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紅色電影觀後感500字左右
今天上午,我們返校檢查作業,其間我們看了一部50年代的電影,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董存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育。 故事講述的是1945年春,董存瑞在因種種原因的困擾下,終於參加了當地抗日自衛隊,同年參加了八路軍。在隊伍中,董存瑞和他的夥伴都不滿20歲,但卻有著驚人的膽識和勇敢的魄力,在戰斗中他屢次立功,讓連長和隊友刮目相看。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1948年5月25日,進攻隆化縣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的6連負責拔除敵人核心陣地——隆化中學。臨出發前,身為爆破組組長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決心:「我就是死後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里去,讓大家踩著我們把隆化拿下來!」他帶領戰友接連炸毀了敵人3個炮樓5個地堡。在打開隆化中學東北角的外圍工事之後,敵人隱藏在圍牆外干河道上橋形暗堡的機槍突然開火,部隊遭受嚴重傷亡,突擊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戰友又一個個在中途倒下。 面對敵人碉堡的兇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請戰,在戰友的掩護下沖到橋底。此時,他的左腿被敵人的機槍打斷,暗堡的底部離乾涸的河床還有段高度,河道兩側護堤陡滑,他兩次安放的炸葯因沒有木托都滑了下來。此時,沖鋒號已經吹響,拖延一分鍾就會有更多的戰友犧牲。董存瑞毅然用身體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了導火索。隨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敵人的橋形暗堡被炸毀,紅旗插進了隆化中學。董存瑞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為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道路,犧牲時年僅19歲。 看完電影時,我的心中感慨萬千。一個年僅19歲的青年,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為戰斗奉獻出寶貴的生命。想想董存瑞,在進革命隊伍、入黨等過程中遭受了重重困難,但他還是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使自己完成了自己的目標。當他在炸暗堡時,那種為革命事業奉獻、為祖國和人民付出的勇氣深深的打動了我。 現在想想,董存瑞比我大6歲,卻比我強上百倍,甚至千倍,他的膽量、勇氣、思想都是我所不敵的。他只是一個上了幾天學的青年,但有著為祖國、為人民奉獻的精神,比我們要優秀許多。 想想現在的我們,衣食無憂,在老師、家長的關愛下成長,我們沒有經歷過董存瑞那樣的困難,也沒有為中國奉獻出什麼。但我們也應該為中國、為人民作出奉獻,現在我們既不用去炸碉堡,也不用我們奉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只有好好學習,才能對得起董存瑞為中國的發展奉獻出的生命;才能對得起那些為革命事業、為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的美好生活付出生命的戰士們。 想想董存瑞吧,想想那些革命戰士吧!是他們為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付出了寶貴的生命,為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想想他們,誰不願意在家中和親人一起享受幸福,但他們還是為了中國的發展、為了人民的幸福而去上戰場、打硬仗,也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想到他們那奉獻精神,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不為中國、為人民做奉獻呢? 從這部電影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一個人就應該向董存瑞那樣,為祖國、為人民奉獻,有一種無私的愛國精神和奉獻精神! 董存瑞——一個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共產黨員。董存瑞——一個頂天立地的革命戰士!
————————————————從別人那邊參考過來,希望對你有用吧
㈡ 500字紅色經典影片的觀後感
紅色經典影響我
最近社會上燃起了一股「紅色經典」熱,上至機關單位下至普通老百姓。學校里學生們積極誦讀紅色經典詩篇,大街小巷的人們也都在傳唱紅歌。而我,卻想到了小蘿卜頭,他身在監獄里,可是卻渴望念書,最後刻苦讀書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我。
小蘿卜頭原名叫宋振中,8個月時與母親徐林俠一同被關在了渣滓洞看守所。由於缺乏營養,他頭大身小,面黃肌瘦,獄友們都愛憐地稱他為「小蘿卜頭」。小蘿卜頭六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提出讓他出去上學,特務們怕暴露他們的罪行,硬是不讓。但是小蘿卜頭可想學習了,他不想整天在監獄里度日如年,他想念書,他渴望念書。經過小蘿卜頭的 父母和獄友們的多次斗爭,特務們才同意由監獄的政治犯黃顯聲將軍教小蘿卜頭念書。小蘿卜頭十分珍惜這次學習機會,學習非常刻苦,也很懂禮貌,非常尊敬老師,黃顯聲將軍和車耀先等3位老師都很喜歡小蘿卜頭。監獄生活使「小蘿卜頭」懂得了許多道理,國民黨特務對共產黨人的非人虐待、折磨,共產黨員堅貞不屈、英勇斗爭的精神都留給他深刻的印象,使他從小就知道恨誰、愛誰。因為行動比較自由,所以他常常為獄中的共產黨員傳遞消息和傳送東西。1949年9月6日,與父母同時遇害,年僅9歲。
小蘿卜頭的事跡對我影響很大。記得在我4、5歲的時候,媽媽就帶我去學鋼琴,學朗誦,上學後,有同學和老師的幫助,回到家,媽媽又會給我輔導作業。周末, 提高班在等著我們,勞累之後,外公外婆早早做好了可口美味的飯菜……我們現在有多麼好的學習生活條件,這對於小蘿卜頭來說,簡直是一種奢望。
馬上我們就要經歷一場重要的考試了,可現在心竟然還靜不下來。看了小蘿卜頭的故事,我真的很感動,一個身處監獄,才幾歲的孩子就懂得要刻苦學習,十分的不容易。我們現在的生活、學習條件比小蘿卜頭好得多,就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刻苦努力讀書,來回報他們當時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換來美好生活的英雄壯舉。小蘿卜頭的故事已深深地埋藏在我心底,他時時刻刻對我敲響警鍾,叫我要刻苦學習,天天向上
㈢ 紅色電影觀後感
紅色電影《金剛川》觀後感:
這部電影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高炮班的關班長被炸的屍骨無存的時候,我為敵人的侵略行徑感到憤怒;張排長被燃燒彈燒成一尊雕塑時,我為志願軍隊伍保衛家園做出的悲壯犧牲感到心痛,看到這些畫面時,我也看到影廳里有人在擦眼淚。
災難來臨的時候,影片中的小人物有強大的能量、有不怕死的精神,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人。讓我們更加珍惜幸福的生活,更愛我們的國家。
敵人的槍林彈雨,飛機的狂轟濫炸,武裝懸殊的情況下,戰士們一次次冒死修橋,最後一個個英雄用他們血肉之軀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橋讓戰士們過江。徹底保障了金剛川上的通道暢通,給金城戰役前線輸送了大量武器彈葯,保證了戰役勝利。
《金剛川》在故事編排和情節甄選上,將切入點放在了小人物的命運上,用心動情,既吸引觀眾,又感動觀眾,進而征服觀眾、震撼觀眾。在長達兩個小時的電影中,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感人片段。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在抗美援朝後期金城之戰打響的前一天,一個師的士兵過一條金剛川的真實事情。從士兵角度、美軍角度、高炮連戰士角度,反復重現修橋和反擊的整個過程。傳承民族精神,展現時代擔當。
㈣ 紅色觀影影片觀後感
紅色電影凈化我們的心靈,陶冶我們的情操,更堅強,更自信地面對明天,將黨的光輝傳下去,保持黨旗的顏色不變。下面是紅色電影觀後感。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當電影里傳來堅定並雄壯的旋律我心中不禁熱血沸騰,彷彿回到了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抗戰時期。
《地道戰》這部影片講了1942—1944年間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進行「大掃盪」,以搞垮中國人民的抗日武裝。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大夥全結一心,同心協力,在黨的領導下,創造了新的戰斗方式(挖地道)。
他們在平原的地下開鑿地道;家家相連,戶戶相通,地上地上連為一體,為鬼子布下了天羅地網。利用百里長的地道和冀中人民的智慧。勇氣和力量,把鬼子打得片甲不留。
百里地道蜿蜒曲折,埋伏著充滿智慧的神兵,是什麼讓他們如此機智勇猛,贏得勝利?是他們必勝的信心,使他們機制的頭腦,是他們團結的力量。
雖然他們沒有高科技的武器,但是他們有最聰明的「土」辦法——地道,他們有共同的民族魂——愛國情,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會?I衛自己的尊嚴而不屈奮斗;不管敵人多麼強大和殘忍,只要團結堅持就一定能勝利!
看完《地道戰》後,我想:我們多幸福呀!豐衣足食,還有書讀,再想想日本入侵那會兒,向我們這么大的孩子,忍飢受餓,無家可歸,我們還生在福中不知福,真是慚愧!現在我要好好學習准備將來報效祖國。
㈤ 革命電影觀後感500字
1《建黨偉業》觀後感光陰似箭,現在黨已經90歲了,從當年的「風腥血雨」到現在雨過天晴,又有誰能體會當時的艱辛歷程呢,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才是甜。當共產黨誕生的時候,就彷彿註定它以後的成功,看完《建黨偉業》才明白,當初黨的誕生,就是為現在的和平而建立,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戰爭,但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共產黨對我們的「恩賜」。一群外國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拍中國的歷史大戲,這是一種國際主義精神。173位明星傾情演繹了90年前那波瀾壯闊、歷史意義又極其深遠的一幕幕。在「數星星」的同時,我被北大「新文化與舊文化」的激辯場景所感染,被「五四運動」的宏大場面深深震撼,甚至熱血沸騰,在走出影院後,情不自禁去翻閱黨史。作為年輕一代,我們需要重新走進歷史,重新在歷史中汲取力量的源泉。從重大歷史事件中尋找自己的坐標系,激勵自己,尋找自己的青春動力。我看電影很少流眼淚,可是這部片子,卻總讓我的眼睛濕濕的,最後當12位共產黨人一起低聲唱著《國際歌》的時候,我的眼淚終於奪眶而出。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真實的看到了那些革命先烈是怎麼一步步艱難的走過來的,也清楚的了解了我們的黨是怎麼從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讓我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有了全新以及直觀的了解,每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都被演員活生生的演繹出來,他們的精神和信念感動著我們,一種久違了的青春的沖動澎湃在我的胸中。真的很感謝這部電影,讓我們體內的熱血又沸騰了,讓我們對信仰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的,為了心中的信仰,革命先烈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怕流血犧牲,為了建立新中國,他們甘願赴湯蹈火!真的很感謝先輩們冒著生命危險為我們建立新中國!真的很感動先輩們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這種大無畏的精神!這部青春熱血電影,讓我激情萬丈,也讓我為之沸騰了!我想發自肺腑的喊出來:中國共產黨萬歲! 2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的一個偉大歷史事件,頭緒紛繁、人物眾多,而影片以精湛的技藝,真實、樸素、生動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通過看這次電影,我深刻體會到革命政權的來之不易,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都是用那些革命義士的鮮血換來的,是那麼的來之不易。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一切,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發揚黨的精神,堅信革命理想和信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一切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工作並做好本職工作。在利益與金錢眼前、在困難、艱苦眼前,想一想為革命事業,在南昌起義總、在戰爭時期犧牲了的先烈們,想一想在和平年代裡英年早逝仁人志士們,難道還有什麼阻止不了,還有什麼困難不能解決的嗎?影片從真實的歷史事件中提煉創作素材,正確地、藝術地反映南昌起義這一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使其具有鮮明的紀實性和文獻性。影片中出現的四十多個人物,大多都是有案可查的真實人物。為了真實地再現那一段歷史,影片特別注意了環境的真實性:它通過一定時代特徵的景色、道具和人物的服飾裝扮;通過獨具時代特色的音樂,特別是「打倒列強」的音樂旋律的反復出現,使當時的時代氣氛更加濃烈,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尤其是為現代人上了一堂形象、生動、深刻的中國現代革命史的教育課。通過今昔對比,使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影片從生活出發,成功地塑造了周恩來、朱德、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藝術形象。十分注重形象地表現幾位領袖人物的獨特經歷和個性。如周恩來的穩健、果斷、血氣方剛、富有革命犧牲精神;朱德的憨厚、沉著、有勇有謀;賀龍的倔強、爽朗、對黨的忠誠等。通過他們的具體言行來表現他們偉大而崇高的品格。如通過周恩來的「我們都為共產主義在奮斗,我經常想,一個嬰兒哇哇墜地,長大,有點兒知識,很慢很難,只有抓緊時間做工作,才無愧做一個人,沒有權力糟蹋生命,浪費時間。」這段話體現了他為革命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通過賀龍的「半輩子經驗告訴我,跟著國民黨,我個人政治上沒出路,整個軍隊也沒出路。只有共產黨才是勞苦大眾的救星,我鐵了心跟著它走到底,這是我的入黨申請書……,請黨考驗我。」這一言行,充分表現了他對黨忠貞不渝的愛和面對反革命的血腥屠殺毅然投身革命陣營的果敢精神。通過以周恩來同志為首的前委會與阻撓起義的張國燾之間的斗爭,表現了我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勇於斗爭的大無畏氣概。這一切都是我們更加崇敬、熱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的偉大品格和精神,鼓舞我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奮斗。影片還以真實、樸素的生活畫面,為我們展示了南昌起義那火光沖天、槍林彈雨、將士們浴血奮戰的場面。並通過女戰士黑姑踏著其丈夫雙喜等烈士的血跡,沖上鼓樓,把紅旗插到樓頂的這一細節再次告訴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和安靜的生活環境,都是成千上萬的先烈們用先血和生命換來的,沒有他們的犧牲,沒有他們的奮斗,便沒有我們的今天,作為祖國的一份子,我們要自覺加強思想修養,使自己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成為改革開放的推動者,才能無愧於我們的先輩和先烈。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暴動。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總之,《南昌起義》是一部好的歷史文獻故事片。它使我們牢記過去中國革命的斗爭史;牢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黨和人民創建的豐功偉績;牢記革命先烈的犧牲和奮斗。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奮斗!時間匆匆,電影只看了不到兩小時就結束了,但是在南昌起義中的艱苦奮斗的事跡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這種精神將激勵著我前行。 3今天上午,我們返校檢查作業,其間我們看了一部50年代的電影,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董存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育。 故事講述的是1945年春,董存瑞在因種種原因的困擾下,終於參加了當地抗日自衛隊,同年參加了八路軍。在隊伍中,董存瑞和他的夥伴都不滿20歲,但卻有著驚人的膽識和勇敢的魄力,在戰斗中他屢次立功,讓連長和隊友刮目相看。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1948年5月25日,進攻隆化縣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的6連負責拔除敵人核心陣地——隆化中學。臨出發前,身為爆破組組長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決心:「我就是死後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里去,讓大家踩著我們把隆化拿下來!」他帶領戰友接連炸毀了敵人3個炮樓5個地堡。在打開隆化中學東北角的外圍工事之後,敵人隱藏在圍牆外干河道上橋形暗堡的機槍突然開火,部隊遭受嚴重傷亡,突擊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戰友又一個個在中途倒下。 面對敵人碉堡的兇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請戰,在戰友的掩護下沖到橋底。此時,他的左腿被敵人的機槍打斷,暗堡的底部離乾涸的河床還有段高度,河道兩側護堤陡滑,他兩次安放的炸葯因沒有木托都滑了下來。此時,沖鋒號已經吹響,拖延一分鍾就會有更多的戰友犧牲。董存瑞毅然用身體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了導火索。隨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敵人的橋形暗堡被炸毀,紅旗插進了隆化中學。董存瑞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為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道路,犧牲時年僅19歲。 看完電影時,我的心中感慨萬千。一個年僅19歲的青年,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為戰斗奉獻出寶貴的生命。想想董存瑞,在進革命隊伍、入黨等過程中遭受了重重困難,但他還是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使自己完成了自己的目標。當他在炸暗堡時,那種為革命事業奉獻、為祖國和人民付出的勇氣深深的打動了我。 現在想想,董存瑞比我大6歲,卻比我強上百倍,甚至千倍,他的膽量、勇氣、思想都是我所不敵的。他只是一個上了幾天學的青年,但有著為祖國、為人民奉獻的精神,比我們要優秀許多。 想想現在的我們,衣食無憂,在老師、家長的關愛下成長,我們沒有經歷過董存瑞那樣的困難,也沒有為中國奉獻出什麼。但我們也應該為中國、為人民作出奉獻,現在我們既不用去炸碉堡,也不用我們奉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只有好好學習,才能對得起董存瑞為中國的發展奉獻出的生命;才能對得起那些為革命事業、為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的美好生活付出生命的戰士們。 想想董存瑞吧,想想那些革命戰士吧!是他們為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付出了寶貴的生命,為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想想他們,誰不願意在家中和親人一起享受幸福,但他們還是為了中國的發展、為了人民的幸福而去上戰場、打硬仗,也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想到他們那奉獻精神,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不為中國、為人民做奉獻呢? 從這部電影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一個人就應該向董存瑞那樣,為祖國、為人民奉獻,有一種無私的愛國精神和奉獻精神! 董存瑞——一個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共產黨員。董存瑞——一個頂天立地的革命戰士!
㈥ 紅色電影讀後感五百字
南京南京觀後感這不是一部電影,更像是真實的片段錄像。整個電影從頭到尾都是觸目驚心殺戮和獸行,看了讓我很難受,如果電影講的是事實,那歷史就太瘋狂、太殘忍了。最觸動我的場景是日本兵在活埋了中國人後還在一個個頭顱中間原地踏土,跳舞,簡直滅絕人性。另一個場景是拉貝先生離開難民營大門後下跪對中國人謝罪,中國人需要一個外國的納粹來保護,真是諷刺。生命如草芥,但是草芥是不會被殺光的,電影的結尾還是在死亡中給我們留下了生的希望。電影中的人物塑造充滿了人性的真實,人道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精神也充斥在每個段落中。在電影中沒有國家與國家的對抗,只有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每個人都是真實的,也是矛盾的,不可復制的。如果假設我們身臨其境,你能像劉燁那樣慷慨赴死么?你能像高圓圓那樣挺身而出么?你能想范偉那樣出賣同胞又捨身取義么?甚至你能像角川一樣在人性中掙扎,而最後選擇自殺么?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是無法回答的,導演能夠正面,真實的講述這段歷史,讓人敬佩,這個電影沒有講述為什麼,如果非要找答案,那答案就是歷史,就是現在。回頭看看歷史,每一次滅絕人性的大屠殺,都是伴隨著戰爭這顆人類文明的毒瘤,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避免重蹈覆轍,拒絕戰爭。
㈦ 求一篇原創紅色電影觀後感500字。
《閃閃的紅星》觀後感
就在毛主席建立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出了一位勇敢的少年——潘冬子.這年秋天,毛主席領導的紅軍在與國民黨的戰斗中奪取了井岡山,並趕走了在這里作威作福的地主胡漢三,使得在這里的百姓都過上了好日子,而潘冬子的爸爸當了紅軍,媽媽也入了黨. 嚴冬來臨,許多紅軍的領導人因為嫉妒開始排擠毛主席,使紅軍沒能在國民黨的第五次圍剿中取得勝利,被迫放棄了毛主席建立的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潘冬子的爸爸在臨走時送給了潘冬子一個禮物,它就是一顆閃閃的紅星. 後來,潘冬子母親為了保護井岡山的人民不被地主胡漢三陷害,給活活燒死在了一間茅屋裡,於是他成為了一名紅軍戰士,誓為母親報仇雪恨,勇敢地和游擊隊一起與敵人做斗爭 在游擊隊與敵人的一次作戰時,他把敵人唯一能逃跑的木板橋給拆了,使得這次戰斗紅軍能把敵人全部殲滅;在給山上的游擊隊員送鹽時,他把鹽全部粘到衣服上,沒讓看守的國民黨察覺;在地主家為地主做事時,他不忘給游擊隊送情報,還呼籲群眾把地主放在船上准備運走的米給劫了 最後,在吳大叔和宋大爹的幫助以及閃閃發光的紅星的照耀下,潘冬子終於殺死了地主胡漢三,又在第二年春天映山紅盛開之際,迎來了打了大勝仗的紅軍主力部隊,和爸爸一起踏上了新的征程.
㈧ 閃閃的紅星觀後感500字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伴著這強有力的曲子,我看起了紅色電影《閃閃的紅星》。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12歲英雄少年潘東子和地主惡霸斗爭的故事。在黑暗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鄉——柳溪鎮暫時還處在大土豪胡漢三的統治下。東子
出身貧苦,爸爸是一名紅軍戰士,媽媽是一位共產黨員,小東子從小受到父母的熏陶,小小年齡參加了兒童團同地主惡霸斗爭。他在爸爸隨紅軍主力撒離、媽媽為了
掩護鄉親們撒離不幸被地主胡漢三活活燒死的情況下,不消陳,不害怕,變得更加堅強了。潘冬子加入了游擊隊積極參加對敵斗爭,他在戰斗中破壞了吊橋,切斷了
敵靖衛團的後路,使敵人繳槍投降;東子和趙爺爺到山下為游擊隊員弄鹽,他巧妙地把鹽化成水,倒在棉衣里,騙過了敵人士兵的檢查;他和椿伢子把情報送給游擊
隊,搞沉了敵人的運糧船,破壞了敵人的搜山計劃;在米行里,他發現米行老闆不把米賣給窮人,而是賣給了國民黨的部隊,就想出好辦法讓百姓們理直氣壯的把米
行的米搶光了;他沉著機智地應付了胡漢三多次狡猾的試探和盤問,找機會砍死了罪大惡極的惡霸胡漢三,為媽媽和鄉親們報了仇,有力地配合了游擊隊攻打姚灣鎮
的軍事行動。最後東子終於加入紅軍,成為一名光榮的紅軍戰士。
看了這部影片,我打心眼裡佩服潘東子這個英雄少年。東子和我的年齡差不多,卻做出那麼多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因為他心裡有一顆閃閃的紅星,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這顆紅星就是加入紅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去解放所有被地主惡霸欺壓的窮苦人民。
在電影里,當看到潘冬子的媽媽被湖漢三活活燒死時,我傷心地哭了。我明白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許許多多象潘東子媽媽這樣的共產黨人艱苦鬥爭,不惜
拋頭盧、灑熱血換來的,真是來之不易呀,我們要加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不辜負革命先烈的期望,好好學習,長大後報效祖國。
㈨ 紅色電影觀後感500字
很喜歡看這部電影,這是網路上看的,剖析比較深刻
《城南舊事》
是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拍攝於1982年的影片,改編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影片摒棄了戲劇化的處理效果,並沒有跌盪起伏的劇情和激烈的的大喜大悲,而是以一種散文化的、抒情的格調,成功地再現了原作的那種充滿了「回憶感」和「往事感」的神韻。
一、 散文化的結構
導演吳貽弓雖然沒有用戲劇化的情節來推動劇情一環套一環地發展。但是,他營造的那種情緒很好地將三段小故事連接到一起。
導演從小英子遇到巷子口的瘋女人引出了第一段故事。這是關於瘋女人秀貞和她的女兒小桂子(妞兒)的故事。在這一段故事裡,導演用了雙線結構,一條線索是瘋女人秀貞,另一條便是妞兒。妞兒的引出,是通過妞兒去買醬,伙計欺負她,而小英子為其「出頭」,兩人成為好朋友引出的。一邊,通過秀貞前言不搭後語的傾訴敘述了她的愛情遭遇,一邊通過和妞兒的友誼及妞兒的遭遇將故事發展。同時,還以母親和宋媽的談話揭示了事情的緣因。
可以說,故事完全是以那種緩慢的、情緒化的速度發展的。秀貞顛來倒去地講著自己和大學生的故事,抒發著自己對愛人、對女兒的思念,導演通過幾次秀貞和小英子的接觸刻畫了秀貞。第一次是出場時,兩者都沒有說話(小英子被宋媽拉走),只有眼神中的交流,秀貞眼中的渴望以及小英子忽閃著的眼中的純真。第二次秀貞拉住小英子,小英子抽回手,說自己不是小桂子,秀貞眼中流露出明顯的失望。第三次小英子幫秀貞把大學生的東西拿出去曬,回憶中的秀貞十分幸福,在她眼裡,小桂子爸爸僅僅是走了,出門了,還會回到她身邊,而她更是為小桂子做好了衣服,等著她穿。第四次,秀貞強烈要求小英子帶小桂子回家。第五次,也是最煽情的一次,秀貞回憶自己和大學生的相知相識相戀,「那一笑」「緣分」, 秀貞敘述時插入的院內的景物,將懷舊和思念之情推到了頂峰。第五次,秀貞問小英子自己是不是瘋子,她在清醒和迷糊之間痛苦地掙扎著,她也知道愛人和孩子不太可能回來,但她還是希望著。
妞兒這頭,導演自然地敘述著這兩個孩子的友誼。她們一起喂小雞、盪鞦韆,一起嬉戲。很多時候,她們並不說話,只是在一起,但是我們明顯能感覺到二者之間的情感交流,啾啾的小雞,晃晃悠悠的鞦韆,都給人一種童年的純真的懷念。妞兒的身世是通過看到妞兒被她父親驅趕引出的,然後便是妞兒和小英子的訴說。妞兒哭泣著,小雞繞著她們轉著圈,英子什麼也不說了,只有用大眼睛看著妞兒,一種哀愁的情緒一下子抓住了觀眾的心,此處無聲勝有聲。
最後,在一個雨夜,兩條線並在一起,妞兒就是小桂子。當秀貞一眼見到妞兒,便認出了她,抱著她「我命苦的孩子啊」。沒有冗長的解釋,也無需解釋了。
故事結束於小英子從醫院醒來,導演通過賣報人的叫賣含蓄地道出了秀貞母女的死。在《驪歌》聲中,小英子搬家了。之後的兩段故事,也是通過《驪歌》結束的。《城南舊事》不同於《暴雨將至》或者《低俗小說》這些國外現代電影,它的三段故事是用這種情緒化散文化的抒情方式結束的,有一種情緒化的過度,而並非用標題(《暴雨將至》)或者直接跳接(《低俗小說》),體現了濃濃的民族風格和韻味/
在第二段故事中里情緒還是佔了主打地位。小英子第一次和小偷見面之時,兩者尚有一定的心理距離,兩者離得較遠,英子也幾次欲走,被小偷叫住,到了後來,二者有了交流,小偷也透露了自己弟弟的事。小英子更是從小偷的關於好人壞人的判斷的話題引出了海跟天的區別,雖然童言無忌,卻是詩意顯然,讓人不無酸楚。再後來,在學校的表彰會上的一場,導演用朦朧而又夢幻般的鏡頭展示了一幅兄弟情深的畫面,更加增強了對小偷的同情和認同。小偷被捉後,導演也沒有用激烈的沖突加以渲染,而是只讓小英子和小偷相互對視。從那對視的眼神中,我們可以讀出很多東西,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愫。
第二段故事也結束於《驪歌》聲中,這次是在上音樂課,運用了畫內聲的表現。電影一共出現兩次上音樂課,一次是小偷和英子談心之後,唱的歡快的歌曲,小英子也唱的很歡,第二次就是此時,在哀傷的歌聲中,小英子只是坐著發呆,大眼睛裡充滿了哀愁。
第三段故事開始於英子回家看到毛驢和宋媽的侄子。宋媽的丈夫每從來也是騎著毛驢,毛驢便成為了這個沒出息的狠心男人的標志。導演通過英子、弟弟和宋媽的生活場景表現了兩個孩子對宋媽的深情。宋媽給弟弟洗腳,和孩子們唱兒歌,哄弟弟吃葯等場景,都流露出濃濃的渴望。而從宋媽口中不離的小栓子,小丫頭又體現著宋媽對自己孩子的愛和對生活的無奈。典型的當宋媽哄弟弟說,「不要小栓子」時,聲音哽咽著,她捂住嘴忍住眼淚。
此故事中另一條線是爸爸。爸爸在整本片子里都是一個慈父、嚴父的形象。醫院那場辛酸而溫情的戲更是把父女情渲染地淋漓盡致。而爸爸也終究離開了。導演將爸爸和宋媽的離去安排在一場。給掃墓一場並沒有那種哭天蹌地的場面,然而那種哀傷卻隨著《驪歌》之聲彌漫開來。影片最後,宋媽和英子越離越遠的鏡頭和西山秋天的紅葉給人以無限的暇思,讓人嘆息不已。
二、 生動化的語言
本片雖是一個兒童眼中的童年故事,但應該說不能算作兒童片。本片是以情緒的散文化的方式敘述故事的,但是它生動的語言還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英子的語言尤其出彩。
小英子是一個小學生的年紀,貪玩、天真、懂事卻有不失幼稚。典型的,當她得知妞兒的身世後,回家問媽媽「我是不是你生的」「你怎麼生我的」,這一席話充滿了童真和童趣,而且符合人物的年齡、性格。而後面小英子還有一段在葡萄架下為父母讀課文,並且評論海的一段更是富有詩意和童趣,一個活潑、純真的兒童形象很好地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當大人在談論事情的時候,英子還會冷不防插上一句,如宋媽和媽媽談到賊時,「別人丟東西還說熱鬧」,半大孩子似懂非懂的話讓人忍俊不禁。當小英子說「你是來拉屎的吧」、「真不講衛生」,當賊給她糖,她更是說「爸爸說了,別人給的東西不能隨便要」,這些話卻是典型的兒童的話,真實而又精彩無比。
最出彩的還是醫院父女見面的一段。父親問英子成績,英子撒嬌「你自己看嘛」,問「有沒有遲到」,回答「上面不是寫著嗎」、「自從挨了你打,再也沒有遲到」、「打得的好疼,忘也忘不了」,問「恨爸爸嗎」,回答「不恨」。這一段充滿童趣而又精彩無比,令人辛酸。
瘋女人秀貞的語言也很有特點,她的話雖然顛三倒四,但是她不時會清醒一下子,特別是她對大學生的回憶的那段,配合著院內景物,她的話外音幽然傳來,給人一種懷舊和哀傷,特別的那一句「這一笑啊」,讓人為她的痴情動容。
小偷則是一個現實的控訴者。他對自己身世無奈和不平,對自己淪落為小偷無可奈何。說到他弟弟,他自豪,而又充滿希望,然而弟弟「拿我當個好哥哥」之類的話有不無酸楚。
宋媽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她抱著弟弟拍著腳說「臭腳丫兒,哎~」這哄孩子的長聲,令人熟悉不已,含著深深的溫情,而「不要小栓子」這些話更是體現了她生活的無奈和對孩子的依戀。
《城南舊事》中還有很多風格化的小細節,比如提水,養小雞,唱兒歌,駱駝,賣紅薯的,換東西的貨郎等更是構成了電影的懷舊的景象和氣氛。總而言之,影片很好地透出了那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不愧為中國電影史上突出的散文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