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孔乙己》讀後感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口的咸亨酒店裡當伙計,掌櫃說,我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就在外面做點事罷。外面的短衣主顧,雖然容易說話,但嘮嘮叨叨纏夾不清的也很不少。他們往往要親眼看著黃酒從壇子里舀出,看過壺子底里有水沒有,又親看將壺子放在熱水裡,然後放心:在這嚴重監督下,羼(chàn )水也很為難。所以過了幾天,掌櫃又說我幹不了這事。幸虧薦頭的情面大,辭退不得,便改為專管溫酒的一種無聊職務了。 我從此便整天的站在櫃台里,專管我的職務。雖然沒有什麼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掌櫃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抄抄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吃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櫃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么?」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櫃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櫃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么?」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台,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多乎哉?不多也。」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的得嗎?」「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中秋之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寫於一九一九年三月
編輯本段作品分析
1.小說是怎樣抓住孔乙己臉色的變化來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 分析:《孔乙己》中有好幾次寫到孔乙己的「臉色」,這些「臉色」的描寫,對於刻畫人物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突出小說的主題思想,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他出場的時候:孔乙己「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孔乙己是一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殘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一生窮愁潦倒,既未能進學,又不會營生,再加上他好喝懶做,不願以自己的勞動去爭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連溫飽都得不到保障,窮得「將要討飯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會達官豪紳那種「紅光滿面」、腦滿腸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臉色」。這「青白臉色」的描寫,再配合他那件「又臟又破」的長衫,不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會地位,而且為下文進一步刻畫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作了鋪墊。 第二次寫「臉色」是在有人揭發孔乙己偷了書的時候:「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臉色」,但當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時候,他就「漲紅了臉」,竭力爭辯,企圖維護自己「讀書人」的面子。這「漲紅了臉」的描寫,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內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慣偷,而只是不得已偶爾為之。 第三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有人問他「你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的時候:「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這「灰色」臉色的描寫,表現了孔乙己因撈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內心隱痛時那種失望、頹唐的悲涼心理,顯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所產生的頭腦僵化、迂腐不堪的習性。 小說最後一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他被丁舉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時候:「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這「黑而且瘦」的臉色,加上用手爬著「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樣在受盡了折磨之後死裡逃生,苟延殘喘活下來的。當掌櫃取笑他時,孔乙己只是低聲應答掌櫃的訕笑,露出「懇求」的眼色,顯現出他橫遭摧殘後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告的心境。這里,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犧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慘畫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劇形象也就大體完成了。 孔乙己的「臉色」由「青白」而「紅」,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邏輯發展。作者通過對人物神態變化的描寫,形象地刻畫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徵。在教學時,我們不妨抓住孔乙己「臉色」變化這個特殊的細節,來分析孔乙己這個典型形象。 2.小說是怎樣表現了丁舉人打折孔乙己雙腿這一情節的?這一情節對表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分析:有人說:「寫丁舉人殘害孔乙己,正是從這個方面,作者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又作了進一步的揭露和批判。」是的,孔乙己僅僅拿了幾本書,就被丁舉人私設公堂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一腳踢出門了事,連富人家一條狗也不如!這說明丁舉人這條橫行一方的惡狼,是致死孔乙己的直接兇手。他之所以敢於胡作非為,殘害黎民,確實是他沿著科舉制度爬上去成為「丁舉人」的結果。但是我們不能離開作品的實際來架空分析。分析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腿決不能忽視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一情節的。這一重要情節,作品裡既沒有直接交代,也不是正面描繪,而是通過掌櫃和酒客的平常搭話中透露出來的。掌櫃隨口問,酒客信嘴答,一個漫不經心,一個毫不在意。對孔乙己遭受那麼大的冤屈和災難,在熟識的咸亨酒店裡竟然得不到人們應有的關切和同情;而對丁舉人的兇殘行徑,卻也沒有誰站出來表示一點憤慨和不平。中國封建社會里人們之間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觸目驚心、令人顫栗的地步!這是小說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獨運特別照亮主題的地方。所以我們認為,與其說丁舉人殘害孔乙己是「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又作了進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說作品最後通過他殘害孔乙己在社會上竟然間無反響這一點進一步顯豁主題,向讀者提出了一個提高人民群眾思想覺悟「改變他們的精神」的迫切任務更恰切些。 3.怎樣理解「短衣幫」的「笑」? 分析:《孔乙己》中傳出的笑聲大體有兩種:一種是長衫人物和掌櫃們的笑聲,這笑聲在孔乙己被打成殘廢、蠕動在死亡線上時顯得特別起勁,這笑聲里抖動著剝削階級的殘忍和冷酷,這笑聲里震顫著「製造並賞玩別人苦痛的昏迷和殘暴。」另一種是短衣幫們的笑。孔乙己穿的雖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站著喝酒」,說明他沒有擠進長衫主顧的行列,而和短衣幫相近。短衣幫和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幾乎處在同一層次上,那麼,短衣幫笑孔乙己什麼呢? 有些文章認為,短衣幫對孔乙己的嘲笑,是勞動人民對孔孟之道蔑視的感情的流露。應該說這僅僅是笑聲所包含的一個內容。短衣幫的笑聲所深蘊的內涵遠非這一點。孔乙己這樣一個備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殘害的「苦人」,本應得到同樣不幸人們的同情,可是,「短衣幫」卻拿他逗趣、開心,給他取綽號,嘲笑他窮酸。特別是孔乙己的最後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慘,孔乙己被打斷了雙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經陷入絕境,可是店掌櫃還要逼債。面對這一人間慘象,窮苦人們仍是報之以「笑」。作者反復描寫短衣幫的奚落,表達了更深播的思想。其一,揭示短衣幫這樣的不幸人們的「病苦」,意在抨擊整個吃人的封建制度。在長期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這樣的悲劇人物,而且還普遍地毒害著被壓迫人們,使他們陷於麻木、不覺悟的精神態度,甚至連起碼的同情心也已喪失。魯迅著意揭出這一「病苦」,正說明要「療救」的不只是一個孔乙己,而是整個社會。其二,揭示不幸人們的「病苦」,目的在喚醒他們的覺悟。魯迅曾說,他的小說題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表明魯迅對群眾的落後不是抱著嘲笑態度,而是進行嚴肅的思考,探索「療救」的方法,使群眾從封建思想桎梏下掙脫出來,去擔負起改造整個病態社會的責任。 4.這篇小說有哪些語句難以理解? 分析:(1)「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這里的「排」字是個很生動的細節描寫,值得好好體味。「排」這個動作處在孔乙己被人們嘲笑的環境里做出,它表現了孔乙己當時怎樣的心態,人們的理解是有分歧的。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幫面前顯示闊氣,炫耀自己有錢。對此,我有不同的意見。理由如下: 其一,從孔乙己的思想性格來看,他不會炫耀有錢。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文化、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窮知識分子,他深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信奉「君子固窮」。因此,值得他炫耀的並且已經炫耀了無非是「讀書人」這一身份:他不肯脫去那件又臟又破但標志著讀書人身份的長衫,滿口「之乎者也」在小伙計面前吹噓「茴」字的四種寫法……他不可能以錢為榮,況且他也無錢去炫耀。 其二,從場合看,他也不會炫耀有錢。孔乙己一到酒店就被人嘲弄、取笑,應該說,他很窘迫,不會洋洋自得,甚至連回敬幾句的勇氣也沒有。只能不予理會,怎會在此種場合顯示闊氣、炫耀自己呢? 其三,就錢的來路及數目來看,他也不會炫耀。孔乙己「好喝懶做」,「弄到將要討飯的地步了」,便「偶然做些偷竊的事」,雖然他的錢不都是偷來的,但是,在眾人的眼裡,他的錢是不幹凈的,也許他自己也知道,因此,即使有錢他也不會在眾人面前炫耀,更何況他只有九文大錢,與那些穿長衫的人比,不知寒酸多少呢。 「排」字既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個規矩人,又是對短衣幫的取笑表示若無其事,以掩飾內心的不安,活畫了孔乙己拮據窮酸的本相。 在文章結束的最後一句,寫道:「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在我們看來,這顯然是一個病句,而魯迅以這一句話為結尾,使讀者在讀完這一篇文章之後再繼續想像下去,十分耐人尋味。 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個細節呢?我以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考察: ①孔乙己的這個付錢動作,是他在無端受到別人的訕笑、嘲弄,陷於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計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時發出的。孔乙己面對短衣幫的取笑,自然是厭煩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現出不予理會、滿不在意的樣子,便「排出九文大錢」。因此,我認為這個細節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鎮定、從容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 ②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是給伙計看的,似乎告訴伙計:九文,一文不少,請看清啊。意在表現他的「清白」,不做假。 (2)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這是《孔乙己》一文的結束語。「大約」是表或然判斷的,「的確」是表實然判斷的。一般說,這兩類互相矛盾的詞語是不能用在同一個句子中的。然而,我們在這篇小說結尾處讀到這個句子,不僅不認為語法和邏輯上有問題,反而覺得別有一種味道,有言盡而意未盡的感覺。 這一句話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的確死了」。「的確」是對「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約」又是對「孔乙己的確死了」的揣測。從語法上分析,「的確」是對「死了」的修飾,作「死了」的狀語,而「大約」是對「孔乙己的確死了」的修飾,是全句的狀語。 上面只是對這個句子本身進行靜態分析,我們再從上文所敘述的情節發展來體會作者為什麼要運用這一組矛盾的詞語,進行動態的分析。 在小說的中間部分(即酒客議論孔乙己偷了舉人家被打折了腿的一段中),已經有人說過孔乙己「許是死了」的話。但這個揣測被推翻了,因為中秋過後,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裡來喝過一次酒。從此以後,孔乙己再也沒有出現過。酒店掌櫃在年關和第二年的端午還一直惦記著孔乙己所欠的十九個錢,然而到了中秋卻不再說起,這就含蓄地表明掌櫃對這十九個錢已不存指望了,因為掌櫃已經猜測到孔乙己這回可能真的「死了」。作為酒店中小伙計的「我」,對掌櫃今年「中秋可是沒有說」起孔乙己的含義當然是理解的,而且又經「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的證實,所以「我」終於斷定「孔乙己的確死了」。顯然,「的確」一詞,是承前文而來的,這種對孔乙己結局的交代,是完全符合「我」當時的想法的。從孔乙己這個悲劇人物的命運來看,他在那個時代不可能獲得別的結局:腿被打折,他的生計已很艱難,何況折腿以後,除了窮死,別無生路,「的確」一詞是孔乙己杯具的必然歸結。那為什麼用「大約」來表示對孔乙己的確死了的猜測呢?因為在咸亨酒店裡出入的人誰也沒有看見過孔乙己死了的現場,誰也沒有聽到過孔乙己死了的音訊,人們本來就沒有關心過他,所以小伙計懸想孔乙己悲慘結局時用了一個「大約」,表示一種推測。 類似這一句的形式,在魯迅別的作品中還可找到。例如《阿Q正傳》中:「似乎確鑿打在自己頭上」;《父親的病》中:「他大概的確有些特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這類句子是有規律的,一般後面的「的確」或「確鑿」一類詞,常常是針對文中提及的一種說法或想法的肯定,而前面的「大約」「似乎」一類詞,則常是在婉轉推測的語氣中。 分析(3)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 「摸」,有從袋裡往外挖出的意思。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折了腿,人矮了半截,生活更苦,只能「摸出四文大錢」,神情沮喪。與前文「排」對比,鮮明的表現了孔乙己每況愈下的悲慘境地。
Ⅱ 電影《孔乙己》觀後感
電影《孔乙己》觀後感
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通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一外形的整體描寫,集中而簡練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預示了悲劇的必然性。
通過肖像描寫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活畫出一個窮困不得志,又經常挨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後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通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臟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么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通過一件破長衫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課文多次描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聖言」為自己辯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性格化的語言極能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表現了他善良的心地。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顯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運的情節濃縮在幾個場面,這樣寫便使故事情節集中而凝練。作者通過小伙計的眼光,用了幾個特寫鏡頭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輕視和奚落的情狀表現出來,然後轉入對孔乙己遭受殘害即將死亡的描寫。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依據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表現出極其深刻的主題。
Ⅲ 《孔乙己》大家看了有什麼感想
在人們的心目中,孔乙己只是一個非常可笑的人物,一個可以解悶取樂的工具。這「可笑」,首先表現在他的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面:孔乙己是酒客中間唯一的「讀書人」,又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單從這幅獨特的肖像看來,也約略可以判定,這是一個頹唐不堪、沒有前途的書獃子了。不是嗎?舊社會的生活對這個人物顯得是那樣殘酷無情,幾乎把他逼到了窮途末路,變成「討飯一樣的人」了,可是他不願意拋棄那件「破長衫」,還要擺出「讀書人」的臭架子,窮酸相,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以表示自己比別人高明幾分。可是,別人不但不把他放在眼裡,反而藉此逗笑取樂。當別人直截了當地揭穿了他因偷何家的書被吊著打的時候,他一面「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一面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著就說了些「君子固窮」「者乎」之類似通非通的話,於是,便引得眾人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孔乙己是自尊的,可是別人卻故意要去刺痛他,問他為什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手,這就使他「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回答不出,於是,「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這是一幅多麼可笑,然而又是多麼可悲的畫面呵!一面是災難、痛苦和不幸;另一面是無聊的逗笑和取樂,把「樂趣」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面,封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無情,通過這幅「可笑」而又可悲的畫面,不是暴露無遺了嗎?含著眼淚的笑,以喜劇形式出現的悲劇,這是魯迅在這篇小說中所表現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孔乙己誠然是「可笑」的,但在這「可笑」的背後,卻隱藏著弱小者的寂寞而痛苦的靈魂。
孔乙己,這個浸透了封建思想的舊社會的犧牲品,在他的品性中,難道沒有一點可取之處么?他的凄涼的結局,難道不能引起人們的絲毫的同情和關懷么?
孔乙己在那群無聊的酒徒和小市民中間是找不到絲毫的人間的溫暖的。成人社會的冷酷無情,逼著他把自己的真誠的感情轉移給孩子們,他也迫切地希望著從孩子中間獲得一些溫暖和諒解。他真心誠意地考小伙計「茴」字的四種寫法,給孩子們每人一顆茴香豆,這些地方使我們發現他的迂腐的個性中還包含著誠懇和善良。可是即使在孩子們中間,孔乙己也還是找不到絲毫人間的溫暖。
孔乙己是封建科舉制度奴役下的一個可憐的犧牲品,黑暗王國里的一個被侮辱與被踐踏的卑微的小人物。他的迂腐無能,是受封建文化、科舉制度毒害的結果。他雖然已經滄落在社會的最低層,但對仕途的夢想,卻並沒有完全幻滅,他念了一輩子書,到了須發花白的年紀,還只是個「童生」,連個秀才都不是,卻只知道「茴」字的四種寫法,既不能進學,又不會營生。人們哪個還瞧得起他,早把他看成一錢不值的廢物了,可是他還自得其樂,滿口「詩雲子曰」,表示自己至少是個讀書人,比人高出一頭,在某種程度上,有點阿Q相。這真是個精神悲劇。魯迅用他的銳利的筆,就是這樣透過孔乙己的靈魂,把封建文化、科舉制度的道德文明的虛偽與無恥,以及它對歷代知識分子的嚴重精神戕害,冷靜而深刻地剖析出來了。
顯然,魯迅在描繪這個被舊社會扭曲了靈魂的「多餘的人」的悲慘一生的時候,是交織著愛及憎兩種相當復雜的感情的。孔乙己不是壞人,在他身上還保留著善良、誠實的品性,在這地方,魯迅寄予他深切的同情;可是,作為一個背負著沒落階級不可挽救的悲劇命運的人,魯迅就給以嚴厲的鞭撻,毫不容情地把他從歷史舞台中葬送出去,替他唱出了一支無限辛酸的輓歌。
Ⅳ 讀《孔乙己》有感
這篇課文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著名小說,也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短篇小說之一。作家以極儉省的筆墨和典型的生活細節,塑造了孔乙己這位被殘酷地拋棄於社會底層,生活窮困潦倒,最終被強大的黑暗勢力所吞沒的讀書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傳統文化氛圍「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
全文可分三部分:前三段為第一部分。作者通過對敘述者「我」在咸亨酒店裡當小伙計的描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具體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為主人公的出場及性格命運的展開作好了鋪墊,這可以說是小說的「序幕」部分。小說一開始,作者就刻意渲染了酒店顧客中「短衣幫」與「穿長衫的」兩大涇渭分明的社會群體,實際上是為下文孔乙己「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獨特形象所作的鋪墊。至於魯鎮上「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的酒店格局,鹽煮筍、茴香豆等「下酒物」,在不經意中已展示出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從第四段到倒數第二段是第二部分,這是整篇小說的主體部分。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個層次:從「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的人」到「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可以作為第一層,其餘的段為第二層。在第一層中,作者以一系列生動逼真又極具概括力的細節,傳神地刻畫了孔乙己的迂腐性格,展示了他的不幸遭遇;第二層則通過一個具體事件表現了孔乙己命運的突轉:他因偷竊而被權勢顯赫的丁舉人家打折了腿,成了一個徹底的「廢人」,使他連最起碼的生存條件都難以維持了。小說突現了孔乙己最後一次到咸亨酒店買酒、在別人的恥笑聲中用手「慢慢走去」的凄慘場景。最後一段為第三部分,可以看做小說的尾聲。作者用短短的一句話將敘述者「我」的思緒從二十多年前的過去回到「現在」,以「我」的親身見證來推測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在首尾呼應中強化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劇,含蓄地表達了一種深沉的抗議與批判。
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既是整個社會環境逼迫的結果,也是他那可憐又可笑的個性特徵所致:他「站著喝酒」已說明自己根本就沒有資格像那些身穿長衫的闊綽者一樣,踱進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與「短衣幫」為伍;但他卻始終不肯脫下那件又臟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說明他是多麼迷戀於自己頭腦中虛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他那「滿口之乎者也」的說話方式,那「竊書不能算偷」的歪理謬論,那見縫插針地向「我」賣弄「學識」的沉醉神態,都足以顯示出他對自己讀書人「身份」近乎瘋狂般的固守與痴迷。而這一價值觀念的形成對孔乙己來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幾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滲入到孔乙己的心靈深處。但孔乙己卻沒有丁舉人那樣的幸運,讀了一輩子聖賢書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中,這就決定了他只能掙扎在社會的底層。而長期為應試科舉而埋頭苦讀的生活已使他手無縛雞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識到,他實際上連加入「短衣幫」的本錢與資格都已喪失,成了人人輕視與恥笑的對象。而他越是在現實生活中屢次碰壁,越是受到人們的取笑和嘲弄,就越是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撐與平衡。這其實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孔乙己那「高人一等」的幻想如同阿Q的「精神勝利法」一樣,越是沉迷於此就越可能喪失對社會與生活的抗爭能力,越容易被拋入社會的最底層,但那「高人一等」的「精神勝利法」又恰恰是阿Q、孔乙己們惟一的心靈避難所。——其實只要稍具理性,孔乙己就不能不對自己那一套價值觀念的虛偽與欺騙性有所認知,對自己凄慘的真實處境有所覺察,但他已習慣於像吸食鴉片一樣躲進那虛假而脆弱的「精神勝利法」中遮蔽外來的風雨。
我們可以看到,孔乙己完全生活在一個敵對的異己環境中。不僅社會權貴與統治階層專以弱肉強食、欺壓百姓為能事,即使是同屬被壓迫階級的不同成員之間,也是那麼寡情與淡漠。想當年丁舉人原本也是讀書人,但考中了舉人成了統治階級的一員,其身份與地位自然就與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別。讀書人對讀書人下手又是那麼毒辣兇狠;我們還可以想像到,施暴者該是何等的理直氣壯冠冕堂皇:因為他們是在懲罰「壞人」。而咸亨酒店裡的所有的人,都在有意無意地把孔乙己作為嘲弄與取笑的對象,專以揭開他的心靈傷疤為樂。孔乙己惟一被人記起的理由,就是他還拖欠了酒店老闆的十九個銅錢。——通過作品中一再出現的「鬨笑」聲,我們似乎可以聽到作者那發自心靈深處的吶喊:人為什麼對自己的同類那麼冷漠?為什麼彼此之間就不能多一點關愛與同情?為什麼像孔乙己這樣一個可憐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已經被剝奪得一無所有,而人們卻不肯給他一點點關心與幫助,卻還要對他加以欺凌和嘲弄?小說所隱含的這一復雜的情感內蘊,需要細細體會並引導學生加以理解和感受。
Ⅳ 當阿Q遇上孔乙己,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說真的,剛開始接觸到這部名為《阿Q與孔乙己》的曲劇時,對它就非常喜愛,原因是裡面的演員表演很精彩,很搞笑,總讓人不由得哈哈大笑。時隔數年以後,再來看這部戲劇時,忍俊不禁固然還有,但更多的是,心中生出的那一股股傷感之流早在不知不覺間襲滿了心扉,眼眶也漸漸潮了。讓人不得不在大笑之後,嘆息之餘,陷入對劇中人物,對現實生活,對人生命運深深的思索之中,
盡管他有諸多缺點,可他身上至少還有一個閃光點,那就是他對吳媽的愛。在趙府里,他除了吳媽外,不聽其他下人的話,經常替吳媽幹活,他當眾鑽桌子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得到那塊鋼洋買點東西,到吳媽面前表現表現,以博得她的歡心。他認為「雖說她是個小寡婦,有模有樣干凈利落。這些年我一直對她印象不錯,做夢都想跟她結合。」他買來花布和雪花膏跪下向吳媽求愛,顯然並非一時心血來潮。
他想革命成功後,自己要做了皇帝,就讓吳媽做正宮娘娘。臨刑前,他哭著對吳媽說:「你信不信,我阿Q這輩子真真假假的事太多了,可我對你的感情,那是一點水也沒有摻啊!」為今生不能與她成雙成對而遺恨。
Ⅵ 阿Q和孔乙己的對比,800字,文筆優美,最好原創,快一些
孔乙己
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通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一外形的整體描寫,集中而簡練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預示了悲劇的必然性。
通過肖像描寫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活畫出一個窮困不得志,又經常挨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後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通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臟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么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通過一件破長衫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課文多次描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聖言」為自己辯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性格化的語言極能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表現了他善良的心地。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顯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運的情節濃縮在幾個場面,這樣寫便使故事情節集中而凝練。作者通過小伙計的眼光,用了幾個特寫鏡頭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輕視和奚落的情狀表現出來,然後轉入對孔乙己遭受殘害即將死亡的描寫。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依據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表現出極其深刻的主題
阿Q
阿Q的性格是復雜的,但其核心是「精神勝利法」,即對於事實上的屈辱和失敗,用一種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像中取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勝利。「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兩章,集中刻畫了阿Q的這一性格。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尊自大。阿Q是個極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裡,甚至趙太爺進了學,阿Q也不表示推崇,以為我的兒子將來比你闊得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甚至瞧不起城裡人。當別人嘲笑他頭上的癩頭瘡疤時,他以此為榮,還說:「你還不配……」
第二,自輕自賤。阿Q在未庄被閑人揪住辮子在牆上碰頭而且要他自認為「人打畜生」時,他就說:「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而且他還自以為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他在精神上勝利了。
第三,自欺欺人。阿Q在與人打架吃虧時,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他賭博贏得的洋錢被搶,無法解脫「忽忽不樂」時,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個」,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轉敗為勝。
第四,欺軟怕硬。阿Q最喜歡與人吵嘴打架,但必須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對抵抗力稍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薄。
阿Q的如此種種的取勝法寶,如同麻醉劑,使他不能認識自己所處的悲苦命運,過著奴隸不如的生活,至死了不覺悟。
阿
阿阿Q的性格是復雜的,但其核心是「精神勝利法」,即對於事實上的屈辱和失敗,用一種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像中取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勝利。「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兩章,集中刻畫了阿Q的這一性格。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尊自大。阿Q是個極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裡,甚至趙太爺進了學,阿Q也不表示推崇,以為我的兒子將來比你闊得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甚至瞧不起城裡人。當別人嘲笑他頭上的癩頭瘡疤時,他以此為榮,還說:「你還不配……」
第二,自輕自賤。阿Q在未庄被閑人揪住辮子在牆上碰頭而且要他自認為「人打畜生」時,他就說:「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而且他還自以為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他在精神上勝利了。
第三,自欺欺人。阿Q在與人打架吃虧時,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他賭博贏得的洋錢被搶,無法解脫「忽忽不樂」時,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個」,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轉敗為勝。
第四,欺軟怕硬。阿Q最喜歡與人吵嘴打架,但必須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對抵抗力稍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薄。
阿Q「精神勝利法」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烙上了民族恥辱的極深印記。在帝國主義擴張浪潮不斷沖擊下,封建統治階級日趨沒落,現實環境使他產生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心理。「精神勝利法」正是這種病態心理的表現。與此同時,農民本身的階級弱點,小生產者在私有制社會里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經濟地位,也是其中的根源之一。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物質決定著精神。阿Q面臨著一切生存的困境:無田地,無房屋,無女人等。他作過一些努力,包括投機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敗而告終,阿Q依然是阿Q。物質上的絕望,必然要用精神來安慰。 「精神勝利法」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烙上了民族恥辱的極深印記。在帝國主義擴張浪潮不斷沖擊下,封建統治階級日趨沒落,現實環境使他產生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心理。「精神勝利法」正是這種病態心理的表現。與此同時,農民本身的階級弱點,小生產者在私有制社會里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經濟地位,也是其中的根源之一。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物質決定著精神。阿Q面臨著一切生存的困境:無田地,無房屋,無女人等。他作過一些努力,包括投機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敗而告終,阿Q依然是阿Q。物質上的絕望,必然要用精神來安慰。
Ⅶ 從魯迅的《故鄉》《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感受到了什麼
國人人性的深刻剖析,這是主旨追問:聽不懂追問:是讀書會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