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搬家的讀後感
[搬家的讀後感]搬家的讀後感2011-03-17 17:20昨晚讀了一年半前引起巨大爭議和反響的某篇小說,搬家的讀後感。到現在了才去讀,這其中也是有一點因緣的。比方說某一天作者A問你對B作者怎麼看,她所喜歡的C作者提起B君的口氣讓她(A)有點…介意、難過還是惋惜,這就只有本人知道了。不過既然說起那個人,自然會談到她的作品。我是很懶的人,又被實體控倉鼠病折磨得很嚴重,稍微長一點的小說就非把它搞進word才能看進去,最好是列印出來或者作者有出本--好嘛我已經預設了"這里提到的小說是網文"這個前提了--結合前些天的關於空行的日誌,可見我對比較長的網文有很強烈的、將它們在形式上轉化為擬實體書的沖動。我不能忍受那麼長的一篇小說在網頁上和斷片化的訊息流享受同等待遇。書記和股長的文幾乎都是列印出來看的;其他一些名篇,比如說賭約、Golden Sky、他們就在我們中間、科爾多瓦之夜、Gossip Hetalia、金三角也都打出來了;Roman de la Rose撐到完坑,在word里一口氣看完;昨天那篇也是,今天我還打算研讀(噗)同一位作者的另一部長篇。---列印確實不太環保,但是對於想收藏或者想好好讀的網文只能這樣。忽然想起以前打過不少輕小說,因為實體沒有出到那麼後面。上面是下午兩點佔位留坑的時候寫的。寫完這段話我跑去對正版和盜版、掃描和實體發了一通牢騷,吃過飯整理一下心情繼續寫後續。下午我去度娘文庫找了同一作者的另一篇小說來看。話說此君的空行相當地…難搞。和ses、清風月不同,她的小說去掉那些空行也能保持文氣暢通,上下段的過渡銜接非常自然,沒有語義和氣息上的斷裂。我不知道此君的空行是寫的時候就空的還是寫完才空的,如果是寫完才空的我得說她挺照顧讀者的(…)如果是寫的時候空的,也許可以認為她對段落節奏的把握確實很神奇。前面說她的空行難搞是因為她有好幾種規格的空行,普通標準是兩行或者三行,章回內部的意群劃分是五到七個空行。為了調整到我最能把一篇小說讀進去的格式,真的費了不少功夫。我看過的同人其實不多,所以我很驚訝會有人如此執著於"故事"。不是"情節",也不是"人物",不是"細節",不是"情感",不是"世界"(設定),也不是"關系性"、"可能性",更不是"歷史梗"和"專業知識"。她孜孜以求的是一個精彩的、吸引人的、波瀾起伏的、牢牢抓住讀者的"故事"。讀完那篇小說我才發現,"故事"和"情節"果真是不同的東西。小說的開篇像極了阿婆的名作《無人生還》。整個序章看完,我腦子里浮現出的就是話劇版無人生還的場景。那些文字活脫脫是女主角的獨白。序章寫得太像第一人稱了,而且代入《無人生還》毫無鴨梨。由於開篇給我留下的(關於某個方面的)印象太深了,以至於我看到後面的某段內容竟然有點不適應。--那就是敘事視角。從序章到第三章幾乎全是緊貼女主角心理和行動的偽第一人稱限知視角,第四章卻忽然切到弗朗西斯和亞瑟的密談。名副其實的密談,只有他們兩個人的場合。可是作者她寫了,不但寫了,還是用一般全知視角寫的。這與小說開篇給我的印象大相徑庭。即便從後文可知女主角偷聽了這段密談,依然無法抹消這段情節所採用的視角帶來的不協調感。雖然後來還出現過只有伊萬和吉爾伯特的場合,但是由於這篇小說的CP標的是露普,以及我曾經提起過的同人小說的特殊屬性,在事先知道這是露普文的情況下讀那些段落反而覺得很自然。說起來,採用關系者而非當事人的敘事角度,並且在筆觸上無限逼近觀察者到了偽第一人稱的程度,這在強調CP、預設主角的同人小說里真的很少見。如果是我的話,就算採用關系者視角也不會這么逼近他的主觀感受,這么用偽第一人稱有點危險。小說的最後兩章也就是真正解謎的部分採用了兩個角色的真·第一人稱,並且這兩個人是名義上的主角和實質上的主角。縱觀全文,最讓人覺得突兀、不協調的就是那段亞瑟和弗朗西斯的密談,讀後感《搬家的讀後感》。如果那裡能使用一種近似偷窺的視角去寫,讀起來會更加舒服自然。至於這樣寫會不會構成劇透我就不知道了…讀完解謎章節,我覺得這篇小說的手法更接近阿婆的另一篇名作《羅傑·艾克羅伊德謀殺案》,推理史上第一部"敘述者即兇手"的作品(沒記錯的話)。可是怎麼說呢,也許是因為第八章、第十章對於故事發生倒推七年的事件、聚集在此地的人們共通的過去進行了太多的側面描寫和渲染,導致我讀完女主角的(犯罪)自白並沒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種感覺經常在讀完推理小說解謎章節時出現。換言之,我認為這兩章所採用的敘事角度和寫作手法並沒有發揮出它們原有的效果。是什麼讓它們打了折扣下面我爭取提一筆。應該說,我讀完伊萬的自白、也就是真正的解謎章節的時候,腦子里對這個小島上發生的慘劇以及七年前的暴行依然是一團漿糊。不知道是讀得太快了還是因為看到太晚精神不濟,我抓不出這兩件事、或者說這兩件事的條理。它們看起來符合邏輯,沒有什麼紕漏,可是我腦中對它們的印象卻是黏稠的、曖昧不明的。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我的理性無法對所有人的行為進行合理化腦補,換言之絕大多數人物的行為超出了我身為一個讀者的常識,超出了他們作為被同人的角色的普遍認知以及我作為一個作者能夠擴大解讀的范圍。他們的所作所為完全在我的認知解讀界限之外,我找不到其中的"理"。於是即便我讀完了,依然是一團漿糊。這篇小說最大的爭議點就是人物,他們的形象、性格、所作所為,很難和一般認知中的"他們"聯系起來。並不是只有露西亞和吉爾伯特的"形"不知道"走"到哪裡去了,以我來看這篇小說幾乎快到無人不走形的地步了。不過看完這篇我也算明白作者筆下的英米是怎麼來的了。說起來,看文作者如何黑化、劣化非本命角色,跟看圖作者如何去描繪、表現她的非本命角色一樣帶感。我終於看到了超越米中大手塑造的亞瑟和弗朗西斯,那是多麼寡廉鮮恥的兩個人啊!至於伊萬,我沒看過那些獵奇的作品,不過能在一篇里超越兩個大手的OOC,光憑這一點我就得感嘆,這位同學才是真大手。她之所以能把所有人都擰成這樣,是因為她的所有精力都放在"故事"上了。為了一個精彩、跌宕起伏、步步緊逼的"故事"--我不得不說,提取大綱主線的話,這篇小說比許多名篇有意思、"好看",但是看完你未必會對其中的哪一段情節印象深刻,深深刻進腦海的是"故事"而不是"情節"和"細節"。為了這個有趣、精彩、完美的故事,作者挑選合適的人物,像安排演員一樣把他們放在最能夠推動故事的位置上。作者太過傾心於導演一出完美的"戲劇",迫使"演員"們摒棄他們原本的個性,然而同人小說最大的看點恰恰是基於"演員"們原有個性的各種"可能性"。如果說她的思路是誰適合來完成這個故事(故事→人物),那麼我的思路是我應該為他們設定怎樣的世界和關系性(人物→世界),通用思路則是設想那兩個人會發生怎樣的故事(人物→故事)。這位作者和大多數人的構造法恰好是反向的,於是引發了巨大的爭議。不過以我來說,看到分歧、不調、違和感的根源也就沒什麼好爭的了。又不是揪著人家的領子大罵或是譏諷嘲笑她的本子就能解決問題的。作者的寫作理念和手法,作者對人物的理解和把握,這都不是掐上十幾帖、輪上幾百樓能夠改變的。說到這里我又想到BTNE的觀點了,這么一個都是梗的原作,真的有OOC的基礎嗎?連公認的基準都沒有,掐的到底是哈姆太郎還是萊茵哈特呢?順說除非今天提到的這位特例,以及明顯是寫了用來發泄的小說,別的APH同人我一般會動用雙重標准去判斷是否OOC,一是模糊的、沒有標準定義的大眾認知,二是作者自己的前後文。第二個標准用起來很微妙,相當於比普通地閱讀更加精密地判斷作者自己在人物塑造上有沒有斷裂、矛盾--這只是標準的描述,實際進行分析判斷的是我對作品的感受力,動用身為作者和讀者的全部腦補力去虛擬一個OOC的基準,僅限某一篇。下午我去看了此君的另一篇文,堅定了"她把力氣都用到故事上"這個觀點。不過A君今天始終沒有出現,我也沒法及時和她進行討論交流。PS:我比A更想知道B在C心裡是怎樣的,可惜沒辦法問。斯托卡桑、都廳之下以及其他善意地跑來看我的讀後感的人如果對這篇文感興趣,可以私下問我作品名稱。至於【】的常客,應該一看就知道這是哪篇吧。PS2:其實A、B、C滿好猜的。小提示:她們名聲都比我大~〔搬家的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② 求一篇作文《觀後感》
昨天又重新回顧了一下《千與千尋》,看了一遍後才發現自己已是淚流滿面。千尋只是一個與家人誤入神明之地的普通小女孩,她在這一段成長路程中承受了太多超出年齡的事,她可以說是社會上每個人的縮影,遇事膽小,懶散,愛抱怨,大驚小怪。但不同的是,她為了救自己的父母,一路走來,拋下了自己的懦弱,無知等等的缺點,撿拾人類所丟棄的尊嚴,驕傲,勇氣,以及愛。從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宮崎駿讓我們看見了千尋的成長,那個遺失的世界中每個人的變化。從開頭的一大段迷路過程,不難看出千尋父母其實從沒認真聽過千尋的意見。搬家,抄小路,直到走黑暗的通道,吃店裡的食物,他們就像世間絕大多數的父母一樣一意孤行,全然未覺身後還有一個弱小的身軀在無助地搖手,從未考慮過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是否也需要參考一下孩子的意見。但是,盡管如此,我們依然看見了千尋吃著饅頭蜷起身體眼角滾落大滴大滴的淚,真真切切,不曾虛假。當一切歸於喧囂繁蕪,當亘古綠色的風拂過草原,當他們回歸人類世界時,我們卻不得不接受那個現實,千尋作了那麼多事情,一切卻未曾更改,父母依然一無所知。這,是否是宮崎駿大師隱晦的諷刺?澡堂的湯婆婆為了讓自己手下的人一直為她做事,不惜剝奪他們的名字,名字,一個被很多人淡忘的名詞,很多人認為這只是個代號,證明自己的代號,是否想過如果沒有了他,我們拿什麼證明自己的存在?失去了名字,之前的一切都會忘卻,千尋亦是如此,如果不是小白的幫助,千尋已經忘記了回家的路,小白自己都不記得自己是誰,但卻一直記著千尋,大概這就是幼年時最純潔的友誼了,影片的最後千尋明白了名字哦的意義,告訴了錢婆婆:「我的真名叫做千尋。」婆婆看著她,笑著說:「很好聽的名字,要好好珍惜。」她望著眼前的這個小女孩,高興地看到她已經學會長大。澡堂就像是社會的大染缸,有的人在其中尋找自我,千尋就是這樣。也有人在其中迷失,好比無臉男,他原來只是很單純的想要報恩,報答千尋給自己了一個棲身之所,但在澡堂里他學會了用金錢收買人心,千尋帶走了了他,帶他去尋找家。最後他在錢婆婆那裡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歸宿。千尋的世界,是那樣的美麗而恬淡,如同夏日阡陌里盛開的花朵一樣自然。當白衣的少年化龍飛起,溫和的風拂過耳畔;當青衣的少女乘龍騰空,發絲飛揚;那一刻我們曾那樣堅定地相信。然而世界是這樣無常,彷彿風雲忽然間轉變了方向,我們期盼過,等待過的畫面如電車般悄然滑過平靜的海面消失在遠方。只聽見白龍輕輕地搖頭說,「小千,你要記住,千萬不能回頭,要一直向前走……」千萬不要回頭看,我們一定會再見的。就算五馬分屍,我也會出來的。一定……會的……可是,真的會么?來時的路絲毫未變,叮咚的小溪嘩啦流向天際,小路延伸過綠色的草原,不知情的父母在前方等待,結伴走過漆黑的隧道;盡頭的光明逐漸顯現,石像上爬滿青苔……彷彿一個無暇的結局,可為什麼心口仍然有根般刺隱隱的疼?那些呼嘯的風聲依然在耳畔,可是那個白衣的少年呢?懵懂的愛剛剛萌發,就如星辰般遺落在那個陌生的世界裡。白衣黑發的少年微笑著,嘴角有著溫和的幅度,消失在氤氳的霧氣里了。生自安安,死亦碌碌,包圍人類的永遠是無解的未知世界。你摘下的小花,你遭遇的輕風,你踏過的長街——誰明白它們的本相?
③ 看一部好電影(觀後感) 200字
《千與千尋》,原名《千與千尋的神隱》。首映於2001年,至今已有11個年頭,但從首映至今,該片一致好評如潮。同宮崎駿大師的其他作品一樣,千與千尋講述了一個有趣而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而勝於其他影片一籌的是情節上的曲折、劇情上的幽默,但之所以成為動漫史上膾炙人口的佳作,不可或缺的是一次次沖擊人們心靈的震撼。
影片講述了一名較荻野千尋的十歲小女孩,因搬家而同父母誤入了給神明洗澡的地方—湯屋。父母因貪食供給神明的食物而不幸變成了豬,孝順的千尋必須讓父母恢復原狀並安然返回人類世界,在此遭遇中,她不僅獨自應付了臭氣熏天、滿身泥垢連湯婆婆也束手無策的河神,讓他舒舒服服洗了一個熱水澡;引導了險些誤入歧途、變得貪得無厭的無臉男;而且像救世主般拯救了白龍的姓名。
其實片名很容易理解,《千與千尋》,字面上理解無非是「千」跟「千尋」兩個名字,兩個人罷了,但實際是千尋在此遭遇前後的瑞麗蛻變。在被湯屋的主人湯婆婆奪取名字變成「千」後,她經歷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遭遇。由她原來沒有教養、膽小、寂寞的「千尋」一步步成長為懂禮貌、勇敢。收獲友誼的「千」。其實跟隨千尋成長的腳步,我從中也受益匪淺:
當千尋受到陌生的白龍相助時,讓我學到了人與人之間是可以建有信任的;
當千尋一次設身處地幫無臉男,無臉男卻處處為千尋著想時,讓我學到了別人的滴水之恩是要當湧泉相報的;
當小玲罵千尋笨手笨腳後來卻贊千尋幫時,讓我學到了只要努力,證明自己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這是給予我精神上的幫助,而更現實的認識亦不少:
當人過分貪婪就會退化成豬,所以就請控制你的慾望吧;
當人不勤於工作就會被拋棄,所以就奮斗與你令人垂涎的工作吧;
當人腳踏實地勤於用雙手就會富貴金玉,所以就請用雙手打造出你的一片天地吧。
在此暑假中,千尋帶給我的比上黑心老闆的學習班和玩電腦更讓我成長、成長、成長的多得多!
④ 貓頭鷹搬家的悲劇的讀後感應該怎麼寫
學校是一個育人的搖籃,是一方純凈的沃土,校園的文明直接折射出社會的文明。然而,我們校園中常常出現一些不良現象卻不由得讓我們對這個問題重新進行了思考:究竟,我們的校園還是一個文明的校園嗎?我們的同學是有修養的嗎?作為中國跨世紀新一代的青年就是我們這樣的嗎?
同學們,為了自己,為了畢業以後找一份好的工作,為了在中國加入世貿後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個位置,我們也應該是時候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了。學習知識,才能提高修養呀!同學們,「天下大事,必行於細」。讓我們高度重視「講文明」,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思想道德規范落實到每一個言行中。讓我們共創文明的校園,爭做文明的大學生!
⑤ 青蛙搬家的讀後感
青蛙搬家讀後感
青蛙和大雁生活在一個池塘里,它們每天都在一起玩耍、嬉戲。可是過了不久,池塘里的水越來越臟,大雁漸漸不習慣這種生活了,他們一家決定搬家。
這天,它們要告別青蛙,青蛙說:「我的好朋友,我捨不得你走,你走了,我怎麼辦呢?」 大雁一家也在想辦法,青蛙挺聰明,它接過話題說:「要不我先找一根小木棒,大雁哥哥咬住這一頭,大雁姐姐要住那一頭,我咬住中間,大雁姐姐和大眼哥哥一起飛,不就可以把我帶上天了嗎。」 大雁聽了樂的嘎嘎叫:「這真是個好辦法!」 於是青蛙就蹦蹦跳跳的找來了一給小木棍,大雁哥哥咬住著一頭,大雁姐姐咬住那一頭,青蛙咬住中間。它倆一起帶著青蛙飛。
大雁飛呀,飛呀,飛過一個村子,村裡的人看見了,都大聲喊道:「快看那,大雁帶著青蛙飛大雁可真聰明呀!」 青蛙聽了,心裡想:「這個辦法是我想出來的。」 大雁飛呀飛,飛過第二個村子,村裡的人都大聲喊:「快看啊,大雁帶著青蛙飛大雁可真聰明呀!」這句話在青蛙心裡久久揮之不去,。最後,青蛙終於忍不住了,就大聲嚷起來:這個辦法使我想起來的!可是青蛙剛把嘴巴張開,就從天上掉下來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青蛙是很聰明,是它想出了可以飛上天的好辦法。但是受到人們表揚的卻是大雁,可青蛙卻不服,剛張嘴就從天上掉了下來。我們可不要像青蛙那樣做出蠢事。
一隻大青蛙,住在大湖邊。有兩只大雁,也住在湖邊。它們是好朋友,常在一起做游戲,日子過的很快樂。
已經很久不下雨了,湖水慢慢幹了。兩只大雁想搬到有水的地方祝青蛙捨不得離開它們,也要和它們一起走。大雁犯愁了:「我們有翅膀在天上飛,你在地下蹦,怎麼能跟上呢?」青蛙想了想,終於有辦法了。它找來一根木棍,說:「我咬住棍子,你們帶我飛!」大雁聽了嘎嘎笑,連說這個辦法好。
兩只大雁分別咬住棍子的兩頭,青蛙咬住棍子的中間。大雁帶著青蛙飛起來,她們飛過一個村莊,人們看見她們,都驚奇地喊起來:「大雁真聰明,帶著青蛙飛!」青蛙聽了心裡不是滋味:這是我想出來的辦法,你們怎麼說大雁聰明呢?
她們又飛過一個村莊,人們看見她們,一起喊:「大雁真聰明,能帶著青蛙飛!」青蛙心裡更不高興了:這明明是我想出來的辦法,怎麼硬說大雁聰明!
她們飛過第三個村莊,人們一齊喊起來:「大雁真聰明,能想出這樣的辦法來!」青蛙實在忍不住了,她大聲喊:「這辦法是我……」話還沒有說完,她就離開了棍子,從天上掉了下來。
通過讀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人有時候是不可以驕傲的,如果我們驕傲了就會像這個故事裡的小青蛙一樣,從高處掉下來!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
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http://www.oh100.com/a/201202/60507.html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本文來源於百分網(http://www.oh100.com/),轉載請保留此標記,謝謝!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⑥ 給位大神日本的搬家公司觀後感想怎麼寫
寫日本搬家公司觀後感,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日式搬家,
日式搬家也是高端搬家的一種新型形式。因專注日式特色,著重提供高品質的搬家服務。一站式全包,打包、搬+拆、清潔等。這比較適合一部分的80、90後白領、精英青年與老闆們,以及中小企業搬家等。
另外不同於傳統搬家的是,這種高端服務相對應的價格會略貴點。就拿以「全程不動手」為服務理念的日式搬家來說,它是源自與日本的一種搬家模式,以將新家復原成舊家模樣,全程無需動手,給客戶帶來極致體驗而深受歡迎。
註:所以,寫觀後感時,可以著重強調,搬家工人的精心細致,搬家流程的酣暢淋漓,搬家服務的貼心周到,這些都是可以深入淺出的點,同時也是日式搬家的核心。
⑦ 毛主席搬家的觀後感悟怎麼寫弋
毛澤東不僅是個偉人,而且是個奇人。就讀書而言,很難有人與他相比擬,據黨史專家不完全統計,一生讀書在9萬冊以上。他,一個農家子弟,中專學歷,沒有上過一天大學,沒有喝過一天洋墨水,為什麼一躍而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偉人
⑧ 搬家的雲雀感想是什麼
看了搬家的雲雀之後,我就覺得我們在生活當中很多時候都應該未雨綢繆,為以後多做一些規劃,等事情來的時候才會不手忙腳亂。
⑨ 求日本1993年老電影《搬家》百度雲資源鏈接
《搬家》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Lynk7v-Ii4E7eYtq-i5uZQ
《搬家》是1993年3月20日上映的日本電影,由相米慎二執導,中井貴一、櫻田淳子、田畑智子出演。11歲的漣子上小學六年級,因為父母的分居,媽媽要外出工作,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照顧她了。漣子的情緒受影響,一個父母離異的孩子當眾指出漣子的父母一定是離了婚,漣子一怒之下打翻了酒精燈引起實驗室一場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