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關於電影的論文要怎麼寫

關於電影的論文要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08-31 14:45:24

1. 類型電影論文(2)

類型電影論文篇2
淺談中外災難類型電影比較

摘要:本文以好萊塢的類型電影為參照標准,結合國產電影創作實際,以近期的兩部災難片《唐山大地震》和《2012》為例,分別從敘事、女性主義、植入式廣告及意識形態四個方面對國產類型電影和美國類型電影加以比較,提出類型電影尤其是國產類型電影以後的發展趨勢及需要改進之處。

關鍵詞:類型電影;敘事;女性主義;植入式廣告;意識形態

一、類型電影的特點

類型電影作為高度模式化的影片,其存在是一個客觀的電影現象。電影“類”的誕生較早,但電影類型的內涵如何界定,大師們的看法並不相同,美國學者羅伯特・考克爾認為:“電影一旦發展出一種敘事結構,從僅僅展示事物(如火車離開站台或兩個接吻的人)轉向講述故事,就開始形成類型。故事一旦被講述,它們就立刻進入了一定的類型:浪漫型、情節劇型、追捕型、西部型、喜劇型。”而澳大利亞學者理查德・麥特白則認為:“觀眾、製片人和批評家在討論電影的時候都在用類型的概念,但是他們每一個人使用這些概念的含義可能大不相同……就像安德魯・都鐸(Andrew Tudor)所說的,類型‘是我們共同相信的一些東西’。當看一部驚悚片的時候,我們知道什麼是驚悚片。事實上,在我們看之前就知道什麼是驚悚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不需知道影片的內容,就能認出這些有著廣泛的文化共同點的類型電影。”

災難電影作為類型電影的一種,除有其共性之外,還有其獨特之處。每一種類型電影都具有相對固定的題材和人物類型、特定的故事空間與造型語言、剪輯風格和音樂特色。如歌舞片中的舞台、歌舞明星,科幻片中虛擬的未來世界、外星人,戰爭片中的兩軍對抗、戰地英雄,警匪片中的強盜、警察、地下組織等。災難電影的故事和主題,時常順應時代的變遷和觀念的更新而變化。《2012》是建立在瑪雅預言的基礎之上而創作的影片,該片上映時間是2009年,離2012年很近。與此相似,《唐山大地震》的拍攝也在汶川地震之後,群眾尚未從地震的陰影中恢復過來,汶川大地震讓人想起數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

其次,類型電影一般都迎合觀眾的某些感官和情感的需要,以滿足觀眾內心深處的娛樂心理。每一種類型電影雖呈現娛樂的方式不同,但營造娛樂情景並最終希望實現娛樂功能上是相同的。類型電影的娛樂性,一方面是刺激和滿足人們的種種情感,另一方面是通過把奇觀融入情節,讓觀眾在賞心悅目中獲得審美的快感。災難電影尤其是好萊塢的災難片首先用宏大的災難場景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力,故事情節環環相扣,扣人心弦,觀眾的心情隨著影片情節的進展時而緊張時而放鬆,有如身臨其境一般,刺激而愉悅。中國的災難片場面明顯要遜色許多,敘事相對比較溫和,注重內容的情感部分,以情動人。

最後,類型電影還具有商業性特徵。不同的類型電影滿足各類不同愛好的觀眾的消費需求。如果市場對某種類型電影有良好的反應,有觀眾捧場,片廠便會繼續製作這類電影,否則,便會停止生產。《2012》上映後反響比較激烈,票房收入也相當可觀,之後不久國產的災難片《唐山大地震》上映,許多觀眾是因為對《2012》的意猶未盡而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所謂國產災難片的。《唐山大地震》被作為災難片宣傳也是商業運作的一個手段。

二、敘事及其手法

《2012》講述一個關於世界末日的故事。影片最大的亮點在於災難發生時極致視覺特效,這種強大的沖擊力讓觀眾震驚。但看完電影之後,腦海里只存留了片中各種不可思議的災難元素:地球板塊移動、火山、地震、海嘯、洪水集體肆虐,全球各種標志性建築全被毀滅,給人一種恐怖震撼的末日來臨之感。但這容易讓觀眾忽視其劇情,也難以啟人深思。此外,《2012》還被一些記者稱為寫給中國的情書,裡面加入了很多中國元素。或許是導演被汶川地震發生時中國人民的精神所感動,故把中國描寫成人類的救贖之地,片尾拯救人類的諾亞方舟也是中國製造的。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比較有爭議的災難類型電影。准確的說,它應是一部典型的中國親情劇。片中的災難場景被一筆帶過,更多的是敘述一個四口之家悲歡離合的故事,而把影片命名為《唐山大地震》只是一種炒作手段。影片宣揚了超越一切的親情,正像馮導所期望的那樣“內容大於形式”:“災難片元素是《唐山大地震》的基礎,而倫理片元素則是影片的靈魂。”

三、女性主義的折射體現

好萊塢類型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多處於被動和附屬的地位,或是作為家庭生活的象徵。西蒙・波伏娃說:“所有男人寫的關於女人的書都應加以懷疑,因為男人的身份就如訴訟案中,既是法官又是訴訟人。”《2012》中有一個細節,傑克遜開車來接孩子們去度假的時候,妻子給丈夫一包尿不濕,告訴丈夫七歲的女兒到現在還在尿床,每天晚上睡覺前要穿這個,丈夫看到這個東西後滿懷質疑:還穿?顯然丈夫之前並不知道女兒還尿床的事情,這一細節充分體現了其“大男子主義”,女人才是這個家生活的主宰。在災難類型電影中,女性多處於危險境地,需要被保護。當海嘯和地震發生時,鏡頭會立即轉向女性們的反應:尖叫、恐慌、無助地四處逃竄。

而男性在遇到災難時則會思考:“what the hell was that?”同時,在西方電影中,女性又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她們之於男性的附屬地位是相對的。《2012》中的勞拉是一個聰明而有智慧的女孩兒,是獨立女性的代表。面對災難的時候,勞拉表現出來的沉穩、堅強、鎮定完全不遜色於男性。當地球將要毀滅,傑克遜帶著全家逃亡的時候,他似乎是全家命運的主宰,妻子和兒女都必須在其保護之下才能逃生。但如果妻子完全依靠丈夫的保護而喪失了自我,她和兒女們同樣不能自保。輪船幾乎要沉入大海,全家人都被困入浸滿海水的船中,他們被迫與傑克遜走散,這時,阿曼達飾演的妻子就不得不承擔起保護孩子生命的責任。導演在此處對情節的描寫集中體現了在災難中女性也有不可阻擋的堅強,與前面的表現女性面對災難時的恐慌形成鮮明對比。

《唐山大地震》對女性主義的表現在某種程度上與《2012》相似,影片對母愛的描寫顯然更為深刻。但相比西方類型電影中的女性主義,國產電影仍有傳統的保守主義傾向。片中元妮喪夫後,面對另一個男人的追求毫不動容,堅持一個人度過餘生,因為她知道,丈夫是為保護自己在地震中死去,沒有哪個男人會像丈夫那樣用生命來愛自己。但細想一下,元妮的這種做法受到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馮小剛在影片以女性形象為中心塑造了一部催人淚下的親情劇。元妮喪夫之後,一個人撫養兒子的艱辛,也體現了丈夫在一個家庭中的重要性,男人是家的頂樑柱,如果活著,她的生活就不會這么苦,顯然這並沒脫離中國家庭以男性為主的傳統觀念。從社會角度看,女性是滄桑時代的見證,是命運多舛的個體:災難留下的痛苦只有在脆弱的女性身上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並讓人同情。

四、植入式廣告在影片中的運用

隨著廣告業的發展,植入式廣告越來越多的受到廣告 主的重視。“植入式廣告,又叫急性廣告,是指廣告傳播一改往日單純依靠說教和推銷的營銷策略,將產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視覺性符號甚至服務性內容策略性地帶入電影、電視劇或其他電視節目及其他傳播內容中(隱藏於載體並與載體融為一體),使觀眾在接受傳播內容的同時,不自覺地接受到商品或品牌信息,繼而達到廣告主所期望的傳播目的。”上述兩片的植入性廣告分以下類型:

1、置景道具植入型:這是最傳統的植入式廣告形式,主要指品牌視覺符號或商品本身作為影視作品的置景道具出現。“視覺形式的形象性對於以說服為目的的傳播具有特殊意義。”如在影片《2012》中男主人公開的汽車標志便是其中之一。《唐山大地震》中,元妮在和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飯桌上擺的劍南春酒是最明顯的植入性廣告標志,此外還有汽車、電視、銀行、運動品牌等。

2、對白植入型:就是在電影中通過人物的對話,巧妙地將產品、品牌、服務植入其中,成為電影中的台詞,以此來達到廣告效應。如《2012》中,男主人公匆匆忙忙地開車回家帶兒女們去度假,在給愛人打電話的過程中,就提到“黃石公園”這個名字,這也是植入式廣告的形式。《唐山大地震》中中國人壽保險的廣告方式也屬於此類:方達作為旅遊公司的老總,當員工過來詢問這次旅遊保險用哪家時,方達說:“就選中國人壽吧,踏實。”

3、場景植入型:即是把品牌信息嵌入到影視作品的環境中去,品牌視覺符號或商品本身作為故事發生的場景或場景的一部分出現。如{2012}拍攝的場景中出現的海灘樓房以及主人公帶孩子們度假的公園等,都注入了一定的廣告元素。

國產類型電影與好萊塢大片在植入式廣告方面相差甚遠,好萊塢電影可不動聲色地把廣告植入其中,既能有效地為廣告主服務,又不影響觀眾對影片的欣賞。但國產電影在這方面做得有點兒欠妥。植入式廣告要尊重影片的故事情節,使其顯得順其自然,不影響影片的觀賞效果。《2012》就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但看過《唐山大地震》之後,觀眾對片中的植入式廣告批評聲不斷。植入式廣告應有效地給觀眾一種暗示效應,遵循內容第一,廣告第二的原則,避免片中突兀地出現廣告詞和任何不合理的廣告場景,不能盲目的把任何廣告都嵌入影片中。在進行植入式廣告之前,要分析產品及其品牌適不適合在該影片中表現,能不能達到廣告主想要的宣傳效果等因素。

五、結語

中西災難類型電影的差異折射出中西文化的差異,體現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我們不能苛求中國的災難片完全符合西方的審美需要,但成功的作品肯定是把深邃的思想內涵,巧妙的藝術處理與大眾的觀賞熱點結合起來。首先,中西方類型電影最大的交集就是商業性,它們未來努力的方向也離不開使其更具有商業價值,觀眾花錢去電影院看電影,買的大多是娛樂享受,所以,電影的商業性和娛樂性是分不開的。

其次,中西方電影還要努力提高其講故事的水平。好萊塢電影重在場面的製作,掩蓋其情節的跌宕起伏,觀眾震撼之後難免會感覺少了點兒什麼。但中國電影講故事的過程多有漏洞,故事出來之後多有批評之聲。好萊塢類型電影在講述故事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再次,電影應該注重宣傳,激發觀眾的類型期待。從某種程度上講,類型電影是預先出售給觀眾,在開發每一部類型電影時,往往就有相對的觀眾定位。如果一部影片能得到適當的宣傳,從片名、廣告宣傳等每個運作環節將類型固著於觀眾的心靈,那麼,電影的春天就不會遠了。

最後,類型電影還應該注重整合生產和發行兩個環節。類型電影是在吸引更多消費者和賺取更多利潤的動機推動下向前發展的。好萊塢電影業總是力圖復制它最近的商業成功。在市場開發中,有意識地遮蓋其他方面來有選擇地突出某些方面,使觀眾更加註意那些製作商想要強調的方面。然而中國電影市場目前還處在半市場化狀態,院線體系雖已經逐步形成,但還要繼續完善院線發展模式。

注釋:

[1]唐晉先:《(唐山大地震):動人因親情,感人緣母親》,《電影文學》2011年第3期.

[2]任拯廷:《淺議植入式廣告》,《今傳媒》2006年第4期.

[3]梅薩里:《視覺說服――形象在廣告中的作用》,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頁.

[4]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78頁.
猜你喜歡:
1. 關於電影論文範文

2. 電影鑒賞論文

3. 關於電影論文參考

4. 有關於電影論文

5. 關於電影的論文

2.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

電影作為八大藝術之一,於19世紀末從歐洲傳入日本後,成為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眾娛樂,並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篇1
淺析岩井俊二青春電影的美學特徵

一、長鏡頭與交叉剪輯下意境的營造

從長鏡頭渲染下的青春純愛電影《情書》、《四月物語》,到交叉剪輯鏡頭下表現成長歷程和蛻變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風格和題材上都做了最極端的挑戰,在其“青春片”所營造的意境中,愛情的唯美,生活的殘酷,青少年心靈的困惑和壓抑,都是對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實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採用長鏡頭和快速交叉剪輯相結合的方式。在《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身著白色襯衫的少年戴著耳機靜靜地佇立於青綠的麥田中,沉迷於莉莉周的音樂世界裡。在電影片尾處蓮見刺向星野的鏡頭與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馬的鏡頭敘事手法不謀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訪中也坦率地回應了這個問題,“我很喜歡楊德昌的電影,但每個人對電影的出發角度不同造就了對電影理解上了差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聲,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樣是青春成長題材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採用的是一種壓抑陰冷的含蓄表達,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則強調形式上的動感,熱情、誇張、充滿爆發力”。

二、弱化情節強化情緒的主觀表達

岩井俊二在中國內地的走紅,直接聯系著“青春文學”,這也是其電影創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說創作基礎之上。當然,“岩井文學”中不可避免的導入了導演本身的價值觀,相對於故事情節,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緒表達和心理變化。一方面,他帶著懷舊的情緒追溯逝去的時代,影片中對童年世界的懷舊成為成年人對青春的缺失的一種幻想性解決途徑。《情書》中沒有強烈的沖突情節,在兩條線索下的敘事時空中,通過兩個素未謀面女孩的書信聯系在一起,渡邊博子在寄託哀思中無意探尋出一段塵封多年的愛戀,女藤井樹在書信的來往中才發覺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發芽,只是隨男主角的離開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沒有在敘事的策略上突出對死亡的恐懼,而是通過情緒的升華給予了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另一方面,他通過社會的角度來表達對青年成長和意識形態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觀眾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節中感受到主人公內在情緒的微妙變化,從而引發內心的思考。這也是“岩井文學”所衍生出來的弱化情節而強化情緒的“青春敘事”方式的建構。但是,此類情節弱、情緒濃的主觀表達方式並不適用於任何題材的電影,對其後期電影主題的表達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後人性的共通之處

“意象,指對存在於記憶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覺上的體驗。而電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導演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融合,它是藝術創造過程中的產物”。寫滿藤井樹名字的借書卡、刻在鳳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運用極簡的影像風格,將青春的熱烈與生命的脆弱透過自然意象和虛擬意象表現出來,對青春期群體的人文關懷貫穿始終。

“《四月物語》中的落滿櫻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紅色雨傘是岩井俊二對青春短暫和熱烈的意象隱喻”。《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詞貫穿於影片的始終,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詞。同樣,《燕尾蝶》中所營造的並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徵著青春里慾望的深淵。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觀存在里,這也是他對“青春”充滿無限可能的另類闡釋。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著兩個女孩成長歷程中的蛻變。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紋身是她存在的證明,她來過,以一個飽受生活磨難的姿態,帶走了一隻蝴蝶的脆弱和美麗;鳳蝶,歷經世間創傷卻依然滿懷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長大成人的專屬記號。她們渴望飛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繭而出一刻隕落,岩井俊二採用這種獨特的青春意象,表達了他對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淪或者毀滅因其陰暗而被電影避之不談,但這卻是真實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試圖將成長中的青年從喧嘩虛幻的社會現象中抽離出來,從而理解現實的殘酷和真實世界的難能可貴。

岩井俊二是一個主觀意識特別強的導演,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創作電影的理念是徹底極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強盜、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來展現大城市高速運轉中一群病態而畸形的社會底層人士生活的場景,但他並沒有將這種陰暗徹底的呈現,而是從他們蒼涼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處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動盪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著內心的純凈。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篇2
淺析日本電影中的中國古典文學

1.研究背景

電影作為八大藝術之一,於19世紀末從歐洲傳入日本後,成為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眾娛樂,並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特別是於上個世紀50年代,日本電影迎來了其黃金期。以導演黑澤明的《羅生門》(1951年)為首,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1952年),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1953年)等連續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縱觀日本電影的獲獎史,日本的時代劇,也就是極具日本風格的電影,獲得了國際電影界的歡迎。但是,很少為人所知的是,日本電影不僅從自己的“日本風”中取材,同樣也將外國文化作為素材,並加以改編。例如作為電影推廣初期的明治、大正時期,那時的觀眾所最為熟悉的外國文化,則是中國的古典文化。

2.不同時代中的以中國古典題材的日本電影

尚處於日本電影草創期的1911年,吉澤商店製作了《西遊記》。緊接著1912年,在西遊記廣受好評的情況下,再接再厲攝制了《三國志》。另外,還有很多例如《豹子頭林沖》(1919年、日活向島攝影所、小口忠導演)、《西廂記》(1920年、日活向島攝影所、田中容散導演)等一系列以中國古典作為題材的電影被持續不斷地搬上了日本大熒幕。

之後,世界格局發生了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電影主流也由無聲進入了有聲期。戰爭時期,日本電影又製作了一系列如《孫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導演)、《水滸傳》(1942年、岡田敬導演)、《鴉片戰爭》(1943年、牧野博導演)等為日本帝國主義服務的國策電影。

日本戰敗後的1950年代,日本電影進入了轉型期,邁入了黃金時代。《楊貴妃》(1955年、溝口健二導演)、《白夫人的妖戀》(1956年、豐田四郎導演)、長篇漫畫電影《西遊記》(1960年、藪下泰司、手?V治蟲、白川大作導演)等各種日本觀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古典文學題材的電影,不但在日本上映,還進入了香港及東南亞等華語圈市場,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1970年代,電視取代電影,走進了日本的千家萬戶,成為了時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電視局製作的系列連續劇《西遊記1》和《西遊記2》,不但在日本受到廣大觀眾好評,甚至被中國中央電視台引進,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另外,於2007年製作的電影版《西遊記》(澤田鐮作導演),以43.7億日元的票房,位居當年日本本土電影收入第四位。

3.從中國古典文學到日本電影

以《西遊記》為首,《三國志》、《白蛇傳》等以中國古典為原型的故事,經由日本導演、編劇以及演員的演繹,介紹給了日本的觀眾。但是,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許多地方經過了改編,展現出了與原作頗為不同的風味。

將外國的古典作品翻拍成電影,將具有各種全新的可能性。並且,雖然原作是古典文學作品,但內容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故事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一直產生著變化。例如《白蛇傳》,最初馮夢龍主編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後的結局,都與如今我們耳熟能詳地《白蛇傳》頗有不同。而日本電影選擇哪個版本的故事作為故事底稿,則具有極為深刻的意義。歷史故事也同樣,由於製作方所處國家和立場的不同,講述出的故事也會具有情節上的差異。上文中提到過的日本版《鴉片戰爭》這部電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類中國古典或歷史故事電影與原版的異同,可以從中發現其政治意圖及意識形態,因此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4.結論

因此,狹義上而言,本研究為日本電影研究,但廣義上而言,其實為媒體以及大眾文化研究。由於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可以說是歷來未被傳統研究所重視,因此,分析此類電影將可一窺日本電影的時代特徵、對外來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電影交流史。更是對日本電影史的一種補充,具有不可輕視的意義。
猜你喜歡:
1. 關於電影論文範文

2. 有關微電影論文範文

3. 電影鑒賞論文

4. 關於大學生電影論文範文參考

5. 電影賞析論文範文

3. 電影論文怎麼寫

古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的主幹課程,從先秦到近代上下幾千年,內容量非常大。在教學上主要從文學史和作品選兩方面進行。學生們常常為文學史龐大的理論體系,繁多的文學常識,以及不可勝數的作家作品感到力不從心,消化困難。在教學上,也會明顯感到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文學鑒賞能力也亟待提高。隨著多媒體引入課堂,影視賞析成為了教學的一個有效的輔助手段。
一、增強對歷史文化的理解
文學作品並不像空中樓閣般能憑空出現,除了和作者本人的生平遭際、性格氣質相關聯外,也深受時代的影響。而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迭,與今天時間跨度很大。作為95後的大學生們如果對當時的歷史文化、政治軍事、經濟思想等諸方面一無所知的話,根本談不上對作品的正確理解。而影視賞析能為學生提供更為逼真生動的歷史情境。
如講到明初文學,涉及到詩文三大家:宋濂、劉基、高啟。宋濂作為開國文臣之首,曾為太子師,但晚年,孫子被朱元璋殺掉,他也險遭殺戮,在流放的途中抑鬱而終。劉基詩文俱佳,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俗語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而後期,他在朱元璋的手下鬱郁不得志,最終死因成謎,有說是胡惟庸下毒,有說是朱元璋授意。至於高啟,"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39歲時,被朱元璋借故腰斬,其詩兼各家之長,但"殞折太速,未能熔鑄變化,自成一家".[1] 綜上,三家命運系於一人---朱元璋。明初詩文三大家的人生命運,是當時文人際遇的縮影。在朱元璋的高壓統治下,也難怪明前期文壇蕭條。
如果在課堂上,僅僅對上述內容作文字講述,學生們未必能深刻體會當時殘酷高壓的政治氛圍。因此,播放了由胡軍、劇雪主演的連續劇《朱元璋》中的一個小片段"劉基之死",12分鍾的播放時間,同學們領略了朱元璋的跋扈刻薄、殘忍專橫,胡惟庸的刁鑽陰狠、狂妄無賴,以及晚年劉基的憔悴無奈、絕望焦灼。課堂上同學們受劇情的感染,對劉伯溫的遭際唏噓不已,憤慨同情。與此同時,引導學生讓他們明白,這只是文人的一個代表,當時的政治氛圍如此,也就不難理解明初文苑的荒蕪了。再進一步作對比,由劉威、林芳兵主演的《唐明皇》中有李白的片段,李白醉酒入宮,力士脫靴、玄宗調羹、貴妃捧硯。同學們為李白的狂放不羈,高力士的無奈狼狽,玄宗的禮賢下士,楊貴妃的殷勤活潑所感染,笑聲不斷。那麼,將唐玄宗與朱元璋相比較,同學們能深刻理解到一個時代政治氛圍對文學的巨大影響。
二、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力
根據大綱的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文學鑒賞力是應著力培養的。鑒賞力是理論水平、審美能力和文學創作力相結合的綜合能力。古典詩詞除文字之美還有音樂美、意境美。在課堂上單純的文字講解難免乏味,並且詩詞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影視賞析將精美的畫面、悠揚的音樂,動聽的歌聲相融合,能使詩詞意境得以醞釀升華。如賞析明代楊慎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2]

4. 電影類論文博士範文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文化交流得以加深,文化產業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並在帶動國家經濟增長方面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中電影是文化產業的核心層,是展示一國文化的最有影響力方式。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電影類論文博士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電影類論文博士範文篇1

淺析《功夫熊貓》系列動畫電影敘事模式

夢工廠推出的系列動畫電影《功夫熊貓》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為觀眾塑造出了熊貓阿寶這一得到廣泛認可的文化形象,同時也為人們一窺美國動畫電影採用的敘事模式提供了一個較具代表性的範例。

一、敘事中的必要元素

動畫電影具備其他影視產品作為視聽藝術的一般特徵,但是它又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現,即虛擬意義。[1]這一點直接影響著動畫電影的敘事模式,在任何一部動畫電影中,一個清晰、完整且富有意趣的世界觀和一部分極富魅力,能夠區別於其他動畫電影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就世界觀而言,世界觀是整部電影敘事的基礎,它決定了銀幕之上這個世界的運營模式以及身處其中的角色們的行為准則。[2]而《功夫熊貓》系列便在打造世界觀上做得較為完善,能夠較好地平衡想像與現實二者的關系,使整個虛擬世界之中有多個情節的生發點,這也是該系列電影在《功夫熊貓1》(Kung Fu Panda,2008)憑借當年北京奧運會舉行以及武術被列入奧運特色項目的助力大獲成功之後,能夠在失去上述條件的情況下依然繼續創作的原因。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地,山清水秀的和平谷中居住著大量動物居民,其中數量最多的為兔子與豬,他們代表了一般民眾。

而鴨子則自稱“血管里流著面湯”經營飲食業。他們數量雖多,但是體形上都顯得較為弱小,身懷武功者則是較為罕見但是體形彪悍的動物,且他們一般都與中國武術之中的某些功夫有關,如“憤怒五俠”中的螳螂、蛇、猿猴、仙鶴等,也正因如此,阿寶才會感慨自己“沒有利爪,沒有翅膀,沒有毒牙,甚至沒有螳螂的那個前臂”。而當阿寶投入浣熊師父門下後,有關武術的諸多細節也被設計得比較到位,如全身遍布鐵齒的狼頭樁、沙袋、不倒翁,阿寶與浣熊師父用筷子在餐桌上鬥法,浣熊師父見到烏龜大師時一掌熄滅蠟燭,等等,這些都是中國乃至西方觀眾並不陌生的元素,影片的敘事也因此而令人感到自然真切。

其次,就角色而言,與真人電影不同,動畫電影在塑造角色上無疑有更為廣闊的空間,動畫人不僅可以賦予角色誇張的外形與動作,還能夠增加角色的社會屬性,從而將角色的內在性格與觀眾所接收到的外在視覺表現有機結合,通過具有差異化的人物群像來使敘事更為靈活。以《功夫熊貓2》(Kung Fu Panda 2,2011)為例,大反派沈王爺被設置為一隻白色孔雀,這一形象無疑是從外在視覺表現上將孔雀的鮮亮羽毛與沈王爺衣著華麗,孔雀昂首挺胸的外形與沈王爺用自信來掩飾自卑的特點結合起來,同時主創又在這一基礎上深化了沈王爺的內在性格。沈王爺是一對藍孔雀夫婦的兒子,有著揮之不去的童年陰影,長大之後變得外表溫文爾雅,內心卻陰險詭詐,與熊貓阿寶作為毛茸茸的哺乳動物笨手笨腳,善良純真的設定形成鮮明對比。當動畫人在影片的世界觀與人物角色上做足功夫之後,敘事的局面也就得以打開。

二、敘事中的獨立性與連貫性

《功夫熊貓》系列電影的敘事採用了一個系列電影慣常使用的模式,即兼顧電影的獨立性與連貫性,每一部電影都可以視作一個較為獨立的故事,但是就目前出品的三部電影而言,它們的情節又有互相呼應之處,這一敘事模式很好地體現了消費時代下電影的製造、傳播特徵。電影的生產需要巨額資金的投入與人力的集體化投入,其價值需要進入流通渠道後,通過觀眾的廣泛參與,以資金的回收來實現。其獨立性保證了其後續電影能夠對未看過前作的觀眾依然有吸引力和討論空間,並且片廠能夠根據電影的票房收入來決定是否開始再生產,這一點對於耗資尤其巨大的動畫電影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而連貫性則有如下優勢:首先它有助於電影成為一個突出的品牌,在每年不斷涌現的大量動畫電影之中脫穎而出;其次,它有利於培養觀眾對情節的好奇並最終產生對該系列的情結,能夠吸引觀眾一而再,再而三地走入影院。一言以蔽之,同時具備獨立性與連貫性能夠保證電影在盡量不流失舊有觀眾的前提下又不斷擴展自己的新市場。

以獨立性而言,《功夫熊貓》系列每一部都有一個關鍵的危機性事件,每一事件的起因、發起事件的反派各不相同,而相同的便是主人公阿寶都是扭轉這一事件的關鍵人物,但是阿寶在每一次危機性事件之中獲得的感悟也是各不相同的。每一次危機性事件都有其完整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問題最後得到了較為圓滿的解決,觀眾完全是可以單獨對其進行賞析的。《功夫熊貓1》中的危機性事件為浣熊大師曾經的叛徒豹子大龍越獄出逃,覬覦《龍之卷軸》,狂暴嗜血的他危及江湖,連浣熊大師都被他打倒。而心寬體胖,武功基礎為零的阿寶則需要在短時間內戰勝大龍。

這一次事件得到解決後,阿寶實現了自己的“英雄夢”。在《功夫熊貓2》中,危機性事件則由希望能夠統治世界的白孔雀沈王爺造成,與大龍只是個人孔武有力不同,沈王爺則坐擁財富,精通科技,他先是派人來和平谷搶走大家的金屬材料,然後是用這些材料鑄就大炮等武器准備稱霸全中國,並綁架了多位武林高手。故事依然以阿寶挫敗沈王爺結束,阿寶在這次勝利之後收獲的是戰勝自己內心恐懼的經歷。而《功夫熊貓3》(Kung Fu Panda 3,2016)的主線則是五百歲的反派,對“氣”有著扭曲追求的天煞越獄,阿寶為了打敗天煞而不得不修習氣功,但是他最終最大的收獲卻並非武功,而是認祖歸宗,並且領悟到了“做自己”的意義。

促成這一系列連貫性的則主要為阿寶的身世之謎。實際上早在第一部中,夢工廠就為後續情節埋下了伏筆。如觀眾備感疑惑的為何阿寶的父親竟然是一隻鴨子,兩人無論是在外表抑或是人生旨趣上都大相徑庭,這種設置也為電影增添了不少幽默元素。如身高體胖的阿寶真情涌動之下擁抱瘦小的鴨子父親時給觀眾的“別扭”感。

在《功夫熊貓》的世界觀之中,阿寶顯然不可能是鴨子父親的親生兒子,片中已經明確展現給觀眾兔子的孩子依然是兔子,豬的後代也只能是豬。在第一部中,鴨子父親就在期盼著阿寶夢中出現的是面條,從而能夠子承父業,老老實實地繼續經營他們的小吃店。然而阿寶夢見的卻是功夫,這唯一的解釋便是在阿寶的體內蘊含著極為深厚的功夫基因,因此他的人生註定不屬於湯汁。而阿寶盡管看似愚鈍,並且與鴨子父親的關系極為親密,但還是問過鴨子父親為什麼自己和他長得一點也不像。

但是鴨子父親並沒有在第一部揭開這一謎底。《功夫熊貓2》中則通過鴨子父親的回憶讓觀眾明白了鴨子父親收養無父無母的阿寶的過程,原來當年阿寶的父母是因為被人追殺而與阿寶失散的。《功夫熊貓3》中,前來和平谷尋找兒子的熊貓李山出現,他們成為和平谷中僅有的兩只熊貓,原來李山就是阿寶的生父。隨後李山帶阿寶去了神秘的熊貓村,阿寶由此不僅確認了自己的來歷,還找到了離散的、跟他一樣愛吃愛玩的同胞們。三部電影分別擔負著設謎、解謎與讓真相水落石出的不同任務。可以說,敘事上的獨立性與連貫性如同自行車上的前後輪,共同驅動著《功夫熊貓》系列電影在商業性道路上的前行。 三、敘事的套路與細節填充

俄國學者、結構主義敘事學的創始人普羅普在對一百多個童話故事進行分析之後提出了“神奇敘事公式”以及“31功能理論”,他所提出的這些敘事套路反映出了人們意識之中根深蒂固的敘事心理。[3]因此,無論是在文學抑或是電影創作中,盡管不同的敘事在價值理念、原型映射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在敘事套路上往往都是不謀而合的。

《功夫熊貓》系列最為重要的敘事套路,便是成長主題的反復使用並對阿寶的成長進行了深化。對於面向成人與兒童的動畫電影來說,成長主題是具備普適性的。弗洛伊德曾指出,由於生活過於艱難,人們為了忍受生活而不得不採取了多種緩沖措施,如轉移注意力或尋找能夠使人陶醉之物,從而麻木生活帶來的痛苦。而成長主題敘事套路一般為主人公出身平凡,甚至帶有缺陷,但是他有著某類正面品質,如善良、堅持,對於某事物的強烈熱愛等,隨後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在接受友方角色的幫助、鼓勵的同時,又遭遇著敵方角色或命運帶來的種種阻礙甚至困厄。但是,最終主人公一般都能夠戰勝困難,取得帶有勵志色彩的成功,敘事以大團圓結局告終。

這一敘事套路是非常容易對觀眾產生移情作用的。“我對一個感性對象的知覺直接轉移地引起我身上要發生的某種特殊心理活動的傾向,由於一種本能(這是無法再進一步分析的),這種知覺和這種心理活動二者形成一個不可分裂的活動……對這個關系的意識就是對一個對象所生的快感的意識,必以對那對象的知覺為先決條件。這就是移情作用。”[4]首先主人公不起眼的出身能夠迅速拉近他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並且這種對於觀眾的吸引是跨越種族與文化背景的。而當阿寶的成長過程中出現諸多強敵時,觀眾也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自己在現實中生存時所遭遇的種種逆境以及自己不得不咬牙堅持的記憶。最後阿寶獲得的美妙成功則順理成章地成為觀眾對於自己也能夠奮鬥成功的期待。

以《功夫熊貓1》為例,其中的阿寶給人以憨態可掬的形象,雖然他是一個功夫迷,但其肥胖的外表以及店小二的出身與人們印象之中的“武林高手”有著不小的差距,阿寶甚至還帶有好吃、懶惰等不利於成功的缺點。他被烏龜大師選上成為神龍大俠的候選人更像是一個意外,而在被浣熊師父收入門下之後,他更是處處比不上同門的悍嬌虎等人。但是阿寶並沒有在嚴酷的訓練之中退縮,而是堅定信念跟隨浣熊師父,甚至他好吃的缺點都被轉化為刺激自己不斷進步的優點,甚至發明了“面條護身術”“肚腩凸擊”等悍嬌虎等人都使不出來的招數。最後他的成功則體現在打敗了大龍,捍衛了和平,成為人人敬仰的神龍大俠之上。可以說,熊貓阿寶的成長奮斗歷程是夢工廠給陷入麻木和壓抑的當代人開出的一劑葯方。

而在一部電影已經有了基本的邏輯與敘事框架之後,故事完成的僅僅是一個大致的模型,電影仍然需要補充大量鮮活有趣的細節來使整個故事富有血肉並使敘事形成節拍。這些細節的填充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敘事段落前後之間的邏輯要通暢;二是細節本身要足夠精彩,為整個故事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添磚加瓦。以《功夫熊貓3》為例,電影中阿寶回到熊貓村以後,終於能夠見到自己的同胞。為了加深與大家的感情,同時也為了大家能夠保護自己,身為神龍大俠的他開始教大大小小的熊貓們武功,讓熊貓們能夠以游擊戰的方式團結起來抵禦強敵。而最終阿寶能擊敗天煞也正是得益於熊貓們的幫助。這里的細節不僅滿足了敘事的情節線,還滿足了敘事的情感線,即熊貓們幫助阿寶化解了危機,同時阿寶的形象也因為這一教學行為而變得更加可親,觀眾也能從一直處於“被別人教”狀態的阿寶到“教別人”的轉變體會到阿寶的成長。

從《功夫熊貓》系列電影中不難看出,以夢工廠為代表的美國動畫電影人們已經建構起了商業語境之下較為理想的動畫長片敘事模式,在給觀眾帶來視聽方面的娛樂時,又以其較為完善,既具內涵又不失奇趣的敘事獲取著觀眾的口碑。

>>>下頁帶來更多的電影類論文博士範文

5. 急求一篇影視鑒賞的論文,3000左右,關於如何欣賞電影的。

影視鑒賞論文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以其生動的直觀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實感而易有廣泛頎賞性。一部優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許多同學在觀看影片後常會有感而發,嘗試寫作影評,這對於提高我們的影視鑒賞能力影視鑒賞論文,端正我們的審美觀念有相當大的幫助。那麼,如何寫好影評? 寫好影視評論的前提是細心觀賞。影視評論不同於書評,書可以反復地看,而影片卻一閃即逝,因此,在看電影時不能漫不經心,而要全神貫注,眼觀六路,耳影視鑒賞論文聽八方,對畫面、音樂、對白、音響、表演等方面都要體察精微,並及時捕捉閃光的東西。這樣在寫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一) 「評什麼影視鑒賞論文」 在影片中可評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評主題、評人物、評細節、評場面、評藝術特點、評電影語言的運用等;就多部影片影視鑒賞論文來說,可綜合評論一系列影片,闡明某一時期電影藝術創作的傾向和特點;可綜合某一類影片(如驚險片、探索片等)進行評論;可綜合同一類問題(如古裝片的雷同化等)進行評論;另外,還可以進行電影專評,如平添編劇、影視鑒賞論文評導演、評演員、評攝影、評美工、評音樂等。
面對這些可評的內容,初學寫影評的中學生具體應如何處理呢?最好的辦法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抓住影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最為深刻、最影視鑒賞論文能激發自己寫作慾望的問題來寫,這樣便於對問題作深入細致的評論,忌面面俱到。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影視鑒賞論文。對於我們初中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
隨著寫影視鑒賞論文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影視鑒賞論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到。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二)寫影評,應該影視鑒賞論文把握好這樣幾點:
1、捕捉住感受點。
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影視鑒賞論文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影視鑒賞論文
2、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
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影視鑒賞論文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後三次出現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都預示著國民黨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劃,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富於象徵性地體影視鑒賞論文現出來。
3、立意要新,開掘要深。
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影視鑒賞論文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影視鑒賞論文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4、要實事實是地分析評價。
魯迅先生說過:評論作品「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還要「知入論世」。他說 "倘若論文,最好影視鑒賞論文的是顧及全篇,非目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況,這有較為確鑿。"對影片作實事來是的評價,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不是顧其一點,而是觀照全片。顧及編導的意圖、表演的全部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等影視鑒賞論文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不能強導演、演員、片中人物所難,求全責備。同的,我們在寫影評時,也不能人雲亦雲,如評《情深深雨蒙蒙》時,有一位同學冷靜地指出編導將熒屏中的軍閥(如萍、依萍的父親)形象拔高了影視鑒賞論文――他遇見美麗的女子就搶來作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們像自己的初戀情人。
5、要重視影片的藝術分析。
電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影視鑒賞論文現主題、塑造人物、抒發感情的,所以影評要重視對影片藝術的高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應具體詳細,由表及裡,言之有物;評價則應觀點鮮明,實事求是。在藝術評析中,字里行間滲透出電影意識,盡可能恰當地運用電影藝術影視鑒賞論文名詞術語,還需要有對電影藝術的深刻感受與理性把握。這可以通過閱讀電影理論書籍和多欣賞優秀影片來解決。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影視鑒賞論文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敘議要結合,突出評論。
影評離不開敘事。但切忌過影視鑒賞論文多地敘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寫評價。當然,所評所析不得脫離影片孤立地進行。
設計好影評的標題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它由正副標題構成。
正題——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須簡明扼要,而又耐人尋味,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能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它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副題——點明評論對象,交待片名或評論角度,它是正題必要的補充。二者影視鑒賞論文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歷史和時代的搏擊者--評銀影視鑒賞論文幕上的共**員形象》,《悲劇在紅色中滲透——評電影<紅高梁>》《農村改革的多棱鏡--電視劇〈一村之長觀感〉》。 我們在寫影評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學習影視鑒賞論文他人的寫作經驗,豐富自己的寫作實踐,在日積月累的基礎上,通過影評的寫作,不斷促進我們知識結何的完善,提高我們的頎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閱讀全文

與關於電影的論文要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8愛情電影台詞截圖 瀏覽:348
西安電影院2017 瀏覽:141
街頭攤位韓國電影 瀏覽:423
2017哪買電影票便宜 瀏覽:234
白堊記恐龍電影動漫 瀏覽:491
2020年海南三亞電影節嘉賓 瀏覽:938
好看的電影推薦歐美的 瀏覽:30
第11屆青年電影節劇本 瀏覽:408
和美國禁忌電影相近有哪些 瀏覽:888
武俠電影2020推薦 瀏覽:371
韓國搞笑的r級電影 瀏覽:398
浙江鎮江橫店電影城 瀏覽:830
如何剪輯電影上抖音 瀏覽:730
法國電影偷珠寶妹妹是瞎子 瀏覽:364
電腦能看多少幀的電影 瀏覽:164
南京4d電影院 瀏覽:360
舊宮永輝電影院如何 瀏覽:698
松原恆大電影城電話 瀏覽:593
在線電影網價格 瀏覽:854
藍精靈電影1插曲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