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喋血孤城的觀後感
星期四下午,我看了一部真實而又震憾人心的電影——《喋血孤城》。
影片以1943年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一場慘烈異常的中日對抗守城戰。駐守湖南常德的國民黨第五十七師八千多「虎賁」將士,在余程萬師長的帶領下,與三萬精銳日軍展開了生死對決。從德山失手堅守陣地的100將士堅持到最後一個與日軍同歸於盡。當日軍攻到常德城門口,我軍拚死守城,逼退日軍多次沖鋒和飛機的狂轟濫炸,讓日軍的敢死隊也倒在了常德城下,最後日軍不得不使用最卑鄙的毒氣來攻打城門陣地,導致我軍守城將士無力還擊,慘烈犧牲。在彈盡、援絕、城已破的絕望情勢下,「虎賁」將士為守衛常德這痤孤城,灑盡了最後一滴熱血。
「營長死了連長上,連長死了排長上,排長死了班長上!」這是二虎站在犧牲的將士堆里不停地大聲重復連長馮葆華的話。「還有活著的嗎?還有活著的嗎?」一聲聲撕心裂肺吶喊,就是聽不見一個人的回應。二虎自己依然堅持戰斗…… 雖然這部影片沒有好的結局,但是,讓我最為真實的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我的心久久、久久不能平靜。而今,烈士紀念碑周圍已建起了高樓大廈,以前的廢墟現在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這都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的幸福生活。祖國的未來,社會的進步、前進和發展,都寄託在我們這些慢慢成長起來的孩子們身上。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去做好自己的一切,才能讓祖國變得更加美好、強大。
⑵ 守城電影為什麼看不了
可在起點觀影中查看。具體方式如下,
1、首先打開瀏覽器搜索起點觀影,點擊進入。
2、其次在起點觀影官網中找到搜索界面,搜索《守城》。
3、最後點擊立即觀看即可開始觀看此電影。《守城》是時隔20年,中國香港警察再度製作震撼宣傳片。
⑶ 喋血孤城觀後感怎麼寫
《喋血孤城》觀後感
星期五下午,我看了一部真實而又震憾人心的電影——《喋血孤城》。
這是抗戰八年最慘烈之一役,是守城將領悲情抵抗故事,是一個人和一座城的生死承諾。看完《喋血孤城》這部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中國軍民為了民族,為了祖國那種大無畏的英勇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
影片以1943年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一場慘烈異常的中日對抗守城戰。駐守湖南常德的國民黨第五十七師八千多「虎賁」將士,在余程萬師長的帶領下,與三萬精銳日軍展開了生死對決。從德山失手堅守陣地的100將士堅持到最後一個與日軍同歸於盡。當日軍攻到常德城門口,我軍拚死守城,逼退日軍多次沖鋒和飛機的狂轟濫炸,讓日軍的敢死隊也倒在了常德城下,最後日軍不得不使用最卑鄙的毒氣來攻打城門陣地,導致我軍守城將士無力還擊,慘烈犧牲。在彈盡、援絕、城已破的絕望情勢下,「虎賁」將士為守衛常德這痤孤城,灑盡了最後一滴熱血。
《喋血孤城》以無比震撼的戰爭場面完整地再現了這場慘烈的戰斗。從陣地戰、攻城戰到近距離巷戰,日本軍隊甚至還使用了慘絕的毒氣。中國軍隊在裝備低劣的情況下以命相博, 「營長死了連長上,連長死了排長上,排長死了班長上!」這句電影台詞深深地震撼著我,我想向這些英雄們致敬,我相信今天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了解和記住一段歷史。我相信在偉大的八年抗戰中,和「虎賁」軍一樣有名或無名的英雄們有千千萬萬為國盡忠,今天活著的所有中國人和他們的後代子孫將永遠銘記這些英雄。
雖然這部影片沒有好的結局,但是,讓我最為真實的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我流淚了,為戰死的英雄,為勇敢的軍人,為不屈的常德,我的心久久、久久不能平靜。《碟血孤城》影片結尾時字幕顯示,余程萬師長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當我看到這一行字幕時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在那個捨生忘死的年代,他們付出的和得到的我無法來形容,支撐他們的不是金錢、地位,而應該是一種信仰、信念。
而今,烈士紀念碑周圍已建起了高樓大廈,以前的廢墟現在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這都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的幸福生活。祖國的未來,社會的進步、前進和發展,都寄託在我們這些慢慢成長起來的孩子們身上。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去做好自己的一切,才能讓祖國變得更加美好、強大。
我是軍事愛好者 也是政治愛好者,
昨天看了喋血孤城以後 真的感慨萬千
首先不是因為場面的感動 而是在大陸 能第一次這么正面的評價國民黨的
抗日精神 是確實難得的
本身抗日就是國民黨的主力 在22此大會戰 1200多次戰役
32100多次的戰斗中 國軍是主力 是真正抗日的英雄
我們本身就要還原歷史 這一點我覺得 我們進步了!不在是國民黨反動派的形象了
其次 國軍的精神真的是國家的自豪和民族的驕傲
感動的讓人流淚,其次余程萬其人 不但是抗日名將
最後卻坐牢 結果在香港遭到綁匪殺害!
實在是 可悲和遺憾
總之 喋血孤城 是一部中國人 必看的電影
整個片子我還是比較滿意的,演員表演到位,對歷史,戰爭場面的再現與還原也不錯,但仍有我以為不足的地方:日軍進攻時只見飛機不見一輛坦克,這在當時是絕不可能的,全片有點欠高潮,沒有像穀子地領著47個人打得那麼精彩。但我注意到電影中的一個細節,有警察幫著運送傷兵,結合當年史料這一情節是可信的,說明編導在細節上注意到了,夠難得了。另外,大約從陸川開始抗戰電影里的日軍官都找日本人來演,我挺贊成,日本人那個味還真是他們自己演起來最足。再說句題外話,片中演橫山勇手下高級軍官和那個被打死的聯隊長都在電視劇生死線里扮演過日本人。整部電影我給打九十分,希望國內多拍類似的抗戰大片,要知道光大會戰我們就打了二十二場!最後,向在抗戰中為國捐軀的國軍官兵致以最崇高敬意!
⑷ 絕戰電影的觀後感
《絕戰》該劇以1944年抗戰史上「桂林保衛戰」為故事背景,講述了桂系、軍統、共產黨與日軍間諜鬥智斗勇的故事 。以下是我收集的觀後感 相關內容,歡迎查看!
炎炎暑期,我原想外出多行的念頭,在足可將雞蛋烤熟的烈日面前望而卻步,躲進小樓成一統,空調房變為我的蝸居。
近期,我一連觀看了幾部抗日劇,《絕戰桂林》就是其中一部抗日諜戰史詩大戲,也是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抗日連續劇。該劇講述的是:1944年日本悍然發動了蓄謀已久的豫湘桂戰役,戰況已危及陪都重慶和我西南大後方的安全。國軍桂林行營,中華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杜長官召集干將們部署美國特使華萊士來桂林商討中美聯合作戰協作方案的安保工作,上校情報官黎明江臨危授命負責特使在桂的安全。就在黎明江專心布置所有安保的同時,長沙的日本11軍特高課青山大佐正在下達刺殺華萊士的任務。他喚醒潛伏在桂林並休眠了多年的日本特高課特務「冷鋒」,並向桂林派出羽田洋介中佐,配合「冷鋒」行動……一段慘烈悲壯的反特斗爭在桂林大地上展開。該劇以藝術加工的方式生動再現了鮮為人知的桂林保衛戰那段悲壯的歷史。
也許是源自中學時代對中國歷史的偏愛,一直以來我對歷史劇都是情有獨鍾,特別是對近代全民族抗日史倍感興趣。基於對抗日歷史的熟悉,我更喜歡觀看那些真實再現歷史的抗日大劇,如《滇西1944》、《中國遠征軍》、《川軍血戰到底》、《血戰台兒庄》以及陳寶國主演的「英雄無敵」系列(《仁者無敵》、《勇者無敵》、《智者無敵》、《正者無敵》)等。《絕戰桂林》劇中巔峰對決的智斗讓人拍手稱快,盪氣回腸的英勇令人動容敬佩。同時,幾位主角之間血濃於水的親情博弈;是殺手還是情郎,是間諜還是愛人的錐心之愛;國恨家仇面前的艱難抉擇,每一個人的故事都在演繹糾纏不清的愛恨情仇。純真動人的愛情、骨肉相連的親情、生死相依的友情、虛偽殘忍的誘惑、墜落謎淵的恩愛、信仰執著的較量,幾條情感主線在戰爭的殘酷背景下增添了幾分柔情與人情。
有國才有家,八年抗日是全民族保家衛國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它帶給我們太多的恥辱與歷史教訓,是一段令世人勿忘國恥的近代史。如今,只要稍加關注新聞,就不難知曉,中日因圍繞島嶼領土爭端又一次走到了關鍵節點,中日關系何去何從,撲朔迷離。我關注到近一段時期來日本首相安倍致力推動修改和平憲法的種種舉動,還有近日把侵華「旭日旗」認定為國旗和舉行日本新一代直升機驅逐艦22DDH將舉行下水命名儀式等,聯想到日本軍國主義曾帶給中國以及亞洲、世界人民的傷害,我們不得不對近鄰日本保持警惕,對日本國內某些勢力的蠢蠢欲動表示極大擔憂!
睡榻之畔,豈容他人鼾聲四起。日本政府的種種伎倆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走向偉大復興的中華民族絕對不允許侵華歷史重演,我們完全有能力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為了忘卻的紀念,以下是我所收集到的有關當年桂林保衛戰的一些資料。在即將迎來抗日勝利58周年之際,讓我們深切緬懷一切為了中華民族解放事業而獻身的仁人志士,繼承和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排除一切艱難險阻,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
桂林保衛戰從1944年10月28日日軍發動主攻至11月10日桂林淪陷而告終,僅戰斗旬日,但就戰斗本身而言,守城將士在外無援兵、內無補充的情況下,面對數倍於我的強敵,孤軍奮戰,英勇抗擊。被稱為「最令日軍膽寒的戰役」。
如果是問中國人在抗日戰爭中哪次戰役最殘酷最激烈,可能有人會說淞滬會戰、台兒庄戰役、第三次長沙戰役、常德保衛戰、衡陽保衛戰等等,但是如果去問參加過侵華戰爭的不少日本老兵,就會發現這些老兵很多都一致認為1944年的桂林保衛戰是他們在中國戰場上遇到的最殘酷的戰役。也許是由於蔣某和桂系的矛盾,也許是桂林保衛戰的廣西桂系守軍是在拒絕執行國民政府要求撤退保存實力的情況下戰斗,也許蔣某的內心也想讓頗具戰鬥力的廣西桂軍與日本人拼得越凶越好,也許……等等,這種種理由導致的結果是桂林保衛戰在國民當局的日後的抗日戰史中少有記載,在正史中幾乎就沒有記載,只是在一些高級官員的回憶錄中有部分描述,而且這些所謂的描述都不一樣,五花八門,各不相同,自相矛盾,可能我們不妨引用部分日本人的資料還比較准確一些,畢竟從敵人的角度來看也不失為不錯的選擇。在日本人的戰史中,認為桂林保衛戰是「戰爭」中的兩次認為中國軍的勇猛程度要超過自己的戰役之一(另一次為昆侖關戰役日軍第5師團被中央軍第5軍擊敗)。
1944年,日軍在其海空主力被美軍消滅、海上交通線被切斷之後,實施「一號作戰計劃」,目的是建立從華北到越南的「大東亞交通線」以支撐戰爭,並摧毀美軍在華中、華南的空軍基地,削弱美軍利用這些基地轟炸日本本土的能力。在打通平漢線、陷長沙、衡陽之後,日軍即南下展開「桂柳戰役」。
先讓我們來看看桂林保衛戰前的情況,日軍在1944年發動了被中國稱為「豫湘桂戰役」的大規模作戰,連克河南、湖南,除了在湖南衡陽遭到了中央軍第十軍的頑強抵抗外,一路所向披靡,國民派軍大部分潰不成軍,日軍近7個師團,15萬兵力,300多輛坦克,30餘架飛機,大量重炮集結於桂林一線,准備進攻桂林。桂林守軍原為廣西桂軍第三十一軍(下轄第一三一師和第一八八師)、第一三五師及部分地方守備隊伍,在戰役開始之前,上層又把第一八八師調出,以第四十六軍的一個大部分是新兵的後調師第一七○師來替換,同時把第三十一軍副軍長馮璜及第一三一師第三九一團調出桂林,後又把第一三五師和地方守備隊伍也調走,這就使得桂林守軍只剩下桂軍缺少一個團的第一三一師和第一七○師,第一七○師說是一個師,其實兵力也僅僅相當於一個團而已,在後來的戰斗中也編入了第一三一師(也有一種說法是第一七○師沒有直接參加桂林戰役,他們只是和日軍接觸一下就退出桂林了),而國民政府統帥部的開始的意思是要全部放棄桂林、柳州一線,但是後來白崇僖又要求堅守桂林,為日後反攻爭取贏得時間,所以在15萬裝備精良的日軍面前,桂林守軍只有廣西桂軍第一三一師這一個師1萬2千餘人,加上後來從各地自發進入桂林城的廣西地方民團,總兵力不到2萬人,沒有坦克飛機,只有22門火炮(加農炮兩門炮,山炮12門,高射炮4門,戰車防禦炮4門),大部分廣西民團和少部分桂軍士兵拿的還是槍而已,但國民政府竟然要求這些隊伍堅守三個月來為日後反攻贏得時間,真是令人費解?但是桂林守軍的都抱著必死決心與桂林共存亡,所以士氣十分高漲,而且守軍立足於主要與日軍打巷戰,他們把所有的房子都修成了碉堡,在所有的路口都建了防禦工事,所有的水井都下了毒,實行焦土抗戰。廣西地方民團更是組成了數千人的敢死隊,他們的任務是身上綁上手榴彈或者炸葯,然後用自己的.身體炸毀日軍的坦克和登陸艇。
1944年10月26日,日軍第六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下令主攻桂林市的第十一軍團(軍團長橫山勇中將)於27日開始行動,28日,日軍十幾萬人馬大舉進攻桂林,桂林保衛戰開始。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桂林城外的屏風山、貓兒山等四個據點進攻,駐守這里的桂軍2個營700餘官兵一直抵抗到11月4日,11月4日,屏風山、貓兒山等陣地失守,日軍開始直接進攻桂林城,並且派登陸艇試圖從水路攻擊桂林,桂林守軍進行了異常頑強的抵抗,日軍曾經27次沖入桂林市中心,都因為陷入巷戰的泥潭使得損失慘重而不得不撤出,日軍曾經想從灕江迂迴進攻桂林,但是被桂軍准確的火力殺傷大半,地方民團敢死隊甚至身上綁上手榴彈劃著竹排去炸毀日軍的登陸艇,日軍僅僅在灕江上就付出了陣亡7000餘人的代價,在水上戰斗激烈的同時,城區巷戰也始終處於白熱化狀態,日軍第58師團師團長在日後的戰報中稱:「我師團在桂林遭到了廣西當地土著武裝的頑強阻擊,這些土著武裝的裝備雖差,但是極為兇悍,至死決心甚濃,其勇猛為我軍遠遠不及,我軍士氣低落到極點……」日軍下級官人也有過這樣的記錄:「自小聽說之桂林景色宜人,為世之罕見,但今日我軍遭到了自戰爭以來最兇猛的抵抗,城中到處都是槍聲,到處都是地雷,全城都在肉搏,我大隊900餘人在戰役結束後僅剩70餘人,且多為傷兵,在戰後從敵軍死屍上發現桂林之敵軍的武器竟然大多為我日本國40多年前已淘汰的火槍,如此簡陋的武器居然令我們遭受到如此巨大的傷亡,雖為敵人,但亦為之忠勇精神而感概。」從此也可以看出日軍傷亡之大和士氣的低落,到了11月7日,日軍見強攻傷亡巨大,急忙使用了大量的毒氣彈攻擊桂林各處守軍陣地,守軍中大多數沒有見過毒氣,不知道躲避,所以大量中毒死傷,其中800名桂軍士兵(多為傷兵)在七星岩抵抗日軍數日,日軍在損失了近千人後向七星岩內施放毒氣,七星岩內桂官人兵大量中毒,日軍此時沖入其中,很多桂軍士兵用剩下的一點點力氣射擊日軍並同日軍肉搏,但終因中毒後力竭和彈盡糧絕而全部犧牲。
1944年11月10日桂林城陷落,按照日本防衛廳戰史研究室《一號作戰:廣西會戰》的記載,國民派隊伍「戰場遺屍5665、俘虜13151人」。據桂林城防司令部司令韋雲淞戰後所寫的《桂林防守軍戰斗要報》記載:桂林保衛戰中,國民派隊伍傷亡約9000人,日軍傷亡6000餘人。而日軍的傷亡據日軍後來遞交大本營的戰報中說:「皇軍在桂林之役中戰死1萬3千9百餘人,傷1萬9千1百餘人,失蹤300餘人,其中陣亡9名大佐級別的聯隊長、31名中佐級別的大隊長,近100名中隊長和小隊長,灕江之水為敵我兩軍之血染之為赤,此役為我一生中所經歷到的最慘烈的戰役,並非在於規模,而在於敵軍之勇猛。」 桂林戰役後,聽不少廣西的老人說,在美麗的灕江上整整有過近5公里的江面上都是中日兩軍的屍體,戰役之殘酷可見一斑。
由於沒有達到「堅守三個月」的目標,由於本來國民政府就沒想過要守桂林,由於蔣某和桂系的矛盾,甚至可能由於國軍想犧牲桂林守軍來換取反攻時間,等等疑問。這場令日本人震撼的戰役卻不為眾多國人所知,國民政府僅有的嘉獎就是把已經陣亡的桂林守軍指揮官、一三一師師長闞維雍提升為中將,僅此而已。
桂林保衛戰的激烈程度之所以被日本人排在衡陽保衛戰之前,原因是桂林守軍的裝備要比衡陽守軍的裝備差得多,且不少還是地方武裝,更重要的是桂軍始終沒有一名士兵在「清醒」的狀態下投降(被俘虜的守軍全部是被毒氣弄得昏迷不醒了的),就算在彈盡糧絕,身受重傷的情況下仍然抵抗到死,而且根據不少日本人的回憶錄,在參戰的廣西民團中,有不少還是滿頭白發的老人。
桂林光復後,據駐桂美新聞處發表言論稱中國無任何一城較此次桂林所遭劫禍更甚者。桂林一度為廣西之華麗城市,擁有五十萬人口,茲已遭受嚴重之破壞,一如羅馬之破壞迦太基者然,全城中僅有之巍然獨存建築物均為曾經日軍占作司令部,而於其撤退中未能加以破壞者,其他各建築物及民房均成斷垣殘壁,留於城中者,僅為少數居民。據陳中將稱此項居民「均為貧民而無力他去者」,日軍已遺此城人民以永恆仇恨,此城之破壞實屬殘酷,且不必要,正與上月柳州之情形相似,但其程度較柳州尤甚。倘謂生命可自城市中驅出,則今日之桂林實已為一死城,日軍於其真正撤退前,即焚燒破壞桂林,渠等並未考慮重建。去年九月美軍退時,所破壞之軍事設備鐵路及車站均未應用,日軍橫暴破壞之程度,甚於南京,可與考文特里,鹿特丹及里狄相比。該段文字原載於桂林市文獻委員會編《桂林市年鑒》第卅二至卅六頁,一九四九年五月出版,轉載時略有刪節。此處可以反證桂林在1944年所受的重創以及桂林保衛戰之激烈程度。由於該戰爭為國史所湮滅,故而此文獻資料尚屬難能可貴。
桂林保衛戰是地方軍抗戰的縮影,在抗日戰場上,桂軍、西北軍、湘軍、川軍、滇軍等等,在外敵入侵,民族危亡的時期,他們依然表現出了中國人應有的血性,為拯救民族的危亡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像淞滬抗戰中,湘軍士兵在進入戰地時都要對周圍的人說:「來世再見」,桂軍士兵光著膀子挺著刺刀與日軍坦克「肉搏」,川軍的一個師與日軍激戰僅存數百人等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永不屈服的象徵。
7月15號上午,學校組織觀摩了一場電影,它的名字叫——《絕戰》,看後讓人感觸萬千!
《絕戰》是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的獻禮影片,是以新一代年輕人的角度去描述80年前的真實事件。影片以「湘江戰役」為背景,講述紅34師為了掩護中央主力突圍,擔當後衛與敵人浴血奮戰、鳳凰涅盤的故事;影片生動地再現了當年的情景,隸屬於紅34師的寧化模範連連長張啟明,率領模範連與數十倍的敵軍展開生死搏鬥的場景。
在湘江戰役中,由於敵軍加緊圍剿,形勢嚴峻,紅軍大隊伍被迫戰略轉移。在長征途中的湘江一側,模範連接到阻擊敵軍的圍追堵截的任務,由此展開了一場生死絕戰,模範連以幾乎全軍覆沒的偉大犧牲,換來了中央主力紅軍順利渡過湘江。紅34師擔當阻擊任務,他們中沒有逃兵、沒有投敵、甚至連傷員也不願被俘。在絕地雷公山,張連長靈活運用了「戰略戰術」,奇計百出,牽制住敵軍追兵,順利地掩護紅軍主力渡過湘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慘烈的戰爭背景下,影片也描繪了溫情的一面:張連長因誤會而與護士細妹相識相戀,引發出一系列感人的愛情故事。80多年前,紅軍一無所有,共產黨人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到今天,我們的國家實力強盛,這種成績與我國人民和全黨全軍的建設是分不開的。這種軍人的血性,軍人的剛毅在電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精神代代相傳,中國一定更強!
⑸ 微電影守城影評開頭
摘要 你好,你的問題已經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您稍等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