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辛亥革命 電影觀後感500字左右
3、紀錄片《辛亥革命》觀後感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扎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盡管1911年的革命有著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跡。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步 平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長)
⑵ 郭明義電影觀後感500字
一.
他是鞍山人,是一名鞍鋼工人
他每天走著一樣的路,對著一樣的人,做著一樣的事,有一個家,每天過的生活都很普通--甚至窮酸。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卻受到了大家的無比尊敬。
平凡,偉大,聽起來像是兩個對立,卻十分有機地在這個人身上結合。
他不富裕,卻總會幫助比他困難的人,他為了兩個白血病人的夢想,不惜來回奔走,有人問:「為了萍水相逢的人付出的比為親人多,值嗎?」他只留下一句「我是黨員。」
對,他是黨員,是一名優秀的黨員。
他捐血47次,兩次被評為鞍鋼勞模,前後捐款12萬,工作期間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單位分房子時卻總讓房給生活更困難的人,他盡心盡力,為公司的了許多利益,也為別人謀了許多福利。卻從不為自己想些什麼。
他就是郭明義。
「他是一滴水,卻可以反映出整個太陽的光輝。」這就話是形容雷鋒的,可也同樣應用在郭明義身上。他是當代的雷鋒,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的真實寫照。
這是我對郭明義的理解。
最近,我去了電影院看了<<郭明義》這部電影,感觸頗深,覺得自己的靈魂受到了凈化,覺悟得到了提高,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雷鋒精神的真正含義。
這部電影很讓我感動,是一部好片子。它不像想像中那樣充滿教條意味,反而十分生動,很有趣味性,使觀眾們在受到教育的同時,也不覺枯燥。電影中有很多郭明義幽默的鏡頭,是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更豐滿。它沒有將郭明義神化,也表現了他再找早些幹細胞配型發燒時的困惑,他也想過放棄,但最終選擇了堅持。
看了《郭明義》,讓我的思想變得更進了一步。作為一個鞍山人,我與郭明義是那樣相像,卻又那樣不同,他的豁達更對比映襯出我的狹隘,我意識到了我們人格上的差距,也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相信看了《郭明義》之後,一定會有許多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將郭明義視為榜樣,是自己加速前進,同時為祖國的繁榮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向郭明義學習,創建更美好明天!
二.
迎接新年第一天的朝陽,郭明義推開房門,在門口等待他的,是只要有吃漢堡包的力氣,就會隨著節拍舞動身體的男孩。孩子慢慢地解開不太合身的外衣扣子,也許是太過虛弱,也許是藝術家獨有的「范兒」,或者是心中有太多的敬重,孩子的動作很慢,越發顯得莊重。穿著病號服的孩子一邁開舞者的步子,就立即迸出了生命的力道,他從郭明義身邊舞過去又舞回來。郭明義愣住了,繼而,他又被孩子爆發出的生命力感動了。我想,這個時候的郭明義是最幸福、也是最欣慰的。過往那1000多個苦苦尋找匹配幹細胞的辛苦都是值得的。郭明義知道,他尋找到的是讓生命復甦的火種,現在,這火種點燃了一個年輕的生命,這孩子正在用生命為郭明義舞蹈。 那淡薄的身體,蒼白的臉色,以及那最不靠譜的衣服,還有那雙最簡單不過的球鞋,舞出的卻是最美的生命國標舞。不論是因為藝術的偉大,還是因為善良的偉大,都在這一刻閃爍出金色的光芒。那是對生命的渴望,那是對善良的感恩,那是這個世界為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們燃放的禮花!看到這一幕,人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卻又飽含著熱淚。這孩子是個傑出的生命舞者! 其實 ,誰能說郭明義不是一個用生命舞蹈的傑出舞者?雖然他住著簡陋的房子,常常穿著工作服,在大年夜裡也只是和妻子吃了一盤煮餃子,用片子里一位精英人士的話說,他過著寒酸的日子。可是,當你知道,郭明義先後捐款12萬元,義務獻血47次,把家裡的3台電視都送給了需要的人,他不但捐獻了血液、血小板,甚至捐獻了自己的骨髓、遺體,你還覺得他寒酸嗎?在他的生活里,除了自己的小家,更有大家。在社會這個舞台上,郭明義舞出的是陽光、大義,他的高度與感染力無人企及! 郭明義的女兒問他:爸爸,你為什麼總是能發現比我們困難的人?他說:因為眼睛裡有……正如2011年《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他的頒獎詞中說:「他總看別人還需要什麼;他總問自己,還能多做些什麼。他捨出的每一枚硬幣,每一滴血都滾滾火熱。他越平凡,越發不凡;越簡單,越彰顯簡單的偉大。」 當你看到他在女兒的小小空間里,不忘在床邊掛一串叮當的風鈴,在桌邊栽種一盆綠色的植物,你會發現他和其他的父親一樣,疼愛自己的女兒。但你同樣會發現,他的愛又遠遠超出了普通父親的愛,他對那些遭受病痛的孩子們說:緊緊抓住叔叔的手,咱們誰也別松開……他讓夢想成為空中小姐的苗苗登上了飛機,苗苗說郭明義是的另一個「爸爸」,郭明義說到了更做到了。 在大年夜,他不忘送給妻子一枚戒子,雖然它僅僅價值28元,可妻子同樣視它為真金白銀。在郭明義探望那些「比他困難」的人時,總會帶上妻子做好的飯菜,那很可能是郭明義一家都沒捨得吃的。全家人的惺惺相惜和相互支持,讓人羨慕,讓人敬重,誰又能說在家庭這個舞台上,郭明義不是傑出的舞者? 影片《郭明義》中的男女主角都是我們熟悉的演員,飾演郭明義的男主角侯勇在影片《沖出亞馬遜》中就有出色的表現,這一次侯勇又為我們塑造了對生活、對生命都擁有極大熱情的,平凡而偉大的鋼鐵工人—郭明義。影片里那個略帶疲憊又異常執著的背影,就彷彿是郭明義本人再現在觀眾面前,讓人一次次感動。我不禁要贊嘆,侯勇對角色的理解已經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飾演郭明義妻子的女演員姜宏波,在主旋律電視劇《鋼鐵年代》中就成功塑造了女一號—麥草,麥草在《鋼》劇中最後熔入鋼水,她的靈魂都留在了鞍鋼。這一次姜宏波又一次扮演了鞍鋼工人的妻子,她與侯勇把郭明義夫婦的生活演繹得鮮活細膩。此外,《鋼》局中男二號馮遠征也在影片中飾演了一位無助的父親。難道你不認為這些傑出的演員們,他們在影片《郭明義》中不是成功的舞者?他們的身心融入劇情,同時,靈魂又在影片中得到升華。女主角姜宏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曾說過: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真正成為楷模背後的女人…… 影片《郭明義》給了我太多的思考,他讓我更加珍愛生命,更加清楚自己身上的責任。郭明義註定不是一個孤獨的舞者,有那麼多的人被他聚集起來,願意與他同路,走在公益、奉獻的道路上。我願和他一起,舞出最美的生命國標舞。
⑶ 《建國大業》觀後感 400—500字如題 謝謝了
《建國大業》這一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雲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話題人物齊聚,四大天王中的兩位捂婚天王劉德華,黎明,功夫之王成龍,李連傑,華表獎的雙黃蛋得主陳凱歌,馮小剛,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趙薇,實力派男星姜文,陳道明,陳寶國,葛優等演員紛紛出馬,以置於使筆者無法一一列出,這些大腕在影片拍攝和上映的檔期,每個人身上出一條新聞,對影片的宣傳就不可小窺,更何況中影掌門人韓三平十多年後重新掌鏡,眾大腕零片酬出演,國產片拷貝又創新高等新聞本身就有著巨大噱頭,讓人們重新喚起了對主旋律影片的熱情! 其實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對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觀眾做過嘗試,2005年,為了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輝,劉德凱分別飾演國-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獻禮影片《八月一日》同樣選用了呂良偉,李子雄飾演了葉挺和汪精衛,兩部影片在這一類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機制無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建國大業》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說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對這一類型片的宣傳,說教的功能大為改觀。國共兩黨人物喜怒哀樂都給予了描寫,凸顯了人性化。然而影片從皓如煙海的史料中選則材料,修改劇本,難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掛一漏萬,下面是筆者看出的幾點,一吐為快。 李宗仁不顧蔣介石的阻撓,硬是選上了副總統。片中有一場蔣,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職的戲一閃而過,未做交待。其實當時蔣對李很是憤恨,想讓李宗仁出醜,於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職時穿軍裝。自己反到穿一身長袍馬褂。當李宗仁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結果就職典禮時李宗仁站在蔣介石旁邊,象極了一個跟班。 片中結尾處斯-大林對中-共的代表慷慨陳詞: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國,就第一個與中國建交,顯得很丈義。但是片中也提到過一幕,起初共-產黨攻陷南京,蘇聯的駐華使節並沒有留下,而是和蔣介石一同退往廣州,事實上蘇聯對國共兩黨的政策一直是曖昧的。對中國是否劃江而治也提出過意見。但是還是毛-主席有遠見,有魄力,一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詞就點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國人的事還得中國人自己作主!任何國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並沒有無私的援助! 轉眼間新中國已經迎來了自己六十歲的生日,國家日益富強,然而就象片中對國歌的討論一段所說的,我們永遠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用我們的血肉,我們的智慧組建成新的萬里長城,永遠前進,再前進,在世界上找到我們應有的位置!
⑷ 堅守1200秒觀後感作文400字
近日,為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臨淄區檢驗檢測中心組織主觀看了紅色主旋律電影《堅守1200秒》。
電影《堅守1200秒》根據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山東沂源的真實戰爭故事所改編,講述了1942年山東軍區八路軍特務營不惜一切代價在對崮山與日軍堅持戰斗20分鍾,為大部隊轉移爭取時間的英勇故事,展現了抗日戰爭期間沂蒙地區部隊在黨的領導下不畏犧牲、奮不顧身的抗戰精神和赴湯蹈火、忠肝義膽的家國情懷。
電影《堅守1200秒》從小處著手,以虎子為救小女孩違反命令開槍作起始,通過之後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和發生的事件,一步一步表現出抗戰時期軍民魚水情、戰友生死情、戰爭中凄美的愛情、感人至深的父子親情,最後更是體現出為了大部隊成功轉移、為了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特務營全體不惜犧牲生命、捨生取義的家國之情,令所有觀眾無不動容。影片中塑造了有勇有謀、堅韌不屈的特務營戰士形象,展現了他們英勇無畏,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品質,也使得大家在觀看時可以全情投入,為每一個戰士的犧牲所落淚,深深體會到一股頑強的「沂源力量」。
影片以親人的視角做旁白敘述,再現了那段不畏犧牲、激情燃燒的歲月,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性和親切感,讓觀眾可以更有代入感,更加全面地感受影片中所蘊含的情感。而電影以「1200秒」為題,使觀眾產生了一種緊迫感,看似短短的1200秒,卻是每一個戰士以鮮血為代價所爭取到的,這種沖突感,特別是聯想到電影背後真實戰役更為慘烈的情況後,更是激發了大家的愛國主義情懷。
這部電影讓觀眾更深刻地體會到如今的和平經歷了多少的艱辛,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歷史革命先輩們用熱血換來的新天地,當今黨員同志們更要繼承和發揚這種愛國主義精神,為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⑸ 主旋律電影影評
一開始便對以黃秋生為首的這幫演員產生了很大的抵觸情緒。本以為編劇找到了一個不錯的切入點,至少也是對人家天堂電影院的一個模擬。以香港電影幾十年的發展為暗線。但編劇顯然是要誓死捍衛自己又紅又專的立場,一開頭一系列對白左得讓人找不著北。我深切懷疑:香港人民三四十年前是這么過的?他們應該沒把自己和祖國母親聯系的這么緊密吧。北京北京的,煩得很。
中後段以母親的死,兒子的愛情為煸情點,情節繼續畸形發展。索性回歸前後的金融危機之類描述清楚正常,讓人將其與這次回歸大事扯上不清不白的聯系。鄭中基和莫文蔚的愛情也暗示了其兩家庭左派與右派的聯姻,海峽兩岸的政治立場也被無情的拉扯進來。
很喜歡趙良駿的金雞系列。那兩部片雖然難逃結構上的小混亂,但真實,樂觀。是我近幾年很少嘗試的港片之一。但是這老左正傳,怎麼說,太左了。太正了。太不正常了。黃秋生已將自己的戲路逼到死地,估計要再來幾部三級才能回過神來。。。
⑹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內容是什麼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內容可以寫《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給你帶來最大的感受是什麼,然後通過這部電影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感悟,同時這部電影讓你的思想產生了怎樣的變化。以下是《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例句:電影宣傳初期,一直擔心會將電影演繹成《厲害了,我的國》姊妹篇,對於主旋律電影來說,拍得好,絕非易事。
既要在故事情節上照顧到觀眾的情緒,又需要在畫面上展現出我們的大國風貌,二者不能均衡,往往都是凸顯了後者,將電影製作成了時代背景的模板,而拉深了觀眾與電影的距離感,使得觀影體驗無法帶入其中。
與其說這是觀摩了一部電影,倒不如更好的說是觀看了一部繪聲繪色的紀錄片。
同時,我們也應當想到,在這么龐大而又難拍的題材上,難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大部分的演員以及導演被畫在了圈子裡固步自封,最終成為了雷聲大雨點小、觀眾不買賬的結果。
然而,這部電影卻以小博大,通過冰山一角,達到了一葉知秋的結果,從人物與時間上,繪制出了國家的進步,時代的發展。
一、前夜
影片將時間鎖定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前一夜,為了使國內第一次電動升旗准確無誤的升起,負責人工程師林治遠(黃渤飾)在封城的條件下,守著四方小院,按比例的製作出天安門前相同的電動升旗裝置。
在經過無數次的換算實驗以後,根據天安門前的實際情況,進行模擬演練,終於在實驗中找到了失誤點,最終完成國內第一次電動升旗的故事,這樣的壯舉讓人感動,這不僅僅是升起來的一面國旗,更是無數革命人士浴血奮戰數十載,中國人民終於站起來的最好例證。
⑺ 電影雪葬的觀後感500字
近年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爆款」的《戰狼2》、《紅海行動》用票房證明了國產主流大片驚人的市場潛力。電影人如何講述中國故事?鏡頭如何呈現中國夢?大銀幕的創制怎樣才能真正彰顯大國氣派和文化自信成為中國電影人需要深刻思考、積極面對的時代課題。
「互聯網+」時代中國電影的產業升級給予中國電影發展更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中國電影市場需要《戰狼2》、《紅海行動》以高成本大製作的商業類型電影開啟的「新主流大片」的市場模式,同樣需要以人文關懷和社會思考為主要表達的中小成本影片的探索,以此建構健康良性發展的中國電影藝術和產業的長足發展。
甘肅本土影片《雪葬》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可以被看做第二類主流影片的探索。影片以中國西部農村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時代發展和困境為主要內容,對影片主題的選擇表現出創作者思考歷史、關照人性的藝術自覺,同時也表現出振興甘肅影視創作和產業的文化使命感。
電影首先因該是具有人文關懷的藝術創作,銀幕故事需要直指人心的情感溫度和擊中社會時代痛點的情感力量。《雪葬》以趙天佑在文革中因為出身問題未能入伍後來入贅上門女婿為開端,講述他後來在改革開放的政策下經過別人幫助出售葯材發家致富成為農民企業家,後來深陷官商勾結的圈套到身陷囹圄,為了彌補內心的道德負罪感跳崖自盡的個人命運。影片以曲折起伏的人物命運推動敘事,建構人物關系和戲劇沖突,滿足了觀眾對故事的基本訴求。然而這並不是趙天佑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中無數改革者的奮斗夢想和困境波折,也是無數奮斗者的反思和探索。家國理想與個人奮斗在影片中獲得了細膩而震撼的藝術表達。
中小成本的主旋律題材影片的創作,必須找到獨特的特色和定位,否則很難獲得大眾傳播和一定程度的市場反應,也就無法真正達到主旋律影片的創作初衷的。在這一點上,《雪葬》也進行了較多的探索和嘗試。影片對西部農村以及風土人情的視聽表現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對中國電影市場日漸消失的西部農村影像是一種有價值的文化表達和傳播。影片在內容上涉及反腐倡廉的社會熱點話題,在《人民的名義》熱播後,已經充分證明觀眾對社會政治話題的關注度,尤其深得90後觀眾的關注,《雪葬》也不失為一次借力發力的有意識嘗試。
《雪葬》在個人命運與時代波瀾,歷史反思與當代意義,國家視野和西部視點,社會意義與藝術表達諸方面自覺尋找平衡。 (趙麗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