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梵高人生電影觀後感500字

梵高人生電影觀後感500字

發布時間:2022-07-30 05:05:14

❶ 《梵高傳》讀後感600

整個下午,我都在躁動不安,一會兒翻翻這里,一會翻翻那裡,一會又撈起閑書翻幾頁。眼睛發澀,卻睡不著,直到拿出《梵高傳》-這本我中午剛剛讀完,讀完後睡意全無的書。我從床上一躍而起,來到電腦旁。我終於知道自己這么躁動的原因了。我一直在試圖抵制自己為之寫些什麼的願望,換來的卻不過是心不在焉而已。

這本書從好些天前就斷續在讀了,真正讓我愛不釋手,卻是這個周末。我哭了好幾次。有幾次拿書敲自己的腦袋。哭是因為感動,疼痛,感動於梵高與弟弟的親情,疼痛著他們的疼痛。敲自己的腦袋是由於憤怒,憤怒於人們對一個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憤怒於那個不公的社會,憤怒於那些最底層人民的苦難―而我只是一個看客。

如果沒有梵高,提奧會過得很好吧。體面的工作,豐厚的薪金,溫和的性格,彬彬有禮的舉止,走在哪裡都是受人喜愛的。他會過一種衣食無憂,平淡恬適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氣暴躁,行為偏激,有些神經質,難以想像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會這么友愛。

這是多麼失敗的一個人。在倫敦做畫店的伙計,愛上一個女人,被拒。愛上自己的表妹,被拒。與其說愛上,不如說是同情於一個孤苦的妓女,與其同居,將其作為妻子來看,終因差距太大而分開。被一位女子愛上,女子卻不敢掙脫家庭的羈絆,為他自殺,後獲救,在療養院里度過一生。在阿爾,喜歡一個妓女,在精神錯亂後,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給她做禮物。在愛情上,他是不太走運。不過,像他這樣把繪畫視為生命的人,本來就不適合婚姻吧。就算有個家庭,帶給親人的也是痛苦。真正的藝術家都是瘋子。

在事業上,做畫店伙計,出走。做牧師,被逐出教會,雖然他做得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牧師要真誠,更貼近於愛。做畫家,生前僅賣出過12幅小風景畫像,還是賣給自己的叔叔。在世時,他被視為做什麼事都失敗的人,視為瘋子。然而,這一連串的失敗並沒有把他打倒,他還是傾盡自己的生命,來愛,來描繪這個世界,縱然這個世界把他遺棄。

雖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畫選,我還是從中看到了很多。這個不善言辭的人,把他的心,他整個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說的話,想要表達的情感都一筆筆繪在畫板上。我看到他對生命的渴望,對這個世界的愛。看到他的夢,那個像他筆下的天空那麼藍的夢。看到了他的躁動,他的強烈的要爆炸,要掙脫這個世界的束縛的渴望。

書里,阿爾的烈日,金黃色的麥田,鈷藍的天空,開滿鮮花的原野,令我想起我的家鄉。我的家鄉沒有那麼大朵大朵的鮮花,沒有深藍的河水。可是我的家鄉有遼闊的原野,有窄窄的小路,兩旁有疏疏朗朗的白楊。雖然不是很美的景緻,但是曠遠,清新,可以看到天邊,沒有遮住視線,讓人透不過氣來的高樓大廈。小時候,我信誓旦旦說:我離開了家,才不會想念這個破地方,我也不希罕葉落歸根。現在只是覺著自己的幼稚,我越來越想念這些。我是農民的孩子,我將來必將回到那個地方。我常常有一種渴望,渴望在無邊的土地上,在那些褐色的,松軟的土地上奔跑,就像兒時一樣。那時,我的身體將柔韌而充滿力量。

歐文•斯通是一個偉大的傳記家,書中的情感,語言,以及他對梵高的理解,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此書尚有餘光中的譯本,但大陸尚未發行。余先生以詩人而做翻譯,其譯筆必當不俗。已經借來復印一冊,他日定當捧卷細讀。

或者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也是他那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是歐文斯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在傳記中中,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這個荷蘭畫家因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後開槍身亡。這本書看過很久了,它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梵高是個為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奧則是在他背後默默支撐他的另一個偉大的人,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因為梵高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奧定期給生活窘迫的梵高匯錢,讓他能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繼續創作。梵高則不斷地寫信給弟弟,告訴他自己創作的過程,對生活的信心和絕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出生+繪畫+死亡,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雖然他也曾追求過愛情,卻從未獲得。當他為愛情把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方,以此表白時,我感動得無意言語。無疑他的愛是瘋狂的,可惜沒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時間,更加沒有愛情可言。在絕望中無以回歸的梵高,最終選擇了以絕望的方式離開自己。

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裡,梵高是一個另類。他的畫有點類似兒童的創作,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醉心於風景,植物和貧苦大眾的描繪。鳶尾花,向日葵,星空,麥田,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著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它們是凄艷的生命。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深紅,銘黃,碇藍,艷紫,蒼綠。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無法稀釋和抹勻,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著無限嚮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為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為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危險天空下的麥田。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

但梵高發現,生命的疼痛滋長於他自己挖掘的傷口。於是,他在陽光充沛的田野上,對著自己的身體開了一槍,沒打中心臟,然後掩著傷口回到家裡,當天晚上,梵谷叼著煙斗一言不發.第二天,梵谷還與來看它的提奧談起他對藝術的見解.到了晚上,他開始虛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時30分,梵谷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奧的懷里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37歲.他的遺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讓人感覺到他的內心深處那久久的痛苦和絕望。

梵高死後六個月,弟弟提奧在對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帶著無限悲痛離開了人世。他被人們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奧維爾墓園。墓園很簡單,兄弟兩的墓碑也很簡單,上面分別寫著:文森特.梵高與文森特提奧.

也許梵高早就意識到:破碎會帶來快樂。可以讓自己不再絕望,於是他選擇了離開……

❷ 梵高傳讀後感600字(最多),謝謝

1853年,梵高生於荷蘭的一個新教徒之家。少年時,他在倫敦、巴黎和海牙為畫商工作,後來還在比利時的礦工中當過傳教士。

1881年左右,他開始繪畫。1886年去巴黎投奔其弟,初次接觸了印象派的作品,對他產生影響的還有著名畫家魯本斯、日本版畫和著名畫家高更。

1888年,梵高開始以色彩為基礎表達強烈的感情。他曾短暫與高更交往,後來神經失常,被送進精神病院。在經歷多次感情上的崩潰之後,梵高於1890年在奧維爾自殺。他對野獸派及德國的表現主義有巨大影響。

梵高一生為人敏感而易怒,聰敏過人,在生前他在許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其個人生活不幸而且艱辛,可他卻隨時都有獻身給別人的愛、友誼和對藝術的熱情。在比利時作傳教士期間,他目睹窮人的艱難生活,決定以最大的熱情幫助那些煤礦工人,他義務收容那些受重傷而垂死的礦工,希望以撫慰之詞和自我犧牲精神幫助弱者博斗,不過,他只幹了6個月就被解僱,原因是他對工作過分熱情。

在短短的37年人生中,梵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時期貢獻給了藝術。他早期畫作愛用荷蘭傳畫的褐色調,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熱情使他拋棄荷蘭畫派的暗淡和沉寂,並迅速遠離印象派———印象派對外部世界瞬間真實性的追求和他充滿主體意識的精神狀態相去甚遠。他不是以線條而是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

他摒棄了一切後天習得的知識,
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
甚至忘記他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中,
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
他陶醉於其中,物我兩忘。
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他用全部身心,
擁抱一切。

梵高很晚才作為一位極具個性化的畫家而嶄露頭角,距他去世時只有八年。

梵高在油畫上創造力最旺盛的階段,也還製作了大量的版畫作品,其與眾不同的材料和技巧,決不亞於他的油畫。他幾乎沒有受過什麼正規的繪畫訓練。為弄到畫布、油彩和畫具而日復一日地奔波勞碌,精神上也不斷處於矛盾的狀態,為追求藝術的完美而承受著壓力,這些即使不是他後來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給他的生活悲劇埋下了種子。
梵高從來沒有放棄他的信念:藝術應當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

梵高自殺年僅三十七歲,作為一位藝術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於想像力的繪畫贏得了評論界的贊揚。

梵高死後不出幾年,一些畫家就開始模仿他的畫法,為了表現強烈的感情,可以不對現實作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作表現主義,並且證明是現代繪畫中一種歷久不衰的傾向。

梵高著意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也就是說,他要表現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為同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類,他說:"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我在色彩的運用上更為隨心所欲。"其實,不僅是色彩,連透視、形體和比例也都變了形,以此來表現與世界之間的一種極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實的關系。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藝術家,這也是自稱表現派的藝術家們共有的特性。梵高在談到他的創作時,對這種感情是這樣總結的:"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於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系……".

梵高簡歷

1853年
3月30日出生於荷蘭北部布拉班特省的格羅渥特-松特丹,是牧師的長子。

1857年
弟弟西奧出生。

1869年
在古庇畫行海牙分店就職。(16歲)

1873年
轉到倫敦分店,向旅館的羅瓦伊埃家的女兒求婚,遭到拒絕(20歲)

1875年
轉到巴黎分店。

1876年
遭古庇畫行解僱,因而前往英國的拉拇斯卡托,在寄宿學校服務。

1877年
在德而特雷希特的畫店當助理。(24歲)

1878年
回艾登。在布魯塞爾的傳教士培養學校學習三個月。以後在沒有領到許可證的情況下,於波瑞納吉的煤礦區開始傳教活動。

1879年
由布魯塞爾傳教本部解除傳教士職務。(26歲)

1880年
下決心當畫家。

1881年
回到艾登向表姐凱求婚,遭到拒絕。

1882年
遇到妓女西嫣,在海牙同居(29歲)

1883年
離開西嫣去德倫特。

1885年
父親去世,到安特衛普。(32歲)

1886年
進入美術學院學習,但與老師對立,一個月後退學,展轉到巴黎,住在弟弟西奧的公寓,結識了羅特列克、貝納、畢沙羅、高更等畫家。

1888年
2月赴法國南部的阿而旅居。租賃<黃屋>,10月高更來訪。12月發生<割耳事件>,高更離去,梵高被送進醫院。(35歲)

1889年
4月西奧結婚。5月梵高住進聖雷米精神醫院。

1890年
5月在奧維爾的迦賽醫院生處就醫。7月企圖用手槍自殺。2日後去世。(37歲)

燃燒的靈魂

三十七歲的梵高長眠於奧維爾.舒爾,奧文斯尚未成熟的麥田裡。這位以燃燒般的熱情從事繪畫的巨匠,究竟喜愛什麼,祈求什麼?

為愛徘徊的梵高靈魂
梵高是牧師夫婦的長子,出生於荷蘭的松丹特,是一個固執而寡言的孩子。他每天都帶著弟弟西奧出門觀察大自然,是個特別熱愛自然、性情溫和的小孩。相差四歲的弟弟西奧對梵高來說,是少數能理解他的人之一,也是他最愛的親人。

十六歲的梵高與學業無緣,毅然走入社會,先後做過畫商、教師和傳教士,但是他的感情生活卻過於單純、幼稚,處事也過於認真、執著,以致無法被他人所接受。梵高滿腔的熱情不僅放在工作上,而且還傾注於他所愛的女性和朋友身上。梵高向表姐凱求婚遭到拒絕,但對她的思念依然難斷。當慾望不能滿足時,他那無處投放的熱情,終究燒炙在自己身上。

梵谷二十九歲時在海牙學習繪畫,有一天,遇見在街頭角落低頭不語的妓女西嫣。梵高與西嫣共同生活之後,為了使她能維持生活,甚至下決心,為了真正拯救西嫣而想與她結婚。這種牽強的戀愛,終於遭到西奧的反對。但是,真正使梵高絕望的是西嫣仍在暗地裡做妓女。至此不得不宣告結束。梵高傾注了燃燒的愛情,可是他越愛,卻越與摪當疏遠。苦惱與無處投放的熱情,促使梵高埋頭於繪畫世界……

梵高透過從事畫商的西奧引見而前往巴黎,結識了莫內、雷諾瓦、畢沙羅等印象派畫家,其中高更是梵高最尊敬的畫家。一八八八年,梵高與高更在法國南部的阿而開始共同生活。但是,由於兩人性格的不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高更便離開了阿而。對未來充滿絕望的梵高,等到的只是對他百般折磨的精神病發作。住進聖雷米精神病院治療的梵高,能夠依靠的只剩下弟弟西奧一人了。他為了弟弟而決心活下來。如果沒有這種與弟弟的相依之情,精神病發作的恐怖早就把他壓垮了。不間斷地與西奧相互通信,成為梵高的精神支柱。然而有一天,沒有領到薪水的西奧因為不方便給梵高匯款,無意中發了牢騷,對梵谷來說,卻是難以承受的犀利言辭,甚至因此而間斷兄弟倆之間的聯系。

永遠相依的梵高兄弟之墓
梵高走進麥穗搖擺的麥田深處,將槍彈打入腹部,子彈並沒有擊中要害,但身體虛弱的梵高卻拒絕接受治療。在西奧的看護中,梵高安靜地離開了人世。西奧深愛著梵高這位兄長,在梵高葬禮舉行之後不久,西奧也患上與梵高同樣的精神病,追隨哥哥離開了人世。梵高兄弟兩人,如今在那美麗的奧維爾麥田裡永遠相依,與世長存。

❸ 閱讀梵高傳,做20條摘抄,寫一篇讀後感,不少於八百字

讀後感:讀了《梵高傳》有感
讀了《梵高傳》有感梵高,其實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是因為他的油畫在拍賣行以天價成交。你問他們最喜歡哪一個畫家,他們總是說梵高啊!但你可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看了這本書後,我既憤怒又感動。感動於梵高與弟弟的親情,疼痛著他們的疼痛;憤怒於人們對一個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憤怒於那個不公的社會,憤怒於那些最底層人民的苦難。梵高一生清貧,但他不在乎,一心作畫。梵高對畫畫簡直著了迷,他太熱愛大自然了,他熱愛嬌嫩的玫瑰色花朵和紫羅蘭色的天空、熱愛翠綠草地和淡青色的風!他對萬物充滿了熱愛……梵高做事十分認真,全力以赴地畫畫,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到繪畫中。我呢?在生活中我是一個做事馬虎的人,就是因為馬虎,我曾多次與滿分擦肩而過,記得有一次英語考試,比較簡單,我幾乎都會做。發試卷時,同學們都考得不錯,唯獨我,只考了90分。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粗心,竟然忘記寫一題十分簡單的題目。唉!.這件事使我剛剛樹立起的信心,被一盆冷水澆滅了。這粗心不是別人強加在我身上的,而是自己日久天長、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我在課間寫作業,十分不認真。要麼一邊講話一邊寫作業,要麼就是一邊管閑事一邊寫作業。所以我常常寫錯字。有一次我把吞字寫成了舌字,老師一怒之下,狠狠地扣了一分,讓我悲痛欲絕呀!因為當時整章試卷只錯了這一題。我寧願錯在別的地方,也不要錯在這么一個小小的字上。馬克?吐溫說過這樣的話:「沒有人能夠將壞習慣扔出窗外,但可以把它步步趕下樓梯。」在這個寒假,我決定痛改前非,一定要把這個壞毛病改掉。我找了一個十分安靜的地方,獨自寫作業,不再關心外面的一切,就像個隱世高人。做完作業後,我一定要檢查,正確率比平時高了很多。看來,只要專心致志,不受外界事物干擾,就能不粗心。改掉粗心這個毛病給我帶來了很多好處。請讓我們記住這位偉人_梵高。
讀了《梵高傳》有感
讀了《梵高傳》有感寒假裡我5天就讀完了梵高傳,卻不知從何寫起。整本書的基調和梵高的畫一樣,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黃色與金色,那是大地與太陽的顏色,讓人感覺溫暖與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個人生卻是波濤洶涌的墨藍色,在冰冷中沉浮。先是遭受失戀的打擊,梵高的愛認真、執拗、非常具有爆發力,甚至不顧一切。為了見到心愛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飢餓與疲勞,徒步幾晝夜只為遠遠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視「□」的罪孽,將手心放在燭火之上以示堅決。可是飛蛾撲火,這樣的愛情終將化為灰燼,而文森特一生都無幸得到自己的愛情。接著是事業的挫折,明知不喜歡不合適,梵高一開始也曾很努力的成為一名牧師,只可惜身處人間地獄似的礦地,看著采礦人家的痛苦、掙扎和死亡,他雖盡其所能的行施佈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騙,信仰與上帝並沒有帶來救贖,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會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與批判,這讓他情何以堪,最後連自己都迷失了。幸好在絕望之時,他找到了一生的事業與追求_繪畫。在繪畫中,梵高認識到,所有的痛苦都是為了做鋪墊,所有的不幸都是靈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當做觀察生活的放大鏡,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摯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兒是「醜陋」的,礦工、農婦、郵差、妓女等等,那些個皮膚粗糙,身形佝僂,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殘喘之人,梵高將之捕捉到了畫中,並沒有同情與修飾,也沒有虛偽的傷痛與呻吟,梵高只是一個記錄者,用最深刻的筆觸,最真誠的顏色將他們記錄下來_這就是生活的真實一面,沒有雕欄玉棟,沒有寶馬香車,大多數有的只是辛苦勞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燈光下吃著土豆的人。由於起步較晚,梵高開始拚命拚命的沖刺,他不停得畫不停的畫。為了某一處風景,他可以在海邊坐上一天,任憑風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曬到紅斑禿頂。那群鴉亂飛的麥田,紅葉斑駁的森林,星月流動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歸,日曬雨淋,忍飢挨餓的困頓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繪畫天才,而是一個努力的天才,他不僅僅將繪畫當成一項事業,而是生命。每一幅畫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畫一幅畫他的生命也隨之縮短。吃飯、睡覺、生活都是為了延續繪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義只是繪畫,即使是愛情、友誼對於梵高而言,也就是給畫添上了不一般的亮點。最後繪畫完成了,身體機能雖然在運轉,生命的意義結束了,梵高用一顆子彈結束自己短暫卻完整的一生。梵高是孤獨而任性的,他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時間都在孤軍奮戰,可是藝術本來就需要耐得住寂寞,況且在梵高的背後還有那個無限包容他的弟弟迪奧。總覺得迪奧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奧的支持_精神上與物質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沒有理由這樣不計報酬的幫助兄長,每個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據的時候,也不間斷,這是怎樣一個負擔啊。但是迪奧一點沒有抱怨,沒有懷疑,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創作就是他的創作!他們對於藝術都有夢想,梵高不顧一切的去追求藝術,迪奧就不顧一切為他創造條件,如果說繪畫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奧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奧的精神也崩潰了,不久之後離開了人世。迪奧之於梵高,不僅僅是兄弟,更是知己。《渴望生活_梵高傳》是美國傳記小說之父在二十六歲時寫的,讀起來其實很像小說,不過二十六歲這個年紀,對於梵高這樣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歡一本傳記,都是赤裸裸的贊美與崇拜(中國的偉人傳記都是這樣),也不喜歡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當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與化身,那傳記便不再對別人的紀實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發泄了。很高興《梵高傳》沒有讓我看到這樣虛假的東西。一本好書,看了讓人思考。我沒有梵高的覺悟,當然也絕不會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夠學到那麼一點點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夠離夢想近一些呢?啊,梵高!她們貧苦,或許還不幸,但是痛苦使她們獲得了靈魂。

好詞好句:
上帝是不存在的,事情就是那麼簡單——沒有什麼上帝,唯有一片渾噩——悲慘、苦難、殘酷、煎熬、黑暗和無盡頭的渾噩。

我們內在的思想常常外露出來嗎?也許在我們的靈魂中有一團熱火,但沒有人用它使自己暖和起來。過路人僅僅看到煙囪里冒出一點煙,照舊走自己的路。你瞧,該怎麼辦呢?一個人不能守護著這團內在的火,心懷這個刺激物,耐心地等待某個人走來坐在它旁邊的時刻到來嗎?

我將盡力而為,但我一點不輕視平凡,就其純粹的意義來說,輕視平凡的東西,就一定無法超越這個起點。

你永遠不會認識愛情,因為它不能生存,即使你的肌膚能夠忍住火燒的痛苦之嚴酷考驗,它也不能生存!」

一陣無聲的悲傷巨濤湧上他的喉嚨。他舉起左手捂住嘴,壓住阿姆斯特丹和整個世界也許永遠不會知道他已經受到判決和被認為一錢不值的喊聲。他的嘴唇嘗到了事與願違的慘苦的、慘苦的幻滅。

不論畫人物還是風景,他希望表現的不是感傷,而是嚴肅的悲痛。

「普通人的頭腦是依二元性來思考的:光和影、甜和酸、善和惡。那種二元性在大自然中是不存在的。世界上既沒有善,也沒有惡,只有存在和實踐。當我們描繪一個行動的時候,我們就是在描繪生活;當我們給那個行動命名——如邪惡或建狠——的時候,我們就進入了主觀偏見的領域。

首先,我們認為一切的真實都是美好的,不論它的面貌會顯得多麼可怕。大自然的一切,我們全盤接受,一點不漏。我們相信,在粗糙的真實中,比在巧妙的謊話中,有更多的美;在下層社會中,比在全巴黎的沙龍中,有更多的詩意。我們認為痛苦是好的,因為它在人的全部感情中,是最深刻的。我們認為性是美的,甚至即使是由妓女和龜鴇所表演的。我們把個性放在丑惡之上,把痛苦放在可愛之上,把窮困的現實放在法蘭西的全部財富之上。我們全盤接受生活,不作道德上的裁判。

「我的畫家的手指長得馴服了,」他想,「即使我的軀殼漸漸碎裂。」

「你並不醜,文森特。你是美的。你自己在糟蹋和折磨了包裹著你靈魂的可憐軀體,但是你無法傷害你的靈魂。我愛的正是你的靈魂。當你用熱忱的勞動摧殘你自己的時候,靈魂將繼續生存……沒有盡頭,我就為這愛你。」

❹ 梵高生前窮困潦倒過得十分不如意,他的這些經歷給他創作帶來了哪些靈感

梵高的經歷給了他一定靈感,但這並不是主要的,梵高對色彩生命力的表現完全是天生的,這是天才的表現,即使沒有苦難的生活,他也是獨一無二的大師。

梵高是西方藝術史上永遠的孩子,他的藝術生命雖然短暫,卻璀璨。在他短短十年的繪畫創作生涯中,留給世人的藝術遺產不僅僅是浩瀚的星空、一望無際的麥田和永遠向陽、生機勃勃的向日葵,還有他對藝術的執著、熱情,以及瘋狂的愛。

文森特·威廉·梵高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即他27歲至37歲期間,他創作了兩千餘幅作品,也開創了他獨特的表現主義的個人畫風,以此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的藝術發展,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

梵高如同孩子般天真、執著,如同蛾子般熱情、瘋狂地撲向燦爛的火焰。他不再是一個歷史的偶然,由於已成過去式,所以他與他的作品定格在了那裡,成了必然。只有我們後代還存於世的人的對其解讀和認識才是變化的、偶然性的,也可以說,我們必須進入梵高人生與其作品全新的意涵與超越時空價值的存在與可能,我們才具備那樣的「無限性」。那麼這樣看來,後世的不斷解讀與挖掘就十分具有意義與價值了。

無論繪畫還是音樂,藝術的永恆如同夜空中的燭光,照亮著過去,照亮著現在,也照亮著後來人。

❺ 《梵高傳》觀後感 2000字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也是他那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是歐文斯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在傳記中中,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這個荷蘭畫家因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後開槍身亡。這本書看過很久了,它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梵高是個為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奧則是在他背後默默支撐他的另一個偉大的人,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因為梵高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奧定期給生活窘迫的梵高匯錢,讓他能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繼續創作。梵高則不斷地寫信給弟弟,告訴他自己創作的過程,對生活的信心和絕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出生+繪畫+死亡,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雖然他也曾追求過愛情,卻從未獲得。當他為愛情把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方,以此表白時,我感動得無意言語。無疑他的愛是瘋狂的,可惜沒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時間,更加沒有愛情可言。在絕望中無以回歸的梵高,最終選擇了以絕望的方式離開自己。 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裡,梵高是一個另類。他的畫有點類似兒童的創作,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醉心於風景,植物和貧苦大眾的描繪。鳶尾花,向日葵,星空,麥田,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著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它們是凄艷的生命。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深紅,銘黃,碇藍,艷紫,蒼綠。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無法稀釋和抹勻,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著無限嚮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為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為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危險天空下的麥田。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 但梵高發現,生命的疼痛滋長於他自己挖掘的傷口。於是,他在陽光充沛的田野上,對著自己的身體開了一槍,沒打中心臟,然後掩著傷口回到家裡,當天晚上,梵谷叼著煙斗一言不發.第二天,梵谷還與來看它的提奧談起他對藝術的見解.到了晚上,他開始虛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時30分,梵谷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奧的懷里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37歲.他的遺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讓人感覺到他的內心深處那久久的痛苦和絕望。 梵高死後六個月,弟弟提奧在對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帶著無限悲痛離開了人世。他被人們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奧維爾墓園。墓園很簡單,兄弟兩的墓碑也很簡單,上面分別寫著:文森特.梵高與文森特提奧. 也許梵高早就意識到:破碎會帶來快樂。可以讓自己不再絕望,於是他選擇了離開……

❻ 梵高 【向日葵】 觀後感

說起來,我對向日葵這種植物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梵高那滿紙金黃。金黃的花瓣,金黃的花心,金黃的花瓶,連桌面都是金黃,不知這本當燦爛眩目的色彩,為何竟給了人一種不安,讓人感到無端躁動。

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幅畫是在初中的美術課本上,本是不經意的翻看新學期的課本,卻乍見一片金色;一眼望去,吃了一驚,只覺得那金黃中充滿頑強與憤怒,讓人實在無法忘卻。類似的感覺就是聽到貝氏的《命運交響曲》,一樣的激動,一樣的感性,一樣的壓抑,一樣的爆發,一樣的情緒化,一樣的令人難以忘記。

當時看到這幅畫的心情,只能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正處在逆反期的我,感覺被世界都拋棄的少年,身上滿是與那向日葵相同的味道。痛恨這卑污的生活,世界卻聽不到吶喊的聲音。懷疑世界的同時,否定著自我,反抗命運的同時,也喪失著純真。散發著唐吉坷德般的鬥志,卻有著維特式的脆弱。看到那滿紙的金黃,滿紙的憤怒不安,滿紙的堅強倔強,只覺得,這就是我,這就是那個孤獨、悲哀、不屈的少年。

梵高的向日葵,震撼了當年那個只有十三歲的少年。少年不知道它背後的故事,不知道梵高曾畫了數幅《向日葵》,更不知道梵高凄苦困頓的一生,卻從那零落的金黃中,那陰郁的深橘黃中,那寥寥的綠色中,看到了自我,看到了人生,看到了命運,看到了世界。

人們在欣賞一幅畫作的時候,往往喜歡探究畫家當時的歷史環境、心態和境況。於是,當人們凝視那金黃色的花瓣,也許會看到梵高那憤怒的頭發、充滿憂慮與不安的雙眸,與他凄慘的一生。然而,一幅藝術品之所以有足以持續百年千年的藝術生命,最主要的,恐怕不是它背後隱藏的那個世界,而更多的是它本身所具備的「靈魂」,與表現出來的那種「品格」。一內一外,構成了立體的藝術,完整的藝術,純粹的藝術。這靈魂與品格,才是真正吸引人、感動人、影響人的藝術品的本質吧。

有人說梵高是天才,也有人說他是瘋子;有人說他只賣出一幅畫的一生很悲哀,也有人說死後成名的他一輩子很值得;有人說梵高為藝術而存在,也有人說藝術因為梵高而倍加輝煌。無論說什麼,梵高都再也聽不到,留下的,只有那一團團讓人深深震撼的色彩,一支支頑強矗立的向日葵而已。

忽然記起某個滿是螢火蟲的夏夜,就著星光與月輝,和著夏蟲鳴唱,躺在院子中席子上的少年,課本打開來,蓋在臉上。漆黑的短發,漸漸濕潤,那臉上晶瑩透明得水珠,分不清是深夜的寒露,還是滾燙的淚水。

感謝梵高。

給滿意吧

❼ 文森特·梵高給我們的啟示

為理想的實現要有不不顧一切的精神和信念,更要耐得住寂寞和忍受世人的誤解,從畫家身上我們也得到某種啟示,一個人的真正價值是不能用世俗的眼光來衡量的,那些看似平常或另類,不被理解或孤軍奮戰的具有特殊潛質和個性的人才是世間的真正瑰寶——哪怕是在身後

❽ 對梵高的一生的感悟

大學時,讀了梵高傳記《渴望生活》,美國佬歐文斯通1939年寫的。那時候,梵高在五角場的大學生中間沒多少名氣,書寫得也不嚴謹,與其說是傳記,毋寧說是小說。但青春期的我仍讀得熱血澎拜,寫了一篇《梵高百年祭》發在校報上,蕭思健學長讀到,特地鼓勵我,象寬厚的兄長一樣,至今記得他溫暖的笑容,拍我肩膀的肉嘟嘟的手。

後來我離開學校,跑到外面世界上,學習賺錢。起初,在功名利祿的道路上一帆風順,志得意滿,覺得自己就是天才,於是無知者無畏,傾囊而出創業,我很快就嘗到了失敗的苦酒,在人生的谷底一呆就是很多年,少年時的同學早已肥馬輕裘,每次聚會都有雲泥之感。我像梵高一樣,時而自我激勵,時而又心灰意冷,懷疑生活是否真的值得一過。

有一年,梵高的畫在國外拍賣出天文數字,在上海就火了。他家鄉的美術館來上海開梵高畫展,我向老闆請了假去附庸風雅。到了現場,才發現所有的畫,都是復制印刷品,荷蘭人真是小氣到家,還鄭重其事地把復製品封在玻璃後面。那些荷蘭來的博物館工作人員,臉紅撲撲的,跟我們南匯人很像,他們來自梵高老家附近,在荷蘭也屬於鄉巴佬。梵高因為笨拙粗野的鄉下人長相被世故的布魯塞爾人、時髦的巴黎人和排外的普羅旺斯人嫌棄了一輩子。然而,他聲名大噪之後,許多人紛紛跳出來像經營自己的事業一樣,百般證明自己家裡人曾經與梵高關系親密。

我困惑不解。而讓我更困惑的是:為什麼梵高要自殺?他不是如傳記所說十分「渴望生活」嗎?究竟是什麼能把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逼進死亡的深谷?僅僅是被診斷為癲癇的家族遺傳病嗎?

2.小紅也走了

覺得自己功成名就的某年,我在雲南度假,跟我喜歡的同學朋友在一起。那晚觥籌交錯,等看到錯過母親打來的好幾個電話,預感有壞事,打回去,母親說:小紅沒了。我呆若木雞,問了幾句,更加失魂落魄。

小紅是和我一起長大的隔壁家女孩。我們那一代,在黃路那地方,要逃離農村,唯一的出路是讀大學。小紅讀書不好,早早就嫁人生子。過了幾年,她離了婚帶孩子回到娘家,出路全無,外面指指點點,她最終還是想不開,喝農葯尋死。送到醫院洗胃,活轉來,想不到毒性太大,在醫院里躺了一天,還是走了。小紅的大哥在她清醒過來的時候,問她後悔不,她說不出話來,留著淚點頭。

小紅去世後,周圍的人繼續看不起她,說她一生是個失敗。那些人,都是周邊善良的鄉鄰,但是如鍾書先生所說,「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就像飯里的砂礫或者出骨魚片里未凈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鄉鄰的議論,給了我第二重創傷。後來我和朱長超老師在黃路捐贈一個圖書館,也是人言籍籍,說什麼的都有,我只好鄭重地告訴我家老頭,不要再通知我別人的意見了。

❾ 梵高《畫與人生》觀後感300字急求!!!!

作為一部貨真價實的文藝片加傳記,別懷疑,它一定有那麼點晦澀難懂的氣質,通俗點來說——藝術家的氣質。
在正式寫影評之前,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羅列一下梵高自畢業以後的生活地點和狀況,雖然這看上有那麼點湊字數的嫌疑。梵高的一生幾乎只有短短十年,我不是指他活了多少年,而是他找到自己熱愛的位置的時間。
藝術公司-對宗教的熱愛-繪畫-離家(海牙)-荷蘭農村-回家-巴黎(浮世繪)-苦艾(關系緊張)-普羅旺斯(高跟)-自殘(割下右耳)-精神病院-歐韋-巴黎-自殺。
現在重新再看,是否會和我得出一樣的結論:梵高的一生幾乎就是在跌沛流離中度過,他思想的轉變相當快。影片的第一幕是梵高在監獄中的自述,可是對於這樣純凈的眼眸只會相信他的天才頭腦,幾乎完全忽視他的瘋狂。
故事一自敘的方式展開,來自於各方面的評論以及信件都對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有了評價。他最初在繪畫中喜愛運用素描以及灰色,他認為這是美的象徵,卻在最後留下的畫作以色彩鮮艷著稱。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對美的定義——從灰白到色彩、從鄉村到城市、從群體到個人、從記憶到靜物,他絕對沒有我們所謂的耐心,但他的天分給予了他這樣做的權利。試問,僅僅十年的創作便已舉世聞名,這不是天才又是什麼?
在梵高的繪畫人生,弟弟Theo給予了他最重要的幫助,在世期間,梵高沒有賣出過任何一幅繪畫作品,生活幾乎全部是由弟弟資助,可以說,若是沒有Theo,繪畫界也許就會少了這樣一位大師。許多畫作Theo都是第一見證人,包括舉世聞名的《星空》。在梵高的一生中,他畫了許多植物,而星空卻彷彿旋轉進入靈魂一般,蔚藍的天空扭轉與群山相互呼應,反映著不可思議的美。
梵高的短暫的一生都沒有伴侶陪伴,只有兩位情人,第一位也僅僅只是梵高的臆想。他在回家時,瘋狂愛上了自己的表嫂,並在此時說出了一句近乎可以概括梵高一生的句子——愛了就是愛了。這不僅是他對於愛情的態度,也是對於繪畫的態度。第二位是在治療梅毒時遇見的妓女,他把她接到家中,幫她照料生活並且作為模特,而這時他有創作出許多珍品。
影片進入尾聲,發展至梵高的精神問題階段,當他被帶入監獄被迫治療時,那一雙清澈的眼睛又一次出現了,依然的純粹。在進入精神病院後,他壓抑的沉默。
在一年的治療後,離開時他帶著絕望,最終在一篇麥穗中飲彈自殺。也許,對於梵高,這是最好的結局。
引用電影中的一句話「畫家都是要在死後畫作才會被人熟知。」這是天才的孤寂和內心。
六個月後,Theo死於梅毒,葬與梵高旁。
希望我的回答能及時的幫到你

❿ 急求《優雅的姿態 可可·香奈兒的傳奇人生》和《梵高生活》讀後感2篇,800字!!

記得上中學時,學校門口的文具店裡,會賣一種小小的、半本書大的明信片畫冊。在那個沒有版權的時代,梵高和他的人物、靜物其實很早就走入了許多人的青春期。如《星月夜》,我們互相贈送閱讀,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少年時的節日。後來讀《親愛的提奧》時,梵高喃喃自語的箴言才令人忽然覺得,藝術家的內心生活與俗眾樸素的對於美的領會相距甚遠。梵高說:「在我們的心靈里,也許有團大火,但從來沒有任何人走近這團火,以使自己得到溫暖;過路人只看見從煙囪冒出的一點煙,便從旁走過,繼續走自己的路。依你看,該怎麼辦呢?」

在讀《梵高生活》時,豐子愷細膩、同情的筆觸有如一個遙遠的知心人一般沁人心脾。他似乎是努力抑制著對於梵高不屈從於俗世價值的品德的熱愛,將梵高呈現為一個介入生活、熱愛勞工階層、熱愛自然的天才畫家。書中不止一次寫到「他的性質」,其實「性質」二字頗帶有「性情」、「本質」、「天性」的舊時意蘊,像對藝術品的珍賞。

豐子愷本人也是讀者們熟悉的藝術家與教育家。1929年,上海世界書局編撰出版這本書時,命名為《谷訶(梵高)生活》。時隔八十餘年,豐子愷的女兒豐一吟為本書題名,如藝術的跨海傳承、隔空慰藉。書中還輯錄了多幅梵高名畫,由一個藝術人望向另一個藝術人的目光,有如在美的鏡像中悄然輝映。

《梵高生活》中寫道:「古來藝術家有兩種類型:其一,純粹是一個『藝術家』或『技術家』。我們鑒賞他的藝術的時候,只要看他的作品,不必曉得他的人格如何與生活如何。其二,不僅是一個藝術家或技術家而是一個『人』……前者是印象派畫家莫奈,後者便是後期印象派畫家梵高。」可以說,梵高為藝術而生的短暫一生,暗含著藝術起源於生活,又與藝術家生命不斷沖突的必然,是多重復雜世相的隱喻。

藝術家用熱血所染成的「人生記錄」,在豐子愷筆下的梵高看來,得因於「生活是作品的說明文」。梵高努力從苦難者身上汲取養分,決心從繪畫上發表這一點悲哀。他的成長與許多人一起分享著磨折,如他的父親、弟弟提奧與好友高更。當讀者們疼惜他的孤傲與不俗,其實也能從《梵高生活》中看到他的親人們對藝術家生命的珍愛與支持。

當梵高的作品以更為通俗的方式走入尋常百姓家,人們是否還記得他心靈中的那團炙火。還是越來越多人如冷眼荒煙般的路過,將自己全部的生命才華投注於如火如荼的物質世界。在這個逸樂時代中,藝術家的私生活就是公眾的逸樂生活,所有的創作都淪為資本主義化的產品,人們在高度自覺地讓渡一切不可標的的藝術創造時,誰還記得梵高生前大膽地痛罵:「商賣是圖利。圖利是上品的盜竊!」

梵高直到27歲時,才開始大量畫畫。37歲自殺,留下了2000餘幅傑作。他的一生屢遭挫折。當人們一代又一代流傳他瘋癲割耳的怪異行徑時,或許從豐子愷的文字中可以體會到藝術家游離於日常與真理之間的掙扎。

《梵高生活》中寫到梵高父親臨終前對他說的最後的話:「我覺得死比生容易。死雖然苦,但生比死更苦。」無論對於平凡人、或是敏感的藝術家而言,生的苦楚如鮮血一樣象徵著傷口與疼痛。梵高深陷於精神疾病的過程中,他眼底所目及的苦難蒼穹,與麻木不仁、屈從於世的人們顯得那麼不同。「燦然的青玉與藍玉嵌成的天空,地獄一般的熱灼而腐爛的天空,熔金噴出一般的天空,其中懸著火輪一般的旭日。」梵高離世那一年的《法國水星》雜志創刊號上如是贊美他。

他就是那輪「團火」,照亮這個充滿了黑幕的時代。

閱讀全文

與梵高人生電影觀後感5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龍電影尖峰時刻有多火 瀏覽:804
2017年電影建黨偉業 瀏覽:562
原聲歐美電影 瀏覽:939
七彩電影城地址 瀏覽:364
電影風雲背景音樂插曲 瀏覽:824
電影解說恐怖片第一名 瀏覽:745
深水吃人的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89
搶花炮電影觀後感 瀏覽:148
表弟2016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434
春節檔翻拍電影有哪些 瀏覽:337
女生格鬥動作電影 瀏覽:94
1314視頻在線土豆電影網 瀏覽:950
虐妻電影網盤 瀏覽:130
法國烏鴉電影 瀏覽:658
歐美三連踢的叫什麼電影 瀏覽:107
美國電影成本版 瀏覽:671
國外中東電影 瀏覽:7
3高清電影網 瀏覽:760
反潛戰電影推薦 瀏覽:901
韓國電影毒死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