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豆瓣電影評分為何比較有權威性,它的評分到底真不真實
現在電影評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准,就大眾評分而言,豆瓣評分還算是比較能代表電影真實水準的,所以豆瓣評分成為了許多觀眾,參考影片質量的標准之一。
有網友說,如果不看豆瓣評分,我們還能看什麼呢?因為你根本找不到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評分網站。在貓眼評分上,《空天獵》這部影片也就是個不及格的水準,而居然有8.7的高分。《追龍》,《羞羞的鐵拳》更是達到九分,《縫紉機樂隊》居然也有9.3分。 而在豆瓣評分上《羞羞的鐵拳》只有7.5分,《追龍》7.6分,《空天獵》更是只有7.8分。
其實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豆瓣還是imbd或者爛番茄,任何一個評分平台都不可能完全定義一部電影的好壞。只不過豆瓣代表了大眾偏專業的看法,而且很多人都知道豆瓣,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個大家都公認的評分平台。而且在自媒體時代到來的時候,許多大v就用豆瓣的評分來做標准,來評定一部電影的好壞。不管你是不是專業影評人還是街邊賣豆瓣的大叔都可以評分,而且兩個人的評分最後都會消化近全部人的評分中,處於平均人頭數最後的一個平均分,這種評分機制是越多人評分越公正。
豆瓣評分者真實,平台扎實,不受外界影響。 豆瓣在電影剛剛上映時,就有可能會出現水軍刷分的現象,但隨著評分人數上升,口碑也會有一個相對公允的體現。最好地方就在於電影評分有一個持續運動和發酵的過程。
近年的評分遭到大量的水軍充斥在其中,刷分拉仇恨很多,漸漸被人感覺評分是一種笑話,但例如以前的老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等等,這些電影在豆瓣的評分是值得相信的,因為這種電影沒有利潤可賺,沒有必要去購買大量的水軍去拉低分數。
豆瓣不參與電影發行,而豆瓣影業參與製作的電影又少,豆瓣的售票業務市場佔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所以豆瓣和電影片方基本沒有任何利益瓜葛,而豆瓣為了維護自己評分的客觀公正,與水軍處於對立面,堅決打擊水軍刷分的行為。畢竟沒有一個平台是權威和標准評判,一部電影還需要綜合衡量比較好,畢竟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⑵ 豆瓣電影的評分標準是什麼有何演算法
豆瓣的注冊用戶看完一部電影,心情好的話會來打個一到五星的分(有時候心情不好也會來)。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
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鍾,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那42萬用戶里可能包括資深電影評論家,可能包括你、你的親戚、你的小學同學、早晨賣你油條的那個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個人。但每個人都是一票。這個是「大眾評審團」應該的含義:不是說團里的人全都大眾,而是說和大眾一樣一人一票。
豆瓣的工作人員偶然收到「我明明給這個片子打了五星,為什麼評分一點沒變」的投訴的時候,除了心裡嘀咕一下「哎,你拿這些紅人/獨生子女/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數學不好的人怎麼辦」以外,會(或者應該)這樣耐心解釋:評分實際是變了,只是在小數點後四位,被四捨五入掉了。
但如果有幾千個人和你一樣都打五星的時候,分數就會變。
「一人一票」唯一的例外,是豆瓣的程序判斷是「非正常打分」的帳號。這些打分會被排除在外。具體下面會說到。
豆瓣電影評分的主旨和原則,是「盡力還原普通觀影大眾對一部電影的平均看法」。這個主旨過去十年沒變過,將來也不想變。
它並不是專家、影視從業人員或者資深人士對電影的看法,雖然這些看法會被豆瓣算在「普通觀影大眾」之內。所以有次聽到「豆瓣電影評分不專業」的說法的時候,我的反應這是在說「大眾不專業」,應該怪語文才是。個人認為匯總專家意見會是另一個很有價值的服務,但這個確實不是豆瓣評分的宗旨。
豆瓣簡介
豆瓣(douban)是一家社區網站。網站由楊勃(網名「阿北」)[3]創立於2005年3月6日。該網站以書影音起家,提供關於書籍、電影、音樂等作品的信息,無論描述還是評論都由用戶提供,是中國Web 2.0網站中具有特色的一個網站。
網站還提供書影音推薦、線下同城活動、小組話題交流等多種服務功能,它更像一個集品味系統(讀書、電影、音樂)、表達系統(我讀、我看、我聽)和交流系統(同城、小組、友鄰)於一體的創新網路服務,一直致力於幫助都市人群發現生活中有用的事物。2012年,豆瓣閱讀上線,開始進入網上電子書版權領域。
(2)豆瓣電影誰都能打分嗎擴展閱讀:
豆瓣其他產品
1.豆瓣FM
豆瓣FM是你專屬的個性化音樂收聽工具,打開就能收聽,可以用「紅心」、「垃圾桶」或者「跳過」 告訴豆瓣FM你的喜好。豆瓣FM將根據你的操作和反饋,從海量曲庫中自動發現並播出符合你音樂口味的歌曲,提供公共、私人和紅心三種收聽方式。在紅心兆赫離線也能收聽。
2.豆瓣讀書- 豆瓣讀書自2005年上線,已成為國內信息最全、用戶數量最大且最為活躍的讀書網站。我們專注於為用戶提供全面、且精細化的讀書服務,同時不斷探索新的產品模式。到2012年豆瓣讀書每個月有超過800萬的來訪用戶,過億的訪問次數。
3.豆瓣閱讀
豆瓣閱讀是豆瓣讀書2012年推出的數字閱讀服務,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Kindle等桌面和移動設備,自2012年5月7日作品商店上線以來,商店作品達600餘部,用戶評論3000餘篇,有50萬用戶購買過付費或者免費作品。
豆瓣閱讀的現有內容涵蓋了小說、歷史、科技、藝術與設計、生活等多種門類,定位為短篇作品和圖書於一體的綜合平台。
4.豆瓣音樂
豆瓣音樂是中國最大的音樂分享、評論、音樂人推廣社區,擁有最完整的全球音樂信息庫、最權威的用戶音樂評論,和最具創造力的獨立音樂人資源。匯集90多萬音樂條目,包括小凡say、幼稚園殺手、MC光光、呆寶靜等21000多位獨立音樂人入駐,2011年全年平均每5分鍾誕生一首原創音樂,覆蓋粉絲超千萬。
5.豆瓣同城
豆瓣同城是國內最大的線下活動信息發布平台,包括音樂/演出、話劇、展覽、電影、講座/沙龍、戲劇/曲藝、生活/聚會、體育、旅行、公益……專注於一線城市業餘生活方式。
6.豆瓣小組
豆瓣小組於2005年上線,定位於「對同一個話題感興趣的人的聚集地」,至今已有30多萬個小組被用戶創建,月獨立用戶超過5500萬。內容包括娛樂、美容、時尚、旅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戶在這里發布內容,同時也通過互動或瀏覽,發現更多感興趣的內容。
⑶ 豆瓣評分到底准不準,為什麼
豆瓣評分現在可以參考的就是低分電影和電視劇,但凡低於5分的,肯定不好看,低於4分的,絕對是垃圾。
這里列出幾個例子
1.豆瓣很失敗的一面:
功夫,被豆瓣大V評價為星爺晚節不保...
讓子彈飛,褒貶不一,一部分豆瓣用戶評價為商業片該有的樣子,而另一部分豆瓣用戶說這電影不倫不類。
了不起的蓋茨比,因為有謠言說這片子是外國小時代,導致豆瓣很多人打低分,小時代確實是真正的垃圾片,可了不起的蓋茨比是部很好的電影。
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這三部垃圾片的影評和評分被豆瓣刪除,當年這片子全是水軍,這三垃圾片的豆瓣評分都在7分以上,很多豆瓣大V昧著良心打了高分,後來,豆瓣為了遮住這黑歷史,趁著凈網風波把評分和影評全部刪除。
2.豆瓣成功的一面:
星爺的大話西遊,當年被港台那邊狂噴,但豆瓣專業評分組給了高分,事實上大話西遊確實是好片。(吐槽下,這個專業評分組早就散了,因為現在豆瓣戾氣太重了,雖然現在的電影也確實十有九爛...)
對優秀電影的評價很透徹,例如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美麗人生等等,許多不好理解的地方分析到位。
有掃雷劇的功能,只要在豆瓣的評分低於5分的,肯定不好看,低於4分的,那全部都是垃圾片。本人看了豆瓣影評後,成功規避了如下垃圾片——大鬧天竺,逐夢演藝圈,小時代,爵跡,惡棍天使...
⑷ 電影中豆瓣評分中的豆瓣是什麼,這評分都是觀看者評的 還是誰評分的
豆瓣網站CEO在2015年做過專門說明:
豆瓣電影評分沒有專家評審,完全來自豆瓣近一億注冊用戶的自由打分。
⑸ 豆瓣憑什麼給電影評分
豆瓣的評分,絕大多數還是可靠的,但不是100%。
我長期看豆瓣評分,我發現以下幾點特點:
1、許多老電影,幾乎和IMDB的評分一樣。所以,我猜測這些現在國內看的人不多的電影的評分是直接抄IMDB。這個評分是比較准確的。因為IMDB的評分比較准確。
2、新上市的國產電影,評分往往不靠譜。因為新上市的電影,往往發行方會雇很多水軍來炒作票房的,豆瓣無疑是國內最大的目標之一。所以,我看很多國產片剛上市的時候,豆瓣的評分很高,然後很快就開始下降,經常會在一周內,從8分降到4分。這應該是水軍刷出來的。但電影上映一段時間後,這個分數就比較靠譜了。
3、印度片的分數十分不靠譜。連IMDB的印度片多數十分不靠譜(個別的除外,比如三個白痴、我叫可汗之類的,都實至名歸)。這是因為阿三十分了解如何吹牛和QJ,把他們的技能用在電影評分上,真是一點也不差。連豆瓣的評分也跨洋過海的跑來QJ分數。厲害!
不過,評分能做假,影評難做假。豆瓣的影評十分精彩。我愛看電影,這個網站我是離不開的。
⑹ 豆瓣電影的評分規則是什麼
豆瓣的注冊用戶看完一部電影,心情好的話會來打個一到五星的分(有時候心情不好也會來)。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鍾,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但同時,阿北也說到,豆瓣也是有「非正常打分」規避機制的。作為一個擁有一億多用戶的「大眾評審團」,每個用戶都是「一人一票」制,而且隨著打分人數的增加,單人評分對整體評分走向的影響其實是在不斷被稀釋。因此,評分計算方法很簡單,但「刷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那42萬用戶里可能包括資深電影評論家,可能包括你、你的親戚、你的小學同學、早晨賣你油條的那個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個人。但每個人都是一票。這個是「大眾評審團」應該的含義:不是說團里的人全都大眾,而是說和大眾一樣一人一票。
⑺ 豆瓣的電影評分很有權威性嗎你怎麼看
最近豆瓣因為惡評《流浪地球》引發觀眾很大憤怒。很多觀眾怒而在各大APP平台給豆瓣打一星。
這是為啥呢?
就是因為豆瓣給《流浪地球》打了很多一星差評。大家看,豆瓣給《 流浪地球 》短評熱度最高20個裡面,13個是差評。
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豆瓣是只針對《流浪地球》嗎?
口說無憑,下面我將用大量數據來證實這一點。
一般來說,國產電影尤其是商業片在豆瓣上能夠拿到7分,就是鳳毛麟角了。國產片在豆瓣的7分至少相當於貓眼的8.5分以上。
這里我們只討論國產商業電影,所以文藝片和紀錄片也不在討論范圍,還有一些小眾電影評分人數太少也不列入,咱們就以票房過億作為標准吧。
2016年國產商業片在豆瓣上拿到7分以上的, 是《湄公河行動》等 7部。
2017年豆瓣國產商業電影在豆瓣拿到7分以上還是7部,包括《戰狼2》在內。
2018年國產片質量突飛猛進,有11部商業大片在豆瓣拿到7分,《我不是葯神》、《紅海行動》等都在內。
這就是豆瓣對於國產商業電影的評定標准。
那麼,豆瓣對於好萊塢大片的評判標准又如何呢?
那就太多了。由於數量太多,我就不做完全統計了。當然這裡面不僅包括在國內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很多國內沒上映的在豆瓣也有評分。
基本上可以這么說,好萊塢電影在豆瓣上評分少於7分的,那才是少數。別的不說,就只統計漫威系這3年來的10多部電影(包括《毒液》、《金剛狼》和《蜘蛛俠》等非漫威影業出品),除了不受中國觀眾待見的《黑豹》,其它統統在7分以上。
一方面豆瓣給國產片3年只有20多部電影給7分,另一方面好萊塢大片隨隨便便在豆瓣拿7分。
試問,國產片和好萊塢大片的差距有這么大嗎?
但是反映在票房上,下載30億以上電影全部是國產片啊。20億級別好多電影都沒有在豆瓣拿到7分,比如《羞羞的鐵拳》,比如《西虹市首富》,比如《唐探2》這幾個喜劇片,不夠格拿7分嗎?
所以你說豆瓣打分可信嗎?
作為深度豆瓣用戶、豆瓣鵝組成員,我覺得豆瓣的電影評分還是值得參考的,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衡量:
第一,評分高的電影可能會出現眾口難調的問題,但評分低於4分的電影幾乎可以斷定是垃圾,不用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在上面。比如著名的《逐夢演藝圈》2.2分,《封神傳奇》2.9分,《富春山居圖》2.9分,這分值公允不公允?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認真對待電影藝術的人,哪怕吹得再狠,也不可能騙過觀眾雪亮的眼睛。
第二,豆瓣用戶對於文藝片、歐洲片、老片似乎有一種天然的熱愛,導致這類片的分值普遍較高,如果你恰巧不是此類片的受眾的話,肯定會覺得打分略水,不過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就像豆瓣top250已經算是經典影片的集合的,但打開任何一部影片的頁面仍然會有很多一星、兩星的短評、長評,所以權威與否自在人心。
第三,驚悚類、恐怖類的評分在豆瓣一般較低,比如很多不錯的恐怖片可能評分也就在6.5-7.5左右,很少能夠過8分,《迷霧》《萬能鑰匙》這樣的好片也只有7.9分而已,所以如果想要找一部喜歡的影片的話,一定要到相應的類目中查找,然後再按照評分排序,排在前面的基本是比較符合大眾口味的。
那麼,豆瓣上到底存在水軍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豆瓣是有特殊演算法的,對於受眾廣泛的、火爆一時的電影,單個評論對其評分的影響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只有形成規模的大眾的意見才能決定評分的走向。想想看,想要把一部水準4分,受眾過百萬的片子,刷到8分,這得出動多麼龐大的水軍啊,付出的成本誰能承受?我覺得水軍們也就是趁著正式開分前刷刷熱度、造造輿論,但只要電影或電視劇的質量不行,最終還是會被打回原形的。
MK想說他有個「毛權威」的…
造假就算了,還一點都不透明…也一點都不公平。
評價至少是要讓看過電影的人打分吧!
給錢刷評分的一大把,黑幕多的數不清…如果它真的權威,就應該找資深的「電影人」來評論…
新喜劇之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雖然我是一個普通人,但是電影的觀影感受我還是可以判斷出來的…
新喜劇之王我笑了,也被戳淚點了…電影的可討論性也很大,可是評分為什麼只有6
比起其他幾部賀歲片,這部電影算不上棒,但很有意義,很正能量,傳播的信息很明確…
所以我不覺得豆瓣公正…
豆瓣,權威談不上,更像失意文人的party。
失意文人,不甘心失敗,只好通過裝逼的打分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把對電影的打分看作一個彰顯個人藝術情操的活動。打分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評價電影,而是為了標榜個人,突出自己如何與大眾不同,表現自己如何審美高於大眾。
所以,打分是為了製造藝術效果,從而吸引關注,不是客觀評價電影。這種打分,造就了嘩眾取寵,極端的表現就是畸形的審美表現,變態的評價標准。
1.反大眾——凡是大眾喜聞樂見的,都不會得高分。比如,《阿凡達》全世界的觀眾都喜歡,所以裝逼人一定不能打太高的分數,豆瓣排名97。《肖申克的救贖》排名第一,超越了所有大眾喜歡的影片,其根本原因就是大眾不熟悉。
2.反 娛樂 ——凡是 娛樂 性強的,都不會得高分。比如,《變形金剛》系列,裝逼人一定不能打高分。 而形同嚼蠟的《一一》,幾乎完全沒有 娛樂 元素,必然會得到裝逼人的青睞。
3.反票房——凡是票房高的影片,必然會被簡單粗暴地等同為「爆米花」,裝逼人一定不能給高分。好萊塢絕大多數電影,在中國的票房都不錯,而中國的裝逼人卻認為沒有藝術價值。在這樣的心態下,《星球大戰》之類的影片必定分數不高。
4.反 情感 ——任何人都希望更開心,而裝逼人楞說悲劇的結尾、凄慘的故事才是真正的藝術,只有這種電影才能打高分。比如,《鋼的琴》《萬箭穿心》。如果喜劇中加上一點悲慘,就是裝逼人最寵愛的了,《大話西遊》《驢得水》《我不是葯神》。
5.反官方——禁片皆高分!《活者》《鬼子來了》《藍風箏》《頤和園》,都符合這一規則。連《我是你爸爸》《無人區》這些既沒有思想性也沒有藝術性的爛片,都會得到高分。而中國影片得分最高的《霸王別姬》,剛開始在大陸也是禁片。
6.反技術——畫面的漂亮,會被評價為「華而不實」;IMAX、CG的創新,會被評價為「捨本逐末」。裝逼人除了賴以生存的文字,對其他藝術形式都非常陌生。他們會「爬格子」、敲鍵盤,但是沒有幾個人會攝影,更不會拍攝動態畫面,剪接比無字天書還難懂。於是,他們就把文字所能描述的故事鼓吹為最崇高、最博大,畫面、音樂、美術甚至表演,都是次要的、可有可無的。
7.顯身份——沒有公開發行的、特殊渠道才能看到的影片得高分。《大話西遊》《千與千尋》被瘋狂吹捧的緣起,並非是其藝術價值,前提是這些影片沒有正式公映,吹捧者就有機會炫耀資源的優勢。那時,網路是屬於高 科技 階層的,通過網路分享 娛樂 資源,就像和巴菲特共進午餐之後,不吹牛就睡不著覺。即使現在,中國沒有引進的外國電影,打分明顯高,因為裝逼人必須要證明他的渠道或資源優於大眾,打分時滿臉流淌著得意。
8.泄性慾——性混亂,性變態,是裝逼人們最喜歡的,包含這些東西的電影容易出現高分。比如,古典的《紅樓夢》,現代的《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讓子彈飛》《老炮》,還有同性戀、雙性戀,人鬼、人狐、人蛇、人妖性混亂。另外,在1980年代的中國大陸,有一類電影很有特點:因為當時的觀念限制,影片中沒有裸戲或床戲,但男女性愛表現得非常火辣,可以稱為「沒有脫衣服的三級片」,比如《被愛情遺忘的角落》《芙蓉鎮》《紅高梁》。而一個純粹的裝逼人,絕對不能讓人覺察到真實的 情感 ,他們從來不會承認觀影時的雞動或濕漉,卻一本正經地宣稱:影片中的性,不能按一般來理解,有寓意,有隱喻,很深刻,很玄妙,反正販夫走卒是搞不懂的。
我覺得電影評分網站只能是作為一個參考,是不具有權威性的。
豆瓣提供了注冊用戶給電影打分的功能,但是每個人的欣賞水平和喜好程度不同,打分上就會摻雜很多的主觀因素。有些人偏愛特效,那麼一部電影特效做好了,其他地方有瑕疵,也可能會被這些用戶選擇性忽略,從而得到比較好的分數,但是如果一部電影其他方面比較好,但是特效上稍有不足,那麼也會被這部分觀眾打低分。因此,電影評分只是反映了觀眾的喜愛偏好,不能說具有權威性。
另外就是所謂的水軍問題了。因為很多人在觀影前會有一個習慣,就是會看一下看過這部電影的評價和大致評分,作為參考,比如我就是這樣。由於這樣,就會有一些電影為了宣傳,雇水軍刷好評。但是我參考時並不會相信一家之言。對於一部電影的評價,我會看看幾個平台的評價,並做比較,同時會挑選其中的一些好評和差評,看看原因。一部電影能夠吸引你去觀看,那麼必然會有吸引你的點,你可以從這些好評和差評中得出自己的結論,是否值得去影院觀看。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你可以很好的區分這部電影的好評和差評是被水軍刷出來的還是觀眾真實的觀影體驗。貨比三家就是這個意思吧。對於我來說,豆瓣只不過是我的一個參考資料罷了,權威性是說不上的。
另外豆瓣上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粉絲電影。在中國,有一種粉絲叫無腦粉絲,有一種電影叫粉絲電影。這種電影不管拍的多麼差,但是會有這些無腦粉絲捧場。不在乎劇情的硬傷,不在特效的差勁,只要是偶像的就會捧場,只要是偶像的,就是好的。這也會經常誤導別人,特別是在電影上映初期,粉絲刷好評的情況最嚴重。
因此,我覺得,對於豆瓣,我們可以抱著一種參考資料的心裡去看待,不要迷信評分,因為評分只是反應大眾喜好,評分高的只是符合大眾審美,關鍵在於你能看清自己的審美,再根據真實評價作比較,做出自己的決定。不要迷戀什麼權威性,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哈哈,告訴大家一個可以免費看某訊和愛某藝等網上的vip視頻的方法,非常簡單,30秒就能學會,關注微信公眾號:黑貓樹洞,發送電影名字就可在線觀看,別告訴別人喲,偷偷的看!
1.豆瓣並不具有權威性。它的評分是基於打分的用戶日積月累而得出的,它依靠的是群眾,而群眾基本不具有專業性。但豆瓣的很大比例的用戶都是閱片量比較大的影迷,他們雖然不具有特別高的專業性但是比起普通用戶又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在很多普通影迷都很興奮都覺得該無腦好評的情況下,豆瓣用戶相對更能保持理智給作品給出該有的分,當然也不排除一些用戶會適當增加鼓勵分或者情懷分等情況。
2.豆瓣不受流量明星的沖擊。它的積分規則在一定的范圍內避免了類似於微博上那種刷流量行為。比如前不久在知乎掀起的為豆瓣打1分行為,疑似水軍買通豆瓣用戶將5星改為1星,這個買通用戶改分行為其實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我要表達的觀點:豆瓣避免了水軍刷分行為,而水軍只能通過買通用戶修改評分從而達到刪改評分的目的。這中間操作的難度比一般的買分買榜要更高更復雜。
3.豆瓣未被任何影視相關的資本收買,所以不會出現「XX公司(豆瓣的上級公司)出新作品所以豆瓣必須為其讓路」的情況。所以同第2點類似:水軍無法通過買通豆瓣這個平台來刪改評分。為何貓眼時光等評分網站沒用戶去選擇信任?因為這些平台本身就屬於資本,它們發聲也是為資本發聲。
4.收視率和評分其實也無關。比如毒液、黑豹,或者正在上映的新倚天屠龍記,都有很不錯的收視率。但是評分並不好。
PS,豆瓣評分最不靠譜的時候是某作品剛上市的時候。隨著時間日積月累,在更多的觀眾觀看了之後(包括後來又2刷3刷),會給出更加理性的評分,此時得到的積分才是比較靠譜的評分。有的作品一開始評分很低,有的作品一開始評分偏高,都會隨著時間的積累而改善。
再PS,很多導演,只能質疑、炮轟豆瓣,但是對其作品在豆瓣上的評分毫無辦法。你覺得這些導演是缺錢缺資本么,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對豆瓣的評分無能為力呢?以及在這種情況下,你是選擇相信導演的訴苦還是相信群眾的眼光?
一般看新聞,外媒評價一部電影的時候,蠻喜歡用爛番茄上的數據,就是蠻大眾蠻有權威性的數據。
然後中國現在評價一部電影,也蠻喜歡用豆瓣評分怎樣怎樣,倒不是說有多權威,而是中國這種大型知名度高的涉及電影屏風的網站太少了。
但我覺得中國就還蠻學了韓國一套流量的標准,什麼都喜歡刷刷刷,要不然就是跟風黑,導致有些電影的評分真的是一臉懵逼。比如之前被狂刷低分的《流浪地球》,當然現在分數已經升回來了。
而且豆瓣偏愛文藝片, 情感 片,像一些商業大片的評分都不是很高,比如《毒液》、《蟻人》,就是帶有一些偏向就影響權威性了。
我覺得豆瓣評分比較大眾化,完全展示出的是啊,大眾對這個電影的評分,我比較肯定我個人比較肯定。豆瓣注冊的用戶看完一部電影,心情好的話會打一個五星的分,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那麼程序就會把這42萬個1~5星換算成0~10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的評分,這個評分自動出現在豆瓣的各個平台中間,沒有的審核,每過一段時間過後。程序就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意見包括進來那42萬裡面評分
用戶裡面可能包括資深的電影,評論家也可能包括你。包括所有所有看過這個電影的人。所以說總體應該說是一個大眾評審團,而且每一個人都是大眾,而且每個人都是一票。
我覺得現在的人真正的很浮躁的, 社會 也是!OK我不評論別的只評論星爺的,也許你報著歡天喜地過大年的無比放任不拘的心情去看了星爺的電影發現破壞了情調讓你尷尬的笑笑你會主觀的評論他是辣雞!這種情況很多就造就了他6分的命運。我可以客觀的講等你心達到無的境界又或者等你從一個小屁孩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後在看又會覺得不一樣了!也許你活的很帥很灑脫可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的一生活的比新喜劇之王還要尷尬
⑻ 豆瓣電影評分是怎麼來的,可信度有多少呢
豆瓣評分機制是根據用戶打星來決定的,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電腦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
豆瓣評分通常是電腦自動控制,沒有人為干預。但如果出現惡意刷分現象,也會有工作人員進行人工操作,從而保證豆瓣評分的客觀性。
豆瓣是中國最大的民間電影和電視劇評判網站之一,豆瓣在國內的影響力非常大,很多民眾以豆瓣評分高低來衡量是否願意看這部電影或電視劇,有時甚至可以影響一部電影或電視劇的票房率和播放率。
豆瓣評分匯集了中國和全世界熱愛影評的網友,其中不乏有專業影評人士或影視公司,豆瓣評分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影視作品在大眾心目中的關注度,甚至影響評獎。中國的某些人氣類獎項,例如中國電視金鷹獎,大眾電影百花獎等,有時也會根據豆瓣評分來考慮評獎。(並非唯一標准)
⑼ 電影評分是誰評的,普通觀眾評不了嗎
這評分當然是普通觀眾評的啊!
我過比較權威的是豆瓣,都是看過電影,然後到豆瓣上面去寫影評的。你如果願意,也可以到豆瓣上面寫。
⑽ 豆瓣評分,背後打分的人是哪些人
豆瓣評分都是普通注冊用戶寫的,不過這些注冊用戶,也分為不同類型。比如說電影愛好者、專業影評人、水軍等等,以前的豆瓣評分還比較可靠,現在已經沒有太大准確性可言了。幾乎都是粉絲、水軍在刷評分,甚至還有一些會惡意打評分。普通用戶也不按照原則來評分,受大眾影響比較多。
普通人的評價也不太准確,雖說他們是根據自己的意願評分,但是大多數都是受到網路的影響。現在通過短視頻看電影的越來越多,全都會被自媒體所影響。甚至有些人帶有偏見,就拿《流浪地球》來說,雖然沒有想像中的好,但是有不少人以國內科幻環境差,直接給電影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