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燈膽的聚光效果哪些方面有關
燈泡的玻璃外殼形狀、反光杯的反光面的曲線(拋物線)、發光晶元(LED用)或燈泡的燈絲位置都會影響到聚光的效果,
不同的發光元件就要配不同的拋物線反光杯,還有就是發光元件和反光杯之間的配合距離是否符合最佳聚焦要求。
例如有我們使用一款使用LED的燈具,它的反光杯拋物線形狀和LED的配合位置出現一點偏差都會造成最後的聚焦效果出現嚴重偏差。
② led燈不聚光怎麼辦調節聚光步驟
LED燈發光一般是發散的,發光角度有大有小,要想聚光,需要增加透鏡或拋物面反射鏡解決。由光學設計師,按照光學聚焦,選取合適的焦距的鏡頭解決。光學計算是比較復雜的,需要專業人員設計。(LED需要合適的凸透鏡或拋物面的凹面反射鏡是可以聚焦的,聚焦鏡的焦距越長,焦點越遠,焦點的遠近需要你首先選定。根據焦點的遠近,選擇你的聚焦鏡的焦距。越遠,聚焦的性能會越差。)
led燈芯的發光角度是指二極體發光角度,也就是其光線散射角度,主要靠二極體生產時加散射劑來控制。有三大類:(1)高指向性。一般為尖頭環氧封裝,或是帶金屬反射腔封裝,且不加散射劑。發光角度5°—20°或更小,具有很高的指向性,可作局部照明光源用,或與光檢出器聯用以組成自動檢測系統。(2)標准型。通常作指示燈用,其發光角度為20°—45°。(3)散射型。這是視角較大的指示燈,發光角度為45°—90°或更大,散射劑的量較大。
③ LED燈 聚光方式
LED燈 聚光方式1.把二極體做成球泡,通過球面聚光
2.二極體發光後經拋物面反光聚光
④ 聚光燈原理
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有些性質,在生產或生活中被廣泛應用。比如電影放映機的聚光燈泡的反射面是橢圓面,燈絲在一個焦點上,影片門在另一個焦點上;探照燈、聚光燈、太陽灶、雷達天線、衛星的天線、射電望遠鏡等都是利用拋物線的原理製成的。
⑤ 如何提升LED燈聚光效果
用放大鏡可以有聚光的效果
⑥ 影視專業球燈的使用方法
影視專業球燈是演播室燈光一種。一個球燈1000w,掛起來,整個場景都亮了。演播室燈光是電視視頻技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塑造人物的形象特點,表現節目的內容和主旨,使畫面更加鮮明,更加富於造型的表現力。演播室燈光主要有三個基本光位的處理,即主光、副光、逆光三種基本光線照明的處理。下面、KEMLED 珂瑪影視燈光為大家介紹演播室燈光的用途分類及使用方法。
一、主光
主光時演播室中的主要光線,用於描繪人物的主體形態和空間感,決定了電視畫面的陰暗對比。主光的投射角度、方法、強弱和閃動的形式不同,電視畫面所表現的效果和氣氛也各不相同。演播室中主光一般位於前景正側面稍高的地方,能夠表現出前景的立體感和質感,布置主光需注意以下兩點。
1、在電視畫面中,如果只有一個主持人,且主持人的活動范圍較小,如在新聞演播室中,主持人坐在播音桌後播報,那麼就可以只是用一個主光照明。其優點是主光投影方向一致,背景只有一個影子,電視畫面中場景看起來比較統一、真實。
2、如果主持人活動訪問較大,需要來回走動,那麼就需要多個燈具作為主光照明,對該活動區域布置主光。需要注意的是個主光燈具光線的銜接要恰當,使主持人活動流暢舒緩,畫面統一,不要讓光線互相影響而減弱了畫面效果。
二、輔助光
輔助光使用了照亮主光直射的陰影部分,對電視畫面的明暗起著一定的調節作用。輔助光通常使用比較柔和的光線,如LED影視平板燈。輔助光與主光亮度的大小比例稱之為光比,影響電視畫面的明暗方差,形成不同的色調、畫面形式,表現出不同的電視畫面效果和視頻藝術氛圍。光比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照射到前景上受光部分與背光部分的照度值之比,是形成電視畫面反差最常見、最主要的光比。
2、燈光照射到前景與背景上的照度值之比,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視頻畫面的明暗方差
3、演播室中最高亮度部位與最低亮度部位之間的照度值之比,稱為最大光比,有增強電視畫面色調生動性的作用。
三、逆光
逆光也稱之為輪廊光,是從主持人背後向主持人肩膀照射的光線,使主持人輪廊分明。逆光的作用是將前景的輪廊照射清楚,使得電視畫面具有非常強的層次感。逆光要求使用硬光,推薦使用LED聚光燈。在布置逆光時需注意一下幾點:
1、不宜太暗,也不宜太亮。逆光太暗會使主持人的頭發毫無質感,逆光太亮又會使得主持人頭發過於油亮,通常與主光的光比在1.5:1左右;
2、不宜太陡,逆光太陡,照射到主持人身上,會使得主持人頭頂產生「平頂」或「禿頂」的現象;
⑦ 如何讓燈光聚光
選用自身就聚光的燈泡或普通燈泡加用反光鏡、聚光鏡。
⑧ 怎麼讓燈泡的光聚集到一起
用聚光鏡,也就是傳統的放大鏡,把聚光鏡放在離光源進的地方,調節好細微的距離就會得出滿意的效果,市面上那種玩具激光燈它的內部就有一個單面凸的聚光鏡,
⑨ 攝影中燈光該如何正確使用
正確地表現人物細部皮膚質感歸納起來有五個方面:(1)光源性質;(2)光源照射角度;(3)用燈多少;(4)輔光運用;(5)曝光量控制。
光源性質與質感
攝影光源性質不同,對物體表現質感亦不同。光質可分為硬聚光和軟、散光兩大類。作為人像攝影的主光源,在對肌膚層次質感的表現,兩者各有千秋。主要是看我們藝術上需要怎樣選用。
硬聚光,如聚光燈效果,強烈鮮明有力,投影清晰銳利,強調亮部高光點的反射和細部(如毛孔、縐紋等)陰紋加深。對表現皮膚質感平淡的人可增強皮膚質感。如藝術上需要刻劃人物個性特徵,而用於皮膚粗糙的人物,就更能助長質感和氣質表現。
軟、散光如匯射、散射燈的效果,柔和、細膩、虛化、投影鬆散、層次豐富、亮部反射的光點隱約、細部影紋松化,能使皮膚更滋潤、細嫩,用於皮膚粗糙的人物,能使粗糙性得到減弱。拍攝兒童、少女就更能表現出富於彈性細嫩的皮膚特徵和生氣勃勃、富有活力的兒童、少女氣質。
光源照射角度與質感
表現好質感還需要一定角度的光線來表現。它可用高低角度、正側方向調節燈位,使質感得到加強或減弱。
層次質感明顯與否,和光照下皮膚紋理組織的直向、橫向有很大關系。以主光而言,照射的角度垂直於皮膚紋理時,影紋最深,皮膚的質感得到最大的表現力,層次也豐富,面部紋理有直、橫,所以一般用光多呈45°左右高度的側光,使直橫皮膚紋理都兼顧,面部的皮膚質感得到較好的表現。
細微光點與細微影紋同樣是影響質感的重要部分。因為光與影是相對統一、相輔相成,細微光點同樣要在一定角度光照下才能出現的,因為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是相等的,只有在光源照到面部某一點,再正好反射到鏡頭,才能出現某一點上的光點,否則就看不到光點。
用燈多少與質感
對質感的表現是多用燈好或是少用燈好?我認為少燈比多燈好。一般人想像人像照燈光越多越好,其實不然。表現人物皮膚細部質感是以細微處見精神,燈多影多並且光斑零亂,影調灰平,皮膚細部質感得不到顯現。因為人的皮膚表面是由無數的細微毛孔和膚紋組成,多一個燈會增加一個細投影、一個細光點,它們互相交射、互相對沖就會損失層次,減弱肌膚毛孔的質感。也就是說,多用一個燈就減少一層層次和質感。不論拍攝高、中、低影調,在不需要多燈情況下,我主張要少用燈。要把每盞燈有目的地用在關鍵上,決不能濫用燈光,把燈光減少到最低限度,以增強皮膚質感。如拍攝高調照相,為了保持細微變化的臉部層次和質感,採用一個燈光照明面部(指人物面部、背景例外),其餘以反光板代替,這樣才能不失高調照相白中有白的細膩豐富皮膚質感。
輔光與質感
在主光的光質、光的照射角度確定以後,還必須正確運用好輔光燈,原則上以不損失主光來造就良好質感,只是適當地減弱主光的投影而不能消除投影。這就決定了輔光的性質必須要軟散,亮度低於主光,盡量不留下投影痕跡。「主光硬,輔光軟;主光軟,輔光散。」這是我使用輔光的原則。所以運用輔光時多用燈光的邊緣散射光。因中間部分比邊緣部分亮,而且光質也是中間硬、邊緣軟。中心光是燈泡直射光加燈罩匯射光,而邊緣光則是燈罩的散射反光。使用其亮度必然減弱。所以寧可把燈位靠近被攝者,這樣比用中心光在遠處照明質感層次要好得多。陰輔光和陽輔光口都向畫面外側偏離,即陽輔光偏向主光一邊,照明面部大部洽接陰陽兩面過渡層次,陰輔光偏向相對的另一邊,只照明以鼻樑為界的陰面,不照到陽面,只有層次豐富,才有好質感。
輔光的應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光比。如果光比過大,超過膠片的寬容度,那麼明面或暗面兩者必有一個部分損失質感;過小層次又平淡無力,質感隨之損失。所以運用輔光時,還要考慮到膠片的格瑪值高低、感光度、寬容度以及沖洗條件,因為各種膠片記錄亮度等級能力都不同,特別是使用彩色膠卷更要注意。
控制曝光與質感
正確地控制曝光,對質感的真實還原有重要的意義,似乎在廣泛應用測光表的今天,控制曝光意義不大了。其實不然。從藝術上理解,我們不光要能以測光表所測得的EV值來控制曝光,還要掌握不同對象藝術要求,有意識地增加曝光或減少曝光來達到藝術上的曝游標准。因為測光表只是正確表現好中性灰色的曝光量。如只有中性灰色的物體能依據測光表所得的EV值,曝光能得到最逼真質感。因為不管黑、白、灰測光所得的效果都表現為淺灰色,在底片上都是中級密度,即特性曲線直線部分的中點,這種曝光對中間調子的照片無疑是正確的,只要亮度差不要太大,各種層次質感都能得到很好表現。但是高、低調子的照片,如依此曝光,那麼所得的效果都是偏向中間調子,所以高調照相必須依測得的曝光量增加1-2級所得的密度,從特性曲線的直線部分的中點提高到上部,而使黑色部分密度處於直線部分,淺色部分提高到肩部,這樣黑色部分的正確記錄層次質感,不至於一團黑。淺色部分密度等級間距壓縮後變化細微。同樣道理,低調照相所測得結果減少0.5-1級曝光量,陽面層次質感得到正確表現,而大面積陰部的密度等級變化細微。
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曝光藝術標准,當然增加或減少曝光量都必須納入膠片的寬容度,包括利用特性曲線的肩部或趾部。
表現好質感,除上述幾個因素外,對選用照相機的焦距長短、分辨力的強弱、口徑大小都有很大關系,還必須聚焦正確,充分利用畫面拍攝特寫鏡頭來表現皮膚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