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有個電影叫什麼羅西

有個電影叫什麼羅西

發布時間:2022-09-02 18:58:16

1. 聖靈抵抗軍的紀錄片製片方遭質疑

進入3月,一段名為《KONY 2012》的視頻在全球各大視頻網站瘋狂傳播。視頻以自述的方式,講述了幫助烏干達兒童雅各布重新建立人生道路的親身經歷,揭露烏干達一名叫約瑟夫·科尼(Joseph Kony)的人及其領導的聖靈抵抗軍(LRA)犯下「滔天罪行」,呼籲將其繩之以法。視頻在廣受傳播的同時,也遭到不少批評,有人指發起組織「懶人行動主義」,不會帶來實質改變,也有人質疑該組織的資金使用情況。
這段視頻最初由美國一個名為「看不見的兒童」(IC)的非政府組織發布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從3月5日到現在,該視頻共播放了7800多萬次。視頻發布者介紹,這一視頻是「科尼2012」計劃的一部分,旨在呼籲美國政府重視科尼和聖靈抵抗軍,並幫助烏干達消滅他們。
視頻中,活動發起者對小時候的雅各布的采訪讓很多人動容,談到自己的未來,雅各布說:「我寧願你現在就殺了我。」他的哥哥被科尼的軍隊抓走,在逃跑時被殺死。
視頻講述了他們為了阻止科尼所做的努力,包括在社交網站上散布有關科尼的信息,發起募捐,游說議員讓他們支持出兵等等。該組織同時在社交網站臉譜和推特上進行推廣,支持者中不乏比爾·蓋茨這種名人。在國內視頻網站優酷上,播放最多的一個版本已經有27萬的點擊量。
根據維基網路的描述,約瑟夫·科尼是烏干達反政府組織聖靈抵抗軍的領導者。該組織被指嚴重侵犯人權,包括涉及致殘、施虐、強奸、綁架平民,使用童兵和屠殺等。媒體報道,該組織綁架強迫超過3萬名兒童為其戰斗,並且摧殘兒童肉體,強迫兒童親手殺害父母。「聖靈抵抗軍」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烏干達北部持續製造戰亂,導致數以千計平民死亡,約30萬人逃離家園。國際刑事法院於2005年發布對「聖靈抵抗軍」頭目科尼的逮捕令,指控他在烏干達犯下反人類罪。
視頻製作者表示,科尼犯下如此殘暴的反人道惡行,長久以來一直逍遙法外。他們想以拍攝影片揭發科尼的惡行的方式,讓公眾知道科尼的存在,進而推動政府除掉他。
質疑 傳播視頻不是實際行動
盡管無數人聲言支持這一行動,提出質疑的也大有人在。
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一些烏干達人表達不滿,他們認為影片沒有很好反映烏干達的現狀。烏干達政府也就《KONY 2012》發表官方聲明,他們一方面表達感謝,另一方面也指出:目前在烏干達沒有任何聖靈抵抗軍活動的蹤跡。烏干達人民國防軍在2006年成功將聖靈抵抗軍驅逐出了國境,目前這一組織已經逃竄到中非地區一些鄰近國家的復雜地形中,勢力也已經消減弱化到不足300人。
烏干達旅遊部門甚至指出這一行動給當地「幫了倒忙」。烏干達旅遊協會主席阿莫斯·韋凱薩告訴路透社,不少顧客因該視頻而取消旅遊安排。「顧客們問這里到底發生了什麼、到底還安全不安全。視頻里暗示科尼仍在烏干達這樣的信息太荒謬了。」
拍攝紀錄片的「看不見的兒童」組織在財務上也引發外界質疑,公開資料顯示,這個組織去年所募得的款項只有32%用於幫助烏干達兒童,其他都用於員工薪資和包括旅遊在內的其他開支。
另外,「科尼2012」行動也被認為有些「懶人行動主義」色彩,這個詞經常指稱許多年輕網民在網路上發起的社會活動,盡管易於表達和分享,但是缺乏真正帶來社會變革的實際行動。的確,讓科尼「出名」只需要輕點滑鼠,但是清除「聖靈抵抗軍」和改善當地人的生活需要更多行動。
回應 我們「腳踏實地做實事」
最近,「看不見的兒童」組織發布了一段新的短片,回應外界對他們的質疑。
「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華而不實的懶人行動主義噱頭,我可以理解。」「看不見的兒童」組織CEO本·基西說,「事實上這種看法完全不對。我們發起的是一項相當深刻且經過深思熟慮的有策略的運動。」他說,「腳踏實地做實事」是該組織的信條,製作影片讓更多的人關注兒童保護也是他們的任務之一。
視頻中稱,2007年到2011年,該組織將募集到的80%至85%的資金用於「項目開支」。事實上,該組織中前3位工資最高的雇員在2010年的工資在8.7萬美元到9萬美元之間。9萬美元的工資占該組織總支出的1%。根據慈善機構監管人員的說法,這一數字剛好達到合理水平。該組織2010年的工資和福利占總開支的17%,比一些比較出名的非營利機構還要低。
視頻展示了他們在非洲建設的一些項目,包括一個無線電系統,當科尼的武裝接近村莊的時候可以及時警告村裡人。他們認為,早期預警十分重要,因為科尼的部隊經常突襲村莊綁架兒童,然後把綁架的兒童訓練成士兵或者囚禁起來做性奴。視頻還展示了建設兒童保護中心的工程。
基西還回應了外界對他們的旅行開支的質疑。「有人問,難道只有管理團隊乘飛機出差,住高級酒店?事實並非如此。」他解釋道,旅行費用大部分用於在世界各地的團隊成員出差拍宣傳攝影片,每年有大約3000次。還有一部分錢用於解救被科尼部隊控制的兒童,把他們帶回美國。
駐非美軍指揮官:LRA還剩約200人
視頻中,該組織稱成功說服美國出兵烏干達。據媒體報道,2011年10月,美國總統奧巴馬下令向中非地區派遣大約100名軍人,作為顧問,協助打擊聖靈抵抗軍(LRA)。據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的說法,這一部隊不會在該地區長期駐扎。
根據美國官員的說法,美方在中非國家的任務分為四個方面,分別為抓捕或打死約瑟夫·科尼等叛軍領導人、保護平民、解除「聖靈抵抗軍」武裝和為受到這一叛軍影響的地區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目前,以陸軍特種部隊為主的美軍主要協助中非地區國家軍隊完成第一方面任務,另外三方面任務則主要由美國國務院負責。
駐非洲美軍特種部隊指揮官布賴恩·洛西今年2月22日說,美軍特種部隊與非洲中部4個國家已成功將反政府武裝「聖靈抵抗軍」的力量大大削弱。「聖靈抵抗軍」已被迫在南蘇丹、烏干達、中非共和國與剛果(金)的邊境地區四處逃竄,目前還剩約200人,只是其全盛時期的一小部分。
【爭議】
烏社會學家:幫忙前,應多了解真實情況
亞當·布蘭徹是烏干達馬凱雷雷社會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他是《轉移人權:烏干達北部的戰爭和干涉》一書的作者,目前在烏干達工作。近日他在半島電視台英文網站上發表了《危險的忽略:Kony 2012視頻癔病》一文。文章指責該視頻的製作和傳播很不負責任,「它鼓吹軍事化並轉移了對烏干達現實嚴峻問題的注意力。」
在布蘭徹看來,IC的運動是一個表徵。「它很可能會成為美國政府在非洲這個擁有豐富石油和其他資源的地方增兵的一個借口。而追捕科尼則是最好的理由。」
「因此,美國或其他國家在這個地區的軍事化行動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而不是單只關注IC。」
實際上,烏干達國內目前面臨的最嚴峻問題是土地被掠奪。「十多年來,大量的外國土地投資者和烏干達政府及軍方合作,搶奪了民眾的大片土地。這些民眾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布蘭徹說,「其他的問題還包括日益蔓延的兒童點頭病。」
作為研究烏干達的學者,布蘭徹多次被美國的朋友問到如何去幫助那裡的人。他給出了幾點建議:一、要多了解烏干達目前真實的現狀,那裡的情況很復雜。二、如果要發起社會運動,第一個步驟不是要考慮美國該如何干涉當地的沖突,而是要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做了什麼讓烏干達的沖突變得更嚴重?作為美國公民,我們難道應該允許政府打著「打擊恐怖分子」的旗號對其他國家實行軍事化行動,但實際上很可能只是為了獲得石油和其他資源?來源瀟湘晨報)

2. 英國電影的早期電影

對英國早期電影最有影響的是布賴頓的幾位攝影師。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這幾位電影先驅,後來被人稱為布賴頓學派。他們最早採用了兩次曝光、移動攝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柯林斯拍過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斷的旋律》保存下來。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鏡》(1900)中採用特大特寫鏡頭,銀幕上出現了放大的走動的表、籠中的金絲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現警察提著燈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漢、行竊的小偷,他用攝影機代替人的眼睛,把它變成了活的東西,這種新的手法,可以說是現代蒙太奇的開端。威廉森則在新聞片中自由地交替變換事件地點並採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歸來》和《戰前和戰後的後備兵》兩部影片,描繪了真實生活片斷,在銀幕上首次提出社會問題。
當時的電影藝術家和技術革新家還有C.赫普沃思。1897年,他撰寫的《活動攝影術──或電影攝影入門》,是世界上最早電影論著之一。他曾改進沖洗影片器具、印片機和膠片打孔機。1898年他拍攝了《鐵路切斷中的快車》;接著拍攝的《艾麗斯漫遊奇境記》(1903),長800英尺,分16場景,場景間交融銜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攝影機述說故事,結構復雜,採取了分鏡頭劇本的串聯、剪輯、搖拍、低角度攝影等技巧;1907年,他還設計過錄音系統。同一時期攝制故事片的還有F.S.莫特肖。他的 《搶劫郵車》、《白晝行劫》(兩部影片均攝於1903年)奠定了驚險片在英國的地位。
早期英國電影除紀錄像片和故事片外,還出現了風景片,如G.潘廷格的《羅伯特·斯科特漫遊南極》(1913),頗受歡迎。1914年,英國電影工作者製作了第一部動畫片。G.皮爾遜導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據小說《福爾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攝的第一部偵探片;他的另一部影片《厄爾塔斯──死裡逃生的人》(1916),則仿照法國影片《芳托馬斯》樣式,是第一套動作驚險連續片集。
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攝了《阿爾夫的紐扣》(1920)和其它幾部成功作品而名振一時。皮爾遜製作了《一切都不在乎》(1920)、《爆竹》(1921)、《愛情生活和笑聲》(1923)以及《起床號聲》(1924)。英國無聲影片時代最受歡迎的明星B.鮑爾芾就是他培育出來的。另一部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是H.肖的《基普斯》(1921),但是,最為傑出而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要推G.卡茨的《女人對女人》(1923),它的成功,是製片人M.巴爾康、導演V.薩維爾、劇作家卡茨和他的助手希區柯克,A.以及當時為大家喜愛的好萊塢女明星B.康普遜合作的結果。希區柯克在20年代後期在蓋恩斯巴勒影片公司因執導《快樂的花園》(1925)和《房客》(1926)兩片而成名。這家公司的成功產品還有卡茨的《老鼠》(1925)、A.布魯內爾的《英國老家》(1927)和《永恆的仙女》(1928)。與此同時,也崛起了另外幾位新人:導演兼製片人H.威爾科克斯繼成名作《朱金洲》(1923)之後導演了影片《十夜談》(1924)、《唯一道路》(1925)、《涅爾`格溫》(1926)和《黎明》(1928);L.戴·科多瓦導演了《她》(1925);M.埃爾維導演了《阿爾芒蒂埃爾來的小姐》(1926)與《海軍將帥的副官》(1926)。
隨著電影製片事業的發展,英國的電影放映場所逐步脫離游藝場而建起可容幾百觀眾的影戲院,當時還僱用鋼琴師和小樂隊在放映電影時進行伴奏。不久,一批大影院開辦起來,但是自1909年起,美、法兩國影片佔領英國市場,本國影片只佔全國上映總數的15%,因此,英國既不能從國內電影市場收回大量資金,又沒有充足財力投入製作優質影片、同外國影片爭奪國內外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生產更受影響。從1916年起,英國加征娛樂稅,對影院營業更為不利,電影事業進一步遭到危機。大戰結束後,美國影片源源而來,使英國影片只佔在本國上映影片的5%,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數,因此一些著名製片人如赫普沃思也不得不於1924年關閉製片廠。為保護民族電影,政府當局於1927年正式通過了電影法案,規定限額分配比率,要求1935年須達到總數的20%,使英國影片在全國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此時,新的製片廠如戈蒙特公司、英國國際影片公司和英獅公司先後成立。到20年代末,英國又攝制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影片,如希區柯克的《決斗場》(1928)、阿斯奎斯,A.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E.A.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1929)。因為定額分配影院上映率,需要大量影片填補空檔,刺激英國電影出現了一番興旺景象。但是好影片要耗費大量財力和時間,為了供應市場緊缺的需要,出廠的產品仍然是大批質量差、省工省時的平庸影片。
1929年,有聲影片問世。英國面臨的問題同其它各國大致相同,如錄音方法簡陋,設備笨重,影片內容從頭到尾,不是喋喋不休的對白,就是接二連三的歌曲。希區柯克導演的《訛詐》,拍了一半而改為有聲影片,他在運用聲音效果方面,匠心獨運,這部被公認的英國第一部有聲片,對其他導演很有啟發。此後拍攝出了一批較成功的有聲片,包括:希區柯克的《謀殺》(1930),阿斯奎斯的《逃出達特穆爾》(1930)、《正告英格蘭》(1931)和《跳舞吧,美麗的女郎》(1931),薩維爾的《W──計劃》(1931)和《辦公室的少女》(1932),W.福特的《羅馬快車》(1932),威爾科克斯的《神奇之夜》(1932)等。
30年代,英國電影出現了短期的繁榮景象,每年影片生產量為150部到200部,故事片的復興同出身於匈牙利的製片家柯達,A.大有關系,他於1933年定居英國,創辦倫敦電影製片廠以後,攝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宮艷史》,1933)為最。他用新的觀點處理歷史題材,提出社會出路問題,迎合觀眾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該片在國外享受的盛譽,遠遠超過英國其它影片。更為重要的是柯達孜孜不倦、勤奮進取的精神,促使所有電影業的工作人員努力提高專業水平。他為英國影片開拓了向國外輸出的廣闊前景,又給電影事業灌輸了樂觀與奮發的風氣。他的公司還在世界各國收羅人才,禮聘他們來英國工作,推進了英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如德國導演P.津納執導的《凱瑟琳女皇》(1934)、美國明星范朋克,D.主演的《唐璜》(1934)、法國導演克萊爾,R.拍攝的《鬼魂西行》(1935)、美國導演兼美工設計家W.C.孟席斯所拍的《未來世界》(1936),都是引人矚目的影片。這家公司製作的影片如Z.柯達導演的《河上刺兒頭》(1935)、《伏象神童》(1937)以及柯達本人拍的《倫勃朗傳》(即《畫聖情痴》,1936)等,都是成功之作。
這時期英國的其它製片人和導演紛紛緊步柯達後塵,由M.巴爾康監制、希區柯克導演的影片《萬事通》(1934)、《三十九級台階》(即《國防大秘密》,1935)和《破壞》(即《薄命花》,1937)都極為成功。此外,薩維爾的《好夥伴》(1933)、《長青樹》(1934)和《鐵公爵》(1935),威爾科克斯的《涅爾·格溫》(1934)、《老德魯里的假腿》(1935)和《維多利亞女皇》(1937),L.門德茲的《猶太人蘇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玩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鐸·羅斯》(1936),B.維爾特爾的《羅得島》(1936),均獲較高評價。到1937年,英國故事影片產量達到了200多部。但好景不長,大多數製片人不講求質量,拍攝的影片沒有票房價值,加之多數資金來自借貸,年終結算,很少獲利。到1938年,生產驟然下降,英國議會為挽救這個局面,在這年又通過新電影法案,規定提高英國影片在國內上映的分配定額,從1938年的12.5%,逐年增高至1947年的25%;抵制濫拍成本低、質量差的影片;允許外國資金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根據這個條款,美國米高梅公司和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都投放了它們的資金,在英國開辦了幾家聯合製片廠拍片,如米高梅公司投資的《一個美國佬在牛津》(即《留英外史》,1938)、《城堡》(即《衛城記》,1938)和《再見,奇普斯先生》(即《萬世師表》,1939)等。這些影片全都由好萊塢導演執導、好萊塢明星主演,英國方面只提供場地、攝影器械、技術人員和個別演員。英國電影導演這期間也拍出了幾部成功的影片,如阿斯奎斯的《賣花女》(1938)、希區柯克的《失蹤的女人》(即《瓊花劫》,1938)、里德,C.的《銀行休假日》(1938)和《群星普照》(1939)、Z.柯達的《四羽毛》(1939)等。
這幾年,英國電影事業也實行了明星制度,相繼登上明星寶座的是:霍華德,L.、勞頓,C.、G.菲爾茲、唐納,R.、M.奧勃朗、M.洛克伍德、費雯麗、哈里森,R.、奧立弗,L.等。
1929年格里爾遜在英帝國交易局電影部資助下,導演了一部紀錄片《飄網漁船》,反映北海捕撈鯡魚漁民的生活,富有詩情畫意,使他成為英國紀錄片運動的創始人。他主張電影藝術的目的在於社會教育,並認為蘇聯電影是表現電影社會功能的實際事例。他從工商企業得到經濟上的資助,並吸收有志於現實主義影片的藝術工作者參與這個運動。格里爾遜紀錄電影學派的人員中有P.羅塔、B.賴特、E.恩斯特、A.埃爾頓、H.沃特、D.泰勒、S.萊格、A.卡瓦爾康蒂等,他們的作品反映英國社會出現的尖銳問題,如失業、勞動條件差、居住環境惡劣等,在藝術處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業無法正常生產,大部分電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產從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觀眾反而有增無已,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線上升。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郵政總局的電影機構被新聞部合並,成為皇家電影機構,給了紀錄像片工作者施展才乾的良機,他們拍出了一批優秀的紀錄片,如卡瓦爾康蒂的《最初的日子》(1939)、H.詹寧斯和H.瓦特的《倫敦必勝》(1940)、瓦特的《今晚的目標》(1941)、J.福爾莫斯的《海岸司令部》(1942)、詹寧斯的《火已點燃》(1942),R.博爾廷的《沙漠大捷》、P.傑克遜的《西方進軍》(1944),還有英、美合拍,由里德,C.和美國人G.卡寧合導的《真正的光榮》(1945)。這些紀錄片在戰時所起的作用很大。另外還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紀實或宣傳的性質,如P.赫斯特和布魯內爾 3人合導的《雄獅添翼》(1939)、鮑威爾,M.的《第49°緯線》(即《侵略者》,1941)、N.科沃德和利恩,D.合導的《我們所在的隊伍》(即《海神》,1942)、迪金森的《近親》(1942)等。其它有關大戰題材的故事片還有里德的《鐵血忠魂》(1944)、鮑威爾的《壯士春夢》(1943)等。與此同時,也拍有不少其它題材的影片。較突出的有柯達的《巴格達竊賊》(1940)、迪克森的《煤氣燈》(1940)和《首相》(1941)、B.迪安的《二十一天》(1940)、帕斯卡爾的《巴巴拉少校》(1941)、里德的《基普斯》(1941)、L.阿利斯的《穿灰衣服的人》(1943)、奧立弗,L.的《亨利五世》(1944)、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紳士》(1945)和《深夜》(即《新聊齋志異》,1945),還有豪華歷史劇《愷撒和克列奧帕特拉》(又譯為《璇宮艷後》,1945)、N.科沃德和利恩,D.合作的《相見恨晚》(1945)等。
J.A.蘭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崛起的英國電影事業家。早在30年代,他開始從事宗教電影的攝制工作。1935年,創辦英國全國電影公司,攝制了第一部商業性電影,同年他與C.M.伍爾夫合辦電影發行總公司。1941年蘭克已掌握有英國 3大電影放映網中的兩大放映網。大戰結束時,他的總公司擴展成了勢力雄厚的聯合企業,擁有英國的製片、發行和放映事業的大部分實權。他雄心勃勃,計劃建立巨資故事片廠,包括兒童片、動畫片部門,攝制新聞紀錄連集片,開辦電影學校,專門培養有希望的童星。他想用巨資大片打進美國市場,把英國電影事業從多年困境之中拯救出來,1947年,他去美國談判推銷他的影片。不料英國政府卻在這時頒布法令,要徵收國外進口影片75%的稅收,美國各家製片公司堅決抵制,好萊塢影片全部停止輸往英國,使各地影院減少了大量片源。蘭克想在美國打開市場的計劃也成為泡影,英國電影界陷入了極為困難的境地。英國政府於是敦促蘭克和其它製片人增產影片以填補空缺。但是英國電影業經濟拮據,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為數不多。1948年,英國政府祇得撤銷外國影片的進口稅,美國影片又立刻大量涌進,英國影片在本土銀幕上仍無容身之地。英國政府再度規定:美國影片從英國所得利潤必須將其中的一定數額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這種辦法又讓美國電影勢力進一步深入英國電影事業。此時期,蘭克影片公司和別的製片廠比較優秀的作品有:利恩根據狄更斯小說拍攝的《錦綉前程》(即《孤星血淚》,1948)和《霧都孤兒》(1948),鮑威爾和普雷斯伯格的《上天階梯》(即《太虛幻境》,1946)、《黑水仙花》(又譯為《思凡》,1947)和《紅菱艷》(1948),奧立弗自導、自演的《王子復仇記》(1948),里德導演的《虎膽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和《第三個人》(1949),還有迪金森的《黑桃皇後》(1949)等。
為了維持和保護本國電影事業,英國政府祇得仍舊採用上映定額分配辦法,規定從1950年起,分配英國影片上映的定額要增加到30%,可惜當時娛樂捐稅仍保持戰時標准,電影事業所得實惠甚微。英國政府乃於1949年成立國家電影籌資公司,通過該公司將錢借給電影事業;接著1950年又創立英國電影生產基金會,專門支配從電影票上徵收的捐稅,作為補助電影生產。不過,這時候電視越來越受群眾歡迎,電影院的上座率開始以驚人的速度下降。
從50年代起,英國出現了由巴爾康主持的「伊靈喜劇影片」。伊靈是製片廠名,位於倫敦西郊。伊靈喜劇表現實際生活,敢於打破常規,描繪反對官僚主義的人物的各種遭遇,以新眼光觀察生活,溫和地批判貴族階層和人情風俗的繁文縟節。最成功的作品當推哈默的《善人與貴族》(1949),麥肯德里克的《清潔的小島》(1949)、《白衣男子》(1952)和《專門勾引女人的人》(1955)。其它值得提到的有C.克萊頓的《大叫大嚷》(1947)、《拉旺德山暴亂》(1951),H.科尼利厄斯的《史姆利科的護照》(1949)、《日內瓦的婦人》(1953)以及M.江普的《天堂的笑聲》(1950)等。
英國政府限定了美國影片所得利潤的高額百分比要投資在英國事業以後,美國公司開始恢復營業,與英國合作拍片。這一階段英美合拍的較佳作品有J.尼格列斯科的《流浪兒》(1950)、R.沃爾什的《霍恩布洛上尉》(1951)、休斯登,J.的《非洲皇後號》(1952)和《莫比·迪克》(1956),而最傑出的作品則是利恩的《桂河大橋》(1957)。這是一部當時上座率最高的戰爭片。
美國的部分電影工作者由於遭受麥卡錫主義的迫害,紛紛離開好萊塢。導演J.洛西到倫敦定居後,接踵而來的又有卓別林,C.、R.萊斯特、庫布里克、呂美特等。這些人為英國電影藝術作出了貢獻。
英國電影事業多年以來得不到振興,1959年,一夥年輕人以林賽·安德森、托尼·理查德森、卡雷爾·賴茲為首發表宣言並攝制了一系列影片,倡導自由電影運動,這次運動和反對文學與戲劇中傳統價值觀有聯系,也與「憤怒的年輕人」運動的政治和精神抗議相結合。它的基本內容是要求用積極態度來表現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反對資產階級的唯美主義。他們鮮明地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和道德價值觀,如J.克萊頓的《屋頂閣樓間》(即《金屋淚》,1958),理查德森的《憤怒的回顧》(1959)、《蜜味》(1961)和《長跑家的孤寂》(1963),賴茲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森的《這種運動生活》(1963)。此外重要的影片還有施萊辛格,J.的《戀愛有術》(1962)和《騙子比利》(1963)等。到60年代中,自由電影的調子有所變化,把反抗僅作為個人對待生活態度的一種表現方法而不再具有社會性含義。這種傾向在理查德森的影片《湯姆·瓊斯》(1963)中表現得最為鮮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電影比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影片《假如》(1968)和《哦,幸運兒》(1973)。在這兩部影片里導演在表現當代社會沖突時把敏銳的觀察和獨創的概括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代英國利用美國的資金拍了不少影片,其中比較重要的有J.李·湯普遜的《納瓦隆的大炮》(1961)、利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T.揚的《烏有博士》(1962)、P.格倫維爾的《繩環》(1964)。其它英國名片有G.格林的《憤怒的沉默》(1960)、卡迪夫,J.的《兒子和情人》(1960)、克萊頓的《無罪的人》(1961)、B.福布斯的《一個雨天下午的集會》(1964)和《L形的房間》(1962)、施萊辛格的《親愛的》(1965)和《遠離狂亂的人群》(1967)、L.吉爾伯特的《阿爾菲》(1966)等。
英國國會在70年代又通過一個新電影法案,把本國影片在影院的分配定額提高到30%。增加了電影籌資公司的預算,因為美國投向英國電影事業的資金數額逐漸減少,以至完全停止了。隨著電視越來越普遍,影院上座率不斷降低,盡管提高票價,1976年也落到票房收入的歷史最低點,同年,英國訂立一條稅法,規定外僑影片製作者在全世界范圍收入的75%要交納所得稅,從而阻塞了國外投資。這一年,英國故事片生產降到64部;1977年又降到42部。
70年代上半期英國的重要影片(其中有些是美國導演的作品)有利恩的《瑞安的女兒》(1970)、C.邁爾斯的《處女與吉普賽人》(1970)、R.波蘭斯基的《麥克佩斯》(1971)、J.洛西的《送信人》(1971)、阿頓波羅,R.的《青年時代的丘吉爾》(1972)、 M.弗蘭克的《階級烙印》(1973)、庫布里克的《巴萊·林登》(1975)、拉塞爾的《湯米》(1975)、庫珀的《太上皇》(1975)等。
70年代後期,英國製片業在美國資本牽制下,松木和愛爾斯垂兩大製片廠雖也自己投資拍片,主要還是出租場地去同美國合作。美國著名連集賣座片《超人》、《星球大戰》等是在這兩個製片廠的攝影棚里拍的,還有一部分英國電影創作人員去外國拍片。
進入80年代,英國電影事業有所好轉,1981年的《火的戰車》和1982年的《甘地》兩片連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教育麗塔》(1983)、《當地英雄》(1983)、《印度之行》(1984)等片也獲得好評,1986年,艾非里的《一間可以看見風景的房間》和喬菲的《使命》更獲得廣泛的國際聲譽。
這期間英國影片市場仍然被美國電影所壟斷,在全部票房收入中,英國影片僅佔10%左右,許多影片在國內的收入僅能收回投資的10~40%。
英國的大電影製片廠有「松木」、「愛爾斯垂」、「金波頓」和「圖克南」。主要電影教育機構有倫敦電影學校、民族電影學校,皇家藝術學院、倫敦電視電影學院。主要電影研究機構為英國電影學院(BFI)(建於1933年)。倫敦國際電影節是世界著名電影節,每4年舉辦一次,為非競賽性的。主要電影出版物有《畫面與音響》(1932年創刊)和《銀幕》(1959年創刊)。

3. 這部電影女主叫什麼啊

有兩位女主角,一個是梅麗爾·斯特里普,另一個是薇諾娜·賴德。
她們兩個演母女,賴德和班德拉斯是被父母反對的地位懸殊的一對。
電影的名字叫《英華世家》。

4. 「洛希極限」有多可怕一旦越過洛希極限,小質量天體會被撕碎

看過電影流浪地球的網友應該都還記得這樣一個場景吧。

喜歡我的節目點贊 關注 加轉發

當地球進入木星軌道後,由於無法擺脫木星強大的引力。

所以遇到一個非常大的困境,那就是地球越來越接近地幕之間的洛西極限。那麼這里的洛西極限。

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旦越過這個洛西極限,又會產生什麼後果呢?本期視頻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看看洛西極限到底有多可怕。

洛西極限是一八四九年法國天文學家洛西提出的,他證明出當行星與衛星距離近到一定程度時,朝。

毛細作用就會使流體團解體分散,這個是衛星解體的距離的極限值,就叫做洛西極限。換句話說,洛西極限。

就是一個較大天體和一個較小天體能夠保持穩定運行的最短距離。任何天體一旦越過這個界限,那麼那顆小質量天體。

l> 8

就會在朝犀利的作用下被撕扯成碎片,從而成為較大天體的星環。通過這個理論,科學家們也推斷出了土星環的來源。

我們都知道土星是太陽系內唯一擁有星環的行星。關於土星環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其中有一個說法就是。

土星可能曾經擁有一顆或多顆衛星,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衛星在土星引力的作用下慢慢的突破了自己和土星之間的洛西極限。

從而被土星強大的引力撕成了碎片,最終形成了土星環。由此可見,行星環都在洛西極限之內。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洛西極限還分為缸體的洛西極限和流體的洛西極限。相比之下,流體的衛星更容易受到。

牢記力的拉扯,因此更容易撕碎。由於有粘度、摩擦力、化學鏈等影響,大部分衛星都不是完全流體或缸體。

其洛西極限都在這兩個界限之間,以木星和太陽為例,一旦木星越過其本身和太陽的洛西極限,那麼解體的必然是木星。

通過公式計算,我們可以得知太陽和木星之間的剛體落細極限為八十九萬公里,而流體落細極限則是一百七十一萬公里。

這也就意味著,當木星接近到太陽小於一百七十一萬公里後,木星上的大氣和其他能流動的物質就會在太陽的引力下。

飛向太空,而一旦日暮距離小於八十九萬公里,木星將面臨解體。一九九四年,轟動全世界的會幕相撞事件。

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時一顆名為叫蘇梅克列維九號的彗星闖入太陽系,並飛向木星。當他到達離木星中心只有十一萬千米左右的時候。

就意味著他已經越過了他和木星之間的洛西極限。因此即便此刻他還沒有撞上木星,卻被木星的強大引力。

毫不客氣的瓦解了,最後形成了二十一塊碎片。但是由於強大的慣性以及多種因素,它並沒有成為木星的心環。

而是繼續撞向木星,從而引發了劇烈的爆炸。據天文觀測者分析,蘇美克列為九號的二十一塊碎片撞向木星時。

相當於在一百三十多個小時中,在木星上空不間斷的爆炸了,二十億顆原子彈釋放出了約四十萬億噸t n t 獵星炸葯。

爆炸式的能量。

提到洛西極限,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和洛熙有關的天文術語,那就是希爾球。簡單的說一個天體的希爾球就是它的重力控制范圍。

當一個小天體進入另一個天體的希爾球之後,將不再受更大天體的控制。打個比方,月球在地球的希爾球內,那麼月球就會被地球的引力所控制。

而不是受太陽的引力做功。

同樣的,月球也會有它的西珥璆。任何位於月球的西爾球內的天體將會成為月球的衛星,而不是地球的衛星。西爾球的概念。

是美國天文學家喬治威廉希爾以法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洛西的工作為基礎所定義的。所以希爾球有時候也被稱為洛錫球,在太陽系內。

海王星有著最大的西珥璆,因為它與太陽距離的遙遠,充分的補償了它的質量低於木星的不足。所以海王星的希爾球半徑。

達到了一億一千六百萬公里,而木星作為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即希爾球半徑只有五千三百萬公里。

5. 湯唯《分手的決心》提名多個電影界的最佳女主,她的演技有多讓人驚艷

引言:小編認為湯唯的演技有多精彩,只要網友們在看過湯唯所主演的電影《分手的決心》這部影片之後,就可以也非常的明白。在這部電影里湯唯用自己的表演向全國甚至全世界的觀眾們證明了她的演技是非常有質感的,她的演技層次分明,充滿故事感,每一個細微的眼神都可以成為一個影片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可以給影片帶來很多不一樣的感受。所以,如果問小編湯在《分手的決心》里的演技怎麼樣,小編會贊不絕口,她是很多演員都達不到的程度,是很多演員的榜樣。

小編就是認為湯唯非常有演技的這一群人,小編認為,片中瑞萊這個角色是導演和編劇為湯唯量身定製的。從湯唯在影片中的走路和說話方式就可以看出來,她就是小說中的女主角,她和女主角之間有著很高的適配度。

6. 《戴手的旅客》電影簡介

影片講述了「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某科研單位突然發生一起兇殺案,保密室工作人員小黃被暗殺,發射導彈的A—1號燃料樣品也被盜竊……影片集中描寫了老公安偵察員劉傑在誣陷流亡的過程中與真正的兇手蘇哲鬥智斗勇的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影片插曲《駝鈴》因歌詞中表達的濃濃戰友情而成為部隊、公安、甚至同學畢業時首選,影響甚大,傳唱至今,仍舊不衰。

起因

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某科研單位突然發生一起兇殺案,保密室工作人員小黃被暗殺,發射

電影《戴手銬的旅客》劇照

導彈的A—1號燃料也被盜竊。案件發生後,保衛人員在現場發現了倒在地上的正受審查的老公安偵察員劉傑。當要提審他時,發現劉已逃跑。

追捕

為此,保衛部副部長葛世荃派小黃的丈夫蘇哲去追捕劉傑,隨後又派年輕的偵察員張強作他的助手。張強過去是劉傑的學生,對劉傑的為人和品行很了解,不相信劉傑會是罪犯。

蘇哲捉拿劉傑心切,沒想到劉傑同他在一列火車上。劉傑並未逃跑,相反在暗中注意蘇哲同一個"造反派"的女人王莉接上頭後離去,劉傑繼續跟蹤。蘇哲發現劉傑在跟蹤他,向劉傑開槍射擊,槍被劉傑打掉,

電影《戴手銬的旅客》劇照

兩人展開肉搏。這時王莉帶人來支援蘇哲,劉傑被打昏,立刻被蘇哲送入火葬場。

在火葬場,劉傑突然醒來,焚屍老工人問明情況後深表同情,便掩護他逃走。劉傑找到洛西市被打倒的公安局長王豐年,跟他促膝談心,激起王豐年的革命鬥志。

增援

張強追上蘇哲,等待分配任務。劉傑用匿名電話通知張強;蘇哲和王莉在勾搭,讓他立刻去逮捕王莉。張強終於弄清殺死小黃、盜走A—1號燃料的是蘇哲。蘇

電影《戴手銬的旅客》劇照

哲乘車南逃,劉傑暗中緊追不舍,被蘇哲發覺。蘇以公安人員身份要求乘務員搜捕劉傑。劉傑被迫躲進廁所天棚上,碰到女扮男裝的魏小明,小明很同情劉傑,決心幫助他。後劉傑遭蘇哲的暗算被推下飛馳著列車。這事被張強發現,立即鳴槍,列車被迫停在微山市車站。微山市公安局長魏子恆這時也接到通緝劉傑命令,立即趕到現場逮捕了他。

劉傑同魏子恆是老戰友,他向老魏講明情況,取得魏的幫助,獨自趕到邊境截住了蘇哲。兩人展開了殊死格鬥,由於劉傑長途跋涉屢次受傷,被蘇哲打倒在地。機智的劉傑將手銬戴到蘇哲手上,另一端戴在自己手上拖住了蘇哲。

結局

這時,魏子恆,張強等公安戰士聞場趕到到抓住了蘇哲,繳獲了敵人盜走了A

電影《戴手銬的旅客》劇照

—1號燃料;但劉傑仍然被葛副部長下令逮捕,他戴著手銬被押上飛機。

拍電影《戴手銬的旅客》時,已經年過半百的著名演員於洋親自出演動作場面,正是影片中的這些驚險場景吸引了大量的觀眾。

影片評價

清明期間閑來無事,又重看了一遍拍攝於80年代初的一部老電影——《戴手銬的旅客》。說起這部電影,年輕人可能並不熟悉。不過,四五十歲的人應該有著很

電影《戴手銬的旅客》連環畫封面

深刻的印象。但對於一首深情悠遠的歌曲《駝鈴》,年輕人可能並不會感到陌生吧。而這首《駝鈴》正是《戴手銬的旅客》的主題曲。歌曲緊扣劇情,以深情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詞,打動了無數的人,傳唱至今仍舊不衰。
《戴手銬的旅客》故事發生在文革初期,國家各職能部門的許多有識之士紛紛被打到,老公安劉傑被打入牛棚後,又身陷國家機密燃料盜竊及殺人案中。在危難萬分的時刻,他依舊以保衛國家安全為至高責任,謹記被迫害致死的高部長的囑托——緊盯保衛部內部的特務嫌疑人蘇哲。他越獄成功後,跟蹤上派去抓拿自己的蘇哲,歷經了九死一生的狀況,最終在邊境與兇手、賣國賊蘇哲展開了殊死的搏鬥並將其繩之以法,取回了機密燃料!
雖然這只是一部電影,但藝術來源於生活,在這部電影里看到很多文革時期生活化的場景——混亂的小城裡標語遍地,造反派滿街亂飛;革命小將在路邊齊跳忠字舞;擁擠的火車上人滿為患,連行李架上也有人在悠閑的享受旅行。
當時全國都在「砸爛公、檢、法」,使全國各級公、檢、法機關無法正常運轉,陷於癱瘓。在劉傑到達洛西時,街道上一片混亂,四處都是唯恐天下不亂的「造反派」。「沒有規則」、「不事生產」的味道充斥在這個新生共和國的城市之上。糟爛的生活與劉傑在火車上夢到一家人泛舟湖上的幸福時光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這就是砸爛公、檢、法後欣欣向榮的景象吧?讓人感到徹骨的寒心!
在火葬場里,火葬場的老工人望著一具具的屍體說了這樣一句話:「說是要文斗不要武鬥,可每天還是打死那麼多人!」之後他對劉傑說的:「我早就想退休了,可一想也好,就讓我這個糟老頭子送送那些冤死的老同志吧!」
在列車上,乘務員給劉傑安排了座位後順嘴問了句:「你什麼成分?」劉傑機靈地回答是貧農。
在那個時代,大家總是容易說出這一句「某某,要與誰誰劃清界限!」在電影開始時劉傑的徒弟張強對師母說過,在後面,劉傑與魏子恆相遇時也出現了那樣的「隔膜」。但是,魏子恆嘴上說「你一來我就滿門抄斬啦!」做的卻是給戰友端吃倒喝,而當魏子恆聽劉傑說起他們的老上級高部長畏罪自殺之後,驚訝地說道:「不可能,高部長怎麼可能畏罪自殺啊!」但劉傑卻凄然的一笑道:「我要是不從牛棚逃出來恐怕也已經畏罪自殺了!」
第二天,魏子恆給戰友整理好行囊送他上路。當《駝鈴》深情地響起時,魏子恆默然不舍地目送林中小道里獨自遠去的戰友的情景。
然而結局更是將「傷感」推上整劇的最高點。抓住蘇哲,找回了燃料的劉傑並沒有得到「清白人」的待遇,而是戴著手銬離開的。當那位葛副部長讓張強給劉傑戴上手銬時,張強顯得非常的詫異。可劉傑對此卻是滿不在乎,連他自己都說:「戴吧,哪有全國通緝的走資派不戴手銬的?」
這部影片雖然極力用多角度對比的形式來反映出文革路線錯誤的歷史,當年曾經有很多這類反思文革的傷痕電影,獲得了許多觀眾的共鳴,如《苦惱人的笑》、《生活的顫音》、《小街》等。

7. 誰知道一部動畫片。。。。。主人公叫洛西(好象是這個字,,發音是這樣的)

看情節似乎是《咪咪流浪記》,也叫《星仔走天涯》《尋母三千里》《苦兒流浪記》
不過主人公不叫洛西喲^^叫咪咪,聰明乖巧但命運坎坷的男孩子
歌也不是「洛西也不怕,洛西也不怕」,是「落雨不怕,落雪也不怕,就算寒冷大風雪落下,能夠見到他,可以日日見到他面,如何大風雪也不怕,我要我要找我爸爸,去到哪裡也要找我爸爸......」

比較想不通的就是故事主線明明是找媽媽,為什麼中文歌詞里是找爸爸~

8. 電影《流浪地球》結局,若自救失敗,撞入木星會經歷一個怎樣的過程

這是土星,土星環就是土星把突破土星剛體洛西極限的星體撕碎後剩餘的部分形成環帶…

木星其實本來也有木星環,只不過是塵埃環,以至於有一段時間都沒有被觀測到。

那麼說結論,不會也不可能在土星安居,一個人都活不下來,屍體撒向木星就是最好的安葬,運氣不好的會成為延綿數十萬公里的木星環的一部分。

9. 印度電影有個叫羅希和塔拉是什麼電影

《塔拉》。
《塔拉》由Various,Artist主演的印度電影,講述的是男主羅希和女主塔拉之間的愛恨情仇,於2020年12月上映的。

閱讀全文

與有個電影叫什麼羅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蠟筆小新的大電影大全 瀏覽:798
猴動漫電影 瀏覽:629
給我找一下劉德華演的電影 瀏覽:356
今年出了哪些動畫電影 瀏覽:322
在中央六放的電影意味著什麼 瀏覽:473
印度勇士電影完整在線版 瀏覽:385
電影我很在乎女主角 瀏覽:974
歐美電影學校食堂吃出命案 瀏覽:299
金樹國際紀錄片節獲獎獲獎電影 瀏覽:980
小男孩偷奶奶錢為了顧個媽媽是什麼電影 瀏覽:528
日本電影父親照顧女兒 瀏覽:807
俄羅斯反派電影 瀏覽:952
周星馳和朱茵合演的電影 瀏覽:113
2016大尺度的歐美電影 瀏覽:280
TY2017韓國電影 瀏覽:810
周星馳電影里的三個小男孩 瀏覽:102
美國電影分級x級別 瀏覽:239
泰國看了電影都要死的恐怖片 瀏覽:674
下載3d電影iso打不開 瀏覽:595
成龍國際電影獲獎電影 瀏覽: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