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月地下坊的觀後感言
兩個瘋狂的朋友帶同另一個男人去一個隨機謀殺橫沖直撞。他們綁架女同性戀情侶,夫婦和他們以任何方式折磨觀眾可以想像他們。你最大的恐懼會成真在這一個令人震驚的帳戶大開殺戒。有些片子咱是真搞不懂它存在的意義,《八月地下坊》就是典型的這類片。它壓根就算不上是一部電影,裡面除了那對變態男女嘻嘻哈哈地殘虐同類,還有別的什麼嗎?而且……或許真的如人所說,這個其實是真實的虐殺錄影帶,話說我對這方面是不太了解,總之看著還真挺像真的,那麼人類還真的有夠悲哀的。不過如果這個只是一幫無聊的導演無聊的編劇無聊的演員做出來的假象……那麼人類其實也夠悲哀的。其實這片子我是通過不停地快進把它給拖完的,沒辦法,不管是晃動的鏡頭還是惡心的畫面還是無聊的內容,都太TMD煎熬了。
2. 八月一日觀後感
《八月一日》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紀錄片,名叫《八月一日》,講的是南昌起義的故事。故事講的是一九二七年蔣介石,汪精衛在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財團的收買下叛變革命,先後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在「寧可殺錯一千,絕不漏掉一個」的反動口號中,大肆屠殺共產黨員。為了挽救革命。七月下旬,中共中央臨時召開政治局常委會,會上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並任命周恩來為南昌前敵委員會書記,指揮這次起義。在黨的影響下,北閥名將葉挺的部隊從武漢乘江順流東下,在航行的過程中,部隊中的共產黨員深入群眾,做了大的量的工作。這支素有鐵軍之稱的隊伍,士氣高漲,群情激昂。帶有傳奇色彩的賀龍率領第十二軍也從湖北省的武穴出發,浩浩盪盪的奔赴九江。一路上他們宣傳革命主張,吸收了一批農民協會的骨幹入伍,革命的力量不斷壯大。七月二十七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在南昌的江西大旅社正式組成,並召開擴大會議,決定於三十日晚舉行武裝起義。會後,周恩來等仍將起義計劃告訴了賀龍,徵求他的意見。七月三十一日下午五時左右,我軍決定於明四日是一舉 消滅敵軍。八月一日凌晨四時整,戰斗正式打響。頓時,槍聲,火炮聲大作,響徹全城。早晨六時多,起義軍已全部解決了南昌內地和郊區的敵軍,南昌起義成功了。
這部電影讓我感觸很深,一是共產黨遠堅韌不拔的毅志和與叛變革命者斗爭到底的決心,以及保衛人民安全的志向,使他們一直與叛變革命者斗爭著。正因為有了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朱德等等的共產黨員一直努力地斗爭著,才可能解放全國,成立新中國。直到現在,在庄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上,赫然印著「八一」二字。由此可見,南昌起義對中國的意義是非同異常的。就因為這一槍,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從那天起,一支偉大的軍隊誕生了。二是我十分痛恨蔣介石和汪精衛。他們竟然在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財團的收買下叛變革命,先後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七一五反革命政變。還制定了一條荒謬的宣言——「寧可殺錯一千,絕不漏掉一個」的反動口號中,大肆屠殺共產黨人,他們是社會的敗類。
這些為祖國而奮戰的戰士們,我真敬佩你們,因為如果沒有你們,就不會解放全國,成立新中國,我們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非常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如果這次南昌起義沒有他,就不會勝利。我們一定要踏著先輩的足跡,努力學習,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為建設自己的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3. 求:電影《五月八月》觀後感
有三篇,樓主哪去參考一下吧
1.與周圍的人比較起來,我一直認為自己屬於幸福的孩子,我爸爸在機關里工作,媽媽做臨時工,家裡每年有固定的收入。我平時穿的衣服絕大多數都是商場里買的。我們一家三口住在一套高大明亮的大房子里。三個人各有各的地方,爸爸在書房工作,媽媽在廚房切菜,我在自己的小房間寫作業,他們一點也不會來干擾我學習。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我總認為自己可以隨便花錢買東西,從來沒想過這種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
看影片《五月八月》時,我看到五月的親人都被日本鬼子打死了,她和八月連飯都吃不飽,可是,她還得管養妹妹,那時她才十歲,當她以自己矮小的身體精心照料著她妹妹時,我悄然淚下,我覺得自己沒有她能幹,沒有她懂事,那時,我不僅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以後一定好好學習,不亂花零用錢,而且還明白了一條真理:「苦難也是人生寶貴的財富。」
如果我比起五月八月來,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我是一個屬於幸福的
2. 星期五下午,學校組織看電影。電影。電影的題目叫《五月八月》。五月、八月是人的名字。五月是姐姐,八月是妹妹。
她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家裡有爸爸媽媽奶奶和弟弟。
那個時候,日本人入侵中國,在中國的土地上作威作福,大肆屠殺中國人。五月、八月的爸爸、媽媽、奶奶、舅舅都慘死在日本人手中。看到電影中五月、八月傷心欲絕地大聲哭泣,我的心都要碎了。
「落後就要挨打」,如果當時我們的祖國很強大,日本就不敢明目張膽地侵略我們。如今,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圓了中國人民的飛天夢。這預示我們的祖國科技發達,國富民強。
我多麼希望世界永遠和平,不再喲戰爭出現。也希望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這樣才不會再有人欺負我們,這也需要我們從小努力學習,長大後建設祖國。讓我們的祖國永遠屹立在世界的先進行列。
3.故事簡介:
這故事發生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的南京,日本軍隊進城開始。
五月(徐忻辰飾演)那年剛九歲,生長在一個幸福小家庭,爸爸(林泉飾演)是知識份子,在中學教書,媽媽(葉童飾演)溫婉美麗,五月還有一個妹妹八月(裘立爾飾演),還有奶奶,一起住在小院子里。
時局轉劣,人心惶惶,五月媽媽更加擔心,不能不作些危急中的准備,例如要兩個女兒練跑,打扮成男孩子,以防萬一。可是,居民萬料不到軍隊進城,便開始屠殺。五月家的鄰里紛紛逃亡,但都被攔截槍殺,只有少數負傷而回,五月媽媽更懼怕,更擔憂。
家中已斷糧了,爸爸迫不得已,獨自冒險往南京大街闖一闖,希望用衣物換取糧食,小狗跟著主人尾後。黃昏,只見小狗銜著爸爸的手臂回來。五月媽媽傷心欲絕,家裡剩下了婦孺,媽媽一夜間變成一家之主,要剛強起來。媽媽首先要把閣樓的梯子劈去,變成密室,希望逃過日本人的視線。媽媽決定要放棄小狗,怕留著小狗更惹敵注意,五月八月萬分不舍,卻只能無奈地與媽媽往溪邊放走小狗兒。
夜裡,風聲鶴液壓淚,日本人踢門入每家殺掠,五月家也未倖免。結果,一夜,魔鬼到來家裡,殺死了奶奶,強奸了媽媽,而五月與八月被媽媽趕上了密室小閣,逃過一難,可是,媽媽的精神已到崩潰階段。
八月發高燒,媽媽沒法子,只好冒險出外往葯鋪求助,五月悄悄跟在後面,媽媽在中途才發現五月跟來,媽媽又急又驚,只好步步為營。到了葯鋪取葯,發現不遠處有日軍在追逐婦女,媽媽拖著五月逃避,卻被日軍發現了,媽媽終於下了「死」的決定,要五月帶葯回去救妹妹,自己卻引開日軍,五月親眼看著媽媽被十數只日軍的魔爪拉去……
之後,五月就肩負了保護妹妹的責任,日間躲藏,深夜流浪廢墟覓食。就在聖誕平安夜,兩人遇上教會的西婦,西婦安慰她們不要害怕,還帶著她們到難民營。五月的舅舅知道妹夫被殺的消息,用盡方法在難民營中領回五月和八月,舅舅用錢租了一條船,冒險由南京返回鎮江,途中被日軍槍擊,險象環生,舅舅終於帶著五月和八月回到自己家裡。舅舅家有舅母,還有一個拜佛的外婆。表哥天寶(李棟輝飾演)嬌生慣養,五月有點看不起天寶,而八月卻把小表哥視為偶像。
一天,三個孩子跟外婆拜佛,五月就在蘆葦岸邊,發現一個憂郁而健碩的大孩子方毅(薛斌飾演)。他在臨江寫生,但他的風景畫里永遠自己加些駭人的屍體、殘骸斷臂、血紅河水等殺戮的畫面,五月卻對方毅產生了莫名的好奇。
舅舅安排五月在天寶學校讀書,五月又發現了方毅,還知道他常常因為割蘆葦的工作而綴學缺課。五月大膽去蘆葦岸邊找尋方毅,兩人漸能溝通,方毅把身世告訴五月,原來方毅的父母為了救他,寧願挨日軍子彈而撲在他身上救他,方毅死裡逃生,被地主買了回來,勞動幹活。
日軍終於打到鎮江,舅舅被炸死,舅母一時六神無主,唯有跟鄰里離開鎮江,無奈把五月和八月留下不顧,兩女孩又再面臨困境,前路茫茫。這時,堅強的方毅到來尋找五月和八月,說要視她們為妹妹,保護和照顧她們。
方毅帶著五月和八月到長江岸邊,方毅告訴五月媽媽和其他人的父母一樣,屍體變成了灰,灰隨風飄起升上了天空,化作煙雲,雲層可能是骨灰的積結,雲變雨,雨下長江,由南京飄流到鎮江河裡。方毅說:「就在長江邊和爸爸媽媽說聲再見吧!」 五月激動地走到江邊,恰巧外籍修女帶著百多個孤兒由南京逃難而下,五月與方毅把這訊息告訴小朋友們,小朋友都激動了,對著滔滔江水大叫:「媽媽…我愛你!」長期壓抑的五月終於放聲大哭,把心中郁結盡泄於風雨中。
方毅帶著五月和八月到別的地方,過他們的新生活……
------------------------------------------------------------------------
影片花絮:
反映南京大屠殺事件的影片《五月八月》是由香港著名編劇杜國威自編自導,攝影師是《花樣年華》的著名攝影師李屏賓。和以往表現南京大屠殺的影片不同的是,該片沒有正面描寫大屠殺的血腥場面,而是通過五月和八月這對小姐妹家庭的破散、首次從孩子的視角控訴了大屠殺給千萬中國家庭帶來的災難,更加感人至深,讓人不禁潸然淚下。
影片還首次把六十五年前日本侵略者慘無人道地奸殺2萬名中國婦女的惡行搬上了銀幕,使這部戰爭災難片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力。
多位電影專家表示,這是目前同類題材影片中最具震撼力的一部。獨特的視覺和人性化的表達,讓它具有更大的震撼力。而導演杜國威精湛的藝術刻畫、葉童和兩位小演員出色的表演,也使本片具有了上乘的藝術水準。
在紀念南京大屠殺65周年前夕,國家廣電總局決定將該片作為重點國產片推廣,參加國際和香港地區十大電影節和電影展,它們包括:義大利米蘭影展、義大利第21屆都靈國際電影節、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美國第26屆波特蘭國際電影節、美國第27屆克里夫蘭德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金紫荊獎、香港電影金像獎、美國第36屆休斯頓國際電影節、美國GOLDIE獎競賽。上述電影節和電影展的參加時間從本月至明年4月間。
4. 八月一日觀後感 500字
星期日的晚上,學校教導處組織我們全體師生觀看了「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八月一日》,我深受感動,深深地領會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前輩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應好好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去實現革命先輩未實現的夢想。
當國民革命運動失敗後,中國共產黨吸取了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認識到獨立武裝力量的重要性,毅然決定以武裝起義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蔣介石為了除掉紅色政權,開始了慘無人睹的血腥殺戮,在高高的南京城樓上懸掛著共產黨員的人頭,並懸賞20萬大洋抓逋周恩來等共產黨領導者。
1927年下旬,中共中央決定在南昌舉行起義,並成立前敵委員會,由周恩來任書記,當時,中國共產黨掌握和影響的武裝力量有兩萬多人,而國民黨在南昌的軍隊不足萬人,並師以上的軍官都去廬山開會了,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中國共產黨決定8月1日凌晨4點發動起義,在緊要關頭,一名副營長(趙富生)叛變投敵,被賀龍抓住後,當即立斷,決定起義時間提前兩個小時,8月1日凌晨2點時,紅色信號彈劃破夜空,頓時,全城槍聲、喊聲、爆破聲混成一片,經過數小時的激戰,起義軍終於在拂曉時奪取了南昌城。
看完這部電影,我想我們應珍惜光陰、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回想起那些英雄人物,應該以他們為榜樣,發奮圖強讀書,用知識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5. 誰有八月迷情的觀後感
很驚訝很多人對八月迷情的影評不高甚至是很差,但是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現在很多電影有美女,有帥哥,有聽上去很吸引人的東西,可沒有看了讓人感動的東西。真的很難得可以看到一部有美女有帥哥還有一個惹人喜愛的小男孩,更有一個可以讓我感動得想哭的情節的電影。也許這部電影的情節有點懸,但電影本身就是一種誇張的藝術,他的目的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平時擴大成銀幕上的絢麗。而且我相信冥冥中會有一股力量讓人們找到喜歡的人。只是在生活中我們都太現實了,沒有心情去發現那個人罷了。就像電影里說的周圍都是音樂只要你去聽。所以我喜歡電影里那種有點奇幻的氛圍。
再說說電影里的主角,那個充滿靈氣的小演員。這部電影里最厲害的恐怕就是他了。羅賓威廉斯是挺厲害的,可惜他在這里演的不值得一提。這部電影算是有四個主角吧,除了羅賓威廉斯我就看過這個小男孩的電影。在《查理與巧克力工廠》里他是個懂事的孩子,那裡的他太好了,都讓我感到他太像我們中國人心中的好孩子了。在《尋找夢幻島》里他又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所以他給我的印象就是乖,有著和他年齡不相符的成熟。在這部電影里他還是那麼成熟,但是更像個孩子了。雖然它會為尋找父母而心事重重,但一遇到音樂他馬上就是一個靈動的藝術家。發現音樂時的欣喜若狂,眼睛一轉就來了的靈感,彈吉他時的快樂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眼睛裡有異樣的光,能把人心給籠罩住。他哭時還那麼靜,眼淚說流就流下來了。真驚訝他能這么有靈氣。
還有他的父母,創造了這個天才的兩個藝術家。電影給了兩個人很多的特寫,他們要靠面部表情把一切都表現出來。他們的眼神就足夠吸引人的了,沒有什麼肢體語言,但是傳神的眼神讓我領略到了兩個人的風采。男演員不再是以前那個冷冷的稜角特別分明的人了,而女演員給我的印象是外表脆弱但內心堅強。
這部電影的音樂也很好聽,除了獲得奧斯卡提名的raise it up外,還有幾首歌也很好聽,不過在看電影前聽沒啥感覺,要看過電影想著路易斯的眼神才更能感受到個中意味。
6. 電影《八月照相館》觀後感想
余永元經營著一家照相館,他時常帶著微笑,坦然的面對生活,照相館里掛著不同的照片。女交警金德琳由於工作關系,每天都要到照相館沖洗照片,因此認識了老實得得永元。天真可愛的德琳和老實的永元一起撐傘散步、講些瑣事,日久生情,不可收拾的愛上了對方。但永元卻有著難言之癮,季節更替,八月過去,故事從夏天講到了冬天。永元為自己拍了一張微笑著的照片,德琳在冬天的雪地里看到了在閉門的照相館櫥櫃中的自己的照片.......
電影很平淡,甚至是需要很大耐心才可以看完的。講訴一個知道自己快死的的男人如何對待愛情、親情和友情以及自己的職業。永元的生活除了經常去醫院之外其他看起來還是一個平常人該有的生活,每天去照相館給人照相、沖洗照片,參加朋友聚會和紅白喜事,買菜回家做飯,照顧父親,忘記不了自己曾經的感情......死亡的逼近沒有讓他害怕和恐慌,他分分秒秒的都在享受著生命最後的時光,很平淡,但他知道這最珍貴。他沒有歇斯底里的悲傷,沒有自暴自棄的墮落,沒有去做自己這輩子想做卻沒能去做的事,他只是按照原來的生活軌跡生活著,更多的考慮別人,感悟生命,。他把自己所有的喜怒哀樂全都藏在自己的微笑里,自己去承受哀傷和恐懼,留給別人的一直都是難忘的微笑。
金德琳的出現是他生命的最後最美麗的事情,他和她之間沒有轟轟烈烈的歡笑和眼淚,只是互相陪伴,甚至都沒有說過一句我愛你。永元把美好的回憶留給了德琳,把她的照片留在了照相館里,最後留下一句:愛情也會變成永遠的回憶,你讓我在美麗的愛情中悄然離去,我要對你說:謝謝,再見!
電影對於細節的刻畫很真實,有的鏡頭意味深長。
一、永元參加完葬禮回到照相館遇到急著沖洗照片的德琳,也許是葬禮的影響,永元有點不想工作,但他最後還是選擇了工作,並且買了雪糕給德琳道歉。他兩站在大樹下吃著雪糕望著八月艷陽高照的天空時都莫名的笑了起來,我覺得永元的笑是因為如陽光般絢爛的德琳的出現消除了葬禮給他帶來的陰暗面,而德琳的笑也許只是陪著永元笑又或者只是因為一塊夏日的雪糕。
二、特別喜歡永元和姐姐吐西瓜籽那段,兄妹兩的默契十足,避開了尷尬了話題,相視一笑的在那玩兒這個游戲。可以想像永元的童年,也應該是和姐姐這樣開心的度過的吧。
三、德琳的工作不順之後來到照相館讓永元修她的相機,這一段完美的展現了德琳天真可愛的性格,猜星座、猜年齡、猜婚姻狀況,搞得永元有點不知所措,那個笑著調整風扇讓風吹向准備午睡的德琳的動作似乎在說:這姑娘真有意思。。。。。。愛情好像也是從這里開始的吧。
四、當德琳在炎熱的午後提著笨重的東西艱難的行走在街道上時,永元的紅色摩托車飛馳而過,他似乎在車子行駛五十米的時間內糾結清楚了要不要回去載她一程,而德琳從永元過去到回來這段時間的表情變化實在是非常有意思,似乎早就料到永元會回來的那種笑,很可愛。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經常經歷這些呢?而鏡頭的主角始終是德琳,永元的表情變化我們看不到,但完全可以想像的一清二楚。紅色小摩托載著兩個人行駛在陽光明媚的街道上,永元找了個無法拒絕的理由讓德琳摟著自己,微風拂過兩人烏黑柔軟的頭發,愛情一如這美好的八月,讓人沉醉。
五、永元之前的女友芝泳要永元拿掉櫥櫃里自己的照片,也宣告著兩人的愛情徹底成為了過去。與結尾呼應的是最後永元把德琳的照片放在了照相館的櫥櫃了,那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而且一直在那裡。
六、那個德琳在車里向窗外的永元揮手再見的鏡頭很有意思,我想之前她肯定是裝睡不和永元說話,這姑娘就是這么調皮。
七、在派出所,喝醉了的永元受不了噪雜的環境徹底的發泄了一次,他嘴裡喊出的是:你們為什麼不閉上你們的臭嘴。實際上發泄的是自己對於自己如今處境的無奈和憤怒,老天爺讓他在最美好的年華里遇到了喜歡的人,卻也讓他身患重病不得不離開這個他愛得世界。
八、兩人結伴撐傘那段感動了很多人,女孩的傘很小,遮不住兩個人的身體。永元笑著拿過德琳打著的傘,並且把她拉近自己。這個鏡頭是個固定鏡頭,兩人從遠走到近,從動作一直拍到表情,沒有言語,只是幾個動作和默默的一起走在雨中。下雨的世界朦朦朧朧,就像兩人都沒有說破的愛情,心知肚明。
九、老奶奶來再一次照相那段很深刻,她想再好好照一張照片作為自己的遺照,一個將死之人面對著另一個將死之人,這一刻永元體味到太多。關於自己,關於他人,關於遲早會到來的死亡,關於一輩子,關於珍貴的生命,關於我們每個人到底要的是什麼。我們體會不到,是因為我們未曾經歷,但我們需要認真思考,這樣至少那些時刻到來時我們知道應該是何種心態來迎接它們。
十、關於永遠的父親,電影里有兩處重要的地方,一個是永元在暴風雨的夜晚來到父親房間躺在他身邊睡覺,我覺得這讓他有安全感,從小就是自己依靠的人在身邊心裡總會踏實很多。永元怕的不是暴風雨,他怕的是那份壓抑的心情和孤獨的處境,而父親可以消除這一切。另一個是他教父親使用遙控器的那段,看的差點哭。知道自己離開之後父親的生活肯定變得艱難,永元開始製作各種圖文並茂的說明書來以便死後父親能獨立使用那些電器。他坦然的面對死亡,只是牽掛著自己身邊的人,想像著沒有自己的世界,他能做的就只是生前多做一些能做的對別人有幫助的事情。
十一、在游樂園里,德琳買了冰淇淋和冷飲給永元,怎麼會有人讓人又吃冰淇淋又喝冷飲呢?德琳只是想對永元好而已。她為他擦去瓶口的灰塵,笨拙的把冷飲遞給永元。這里德琳遞水時是掌心向外的,所以永元拿的時候需要扭曲一下自己的胳膊才能拿到,真的是很有意思,完全就是兩個純情少男少女,這樣的愛情如今實在是太少了。
十二、兩人晚上回家一起走在路上,永元講了一個鬼放屁的故事,這個故事實在是。。。。。可就那麼自然而然的,德琳挽上了永元的胳膊,在昏暗的路燈和滿地的枯黃樹葉以及溫馨的鬼故事的陪伴下,兩人就那麼幸福的散步。後來這個故事被德琳講給了自己的同事聽,聽睡著了,一些事情只有在兩個有感覺的人之間才真正有意義和有趣,才會成為感情的催化劑。就像我對別人說我的爸爸說大山裡面養的雞比較有營養這件事,沒人會感興趣,可就會有一個人因為這件事和我一起開心的笑。
十三、永元發病住院了,照相館一直關門,德琳天天徘徊在門前卻始終見不到永元。於是她寫了封信塞進了照相館,可還是沒有永元的身影。他就那麼突然地消失在了她的世界裡,終於有一天,德琳拿起了石塊砸爛了照相館的玻璃,那個鏡頭很真實很真實。有的人突然地離開,了無音訊,我們這個時代通訊的發達決定了你遲早會得到他的消息,知道他為什麼離開。德琳不能,她只能胡亂的猜忌,擔憂,卻始終得不到一個答案。照相館就在那裡,回憶就在那裡,那個人卻不見了,夢想隨著一聲玻璃破碎的脆響,也碎了。
十四、出了院的永元來到照相館看到信和玻璃似乎明白了這一切,打聽到德琳換了工作,坐在咖啡廳的玻璃後面遠遠的望著德琳,用手在玻璃上撫摸著德琳的身影,看著她離去。他只能這樣,不再闖入她的世界是最好的做法,就像當初德琳突然闖入自己的世界一樣,永元突然地離開了德琳的世界。她會慢慢忘記他,留下那段干凈美麗的回憶。而她讓永元最後的生命有了愛情的陪伴,滿意的離開了人間。
十五、最後,永元做了三件事。他給德琳寫了信並且翻看了自己的相冊,就像是在翻看自己短暫而又美好的一生。他為自己拍了一張照片作為遺照,那個笑容的最後定格也表明了他的心情,他很感謝這個世界給他的一切。就像那個老太太,安靜地迎接死亡。他把德琳的照片放在了櫥櫃里,這樣德琳路過照相館就能看到。冬日落滿雪花的街道,照相館前站著一位美麗的姑娘,看著自己的照片,回憶著這個照相館的主人的笑容,溫暖著自己的心。其實她也想說一句:謝謝,再見!
平常的事才會真正觸動我們的心靈,也會感悟良多。現在已經到了九月,陽光依然明媚,天空下還發生著很多平常的故事,我們都是主角。有時候回憶起過去的年代,那些美好歷歷在目,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永不退色......
7. 八月電影觀後感
《八月》電影講述了九十年代初期之際的呼和浩特,國家開始實施國有單位轉型,鐵飯碗被打破,國有製片廠家屬院里,每一個簡單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所影響,而少年小雷就這樣在經濟變革與家庭改變之間懵懂成長的故事。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八月電影觀後感,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黑白電視機、燕舞收音機、老式撥號電話......九十年代的各式老物件陳設讓影迷彷彿“穿越”回了兒時時光,溫馨而有情懷。3月25日,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八月》電影交流會在昆明舉行,導演張大磊攜演員張晨現身,與觀眾及媒體進行觀影交流,分享影片拍攝幕後故事。
影片誠意滿滿 細節之處重現兒時閑適
電影《八月》講述了九十年代經濟發展浪潮中,西部小城裡的小雷一家在面臨鐵飯碗即將被打破時的處境和選擇,影片以小雷的孩童視角懵懂地旁觀大人世界的生活變化。
觀影結束後,觀眾與眾主創進行了積極的互動。不少觀眾表示,這是一部“誠意滿滿、感人至深”的電影。片中很多細節設置引發觀眾情感上的共鳴。
譬如影片中小雷一直隨身攜帶著雙節棍這一細節。小雷的偶像是李小龍,雙截棍是李小龍的標志更是主人公精神的寄託。“雙截棍是父親給小雷做的,這代表著父愛。”導演張大磊解釋說,影片最後,給父親送行的小雷身上披著一件過大的衣服,“那也是父愛的體現,不易察覺,卻一直守護著孩子。”
現場有觀眾表示,由於自己年紀與影片描繪的年代相仿,片中所描繪的時代特徵及故事場景讓自己深有感觸。導演張大磊也分享了影片的拍攝初衷:“其實早在2008年就想到要拍《八月》,現代人生活節奏太快,沒時間停下來想想問題。不像八九十年代,能夠感受慢節奏的生活。”他說,2008年的一個午後,他突然回想起兒時吃過午飯曬太陽的閑適時光,過去的記憶與感受突然浮現,於是,《八月》的雛形便在腦海中誕生了。“算是對兒時的一種抒情的表達與嚮往吧。”張大磊說。
素人演繹 純粹而干凈的光影呈現
據張大磊介紹,片中的演員皆為“素人”,飾演主人公小雷的孔維一是同事家的孩子,小雷的父親是自己從小玩到大的好哥們兒,而小雷的母親則是自己從事婚慶行業時的客戶,他笑稱創作班底為“七大姑八大姨”構成,但整部電影的製作水準卻是專業級別。
在片中飾演小雷父親的張晨也分享了自己的拍攝感受:“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把演員帶回那個年代。導演的方法很好,他給了演員比較大的空間,劇本台詞沒有完全固定,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感覺融合在裡面,我覺得這就是能讓大家看起來覺得舒服和有共鳴的原因。”
影片的另一亮點是採用了黑白的拍攝手法,直至片尾才還原彩色。對此,導演張大磊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純粹和干凈就是選擇它的原因。2008年有拍攝想法時我就決定要用黑白,就是呈現光影,光給人一種夢幻的感覺,如同我們回望那個片中離我們已遠的年代一般。”
從“曇花”到“八月” 不變的是含蓄而內斂的表達
《八月》的最後,小雷家的曇花迎來了最盛大的一次綻放,也寓意著小雷家美好的新生活即將到來。導演張大磊透露,最開始電影的名字其實就叫“曇花”:“曇花寓意美好,因為結束得太快,於是更期待下一次,與影片想表達的情感不謀而合。”
至於最終棄用“曇花”改用“八月”的原因,張大磊說:“影片蘊藏的含義,我想讓觀眾自己感受。現在看來,我覺得《八月》更好,‘曇花’的解釋太直接,片子的情緒是內斂的表達,含蓄的‘八月’更貼切一些。”
談及此次來到昆明的感受,張大磊笑著說:“雲南給我的感覺和家鄉內蒙古很像,人們都很熱情好客。”他還表示,希望有機會能拍攝一部關於雲南的電影。
據悉,迄今為止,《八月》已入圍海內外13個國際電影節(影展),提名24個獎項,憑借細膩的情感表達和質感不俗的影像風格獲得不俗的口碑,影片於3月24日在全國上映。
青年導演張大磊執導,2016 年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八月》在全國院線公映。迄今為止,該片已經入圍海內外 13 個國際電影節(影展),提名 24 個獎項。《八月》憑借細膩的情感表達,質感不俗的影像風格,口碑一路看漲,成為 2017 年春季首部被眾多媒體安利,值得一看的華語影片。導演張大磊以"簡單、安靜和浪漫"三個關鍵詞概況影片風格,"是一個小男孩的夢境"。
《八月》出品方和宣傳、發行方愛奇藝影業配合影片上映發起了"像 90 年代一樣看電影"的主題活動,繼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導演張大磊本人積極配合發聲之後,新生代實力小生董子健接棒亮相,支持華語佳片的票房成績。
在接受媒體深度訪問中,董子健難得敞開心扉聊到父親董志華。董志華是香港大導演張徹愛將,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出演周星馳《功夫》,擅使五郎八卦棍,這也是董子健出道以來首次如此細致聊到父親對自己的影響,原因恰恰是感慨《八月》中的父子互動情節。
評價《八月》神似青春經典
《陽光燦爛的日子》
90 後生人董子健出生於北京,他說 90 年代留給自己"淡淡的味道","我在一個大學里長大,跟電影相似,也算 21 世紀的大院,那時是有生活二字的,不像現在,節奏快,生活氛圍反倒沒那麼強烈。對於那個年代,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氣味,泥土的氣味,學校里的味道。"他坦言可能與生俱來對生活有豐富的感受力,因此幫助了他很快地進入到有年代感的角色中,出道後雖然是新人但卻能夠與諸如劉傑、肖洋、賈樟柯、相國強等導演合作,連續出演或年代感強烈,或文學性豐富的影片,比如《青春派》、《德蘭》、《少年班》、《山河故人》、《少年巴比倫》等,在評論界和媒體看來,初步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駕馭角色的功力日益成熟。
董子健的母親是著名經紀人王京花,父親是著名電影演員董志華,可以說他出生在演藝家庭,"從小就聽大人們聊工作,聊劇本",很多大明星對他來說都沒有神秘感,這樣的家庭背景也讓董子健作為演員的狀態超常鬆弛,"剛演電影時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在乎,連劇本都沒有考慮,我只需要相信這個角色,相信導演"。董子健說,這就是他理解的"初心",坦言"現在已經回不去這種狀態了,演得越多反而會考慮其他的問題,還會挑劇本角色,心想怎麼能那麼糙。"
演電影有初心,看電影也有。董子健回憶起 90 年代的電影經典,第一個躍入腦海的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更加奇特的是他說印象中就跟看《八月》的感覺神似,"畫面都是黑白的",講的也是少年故事,情節很安靜抒情。他回憶到,我趴在姥姥家的小房間,有一個小桌子放一個特別小的黑白電視機,就放著這個片子。
《八月》里有熟悉的年代氣味,是董子健加盟入"像 90 年代一樣看電影"主題活動的第一個原因。
首度詳談父子情
"我演得像狗屎他都會覺得好"
功夫,成為 90 年代少年成長的集體回憶。《八月》導演張大磊在回憶起自己的 90 年代時,提及曾效仿銀幕角色方世玉在空地里模仿動作。很巧的是,董子健的父親董志華也是資深動作明星,曾與香港大導演張徹合作過數部影片,"我很早就知道張徹這些人,我爸爸以前一直拍他的電影。聽我爸口中的張徹,是很較真的,一個踢腿都要拍好多遍。"當董子健看到電影《八月》有小雷父親在深夜的客廳里孤獨打拳鏡頭時,生起不少感慨,也想起自己跟父親董志華比劃武打動作的童年片段。
"小時候經常帶我去打拳,我們以前住在一個胡同里,每次下那個樓梯,走過胡同泥濘的路,經過垃圾桶,小吃店,那些奇奇怪怪的味道混在一起。我們走到一個院子,就在那裡打拳。我爸有時候會扔一個塑料袋,我就對著塑料袋胡打,我爸一直鼓勵我,倆人還對打。等回去路上,還要經過哪些味道,順序顛倒了。我們上樓,從鄰居家偷根蔥,回家做飯。"
董子健還談到自己小時候看父親出演周星馳《功夫》,""非常不喜歡",覺得不像之前星爺作品的感覺了。"我爸爸還挺生氣的,說,嘿!我演的片子你還不喜歡了?後來大一些了,再看一遍,才覺得覺得爸也厲害了,片子也厲害。"而反過來,董志華對兒子的角色一概接受,"他可能不喜歡有些片子,但我演的角色都喜歡,就算演得像狗屎一樣都會覺得好。"談到這,兩代影人的父子情就很動人了。
《八月》能勾起自己對父親的美好記憶,是董子健加入"像 90 年代一樣看電影"主題活動的第二個原因。
電影《八月》已經公映,濮存昕、張大磊和董子健代表的三代華語電影人紛紛為難得一見的佳作發聲助陣,在媒體、業內都掀起情懷浪潮,也引起越來越多年齡層廣泛的普通觀眾產生強烈觀影需求,希望走進電影院一起"入夢",在光影交錯中留住好時光。
公映之後 24 小時口碑集體爆發
90 後觀眾要帶爸媽二刷"表達愛"
公映當天,影片口碑在 24 小時內呈集體爆發的趨勢,普通觀眾和媒體分別從自己的角度肯定《八月》在影院放映的寶貴價值,很多評價發布在社交平台,直抒胸臆:"在電影院里哭的自己都不好意思,想想父輩經歷的一切,特別心疼。" "《八月》是好看的電影,故事和演員氣質完美統一。""真的希望這部電影被更多人看到。""好像回到自己的那一段《八月》,不想結束。""想帶著爸爸媽媽二刷,用電影來表達說不出的愛"等等。觀眾真誠、直接的觀影感受直接反饋到數據平台上,據藝恩官方數據顯示,《八月》認知指數為 5.17,直追好萊塢大片《金剛:骷髏島》(5.68),遠超同檔期華語影片。《八月》出品方代表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先生在首映當天的金句"電影院是好電影最完美的呈現形式"刷爆各大媒體平台。
很多觀眾在觀影後都表示被影片中的真情實感所打動,認為影片是中國版的"請回答 1994 ",被勾起很多對於往昔生活的美好回憶。部分觀眾激動表示平時與父輩溝通太少,這次一定要推薦自己的父輩去看。在與主創互動環節中,有一位 90 後剛參加工作的小夥子說《八月》可以拉近與父輩之間的心靈距離,"中國人不太會直接表達感情,片中合影那場戲小雷虛摟並不在身邊的父親很打動人",他表示願意帶爸爸媽媽再看一遍,"雖然我不會說,但我希望爸媽知道我愛他們"。另外還有一位女影迷發言說這已經是她第二次看《八月》,她覺得電影是屬於大銀幕的,只有在影院看才不會錯失影片豐富細膩的親情細節,她願意推薦身邊的親友買票觀看。不少觀眾直接表示,沒想到作為文藝電影的《八月》原來觀看過程是很放鬆愉悅的,感動之餘笑意持續,"高級的幽默源自真實的生活",父母拌嘴、小雷耍雙截棍怒視、父母求人解決孩子上重點等都成為引發觀眾會心一笑的觸點。而現場不少媒體肯定了《八月》出色的視聽語言,與故事相得益彰,共同完成了一次美好的情感旅程,堪稱記錄 90 年代"最浪漫的影片"。
據悉 , 《八月》由青年導演張大磊執導,愛奇藝影業、北京麥麗絲影視文化責任有限公司、北京永旭良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霍爾果斯映可大方傳媒有限公司、北京果實創想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北京追蹤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東方影業有限公司、北京天地力行影業有限責任公司,火象(上海)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
去年金馬獎上,“80後”導演張大磊執導的電影《八月》“爆冷”戰勝馮小剛、杜琪峰等大牌導演的作品,摘得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影片已於24日全國上映,它也成為首部由中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參與全國發行的藝術片。
《八月》描述了上世紀90年代一戶普通人家瑣碎的生活日常,呈現出12歲的小雷無憂無慮的暑假,和大人所必須面對的國企改革的歷史潮流。導演張大磊說,很難概括《八月》的故事,“我只能說這部影片是關於一個12歲少年小雷和他身邊人發生的故事,是一場簡單、安靜、浪漫的白日夢。”
在中國電影現在的市場形勢下,《八月》的題材和類型極易成為又一個“口碑好票房差”的藝術片典型案例。談到這,張大磊謹慎表示,不敢對票房抱太多期待,“別虧本就行”。
“別虧本就行”的願景,是藝術電影在電影市場“弱勢”境地的一個縮影。商業院線鮮少給藝術片高排片是事實,黃金場次更是難見藝術片的身影。這些年,王小帥等導演以或憤怒或悲情的姿態,多次振臂呼籲,應該有相應的院線政策來讓藝術電影有準入市場的權利。
作為電影界“陽春白雪”的代表,藝術片由“小眾”走向“大眾”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在各方的醞釀下,藝術片在尋求“被看見”方面邁出了探索性的一步。成立了不足半年的中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最終目標是在全國徵集400個合作放映廳,實現3000塊銀幕動態放映藝術電影。
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介紹,《八月》是該聯盟首次參與發行的影片。全國55個城市的110家影院與電影資料館簽約,在專門影廳保證持續兩周的時間,每晚提供黃金場次給《八月》。
其中,廣東有廣州百麗宮影城(獵德店)、廣州萬達(白雲店)、廣州金逸空中電影城等7家影院參與簽約。南方日報記者留意到,簽約影城的確保留了黃金場次給《八月》,以24日為例,《八月》在廣州百麗宮影城(獵德店)的開場時間為19:15,在廣州萬達(白雲店)則為18:10。
8. 八佰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八佰觀後感
郝瑞兆
這部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為守上海最後防線四行倉庫,僅與英美租界相隔一條蘇州河,孤軍奮戰4個晝夜,營造了罕見的被圍觀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佰人。
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在於一河之隔兩種不同的景象,一半繁華景象和一半的戰爭場面給人帶來視覺沖擊。感觸最深的一幕是每個晚上四行倉庫的軍人們看著對面的繁華景象,那是他們嚮往的、想要的生活環境;對面的學生想要去到對面和軍人們為了這個國家去奮斗;一根電纜線看似平凡卻是用一個個人的屍體趟過去的,他是四行倉庫的軍人與外界聯系的唯一途徑,他是托起後半段劇情的重要紐帶。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淞滬會戰便是這部電影的原型。從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日軍就加快侵略中華的步伐,並且提出了三個月的計劃。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中國軍隊奮起反擊。從真實的角度上這部電影還原了真實的歷史事件,讓人們真實感受到了當時的歷史情形和人們苦難的生活環境,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1938年,淞滬會戰進入相持階段,為了掩護我軍的行動,團長謝晉元臨危受命,率軍駐守四行倉庫。然而此時的四行倉庫西面和北面已被日軍佔領,東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與未被佔領的中國地界完全隔絕,成為一個"孤島",進入四行倉庫,也就成了孤軍。部隊進駐後,謝晉元與一營長楊瑞符集合部隊作簡短動員,說明奉命掩護大軍撤退並據守四行倉庫--這個當時上海唯一屬於中國軍隊守衛的一塊國土,第一營已是離開大部隊的一隻孤軍。他要求全體官兵,抱必死決心,與倉庫共存亡,剩最後一人,也要堅守陣地。
我想每個為了這場戰爭犧牲的人,他們的內心一定非常的強大,他們為了現在的繁華生活做出了很大的犧牲。沒有他們也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那些阻礙我們通往美好生活的事情,我們總會努力的跨過它,不論是經濟還是文化,我們中國一定會強盛起來,我們再也不是那個軟弱無力、任人宰割的中國。
9. 八月迷情 英語觀後感
沒看過,但找到了一篇,你看看吧。"August Rush" is sort of a feel good, modern day fairy tale involving a parent/child separation and a boy's unrelenting search to be reunited with his parents. But the primary theme is Music as a healing force in the Universe that draws us all together. The film stars Freddie Highmore, as the orphaned musical prodigy; Keri Russell, as the sheltered cellist from Juliard; Jonathan Rhys Meyers, as the Irish singer/songwriter/guitarist; Robin Williams as Wizard, the street performer who takes August under his wing; and Terrence Howard as the social worker who works with the orphan boy and his mother.
The acting was superb. There's not much dialogue in this movie. So the majority of the story is told through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s of the actors and via the music. Although, Robin Williams does have a great monologue where he talks about Music being the tie that binds all of us together. Freddie Highmore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is the cream of the crop as far as child actors go. He amazed me in this film. I can't wait to see more from him.
"August Rush" was perfectly directed and co-written by Kristen Sheridan (In Amercia). It is so wonderful to see a work like this from a female film maker for a change. Beautiful cinematography! The opening scene in the wheat field is just breathtaking. The score is fabulous. Let's face it, in a movie like this, you've got to have great music to pull it off.
There are some exceptional musical performances, especially from relative newcomers, Jamia Simone Nash who sings up a storm and Leon Thomas who croons and plays guitar. But the most impressive thing about this movie is that all of the actors really played these instruments themselves. Meyers did his own singing as well. Highmore plays the guitar in an unusual slap-harmonics style that reminded me of Michael Hedges.
I enjoyed "August Rush" so much. I haven't been moved to tears like this by a film in a long time. The story was very inspiring and the boy's unyielding faith and will to never give up on his dream to find his family really hit me. Kudos to the writers and director for ending the film the way they did. Instead of a sappy reunion scene that would've ruined the tone of the movie, they ended it beautifully with the crescendo of the music and just the close-up on August as he sees his parents standing there for the first time. Add August Rush to your must see list for the holidays. It is well worth the price of a ticket on to see it on the big screen.
10. 《放牛班的春天》與《八月迷情》兩部影片有什麼不同之處800以上字觀後感
《放牛班春天》觀後感
我是.....,因為即將要畢業了,所以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影片叫《放牛班的春天》的影片。
影片大概講述了一位老師如何將一群調皮的也男孩幫助他們找回信心,重新給他們希望。
我認為這部影片很感人,一位充滿愛心的音樂代課老師來到了一所專門收留問題少年的學校,但同時,馬修老師也遇到了不少的麻煩。還可以看到影片中的院長,不但沒有耐心去好好的教導那些孩子們,而且還只要他們一犯錯,就以嚴酷的體罰,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不僅如此,本身也是一位貪慕虛榮的人。可馬修老師卻與這位院長形成了對比,他心中充滿對這些孩子們的愛,對於孩子們犯的錯,他也不是一味的偏袒,而是給予他們能夠改過的機會。 劇中我最喜歡馬修老師他不顧院長反對,硬是要將學生組一個合唱團,他要讓這群小天使高聲歡唱生命之歌,他還自己編步譜子。另一位是不屑參加合唱團的男高音莫翰奇,但他老是在掃地時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馬修老師聽見,覺得悅耳動聽,於是安排一場獨唱,獲得全場觀眾的贊賞。 這群孩子我覺得由於院長只要他們一犯錯,就以嚴酷的體罰,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所以養成了他們的調皮搗蛋,但大部分孩子還是本質是善良的。他們從一開始不服從馬修老師,花招百出的捉弄他,每到上課時間,都吵吵鬧鬧,一會兒在黑板上亂畫,一會兒罵老師禿頭、亮光頭,老師也笑笑不當一回事,經常氣得馬修老師七竅生煙,但是當老師被院長解僱時,海派悲觀禁閉的孩子們不敢出來送行,在窗口押動著小手,紙飛機從窗口落下,這些都是把那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們送給馬修老師的祝福,孩子們都捨不得這位有著父愛般的老師。馬修老師之所以能夠得到孩子們的認可,能夠成功,是因為他付出了真愛,還有就是因為他愛好音樂,可以說是用音樂讓孩子們快樂起來的,非常喜歡馬修老師,感謝馬修老師沒有放棄他們,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了愛。
電影裡面最讓人感動的,還是馬修老師對孩子們的愛.對於每個孩子,他都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用音樂重造他們的靈魂.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人之初,人本善).只是先天的環境造就了先天的行為. 我很敬佩馬修這樣的老師~
而老師給予我們的鼓勵,讓我們面對困難的勇氣,以及承擔未來的力量。不會忘記,所以當馬修老師被開除離開時,看到教室窗口有那麼多紙飛機飄落,寫滿了孩子們最真摯的祝福。
而叫自己很感動的是在快結尾處,老師指揮全班合唱一曲。那個最具天分的男孩因為過錯被晾在一邊,神情顯得格外落寞。第一節音樂結束時,老師突然轉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驚喜,而後則帶著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完成了演唱。
相信我們在畢業後感恩並時時刻刻不忘記自已的老師。
——————————————————————
很驚訝很多人對八月迷情的影評不高甚至是很差,但是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現在很多電影有美女,有帥哥,有聽上去很吸引人的東西,可沒有看了讓人感動的東西。真的很難得可以看到一部有美女有帥哥還有一個惹人喜愛的小男孩,更有一個可以讓我感動得想哭的情節的電影。也許這部電影的情節有點懸,但電影本身就是一種誇張的藝術,他的目的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平時擴大成銀幕上的絢麗。而且我相信冥冥中會有一股力量讓人們找到喜歡的人。只是在生活中我們都太現實了,沒有心情去發現那個人罷了。就像電影里說的周圍都是音樂只要你去聽。所以我喜歡電影里那種有點奇幻的氛圍。
再說說電影里的主角,那個充滿靈氣的小演員。這部電影里最厲害的恐怕就是他了。羅賓威廉斯是挺厲害的,可惜他在這里演的不值得一提。這部電影算是有四個主角吧,除了羅賓威廉斯我就看過這個小男孩的電影。在《查理與巧克力工廠》里他是個懂事的孩子,那裡的他太好了,都讓我感到他太像我們中國人心中的好孩子了。在《尋找夢幻島》里他又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所以他給我的印象就是乖,有著和他年齡不相符的成熟。在這部電影里他還是那麼成熟,但是更像個孩子了。雖然它會為尋找父母而心事重重,但一遇到音樂他馬上就是一個靈動的藝術家。發現音樂時的欣喜若狂,眼睛一轉就來了的靈感,彈吉他時的快樂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眼睛裡有異樣的光,能把人心給籠罩住。他哭時還那麼靜,眼淚說流就流下來了。真驚訝他能這么有靈氣。
還有他的父母,創造了這個天才的兩個藝術家。電影給了兩個人很多的特寫,他們要靠面部表情把一切都表現出來。他們的眼神就足夠吸引人的了,沒有什麼肢體語言,但是傳神的眼神讓我領略到了兩個人的風采。男演員不再是以前那個冷冷的稜角特別分明的人了,而女演員給我的印象是外表脆弱但內心堅強。
這部電影的音樂也很好聽,除了獲得奧斯卡提名的raise it up外,還有幾首歌也很好聽,不過在看電影前聽沒啥感覺,要看過電影想著路易斯的眼神才更能感受到個中意味。
都是很好很精彩的電影,值得一看,相信樓主看過後會有不同的感受。
祝好運!如有幫助,請採納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