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匹夫觀後感600字

電影匹夫觀後感600字

發布時間:2022-08-04 18:17:40

① 匹夫大結局是什麼匹夫好看嗎

電影結局:方有望、方梓珍、高棟梁帶著親王夫婦登上大船奔赴橫濱港,去日本找天皇談判。《匹夫》好看。

1、電影結局:

方有望、方梓珍、高棟梁三人挾持著費了九死一生才綁來的肉票——日本八千歲及王妃,用土匪們的話來說就是日本天皇的叔伯兄弟和弟媳婦兒。來到曲子巷准備登上一艘類似泰坦尼克的大船,奔赴橫濱港,去日本找天皇談判。

「我寫了好幾封信,你哥咋一封都不給我回,見面我得好好跟他說說這事,不能這個樣子,要是我早就回了,自家兄弟嘛。」方有望如此諷刺日本天皇不夠義氣。

2、《匹夫》影評

《匹夫》里的主人公都有純爺們兒的猛勁兒,而且個性鮮明,彪悍之餘不失喜感。肉票被綁後的滔滔不絕與馬匪的未知動作形成對比,造成懸疑,很有喜感。很多橋段往復台詞加重了戲劇張力,也讓影片有了黑色幽默的喜感。

片中敵我間鬥智斗勇的橋段非常精彩。影片開始不久,劫囚橋段讓觀眾看到了「有組織有預謀」帶來的酣快淋漓。後來匪幫打劫銀行的橋段明顯有著西方黑幫片的形式,區別僅在於大頭娃娃代替了面具。而隨後一場人質換人

質的不可能營救也將全片喜感帶入高潮,僵持兩方重新發現偵緝隊長太太女王價值的過程十分幽默。高群書和江珊的客串讓這段戲妙趣橫生。

片中不論硬漢還是烈女都有著剛烈的荷爾蒙,這種血性正是當下中國電影缺失的。緊張的動作戲,風趣的黑色幽默,脫俗的表演,快節奏的剪輯,唯美的燈光和攝像都讓該影片充滿可看性。

(1)電影匹夫觀後感600字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

匪幫首領方有望綁架了一個新郎官高棟梁,高棟梁的鐵血頑強打動了匪幫的「小姑奶奶」方梓珍,可是,沒有人知道,高棟梁不僅僅是一個肉票那麼簡單。

原來在1942年,軍人高棟梁潛回被日軍占據的太平鎮,圖謀刺殺前往訪問的日本親王,然而事體敗露,高棟梁遭遇伏擊,同胞盡殞。

高棟梁發覺一個匪幫頗可利用,便設計進入匪幫,鼓動他們起身抗敵,刺殺親王,匪幫頭目方有望卻決定綁架親王,向日本天皇索要贖金,一場不可避免的廝殺即將爆發。

② 《波蘭匹夫》有感

一片晨曦,一條小河,一道木橋,一支蘇聯紅軍部隊千里奔襲,追擊德寇來到這里。兩個紅軍指揮員騎著戰馬立在橋頭,共同展開一張巨大的軍事地圖,一寸一寸地用心查看。
這里究竟是什麼地方?
河對岸的森林裡,走出來一個扛著長柄斧頭的樵夫,越來越近了,一直走到橋頭的另一端,停下來。
指揮員向他問道:你是誰,這里是哪兒?
樵夫反問,你們是誰,來這兒做什麼?
我們是蘇聯紅軍,大校凱蘇里、上校斯捷潘,我們在追擊敵人。
樵夫答道:哦,我是波蘭公民涅里克。他半轉身,手向後一揮:先生們,請進入波蘭。
一個情景出現了:滿山遍野蘇聯紅軍全體立正,向樵夫敬禮。
一個災難深重的國家,不到二百年中三次被列強瓜分,又三次復國;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二戰期間幾乎被法西斯滅絕種族,眼前這個衣衫破舊困苦不堪的人無疑是在戰爭鐵蹄下九死一生的倖存者,可是他心無餘悸,淡定依然;上萬荷槍實彈的紅軍戰士面前,這個普通的老百姓無疑是微不足道的,微不足道的人敞開寬闊的臂膀,說:先生們,請進入波蘭。一個砍柴的農民,他竟敢毫不臉紅地把自己做為一個國家的代表嗎?他竟敢毫不臉紅地把自己做為一個民族的象徵嗎?你看,你聽,他的手勢多麼的從容,他的口氣驕傲到何種程度!他揮手說這句話的時候,波蘭已經再次被法西斯德國吞並,版圖意義上的波蘭並不存在。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話聽得有些年頭了,很多時候很多場合聽了就會下意識地鼓掌,而且每每出於某種目的——為了向旁邊的人證明什麼吧,拍得十分起勁,乃至竭盡全力,拍得生疼,拍得麻木,做為本民族的一分子,我常常心虛地地質問自己,除了拍巴掌我還肯做些什麼?
為此更加由衷地感激這個小故事,它讓我明白了我心深處還殘留著些真摯的情感,還沒完全喪失了受感動的本能。
更深一層意義的感動,是那些向波蘭敬禮的紅軍士兵,正象一個 高尚的人永遠懂得感恩一樣,一個偉大的民族,他們懂得尊重。
這個扛著大斧子的波蘭匹夫,那些武裝到牙齒的蘇聯戰士,他們共同體現了人類的光榮精神。

③ 《匹夫》之觀後感

昨天第一次參加腔內活動,那麼多的人沒有一個認識的,說實在有點無助的,感覺匹夫電影有點無厘頭,匹夫觀後感。先是匹夫影片第一人稱"我",也就是後來的高棟梁,身份是個迷,他姓"共"還是姓"國"?他打入土匪內部是受組織委派,還是個人行動?整個過程未見他的幕後,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匹夫"行動?以方有望為首的匪幫,是一群十足的土匪流氓:逛窯子,睡妓女,搶銀行,殺人不眨眼。過著花天酒地的`地下生活,根本不聞什麼國破家亡,民族遭難,百姓受害,觀後感《匹夫觀後感》。匹夫他們後來的殺日本鬼子,僅僅是出於收復匪窩、為死去弟兄報仇的狹隘復仇主義思想。就是連綁架日本親王也只是想著綁票勒索3萬大洋。難道這就可以把土匪標榜為"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里的匹夫了嗎?

撇開匹夫因果關系不談,就情節而言,從開始的計劃刺殺日本親王到後來的綁架日本親王,匹夫從中的轉變真的是因為想勒索3萬大洋?這方有望和高棟梁難道真有這么天真?日本親王來華慰問侵華日軍,這么高的檔次,居然戒備如此疏鬆,這么多土匪可以裝扮成記者等混入記者招待會,不要說語言過不了關,就是舉手投足也必露破綻,何況還要帶入武器,編導真像在小孩辦家家,游戲游戲而已。

匹夫片末,半年之後,碼頭這場戲,方有望高棟梁送日本親王返回日本,匹夫編導的意思大概是方有望通過半年的"思想教育",變得棄"殺弟兄奪匪窩"的私仇而不顧,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想通過送親王回國向日本表示"中日親善",妄想以此來結束中日戰爭?如此高的思想境界,那高棟梁應該是姓共的無疑了。這和當今的外交政策頗相類似啊!編導真的用心良苦。

匹夫這個影片一開始編導就花大篇幅在展示的大佛,到底是用來干什麼的?看完了匹夫也不知其然。

不過還是很開心,度過了一個難忘的青年節。

④ 電影匹夫好看嗎

《匹夫》是一部男性氣質極重的電影,談及《匹夫》片名究竟是何含義,楊樹鵬表示:「匹夫二字詞性復雜,它可以是褒義的、中性的,甚至是貶義的。電影里的角色也是這樣復雜,他們雖是底層人物,但卻有勇氣,有擔當。古人說匹夫之怒,血濺五步,就是這個意思。」
《匹夫》影片中黃曉明在戰場上的嘶聲大喊,鮮血與灰塵齊飛,雄性荷爾蒙十足。對於黃曉明這次的表現,導演楊樹鵬言簡意賅只用了一個詞:「來勁!」,他說,黃曉明在《匹夫》中的表現受到一致好評,被認為具有轉型意義。
相對於黃曉明的搏命,《匹夫》中另一對主演張譯、張歆藝則相擁出鏡,似是亂世中一對亡命情侶。張譯在黑暗中伸手試圖抓住希望、張歆藝驚恐卻孤傲的表情,展現出這對「北愛」搭檔聯手進軍大銀幕的默契和野心,同時發布的劇照則顯示幾個無名軍裝男性,頭戴防毒面具,營造出緊張、壓抑、不安的戰爭氣氛,是本片重要的情節線索。
黃曉明怒目迎外敵 楊樹鵬表上陣決心
不同於之前單人海報黃曉明的豁然大笑,《匹夫》[3]終極海報上,「大當家」方有望一改笑容,反而怒目凝視,略微上抬的下巴以及瀟灑的扛槍氣勢,頗有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霸氣。而另兩位主演,張譯首次以「新郎官」造型扛槍亮相,頗具喜感的帽子也難掩殺氣;小姑奶奶張歆藝則身著改良軍裝,英武不讓須眉。——三大主演儼然已擺出上陣殺敵的架勢,只等4月24日公映沖向戰場。
伴隨《匹夫》終極海報的公布,影片故事主線也浮出水面:《匹夫》講述在一個特殊的亂世年代,由張譯飾演的士兵高棟梁,被黃曉明飾演的匪幫「大當家」綁入地下世界後,在「大當家」帶領下,發生的一段匪幫傳奇故事。其中,「匹夫幫」在片中迎戰外敵,要干成的那一件「大事」,將徹底改變所有人的命運。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戲里戲外,《匹夫》所處的環境都擺出了「干一件大事」的氣魄。自從影片宣布從4月28日提檔4月24日之後,其所面臨的競爭環境便極為艱難:不僅捲入內地青年導演集體崛起的大浪潮之中,更是「前有兩艘大船,後有一群復仇者」,陷入到三部好萊塢A級大製作的包圍中。然而對於這一點,《匹夫》導演楊樹鵬卻信心十足:「一艘船也是打,兩艘船也是打,終究要打。巧得是電影里這群匹夫幫,也都是用小米加步槍迎戰外敵的坦克碉堡。現在我覺得中國是到了大片一定要調整或轉彎的時候了,因為我真的不確定我們的觀眾是不是還那麼愛看,在一個景裡面好多穿著古代衣服的人跑來跑去。我覺得是到了一個新的樣式要出來,新的風格、新的拍攝方法和新的價值觀點電影要出來的時候。」
黃曉明首任電影出品人 相信年輕電影人的力量
而作為影片男一號,並且也是首次擔任電影出品人的黃曉明,對於《匹夫》面臨的嚴峻大環境,也有自己的看法:「現在這個圈子裡面充斥著很多熱錢跟快錢,很多都沒有誠意的作品,那我覺得我們這個作品是一部非常有誠意的電影。我相信中國的電影就是靠我們這些年輕的導演還有年輕的這些人一起努力,一步一步把它撐起來的。哪怕這個時間可能是一年,十年,五十年,但是我相信大家都努力去做的話,中國電影一定越來越棒。」
張譯張歆藝同仇敵愾 為好故事搖旗吶喊
同時,首次在大銀幕聯手的張譯、張歆藝,也發表了自己的「抗塢決心」。張譯表示:「現在觀眾都太聰明了,尤其是經過了這么多年的外國大片的沖擊,每一個人對故事的發展脈絡其實觀眾都能猜出來。但是楊樹鵬的這個東西他前言出來了你後語絕對搭不上,這是他的獨到之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但是整個這個故事又合情合理,這是我特別喜歡的。」
張歆藝則認為:「中國每一個電影人都應該有擔當,說實話現在大家對商業片的熱度很高,生活中大家的生活壓力也很大。也很少有觀眾會覺得我願意花錢到電影院聽你講道理,這個你沒法跟人掰扯。所以你的故事要足夠好看,品相要好,所有的一切都要拿出你的誠意來。我們就不是要給你講道理,我們給你講一個好故事。」

⑤ 匹夫電影觀後感600字

《匹夫》是部風格電影,但很顯然,其風格借鑒了成功締造票房與口碑奇跡的《讓子彈飛》。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匹夫電影觀後感600字,一起來看一下吧。

篇一:匹夫電影觀後感

【一. 先說說優點吧】

1. 宣傳做的不錯,在看片子之前吸引了觀眾群體的一定的注意力。

2. 選景和人物造型還可以,海報做得也不錯,片子的配樂可以聽。

3. 有極其個別的台詞和個別的橋段能逗樂觀眾或者感動觀眾。

4. 敢玩個性化,人道主義支持和同情

5. 嗯?還有五,那就算黃曉明的鬍子很有型,我代表鬍子協會表示支持。

6. 連鬍子都成優點了,就這樣吧。

【二.故事素材略顯簡單】

我這人沒什麼知識,很淺薄,所以還是談故事。劇透是我的一貫習慣,但是現在,我真給《匹夫》跪了,因為沒有什麼合理的敘事邏輯,也沒啥情節的遞進和過渡,咋透啊。絞盡腦汁,按我擅長的流水賬方法描述下《匹夫》一片的事吧。

張譯演的男主角是個不知道干什麼的人,無意中看上了黃曉明帶領的土匪幫里張歆藝飾演的軟妹子,一見鍾情。於是張譯把自己化妝成了個少爺故意被綁架。接著通過賣萌(其實一點都不萌)混入了土匪陣營,陣營里之氣盛行,潛藏著基佬,3p,蘿莉和怪叔叔。在一次例行搶劫中,土匪們險些團滅,張譯順手救了大家,終於得到組織認可,成了團伙骨幹。與此同時,日本鬼子佔領了附近的一個古城,建立了一個基地。原本相安無事,可由於日本的一個要來視察,日本兵為了市容整潔,突襲清理了土匪窩點,土匪受到損失,死傷慘重。於是黃曉明和張譯准備率眾反撲,為此抓了一個日本絲工程師,制定了挖地道、化妝偷襲、爆破術老三樣的復仇之路。經過了一番搏殺,土匪死的死,傷的傷,在消滅了大部分鬼子的同時,最後只剩下兩男一女帶著綁架來的日本直奔日本本土。對你沒看錯,直奔日本本土。

看上去,似乎情節還挺順溜的啊,有邏輯關系啊,雖然缺少點一波三折,作為槍戰片也應該不難看。對不起,我沒說清楚,這是我自以為是總結的,電影里可沒這么按照邏輯順序安排情節,你瞧官方的介紹是這樣的:「匹夫二字詞性復雜,它可以是褒義的、中性的,甚至是貶義的,電影里的角色也是這樣復雜,他們雖是底層人物,但卻有勇氣,有擔當,古人說匹夫之怒,血濺五步,就是這個意思。」

雖然我理解不了導演在說什麼,但是好像很厲害的樣子。確實,不能用一般敘事的基本標准要求《匹夫》,因為從現在的成片來看,導演就不是抱著把事情講清楚再耍酷的思路。而是恰恰相反,他覺得應該讓黃曉明打一炮,接著大家帶一個西遊記頭套戰銀行,接著再噼里啪啦打打鬼子,這才炫酷,所以先把這些導演想要的湊齊了,再努力把幾個場景連起來,只要湊夠了電影的時間就萬事大吉。

《匹夫》的故事,故事,故事,重要的是說「事」。事情得有起因經過結果,應該有著最起碼的邏輯規律。不管你是按照哪種敘事方法和結構講故事,請有一點日常邏輯。《匹夫》裡面所有人都在呈現著夢游狀態,說著夢游的話,開著夢游的槍,夢游著死亡。

【三.導演的個人喜好徹底毀了影片】

如果保留現在的故事素材不動,按照電影頻道央六電視電影的機位鏡頭剪輯水準拍,加上黃曉明性感的鬍子,其實片子不會這么難看。問題是導演所流露出的自以為是、故弄玄虛徹底毀了本身就內容偏弱的《匹夫》。

在電影的前半節,導演處心積慮埋一個懸念,是張譯本來是個少爺,中間忽然告訴觀眾,他是為了泡妞才混進來的。就為了這么一個自以為聰明但是實際上充其量是個小點子的創意,生生把一個還可以的正常敘事劇情片素材變成了痴情少男潛伏記,很可怕。

亂糟糟的一群土匪,人多而且雜,角色功能互相抵消,反而沒什麼性格。最主要的是,既然你想表現「匹夫之勇」,想塑造「熱血英雄」,那你總得讓觀眾愛上人物吧,現在裡面沒一個可愛的。

在表現匪幫生活的時候,沒有江湖豪氣和俠盜情誼,只看見導演的低級趣味,開場不久黃曉明的床戲真的挺沒意思,沒什麼鋪墊的片頭部分打一炮,帶給觀眾的只有低俗,一點也沒有匪幫生活的溫馨,拜託你看看《七武士》裡面的假武士多可愛,《盜火線》里德尼羅是怎麼掩護哥們的。好的不學!光學打炮,以及幾處調情,後面還有泡澡場景,娘娘腔基佬摸了別人jj一下,充滿惡俗。

至於張譯的角色,居然還有一大堆獨白?孟煩了亂入了?獨白的應用一方面是功能上可以銜接敘事,交代信息,填補漏洞,二來是進行情緒化渲染,達成某種情懷。可是在《匹夫》里,雖然是本著這目的設計的,可惜全然沒有出效果。

其實本身的故事中,張譯作為外來者是如何贏得團伙信任的。黃曉明演的匪首和張譯之間人物關系是如何轉變發展,最終惺惺相惜生死之交的。日本人殘暴或者狡詐,匪徒間的信任和犧牲,和這些都是可以挖掘很好故事的地方,且不論是按照常見的電影敘事手法還是個性化的敘事手法,你總要涉及。但是《匹夫》里沒有做到。注意,是沒有做到,不是沒有做。沒有做是觀念差異。沒有做到是能力低。

導演的處理也不是一無是處,例如戴著頭套打劫一類的場景,客觀來說畫面感確實有一定效果,能讓人看出不一樣的意思,但是當《匹夫》整體偏弱的情況下,這些細節根本挽救不了影片。

【四.請尊重商業電影的定位】

歸根結底,《匹夫》因為毛病太多,不是挑故事挑情節挑邏輯能解決的,其核心的問題是態度。

導演,作為一個滿處放宣傳片,做媒體展映,輿論造勢忽悠不明真相的觀眾來買票進電影院的商業電影導演,缺乏基本的對觀眾的尊重,對整體行業群體和觀影群體的尊重。完全擺出的是自說自話的態度。

也許會說,太不客觀了,導演這是個性化處理,你丫會不會看片啊。電影創作的個性與共性,還是舉個吃飯的例子吧,這就相當於廚師會炒菜和炒好菜的問題。你拿著喇叭吆喝半天,連做熟都沒做熟裡面飄著泥土內臟甚至蟑螂蒼蠅的`東西,放到一個看似精緻的個性化托盤里,插著一根頭發說是獨家美味,憑什麼食客要買你的好。脾氣好的下次不來,脾氣差的一盤子周你臉上。

別老說自己委屈,說商業電影不容易,沒學會走別急著跑,你畢竟不是觀眾親生的,摔倒了沒人扶你

篇二:匹夫電影觀後感

電影《匹夫》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個人對集體所產生的「改變」。「改變」是高棟梁潛移默化中一直在對匪幫所做的工作。故事開始就已經透過高的第一人稱旁白,交代了他所在的抗日組織計劃失利(該計劃正是「刺殺八千歲」)。當他窺探到劫獄事件後,便開始盤算著利用方有望的人馬和武器重新布局實施計劃。做肉票時,他就在暗示土匪們不殺鬼子專殺同胞,而方有望對殺日本人的態度則是明確的「不來錢兒」,兩者開始對鬼子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方有望率領的地下匪幫是一個為所欲為的烏托邦世界,沒人管得著他們。他們的存在強調了匪幫與文明體制的割離。正因如此,他們對鬼子的入侵無動於衷。但當他們自己的家園(地道代表狹義的國家)被鬼子侵佔,同胞(其他土匪)被鬼子殺害後,土匪們才以小家看大家,意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從團體的角度來看,這里的小家同樣是個人,國家才是團體,兩者其實也是一體。匪幫與高棟梁的關系亦同樣如此。)

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家園就是底線,神聖不可侵犯。影片後半部分通過鬼子的介入將油條西部片撥亂和反正,來進一步驗證「個人改變集體」所帶來的效應(高棟梁最終帶土匪們走上了正道)。再次驗證,高棟梁與匪幫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

換人質一段是全片最逗趣的一段,高棟梁因救小姑奶奶,也連帶著解救了匪幫所有人馬,榮幸地得到大當家器重,最終加入幫派成為二當家。這一點與《黃金大劫案》的小東北加入抗日組織的情況類似,同是因解救組織而加入組織。不過小東北的目的很單純,他沒有任何意識形態,純粹是為了黃金。兩部影片的主角同是個人對立於集體,同是由流氓痞子變為匹夫,不同的是《匹夫》的結果是個人改變了集體,個人也有所變化;而《黃金》是集體改變了個人,集體仍舊是集體。

方有望為老相好贖身,則是他自身想要「放下屠刀」的心理呈現。這一點和高棟梁對方有望的改變劃等,因為兩者都是「逼娼為良」的「改變」方式。

片中有幾處象徵比較有趣:結尾的白衣、白船、白鴿是一種洗凈罪惡的「變好」象徵;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方有望第一次見到老相好的時,問她「(想老子了嗎?)哪兒想?」指了指他的心。下個鏡頭是一頭雙峰駝的出現,隱喻性可想而知。

《匹夫》的故事本身其實非常簡單,導演把主要精力運用在了形式上,慢鏡、長鏡與彭鎧立的重金屬西部風的大提琴配樂都相得益彰,幾場拿來主義的拼湊橋段也都很靠譜。當然,影片的缺點也有很多,第一人稱的旁白就顯得十分多餘,這是對劇本自身的不自信,怕觀眾不能夠理解劇情,以旁白推動劇情作為注釋。旁白第一次出現時與前面那段多餘的酒會戲相聯系,更會令觀眾混淆旁白者是方有望而非高棟梁。有弊有利,好壞參半,但是對於一部國產油條西部片來說,這種類型片已經逐漸開始形成了氣候,讓我們期待更多。

篇三:匹夫電影觀後感

無論是整體的風格還是人物定位,《匹夫》都顯得有點一根筋,有種要在生猛的路子上一條道跑到黑的架勢,這種路數的電影其實在普遍陰氣過重的中國電影中並不多見了。中國觀眾的熱血可消費的地方並不多,無非是葉問打美國人,陳真打日本人之類的,雖然有點民粹,卻是最自然最容易被煽動起來的群體意識。《匹夫》的情節其實有很多地方經不起嚴格推敲,突出的還是草莽江湖的傳奇性,影片的講述方式也是基於這種氣質之上的,歸根結底這還是一個蚍蜉撼樹式的熱血童話,人物的確立和矛盾沖突的解決都被動漫化了,這是與《烈火金剛》那樣的現實邏輯抗日傳奇故事本質的不同,大概也正是由於此,張譯扮演的二當家的真實背景一直沒有點破,盡管其黨代表的身份已經呼之欲出了,否則那就不是《匹夫》了,而是又一部《獨立大隊》了。這註定不是一部能討好所有觀眾的影片,劇情邏輯上的自說自話可能會讓較真的觀眾不爽。

如果這個電影有意或無意地被動漫化了,那麼影片在影像上的語不驚人死不休也就可以理解了。《匹夫》是一部很有型的電影,無論是人物、環境還是鏡頭調度,造型感都很強,地道中的長鏡頭,黃曉明的拉風扮相,風格化的群像戲,尤其是在黃沙厚土的洗禮下,有著極富質感的雕塑感,有種雜志社大片的感覺。也可以說這種一土遮百丑的美學追求構成了影片存在的主要意義。看片的時候我設想了一下黃曉明粉絲看到教主風采時的反應,應該會很興奮吧。問題在於影片並沒有賦予這個人物豐富的性格層次,盡管首次在電影中獨挑大樑,黃曉明的演技還是沒有得到什麼質的飛躍,說白了就是不夠「土」也不夠「匪」,只是讓觀眾飽了眼福而已。

從《我的唐朝兄弟》到《匹夫》,可以看出楊樹鵬風格上的一些傳承,手法上也純熟了一些,還有日本電影的影子,但人物塑造上要通暢多了,但在凌厲造型之下還是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匹夫》讓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紅高粱》,都是在群氓抗日的故事背景下以彰顯生命活力為敘事目的的電影,相比起《紅高粱》中的野合、剝人皮、在酒里撒尿等情節來說,《匹夫》在精神塑造和人性開掘層面上努力是不足的,前半段讓觀眾很受用的黑色幽默到後來並沒有延續並升華出應有的人性光輝來。匪氣不應該是僅僅用來耍酷和扮狠的,還要有內在的生命力勃發,才能將觀眾的主流審美情趣納入到自己的話語體系中來,這其實應該是一次精神搖滾,要讓觀眾重新審視社會邊緣人物獨特的生存美學和熱血情懷,這也應該是對《匹夫》這個片名的深層次契合。特別遺憾的是片中設置了小姑奶奶和黑狗兩個女土匪,但在人物塑造上卻流於表面化了。

⑥ 《匹夫》怎麼樣

喜歡黃XX的朋友得罪了,這片就是一個字「爛」,劇情狗血千瘡百孔,所有精華都集中在預告片里了,導演適合拍mv或者是廣告,電影長片他根本駕馭不了,黃XX更是對著鏡頭秀各種pose,花錢去電影院看了感覺真是賠到家了,大家看片要慎重啊。。。

⑦ 匹夫的影片評價

如果說,這是青年導演在華語電影新方向上做出的嘗試,那麼觀眾應該給予足夠的理解和支持,而如果將其稱之為一部成熟的西部戰爭片,只能說《匹夫》強硬不夠,柔弱有餘,是一部既不「土」也不「匪」的土匪電影。
無論是影像風格還是台詞設定,都會讓人覺得這部影片很「子彈」。姜文在《騎驢找馬》一書中說,電影的成敗五成以上決定在剪輯上。按照這樣的理論分析,《匹夫》被扣掉的分值中,剪輯佔了一大部分。這本應該是一部義薄雲天豪氣萬丈的男子漢電影,可惜太多的慢鏡頭再加之舒緩的配樂,讓人很容易出戲。
作為黃曉明獨挑大樑的第一部大銀幕電影,在影片中的表現只能說中規中矩,起碼較《趙氏孤兒》中的刀疤臉並無十足長進,倒是影片中幾處大秀身材的橋段,讓人看到他為這部影片所付出的種種努力。一部本應當是雙雄相惜的影片,張譯的風頭卻完全被黃曉明掩蓋。導演在影片劇情設置方面注入了太多的想當然,大多時候都是自說自話,有幾處場景,想必在導演看來很有「范兒」,然而呈現在大銀幕上,卻讓人覺得很突兀。尤其當觀眾期待導演會做出相應註解時,影片畫面早已轉入下一場景,銜接散亂是影片硬傷所在。(鳳凰網評)

⑧ 觀電影《匹夫》有感200字

寫作思路: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可以描寫電影的特點,以及電影是不是好看,好看在哪裡,具體如下:



看了黃教主的《匹夫》之前還一直琢磨為什麼大家都叫他教主。看完之後,還是心照不宣了。我掌握了三個證據能證明這本影片的本子非常驚艷。

一:性格飽滿,矛盾點特別爆的配角;結巴直爽的韓魁,腹黑心冷的黑狗,學生靚匪良好,娘娘腔的郎中,包括日本朋友在其中演繹的反派都是特點十足的;

二,整部影片有風格有色調,為了給人物更好的發揮和烘托,整部影片在劇情和環境的設計上都是下了功夫的,那個纏綿曲折的地堡,那片有層次和質感的荒漠,那個一線貫穿全劇的大佛,可以說無論在劇情的咬合度,基本邏輯上,還是在影片選擇拍攝地點上,從心裡定位上來講都是奔著《讓子彈飛》的狂妄去的;

三,主題一直模糊的影片直到最後一秒全劇結束前我才猛然醒悟它想表達的終極思想,既不是江湖義氣,也不是我一直認為的匪幫情分,而是像黃海波主演的電視劇《永不磨滅的番號》一樣主打向抗戰的無名英雄致敬!主題陡然深化,整部影片的基調是非常昂揚的。

閱讀全文

與電影匹夫觀後感6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
關於西藏動畫電影 瀏覽:305
韓國影片中的電影字幕如何翻譯 瀏覽:167
金融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247
1905電影如何轉格式 瀏覽:671
英男是日本什麼電影 瀏覽:350
類似愛情電影上映 瀏覽:226
多a夢哆大電影大全 瀏覽:584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