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編劇如何控制觀眾的情緒

電影編劇如何控制觀眾的情緒

發布時間:2022-07-25 18:44:36

A. 什麼是電影藝術主要的敘述表現手段之1

電影中的敘述表現手段:
【電影劇作表現手段】
表現手段指文藝創作中運用的各種具體藝術手法。電影是以視聽結合語言和時空自由變化特性為藝術表現手段。電影劇作表現手段即指電影劇作者在對電影語言、電影藝術特性及其規律加以把握的基礎上,在劇作中所運用的視聽結合、時空變化等電影藝術思維方式。

【主觀式敘述】
是從敘事方式或視點結構的角度著眼的一種結構形式。指電影劇作中將某個人物置於類似「第一人稱」的地位,並以其口吻和視角來敘述事件和結構情節的方法。主觀式敘述的敘述者常常是影片的主人公,也可以是其他人物(如影片《紅高粱》);敘述的內容可以是曾經發生的事,可以是正在發生的事,也可以是過去的與現在各種事件不同時態的交叉。它們都是人物所聞、所見,通常以主觀敘述者的畫外音的形式來導引畫面的實現。敘述有著明顯的主觀性和感情色彩。

【客觀式敘述】
從敘事方式或視點結構的角度著眼的一種結構形式。將電影劇作中某個人物置於類似「第三人稱」的地位並以其口吻和視角來敘述事件和結構情節的方法。這種敘述方法中,講述者可以是事件的參與者,但更多時候是旁觀者,敘述帶有更多的客觀描述性,表現方式上更為自由,更易於按照生活本來面貌再現生活。有的影片人物和情節雖然是通過劇中人物回憶方式敘述出來的,然而就其性質看,其敘述內容仍是客觀的。同時,客觀敘述中也滲透著創作者的情感和審美態度。客觀式敘述還有一種「全面性」的含義,即劇作超然局外,可自由地看到一切人和事,稱為「上帝視點」、「萬能視點」。

【主客觀交替式敘述】
電影劇作中客觀敘述與主觀敘述交叉進行方法。劇作在作者敘述中不斷插入人物的回憶、想像等,展示人物心理活動。視點在客觀、主觀之間轉換,兼有客觀敘事性和主觀抒情性作用。通過兩種不同方式的交叉敘述,推進情節發展。它將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態結合起來,形成多時空跳躍的劇作結構。劇作時空的跳躍性縮短了時間跨度,帶來敘述形式的變化和內容的擴充。敘述中主客觀視點轉換要有清晰性,避免敘述和表達上的模糊和雜亂。

【多角度敘述】
是劇作主觀式敘述方法的變化和發展。由幾個劇中人從不同角度共同說明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由此形成對同一對象的多角度描述,達到對事件和人物比較全面完整的描寫和刻劃。特別是用來表現復雜的事件和復雜的性格時,雖然不同人物的敘述都可能帶有個人色彩,然而正是這種「主觀」的集合,加強了影片總體敘述的客觀真實性。也有另一種情況,多角度敘述不完全在於求得完整性和真實性,還要表達某種整體寓意性或引起異議。

【閃回式敘述】
電影劇作中描述正在發生的事件時,插人對這事件追敘內容的方法。這種方法常用於補充敘述那些屬於整個情節鏈條中重要環節的往事,以交代背景、介紹人物,使觀眾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等。隨著電影藝術和社會生活的發展,閃回式敘述手法的運用大量和經常地轉入人物的內心,重點已不在對某件往事的追敘,而是表現人物對事件的心理反應、事件和動作的人格心理動因,進而產生了電影劇作的心理結構。對比較復雜的閃回手法的運用要注意敘述的清晰性。

【夾敘夾議式敘述】
電影劇作中敘述過程中夾帶議論的方法。伴隨畫面的變化,作者對所描寫的情節、人物以畫外音的形式進行解說、評價和議論。這種方法有利於觀眾直接感受作者的態度和理解影片內容。作者的議論不是對畫面已表達內容的重復,而是對畫面內容的強調、補充、深化和強化,或揭示畫面難以呈現的人物內心活動、情緒狀態和揭示畫面的某種寓意,也可用來增強影片的哲理性和政論性。議論應與畫面內容和諧一致,力避冗長。善於對應社會心理的關注點,即能耐人尋味。

【平行式敘述】
電影劇作中對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動作、事件和情節線索的並列平行表現。其基礎是平行表現的不同動作的統一目的性和結構完整性。不同地點同時發生的動作,不同時間發生的不同動作,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發生的不同動作都可以平列起來表現。它們雖按各自邏輯發展,但彼此緊密聯系,互為補充,互為襯托,統一於劇作完整構思。這種方法有益緊湊劇情,強化沖突,有益敘述較為復雜的情節內容和揭示深刻的思想內涵,有益形成對照和比較,產生比喻、對比等效果。

【交叉式敘述】
是平行敘述的一種發展。指電影劇作中兩上或兩個以上平行動作或場景的交替展現。與平行敘述的不同,在於交叉敘述特別強調平行動作在時間上的同一性和快速交替性,以及動作最終的同一歸宿。常用以表現各種驚險場面,增強觀眾的懸念感。
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電影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但當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含義。例如卓別林把工人群眾進廠門的鏡頭,與被驅趕的羊群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鏡頭,與工人示威遊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就使原來的鏡頭表現出新的含義。愛森斯坦認為,將對列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其效果「不是兩數之和,而是兩數之積」。憑借蒙太奇的作用,電影享有時空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蒙太奇可以產生演員動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奏。早在電影問世不久,美國導演,特別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電影蒙太奇的作用。後來的蘇聯導演庫里肖夫、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繼探討並總結了蒙太奇的規律與理論,他們的有關著作對電影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蒙太奇原指影像與影像之間的關系而言,有聲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現之後,在影像與聲音(人聲、音響、音樂),聲音與聲音,彩色與彩色,光影與光影之間,蒙太奇的運用又有了更加廣闊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眾多,迄今尚無明確的文法規范和分類,但電影界一般傾向分為敘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徵的、對比的和隱喻的)三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Andr Bazin, 1918-1958)對蒙太奇的作用提出異議,認為蒙太奇是把導演的觀點強加於觀眾,限制了影片的多義性,主張運用景深鏡頭和場面調度連續拍攝的長鏡頭攝制影片,認為這樣才能保持劇情空間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時間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無法否定的,電影藝術家們始終兼用蒙太奇和長鏡頭的方法從事電影創作。也有人認為長鏡頭實際上是利用攝影機動作和演員的調度,改變鏡頭的范圍和內容,並稱之為「內部蒙太奇」。
【蒙太奇】
原是法文建築學上的一個詞的譯音,是裝配和構成的意思。這個詞被借用到電影中來。在一個較長時期里,它公認的含義是:在電影製作中,導演需要把整部影片的內容分成許多不同鏡頭,分別拍攝以後,再依照原來的製作構思,將分散的鏡頭有順序地剪輯組合起來,形成一部完整的影片。這種技巧就叫電影蒙太奇。
通過相同或不同的電影元素的結合而產生新的含義,即實現電影元素的藝術組接,這是蒙太奇最本質的涵意。由此可以確認廣義蒙太奇的概念,即:蒙太奇首先是電影創作的總體思維原則。蒙太奇不僅是鏡頭與鏡頭的組接,蒙太奇的單位也不僅是鏡頭,它可以是大於鏡頭的段落,也可以是鏡頭內部的不同構成元素。它包括鏡頭之間聲音與聲音、畫面與聲音、色彩與色彩等蒙太奇的關系。鏡頭內部多項主題的並存、不同色彩的對比、光亮暗影的配置等表現形態以及影片的總體構思和結構方式直至剪輯藝術,都應當歸入蒙太奇范疇。蒙太奇有著多種藝術功用:對電影的各種組成元素銜接組合,對電影的時間、空間進行藝術再創造,形成藝術節奏,使電影產生詩情畫意,深化思想內容等等。

【蒙太奇思維】
電影思維的核心,電影藝術創作者必須具有的基本思維原則和思維方式。特別是電影編劇和導演在進行劇本和影片創作構思時,必須具有總體把握劇作內在聯系和未來影片結構樣式的宏觀角度,具有將各種藝術表現元素做全局性的、全局與局部相互關聯的、內部節奏與外部節奏辯證統一的完整銀幕視聽形象布局的自覺意識。

【心理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手法之一。通過各種內容鏡頭的對列、交叉、穿插等組接方式和聲音與畫面(包括黑白與彩色)的各種結合方式,直接而生動地展示出人物片斷的、跳躍的心理活動和精神狀態,如人物閃念、回憶、夢境、幻覺、想像、思索甚至潛意識活動等。形象表現帶有人物強烈的主觀色彩。對這種手法運用的評判沒有固定樣式規則,常常要與一定的接受效果相聯系,看其是否具有可接受性,是否貼切,是否准確地表達了某種感受,是否恰切地顯示著某種寓意,等等。在電影與觀眾互動的途程中,心理蒙太奇也出現了主觀性表現與客觀性表現相融合的趨勢。

【隱喻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的手法之一。即傳統的電影比喻手法。其最基本的形式是,將兩個有相似點的不同內容的鏡頭(畫面)銜接並列表現,從而產生一種比喻意義。電影發展百年以來,簡單化、表面化、晦澀的和某些陳舊的比喻手法已被逐步拋棄,同時,隱喻蒙太奇仍在運用,在更自然、新穎手法的追求中,有了形式和內容方面的新的發展。

【對比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的手法之一。通過鏡頭、場景、段落之間在內容上(如貧與富、生與死、悲與喜、正義與邪惡、成功與失敗等迥然不同的形象)或形式上(如景別大小、角度俯仰、光線明暗、色彩冷暖、聲音強弱、動與靜等對立的表現元素)的強弱變化的對比,產生相互強調、相互沖突、相互影響等效果,以強化表現內容、情緒和思想,或表達創作者的某種寓意。有時,平行蒙太奇與對比蒙太奇交織在一起,但其中仍有一個起著主要的作用。如影片《大清炮隊》中,一面是炮台將陷落,愛國將士做最後拼搏,一面是總兵府正開慶功會,總兵等人洋洋自得……,顯然,這里主要不是在敘述情節,而是重在對比。對比手法,包括一定蒙太奇結構(鏡頭、場景、段落)中的形象諸方面的自比。

【敘述性蒙太奇】
秉承藝術的再現性原則,以交代情節、展示事件進程為表徵的蒙太奇類型。是電影藝術最基本的敘述原則。它要求按照情節發展的時間流程、邏輯關系、因果聯系切換與組合鏡頭、場面和段落,展現動作的連貫性,推動情節發展,引導觀眾理解劇情。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和觀眾的成熟,「敘述」的面貌有了很多變化,單一的「敘述」雖然還存在,但在過程敘述中更多地蘊涵意義,成為了敘述性蒙太奇的深層要求。

【平行蒙太奇】
敘述蒙太奇的一種基本手法。指兩條或兩條以上情節線索並列表現分頭敘述而統一在一個完整的情節結構或敘事主題中。常見情形有: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的平行表現,如影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一面是瓦斯科夫在指揮戰斗,一面是女戰士奔跑在回去報告的路上;同一時間、同一空間的平行表現,如影片《南征北戰》中,我軍與敵軍同時爭奪鳳凰山摩天嶺主蜂;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平行敘述,如影片《淮海戰役》中,在某個時空,蔣介石召集軍事會議,在另一個時空,我中央舉行「五大」書記會議。作為電影平行思維結構藝術,平行蒙太奇也注意從視覺造型方面做探索,如不同情節的銀幕畫面分割表現等。

【交叉蒙太奇】
敘述蒙太奇的一種基本手法。是平行蒙太奇的發展。平行蒙太奇注重於平行表現的情節線索的總體一致性、劇情或事件的內在聯系。交叉蒙太奇注重的是它所並列表現的情節線索的嚴格同時性、相互依存性和交替表現的快速頻繁性。其中一條線索的發展往往影響或決定另一條或數條線索的發展,彼此制約,這種手法以激烈緊張的氣氛、矛盾沖突的尖銳性和懸念感,牢牢掌握觀眾情緒。

【表現蒙太奇】
秉承藝術的表現性原則,以加強藝術表現力、強化藝術的表現性色彩為主旨的蒙太奇類型。它的目的不是敘述情節,而是重在表現寓意,揭示含義和突出地表達某種思想、情感、情緒和心理。傳統的表現蒙太奇以鏡頭的對列為基礎,通過相連或相連鏡頭在形式上或內容上的相互對照、沖擊,產生單獨鏡頭本身不具有或更為豐富的含義。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和觀眾觀賞能力的增強,表現蒙太奇的表意方式越來越多樣,各種電影元素都可以通過決心構思在表現蒙太奇的各種手法中發揮作用,促發激情,激發觀眾的聯想,啟迪思考。

【連續蒙太奇】
敘事蒙太奇的一種基本手法。指電影敘述按單一情節線索的自然進程做連續性安排,動作、情節、人物情緒表現按照事件的邏輯順序發展。電影中大量的敘述就是靠這種具有清晰和細致特點的傳統蒙太奇手法。但這種手法有時容易造成冗長緩慢的感覺。在電影與觀眾雙向聯系的歷史發展中,連續蒙太奇的敘述節奏發生了變化,有時也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手法交互使用,並融入某些表現蒙太奇因素。同時,其情節敘述過程被越來越多的賜予意義。

【重復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手法之一。蒙太奇結構中,富有各種寓意性的鏡頭、場面以及電影藝術的各種表現元素在一定藝術構思中反復出現,產生獨特的寓意,表達某種哲理,並造成強調、對比、呼應、渲染等藝術效果。它是藝術中的重復手法在電影中的運用。重復蒙太奇的運用,一是採用從內容到形式完全重復的方式,達到突出意蘊、渲染氛圍等作用;二是通過事物形式上的重復來突出事物的內容和本質,強調人物命運、性格、心理的變化,以刻劃人物形象,豐富哲理意蘊,深化主題。

【庫里肖夫效應】
蘇聯電影導演列夫.庫里肖夫為了弄清蒙太奇的並列作用,做了一項有名的鏡頭剪接實驗。他給俄國名演員莫茲尤辛拍了一個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分別接在一盆湯、一個作游戲的孩子和一具老婦人的屍體鏡頭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發現觀眾看到了演員的「表演」,即:看到湯時表現出飢餓感,看到孩子時表現出喜悅,看到老婦人屍體時表現出悲傷。而實際上這都是由於鏡頭的組接使觀眾產生了聯想。從這個試驗中,庫里肖夫得出結論: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幾個畫面之間的並列,是鏡頭組接和剪輯的作用。這就是所謂庫里肖夫效應。

B. 導演是如何用鏡頭運動來影響觀眾情緒的

跟鏡頭的作用,跟鏡頭能夠連續而詳盡地表現運動中的被攝主體,它既能突出主體,又能交待主體運動方向、速度、體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跟鏡頭跟隨被攝對象一起運動,形成一種運動的主體不變、靜止的背景變化的造型效果,有利於通過人物引出環境,從人物背後跟隨拍攝的跟鏡頭,由於觀眾與被攝人物視點的同一,可以表現出一種主觀性鏡頭,跟鏡頭對人物、事件、場面的跟隨記錄的表現方式,在紀實性節目和新聞的拍攝中有著重要的紀實性意義跟鏡頭拍攝時應注意的問題,跟上、追准被攝對象是跟鏡頭拍攝基本的要求,跟鏡頭是通過機位運動完成的一種拍攝方式,鏡頭運動起來所帶來的一系列拍攝上的問題,如焦點的變化,拍攝角度的變化,光線入射角的變化,也是跟鏡頭拍攝時應考慮和注意的問題搖攝是指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的人體,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攝方法。用搖攝的方式拍攝的電視畫面叫搖鏡頭。

C. 電影有哪些表現手法

1、寫實主義手法

嚴格地、真實地、客觀地、不加任何修飾地再現現實世界。與表現傳統意義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對立。風格平實,作者將自己的意圖隱藏於作品之中。電影拍攝上攝影機運用相對保守,長鏡頭是常用手法。

2、麥格芬手法

它表示某人或物並不存在,但它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是希區柯克最常用的一種電影表現手法。比如《房客》中的復仇者、《蝴蝶夢》中的麗貝卡、《迷魂記》中的瑪德琳。

3、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屬於蒙太奇的一種剪輯方法,是把同一時間,在不同空間發生的兩種動作交叉剪接,構成緊張的氣氛和強烈的節奏感,造成驚險的戲劇效果。作用是引起懸念,製造緊張氣氛,加強矛盾沖突的尖銳性。.

4、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稱並列蒙太奇。兩條以上的情節線並行表現,分別敘述,最後統一在一個完整的情節結構中,或兩個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現,揭示一個統一的主題,或一個情節。

5、象徵手法

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藉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恰當地運用象徵手法,可以將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

D. 倪妮在劇中的情緒張力非常飽滿,演員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的

倪妮也是一位著名的娛樂圈演員,她在不同劇中都飾演過角色,而在近期上映的流金歲月當中,人們紛紛稱她在劇中的情緒張力非常飽滿。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演技很好的演員!同樣有很多老戲骨也能在劇中把情緒表現的非常有張力。他們是如何自由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比如在劇中飾演的角色是一個看慣人情世故的市井小販,他的神色和動作表現的十分淋漓盡致,並且在情緒表達方面讓人們看了就紛紛為之點贊。
他們情緒表達有張力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們已經融入了角色和劇情當中,作為一名合格的演員,在飾演不同角色的時候都是需要進行轉換的,他們已經將自己的人物帶進了這部劇中,聯合自己所處的環境和身世,去表現自己的情緒。包括整部劇的上下情節聯系,只有把自己捨身處地的比作劇中的角色,才能夠去深刻體驗那種感覺,才能夠捨身處地的去表現出來這種情緒和動作。很多演員在入戲極深的時候,經常會去自發的表現出來一些劇本當中沒有的情感和言語,這就是成功的融入了角色。

E. 如何調動觀眾情緒

問:簡單「是」「對」「好」的問題

也就是說你問的問題,一定要讓觀眾說「是」,確定的問題,目的是讓觀眾不斷的認同你的觀點和你演講的內容,一旦觀眾認同你的觀點,你的演講才會活起來。

舉例:你的演講主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你可以用「問」的技巧,和家長產生互動。

你可以問:親愛的家長,你覺得孩子擁有責任心重不重要?覺得重要的請舉個手,一個有責任心的孩子有助於孩子的學業和未來職業的發展,各位家長覺得是還是不是?孩子孝敬父母,首先要讓孩子覺得什麼事情都不是父母應該給他的,而是讓他自己用雙手勞動得到,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對還是不對?假如讓孩子擁有責任心,從此不抱怨,你們覺得好還是不好?

我上面問了幾個問題,都是觀眾回答是、好、對的問題,觀眾無法抗拒,因為都是每個人想要、渴望得到的,當你問出連續7個讓觀眾回答肯定的問題,你就成功,觀眾就會跟著你的演講節奏互動起來,並且潛意識當中,觀眾會認可你講的觀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F. 我想知道電影的流程,如編劇,選角,剪輯等的具體細節和順序

編劇Scriptwriter
編劇在整個影視劇或者舞台劇等藝術形式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編寫劇本,即創作出故事,台詞,主戲以及過場戲,突出故事中心,塑造人物性格。

編劇在大學開設的課程叫做「戲劇影視文學」。是負責寫劇本的。比如電影電視劇的故事構思,都是由編劇寫成劇本後,然後轉交到導演那進行二度創作。戲劇影視文學又分為兩大類專業,如理論類的(影視文化與傳播)和創作類的(電影電視編劇)等。兩者最明顯的區別就是,編劇是自己進行故事創作和構思,限制性很小。而導演責需要各部門的共同努力最終能使的電影和電視劇呈現給廣大觀眾。
剪輯:
影片圖像與聲音素材的分解與組合。即將影片製作中所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捨、分解與組接,最終完成一個連貫流暢、含義明確、主題鮮明並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它是對拍攝的一次再創造。剪輯與剪接不同,後者指對膠片的具體工藝處理。

早期電影只是將拍攝到的自然景物、舞台表演原封不動地放映到銀幕上。從美國導演D.W.格里菲斯開始,採用了分鏡頭拍攝的方法,然後再把這些鏡頭組接起來,因而產生了剪輯藝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剪輯是導演的工作。但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聲音和音樂素材的剪輯也進入了影片的製作過程,剪輯工藝越來越復雜,剪輯設備也越來越進步,於是出現了專門的電影剪輯師。剪輯師是導演重要的合作者 ,參加與導演有關的一切創作活動,如分鏡頭劇本的擬定、排戲、攝制、錄音等。對剪輯的依賴程度,因導演的不同工作習慣而異,但剪輯師除了應完全地體現導演創作意圖外,還可以提出新的剪輯構思,建議導演增刪某些鏡頭,調整和補充原來的分鏡頭設計,改變原來的節奏,突出某些內容或使影片的某一段落含義更為深刻、明確。

從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電影作品,在剪輯上往往要經過初剪、復剪、精剪乃至綜合剪等幾個步驟。初剪是根據分鏡頭劇本,把人物的動作、對話、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鏡頭組接起來;復剪是在初剪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正;精剪是經過對畫面反復推敲後,結合蒙太奇結構進行的更為細致的剪輯 ;綜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場景都拍攝完畢,各片段都經過精剪之後對整體結構和節奏的調整。在整個剪輯過程中,既要保證鏡頭與鏡頭之間敘事的自然、流暢、連貫,又要突出鏡頭的內在表現,即達到敘事與表現雙重功能的統一。

傳統剪輯 也可稱為剪輯的基本功。其主要作用有兩個,一是保證鏡頭轉換的流暢,使觀眾感到整部影片是一氣呵成的 ;二是使影片段落 、脈絡清晰 ,使觀眾不致把 不同時間、地點的內容誤認為是同一場面 。因此 , 這種剪 輯必須做到:①防止混亂。鏡頭銜接必須准確無誤,不脫節不重疊,人物動作的方向、空間關系必須一致。②鏡頭轉換協調。剪輯往往以動作形態、節奏為剪輯點,即「動接動」、「靜接靜」。「動接動」指在鏡頭或人物的運動中切換鏡頭,如一個搖攝鏡頭接另一個搖攝鏡頭或一人奔逃的鏡頭接一人追逐的鏡頭等等。「靜接靜」指從一個動作結束後(或靜止場面)接一個動作開始前(或靜止場面)。③省略實際過程。即省略不必要的、觀眾不看自明的過程,而仍能保持動作或情節的連貫。如一個飛機起飛鏡頭接一個飛機降落鏡頭可以省略旅行過程,一個桃花盛開的鏡頭接一個滿地落葉的鏡頭可以省略時間的變化過程等等。傳統剪輯,基本上是按著正常的生活邏輯進行,但又不是自然主義地記錄生活中的全部過程。

創造性剪輯 習慣上稱能提高影片藝術效果的剪輯方法為創造性剪輯,主要有以下幾種:①戲劇性效果剪輯。運用調整重點、關鍵性鏡頭出現的時機和順序;選擇最佳剪輯點,使每一個鏡頭都在劇情展開的最恰當時間出現。②表現性效果剪輯 。是在保證敘事連貫流暢的同時 ,大膽簡化 或跳躍,有選擇地集中類比鏡頭,突出某種情緒或意念。將一些對比和類似的鏡頭並列 ,取得揭示 內在含義 、渲染氣氛的效果。③節奏性效果剪輯。一般說來,鏡頭短、畫面轉換快,能引起急迫、緊張感;鏡頭長、畫面轉換慢,可導致遲緩或壓抑感。因此長短鏡頭交替,畫面轉換快慢結合可造成觀眾心理情緒的起伏。利用這一點,在剪輯上控制畫面的時間,掌握轉換節奏,就可控制觀眾的情緒,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這種剪輯節奏也稱剪輯調子。然而鏡頭的長短、轉換快慢不能超越觀眾對內容含義理解的限度,否則就會造成混亂。剪輯調子常常也表示出影片情節或情緒的段落,使影片起伏張弛有致。影片中一個段落的剪輯調子是由鏡頭的數目來計算的,稱剪接率。鏡頭數目多,稱剪接率高或快調剪輯;鏡頭數目少,稱剪接率低或慢調剪輯。
電影節奏因素;

G. 電影剪輯有什麼規律呢

首先,剪輯就是通過鏡頭的組合,進行場面構建的過程。早在1920年,普多夫金確立了五個剪輯技巧,直到今天,仍是剪輯的基石。

他們是:

1、對比

2、平行

3、象徵

4、交叉剪輯

5、主題

有目的的運用剪輯,可以引導觀眾的情緒反應。所以編劇和剪輯師都應該掌握剪輯技巧,因為他們的首要工作就是成為「觀眾的心理導師」。
1、 對比的手法是在剪輯中經常使用的。

舉一個比較形象的例子,假設我們的片子是要講述一個忍飢挨餓者的悲慘處境,如果我們把一個富人愚蠢的暴食連接起來,那麼這個故事將會變得更加的生動。

對比剪輯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簡單對比關系基礎之上。對比的使用不光如此,我們還可以把單獨的場景甚至場景中的鏡頭,與其他場景或場景中的鏡頭連接起來,這樣,就等於間接強迫觀眾對兩個情節進行比較,使得兩方相互強化。

對比剪輯是最有效的剪輯方法之一,也是最普通最標準的方法之一。

2、 平行剪輯的手法和對比剪輯有些相似,但更加廣泛。

現在,我們虛構一個場景:一個工人,罷工的領導者之一,被判決在早上5點執行死刑。

這個段落就可以這么剪:工廠主,被判死刑工人的老闆,喝的醉醺醺的離開飯店,他看了看手錶,4點鍾。然後是被判死刑的工人——已被帶出囚室。工廠主按響門鈴,問了下時間:4點30分,囚車在重兵押解下前行。開門的傭人——死刑工人的妻子——突如其來的殘忍攻擊,酩酊大醉的工廠主,他腿上的褲腳泛起,手臂下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時間慢慢的指向5點。工人被執行絞刑。

在這個例子中,兩個不想乾的事例,通過執行死刑迫近的手錶時間,平行發展。冷酷廠長手腕上的手錶,將會一直出現在觀眾的意識之中,因為它將工廠主與即將面對悲慘命運的工人聯系在了一起。

平行剪輯無疑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剪輯手法,具有相當大的發展前景。
3、 象徵剪輯手法。

在影片《罷工》的最後,槍殺工人的鏡頭中,穿插了屠宰場宰牛的鏡頭。成功的說明了,對工人的槍殺就像在屠宰場宰牛一樣。冷血,殘酷。

這種剪輯手法,可在不使用字幕的情況下,給觀眾意識中輸入了抽象的概念。

4、 在美國電影中,交叉剪輯使用十分常見。

最後段落常由同事發生並快速發展的兩個情節構成。其中一個情節的發展,依賴於另一個結果。

這種方法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疑問的持續強化,給觀眾最大的刺激張力。讓觀眾不停的問:「他們還來得及嗎?他們還來得及嗎?」

5、 主題的重復,在想要強調情節的基本主題時特別有用。

例如:在一個意圖揭露沙皇政權御用教會的殘忍和虛偽的反宗教情節中,同樣的鏡頭重復了若干次:教堂的鍾聲悠揚的想起來,同時出現字幕:「教堂的鍾聲給整個世界發出忍耐和博愛的信息」重復出現,強調教會鼓吹的忍耐之愚蠢、博愛之偽善!

H. 電影剪輯教程視頻

①剪輯思維首先,同學們要搞清楚一點,視頻拼接員≠剪輯師,新手也很容易把剪輯理解為花里胡哨的特效,但是剪輯真正的核心是背後的故事和懸念的設置。那麼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呢?傳統的電影劇本是不斷堆積矛盾,然後達到高潮,其涉及到製造沖突-解決沖突的過程;在短視頻時代,你則要學會將高潮放在最前面、或者將懸念在一開始就設置,只有無跡可尋,天馬行空的故事,才能真正抓住觀眾的眼球。那麼如何寫好一個故事,這涉及到拉片的訓練,下面也會給各位講講具體的方法。新手如何進行拉片?在何處進行剪切?鏡頭應該持續多久?下一個鏡頭應該是什麼?這是剪輯中最常被問到的三個問題。可惜都沒有標准答案,每個人對於剪輯節奏的把握都各不相同。專業人士剪輯的時候,會讓畫面中的主體從一側去往另一側,這樣整個畫面的銜接就會非常流暢,否則就會出現「跳點」的問題。當然,剪輯畢竟已經是上個世紀初(1905年)就存在的老古董了,前人已經總結了相當多的經驗。你完全可以通過拉片,提升自己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剪輯節奏的把控。之前給推薦過一系列關於剪輯的書籍,例如你可以通過:《剪輯的語法》——羅伊·湯普森、《看不見的剪輯》-鮑比·奧斯廷《拉片子:電影電視編劇講義》——楊健這三本書,可以幫助你提升對於剪輯拼接手法的理解,並且間接藉助別人的經驗,這往往是幫助新人少走彎路的重要方法,沒事多看一些專業書籍,真的對於我這些年來做剪輯帶來非常大的幫助!當然,視頻拼接和專業剪輯之間也沒有明確的界限,正如物理上的導體和半導體沒有明確的區分一樣,但是決定你能否真正走向專業剪輯的道路,最終還是講故事的能力,而不是對於工具的運用!剪輯師應該怎樣訓練自己的剪輯思維?③音樂素養聽到音樂素養,很多同學腦海里涌現的都是什麼唱譜子、改旋律、配和聲、加花、變節奏這樣專業的名詞,這對於視唱練耳比較薄弱的人來說(例如我),還是有點酸233...從小就對那些有音樂才華的人,非常敬佩,彷彿在他們眼裡,一切有聲響的事物,都自帶標準的音高、調號,並且腦海里還能有聲譜同步播放zzz...o(╥﹏╥)o當然,作為一個視頻製作人,你需要做的是知道什麼好的音樂,即我們所說的樂感,這樣才能俘獲觀眾的芳心。我不是學音樂出身的,算半桶水,但是接觸過很多音樂製作人,他們也覺得音樂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很多沒有專業學過音樂的人,都對音樂有著很強的審美能力。所以,對於樂感培養的方法,我覺得是非常簡單的,你甚至不需要搞得像拉片那麼復雜,只需要多聽別人作品裡面的音樂搭配和流行歌曲,再加上一些後搖民謠、朋克金屬、爵士古典和死亡哥特等的經典作品,相信對你的音樂素養也會有不小的提升。另外,在剪輯前,我都會先用音樂做好底子,聽說不少剪輯師也會有同樣的做法,因為這樣的好處,可以先確定好整部片子的底調,並且由此控制剪輯時的節奏,當然,有必要的話,還可以根據需要對音樂再進行調整

I. 舞台節奏是怎麼樣影響觀眾情緒的

呃~同行啊?
本來想用自己的話解答一下~但是語言表達不是太好,怕你看不明白~

給你看專業解答吧~

簡單談談舞台的節奏(2007-01-26 20:11:42) 分類:舌戰侏儒
舞台節奏亦即演出節奏。它是演出過程中舞台上所反映出的生活節奏。舞台節奏是戲劇藝術處理手段之一;也是激起觀眾產生與演出內容相適應的情感和體驗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基本組織內容,是綜合藝術各部門因素和演員創作的形象的心理與情感上的表現。它隨劇情的展開有起伏跌宕的向戲劇高潮發展。舞台節奏不同於其它藝術,其特徵首先在於它的創作材料主要是演員的表演藝術,人物的內在節奏,表現在整體舞台節奏之中,並起到主要的作用。舞台藝術是綜合性的藝術,每一種藝術元素都具有它自身的節奏特點,這些節奏特點,必須在統一的演出目的下,協調於演出的完整過程之中。

其中包括:每個演員都有他自己的個性和他所扮演的角色行為的節奏。/劇本的結構本身,有它事件和動作的特定節奏。/導演的舞台調度對舞台空間處理運用上有其特殊的節奏。/舞台美術設計與舞台裝置上的空間處理節奏。/音樂與音響效果配合的節奏。/開幕閉幕的快慢、場次的安排、遷換布景的時間、幕間休息、序幕和尾聲的呼應等,都有它一定的節奏表現。

節奏不是可用可不用的一般技術,它能使演出中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強調主題思想內容、豐富人物性格表現、深化作品現實意義、體現完整的導演構思。

舞台節奏的基本特性

舞台節奏的統一性

節奏是戲劇的生命。節奏與戲劇中的所有藝術要素都密切關聯。導演研究節奏,不是對節奏進行美學闡述,而是要在藝術實踐中創造富有生命活力的節奏。假若沒有統一的節奏,如何把這一切需要統一的因素予以綜合統一,而成為完整的演出藝術呢?所以,舞台節奏的統一性,是演出處理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要求。節奏的統一性就是動作的統一性。動作的統一性和主題的統一性是主題和動作在演出實踐的結合中所產生出來的。統一性的力量是思想,這是舞台藝術的創作原則。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任務,任務決定節奏。思想指引行動,行動趨向高潮,高潮影響節奏。同時節奏又推動高潮。高潮又左右行動節奏起伏,節奏起伏表達思想內容的有機發展。思想是抽象的,節奏表現是具體的,通過舞台節奏的統一性表現,就能體現出演出主題思想的完整性。此外,節奏的統一,必然體現風格、體裁的統一、導演形象思維的統一、表演的心理,形體的統一、以及演出結構的從屬關系的統一。

日本流山兒事務所劇團05年在北兵馬司劇場演出的《狂戀武士(盟三五大切)》里,全劇的節奏就得到了完整的統一性。這出誇張式的傳統悲喜劇讓所有人物被錢的慾望驅使著,進入了一個錯綜的循環,隨著循環的流轉,悲劇一步步醞釀,真相也一點點顯現,金錢又回到原來的地方。演員的鬆弛和誇張的表演風格、輕快音樂的使用、舞檯布景的拼湊和絢麗顏色的使用、切換景在游戲中完成的創意、緊張氣氛的營造都是在統一的節奏中推進的,使觀眾在了解全劇主題思想後並能在觀賞中得到最大的愉悅。

舞台節奏的變化性

生活是復雜的,不同情況有不同的節奏表現,所以演出中各個部分不可能都用完全同樣的節奏來處理。導演需要分析整體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確定其運動的規模,找到運動的尺度,尋找運動的內部規律,明確人物的內心生活和性格的運動方式,計劃處理其節奏應有的變化與表現。導演必須考慮節奏的強弱輕重變化與安排。統一決不是「單一」。

舞台節奏從活躍、鮮明到重濁、遲緩一定要交替變幻,不斷變化。依據劇情的進展,使之時而增強、時而下降,有時高潮有時沉緩。導演需要對劇本作詳細地分析、構思工作、要感受到劇本矛盾沖突進展的脈搏、脈絡、和節奏的性質;要分清情節段落的主次緩急;要理解認識戲中每個場面在整個演出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節奏處理上倘使都強調就會都不強調。蔡金珏導演為04級成人教育學院專升本導表混合班執導的畢業大戲《家》,就看出了節奏變化的有效處理。在覺新的新婚洞房裡,家裡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匯聚在房裡,一片新婚喜氣氣氛,熱鬧不已。把家人都送走以後,房裡就剩下了覺新和瑞珏這一對苦命的鴛鴦,兩人在空盪盪的房間里有長段的內心獨白,和前一場景的熱鬧喜慶成一大對比,讓觀眾開始憐憫起這一對身不由己、被父母操縱安排的新人們。就在一段長時間的靜場處理後,節奏一轉,床底下原來藏著好幾個小孩,六少爺還在裡面睡著了呢,一下子又把悲憫的氣氛又提回上去了。這樣一個起伏跌宕的節奏處理不也反映了人生的起伏不平嗎?

節奏的變化性,可以加強或削弱戲劇沖突和結構,也可以有助於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有助於豐富演出的內容。節奏是以整個生活為基礎,它的內在規律是由內在任務所決定。舞台演出的節奏變化是必要的,但是決不能為變化而變化。

舞台節奏的連貫性

舞台節奏的連貫性,指的是演出中的事件順序。現實生活中一切事物的發展,總是循序而進的。導演處理情節的因果進展,處理復雜的因果線,則主要靠節奏的連貫性來解決。通過舞台動作節奏的緊張變化,有意識地把他們推向一個最主要最高度的緊張點。運用節奏速度的變化,把一個事件導向一個事件。舞台演出中節奏的緊張變化與發展,正是舞台節奏連貫性的鮮明表現。

本院研究生實習作品匯報演出中,楊碩同學執導的《背叛》就是一個失敗的例子。品特的作品在導演的創作中猶如一盤散沙,全劇的時間、事件順序通過多媒體字幕出現在觀眾的視線,可惜導演完全不按事情發生的順序演出,跳躍式的將順序隨意排列,最後導致觀眾無法將事件的發生順序串聯,導致莫名其妙,毫無頭緒的痛苦觀賞方式。相對而言,表演系同學02級畢業大戲的《油漆未乾》的處理則是有條有序,讓觀眾看得清楚,能夠了解故事情節的來龍去脈。一次又一次的來賓造訪、一宗又一宗的欺騙狡詐、層層迭起、時而緊張、時而放鬆、一直推向故事的高潮。這種連貫性的節奏處理不讓觀眾在觀劇過程中被打擾,享受其中。

舞台節奏的連貫性還包括外部演出過程中的節奏性,指的是景與景、幕與幕、以及休息遷換時間長短的對比關系。關於幕與幕之間連貫性的處理,我拿先鋒實驗劇場演出的互動戲劇《論黑暗是不存在的》作為舉例。在幕和幕之間,導演都加插了一段幕間小戲,又一個報幕員和兩個小丑來簡述下一幕或全局的主題思想及想表達的觀念。三幕戲因為幕間戲的串聯而得到了很好的連貫性。相對北京人藝演出的《雷雨》而言,從二幕的周公館遷至三幕的四鳳家,導演卻選擇將大幕降下,讓觀眾休息十五分鍾後再繼續觀劇,殊不知這樣的一種情緒中斷是會讓觀眾無法銜接前兩幕所醞釀營造的氣氛,一切由零開始。很多演出的頻密暗場也干擾了觀眾的觀賞情緒。中戲02級導表班的《殘酷的游戲》,全劇發生在兩個家裡的場景。可是在處理不當之下,舞台上來來回回的切換這兩個同樣的家庭場景完全影響了觀眾看戲的連貫性。五六次的來回切換已經足以讓觀眾吃不消了。可以這么說,一個導演的成敗取決於他導的戲出現多少次的暗場。

舞台節奏的組織性

導演正確的組織節奏,可以很好地表現演出的劇本思想內容。如果不注意去組織節奏,輕重強弱不分、主次場次不明、速度快慢不準,演出的各個部分都將會攪合在一塊,演出就體現不出戲劇影響觀眾情緒的緊張度來。正確地組織舞台節奏,首先在於掌握演出的貫串列動,而演出的貫串列動是分別滲透於演員的舞台行為之中的。速度是節奏的外在表現和心理表現的標志,速度處理得好壞直接影響著演出節奏的完整性。

組織演出節奏,必須在主題思想的統帥之下進行,導演構思要以劇本的矛盾沖突為依據,以貫串列動為主幹,首先分清主次,不能忽略了各段戲在節奏上的相互從屬關系。次要場面決不能當成主要場面來處理,否則就會成為演出節奏的累贅。

演出節奏要能使戲劇情節發展支持到最後的爆發點「應張力」的強度。節奏要起到層層推進的作用,一直推進到戲劇高潮。緊張節奏表現主要指的是不中斷的情緒線,人物舞台行為的內在緊張度的不斷高漲。導演組織演出節奏,要善於利用情緒上的壓力增漲,來增強一場戲的效果。而這種情緒上的增漲,必須是從矛盾沖突的內在必然性產生出來的,決不可輕率地以人為的緊張,來代替真正節奏的緊張發展。

參考書目:何之安的《導演基礎知識講話》、張仲年的《戲劇導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56bc5010007f5.html

J. 電影的幾個要素是什麼

電影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在一部成功電影的創作過程中,需要所有創作人員作出創造性的貢獻,同 時也要求很多電影元素相互作用,而導演在整部影片的創作全過程中是一個樞紐, 也就是說導演是攝制影片過程中最重要的創作力量。當電影從發明到成為一種 藝術時,也就轉變成為電影導演以及影片創作者的藝術。電影導演在創作他(她) 的電影藝術作品時,編劇、演員、攝影師、錄音師、剪輯師以及其他劇組創作 成員都在電影導演的指導和協同下進行影片的攝制。 雖然,從客觀上看創作一部影片的過程是大同小異,然而,由於每一位電 影導演對電影元素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在電影藝術中就相應的出現不同 導演風格的影片。並且,每位電影導演的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導演本人對 電影元素的認識和理解不斷的深入,或者認識和理解的角度變換等都會直接或 間接促成導演風格的轉變。 電影主題是每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影片思想內容的核心。 打個比方,也就是在寫議論文時一定要有個議論主題,不能只靠導演天馬行空的 想像力任意發揮,所以電影導演想表現的意圖通常是導演本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 思想。而且這種意圖即主題,往往貫穿或者重復於同一位電影導演的影片中。 當然,如果導演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思想有所變化時,他(她)所表現的主題也就 會在改變。 編劇就是對電影或故事的處理是電影風格的第二元素。一般來說電影劇本 主要部分由編劇所完成,而編劇一定要貫徹和了解導演的主觀思想,以導演的主 觀為基礎,才能和導演及其他創作人員很好的合作,但電影分鏡頭劇本通常由導 演本人親自創作或者導演與其他創人員進行聯合創作,但不管劇組選擇哪種電影 劇本創作方式,最終是以體現電影導演的意圖為主。 電影藝術又稱之為視聽藝術。一個完整的電影鏡頭是包括畫面元素和聲音 元素的。如果一位電影導演沒有豐富而且專業的視聽積累和經驗,是不可能創 作出一部具有專業水準及成功的影片,也就談不上在電影藝術領域有何重大的 突破和創新。電影導演對電影畫面的處理主要體現在對攝影運動方式的處理,不 同的電影導演在選擇攝影運動方式時,有的擅長於靜態攝影,而有的則喜歡運 用運動攝影,更有的則把靜態攝影和運動攝影創造性的結合起來。然而,電影 畢竟是科學技術的產物,尤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這方面的元素有時幾乎已 經反客為主,許多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對畫面和音響的追求已經超過了對電影本 身主題的了解,其實當電影發展到今天,不管是傳統的膠片電影,還是現代的數 字DV 電影,都是把視覺元素和聽覺元素相結合起來,將電影導演想表達的思想 以視聽語言為方式傳遞給觀眾,但僅僅是對電影主題的輔助,我想這也是每一位 優秀導演的初衷. 在電影的創作過程中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藝人,演員是為導演而表演, 通過導演認可的演員,才能夠去完成他(她)扮演的角色。並且衡量一位導演的 能力,如何控制駕御演員的表演是很關鍵的因素。從本質上看,是導演自己在 創造角色,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改造演員,演員只有在完全領會導演的意圖下,才 能去進一步創造角色,發揮自身的表演才能。一名出色的演員在貫徹主題的同 時也能對導演創作思維進行直接的影響和改變.所以一名天才的演員和一名天才 的導演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當電影導演在完成電影分鏡頭劇本的時候,這部影片的剪輯風格就已經形 成了。一部影片的創作過程進行到後期製作時,剪輯師便在導演的創作意圖下 進行影片的剪輯。電影導演和剪輯師在剪輯影片時,往往比較關心時間、節奏、 視聽關系等元素。通過交叉蒙太奇可以延長或壓縮一個動作的時間,而運用光 學效果能夠連接不同的場面,從而來控制影片時間長度、故事跨越時間、觀眾 心理時間。而在剪輯師和導演共同控制影片時間時,一個相應的問題就會出現- -節奏。所以當我們在觀賞影片時,有的影片給觀眾的感覺是節奏慢,有的影片 給觀眾的感覺是節奏快。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視聽要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 化,許多觀眾對畫面和聲音的關心已經超過了對電影作品本身的了解追求,但一 部電影的視聽是服務於作品本身的主題,一名優秀的導演是把主題和主觀思想傳 達給觀眾,而不是用感官刺激去取悅於觀眾,我想這也是他(她)的初衷. * 結言: 一名成熟的導演都會有自身獨特的體系風格,通常都會體現在主題、電影劇 本、視聽語言、表演、剪輯等上述諸多元素中。而當作品受到觀眾和媒體接納 和好評時,再想轉變其自身的風格,是難上加難的,一方面是受導演本身電影素養 的有限,二則觀眾已經對他(她)的作品風格瞭然於胸,如果突然轉型,難保不會成 為票房毒葯.

閱讀全文

與電影編劇如何控制觀眾的情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買到電影在網上播放的版權 瀏覽:974
好看的電影推薦父子國產免費 瀏覽:295
韓國女犯電影 瀏覽:474
廣州最豪華的電影院 瀏覽:555
美國電影獨奏戀之曲 瀏覽:947
撒哈拉美國電影 瀏覽:947
幸福藍海國際影城今晚電影排期 瀏覽:384
日本詭異美女電影 瀏覽:831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音樂校考初試 瀏覽:846
2020年戰爭電影俄羅斯 瀏覽:249
為什麼西瓜視頻可以免費看電影 瀏覽:43
日本電影男主有超能力很污 瀏覽:972
2020年美國關於警察的電影 瀏覽:140
電影院未來廣場 瀏覽:423
絲綢之路電影節在陝西哪個城市 瀏覽:80
亞洲歐美人成電影黑白配 瀏覽:767
南廣電影學考什麼 瀏覽:345
201電影票 瀏覽:937
男子意外跌落懸崖是什麼電影 瀏覽:132
我如何弄垮巴林銀行電影在線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