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聽懂英語電影 我認識單詞量少,大概只有一千左右,怎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語聽力呢
要提高英語聽力,我個人認為看英文電影是最沒有效果的一種方法,因為你很容易關注電影的情節,而忘記英語本身了。聽力分精聽和泛聽兩種。前者,找一篇生詞不是很多的聽力材料,反復聽,爭取把每個單詞都寫下來,包括標點符號。這樣聯系會很累,建議時間不要太長,但一定堅持,我就是這樣訓練自己的。VOA Special English 有很多這樣的材料。後者,主要訓練你對一段聽力材料的重點的把握,聽一些句子,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來;並且對一些重要詞彙單詞發音的熟練程度,要做到一聽到就能反映它的中文意思。精聽和泛聽結合練,應該效果好。注意聽力很消耗精力,每次時間不要太超過半小時,但每天要堅持聽。
⑵ 我們怎樣看電影:影片的感知與認知心理學簡
任何涉及觀影活動的理論都必須以感知與認知的一般理論為基礎。這就是探討心理活動的構成理論(Consturctivist Theory):它是自Helmholtz已降,1960年代以來,感知與認知心理學的主流。根據構成主義的解釋,
感知與思考是一種主動的、目的取向的過程
。Karl Popper稱之為心靈的「探照燈」(search light)。感覺的刺激本身並不能決定知覺,因為刺激是模糊而不完整的。
生物體乃是根據非意識的推論而構成知覺的判斷。
推論的形成是構成心理學的中心概念。有些情況下,推論主要是「由下而上」(From the bottom up)進行的,結論的確立根據的是感覺的輸入,色彩的感知就是一個恰當的例子。有些過程,如熟面孔的辨識,則是「由上而下」(from the top down)進行的。
感覺資料的整理工作主要是由預期、背景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其它認知作用所決定。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處理之所以是推論的,在於感知的「結論」是以資料、內在理路或先驗知識形成的「前提」為基礎所歸納出來的。
在構成理論中,感知與認知是密不可分的。簡單說來,
典型的感知活動是根據提示,來認定三度空間的世界。感知成為一種主動的假設-檢驗的過程。生物體會從環境中獲取資料,而感知則具有先發的能力,多多少少會去捕捉預期中的事物。
貢布里希說:Groping comes before grasping,or seeking before seeing。生物體先偵查環境中的資料,再由感知的假設檢驗之。假設不是被確認,就是被推翻,再代之以新的假設。由下而上的感知過程,比如觀看移動的物體,是以快速、無意識的方式運作的,但仍然類似於其它的推論過程。由上而下的過程則明顯依據前提、預期和假設為之。當我們在人群中尋找朋友,找到的可能性因為環境的熟悉程度和過去的經驗而增加。認知過程則經由對情境與過去經驗的可能性評估,協助感知假設的修正。典型的認知活動,如事物的分類和記憶,皆依賴於推論的過程。
無論我們稱之為感知與認知的所有活動,都有一群經過組織的知識在其中主導著我們做出假設,我們可以將之稱之為「圖式」或「圖模」(schemata)。鳥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是視覺認知的圖模,對一個完整文句的概念則可作為理解談話內容的圖模。圖模的種類包括:原型式的(Prototype,如鳥的形象)、樣板式的(template,如文檔系統)、步驟式的(proceral pattern,一種熟練的行為,例如學習如何騎自行車)。
構成理論的動態本質,使其具有高度吸引力,實際的感知者會憑籍其認為最有可能的感知來假設。感知經驗就像所有的推論一樣,都會有風險,必須經得起新環境和新圖模的挑戰。感知假設在一段時間後,會被確認或推翻;如有需要,生物體也會改變假設或圖模。這種感知-認知活動的循環,解釋了知覺基本上具有不斷進行的、修正的性質。該理論也解釋了何以感知通常是熟練得、學習的活動;因為個人的知覺能力會隨著圖模的擴大、情境的改變及新資料的加入而逐漸變得細致而富於彈性。
視覺可作為構成心理學理論的經典示例。若就純粹的感覺經驗而言,視覺是印象的炫目震動。眼睛以快速而短暫的運動(即saccades),做每秒數次的定像,它會轉動以配合頭部與身體的運動,並且會不由自主地顫動;而我們所接受的視覺信息卻都是片面的。但是,我們不會感覺視覺對象的閃動或模糊,我們所見到的,是一個穩定的世界、流暢的運動和固定形態的光影。視覺系統的組構是以不自主的、立即的方式進行推演,因此,可以說,觀看是一個「由下而上」的過程。在三度空間構成的一列物體會「立即」進入眼簾,想要不見也難。這種自動的建構也會受到圖模的影響,圖模根據相繼而來的視覺資料來檢驗假設。Julian Hochberg認為,由於只有眼球能見細節,圖模便主導眼球的快速移動朝向最豐富的所在望去,看的動作因而是以有目的的方式發掘環境。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時時對照著主控的「認知地圖」,連續的觀看則組成了我們的視覺世界。認知地圖讓我們忽略眼睛的生理性顫動,只將最重要的部分帶入視覺;圖模則對接下來所見事物形成假設。因此,
眼見並非被動的接受刺激,而是一種構成的活動,涉及迅速的計算、既存概念的作用,以及多重目標、預期與假設的運作。我們也可以根據聽覺進行另一個可茲比較的解釋。
至今尚未有人提出一套解釋美學活動的構成理論,然而其輪廓已經浮現。藝術作品必然是不完全的,需要觀者主動的參與,將之整合、賦予血肉。藝術作品多多少少發揮了由下而上過程的主動性;它確實會製造幻覺。但藝術也是一種由上而下的過程,觀眾有所期待,並將圖模形成的假設帶入藝術作品中,這些期待與假設來自日常生活經驗、對其它藝術作品的認識等等。藝術作品也為觀眾設下界限,感知的重要特徵與藝術作品的整體形式相互引發、互為限制。藝術作品鼓勵圖模的運用,縱使感知活動最終必須將之揚棄。
那麼,美學的感知和認知活動,與非美學的有何差異?在我們的文化中,美學活動運用的技巧並非以實用為目的。
我們在接觸藝術時,焦點不在於感知的實用結果,而會將注意力轉移至美學過程本身。在日常心靈生活中視為無意識的部分,卻被有意識地對待。圖模常被形塑、延展、超越;假設-確認的工作也因之延緩。美學活動如同所有心理活動一樣,具有深遠的影響力,藝術會強化、修正甚至攻擊正常的感知和短期認知方式。
因此,構成理論認為觀影活動是一種能動的心理過程,操控著以下種種因素:一、感知能力。
電影媒體依賴視覺活動的兩項生理缺陷。首先,視網膜無法順應光線快速的明暗變化。在
臨界「融合」(fusion)頻率
下,每秒超過50次的閃光便會產生穩定的印象。其次,當眼睛面對一連串畫面一個個地出現,會出現
表面運動(apparent movement)的現象
。(1)此效果的出現,乃因眼睛會將間歇的輸入當作是運動,只要跳動不至過大。閃光的融合與表面運動代表了自主與強制性的由下而上的過程;雖然我們知道電影只是定格畫面的頻閃呈現,但視覺卻一定能建構出連續的光影和運動。電影是一種幻覺的媒體,依賴我們做出「錯誤」的推論。再者,
影院的情境也有助於控制我們對刺激的誤測。
黑暗掩蓋了令人分心的景物,讓我們專心於影片。當觀眾適應低亮度後,閃光融合與表面運動的效果就更加有力了。
其它由下而上的過程也會影響我們的感知活動,比如觀看銀幕上的色彩。至於要透過景深的提示來建構敘述空間,則必須同時啟動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兩種過程。二、先前的知識與經驗。
我們觀看電影所憑借的圖模,來自日常生活和其它的藝術作品。基於這些圖模,我們形成假定、建立期待、確認或推翻假設。有辨識物品、了解對白乃至理解整個故事,都需要運用過去的知識。三、影片本身的內容和結構。
在敘事電影中,影片提供了資料結構——包括敘事系統和風格系統,並鼓勵觀眾進行建構故事的工作。影片呈現各種提示、形態與缺隙,讓觀眾動用圖模,測試假設。
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常常將各種因素抽離開來討論,其實三者是相互作用的。試想觀影時時間的角色:觀眾在觀看敘事電影時,其中的一個目標就是將事件以時間順序排列。先前對敘事的了解和日常生活經驗,使我們期待事件會以某種固定的順序出現,影片中的提示也會讓我們假設各事件是接續出現的。如果敘事不以時間先後呈現事件,我們就得動用一己之力,依據圖模重新安排;但這類電影得冒著讓觀眾看不懂的風險。再者,電影的觀影條件更增添了一筆限制:正常情況下,看電影不能如翻書一樣回頭再看。過河卒子般的步伐更加強了觀眾記憶力和推論過程的重要性。因此,導演若不以順序說故事,觀眾不是得重新建構故事順序,就是弄不清正在上演什麼。這也許是大部分電影避免時間跳躍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我們也看到,近幾十年來,有著復雜時間形態的影片能提供觀眾新的圖模,或吸引觀眾一看再看。電影形態式的歷史發展因而可以改變觀眾過往的經驗。
因而,不同於所有被動的觀眾理論,我們認為觀影是一種復雜甚至具技巧性的活動。看電影似乎如同騎自行車一般,不費吹灰之力,但兩者都必須經過練習。這或許是觀眾與讀者最重要的關聯。我們習慣上認為閱讀印刷品是自然而然的,然而即使語言早已學成,閱讀也是一項極度復雜的工作,需要挑選線索、消化大塊文章、決定如何抽閱文本、預先設想、理解豐富的語意。理解一幅畫的工程似乎同樣浩大。貢布里希表示,觀者必須認識媒介的局限和慣例,了解繪畫的目的、具備增補的能力,並且能夠以人生經驗與畫作相參照。以電影如此富含視覺、聽覺和語言內涵的媒介而言,若無需經由主動而且復雜的建構,的確會令人驚訝。
⑶ 惠英紅張小斐同框擁抱合影,你是從哪部電影認識惠英紅的
其實說道惠英紅,她作為香港影壇上的老戲骨,不得不說她出演的每一個角色都深入人心,在這些影視作品中,我們能看到惠英紅的付出努力,而我又是哪部電影認識惠英紅的呢?
不得不說,其實觀眾的眼光都是雪亮的,因為角色造就演員,也因為演員成就角色,這部《僵屍》就很不錯。
⑷ 如何理解電影就是我們的生活
電影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
⑸ 關於我最喜愛的電影這個電影的類型這個電影關於是什麼你怎麼看待這個電影的英
現在看電影是比較流行時尚的一種事情,很多人在觀看電影的時候,都覺得這個電影拍攝的太垃圾了,都影響了自己的世界觀,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到底有哪些電影在觀看的時候嚴重的影響到自己的世界觀呢?
⑹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電影《姜子牙》的劇情
實際上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電影《姜子牙》的劇情,劇里看起來邏輯不可自洽的元始天尊,其實是有一層自己的行為邏輯的。表面上來看,電影是在講「電車難題」即救一人和救天下人之間的抉擇,若總是為了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少數無辜之人,那總有一天犧牲的少數人會成為多數。姜子牙給出的答案是見一人救一人,問心無愧即可。而實際上這個電影更深的立意講的是善惡的決定權在誰,神能決定善惡的標准嗎?
中國神明皆以凡人香火祭祀為食,表面上看神統治三界,主宰萬物,實際上神明和人類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沒了人間敬畏和祭祀,神力必然衰退。若一國之君帶頭不信鬼神,這幫大羅金仙遲早完蛋。所以元始天尊必須要懲戒不信鬼神的紂王,重獲人間的敬仰,但是怎麼懲戒呢?直接像秒九尾一樣天降正義幹掉紂王?那恐怕會失掉民心,敬畏變成恐懼,神明成為惡鬼。所以原始天尊想了個損招,即跟狐族聯盟,要想團結一致,必須有共同的敵人,先任由妖狐做大,然後自己派出座下弟子誅妖,這時候聚攏人心,自然繼續一統三界,而且是天下人民喜極而泣,夾道歡迎王師歸來。
⑺ 求論文一篇 題目是 我是怎麼認識電影的,字數無所謂,千把就可以了
信春哥,不寫論文,幫你過
⑻ 作為葯師,我如何看待電影《我不是葯神》
作為葯師,今天懷著膜拜的心情來到電影院,看了這部叫做《我不是葯神》的電影。
它根據一個真實事件改編,講述的是白血病人為了生存代購價格低廉的仿製葯,然後引發法律制裁的故事。
很多年都未見到電影院現場有多次大規模哭泣流淚的電影了,而散場後,人們還在繼續激烈討論,現實中,和網路上,人們熱淚盈眶,都在熱議它。
作為一名葯師,我更多關注的是抗癌葯本身問題,是的,研發成本非常高,醫保經費非常有限,但這些不應該阻止我們的患癌同胞,真正能用上救命葯!
電影故事來源於現實,反映的正是社會真相:社會中的頂級上層人士,擁有良好的醫療、教育資源,就有可能免於重大疾病的威脅,因為可以購買到救命葯,而大部分中低階層勞動者,一旦重大疾病找上門來,因病致貧足以毀掉他的生活。
因為工作原因我經常參加病房查房,每當看到一些本來有搶救成功希望的患者因為無力支付醫葯費自動出院,或者本應該去重症病房的患者因為經濟原因拒絕轉科室最終導致病情加重,
我內心莫名感覺無助,設身處地想想,你我如果遇到重大疾病,又何以能全身而退?
⑼ 關於電影方面的書籍有哪些
一、《認識電影》
本書是一部涵蓋了各種戲劇性場景和不同攝影風格的場面調度「兵法大全」。《場面調度:影像的運動》(插圖修訂第2版)中介紹的各種調度案例囊括了狹窄受限空間、開闊空間與人物眾多的聚會場景。
五、《分鏡頭腿本設計教程》
《分鏡頭腿本設計教程》通過清晰的概念敘述、翔實的實例分析、完善的知識總結,傳授給讀者為各種媒體(電影、電視、動畫、互動式媒體)製作電影分鏡頭腳本的技巧。
⑽ 如何判斷一部影片是否經典
個人愚見,拋磚引玉。先定義何為「經典」,對電影喜好太主觀了,我定義的經典,是好看的,讓我看不只三遍的,放在硬碟里不捨得刪的電影。這種電影往往也是公認的好看,比如都是豆瓣影評高分的。那麼它們肯定有共性:有精彩對白。參考大話西遊。演員演技很好。有些場景的表情,結合第三條,會讓人回味無窮。參考低俗小說,整部電影都是經典。絕佳的拍攝和剪輯,二者同等重要,平凡的鏡頭剪到一起可以創造出不同的效果。參考冰冷熱帶魚(這個我超喜歡),片頭的剪輯把購物做飯和洗碗的鏡頭營造出一種讓人坐立不安的緊張氣氛。還有罪惡之城,Dwight把JackieBoy的屍體塞在副駕上運出城那一段,光影效果簡直是美。恰到好處音效和音樂。參考盜夢空間的配樂,氣勢磅礴。理念有趣,有爭議,讓人廣泛討論的。還是參考盜夢空間,掀起了關於夢的熱議。另外,感覺劇情不太影響一部電影是否成為經典。因為看第二遍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劇情了。反正我個人不是很在乎劇情變化,只要不是太狗血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