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沈浩事跡觀後感材料3篇
人們沒有吝惜淚水,用愛的思念追憶著這位「農民群眾的貼心人」,用心靈的鼓舞緬懷著這位「群眾離不開的好乾部」 ,他就是沈浩。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沈浩 事跡 觀後感 ,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事跡觀後感篇1
人們沒有吝惜淚水,用愛的思念追憶著這位「農民群眾的貼心人」,用心靈的鼓舞緬懷著這位「群眾離不開的好乾部」。
聽眾中,有學生氣未脫的大學生村官,也有白發蒼蒼的老幹部,有中央國家機關的領導,也有來自基層一線的幹部。大家齊聚一堂,聆聽著沈浩生前的領導、同事、親友的講述。
伴隨著豪邁的紅旗頌主題音樂,沈浩留在小崗的身影再次閃回,親切而爽朗的面容,滄桑而堅毅的目光,撥動著現場每個人的心弦。
「兩任村官瀝血嘔心帶領一方求發展,六載離家鞠躬盡瘁引導萬民奔小康。」這幅輓聯的畫面讓人們的思緒定格在了小崗,定格在了沈浩短暫而又絢麗的人生。
在安徽省鳳陽縣縣委書記馬占文眼中,沈浩是排除萬難,踐行科學發展的基層開拓者。土地流轉改革遇到阻力,嘴上起泡,嗓音沙啞的沈浩不向困難低頭:「改革總是要承擔風險的,當年搞大包干難道沒有風險嗎?只要能使小崗村富裕起來,別說這點兒誤解和委屈,就是獻出生命我也願意。」
小崗村黨委副書記趙家龍在追憶,2009年11月12日那天是沈浩去世的第七天,也是農村講的「頭七」,忙完工作,天色已黑,冒雨到他的墓前,微弱的手電筒光下,看到墓前早已擺滿了水果、鮮花。
事跡觀後感篇2「我默默為他點上一支煙,好兄弟,你都看見了,大夥兒心裡丟不下你呀,我們想念你。今年過年,我們再不催你回家了,我們准備把嫂子和孩子接過來,在村裡一起陪你過年」。說著說著,趙家龍哽噎了。
這些天來,通過媒體的報道,人們都記住了小崗村人留下沈浩的三次紅手印,還有「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的那句話:「當年坐牢殺頭都不怕,可沈浩要走,我們怕了。」
「現在,我們什麼都有了,可是我們的沈書記卻沒了。」 報告 會上,嚴金昌老人低聲哭泣。「沈浩呀!怎麼說走就走了呢?難道我們三年前把你留下來,留錯了嗎?要不是當初我們大夥兒一起挽留你,也許這時候你正在省城上班,你早已把老母親接到城裡,盡你的孝心,你也能多陪陪愛人,幫她做做家務,你的女兒也不用送回老家上學了……
一個個感人肺腑的事跡,撞擊著每個人的心靈。
兩個月過去了,沈浩的四哥沈明儒還沉浸在對弟弟的無盡思念中,他忘不了五弟的那幾次流淚。「五弟,你放心地去吧,老娘那裡我們替你盡孝,女兒那裡我們替你彌補父愛,至於你未竟的事業,一定會有許多像你一樣的好黨員、好乾部來完成,一定會把小崗建設得更加美好。」
夏樹永遠忘不了2004年2月19日的上午,「沈浩成為我的采訪對象。那天沈浩作為安徽省的選派幹部就要到小崗工作了,我問他,你在省直機關工作了這么多年?能適應農村的生活嗎?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農民的兒子,我願意到農村去,為農民做事,這是對自己難得的人生歷練。’他在小崗找到了服務農民的大舞台。」
安徽省財政廳辦公室主任朱長才是沈浩的校友,也是他多年的同事。2009年11月底,朱長才去蕭縣農村看望沈浩92歲高齡的老母親,老家人跟他說「我的小乖乖走了」。
恍惚間,沈媽媽特別囑咐朱長才,「孩子啊,你要聽黨的話,把人家小崗的事情搞好。」這是沈浩回家時,老媽媽經常叮囑他的一句話。那一刻,老媽媽錯把我當成了沈浩,我一陣心酸。我知道,她遠在小崗的兒子,是她永遠放不下的牽掛……
不同的講者,共同的追憶。馬占文眼中,沈浩是排除萬難、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基層開拓者;嚴金昌懂得,他是個為小崗人傾盡所有也無怨無悔的父母官;沈明儒知道,弟弟是個至情至真,願當眾翻跟頭博女兒一笑的熱血男兒;朱長才明白,他是個肯鑽研愛學習,勇於創新善於思考的進取型幹部;在農村日報安徽站站長夏樹眼中,沈浩是一個真實質朴,默默無聞紮根農村的采訪對象。
台上,發言者一次次哽咽難平;台下,聽眾更是無法抑制感動的淚水。掌聲在淚水中激盪……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聽到90多歲的老母親對沈浩的叮囑,77歲的中央組織部離休幹部周長德眼眶濕潤了。「一心為民的幹部,一定會得到人民的愛戴。在浩然正氣背後是慈母的諄諄教誨,是一個家庭的默默奉獻。」
事跡觀後感篇3通過學習沈浩同志先進事跡,我不禁為他的事跡和精神所感動,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沈浩同志是優秀共產黨員和基層幹部的楷模,他的事跡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它生動的回答了新形勢下黨員幹部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如何加強黨性修養、永葆先進性,如何提高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等重要課題,值得我們深思、研究。他的事跡和精神是我們黨員幹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寫照,更是我們開展學習實踐活動最直接、最生動的寶貴教材。
一是向沈浩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勤奮敬業、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崇高境界。沈浩同志被選派到小崗村一干就是六年,由於長期在農村工作,家庭無法照顧,女兒不得不在老家蕭縣就讀;老母親92歲高齡,沈浩無法盡孝於床前。沈浩熱愛農村,紮根基層,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想信念,處處為村裡謀規劃,辦實事,大年三十還泡在村裡,直到臨終前還在為村裡先後處理三起土地流轉事務,接待了三批前來洽談投資的客商,工作日程表一直延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這種舍小家,顧大家的高尚情懷和竭誠為民服務的精神將永遠鼓舞著我們。作為一名選派幹部,我要向沈浩同志那樣,堅定理想信念,熱愛農村工作,百折不撓,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積極進取,扎實工作,以實實在在的業績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
二是向沈浩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艱苦奮斗、開拓創新、銳意改革的不懈追求。農村沒有城市繁華,農村沒有城市喧鬧,農村沒有城市富裕。2004年任職小崗後,沈浩住在村民吳廣發家,日常沒有公務就在他們家吃飯,每月給點生活費。2000多個日夜,就這樣的堅守過來,工作上高標准,生活上低要求。他幫助小崗村群眾修公路、辦企業,帶領小崗村農民科學種田、發展高效農業,促進了小崗村振興和發展。2008年,小崗村人均純收入達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這是小崗村人均收入增長最快的六年,也是小崗民生改善最顯著的六年。
「農村大舞台,選派添風采」。作為一名選派幹部,我也要堅持艱苦奮斗、敢於創新、不懈追求、克服困難,從廣大村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本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好本職工作,心繫群眾,努力奉獻社會,提高農村群眾自身素質,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用自己的青春熱血澆灌出人生最壯麗的鮮花。沈浩離去,必將有更多的選派幹部踏著沈書記的道路堅持走下去。
三是向沈浩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情系小崗、為民愛民、克己奉公的優秀品格。2006年秋,沈浩3年快到期,村民按下了98個紅手印,硬是把他留在了小崗村。這一留又是3年,眼看沈浩的第二個3年又要到期了。今年9月24日,村民再次按下了186個紅手印挽留。沈浩坦言,「小崗村老百姓又按手印了,一百多人,我現在心裡很矛盾,幹了6年確實很累了,我想回來,但是我現在感覺越來越離不開小崗村,老百姓是真想把我留下來。只要他們歡迎我,我願意一輩子留在小崗!」。多麼朴實的語言!他寬廣熾熱的情懷、踏實苦乾的作風、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黨員幹部學習,並付諸工作實踐。
沈浩同志在小崗村任職期間,吃住在村,他為村莊的發展謀規劃,為困難村民的生活忙碌,經常自掏腰包幫助村裡困難群眾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六年間,小崗的基礎設施在改善,生活條件在改觀,小崗人得到了更多的實惠。11月7日,數千小崗村民自發來到弔唁廳向沈浩遺體告別。8日下午,沈浩骨灰安葬在小崗村公墓,小崗村千名村民噙著熱淚、舉著橫幅,迎接他們的好書記沈浩回到了小崗。我作為一名選派幹部,也要向沈浩那樣,心系村民,時刻關心貧困群眾的疾苦,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要有真摯情感、腳踏實地、艱苦奮斗的實干精神,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優秀品德,帶領全村村民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構建和諧新農村而努力奮斗。
英烈光照千秋,事跡催人奮進。在教師這個神聖的工作崗位上,我要時刻心系學生,努力進取扎實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業績,以沈浩同志為榜樣,為學生們終生發展和學校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努力!
通過學習沈浩同志先進事跡,我不禁為他的事跡和精神所感動,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沈浩同志是優秀共產黨員和基層幹部的楷模,他的事跡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它生動的回答了新形勢下黨員幹部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如何加強黨性修養、永葆先進性,如何提高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等重要課題,值得我們深思、研究。他的事跡和精神是我們黨員幹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寫照,更是我們開展學習實踐活動最直接、最生動的寶貴教材。
一是向沈浩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勤奮敬業、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崇高境界。沈浩同志被選派到小崗村一干就是六年,由於長期在農村工作,家庭無法照顧,女兒不得不在老家蕭縣就讀;老母親92歲高齡,沈浩無法盡孝於床前。沈浩熱愛農村,紮根基層,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想信念,處處為村裡謀規劃,辦實事,大年三十還泡在村裡,直到臨終前還在為村裡先後處理三起土地流轉事務,接待了三批前來洽談投資的客商,工作日程表一直延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這種舍小家,顧大家的高尚情懷和竭誠為民服務的精神將永遠鼓舞著我們。作為一名選派幹部,我要向沈浩同志那樣,堅定理想信念,熱愛農村工作,百折不撓,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積極進取,扎實工作,以實實在在的業績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
二是向沈浩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艱苦奮斗、開拓創新、銳意改革的不懈追求。農村沒有城市繁華,農村沒有城市喧鬧,農村沒有城市富裕。2004年任職小崗後,沈浩住在村民吳廣發家,日常沒有公務就在他們家吃飯,每月給點生活費。2000多個日夜,就這樣的堅守過來,工作上高標准,生活上低要求。他幫助小崗村群眾修公路、辦企業,帶領小崗村農民科學種田、發展高效農業,促進了小崗村振興和發展。2008年,小崗村人均純收入達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這是小崗村人均收入增長最快的六年,也是小崗民生改善最顯著的六年。
「農村大舞台,選派添風采」。作為一名選派幹部,我也要堅持艱苦奮斗、敢於創新、不懈追求、克服困難,從廣大村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本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好本職工作,心繫群眾,努力奉獻社會,提高農村群眾自身素質,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用自己的青春熱血澆灌出人生最壯麗的鮮花。沈浩離去,必將有更多的選派幹部踏著沈書記的道路堅持走下去。
三是向沈浩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情系小崗、為民愛民、克己奉公的優秀品格。2006年秋,沈浩3年快到期,村民按下了98個紅手印,硬是把他留在了小崗村。這一留又是3年,眼看沈浩的第二個3年又要到期了。今年9月24日,村民再次按下了186個紅手印挽留。沈浩坦言,「小崗村老百姓又按手印了,一百多人,我現在心裡很矛盾,幹了6年確實很累了,我想回來,但是我現在感覺越來越離不開小崗村,老百姓是真想把我留下來。只要他們歡迎我,我願意一輩子留在小崗!」。多麼朴實的語言!他寬廣熾熱的情懷、踏實苦乾的作風、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黨員幹部學習,並付諸工作實踐。
沈浩同志在小崗村任職期間,吃住在村,他為村莊的發展謀規劃,為困難村民的生活忙碌,經常自掏腰包幫助村裡困難群眾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六年間,小崗的基礎設施在改善,生活條件在改觀,小崗人得到了更多的實惠。11月7日,數千小崗村民自發來到弔唁廳向沈浩遺體告別。8日下午,沈浩骨灰安葬在小崗村公墓,小崗村千名村民噙著熱淚、舉著橫幅,迎接他們的好書記沈浩回到了小崗。我作為一名選派幹部,也要向沈浩那樣,心系村民,時刻關心貧困群眾的疾苦,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要有真摯情感、腳踏實地、艱苦奮斗的實干精神,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優秀品德,帶領全村村民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構建和諧新農村而努力奮斗。
英烈光照千秋,事跡催人奮進。在教師這個神聖的工作崗位上,我要時刻心系學生,努力進取扎實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業績,以沈浩同志為榜樣,為學生們終生發展和學校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努力!
看了「沈浩事跡觀後感 」的人還看了:
1. 學習沈浩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2. 第一書記觀後感心得體會3篇
3. 第一書記沈浩的先進事跡
4. 學習楊善洲老書記事跡心得體會3篇
5. 駐村第一書記心得體會3篇
㈡ 沈浩回答秋分早,霜降遲什麼時候種麥正當時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
這句話說的是種植蕎麥的三個時節,秋分的時候偏早點,只有比較冷的地方才這個時候種植,而霜降的時候種植就晚了些,比較暖和的可以這個時候種植,大部分地方都是寒露時候種植蕎麥的。
(2)電影第一書記中沈浩如何說種麥的擴展閱讀:
類似的諺語還有:
1、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
白露是一年中早晚溫差最大的節氣,因為白天溫度高,晚上溫度低,所以在清晨時很容易在植物上形成露水,露水沾到稻穀上,從遠處看上去白白的一片。
秋分是白露後的第一個節氣,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天的時間,稻穀的穀粒在這十五天的時間中早已經灌漿、積累干物質完畢,所以沉甸甸的稻穗便會將稻穀秸稈壓彎了腰,整整齊齊的煞是好看,這也說明稻穀長得特別好。
2、秋分日晴,萬物不生。
意思是說秋分當天如果是大晴天,或者是秋分當天沒有降雨,那麼接下來就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會降雨,也就是說會在冬季出現旱情,因此有了「萬物不生」的說法,有些地方也說成是「秋分天晴必久旱」。
㈢ 電影第一書記中沈浩三年起碼是村民再一次按下什麼。
按下了紅手印
電影《第一來書記》中,沈浩在小崗村擔任書記期間,克服種種困難,帶領小崗村脫貧源致富。當沈浩書記建立起新的大包干紀念館時,他三年的任期也面臨結束。
小崗村村民,為了留下他,再次集體按下了手印,這也是小崗村時隔二十八年後再一次團結在一起的象徵。
(3)電影第一書記中沈浩如何說種麥的擴展閱讀
沈浩是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幹事創業,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在廣大幹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使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小崗村,有了突飛猛進的大發展。
2006年底,沈浩在小崗村任職三年屆滿,村民強烈要求把沈浩留下來,二十多年前集體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崗村發生。村民派了十個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組織部、財政廳要求沈浩留在小崗村,再帶領他們干三年。 2009年11月6日,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
㈣ 沈浩電影觀後感
沈浩,一個安徽省財政廳的處級幹部,自願申請到中國大包干發源地——小崗村掛職,擔任了村黨委第一書記,一干就是六年。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小崗村,他把自己的生命奉獻了中國農民。他那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每一個人。
看完電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沈浩的影子總是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他是一個可敬的人,一個可信的人,一個可學的人。
一個可敬的人
沈浩是低姿態走進小崗村的,沒有接風宴席,沒有施政演說,而是深入到每戶農民家裡訪貧問苦,與每位村民促漆談心,共商小崗發展大計。
「要致富,先修路」,沈浩帶領小崗人打翻身仗的第一戰役就是修公路。他沒有像有的貪官那樣,把工程包給工程隊,從中吃「回扣」,而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發動全村的人一起來修路。既加快了施工進度,又給農民增加了收入,連那些「五保戶」也能得到實惠。他那成而有信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動了全村人。
沈浩的一個得民心之舉就是不信邪、不怕硬,敢為民做主。沈浩剛到小崗村不久,就有群眾反映,集體財產被私人長期佔有。這裡面有家族關系、利益關系、親朋關系、還有積郁多年的恩恩怨怨,這些關系盤根錯節,一旦觸犯,就會引火燒身。但他敢於碰這個硬釘子,苦口婆心勸說不通,就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在一個夜晚,黑暗中突然竄出幾個人,不由分說,亂拳將沈浩打倒在地,一頓暴打之後,揚長而去。雖然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暴打」,他仍然果斷地採取強硬措施,請來律師任法律顧問,依據法律將個人侵佔的集體財產如數收回。
沈浩無論是招商引資、遷墳建廠,還是建紀念館、新村規劃等等,都能身先士卒,處處帶頭,從不扯皮,從不推諉。一樁樁、一件件彰顯出他是老百姓的貼心人,是個干大事、干實事的人,是一個令人可敬的人。
一個可信的人
沈浩是個領導幹部,但他同時又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他和普通人一樣,也有七情六慾。他遇到困惑時也會有激烈的'思想斗爭,面對「忠孝」不能兩全,也會焦慮不安。
沈浩上有年近九十歲的老母,令他時時牽掛。他要到小崗村,老母主動要求到條件並不太好的大兒子家去住。母親在給他的電話中叮囑他「乖乖,在人家那兒把人家搞好,把老百姓搞好。我的乖乖要聽黨的話」。沈浩聽了,已是淚流滿面。他記住了母親的囑托,也是這樣做的!
他去上任小崗村第一書記時,女兒汪汪還小。在他上任時送給他了一張照片,並在背面寫下「我愛你爸爸,祝你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還有別做貪官!」第一次留任後,因為自己不在身邊,妻子工作又忙,沈浩把女兒送到了蕭縣讀寄宿中學,並也開始了綿長的思念和無盡的愧疚。
妻子每日要早出晚歸。買糧食、搬東西這些應該是丈夫乾的活,她乾的很吃力。妻子盼望著夫妻早日團聚,不同意沈浩留任。他耐心勸慰,希望再干三年把小崗村的經濟建設搞上去。
這些動人的情節,誰看了能不動容!他是一個令人可信的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兒子!
一個可學的人
「紅手印」,它是中國農民意志最真實、最樸素、最堅決的表達。
沈浩之所以受到小崗村人的愛戴,小崗村的百姓之所以集體三次按下紅手印留他,就是因為沒有把他當成高高在上的領導幹部,而是把他當成了小崗村的一員,當成了農民的兒子,誰家願意自己的兒女離開家呢!
沈浩,當他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小崗村的時候,也把共產黨員的豐碑樹立在了人民群眾的心中!
影片並沒有故意把沈浩塑造成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會在每個人身邊出現的普通人,他身上閃爍著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學到的東西。
沈浩是個領導幹部,我們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不在一個層次上,向他學習什麼呢?我認為,向沈浩學習,主要學習他的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學習他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的工作作風;學習他為了人民的利益,忘我拼搏的獻身精神,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㈤ 材料一 2010年7月1日,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原第一書記沈浩為原型的電影《第一書記》在人民大會堂首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