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電影靠什麼才能「走出去」
國產電影,個人鄙見,在CCTV6上面,常有一些我不常見的、甚至從未見過的國產電影,鄉土氣味不能更濃,故事情節在我看來挺濫俗的,每部片子都有思想,就算是爛片也有自己的思想。但是這些濫俗的電影連我一個中國人都不接受,不敢肯定外國人能接受吧。鄉土氣味、真實都不是不當,只是思想但求加以深刻,一味追求戲劇意味,過於荒誕無聊,就沒意思了吧。其實有時候,可能參照一下好萊塢大片的模式、僱用外國巨星,可能會更吸引眼球。但我覺得要真正走出去,還要有自己的中國思想。具體如何,我是說不好,這只是我一點點模糊的看法,僅為交流。
㈡ 電影「走出去」 應該怎麼走
中國電影「走出去」面臨系列難題
合拍片,打開了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一道門。根據國家規定,如果一部影片系中外合拍,則不受進口配額的制約,而在票房收入上,合拍片製片方通過分賬的所得也遠遠高於普通進口片的出品方。因此,合拍片也成為海外電影企業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的最佳選擇。
然而,業內人士指出,國內不少電影公司對合拍片的定位多停留在「搭便車」的階段。比如,不少合拍片的編劇、導演、營銷渠道都是國外的,中國公司缺少話語權,很難在實質上推動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同時,合拍片的國產片待遇,也讓國外影片有了打入中國市場的有利渠道,無疑也會對國內市場造成沖擊。
中國電影走向國際市場也困難重重。華獅電影總裁蔣燕鳴談道,相較於與文化相似國家(比如韓國)的合拍,中美合拍面臨的挑戰主要在於文化差異,以劇本寫作為例,在中國被認為幽默的笑話在美國不一定會引人發笑,反之亦然。另外,從項目開發、到融資、到拍攝,再到發行,中美電影工業流程也存在很大區別。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認為,「這其中有創作問題,也就是如何以電影化手段講述全人類都能聽懂的故事;有技術層面的問題,也就是達不到現代化電影所要求的技術水平及其影像呈現;更有渠道問題。」
不少中國影片不會講故事,對外譯制水平低,傳達的價值觀也不符合海外受眾心理,以至於出現了「文化折扣」現象,從而降低了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的興趣和期待。「我們中國是有好故事的,但是沒有把好故事講得具有全球吸引力,」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原總經理周鐵東講道,「《功夫夢》《功夫熊貓》等都是用好萊塢故事的瓶子裝了中國故事的酒,為什麼這些中國故事不但沒有文化折扣,反而成了文化賣點?這值得我們反思。」
㈢ 中國電影應如何走向世界
一、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藉助國家戰略
目前世界電影產業的主要增量來自中國華語電影,中國電影發展的空間仍然很大。因為電影城鎮化還在不斷推進,城鎮化帶來的觀影人口將不斷增長,三四五線城市的增量仍然會帶來紅利,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力依然停滯不前。中國電影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應該藉助於國家戰略,為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最終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世界電影的新秩序。」
二、好萊塢電影人馬丁·基斯特勒:打造全球化故事
在本屆北影節「好萊塢工匠·中美電影交流高峰論壇」上,IG創始人、CEO馬丁·基斯特勒認為電影要想走出去,就必須講述一個全球化故事。「講故事是以新的方式闡述故事,要不聚焦本地的故事,要不聚焦全球的故事,這個取決於你想捕捉什麼觀眾。」馬丁·基斯特勒認為50%中國電影像好萊塢電影,《戰狼》風格跟好萊塢的風格非常類似,但是可以打動中國觀眾。最重要是內容、故事的呈現和講述方式。故事的講述方式一定要捕捉全球的觀眾。」這位好萊塢電影人認為故事首先要好,然後才是營銷手段層面的問題。「最重要是你的故事原生態,看一下你這個故事是不是被全球的觀眾所認可或者能打動全球的觀眾。」我們現在做電影是讓全球的觀眾來看,我們會把中國好的電影帶給全球觀眾,我認為這個時代已經到來了。」
三、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主席蘇彥韜: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除了作品的輸出,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也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中美雙節」主席蘇彥韜宣布第十四屆「中美雙節」將於10月27日至11月30日在美國好萊塢、洛杉磯、舊金山、達拉斯、拉斯維加斯等全美各地舉辦影視盛典、影視高峰論壇、「金天使獎」頒獎典禮以及電影合拍論壇、電視劇合拍論壇等數十場各具特色的大型電影專場、研討活動和200多場次的影片展映活動,為中美影視業界的合作搭建更廣闊的平台。近期的《戰狼》《紅海行動》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電影,這些電影振奮了人心之餘,大家對於影片話題的熱愛造就了一個更好的主旋律電影的發展契機
㈣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一次高質量的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
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會林文化基金和英文國際期刊《中國文化國際傳播(ICCC)》聯合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年會暨「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話語體系與文化形象」國際研討會11月28日、29日在京舉辦。來自各界的海內外學者圍繞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主題,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學術交流與思想碰撞。
擺脫「文化糾結」
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
在8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看來,當前的中國文化處於一種「糾結狀態」——既有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華傳統文化,也有明清以來開始傳入中國並且現在仍在傳入的西方文化,還有近百年的革命文化。三種文化的出發點完全不同,又同時存在於當代中國並各自擁有廣泛的影響力。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有如此復雜的文化糾結現象,這三種文化如何取捨,如何融合,從而形成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和文化價值理念,是中國文化能否走出去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因為當你向別人宣揚你的文化時,你首先要告訴人家你的文化到底是什麼。」秦伯益說。
「在走出去之前,要先想想我們文化本身的質地是不是具備走出去的前提條件。」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教授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之所以步履緩慢,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整合尚未完成,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下文化尚未完成有機結合,因此在走出去之前「先要做好自己」。以電影為例,中國電影為了走出去盲目攀比模仿好萊塢,不僅沒能讓中國電影的文化內涵更加飽滿,反而丟掉了曾經的文化風格和特色,其結果只能是「硬著頭皮往外走,撞了南牆才回頭」。
如何解決中國文化的糾結?中國文化如何做好自己?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黃會林提出「第三極文化」理論,試圖構建起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元素,區別於歐美文化的中國特色文化價值體系。
回歸信息傳播本位
採用符合國際文化傳播規律的話語方式
「在過去的對外文化交流推廣中,我們的一些方式顯現出產業支撐力不強、文化內涵呈現不夠、思維和欣賞習慣還有很多地方對接不準、市場推廣力不強、可持續發展的後勁不足等問題。」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沈衛星認為,應該對傳統的對外文化傳播交流方式進行檢討。
沈衛星認為,對外文化傳播交流,回歸信息傳播本位,高位策劃,智慧傳播,傳播內容要優質,注重主流人群,善於運用多主體方式切入、多元化模式組建、多樣化機制運作的傳播方式。同時,要變趕集式的傳播為嵌入式的傳播,也就是傳播的內容和方式要與周圍環境和傳播對象密切相關,最好是互動式的,只有這樣的傳播才能變得更加個性化、風格化、即時化、深入化。
中國文化走出去雖然遭遇不少挫折,但卻有一個十分成功的案例,那就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第五代導演電影的國際傳播。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陳犀禾說,第五代導演當時的作品全部是傳統和本土題材,更加關注個人的主體性,這恰好為西方觀眾提供了理解異質文化中的中國和中國人提供了窗口。國際文化傳播的規律是兩種文化之間文化形態的互補性,因此我們對外文化傳播不管內容還是形式都要讓他國受眾感受到一種文化上的不同。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夏潮認為,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就必須要有一批對中國文化充滿高度自信並且能夠令人信服地闡釋清楚中國文化特質的人,「可惜,今天這樣的人太少」。除了建議加強傳播人才的培養,在傳播方式和傳播策略上,夏潮認為有效的對外文化傳播應該是在與其他文化的互動中完成的而不是單向的,同時要認識並尊重不同受眾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習慣,准確轉換話語體系以切合受眾心理。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
㈤ 通過電影向國外輸出中國文化,還需走多遠的路
道路很漫長,畢竟很坎坷。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很大,即便是現在的科技和網路的不斷進步,世界愈加緊密,但由於各種原因,諸如政治,地域,甚至不實的宣傳。西方世界始終對東方文明保有謹慎的態度,有的地區甚至是抵觸不接受。而對於我們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度來說,古代的一些事物通過電影來展示時,國人有的都不明白,更別提及國外了,這也是我們近代歷史的一些因素導致的,使得我們更適於接受西方的先進文明,卻對本國歷史的曾經的事物的陳舊無法接受的一個現象之一。其實這也是相對的,西方畢竟要比東方發展的早,文明進步的腳步也要比東方的快,我們也是偏向於新鮮事物的吸引,對西方從前的歷史也是興趣斐然。而電影中想體驗中國的文化,也是應證了這一現象,古老不代表創新,所以想輸出中國的文化,任重而道遠!
㈥ 中國電影"走出去"難在哪兒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電影全年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僅為10.63億元人民幣,較2011年的20.46億元下滑了近一半,這已是2010年以來的三連跌。而作為中國文化產業出口的另一大主力軍, 2012年,網路游戲出口則增長了五成。同為在國內市場表現良好的中國文化產品,電影和網游為何在出口時有這樣迥然不同的表現呢?
「以本土化內容捍衛自身價值觀」
對於中國電影海外收入不佳的原因,原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曾表示:「中國精神、中國形象、中國故事的世界性表達和傳播能力,與之前相比沒有實質性提升,與國際電影的主流形態存在差距。」一份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發起的中國電影海外票房問卷調查,總結出中國電影進入海外商業院線的數量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在於中國電影還未找到一種表達方法,在符合西方觀眾審美意識的文化風格下敘述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並讓西方觀眾深刻理解中國電影中所蘊含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觀念。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認為,中國電影人在敘事上決不能「穿中國人衣服,演外國人故事」,一味模仿好萊塢的故事模式。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很多中國電影在傳播中國文化時只是將一些中國元素生硬地移植到電影中。有的影片因為過分強調中國民族元素,忽略了東西方文化差異,使得國外觀眾在理解時遇到困難,也就是「文化折扣」問題。以近期在中國創造票房奇跡而在海外市場遭遇滑鐵盧的《人再囧途之泰囧》為例,實際上,中國式的幽默很難得到海外觀眾共鳴。
反觀其他國家,如印度電影之所以能夠對抗好萊塢,關鍵在於「以創新性來做本土化的內容」。印度傳媒領域最具實力的跨國公司——信實集團,其負責人曾這樣表示:「我們要推廣印度的價值觀,我們要在美國本土對抗好萊塢,不單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印度電影所表現的內容,也確實都是在捍衛印度的價值觀。「不是本土,就是入土」,這是印度電影業的一句名言。在這一點也可以借鑒國產游戲的成功經驗——中國網游廠商在融入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編,重視對海外文化的融合,這一「文化引進再輸出」的發展策略不僅能贏得全球玩家共鳴,還能對中國文化做最有效、最合理的輸出。
海外營銷需要全盤策略
曾有網友在微博上貼出了一張好萊塢電影營銷的時間表,系統化的好萊塢電影營銷搭載了營銷和後產品開發、定位研究、公關等環節且全部放在電影首映之前,而為電影營銷所做的預算,幾乎占據了近一半的總開支。而國內片商營銷比例僅占總支出的5%至10%,相差懸殊。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暴露了中國電影在面對海外市場時,宣發、營銷方面的短板。
黃會林認為,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國電影在海外應該採取整合性的營銷手段,從單一的宣傳到電影節,再到海外推廣公司的建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表示,正是從張藝謀的系列電影開始,國產影片從重視電影製作轉向了重視電影營銷,但中國電影出口仍需要學會好萊塢的發行機制。
目前,中國電影「走出去」通常是依靠舉辦和參加各種國際影展,但效果並不顯著。有業內人士坦言,通過電影節推廣來促成合作的成功案例非常少,同時對票房的作用也很小。另外,很多中國影人將合拍片視為搶占海外市場的捷徑,對此,導演謝飛表示:「作用不大,這是盲目的,會失敗的。」
實際上,國內游戲產業打造文化出口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值得電影產業借鑒。完美世界總裁池宇峰在對全產業鏈的介紹中說,依託完美世界旗下的企業,以「全球資源整合」的發展策略,涉足網游、文學、影視、音樂等文化領域,形成了文化集團,在眾多文化產業的融合下,顯示出巨大的發展優勢。以完美世界的《笑傲江湖》為例,游戲以中國武俠文學著作為基礎,貫穿了「文學——影視——音樂——游戲」全產業鏈,實現了從「讀者——觀眾——聽眾——玩家」的全方位用戶轉換。多文化領域的融合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品牌影響力提升。
從游戲產業反觀影視產業,中國電影要在海外「揚帆遠航」,當務之急應該加強宏觀布局,對項目規劃、投融資、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制定出系統對策。
「先收回拳頭,做強自我」
就中國電影「走出去」,黃會林坦言:「我們的電影人不能只去海外走紅毯,走紅毯不能讓中國電影紅起來。」面對中國電影海外生存的難題,很多業內人士表示,還是因為中國電影市場缺乏質量過硬的作品。
由北京師范大學提供的中國電影海外觀眾調研數據表明,半數以上的海外觀眾對中國電影知之甚少,中國導演與演員在國外認知度不高。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僅有20%的觀眾對中國電影較為關注,而知名度最高的演員依次是成龍、李小龍、李連傑。雖然「功夫」只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方面,但在海外觀眾眼中卻代表了中國。在15歲至45歲主流的外國觀影群體中,70%以上的觀眾表示希望看到具有時代感,反映現代都市題材的中國電影。此外,在希望改進「敘述方式」以外,大多數外國觀眾認為「宣傳發行」是中國電影最需要改進之處。
對此,早有影評人評價目前中國電影的創新乏力使其在海外市場的老本兒已經不夠吃了,海外觀眾不可能總保持對功夫類型影片的熱情。另外,導演謝飛認為,國產電影對中國的文化品質和特色太不重視了,盲目地模仿好萊塢的高科技和娛樂性。他建議,中國電影要「走出去」應該從「講好故事」開始。
可見,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關鍵還在於影片的質量。正如全國人大代表龔曙光在談到如何做文化產業時表示,從文化企業的角度來看,文化企業家要做的事情,是在人的心靈上「圈地」。對於中國電影來說也一樣,想要在海外開拓疆土,不如先「收回拳頭,做強自己」,想要在海外市場獲得認可,不如先在海外觀眾心靈上「圈地」。
㈦ 電影應如何更好傳播中國文化
電影首先應做到質量沒問題,多拍一些有中國內涵,中國文化的片子,讓看電影的人,從影片中了解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文化,到最後才能弘揚和傳波!
㈧ 中國電影如何「走出去」面臨什麼困難
文化的地域表現,和當今社會的大融合,必須存在不同和版塊的外交,才存在的思考。
㈨ 國產電影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該怎樣讓其走出國門
國產電影影響力越來越大,這一點大家應該是有目共睹,但是,更多的還是在國內的影響力,如果想要走出國門,那麼最好在三個方面努力,第一點就是電影本身的質量,第二點,加大中國電影在國外的宣傳力度,第三點,把特定的想要對外輸出,提高影響力的中國電影的內容形式多點國外元素。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第三點,不能只拍中國人看的懂的電影,如果想要加大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像國內有的只能是中國人自己能看的懂的梗就要減少輸出,必須將某些計劃輸出的電影的形式和內容上面,稍微加入一些國外的元素,也並不是說崇洋媚外,只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想要增強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一開始就必須讓別人接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