一百年前,電影傳入中國之初,放映的全是外國影片,直到1905年,中國人才嘗試自己拍電影。開山之作第一人,就是北京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慶泰(字景豐,1850年生於遼寧法庫縣四檯子村一個縉紳之家。)
建造「大觀樓影戲園」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放映了首場電影,當時稱之為西洋影戲。一年後,電影成了北京民眾的新興娛樂,任慶泰也是看電影的常客。他發現放映電影很容易賺錢。那時電影放映尚無固定的場所,而是借用茶樓、酒肆、溜冰場等。任慶泰尋思:影戲前途無量,何不自家造個園子專放影戲?於是,他撥巨款,在前門外的大柵欄,購買了一塊土地,於1904年破土動工,建起了「大觀樓影戲園」。
爆竹聲中,大觀樓影戲園開業,租賃西洋影片放映。這是北京的第一家帶有專業性質的電影院。
購買攝影機嘗試拍電影
一天,任慶泰與劉仲昆、劉仲倫等幾個徒弟議論經營情況,發現大觀樓的生意不如以前了。他問大家這是什麼原因。
「盡是些西洋的影片,看得乏味了。」照相師劉仲昆說。
「一語中的。」任慶泰點頭說道,「時下放映的西洋影戲都是風景、戲法、滑稽笑料,而且時間甚短,觀眾的興趣消減在所難免。」其實,任慶泰已萌生了自己拍電影的念頭。而且他認為拍電影與拍照片的原理大致相同,堅信定然成功。對影片的內容,任慶泰主張:「時下京戲盛行,男女老少都愛看。若拍成影戲放映,必能吸引大批看客。」
說干就干,任慶泰帶著劉仲倫,去東交民巷德國人開設的祁羅孚洋行,購買了一架法國造木殼手搖攝影機和14卷膠片,向洋行職員請教了使用方法,又現場作了試驗,然後帶回家投入拍攝。
為祝壽譚鑫培拍戲《定軍山》
拍誰演的京戲呢?任慶泰把目光瞄準了有「伶界大王」美譽的譚鑫培。任慶泰是京劇名票友,與譚鑫培私交深厚,便與譚商量,拍他最拿手的《定軍山》,作為對他明年六十壽辰的壽禮。對譚鑫培來說,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祝壽方式,於是,欣然答應。
1905年夏秋之交,《定軍山》開拍。任慶泰挑選館里技術最好的照相師劉仲倫擔任攝影,自己則干起了相當於後來導演的工作,比如指點攝影機擺布的角度、演員表演的位置以及開拍叫停等。由於照明條件的限制,只能利用自然光拍攝。拍攝的地點放在照相館前後進之間的院子里,兩根廊柱上掛一大方白布幔,攝影機固定在後牆觀看效果最佳的位置上。
因是初次嘗試拍電影,條件簡陋,又無經驗,拍攝時常常會暫停一下,商量商量,遇有雲遮太陽時便只得叫停。就這樣拍拍停停,這出一共十來分鍾的戲,前後拍了3天,方才拍完。
《定軍山》在大觀樓影戲園首映。北京的另幾家茶樓、戲館也緊跟著映出。沒幾天,「譚老闆真功夫上影戲」的消息幾乎傳遍了北京城。大家呼朋喚友,紛至沓來,放映場一時人滿為患。一炮打響,任慶泰興致更高,當年下半年,為譚鑫培又拍攝了第二部戲曲片《長板坡》。至1908年,任慶泰共拍攝了八部影片,且質量步步攀升。
1930年,任慶泰因病不治辭世,享年80歲。

㈧ 法庫的歷史名人

開國少將——趙東寰,遼寧省法庫縣人(1907-2002),遼寧省法庫縣人,1936年「西安事變」時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後任人民自衛軍團長,北上挺進支隊司令員,八路軍南下支隊參謀長、副司令員,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他指揮河北省梅花鎮軍民同前來進攻的日軍浴血奮戰,與外圍兄弟部隊里外夾攻,擊斃日寇800餘眾。隨即,他在冀中12縣組織開展游擊戰爭,參加了「百團大戰」,為創建晉冀魯豫敵後抗日根據地做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縱隊參謀長、分區司令員、遼西軍區副參謀長兼後勤部長、騎兵支隊司令員、師長、副軍長等職,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四平保衛戰、圍困長春和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衡寶戰役,以及伏牛山和嵩山地區的大規模剿匪運動。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南軍區人民武裝部第一副部長,華南軍政幹校校長、高級工兵學校校長、軍委軍事建築部副部長、軍委特種工程指揮部參謀長等職,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業,為我國國防科研試驗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南軍區司令部軍訓處處長、人民武裝部第一副部長、華南軍政幹校校長、高級工兵學校校長、軍委軍事建築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參謀長、特種工程指揮部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業,為我國國防科研試驗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他1962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趙東寰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奉系軍閥元老——楊宇霆(1886-1929) 楊宇霆原籍宋道口鎮代嶺村,原名玉亭,字凌閣(又作鄰葛)。祖父楊正榮於清同治年間攜眷逃荒關外,在遼寧省法庫縣蛇山溝村落戶。父楊永昌,母親張氏,以開大車店為生。1885年農歷七月二十日楊宇霆出生時,家境已好轉。父親靠勞動起家,認為讀書無用,因此反對宇霆上學,後經人勸說,才勉強答應他上了私塾。 入學後,啟蒙老師高先生發現他聰穎過人,刻苦好學,有過目成誦之才,怕誤了他的前程,隨將其介紹到鐵嶺縣張秀才那裡就讀,楊宇霆16歲便考中秀才。廢科舉後,由堂兄資助赴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在日本學習期間,常和於珍(後任東北軍將軍)、邢士廉(後任東北軍師長)、熙洽(後任東北軍吉林駐軍參謀長)一起談論國事,與孫中山、蔣介石、傅作義也有書信來往。回國後即步入軍界,由排長、連長,很快晉升為軍械廠廠長。他治軍嚴謹,軍紀嚴明,任少校教官時,深夜搞緊急集合訓練,總能從隊列中挑出不穿襪子的士兵當場處罰。有一次他外出歸來,哨兵聽出是他的聲音,不問口令就放他入內,結果他處罰了哨兵。張作霖非常賞識他的才幹,調他任二十七師參謀長。此後他協助張作霖逐步打開東北的政治、軍事局面,個人也隨之揚名,成為張作霖身邊的紅人,在東北有「智囊」、「小諸葛」之稱。 賈連元 賈連元(1897-1975年)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人。著名醫生。1927年在南滿醫學堂畢業後,留校任講師。 1929年,賈連元與同窗張柏岩等一起來到哈爾濱,曾任哈爾濱市立醫院內科主任、院長等職。1941年留學日本,獲日本國厚生省醫學博士學位。 日本投降後,他與張柏岩等自發組織了衛生系統維持會,組織醫護人員保護醫院,開展醫療工作,並出任哈爾濱市臨時政府的衛生局長兼哈爾濱第一醫院院長。1946年4月,任哈爾濱市傳染病醫院院長,同張柏岩一起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爾濱蔓延作出了重要貢獻。 賈連元學識淵博,通曉英、日、德、法4國語言,特別是在精神病學研究、臨床治療等方面成就卓著;同時,還對癍疹傷寒、霍亂的防治進行過研究,有不少成果問世。在從事醫學教育工作中,賈連元培養了一批內科學和精神病學方面的人才。賈連元是九三學社哈爾濱分社的創始人之一,曾任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車向忱 車向忱(1898-1971)原名車慶和。遼寧法庫人。早年就讀於法庫縣中學,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補習班。1919年參加北京五四愛國運動,同年秋考入中國大學法科,後改學哲學。熱心於教育救國,參與創辦中國大學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學畢業後回沈陽,先後在省立第三高中、東北大學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並創辦平民學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進會,任總幹事。1929年夏發起組織遼寧省國民常識促進會,被推選為主任幹事、會長,兼辦《常識半月刊》。在張學良的支持下,共辦城市平民學校41處,農村平民學校200所。他堅持反對日本侵略,進行愛國宣傳教育,並兼拒毒聯合會負責人,發動會員開展拒毒禁煙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北平,參與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被選為常務委員。11月代表救國會赴南京面見蔣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東北義勇軍等七項要求。1932年潛往東北慰問東北義勇軍,先後尋見鄧鐵梅、唐聚五、李杜、馬佔山、蘇炳文等部,慰問並鼓勵他們堅持抗日斗爭。 1933年3月率東北大學學生赴長城前線慰問抗日部隊。1934年在北平接辦東北難民教養院,主持東北義勇軍眷屬生產自救事宜。1935年夏應東北軍將領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創辦東北競存小學任校長。同年冬積極促進王以哲同紅軍實行停戰聯合抗日。1936年9月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救亡會,被選為主任委員。他為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做出了貢獻。1937年1月參與發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國大同盟。抗日戰爭爆發後曾遭國民黨當局逮捕,經各方營救獲釋。後在西安主辦東北競存中學,同任教的中共地下黨員密切合作,培養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2月到延安會見毛澤東等。1946年返回東北,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嫩江省聯合中學校長,9月任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哈爾濱大學校長,主持東北解放區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北人民政府委員兼教育部部長並兼東北實驗學校校長、沈陽師范師院院長,遼寧省副省長兼省體委主任、沈陽體育學院院長等職。被選為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遼寧省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等。他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愛國民主戰士。1971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張柏岩 張柏岩(1899-1962年)字松山,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人。著名醫生。 張柏岩1915年考入奉天南滿醫學堂,修業6年,於192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之後,曾在沈陽、長春地區鐵路醫院任醫生。 1929年,張柏岩來到哈爾濱,先後在東省特區醫院、哈爾濱市第一醫院任外科主任、院長。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在社會上很有名望。 1935年12月,抗日英雄趙一曼在黑龍江省珠河縣(今尚志縣)一次戰斗中左腿負傷,傷口化膿潰爛,生命垂危。日本憲兵隊為了從趙一曼口中得到重要情報,便把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由張柏岩為她治傷。張柏岩欽佩趙一曼高尚的民族氣節,以他高超的技藝精心為之治療,並義正詞嚴地抗議日本特務對趙一曼的摧殘,迫使敵人在趙一曼治療期間不再對趙一曼進行「提審」,使他得以專心為趙一曼治傷。由於張柏岩的精心治療,趙一曼的傷勢得以好轉,從不能走動,恢復到可以拄杖散步。後來趙一曼沒能逃出敵人的魔掌而犧牲。但張柏岩以民族大義為重,冒著危險為民族英雄治傷的事跡卻一直為人民所傳誦。 1946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任命張柏岩為市衛生局長、防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退時,炸毀了設在哈爾濱平房區「731部隊」本部的細菌工廠,致使哈爾濱在1946年8月天花、鼠疫、霍亂流行。在這危難時刻,張柏岩受命指揮防治工作。他和廣大醫務工作者、群眾一起,克服各種困難,終於使這場瘟疫得以撲滅。 東北解放戰爭中,張柏岩於1948年率6個手術隊赴錦州戰役前線救治傷員,勝利完成任務。1955年,張柏岩出任哈爾濱市副市長。 馮基平 馮基平(1911-1983)遼寧省法庫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遼陽縣委書記,北平市委軍委東北炮八旅旅委書記。1932年因叛徒出賣在北平被捕,關押在國民黨北平軍人反省分院(亦稱草嵐子監獄)。1935年經黨組織營救,被保釋就醫。出獄後曾任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常委,同蒲鐵路、正太鐵路工委書記,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山西國民軍官教導九團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決死四縱隊十九團團長。1942年進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4年至1949年,曾任綏蒙保安處副處長,晉綏邊區駐晉察冀邊區辦事處政治委員,晉綏公安局平津工作站站長,中央社會部直屬工作站站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市公安局處長、副局長、局長,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檢察署檢察長、政法委員會副主任、建委主任、農委書記、副市長,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國務院副秘書長。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八、十二大代表,第十二屆中顧委委員。1983年9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徐天欣 徐天欣1937年生,遼寧法庫縣人。1960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同年參加工作。35年來,他先後在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鐵嶺縣評劇團、文化館、縣委宣傳部、文藝宣傳隊、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區委宣傳部、市文化局等單位擔任過教員、編劇、劇團團長、文藝隊長、宣傳科長、劇目室主任等職。1985年任鐵嶺市藝術研究所所長兼黨支部書記,獲正高級職稱研究員。 多年來,他心系鄉土文化的研究,撰寫了幾百篇文章,先後公開出版了《遼北歷史》、《鐵嶺歷史名人》二本書(合著)。他撰寫的大量文章,有一鮮明的特徵,那就是它的開創性和地域性。他深知「越有民族性,越有國際性,越有地方性,越有全國性。」所以他撰寫論文、考錄十分注意研究和展現遼北歷史文化藝術的表象和內涵;研究當代文化藝術則不忘其指導地域文化的應用價值。這主要體現在《遼北遼金樂舞活動考述》、《從古詩文中看東北秧歌》、《關於遼北文化土層的答問》、《試論遼北秧歌的歷史特徵》等文章之中。徐天欣同志的科研成果,曾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其中有的被市政府採用,被選進《鐵嶺市志》分卷《鐵嶺市文化志》。他撰寫的《鐵嶺歷史名人》一書,被認為政府修志工作的突出成果,成了鐵嶺人民愛家鄉、愛祖國的教材,市長特為該書寫了前言,向全市人民推薦。 徐天欣被喻為「遼北土文化研究第一人」,如他撰寫的《高其佩和指頭畫》,闡述了鐵嶺指頭畫的源流。他撰文介紹法庫人任慶泰是《第一個把中國戲曲搬上銀幕的人》。徐天欣還考證並發現了鐵嶺的張德彝是第一個把外國戲劇介紹給中國的。他發表了《小鳳仙在鐵嶺》、《李成梁故鄉軼事》、《魏燮均及其詩》等文章。他撰寫的論文、考錄,有的被其他刊物轉載,有的被外國翻譯。 徐天欣對遼北文化事業的開拓和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他參編的《中國曲志、遼寧卷》,獲得文化部的紀念獎;參與主編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遼寧卷·鐵嶺資料本》榮獲省文化廳二等獎。他撰寫的論文《遼北遼金樂舞活動考述》,獲得了遼寧省文化廳頒發的科研成果一等獎。《太平鼓源流考略》獲省論文一等獎。主持編撰的省重點藝術科研項目《鐵嶺戲曲志》和《鐵嶺曲藝志》均獲得了遼寧省藝術科研成果一等獎。 《中國戲劇年鑒》載文「遼寧戲劇四十年」。在這篇戲劇史冊中,徐天欣被列入遼寧戲劇界名人之一。 徐天欣是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鐵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遼寧省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會員和鐵嶺市政協特邀文史委員。 王愫筠 王愫筠,女,錫伯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她於1942年8月出生在法庫縣一個貧窮的木匠家庭里。 她1960年9月中學畢業就參加了工作,代課教師、民辦教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她都干過。坎坎坷坷、風風雨雨地走過二十年。1979年她隨當兵的愛人轉業—同回到她們的故鄉法庫縣。分配到法庫縣文化館創編股,搞文學創作輔導工作。 她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協會會員、遼寧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鐵嶺市作家協會理事,鐵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副理事長。在法庫縣文化館工作期間還曾擔任過縣文聯秘書長,縣文化館副書記、副館長等職務。1994年從鐵嶺市文聯退休。 這些年她曾參加過吉林師范大學函授學習兩年,1982年、1984年先後兩次參加省民間文學搜集整理輔導班學習,1985年又參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學的學習,給搜集整理民間文學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從1985年十月開始,她接受了《中國民間文學遼寧卷·縣區資料本》的搜集整理編輯工作。於1987年4月,《中國民間文學遼寧卷·法庫資料本》出版了,當時是我市各縣區出書最早的一家。受到省委宣傳部、省民委、省民研集成辦的嘉獎,獲得一等獎。並獲鐵嶺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文聯、市民委授予一等獎。她本人又得到國家文化部、中國民研集成辦授予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 她從小就喜歡文學。在國家、省、市級報刊上發表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30多篇。 近幾年,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各條戰線涌現出不少風雲人物,為了弘揚改革開放的成果,弘揚正氣,她幾年來寫了一百多萬字的報告文學,並編輯出版了報告文學集《銀州衛士》等奉系軍閥元老——楊宇霆(1886-1929) 楊宇霆原籍宋道口鎮代嶺村,原名玉亭,字凌閣(又作鄰葛)。祖父楊正榮於清同治年間攜眷逃荒關外,在遼寧省法庫縣蛇山溝村落戶。父楊永昌,母親張氏,以開大車店為生。1885年農歷七月二十日楊宇霆出生時,家境已好轉。父親靠勞動起家,認為讀書無用,因此反對宇霆上學,後經人勸說,才勉強答應他上了私 法庫縣 菩提聖境
塾。 入學後,啟蒙老師高先生發現他聰穎過人,刻苦好學,有過目成誦之才,怕誤了他的前程,隨將其介紹到鐵嶺縣張秀才那裡就讀,楊宇霆16歲便考中秀才。廢科舉後,由堂兄資助赴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在日本學習期間,常和於珍(後任東北軍將軍)、邢士廉(後任東北軍師長)、熙洽(後任東北軍吉林駐軍參謀長)一起談論國事,與孫中山、蔣介石、傅作義也有書信來往。回國後即步入軍界,由排長、連長,很快晉升為軍械廠廠長。他治軍嚴謹,軍紀嚴明,任少校教官時,深夜搞緊急集合訓練,總能從隊列中挑出不穿襪子的士兵當場處罰。有一次他外出歸來,哨兵聽出是他的聲音,不問口令就放他入內,結果他處罰了哨兵。張作霖非常賞識他的才幹,調他任二十七師參謀長。此後他協助張作霖逐步打開東北的政治、軍事局面,個人也隨之揚名,成為張作霖身邊的紅人,在東北有「智囊」、「小諸葛」之稱。
賈連元
賈連搜索元(1897-1975年)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人。著名醫生。1927年在南滿醫學堂畢業後,留校任講師。 1929年,賈連元與同窗張柏岩等一起來到哈爾濱,曾任哈爾濱市立醫院內科主任、院長等職。1941年留學日本,獲日本國厚生省醫學博士學位。 日本投降後,他與張柏岩等自發組織了衛生系統維持會,組織醫護人員保護醫院,開展醫療工作,並出任哈爾濱市臨時政府的衛生局長兼哈爾濱第一醫院院長。1946年4月,任哈爾濱市傳染病醫院院長,同張柏岩一起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爾濱蔓延作出了重要貢獻。 賈連元學識淵博,通曉英、日、德、法4國語言,特別是在精神病學研究、臨床治療等方面成就卓著;同時,還對癍疹傷寒、霍亂的防治進行過研究,有不少成果問世。在從事醫學教育工作中,賈連元培養了一批內科學和精神病學方面的人才。賈連元是九三學社哈爾濱分社的創始人之一,曾任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車向忱
車向忱(1898-1971)原名車慶和。遼寧法庫人。早年就讀於法庫縣中學,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補習班。1919年參加北京五四愛國運動,同年秋考入中國大學法科,後改學哲學。熱心於教育救國,參與創辦中國大學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學畢業後回沈陽,先後在省立第三高中、東北大學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並創辦平民學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進會,任總幹事。1929年夏發起組織遼寧省國民常識促進會,被推選為主任幹事、會長,兼辦《常識半月刊》。在張學良的支持下,共辦城市平民學校41處,農村平民學校200所。他堅持反對日本侵略,進行愛國宣傳教育,並兼拒毒聯合會負責人,發動會員開展拒毒禁煙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北平,參與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被選為常務委員。11月代表救國會赴南京面見蔣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東北義勇軍等七項要求。1932年潛往東北慰問東北義勇軍,先後尋見鄧鐵梅、唐聚五、李杜、馬佔山、蘇炳文等部,慰問並鼓勵他們堅持抗日斗爭。 1933年3月率東北大學學生赴長城前線慰問抗日部隊。1934年在北平接辦東北難民教養院,主持東北義勇軍眷屬生產自救事宜。1935年夏應東北軍將領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創辦東北競存小學任校長。同年冬積極促進王以哲同紅軍實行停戰聯合抗日。1936年9月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救亡會,被選為主任委員。他為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做出了貢獻。1937年1月參與發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國大同盟。抗日戰爭爆發後曾遭國民黨當局逮捕,經各方營救獲釋。後在西安主辦東北競存中學,同任教的中共地下黨員密切合作,培養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2月到延安會見毛澤東等。1946年返回東北,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嫩江省聯合中學校長,9月任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哈爾濱大學校長,主持東北解放區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北人民政府委員兼教育部部長並兼東北實驗學校校長、沈陽師范師院院長,遼寧省副省長兼省體委主任、沈陽體育學院院長等職。被選為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遼寧省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等。他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愛國民主戰士。1971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張柏岩
張柏岩(1899-1962年)字松山,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人。著名醫生。 張柏岩1915年考入奉天南滿醫學堂,修業6年,於192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之後,曾在沈陽、長春地區鐵路醫院任醫生。 1929年,張柏岩來到哈爾濱,先後在東省特區醫院、哈爾濱市第一醫院任外科主任、院長。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在社會上很有名望。 1935年12月,抗日英雄趙一曼在黑龍江省珠河縣(今尚志縣)一次戰斗中左腿負傷,傷口化膿潰爛,生命垂危。日本憲兵隊為了從趙一曼口中得到重要情報,便把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由張柏岩為她治傷。張柏岩欽佩趙一曼高尚的民族氣節,以他高超的技藝精心為之治療,並義正詞嚴地抗議日本特務對趙一曼的摧殘,迫使敵人在趙一曼治療期間不再對趙一曼進行「提審」,使他得以專心為趙一曼治傷。由於張柏岩的精心治療,趙一曼的傷勢得以好轉,從不能走動,恢復到可以拄杖散步。後來趙一曼沒能逃出敵人的魔掌而犧牲。但張柏岩以民族大義為重,冒著危險為民族英雄治傷的事跡卻一直為人民所傳誦。 1946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任命張柏岩為市衛生局長、防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退時,炸毀了設在哈爾濱平房區「731部隊」本部的細菌工廠,致使哈爾濱在1946年8月天花、鼠疫、霍亂流行。在這危難時刻,張柏岩受命指揮防治工作。他和廣大醫務工作者、群眾一起,克服各種困難,終於使這場瘟疫得以撲滅。 東北解放戰爭中,張柏岩於1948年率6個手術隊赴錦州戰役前線救治傷員,勝利完成任務。1955年,張柏岩出任哈爾濱市副市長。
馮基平
馮基平(1911-1983),遼寧省法庫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遼陽縣委書記,北平市委軍委東北炮八旅旅委書記。1932年因叛徒出賣在北平被捕,關押在國民黨北平軍人反省分院(亦稱草嵐子監獄)。1935年經黨組織營救,被保釋就醫。出獄後曾任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常委,同蒲鐵路、正太鐵路工委書記,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山西國民軍官教導九團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決死四縱隊十九團團長。1942年進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4年至1949年,曾任綏蒙保安處副處長,晉綏邊區駐晉察冀邊區辦事處政治委員,晉綏公安局平津工作站站長,中央社會部直屬工作站站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市公安局處長、副局長、局長,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檢察署檢察長、政法委員會副主任、建委主任、農委書記、副市長,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國務院副秘書長。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八、十二大代表,第十二屆中顧委委員。1983年9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徐天欣
徐天欣1937年生,遼寧法庫縣人。1960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同年參加工作。35年來,他先後在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鐵嶺縣評劇團、文化館、縣委宣傳部、文藝宣傳隊、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區委宣傳部、市文化局等單位擔任過教員、編劇、劇團團長、文藝隊長、宣傳科長、劇目室主任等職。1985年任鐵嶺市藝術研究所所長兼黨支部書記,獲正高級職稱研究員。 多年來,他心系鄉土文化的研究,撰寫了幾百篇文章,先後公開出版了《遼北歷史》、《鐵嶺歷史名人》二本書(合著)。他撰寫的大量文章,有一鮮明的特徵,那就是它的開創性和地域性。他深知「越有民族性,越有國際性,越有地方性,越有全國性。」所以他撰寫論文、考錄十分注意研究和展現遼北歷史文化藝術的表象和內涵;研究當代文化藝術則不忘其指導地域文化的應用價值。這主要體現在《遼北遼金樂舞活動考述》、《從古詩文中看東北秧歌》、《關於遼北文化土層的答問》、《試論遼北秧歌的歷史特徵》等文章 法庫縣
之中。徐天欣同志的科研成果,曾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其中有的被市政府採用,被選進《鐵嶺市志》分卷《鐵嶺市文化志》。他撰寫的《鐵嶺歷史名人》一書,被認為政府修志工作的突出成果,成了鐵嶺人民愛家鄉、愛祖國的教材,市長特為該書寫了前言,向全市人民推薦。 徐天欣被喻為「遼北土文化研究第一人」,如他撰寫的《高其佩和指頭畫》,闡述了鐵嶺指頭畫的源流。他撰文介紹法庫人任慶泰是《第一個把中國戲曲搬上銀幕的人》。徐天欣還考證並發現了鐵嶺的張德彝是第一個把外國戲劇介紹給中國的。他發表了《小鳳仙在鐵嶺》、《李成梁故鄉軼事》、《魏燮均及其詩》等文章。他撰寫的論文、考錄,有的被其他刊物轉載,有的被外國翻譯。 徐天欣對遼北文化事業的開拓和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他參編的《中國曲志、遼寧卷》,獲得文化部的紀念獎;參與主編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遼寧卷·鐵嶺資料本》榮獲省文化廳二等獎。他撰寫的論文《遼北遼金樂舞活動考述》,獲得了遼寧省文化廳頒發的科研成果一等獎。《太平鼓源流考略》獲省論文一等獎。主持編撰的省重點藝術科研項目《鐵嶺戲曲志》和《鐵嶺曲藝志》均獲得了遼寧省藝術科研成果一等獎。 《中國戲劇年鑒》載文「遼寧戲劇四十年」。在這篇戲劇史冊中,徐天欣被列入遼寧戲劇界名人之一。 徐天欣是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鐵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遼寧省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會員和鐵嶺市政協特邀文史委員。
王愫筠
王愫筠,女,錫伯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她於1942年8月出生在法庫縣一個貧窮的木匠家庭里。 她1960年9月中學畢業就參加了工作,代課教師、民辦教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她都干過。坎坎坷坷、風風雨雨地走過二十年。1979年她隨當兵的愛人轉業—同回到她們的故鄉法庫縣。分配到法庫縣文化館創編股,搞文學創作輔導工作。 她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協會會員、遼寧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鐵嶺市作家協會理事,鐵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副理事長。在法庫縣文化館工作期間還曾擔任過縣文聯秘書長,縣文化館副書記、副館長等職務。1994年從鐵嶺市文聯退休。 這些年她曾參加過吉林師范大學函授學習兩年,1982年、1984年先後兩次參加省民間文學搜集整理輔導班學習,1985年又參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學的學習,給搜集整理民間文學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從1985年十月開始,她接受了《中國民間文學遼寧卷·縣區資料本》的搜集整理編輯工作。於1987年4月,《中國民間文學遼寧卷·法庫資料本》出版了,當時是我市各縣區出書最早的一家。受到省委宣傳部、省民委、省民研集成辦的嘉獎,獲得一等獎。並獲鐵嶺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文聯、市民委授予一等獎。她本人又得到國家文化部、中國民研集成辦授予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 她從小就喜歡文學。在國家、省、市級報刊上發表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30多篇。 近幾年,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各條戰線涌現出不少風雲人物,為了弘揚改革開放的成果,弘揚正氣,她幾年來寫了一百多萬字的報告文學,並編輯出版了報告文學集《銀州衛士》等。

㈨ 以前的法庫和現在的法庫有什麼不一樣

多久以前算作以前啊?這個不太好劃分。就以自己的感覺說一些吧。
首先:陶瓷城。以前沒有陶瓷城,現在有了個陶瓷城。這個是最大的變化,由此帶動了法庫一大批陶瓷配套工廠,酒店,還有工業學校,私立學校都是依託這個而發展起來的。
其次:環路。以前當然是沒有了,現在外環還是很賞心悅目的。
然後:客運站。以前在街里,很是不堪啊。現在雖然遠點,但是還挺整潔的。也很大啊。
還有:賓館一條街那邊,龍山市場那邊都很不一樣了啊。
以上是相對我離開法庫那一陣的,2000年左右吧。
要是再上溯一下,很是遺憾的一點是,小時候那個電影院再也沒有了。就在現在的吉祥廣場那一塊,不知還有多少人有印象。

閱讀全文

與法庫哪裡有電影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7年春節上映的電影是什麼電影 瀏覽:518
怎樣從電腦傳電影到蘋果手機 瀏覽:328
灰姑娘的動畫電影 瀏覽:341
蘇童所有電影大全 瀏覽:844
烏蘇電影院 瀏覽:666
2017中美電影節程媛媛 瀏覽:418
歐美血腥變態電影網 瀏覽:850
露天電影節的宣傳 瀏覽:147
奧斯卡國際影城電影 瀏覽:86
美國電影關於賽車 瀏覽:634
通兌電影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40
最新日本電影講三國 瀏覽:616
2016年電影賀歲片 瀏覽:367
我的老師韓國電影2017 瀏覽:906
櫻花校園模擬器怎麼搭電影院 瀏覽:961
韓國前戲多的電影 瀏覽:336
國產宅男電影院 瀏覽:468
微信分享的電影電腦PC 瀏覽:453
03影視博覽歐美如來佛祖電影 瀏覽:744
林正英電影全集大全完整版陰陽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