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紀錄片先生的影評怎麼寫急急急!!
《先生》紀錄片影評
暑假,我在家裡看完了整整十集《先生》紀錄片。這十集紀錄片,記載了十位民國時期的「先生」們。看完後,我感到十分震驚,到現在空閑時腦海里還總是顯現出紀錄片里的畫面。
蔡元培先生可謂稱得上是「學界泰斗「,他也是北大最初的校長,是他建立了北大這個美好的校園。他很反感政治,認為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愛人以德,十分重視人才。
雖然很多人都不認識胡適先生,但他是一位現代詩人、文學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他的一篇文章成為了中國第一篇從文言文轉為白話文的正式宣言。
馬相伯先生畢生講起來,反對專制。他非常愛國,曾表示過絕不會撤離中國。他還把學生、親友們送的壽金全數捐給抗戰的傷兵和難民,樂於奉獻。
張伯苓先生建立了南開大學,他認為「糞水也可以澆鮮花」,「鮮花」就是學生們,而自己則是挑糞水的挑水工,雖然南開大學短短三天就被炸毀,物質已經不在了,但是南開的精神永不泯滅。
梅貽琦先生無黨派色彩,學識淵博,人格高尚,能發展清華,聲望素著。他總是對人寡言溫和,但在處理重大事件卻十分果斷,堅忍前進。
竺可楨先生是著名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他於72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敬佩著毛澤東主席。他相信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斷發展的。在自然氣候和政治氣候里,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晏陽初先生被稱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在繼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四大自由」理念後提出了第五個人人都應享有的自由,強調人人平等。
陶行知先生堅決反對教育部的會考,他認為這是在毀滅學生的人生,對國家民族有百害而無一利。為了我們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他批評現實,成為了著名的教育家。
梁漱溟先生是一位特立獨行者,他有自己的主見,看到老人拉人力車摔倒後,便下決心以後再也不坐這種車了,很善良。
陳寅恪先生倡導並堅守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的研究,往往都非常精確。
這十位「先生」每一個都讓我非常欽佩,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要以他們為榜樣,努力向上。
Ⅱ 晏陽初的發展
晏陽初鄉村建設之「道」
晏陽初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和社會學家,一生致力於落後地區的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事業,被尊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曾被聯合國聘為終身特別顧問。1943年,晏陽初當選「世界上貢獻最大、影響最廣的十大名人」之一,與愛因斯坦等同獲殊榮。晏陽初曾將自己比作平民教育的傳教士:「我是一個傳教士,傳的是平民教育,出發點是仁和愛。」為了這一目標,他放棄都市優越的工作條件與舒適的生活環境,「走出象牙塔,跨進泥巴牆」,「和農民同起同居」,成為一名鄉村的「科學佈道人」。
晏陽初從小熟讀儒家經典,又接受過系統的西方現代教育。1918年,他遠赴法國,任北美基督教青年會戰地服務幹事,在20萬旅法華工中開展卓有成效的識字教育活動,使其中38%的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回國後,晏陽初全心致力於平民教育活動,並於1923年組織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擔任總幹事。他認為,中國平民教育的關鍵在鄉村,而「欲化農民,須先農民化」。為此,他先後組織同人深入長沙、定縣、北碚等地推進平民教育。其中,定縣實驗歷時最長(1926—1936年)、影響最大。在定縣推行平民教育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當地農民,晏陽初於1929年毅然攜碧眼金發的年輕妻子許雅麗女士及襁褓嬰兒離開北京,舉家遷入偏僻艱苦的定縣,「穿粗布大褂,住農民的漏雨的房子」,在這里安家落戶,一住就是八年。他有一段真誠自白:「我們不願安居太師椅上,空作誤民的計劃,才到農民生活里去找問題,去解決問題,拋下東洋眼鏡、西洋眼鏡、都市眼鏡,換上一副農夫眼鏡。」按照晏陽初的說法,教育並不是高高在上的「訓育」,而是「到鄉間來求知道」,「努力在農村作學徒」。在他的感召下,有部分知識分子也懷著一腔真誠,舉家遷居定縣,脫下西裝,換上農民的粗衣布衫,長期跟農民一起生活,傳播知識,形成了令人矚目的「博士下鄉」同農民為伍的亮麗風景。
在定縣實驗中,晏陽初逐漸形成鄉村建設的整體思路。他將中國農村的問題歸為「愚、窮、弱、私」四端,主張以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別加以醫治。在定縣,「平教會」的知識分子們用農民聽得懂的語言和喜歡的方式,編寫了600餘種平民讀物;選編了包括鼓詞、歌謠、諺語、故事、笑話等60萬字的民間文藝資料,搜集民間實用繪畫、樂譜等;組織歌詠比賽、農村劇社,舉辦各種文藝活動,以救農民之「愚」,培養他們的「智識力」。他們進行農業科學研究,創辦實驗農場,改良豬種和雞種,對農民進行「生計訓練」,開辦生計巡迴訓練學校,訓練比較熱心、能乾的中青年農民「志願者」作「示範農戶」,來帶領其他農戶使用新技術。還組織農民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聯合會,開展信用、購買、生產、運輸方面的經濟活動,以治農民之「貧」,培養他們的「生產力」。他們實施衛生教育,普及衛生知識,培養衛生習慣,還創建農村三級醫葯衛生制度,村設保健員,聯村設保健所,縣設保健院,以救農民之「弱」,培養他們的「強健力」。他們對農民進行公民教育,以救農民之「私」,養成他們的公共意識與合作精神。
晏陽初對於農民的公民教育特別重視,指出:「假使農民的知識已經培養起來了,生產技術也改良了,科學化了,體格也強健了,要是沒有團結力,所謂民力培養,完全失去目的,也是枉然!」他將公民教育作為平民教育的中心,創立了一套提高民族自覺心的「組織教育」的方法,如將歷史人物的故事匯編成小冊子發給村民讀,通過岳飛等農民耳熟能詳的人物故事培養他們的民族意識;讓農民在平民學校里接受簡單的教育後,發動他們組織同學會,使中國農民第一次有了自發組織的社區生活,後來這些同學會成了晏陽初對農村進行民主改造的基礎。與此同時,晏陽初還在定縣領導建立了鄉縣議會組織,通過招募一些積極熱心的人組建公民服務團,讓農民進入鄉鎮的公民大會,或縣、鎮里的管理委員會以及農村改造委員會,通過介入公共管理培養他們的公共意識。
「科學佈道」過程中,晏陽初最大的創造,是將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緊密結合、整體推進。晏陽初認為,平民教育的目標是適應實際生活,改良實際生活,創造實際生活,實現民族再造。所以,在農村辦平民教育,如果僅僅教農民識字和掌握一些技能,而不教會他們運用這些技能進行鄉村建設是毫無助益的:「不謀建設的教育,是會落空的,是無補於目前中國農村社會的」。為了進行鄉村建設,晏陽初進行了三項重要的工作,一是加強農村教育,送知識下鄉,通過傳播農業基礎知識、改良作物品種、防治病蟲害等舉措,「使農業科學深入民間」;晏陽初深知要提高農民的素質,就必須使「農民科學化」,要使農民科學化,就必須使「科學簡單化」。為了改善定縣農民的經濟生活,晏陽初領導的平教會做了很多細致的工作,比如改良棉花的選種、提高母雞的產蛋率等。二是進行農民教育的研究與調查。晏陽初反對「為教育而教育」,主張知識分子要「從農民生活中找材料」,和農民生活、勞動在一起,研究他們受教育的狀況,根據他們的需要編寫適用的教材,使教育的結果成為鄉村建設的力量,推進和促進新民社會的實現。三是進行農村普查工作,先後完成了農村的社會調查、工業調查、農村人口調查、農村概況調查等,為鄉村建設的展開做了較為充分的准備。
定縣改造是晏陽初為了推進全國性的平民教育和社會改進運動做的重點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在鄉村自治的基礎上,定縣在中國第一個實現了「憲政精神」框架下的縣級自治,推而廣之,河北省也成為「自治」模範省。作為一個可以推廣、可以復制的模型,定縣模式對當時其他地方的鄉村建設起了示範作用。據1980年代初河北省的調查材料,由於平教會的工作,定縣在抗戰爆發前已成為無文盲縣,消滅了天花;而平教會當年引進的良種豬、優質白楊和良種蘋果,依然享譽河北,致富於民。
晏陽初常說,「三C」影響了我一生。他說的「三C」,就是孔子(Cont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具體來說,就是來自中國古代的傳統儒家民本思想,來自西方的基督教精神和來自基層的民間疾苦和民眾智能。他告誡世人說:「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麼?是黃金還是鋼鐵?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談及一個更好的世界時,我們的確是需要素質更好的人民。」晏陽初很早就許下諾言:「不做官,不發財,把我的終身獻給勞苦的大眾。」觀其一生,信然。
Ⅲ 電影《驢得水》有哪些隱喻
電影《驢得水》觀後感!
一個民國都市的女子甘心居住鄉村,一個風華正茂的女子卻保持著單身,令人浮想聯翩。在黃土地的小學里,一個弱弱的女子,遠離都市的繁華,加入到教育救國的實踐中。最後難逃紅顏薄命的結局,留下了無盡的凄美。
驢得水中唯一裊娜多姿、楚楚動人的女子(張一曼),並未介紹到達荒涼地農村小學的故事。晏陽初提出的醫治愚貧弱私,就是這些有志青年的夢想。但她那麼異於當地農婦的衣著打扮,從來都是一身旗袍裹身,一頭長長的綉花,一個大大的微笑,在僅有六個學生的學校無疑顯示她那獨特的氣質。那身旗袍,在廟改造後的小學,在低矮的窯洞里,顯得是那麼裊娜多姿。她確實是大城市的姑娘,也許因為逃避某些東西才來到這里。或許是逃避失敗的愛戀,才來到迥然於過往熟悉的環境,以此過完餘生。
正如主題歌唱《我要你》的那樣:「我要美麗的衣裳。」一開始假借驢得水名義騙取的錢財,她就買了好多身美麗的衣服。以後幾乎每個場景,她都會穿一身美麗的旗袍,樂觀地立在人群中。在以呂得水的名義獲得大批資助以後,大家買來了留聲機。在婉轉的音樂下,她首先約劉帥良跳舞,隨後又與校長跳起來動人的舞蹈。與男伴的完美配合,一前一退,舉手投足間都盡力將舞蹈發揮到極致。可見她的舞蹈功力深厚,並非一日之功。那舞姿,在流光四溢、昏黃街燈的照耀,慢慢旋轉。一身旗袍,演繹著絕妙的舞姿,實現了公主的夢想。
她應該在亂世中也渴望著美好的愛情。畢竟在近乎荒無人煙,甚至駝水都不得採取非常之道的地方,有一個對生活要求極為精緻的女子。她每次都把自己自己打扮得極為精緻,每次與人交談似乎會有樂觀的笑容。盡管瘋掉以後,她還是很樂觀地,滿田野跑來跑去採摘野花。在教堂的婚禮上,她一開始還是蠻猶豫要不要進去,但是當看到校長女兒穿著美麗的婚紗,她還是手捧著一束燦爛的鮮花出現了。鮮花大大小小,捧在手掌里,好像美麗的少女。滿嘴裡都是關於美好婚姻的詞語,那真的只是一個女子在亂世中渴望天長地久的愛情。
從別人的話,可以窺探張一曼的今生前世。裴魁山在大家動員張一曼向銅匠的媳婦承認勾引銅匠的時候,無疑說明當時張一曼當年境遇很慘。要不是校長收留她,她現在還不知道哪裡。甚至在跟教育局的官員協商農村教育家的候選人時,教育部官員說道張一曼的時候說了句:「你的情況我就不說了。」隨後大家都保持沉默。甚至裴魁山在漫天的蒜葉中向張一曼告白的時候,裴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那就是「雖然你在別人眼裡看起來很放盪,但是我知道其實你很單純。」別人眼中的她,似乎在訴說這個女人過往的不平凡,似乎在暗示女子過往的風塵。
樹大招風。一個貌美的女子,掉入了一群素質並不高、「品行不端」的男子中,猶如狼入虎口。校長應該是在他最落魄的時候救過他,所以她在校長剪斷那長發的時候,心理無限憂傷,卻還是默默接受了。甚至在減掉長發的時候,她還在回憶與校長過往美好的畫面:一起跳舞,一起歡笑,一起穿著艷麗的校服拍照片……就算瘋掉以後,他在一片盛開的油菜地里,開開心心地采著油菜花的時候,校長對她說:讓她盡快會自己的屋子裡做校服,不做完不出來,即使外面出現任何聲響都不用管。後來即使校長像頭驢一樣被困在驢棚里,像驢一樣嚎叫,她都沒有出來。裴魁山是劇情中向她深情告白的知識分子。他們朝夕相處,甚至都要發生了關系。可是張一曼終究不愛他,只是他的過客。在一片蒜葉鳳舞、青蔥歲月中,一個女子聽聞裴魁山深情告白以後,她也許經過很深的感情,知道固執己見往往不能善終。她也許經歷過單相思的年歲,知道那終究不是愛情。於是素愛開玩笑的女子,一下子正經起來,果斷決絕了兵荒馬亂年月一個男子的鍾情告白。
後來銅匠還是出現了看似放盪的女子世界裡,偶然的機會他們還是發生了關系。個人感覺,其實張一曼還是對銅匠有感覺的。在第二天早上,當朝陽初照大地的時候,銅匠就要回到面朝黃土背朝天、和自己槽糠之妻過日子的生活。張一曼聽說銅匠很喜歡她那頭發,卷卷地很好看。於是果斷拿起一把剪子,剪斷了一綹長發。據說,女孩不輕易斷發,送斷發於他人,必定有深刻的含義。後來,銅匠深陷愛戀之中,在默默注視那裊娜多姿的背影消失在黃土地的時候,忽然有感而發唱起一首歌。一首高亢動人的歌聲驟然響起,勾人心魄。張一曼應該是笑著回頭看了銅匠,卻迎面哭著走了。現實就是這樣,最好的愛情是對了人對了時間。張一曼只是遇對了人,但是時間不對。
張一曼與銅匠發生關系,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所有信誓旦旦愛她的男人,變了。裴魁山覺得她傷害了一個至愛她的男人自尊心。於是拚命揮霍著金錢,揮霍著最初教育救國的夢想。他開始穿著貂皮大衣,開始不再那麼有公益心,不再為張一曼說好話。甚至在銅匠讓大家站起來批評張一曼的時候,裴魁山罵得特別狠,刺穿了紅顏薄命的張一曼的心。恐怕那種撕心裂肺,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也許並不是不去愛他,還是只是怕傷害一個真心的人。在張一曼瘋掉以後,他甚至向校長提議,要把她鎖起來。一個男人鼓起勇氣向她告白,最後化為泡影;最重要的是自己心愛的女人竟然在自己的眼皮下和別人上床,那種痛苦恐怕是誰都難以體味的。所以以後他縱有千百極端的舉措,也是可以理解的。銅匠在槽糠之妻的逼迫下,還是以一個男人的勇氣主動向家裡的母老虎反抗,那可能是銅匠一輩子最風光的時候。因為他為了一份愛情挺身而出,勇敢地向所有的人表達了鍾情於這位風塵女子。可是所有的對他來說,不過是一場幻覺。那瞬間被打臉的感覺,恐怕和裴魁山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女人和別人上床一樣。
張一曼也許是有高見的人,知道裴魁山和銅匠並不是深愛自己的人。所以當兩個男人深情告白的時候,她還是告別以往的嬉皮笑臉,堅定又雲淡風輕地拒絕了這兩個男人。毀掉一個男人最鍾情的東西,往往帶來可怕的後果。事實也證明是這樣的。幾個曾經口口聲聲說愛她的男子,還是傷害她最深。也許那些男人,並不是真正地愛慕這樣一個讓人看不清的民國女子。他們愛慕的只是虛榮的自尊心,並不是與張一曼精神上真正的門當戶對。倒是劇中沒有表達愛意的幾個男主角,沒有傷害她那麼深。
一個女子盡管擁有世上最美好的夢想,卻敵不過亂世的槍響。當婚禮的教堂一聲巨響,響起的不是花炮,而是一聲槍響。所有虛幻的婚禮瞬間破滅。人在一瞬間都可以被撞倒在地,曾經愛慕的自己人卻沒有一個去扶她。還有好多人趁機去搶美國人的美元,卻沒人憐憫亂世中姑娘的夢想。手捧的鮮花最終還是倒了一地,散落的到處都是。無論她怎麼後來拚命守護,無論她再怎麼撿拾,都撿不起曾經美好的夢想。張一曼還是沒有善終,最終在槍聲中結束了自己凄美的一生。我記不清楚後來張一曼的床上到底有幾套嶄新的衣服,如果是三套的話,必定是她穿著夢想中新學典禮要穿的紅色衣服離開的;如果是四套,也有可能是她給校長的女兒也做了一件,自己還是穿著美麗的衣裳離開了。
張一曼在他鄉,還是默默地消失在黃土地里。她可以等待世上最好的愛情,卻敵不過人間的是是非非。
Ⅳ 宜昌保衛戰觀後感800字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宜昌保衛戰》再現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共御外侮、民族興亡、匹夫有責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銘記歷史,不算日寇侵華舊賬是有前提的:「正視歷史才能睦鄰友好!互惠互利才能繼往開來!」達農乃淪陷區遺後村樵,倍感國家主權獨立之重要!倍感社稷安寧和平之重要!
《宜昌保衛戰》以1938年「宜昌大撤退」、1943年「石牌大戰」兩個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1938-1943五年間發生在宜昌的抗戰故事。該劇以四大板塊結構故事,以層層遞進、重重壓抑,最後反戈一擊、勢成逆轉的戲劇結構,使得劇情波瀾壯闊、驚心動魄,演繹了「民心不失,門戶不倒」的主題思想與深刻內涵。劇中這種眾志成城、共御外侮、民族興亡、匹夫有責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奮斗的精神動力。
1938年,地處長江三峽的湖北宜昌,由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指揮船隊,冒著日軍的炮火和飛機轟炸,搶運戰時物資和人員到四川,從而保存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命脈。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依靠一個國家的力量,由一個軍事部門指揮完成。宜昌大撤退則完全依靠的是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因此,親歷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陽初說,「這是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在中外戰爭史上,這樣的撤退只此一例。」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
1938年春,隨著國民政府的西撤,大批人流、物流,從華東、華中、華北地區湧向四川。10月距宜昌僅300公里的華中重鎮武漢淪陷後撤退潮達到頂峰。只有10萬人口的宜昌城已被滾滾而來的難民和源源不斷運來的戰時物資擠滿,各種滯留人員最多時達3萬。人多船少,宜昌城區通惠路到船碼頭,大街小巷都是人,所有的旅店客棧、學校,街頭都擠滿了人。 據當時報載,1938年內先後到過宜昌的有蔣介石、李宗仁、陳誠、汪精衛、馮玉祥、陶行知、老舍、李四光、黃松齡、王芸生、於毅夫、程希孟等眾多國民政府軍政要員、社會賢達。中共地下黨組織負責人陶鑄、錢瑛、曾志、何功偉、雍文濤、韋君宜、劉真、馬識途等也在宜昌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宋慶齡、宋美齡、宋靄齡三姐妹也同樣飛抵宜昌,慰問抗戰傷兵。還有一批批從華北、華東戰區搶救出來無家可歸的孤兒難童數千名。他們是由戰時兒童保育院(這個組織是經周恩來、宋慶齡、宋美齡提議建立,並決定在宜昌設立難童接送站)將各地送來的難童,集中在宜昌,然後送他們乘船進四川。
1938年中山艦殉難後受傷的抗戰傷兵胡宜生,回宜昌養傷時正趕上宜昌大撤運。在號稱「東方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行動中,胡宜生結識了共產黨,並在共產黨的感召下積極組織宜昌社會各界投入大撤運工作,使大撤運奇跡般地完成。胡宜生在成為宜昌英雄的同時,也贏得了土家妹子成四妹的愛情。隨後,胡宜生隨江防軍馳援棗宜會戰,見證張自忠為保宜昌而戰死疆場,深感震撼。宜昌淪陷後,胡宜生拉起一支以土家族劃夫隊為主的民間武裝,號稱紅旗營,不斷襲擾打擊日寇。1943年,日寇發起鄂西會戰目標直指長江天塹石牌要塞,妄圖拿下石牌,威逼重慶。胡宜生在中共地下黨的指導下,率領民間武裝,廣泛發動群眾,運送糧食與武器彈葯,支援江防軍作戰,在被譽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石牌大戰中大敗日軍,從而譜寫了一曲「民心不失、國門不倒」的抗日壯歌!
筆短紙薄,正義無疆!今天我們在銀屏前通過創作者的嘔心瀝血,通過眾明星的傾情演繹,吹著空調嗑著瓜子躺在家裡靜靜的觀看電視里的《宜昌保衛戰》這部電視劇,沒有撲鼻硝煙,沒有血色殘陽,沒有徹骨失親之痛,但是我想我們至少應該懂得銘記歷史!應該懂得感恩緬懷先烈!應該盡力珍愛和平!
Ⅳ 晏氏近代名人有那些
晏陽初
中國平民教育家。又名興復(1890-1990)、遇春、雲霖。四川巴中人。1913年就讀於香港聖保羅書院(香港大學前身),後轉美耶魯大學,主修政治經濟,1918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19年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攻歷史學,獲碩士學位。1944-1945年,美國錫拉丘茲等三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晏陽初大學畢業後,立志獻身平民教育。1923-1949年長期擔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總幹事。1926年在河北定縣(今定州市)開始鄉村平民教育實驗。1940年創辦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後名鄉村建設學院)任院長。1950年離台灣赴美國。50年代以後,協助菲律賓、泰國、瓜地馬拉、哥倫比亞及迦納等國建立鄉村改造促進會。60年代在菲律賓創辦國際鄉村改造學院,任院長及該院理事會主席。晏陽初還曾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擔任顧問。晏陽初早期開展平民教育運動時,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見鄉村建設),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概論》、《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後期為紀念他特上映同名電影《晏陽初》。
晏福生
晏福生(1904-1984),原名晏國金。湖南省醴陵縣人。1923年參加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曾任安源煤礦工人糾察隊隊長。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醴陵暴動,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4年4月7日因病在廣州逝世,終年80歲。
晏慶明
晏慶明(1900-1933.9),湖北省大悟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青年時代,靠替地主放牛和賣長工度日。1930年2月在大悟縣河口參加赤衛隊。
1930年2月後,歷任大悟縣赤衛隊排長、隊長等職,率領部隊經常活動在紅安、河口、劉集一帶,打擊地方民團的反動勢力。1931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任紅4軍團長。在攻打七里坪戰斗中,親自率領突擊排,插入敵人的陣地直搗敵軍老巢,給敵軍以重創,並活捉了敵團長,為奪取整個戰斗的勝利創造了條件。紅四方面軍西征後,留在鄂豫皖蘇區堅持游擊斗爭。1933年9月,在紅安大山寨戰斗中,胯部受傷,寄住革命群眾家中療養。不久因國民黨進攻,轉移到劉集新屋咀養傷。由於醫葯缺乏致傷口惡化而去世,時年33歲。
晏維貴
晏維貴(1912-1936),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革命。
1928年參加黃安縣赤衛隊,積極發展地方武裝,參加懲治土豪劣紳等農民運動。1931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紅4軍。1932年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入川後,根據中共黨組織安排,留根據地繼續堅持斗爭。同年轉入紅25軍,任紅25軍游擊師師長。1936年率部轉戰麻城,在一次與敵激戰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4歲。
晏八風
晏八風(1905-1932),安徽省金寨縣人。幼入私塾讀書10餘年,輟學後在家鄉教書。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5年隨周維炯、李升武等到武漢入東湖農民運動講習所。後以教書為名進行革命活動。1927年春在家鄉創辦共進第五小學,和毛紹成等組織農民協會。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秘密組織有志青年結拜「三十六弟兄」,開展革命活動。1929年立夏節,率領三十六弟兄在包畈宣布武裝起義,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第32師。同年冬奉調中共赤南縣委任秘書。1931年夏調中共六安中心縣委任組織委員兼軍事委員。1932年春調中共固始縣任組織部部長。同年秋升任中共固始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治委員。率部與敵作戰時犧牲,時年27歲。
晏春山
晏春山(1893-1933.5),女,湖北省黃陂縣人。出生在貧寒家庭。十幾歲時被父母送到武漢紗廠做工,結識了忠厚淳樸的碼頭工人潘家年,在患難中結為夫妻。1927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
Ⅵ 《先生》紀錄片讀後感500字
偶從L.F.處借來《先生》十集系列紀錄片片段的光碟,時長36分鍾。光碟中是幾集紀錄片的節選。這幾集紀錄片,記載著十位從民國時期精挑細選出來的「先生」。細看兩遍,深受震撼,故拙劣地模仿馬可·奧勒留的筆觸,寫下這篇胡言亂語。時刻提醒自己。
從先生蔡元培身上,我領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必須對政治敏感。面對上任後的贊譽,必須頭腦清醒,考慮最壞的結果。即使盡管失敗,也要盡了心。平等對待每個人。重視真正有學問,有想法的人才,不管其政治立場、資歷和年齡。
從先生胡適的行動中,我了解到把古文改良成現代文的重要性。「一、要有話說,方才說話。二、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三、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四、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有些時候,「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
先生馬相伯雖然到了九十六歲,還可以憑著對國家的使命感發表「一日一談」。他面對現實。反對專制。要學習他的愛國精神,有奉獻精神。
先生張伯苓教會我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糞水也可澆鮮花」。實體會被摧毀,但精神不朽。人從事什麼職業,就要知道自己的天職。盡管面對巨大的悲慟,也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看問題。
先生梅貽琦說過,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作為一名校長,他「一、無黨派色彩。二、學識淵博。三、人格高尚。四、確能發展清華。五、聲望素著」。從先生的經歷,我要學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為人風格寡言溫和,處理大事時果斷。不能退卻,畏縮。要有勇氣,堅忍前進。
從竺可楨先生身上,我學習了求是精神。三十八年每天寫日記是個好習慣。在壓力下才能展現一個人的真性情。對任何事的表現歡騰都可能是種假象。社會與自然都一直發展。把自己的學問與政治覺悟融會貫通起來。
先生晏陽初的著作促使人在農村做實事。一種公共精神。強調平民教育的重要性。除了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先生提出免於愚昧無知的自由。教育者同時需被教育。應知道什麼能改變,什麼不能改變。追求夢想的途中不是什麼都會一帆風順。長處應盡量延長,短處要及時解決,直到可以忽略不計。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先生陶行知身上,我了解到從小就要開始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終身使命的重要性。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民主。為了國民的教育,對現實要有批判精神。寫文章的標題要適當吸引人。教育需人本位。
有能力的人才能狂傲,我從先生梁漱溟身上可以看到。人不應屬於哪個標簽體系,只屬於自己。特立獨行。主動。有主見。歸於佛教。有憐憫之心。東方宗教與西方科學的貫通。
先生陳寅恪博學,學貫中西。人稱教授的教授,讀書人的老師。他倡導並堅守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先生甚至說道,沒有自由的思想,不可能有優美的文學。先生用一種理科思維,一種研究自然科學的思維來研究歷史,精確推導,對學問追求精確性,徹底性。
在各位先生面前,深深地鞠個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