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鼓舞觀後感600字

電影鼓舞觀後感600字

發布時間:2022-07-28 02:14:37

Ⅰ 電影或電視觀後感600字初二

電視連續劇《懸崖》改編於全勇先的小說《霍爾瓦特大街》,跟張藝謀的電影《懸崖之上》是同一編劇,影片持續了電視連續劇的人物角色,並增加了新的事情。

《懸崖》在開播後,反應非常好,並在當時狂掃白玉蘭獎、金鷹節等眾多榮譽獎。直到今日,重觀《懸崖》之時,仍然感覺它是一部精典,自己早已看過四遍了,熱劇賞心悅目!

所說「懸崖峭壁」,指的是中國共產黨特務們的生活情況,她們在滿洲國,在日自己的關注下,必須時時刻刻掩藏自己。

每一句話,每一個姿勢,每一次傳遞情報,都是有很有可能透露,就好像處於懸崖峭壁旁邊,隨時隨地都很有可能摔下去一樣。

如所有的諜戰電影一樣,《懸崖》細膩地描述了特務們的生活情況,險象環生、舉步維艱,劇里的伏筆當然也是無所不在,張嘉譯、宋佳等實力派演員的演出,更能讓觀眾們充分投入進來。

但不一樣的是,《懸崖》並沒有隻是將故事聚集在周乙等人是怎樣進行一次次任務的,反而是更為關心對人的本性的討論。

及其對角色精神實質與心態的發掘,一名地工,在那般的條件中存活,埋伏很多年,那必須怎樣的個人心理素質,承受多少的精神壓力,令人敬佩萬分!

這部劇有趣的基礎設置是「換妻」。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必須經過特殊訓練「顧秋妍」 作為搭檔,假裝是周乙的妻子,周乙和原來的妻子孫月健只能被迫分開。

顧秋妍本人剛結婚,她和丈夫的命運也是如此。一個奇怪的家庭組合誕生了。正如周乙和顧秋妍所說,這種家庭組合只存在於那個特殊的時期。只有當事人最了解他們的生死關系。

Ⅱ 電影 綻放 的 觀後感 600字 謝謝!

謳歌尊嚴偉大 傳遞人性之美
---電影《綻放》 觀後感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新聞宣傳促進會秘書長 宋體金
《綻放》這是一部不同尋常的影片,這部影片雖然沒有名人的效應、驚人的故事和跌宕的情節,卻惟妙惟肖、純真至美地刻畫了殘疾人特殊藝術平凡而美麗的人生,影片將殘疾人內在力量通過藝術化渲染,把觀眾帶入殘疾演員的生活和藝術之中。
這是一部對尊嚴的宣揚、人性的贊美、真情的謳歌的電影。影片弘揚了人性,蘊涵了友善,詮釋了人生,值得人們深深地思考。
這是一部可以讓我們心靈受到洗禮、煉獄、升華的電影。它不僅能夠打動我們一顆躁動的心,更表達出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極力高呼的東西,那就是「尊嚴偉大,人性之美的人文精神」。
這是由中國殘聯和北京朗天投資有限公司聯合攝制、講述殘疾人特殊群體的自強故事的影片。電影以特殊的視角展現了以浙江省殘疾人藝術團為代表的特殊藝術之美。
片中的幾十名殘疾人演員都是浙江省殘疾人藝術團成員。面對視力、聽力障礙或肢殘,他們懷有快樂和感恩之心,在黑暗和無聲中感知世界,在殘缺中尋求完美。真實地反映了殘疾人演員的藝術風采、精神風貌與人生之路。
一群特殊的舞者,之所以能揮灑生命的活力、色彩於舞台,正正依仗著自愛及人間的博愛。而當不特殊的觀者,欣賞、贊美如今舞台上的他們時,自然亦可悟出欣悅,生出新一輪的博愛。
「黑暗中,觸摸著陽光,無聲世界誰給我方向;我如此不幸又如此幸運,有你撫平我心靈的創傷;我不再抱怨人生無常,面對現實我選擇天生的堅強;我的心在執著地綻放,透過你的關愛我充滿希望」。
盲女月明的歌聲,讓人動容。她從來沒見過光明。她卻是用想像去理解自然界的美好一切。我們從音樂中,從眼神里,聽得到、看得到她的言語和心靈:那真,那善,那美……
電影中一幕幕展現出的聾人舞蹈者喬吟、肢殘歌手大凱,不論是舞,或歌,都是他們「從心靈深處流出來的藝術」。他們的自尊、真誠,無不表現出殘疾人對健康的人格、生命的熱愛和追求,以「我的心在執著地綻放,透過你的關愛我充滿希望」表達著真情和感恩,閃耀著人性的光芒。他們在訴說著對尊嚴、生命和人性的理解:我不再抱怨人生無常,面對現實我選擇天生的堅強。殘疾人也有生命的價值。
電影中殘疾人藝術團團長為了能使一個個藝術蓓蕾得以「綻放」,為了讓一個個「折翼天使」也能飛翔,用執著的工作熱情,用母親般的關愛,保護著這些弱勢的「蓓蕾」。使得他們在溫暖中綻放。
屠格涅夫說過,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卻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正是一群生活在黑暗和無聲之中的孩子們,他們有不幸經歷,因為上帝給了他們殘缺的機體;他們又是幸運的,因為上帝同時給了他們藝術的天分和懂得自尊自愛的心。雖然他們不能語言,但本性真善流露勝過豪言壯語;雖然他們不見光明,但內心卻充滿燦爛。他們因為社會的關愛和自身的自強精神使他們忘掉痛苦,停止苦澀的淚水,傾心抒寫了令人驚嘆的生命、尊嚴和人性的藝術史詩,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共鳴。由於他們比正常人付出的更多,他們更懂得熱愛生命和知道感恩,才有一部關於殘疾人生命與尊嚴的偉大的作品《綻放》誕生。
電影《綻放》中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哲理:當正常人遇到一點小挫折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抱怨老天的不公。而對殘疾人,上蒼對他們不公往往是與生俱來,是伴其終生的。我們的挫折是可以克服,也可以忘掉的。但殘疾是自己做出任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的。盲女月明和肢殘歌手大凱勇於與命運抗爭,做自己命運的主宰。他們改變了命運,主宰了命運,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在這部很平實的影片里我們感受到殘疾人所具有的獨特的一些內在分量,因而它有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
對於這些殘疾人,往往人們更多地予以同情,作為弱者,他們有充分的理由生活在人們同情的目光中。但觀看《綻放》這部電影後,我們不敢有絲毫的同情和憐憫,只有發自心靈的感動。他們們靠自尊贏得了尊嚴。每個人都願有尊嚴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為此就必須自律,就必須付出,就必須為他人和社會帶來價值。「面對現實我選擇天生的堅強,感謝每一次精彩都被你欣賞」電影主題歌道出了那些殘疾人演員們無聲但積極的人生態度。
電影《綻放》還告訴我們:藝術要真誠地俯身於人民,傳承文脈,關注人性,人民自會讓他「高高在上」。《綻放》所謳歌的人文精神,正是我們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內心所期待和渴望的珍貴的價值需求;因為,它符合當今民族文化主體意識回歸的趨勢,順應「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及和諧文化建設的時代潮流。

《綻放》觀後感 今天我們學校組織六年級全體同學在操場觀看了《綻 放》這部感人電影,主要講述了主人公盲月明的一生成功事 跡,她的事跡深深地感激和啟發著我們每個人。 主人公月明是一位美貌如玉,心地善良的姑娘,也是擁 有天賦的音樂天才——彈鋼琴。我們好幾次看到月明全神貫 注地彈鋼王琴的時候,不知不覺地進入美妙的聲音世界。我 們其實知道自己聽不見聲音,但心靈上似乎感受著從未聽見 過一個奇妙的曲子。月明雖然失去光明,但擁有一個深奧的 心靈——眼睛,她同樣把心靈深處的聲音傳給每一個人聽, 好得多麼醉人。 我們本來認為月明有超群的音樂天才會有一絲希望。因 月明的失明,社會上有關部門都不願招收她,這樣月明到處 碰壁。 雖然社會對盲姑娘的絕情, 但月明從未一次自暴自棄, 心灰意冷,堅信自己的願望始終會實現。 我覺得社會上一些聾人找工作跟盲人月明差不多到處碰 壁,一些聾人在社會上參加工作時為何放棄一絲希望呢?為 何因社會的不公平而感到憤怒呢?由於心理產生種種的缺 陷,所以他們很容易放棄一絲希望,堅持不下去了。想找一 份好工作也難找,不如從基本認真做起,不怕累不怕苦;想 獲得加價對自己的贊賞就不如給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付諸 行動;想為自己未來的日子打算不如從現在開始以夢想奮斗 下去了,堅持不懈,堅定方向。 令我們沒想到的是盲月明被有個音樂學院願意招收她 擔任音樂老師。有一句話:「成功是人往往經歷著不少挫折去 勇氣克服的來源。」若沒有這樣過程的話,就不會有成功。盲 月明有因失明而感到自卑,但有自己的夢想而去實現。 她說我們雖然是聾人,但不能因社會上存在一些的鄙視 而失掉自信力,除了置身於物以外,我們要有一顆快樂自信 的心。就這樣,她的自信越來越強大,通往夢想之路奮斗下 去,去實現它。 她的心願是走上舞台把自己的心聲彈給每一個人聽。 在殘疾藝術劇團里,人人都喜歡跟盲月明一起分享快樂時 光。一次劇組里新來一位名叫喬玲的聾啞女孩,沒有人願意 接近她。月明卻第一個對她如同親姐妹一樣對待她,處處關 心她,處處鼓勵她要堅信自強。月明的心是如此善良,是如 此美好。月明沒有因失明自卑,而是能做別人不能做的事 ——樂於助人。 我們想想自己身體是多麼殘缺,但要擁有一顆愛心。當別人 幫助自己的時候,我們同樣要回報別人,幫助別人。需要別 人的愛時要把心中的愛展現出來。只要人人互相關心,生活 會變得美好。 走上舞台之前,盲月明在無人靜寂的漆黑時悄悄地練習彈綱 琴,旁邊合唱的腿癱瘓大凱悄悄地傾聽琴聲。那次,盲月明 在摸索大自然時突然下大雨,大凱為她擋雨,此時盲月明感 受的是第一次。到了舞台後把自己心裡創作的靈感,獻上每 一位觀眾,而是能彈出令別人感到不已的好曲子。 她摸索光明是那麼執著,是那麼認真。想想自己擁有一雙明 亮的眼睛,大千世界在我們眼裡是始此平常,一眨而已。在 大自然中,我們都要仔細觀察吸引你美好的東西,要珍惜東 西。 總之,我們要謝謝這部電影主人公月明的一生成功事跡 教訓我們,使我明白一個道理:我們是聾啞人,不能因自己 聾啞而丟掉自信心,重拾信心。做每一件事時要認真做,要 堅持做,要有一個必然的過程,才會有結果。再怎麼困難, 我們都要不怕苦不怕累!

Ⅲ 電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觀後感600字

保爾·柯察金。他年幼家貧失學,做過小工,參加過紅軍打過仗,負過傷,後來也是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保爾·柯察金——一個雙目失明,身體癱瘓的人,在重重的人生道路障礙前,憑自己鋼鐵般的意志及親友的鼓舞,勇敢地與疾病搏鬥,勇敢的與自己的生命搏鬥。保爾·柯察金的意志比鋼鐵還堅硬,在深陷絕境的情況下,他不甘心於吃喝、呼吸和等死,於是拿起唯一還能利用的武器——筆,但是在書中的結尾,他連筆也拿不動了,而是靠口述,請親友筆錄,歷時三載,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創作了這部不朽的傑作,最終實現了重返戰斗崗位的理想。理想,是一個

Ⅳ 求三篇革命影片觀後感 600字 初二

電視劇《革命人永遠是年輕》觀後感

趙朝峰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它好比大松樹冬夏常青。它不怕風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凍,它不搖,也不動,永遠挺立在山巔」……

寥寥幾句歌詞,傳神了描繪出革命者的精氣神。這首創作於建國初期的《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一經推出,就傳唱大江南北,成為當時最火的最「紅」的歌。唱著這支歌,中國人開始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征程。有信仰的人是不可戰勝的,《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就是一首信仰之歌,傳唱它的人都深深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7月5日,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的同名電視劇《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再次將信仰的號角吹響,給我帶來深深的靈魂震撼,讓我感動良久。

我認為與類似題材的電視劇作品相比,電視劇《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在時間跨度上更長、更為全面,在故事性方面也更加傳奇。

故事以山西呂梁地區為背景,跨越了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以白色恐怖、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之後四個具有代表性的時代作為時間線索,緊緊圍繞主人公陳志的一生展開。以昂揚的主旋律作為全劇的精神貫穿,一氣呵成地串起一個個跌宕起伏、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故事,意在通過幾位主人公不同的人生歷程,以及相互之間的愛恨情仇,反映上個世紀50年來新舊中國更迭交替,曲折而又必然的歷史軌跡;更通過主人公陳志及其戰友們的成長經歷,以點帶面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從弱到強、發展壯大的偉大歷程。

這部戲的創作團隊是強大的,由《亮劍》的導演陳健執導,《貞觀長歌》的編劇周志方原創,聶遠、趙亮、王往、沈曉海、陶飛霏等當代知名實力派演員真情演繹。

但真正打動我的是洋溢在全劇始終的一個主題,那就是「忠誠信仰」,劇中的幾個主人公用自身的成長歷程,探索著人生的價值,展現了信仰的力量。

「我是山西票號里出身的人,沒人比我會算賬。在戰場上、在工地上,我算了一輩子帳,可是卻有兩樣東西從來沒算過——一個,是信仰的帳沒算過,另一個,是愛情的帳沒算過……對愛情的忠誠是崇高的,對信仰的忠誠是偉大的。多少人都付出了,而我還活著,就沖這一點,這個帳,就不能算……」, 當主人公陳志在彌留之際,說出這番話地時候,我熱淚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我十分認同,陳健導演給該劇的定位,「《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不是一部諜戰劇,也不是一般的主旋律作品,而是一部以融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三性統一為目標的作品典型。」「《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就像一首激情澎湃又溫情迴旋的頌歌,始終昂揚著理想主義的情懷,用極致的人物命運詮釋了『信仰與忠誠』。」

我被該劇深深打動的,不僅僅是精彩傳奇的故事情節,盪氣回腸的戰斗場面,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是該劇內在的一種東西吸引著我,觸動著我,進而征服著我,我心甘情願的坐在電視機前接受「教育」,一種關於信仰的教育。

「信仰是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某人或某物極其相信和尊敬, 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信仰是對人生意義的一種假定。信仰是心靈的產物,信仰是個人的意識行為。

「能夠激發靈魂的高貴與偉大的,只有虔誠的信仰。在最危險的情形下,最虔誠的信仰支撐著我們;在最嚴重的困難面前,也是虔誠的信仰幫助我們獲得勝利。」英國十九世紀著名的社會改革家和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在《信仰的力量》一書中這樣寫到。該書在全球暢銷一百多年而不衰,改變了億萬人民的命運,塑造了近現代道德文明的精神風貌。

作為一部反映信仰主題的規模弘大的正劇,《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就是要用一個革命者的故事,來告訴今天的人們——只有有了信仰,我們才能夠擁有勇敢面對一切困難的精神力量,去為自己、為親人、為社會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

信仰的力量通過沖突來體現。《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所表現的沖突,不光有人物性格的沖突,更有人物靈魂的沖突,包括信仰、理想和價值觀的沖突。

劇中主人公陳志的狀態是既要接受審查又要為黨工作,在長期接受審查的人生奮斗中,他堅守信仰,堅守忠誠。在紛繁復雜多樣的表面現象中,展現的是一位純粹的共產黨人的生動可愛、質朴真誠。陳志的形象,在當今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奮身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具有十分強烈的現實意義。那就是既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又要堅守信仰,堅守共產黨人的純粹與忠誠。曲文作為一名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領導幹部,他犯過錯誤,但是他勇於糾正自己;他之所以勇於糾正自己,也是源於他對信仰的追求,對事業的忠貞;這信仰就是實事求是的思想原則,這忠貞就是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的宗旨。這也是一名共產黨人堅守黨性原則的突出體現。在曲文的身上,我們不但能體驗到無私與忠誠,更能體驗到追求實事求是思想原則的生動過程。體驗到這種曲折過程中洗練出來的純粹。曲文這一角色,對於樹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的良好形象,增強我們黨團結和領導全國人民所應有的威信與凝聚力,具有十分特殊和強烈的現實意義。且因為他們的矛盾展現選取了審查與被審查的獨特視角,其真實性、新鮮感與懸念性得到進一步加強。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滿足,精神需求得到了凸顯,信仰的力量受到越多的人的認同,人們從被動的接受信仰教育,轉變成積極主動的去接受信仰教育。當代中國人應該是有信仰的人,正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電視劇作為受眾面最廣,觀眾數量最多的藝術形式,應積極主動的傳播信仰主題,更好的滿足當代人的精神需求。這應該成為所有電視劇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作為一名普通觀眾,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彰顯信仰的力量的文藝作品。

南下南下》

父輩的足跡 信仰的堅守

驕陽似火的五月,鮮花綻放的春夏之交,電視劇《南下南下》帶我們走進塵封已久的記憶,重溫激情燃燒的歲月,感受父輩創業的歷史,見證熱血青年的忠誠——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誓言。

未見真面,只聞其名時,「南下」,這個曾經遍及華夏南北廣為流傳的詞句,久違之後的感覺是那麼的親切、自豪。盪漾的心潮如脫韁的駿馬,馳向久別的原野,迫切的慾望凝聚了我渴念觀賞《南下南下》的情結。「南下」是新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重要一環,「南下幹部」是新中國建設的中流砥柱,《南下南下》更是父輩砸碎舊的體制,在廢墟上創建中國革命新紀元的壯麗詩篇。

該劇著重描述了1948年至1958年間,以魏九斤、普刑天、青格爾和吉林等人為代表的一批黨的年輕幹部,他們肩負歷史的重任,離開熟悉的環境,離開朝夕相處的戰友、離開北方的家鄉,隋軍南下,創建紅色政權的精彩人生,描繪出一部年輕的共和國的成長史。

該劇所展示的是中國革命遷徙中最光榮、最輝煌的歷史時期,這是一個舊政權的崩潰,一座新豐碑矗立的時代;是一個改變觀念,改朝換代的時代;是一個把鬼變成人,讓勞苦大眾當家作主的時代;是一群年輕的共產黨人、一群置生命於不顧的中國軍人、一群情系新中國建設的熱血青年,用他們的執著、奉獻、忠誠、堅守和信仰書寫共和國歷史的偉大時代……在那個時代,中國的一切都在發生巨變。歷史在變,社會在變,事物在變,人也在變,我們的黨由一個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一切都在變,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鮮的,一切又都是亘古未有的。

該劇直面描寫了那個時代里的熱血青年,他們是一批黨的年輕幹部,是一批信仰的守衛者,是一批理想的追尋者。青年進步學生普刑天等人,在黨的青年幹部吉林的帶領之下,毅然決然地放棄富裕的家庭,舍棄生長的環境,加入南下幹部團,走上了隋軍南下,解放全中國,建設新中國的道路。他們與魏九斤等人執著地追求理想,堅毅的守候真理,他們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鑄就了生死相依的「三營弟兄」的真摯情感。他們用不同的成長經歷、不同的生活坎坷、詮釋相同的革命理想和對事業的忠誠。

該劇的獨特在於,用理論視角、思想視角、歷史視角、時代視角和藝術視角,用真實的歷史,朴實的故事,渲染這些熱血青年的革命熱情,塑造他們忠誠事業的高尚情操。那些盪氣回腸的情節,艱苦創業的精神,史詩般地再現了那段鮮為人知的光榮歲月。在感染人們情感的同時,更激勵人們繼往開來,將革命進行到底。

該劇尊重歷史、還原歷史、又藝術性的演繹歷史,再現歷史,解讀歷史,歌頌歷史,讓人們再次重溫那段被歲月掩埋的印記。「手裡抱著槍,腳底下踩著發燙的彈片,冒著硝煙往前沖。」是軍人的勇敢和堅強;「槍炮聲響著,沖鋒號吹著,」晚上有「曳光彈照著」是他們熟悉的環境;陳舊的軍裝和軍人的職責,是他們難以割捨的真誠情懷;「歷史正是以破壞的終結和建設的開始作為巡迴演變。」正是那群年輕的中國軍人,正是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為了新中國,為了革命事業、為了信仰的堅守,他們放棄了本應擁有的一切。他們用雙手和智慧、去完成建設新中國的重任,他們用執著和忠誠去書寫共和國的成長史。他們的足跡和奉獻,揭示了「南下」的神聖使命和戰略意義,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

真誠、鼓舞、回味無窮,是《南下南下》帶給人們的直面感受。魏九斤不情願的接受轉業命令脫去與他朝夕相伴的軍裝時,那種真實的表露和直白的情感,讓人為之動容潸然淚下。隨著劇情的梯次展開,人們的視覺彷彿被帶到了那段熱火朝天,高歌猛進,無私奉獻的年代。他們既有砸鍋賣鐵為「超英趕美」而大煉鋼鐵的盲動魯莽,又有心系國家困難捐款捐糧的真誠奉獻;他們既有「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又有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他們既有「革命愛人」的真摯情感,又有難以割捨的戰友情懷。

魏九斤等人所代表的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強烈責任感,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質,堅守信仰的執著精神,深深地感動每一位觀眾,每一名黨員和每一個國家公職人員。在信仰、堅守趨於淡化的商品經濟時代,將魏九斤等人所代表的那個時代里共產黨人的忠誠和堅毅搬上銀幕,用文藝的表演形式再現歷史,喚醒人們去追憶那段漸行漸遠的人和事,去追思父輩艱苦創業的足跡,從而刻畫出一批忠誠於事業的共產黨人在歷史變革中的群像,引發觀眾的共鳴。

歲月在無情的流逝,「魏九斤」等人或許已離我們而去,或許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們的忠誠,他們的堅韌,他們的執著,他們的奉獻……他們那種可歌可泣的精神在教育我們的同時,又讓我們重新溫故中國革命史,重新感悟共產黨人的光榮稱號和堅守「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誓言。

《南下南下》值得我們去回味,值得我們去深思,更值得考問我們對誓言的堅守——「英特納雄奈爾」不僅僅是一句停留在嘴中的響亮口號

Ⅳ 愛國主義電影的觀後感

——《黨的女兒》觀後感
偉大的中華大地,養育了億萬兒女,圓明園的火光,列強的入侵,喚起一代青年致力共和。蘆溝橋的槍聲,日本浪人的狂笑,激發又一代青年拍案而起,捨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難。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冊,每一頁都閃耀著愛國主義的燦爛光輝。

觀看影片《黨的女兒》後,我的感觸很深。

影片講述了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華兒女,不畏強權壓迫,不畏虎豹豺狼,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民族的自由,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昌盛,譜寫了一曲曲響徹雲霄的愛國主義壯歌。

影片中的一個鏡頭時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三名共產黨員有重要情報匯報給游擊隊,在半途中,一名共產黨員走失了,她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逼她說出另外兩名共產黨員的下落,但她死活不肯說,因為在她的心中,革命的利益高於一切,她周身每個細胞都浸透了這種精神。

她知道,只有不讓敵人得逞,我們才能贏。敵人發怒了,殘忍地用火將她活活燒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猶如鐵鑄,紋絲不動。她的身影一下子變得那麼高大。

此時的我已是熱淚盈眶,這種感受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是啊,愛國主義的力量不可戰勝,歷史已經證明了這條真理。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們的祖國開始了新的歷程。我們現在的任務不是當年趕走侵略者、消滅反動派的血火戰斗,我們應用我們青春的熱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設一個更加繁榮富強的祖國。

沒有烈士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他們的壯舉激勵著我們努力學習,發奮學習。我們中華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斷滌盪自身,戰勝艱難險阻,積累著日月精華,奔向那更加光輝燦爛的前程。這正是我們每個今天的中國人所驕傲的。當然,作為炎黃了孫,我們在繼承發揚民族優秀傳統的時候,要大膽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不斷熔鑄和培植更加符合時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新世紀的少年應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呢?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需要成千上萬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人才報效祖國。因此,我必須先立足當前,展望未來,把強烈的愛國熱情化為實際行動,扎扎實實地上好每一堂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我們進一步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崇高的愛國主義傳統吧!用我們的雙肩擔當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任吧!

Ⅵ 寫影評(600字)都該寫些什麼

心靈應當釋放——《死亡詩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生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輝煌時刻,誰來帶給我們青春的激情,誰來帶領我們開始輝煌的起點?是伯樂.
影片開場的蠟燭猶如證明了羅賓.威廉斯的行動:燃燒著自己為了青年得其生命精髓.在老師面前他還帶了幾分客套,但在學生面前他是如此的實在與親近.一切只因為真理.
片中的學生們雖然眾多,但個個都是個性鮮明,印象深刻.有的軟弱,有的頑皮有的叛逆——這些面孔就是年輕時的我們.一所歷史悠久、升學率較高的學校對於大人來說,稱得上是孩子的天堂.但再聽聽孩子的看法:對於他們來說私下裡稱之為地獄罷了.
大人想把孩子們打造成自己,適應於這殘酷的社會,可誰來為我們的激情負責?誰來為我們的青春買單?如果青春只有所謂的成績好那是和年齡不吻合的.只有激情、叛逆、個性、奮發,都存在的生命才成其為生命,校園才成其為校園!
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一種人讓社會來打造自己,一種人是自己打造社會.基廷老師的出現就是倡導後面一種方法,他打破了所有的教學模式,CarpeDiem「及時行樂」.這個詞說通俗一點就是抓住時間做最好的自己.他將這條道理一直貫徹給他的學生.當學生問起他什麼是DeadPoetsSociety他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青春經歷傳給了他的學生,他不再年輕.可他希望真理可以傳成.學生們找到了哪個地方,對於他們來說這不是山洞,是精神的家園.一個山洞可能簡陋,但他們的心確實比這潮濕的山洞溫暖、豐富.這其實就是俱樂部{Club}的前生吧.
你們可以封閉我們的白天,但你們不能封閉我們的黑夜!在那裡孩子孩子們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一件事,對於學校來說這是不對的,錯誤的,可這不就是文藝復興嗎?13世紀打破傳統就是這幅情景呀!革命應該是美麗的.
但革命也是流血的,當學校發現孩子們的事情時,青春的弊端也暴露無疑:有告密的,有膽小的.我不想去對這些學生有任何的評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在那種年齡階段.你還無法去對他們的人格做分析.我只記得那句:Captain!MyCaptain!.你可以打倒我們的身體,但你永遠無法打倒我們的靈魂.影片最後的哪個高潮讓我得到了強烈的共鳴.那時,孩子們的青春已不在平凡.理想的種子已根生地固.
人生最難是選擇.每個人經歷過片中尼爾的處境.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的無情相碰撞.是向現實妥協,還是放飛自己的理想?當然他的方法讓我們應該慎重,生命如此燦爛,確實那容得為別人而活.尼爾之死是對夢想追逐的最高形式.那麼這到底是對還是錯,我無法去正確的判斷,我只知道船長告訴我們: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奴隸.為了融入社會我們是必須丟失一些浪漫,但還是希望有些東西能夠在我的骨子裡苟延殘存.如果一個人在該沖動的年代沖動不起來,那麼到頭來也許只剩下「可憐白發生」.是,現實和理想永遠有差距.但又如何?醫葯,法律,商業,工程是維生的必須條件.但是詩,愛,浪漫,美這些才是我們生存之原因.
現代生活的節奏,讓我們不得不審視自己為何活著?為何我們一直在做和自己年齡不相符的事?大人們的世界如此復雜,以為學校傳統的教育模式就是對我們最好的保護,但卻一直缺乏著人文色彩.生命的精髓沒人教給我們.就像哪個古板的校長所說:按學校的傳統教學,其他方面任其發展.傳統,傳統!我們存在不是為了傳統,而是為了創新,為了革命.
生命是什麼?在電影里,生命是詩,生命是音符,生命是戲劇,生命是一場演出里最為充滿華彩的那個篇章.「花堪折時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我們應該從電影中借點激情面對生活,在我的學生生涯中很少遇到一個讓我尊重的老師,現實沒有,那麼死亡詩社,我借你來面對現實,我的船長.
正是有了基廷老師的教誨,尼爾才會放開自己展現表演天賦,諾克斯終於大膽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查理才完全放開了自我,膽小的托德也通過基廷找回了勇氣.我們就是劇中人,我們也應該打開自己的心結.
當你的目光炯炯地射向舞台的正前方,當音符漸止,當剎那靜寂之後掌聲雷動,當鮮花與喝彩湧向前台,當你的面孔重又寫滿一個人所應具有的自信,那一瞬間,你彷彿看見了你的理想,是這種理想鼓舞著你,引導著你,哪怕你將會走向死亡--
這就是生命,桀驁不遜的生命.

Ⅶ 電影《鼓舞》的觀後感作文

——向勝利的方向走;瑞娃 子和他的姐姐通過以誠待人的我軍民族政策取得了彝族同胞的信任。而為了能夠搶渡瀘定橋,紅軍戰士不畏艱辛,日以繼夜趕赴目的地,紅軍組織的突擊隊,攀著鐵 索橋,冒著對面橋頭堡敵人的槍林彈雨,匍匐前進,勇敢頑強的向前沖,最後勇士們沖破了敵人在橋頭堡的火牆,為他們身後千萬個紅軍戰士順利通過瀘定橋鋪平了 道路。一個個赤血男兒懷著革命的激情和對革命勝利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難使國家轉危為安。敵人的槍炮是猛烈的,卻始終打不倒戰士們勇敢的心,自然條件是惡劣 的,但依然撼不動他們對革命勝利的憧憬。為了革命,他們甘願獻身,為了新中國,他們不懼死亡,他們用熱情和鮮血締造了中國革命的輝煌明天。 沒有氣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長征的勝利是不可想像的。紅軍指戰員在長征途中表現出了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 表現出不怕犧

閱讀全文

與電影鼓舞觀後感6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周星馳卧底電影經典片段 瀏覽:444
黃渤演的西遊記大電影 瀏覽:356
哪些電影里出現了求婚 瀏覽:180
電影中小演員都是怎麼選的 瀏覽:942
G版電影網 瀏覽:688
洪金寶劉德華肥貓電影名字 瀏覽:195
看新豬豬俠的電影2015 瀏覽:328
殺人狂魔是哪個電影 瀏覽:199
電影龍年女主角叫什麼名字 瀏覽:653
粵語電視粵語電影網 瀏覽:27
bilibili怎麼查看電影 瀏覽:466
一部泰國斗雞的電影 瀏覽:78
羅浮宮謎案電影法國 瀏覽:551
2015類似奪命手機的電影 瀏覽:47
電影2017必看電影 瀏覽:195
人老精鬼老靈劉德華電影圖片 瀏覽:228
德國動作大片果然不簡單什麼電影 瀏覽:204
萬象電影網 瀏覽:457
長隆水上電影節幾點開始 瀏覽:873
老電影愛情大全 瀏覽: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