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有順義區北小營鎮前禮務村的村史,或者傳說故事等等,先謝過!
前禮務村不是我的老家,也沒有血親關系,只是在文革中落戶此村。雖然經歷了短短的3年半時間的農村生活,使我終生難忘。以後工作了多年還時常做夢在村裡務農。我離開前禮務村後,一直視前禮務村為半個老家,與人聊天時涉及到農村的事,總是以「我們村」這「我們村」那的口吻聊天。
在前禮務村插隊時聽過幾個當地的傳說,我用荒唐的形式敘述如下:
一、牛欄山的傳說
我插隊的地方有一個傳說。在我們村西北方向幾里地有座山叫牛欄山。據說,山上有個金牛洞,洞里有一頭金牛。曾經有位南蠻子到這里來憋寶,想把這頭金牛牽走,但沒有成功,只得到一段金牛尾巴,怏怏地走了。
多年來,我一直朝思暮想的希望能夠得到這頭金牛。這次終於下定了決心,學著南蠻子的做法,委託一位菜農,按照傳說中的要求種植一個茄子。當然,我是要付高價購買的。在規定的日期,我高興地拿到了這個茄子,迫不及待的來到了牛欄山,找到金牛洞,忙用茄子砸門。真靈!沒兩下,門「轟」的一聲真開了,我驚喜地看到金牛居然還在,可尾巴確實沒有了。我趕忙上前用茄子拍打著牛屁股,朝著洞口走去。要必須按照規定的時間走出洞口,否則洞門一關,就別想出去了。當年那南蠻子就是急中生智地揪著牛尾巴轉身跳出去的,只是洞門把尾巴夾斷了。
我按耐不住心底的喜悅,這次是真的發財了,回去一定要……。
距離洞口越來越近了,沒想到,手中的茄子越打越要爛糊,金牛的步伐也越來越慢。眼看關門的時間越來越臨近了,這使我的心情也越來越緊張起來。我這才意識到,也是和那南蠻子遇到的情況一樣,買的那個茄子是菜農沒有按規定養夠日子,使茄子的質量不過關。可我眼看就要得到這頭金牛,不能前功盡棄,我仍執著地用茄子使勁地拍打著牛屁股。洞口就要到了,就聽著門「碰」的一聲關上了。
「還睡那!」這時,剛進門的愛人沖著我嚷著。
二、箭桿河邊
我插隊的村東幾里地,有一條小河,叫箭桿河,河上有座石橋。聽老鄉講,以前有位窮和尚每年都是同一天,在這座石橋下,舀一勺金子,能夠使他度個溫飽日子。若干年後,這位窮和尚要離開這里,到遙遠的地方去,臨走前把這個秘密傳給了當地一位朴實的農民。
開頭幾年,這位農民還是按照和尚的囑托,每年都在同一天去石橋下舀一次金子,來彌補生活的不足。後來,由於生活所迫,去石橋下舀金子時間越來越提前了,也就是說舀金子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了,而每次舀的金子也漸漸的少了。終於有一天,石橋下的金子再也舀不上來了。從此,這位農民的額外財路沒有了。
我想,這么多年過去了,經過河水不斷的沖刷,石橋下肯定會重新淤到金子。我來到了箭桿河的石橋,順著陡坡小心的往下出溜到橋底,不時的蹬鬆了一些土塊兒,掉進了潺潺的流水中,泛起了一波波的水紋,使本來就不能夠看得清楚的河底更加渾濁了。我睜大了眼睛尋找著,隨著能見度的增加,隱約的發現水底下有時隱時現的金黃色的東西,我小心的調整好姿勢彎腰去舀。這時,不知誰推了我一把。
「爸,你干嗎呢」?我睜開眼睛看著女兒,遺憾道:「金子沒有舀上來」。
三、二郎爺擔山趕太陽
我插隊這個地方周圍幾十里的平原,都是魚米之鄉。說也奇怪,不知怎的冒出這么兩座禿山,一座是狐奴山,一座是牛欄山,山上是堅硬的石頭,山下是肥沃的土地,使這里的地貌還真有點說不清。它們東西橫跨潮白河,相隔幾里,東面的狐奴山,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山名,只是當地人都管它叫小山。
相傳,這兩座山是天神二郎爺用扁擔挑著追趕太陽時路過這里,天氣實在太熱,只好在潮白河畔喝水休息,把扁擔插在一邊,鞋旯里進了土,趕起路來硌腳,磕一磕鞋旯里的土,就磕出一座鞋旯山來,也叫鞋山,它緊挨著狐奴山,但小得很多。不知什麼原因二郎爺沒有把這兩座山繼續挑走。後來當地的人們還在鞋山上蓋了一座廟,每年陰歷三月二十七廟節,方圓的百姓都是逛這個廟會。這段二郎爺擔山趕太陽的傳說的證明,就是山上留下的一個大鞋印和一個深扁擔坑。村裡有很多人都目睹過。
後來,當地人在這里開山採石,用來蓋房墊房基或燒石灰。卻也造福一方水土。這么多年的開采,山上的痕跡是否被破壞了,為了考證這個大腳印和扁擔坑,我吃力的向山上爬去,總覺得邁不開腿。
一睜眼,嗨!躺在床上呢!
解放前潮白河河西屬敵占區,前禮務是拉鋸區,也就是敵我雙方你來我往的斗爭區域,村裡有參加共產黨的游擊隊,也有參加國民黨的地方武裝,當地稱「伙會兒」。我曾聽老鄉講過「搗死麻克敬,活埋張漢臣」的革命斗爭史。還有領導鬧革命是三區區長王亞東。
有一年鬧災荒,村街里有人家斷糧。而村西頭有一戶田姓人家,朴實勤勞,家境殷實,一日夜裡聽見存糧的廂房有動靜,兒子急忙抽出青條子(一尺多長的刀)開門欲出拚命,父親一把拽住兒子不讓出去,自己到廂房一看,有兩個相識的街里人正在偷糧食。老人怕自家人聽見,隨口小聲的說:「多裝點,不夠下次白天來。」二人不好意思裝了點糧食就走了。以後大善人名聲鵲起。
「南北朝,東西漢,誰當隊長都白乾」。這是第六生產小隊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出的口頭禪。六隊地處前禮務村村西,又稱西樹巷(hang),六隊社員的住戶像u型一樣圍著保管 (小隊部),南部住戶都是沒出五服的張姓人家,北部和東部是一些散姓人家,全隊張姓是大戶,宋姓、田姓次之,餘下的是單戶姓,共有9姓人家(當時包括我家)。由於生產隊窮,一年下來公積金只剩幾角錢,將夠打一斤煤油的。沒人願意當隊長。1970年都春耕了,還沒有選出隊長,只好男勞力每天抓鬮,誰抓上了,誰就安排今天的活計,如果讓小半伙(不上學的孩子)抓上了,就由他老爹安排。這樣的情景一直延續的夏季才有了隊長。
Ⅱ 求 箭桿河邊 電影下載地址誰有給個謝謝我加分
不好找
Ⅲ 奪印和箭桿河邊是一個電影嗎
不是,只是表達的是,同一類戰爭類型的片子。
電影簡介,陳瘸子是《奪印》劇中一號反派人物,是個陰險毒辣的壞分子,他耍陰謀,篡奪了村的行政權力,在盜竊集體稻種時摔壞了腿,卻要偽裝成為保護集體財產而受傷。後來在上級派來的何書記帶領群眾與他展開激烈斗爭,粉碎了他種種陰謀,奪回了被他纂取的權力,在面臨失敗下,陳瘸子企圖製造沉船殺人,被群眾擒獲。
寨頭村演出《箭桿河邊》,其他演員包括扮演妄圖變天的地主佟善田的演員,都沒被起上外號,唯獨扮演二流子的演員大劉,在演完戲後,攤上了外號。
農村人演戲,凡扮演地主狗腿子、小特務之類的丑角,在舞台上都愛誇張丑態,以博觀眾眼球,大劉也不例外。他飾演被地主蒙蔽利用的游手好閑的二賴子,劇中他的戲份不大,僅出場兩次,總共四、五分鍾,可是在短暫的表演中,他大耍噱頭,丑態百出,十分賣力。
所以表達的不是一個電影。
Ⅳ 電影《箭桿河邊》是什麼劇種
屬於戲曲劇種
Ⅳ 請問:如何在百度回答可以讓很多人看到的問題
卸甲庄的傳說
傳說隋末唐初,北平王羅義的兒子羅成,在香河中了隋兵潛伏,兵敗而逃。隋兵窮追不舍,用箭射逝世了羅成的戰馬,羅成慌不擇路,步行逃命。因為身披重甲,舉動艱巨,羅成不得不脫掉了鎧甲。卸甲後,又遇一條小河攔住去路,羅成只好下水,但因淤泥太深,羅成陷在河中,被追來的隋兵亂箭射死,在河裡漂了一層箭桿。後來,羅成卸甲的處所匆匆構成村落,村民們為了紀念羅成,把村莊叫作了卸甲庄,把羅成遇難的那條小河,叫作箭桿河。
鐵佛堂的傳說
早年間,香河一帶發大水,漂來一個端坐在蓮花座上的鐵佛。人們遂破土建寺,將鐵佛安置寺中,給寺起名鐵佛堂。自此,香河一帶風調雨順,香河農民,五穀豐收。數年之後,寺內敲鍾溘然發出東光東光的聲音,鐵佛亦有淚狀。人們猜想,鐵佛要去東光縣。有好事的人,唯恐鐵佛離去,遂用鐵索將鐵佛一臂瑣住。當夜,只見一道紅光飛出佛堂,河北香河,鐵佛掙斷手臂,直奔東光而去。後據去過東光人講,鐵佛果然去了東光縣,當地也建大佛寺一座,並將鐵佛的斷臂用銅質修復,用鐵索將鐵佛攔腰瑣住。每當敲鍾時,發出的是鐵佛堂的聲音。無疑鐵佛還惦念著香河一帶的百姓。日後,鐵佛堂四處有民假寓,漸成村落,名為鐵佛堂。
安頭屯的傳說
安頭屯從前叫灣屯,村北有一大片墳地,相傳是黃陵。在黃陵內,有個石頭人。一天,村中幾個女孩子挖野菜,見了石人彼此戲言:誰的菜籃子套上石人,誰就是石人的妻子。於是,幾個女孩便輪流往石人頭上仍菜籃子。可巧,被安氏之女的菜籃子套住了。那石人在當天夜間就來到安氏家中,與其女結為夫妻。第二年,安氏之女生下一男孩,隨母姓取名安敬思。敬思長到七、八歲時,聽說其父是石人,便問其母。母不瞞哄,如實相告。敬思聽後,背著其母跑到皇陵,揮拳將石人腦袋砸掉,一氣之下,便離家出奔。幾經周折,來到雲南,被晉王李克用收為義子,改名李存孝封為十三太保。後來,李存孝功成名就,回家祭祖時,復把石人腦袋安上。至此,灣屯改名安頭屯。
七郎塔的傳說
七郎塔,即香河城南於辛庄村棲隱寺塔。相傳是為留念楊七郎擊退遼兵而修。塔內有楊七郎神像。北宋年間,香河一帶是宋遼交戰的主戰場。一天,大股遼兵入侵,聞有七郎塔便膽戰心驚,不戰自敗,倉惶北逃。
義井
相傳,唐王李世民率十萬大軍遠征高麗,道路一片沙漠,兵馬盼水止渴。突然見到一口水井,井邊有石槽,井水明澈如鏡,甘甜可口。十萬雄師飲用,取之不竭。因而被唐王封為義井。後井旁民居成村,香河,從此定為村名。
扁城的由來
扁城村位於安平西北三公里處,相傳明嘉靖年間,相國嚴嵩相中了此地,修了一座府邸,香河政府,供他的妻妾、愛女寓居。府邸仿照皇宮建造,亭台樓榭,雕梁畫棟,金碧光輝,華麗不凡。府邸雖好,但究竟天地狹窄。嚴嵩的愛女耐不住府中的寂莫,總想外出遊玩,欣賞外面的世界。可堂堂是相國小姐怎能在布衣百姓眼前拋頭;露面呢?可要嚴嵩拗不外自幼嬌寵的愛女,只好又選址建築了一座花果園(在今安平鎮四街),供愛女遊玩。為防小姐見到外人,由府邸到花果園築了夾道高牆。眺望像是一座扁形的城堡,當地人管它叫扁城。後來,嚴嵩失勢被抄,府邸荒涼,扁形城堡坍倒要夷平,在此造成村落,村名仍叫扁城。
黃院的傳說
相傳,明代有一個皇家女兒,在一座寺廟帶發修行,人們就管這座寺廟叫皇姑庵。後來,庵旁慢慢有了人家,皇姑庵便成了村名。皇姑生前常施捨錢物周濟窮人,深受村民愛戴。皇姑死後,村民便把皇姑葬在了村西。為怕有人偷棺盜墓,就在墓地蓋防圈院,派人看護,遂將村名改叫了皇家院。叫來叫去,人們就把皇家院叫成黃院了。
王二奶奶的傳說
據說,王二奶奶的外家是香河縣城東南的喬各庄,婆家是城南的雀林院。她會接生,會看病,天天騎著毛驢為鄉親驅病除災。後來在丫髻山(今屬平谷縣)修行成佛,依然護佑鄉里。有關她的傳說,至今眾口皆碑。
李存孝與王彥章
潮白河邊上有一個使船的大漢叫王彥章,此人身高八尺,力大無比,手使的船篙是兩丈多長的大鐵棍。一天,李存孝隨母過河,當船行至河核心,王彥章發明李存孝蹲在船頭,用手指摳船上的鉚釘,一轉瞬摳了一堆。王彥章氣得掄起鐵鎬就砸向李存孝。想不到,李存孝伸臂一搪,大鐵鎬便成了對頭彎兒。王彥章大怒,讓李存孝賠篙。李存孝拿過鐵篙,順手捋,又將鐵篙捋直,還比本來長出二尺。王彥章嘆道:有李存孝,哪顯我王彥章啊!遂棄船隱退。
舍豆漿
相傳,王二奶奶結婚未幾,丈夫就被官府抓走充軍了,撇下一個年青婦女跟一個十幾歲的小叔子,往後的日子可怎麼過呀!說起來,王二奶奶娘家是賣豆腐的,王二奶奶從小就學會了做豆腐。眼下磨扇壓手,王二奶奶想不出別的轍,只好跟小叔子豆哥重操舊業,又干起賣豆腐的生意。
有一年,香河一帶不知怎麼鬧開了瘟疫,一家子一家子的。王二奶奶見了心裡焦急也沒措施。她為給鄉親們補補身子,索性豆腐也不賣了,煮出豆漿全體送給大夥白喝。這天,王二奶奶去送豆漿,一出門發現有一老一小餓倒在門口。她忙喊豆哥把人背進屋,盛碗豆漿一口一口地喂起來。喂著喂著,想不到老太太還喝嗆了,哇的一口吐進身邊的豆漿鍋里。說來也怪,鄉親們喝了這鍋豆漿,一身病不知怎麼就好了。
薛瘋子泥馬攔洪
相傳前清年間,北運河的紅廟大壩決了口,官府征調幾千民工築壩攔洪,一連幹了幾十天也沒合龍。這時東魯口村的薛瘋子(舊志載,名為薛清俊)從渠口趕集回家,途經一座關帝廟,忽見廟內泥馬鬃毛亂楂,四蹄亂蹬。他縱身一躍,飛上馬背。泥馬幾聲呼嘯,竄出廟門,一氣跑到了紅廟大壩決口處。此時,洪水滔滔,越沖決口越大。薛瘋子翻身下馬,連口吻也沒喘,就跑過去指揮民工築壩。轉霎時,決口合了龍,薛瘋子才騎馬跑了回來。進廟後,他把馬還栓在原地。有人一見泥馬通身是汗,便說:泥馬身上有這么多水,還不散架呀!話音未落,泥馬果真散了,變成了一堆泥
要土地
據說在清朝順治年間,八旗兵作威作福,跑馬佔地,鬧得庶民顛沛流離,淪為乞丐。王二奶奶見了,有理沒處講,有氣沒處出,始終憋在心裡,總想有一天找順治皇上去說說。可巧,皇太後得了重病,久治不愈,急得順治皇上派人張貼皇榜,廣招名醫。王二奶奶一據說,立即騎上毛驢,連夜趕到北京,掏下皇榜就進了宮。這時,皇太後已經生命垂危,光有出的氣不進的氣了。王二奶奶真神,取出銀針,幾針就給紮好了。順治皇上一愉快,立刻打發太監給抬來多少箱子金銀珠寶,王二奶奶連瞅都沒瞅,說啥也不要。她要什麼呢?只的讓順治皇高低道詔書,把八旗兵強占的土地還給老百姓。皇太後聽了忙讓順治皇上照辦,並把本人的那把曲柄黃羅傘賞給了王二奶奶。這可不是個別的傘,有了這把傘,王二奶奶走到哪兒,都猶如太後親臨。從此,王二奶腰板就硬了。每逢外出看病,碰上官府辦事不公,她都要管一管,有氣再也不必憋在心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