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同桌的你電影觀後感

同桌的你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3-01-20 15:01:50

Ⅰ 《同桌的你》觀後感

《同桌的你》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我整理的《同桌的你》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同桌的你》觀後感1

《同桌的你》表面上看起來是憶青春題材的影片,卻滲透了現實與理想,精神與物質的沖突。

林一和周小梔那麼多年的感情,從青春懵懂的友誼到後來兩人的兩情相悅。周小梔為了林一放棄了北大,林一為了周小梔也奮發努力。看到這里,大概大家都會希望他們這么多年的感情修成正果,美滿生活下去吧。可是太美好的愛情總是讓人嫉妒讓人忍不住想要毀滅,現實恰恰做到了。

畢業聚會上。周小梔說:「如果我去不了美國,你還會不會去啊?」林一:「如果你去不了的話那我也不去了,你去哪兒我就跟到哪兒。」多年以後,兩人久別重逢。周小梔沒有和林一在一起,她挽了另一個男人的手,婚宴上,她問林一:「如果當初你知道我去不了美國,你還會不會回來?」林一:「不會。」他們的那股熱勁最終還是敗給了現實。

愛情固然是美好的,但是在現在這種物質生活泛濫成災的時代中又顯得那麼的脆弱不堪。美國的生活留住了林一,現實也讓周小梔嫁給了一個她並不愛的人。周小梔的未婚夫是個極其勢力的男人,將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區別對待,但就算知道他是這種人,周小梔還是會嫁給他,現實就是這樣,沒有對或不對,只有願或不願。

影片中穿插著美好與現實的場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把人的心性磨得平滑也再也沒有了當年的那股子沖勁。或許如果林一在去美國前發現的周小梔去不了美國他也留了下來,或許如果在教堂林一邁出了那一步搶走了周小梔,故事的結局是不是會不同。

生活不會止步不前,沒有那麼多假設沒有那麼多如果,事情錯過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才叫做青春。

《同桌的你》觀後感2

昨天晚上,我和先生去看電影,看什麼電影呢?我事先在網上查了一下,決定看《同桌的你》。離放映時間還有5分鍾時來到放映廳,這里沒有一個人,就我和先生兩個人坐在那兒,先生說:「這是我們的專場啊,」剛說完這話,走進一對年輕的情侶,男孩進來一看,問:「這是看《同桌的你》的.嗎?」我說:「是啊,」先生笑著說:「是看同桌的我們。」隨後進來了十幾個年輕人。

故事情節是:xxxx年的夏天,文靜秀氣、戴著一副小孔眼鏡的轉校生周小梔,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同桌————坐在最後一排的搗蛋男生林一。故事就從一對從初中時代二人成為同桌,而後一起經歷高中、大學生活,然後隨著時間的流逝,青澀的相互喜歡也自然進化為濃烈的海誓山盟。而甜蜜的情感也不會一帆風順,時間總是會讓很多曾經美好的夢想成為泡影。當相愛的兩人天各一方時,他們愛情卻被現實打敗了。當十年後重逢時,是周小梔的婚宴。周小梔多麼希望林一在她的婚宴上勇敢的沖上去,帶著她一起去實現當初林一的諾言呀,「總有一天,我會帶你去一個只有我們倆的地方。」但是林一沒有這樣做,諾言沒有兌現,周小梔只好在教堂里回答神父的問話:「我願意。」純真的愛情終成悲劇。

電影看完後,我才真正的悟出電影開始前,那男孩問我們的話,「這是看《同桌的你》的嗎?」這電影情節應該不是我們這個年齡的人看的,所以那男孩很詫異,在想,他們是不是走錯了地方,怎麼會有兩個老同志坐在這里看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同桌的那個他。我對先生說:「看一下這種富有青春氣息的片子,可以讓我們的心理年齡更年輕,有益於身心健康。」

;

Ⅱ 電影《同桌的你》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歲月神偷》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同桌的你》觀後感 篇1

我自己本身也是在戀愛當中,有過甜,有過苦,很多事情是當事人所蒙在鼓裡的,我們從小就看到這么多電視劇,電影,這些故事的素材都是從現實反應過來的,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像劇中的男女主角一樣用錯過一輩子來懂一個道理或者一件事情,但是人人都是圍城,流過淚感慨完別人,又有幾人能審視到自己!當初的錯與對十年之後,再回首,不枉然也感覺自己的幼稚。

我是從一個懵懂的少年到現在走在創業路上,經歷過的種種,每當想起也是歷歷在目。《同桌的你》不是沒有帶給我們正能量,而是很深刻的告訴我們要珍惜,要勇敢,最後周小梔說我願意時,那一聲鋼琴的:咚~~真的好像醒世的鍾聲!

正如劇中所說:「記憶總是喜歡添油加醋,它會朝著你所期待的方向修改。"總覺得我們還沒有到無法挽回的地步,總能勾起那麼多的回憶"。

結婚當天,最後回去的鏡頭的周小梔再次被問願意否,然後她看向林一。這一瞬間,劇情到了搶婚的鏡頭。所有逃婚的情節其實都是周小梔在回答「我願意」之前的想像。錄音機,林一已還給了她,那把口琴亦是。

周小梔早就和林一說過要有一個不一樣的教堂婚禮.......她的伴娘脫高跟鞋的動作很明顯,而她則可以隨時奔跑,在周小梔幻想和林一一起逃跑的鏡頭里,如果細心的人暫停一下,也可以看到周小梔沒有穿高跟鞋,說明婚禮的時候她穿了平底鞋,她其實為跟林一一起逃婚做足了准備,已經做好了和林一逃跑了,但是林一沒有上前,他沒鼓起勇氣帶她走。已經失去了當年追周小梔的銳氣與勇敢。

他為什麼在美國混得那麼差?在電影里,他建成了facebook,雖然現實中是假的,但是在電影里說明林一在計算機方面技術還是挺過硬的,但是去了美國後,卻沒能好好發展.........

林一之前的成功都是在周小梔的愛情的激勵下才實現的。愛情是偉大的,在我心裡一直都是,我自己也是愛情的受益者,可惜也快成受殘者了。沒有了周小梔,林一隻不過是一個沒有志向混吃等死的小混混。沒有目標,沒有奮進,沒有激情。林一來美國的初衷就是周小梔,去美國以後小梔跟他說不要再打電話給她了,從此以後林一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整天渾渾噩噩的過日子,所以越混越差,最終一敗塗地。

周小梔一開始如果是林一奮進的支柱與夢想的源泉,那這種為她的精神會一直存在,即使周小梔變了,出現情況了,但是那個最初的周小梔式精神與夢想還一直在,他答應過周小梔,混好,帶周小梔去只有兩個人的地方,並說:三年矽谷打拚,三年創業等等,最後什麼都沒有實現。全都成了空話!這是弱者對自己的放棄。對夢想的褻瀆!

還記得林一收到周小梔結婚請柬說的什麼嗎?他說了一句臟話!他同時也說了,那是十年來他罵的第一句臟話。

小時候,他可以奮不顧身為她打上幾架,後來,他變成了一個壓抑自己的人。

小時候,可以為自己喜歡的人豁出去。長大了,面對愛自己的人,卻變得無能為力了。

在周小梔的想像中,如果林一敢那樣做,她一定會扇他,但她也一定願意跟他走。可林一沒有。

美國的生活與工作把他的愛情給蒙蔽了. 估計10年來至少有幾年忘了周小梔了.

雖然周小梔先結婚了,但她比林一更明白什麼是愛。在這段長達二十年的愛情里,周小梔看上去是被林一追到手的,但真正讓愛情得以延緩二十年的卻是周小梔。

讀書時,林一跟女同學聊天,周小梔本子上塗塗抹抹的雜亂都是關於他的情竇初開。

為了林一誇高個女同學的一句話,周小梔讓高個女生讓開,自己去擦高處的玻璃,結果摔了下來導致骨折。

高考前夕,林一參與遊行,周小梔的心裡最掛礙的是他,她去找他,讓他知道那時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他坐第一排,她的學習里也是他,她在他毫無頭緒的生活里遞出紙條,讓他未來能朝一個方向努力。

分手之後,他被關在非典病房,她帶一群人去救他。她說她不能沒有他。

他去了美國,她生活也里全是他,她看著google地圖研究他生活的每一處場景,每一個心情,想像自己在的每一天的生活。

在二十年裡,周小梔一直帶領著林一朝一個「只有兩個人」的地方前行。

林一說要帶周小梔去一個只有他們兩個人的地方。最後其實他做到了。他留給了她一份回憶,而回憶恰恰是別人無法闖入,只屬於兩個人的地方。

非典時,她主動伸出了手,她給了他們一個機會。

婚禮時,他沒有伸出手,他沒有還給她這個機會。

這樣一次又一次的付出,得到的是什麼呢?

第一次她問他,如果孩子生下來會怎樣。他沒有回答,避開了內心。

第二次她問他,如果一早知道她去不了美國,他還會去嗎?他依然避開內心。

她比任何人更了解林一,兩次的逃避,她已然知道他並不是自己值得嫁的人,他連面對自己的勇氣都沒有,又如何面對她和更多的人。

周小梔喜歡問如果,是因為她想要另一個結果。

第一次看的時候,我覺得這是悲劇。

第二次看的時候,我覺得這對於周小梔也是最好的結局。

兩個結果,我們選擇自己想要的就行了~只要他還有10年前的勇敢,10年前的不故一切。那麼這結局就是和女主想像的一樣。

《同桌的你》我覺著是個好電影,雖然劇情略牽強,但還是引起的一些共鳴。反映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男人的責任與他們的人生。他們的故事都可能是在某個你我他之中!也啟示著我們的人生該怎樣把握與度過……

上半部分圖片以上為我自己所寫,下辦部分從網路整理的感覺不錯的,歡迎交流,致我們失去的青春,戀愛過,打架過,被老師訓斥過。

希望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看過後能從電影里看到自己。

電影《同桌的你》觀後感 篇2

一部電影《同桌的你》勾起了我的絲絲回憶和感慨、暫且不說演員的演技如何、電影情節是否新穎、但相信一定會引起不少經歷過青春歲月的人的共鳴———青春真好!

愛情

青春期、我們也許會對異性產生好感、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當自己喜歡的女孩被人欺負時、你會挺身而出:你會時不時偷看對方幾眼:對方生病的時候、你會擔心等等……如何認識和面對青春期的愛情?那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之一。無可否認的是、中學時期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面對愛情、有的人會像電影中的男女主角那樣、把對對方的愛慕化作學習進步的動力、互勵互勉、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比較內斂、他們會選擇把這份愛慕埋藏於心底、通過寫日記、找人傾訴等方式進行疏導:也有的人因為愛情而耽誤了學業、這是不值得提倡的。不管哪種方式、我們必須把這種愛慕表達或疏導出來、長期的壓抑或不正當處理會造成心理的'障礙。到了大學時期、同學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更大的自由、大學生談戀愛是很普遍的現象、甚至現在大學生只要達到適婚年齡可以結婚生子、這無疑是更人性化了、但在我看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經濟能力和面對及解決實際生活困難的能力、將來他們步入社會後要面對的困難和壓力要多些、所以、在你們作出決定前、一定要慎重考慮、理性對待。相比參加工作後的看電影﹑吃飯﹑購物、大學時代的愛情要簡單些﹑純真些、不一定要有鮮花禮物、一起運動、一起學習、一起參加社團活動、一起踩單車也會很快樂、相信很多人都會回味大學時單純與浪漫的愛情、它將成為很多人心底的美好記憶、被永遠埋藏於心底。

夢想

記得電影的開頭、女主角在台上作自我介紹時、她說她的目標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當時連老師都愣住了。男女主角互相勉勵、不斷地朝自己的人生目標進步、就是追逐夢想的印證。有夢想的人、是清楚認識自己的人、是對自己有要求的人、是對人生有追求的人、有夢想就有前進的動力、所有有夢想有追求的人都值得被尊重。相反、沒有夢想就沒有目標、就像一隻無頭蒼蠅到處亂飛、生活茫然。

責任

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在讀大學期間不小心意外懷孕、男主角得知消息後不知所措、最終女主角自行決定把孩子打掉。男人該有的責任何在?對生命的尊重何在?大學生充滿激情而不是沖動、大學生應該是有思想有責任的群體、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考慮、理性對待。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做任何事情、都要勇於承認、勇於擔當、積極面對、而不是逃避和推卸責任。

電影《同桌的你》觀後感 篇3

周末本想看《冰封俠》,一看點映場那口碑,把我臉都嚇白了,臨時換成《同桌的你》。本來對這片不抱期待,既然看了,就簡單說幾句。很多地方比較例行公事,比如人物出場一概來一段旁白,這是誰誰誰,愛好什麼,擅長什麼,是幾道杠——這是小說的寫法,電影介紹人物,要通過視聽手段來表現,比如你可以一進門,某人正在試驗新型科技發明,這就比旁白說他是發明家自然得多。不過看看目前國內的愛情喜劇,上到《小時代》,《致青春》,下到《我為相親狂》,《脫軌時代》,都是這個路數,也不指望《同桌》能脫穎而出,只能說中國整體的電影水平還停留在這個拿文學語言充電影語言的階段,一口吃不成胖子。

看這片,是沖著愛情來,結果愛情部分反而泛泛,苦情的局做的太大,末了有點圓不上,本來是姑娘家要先去美國,怎麼臨了反而她去不成,這段要不是含著淚說出來,肯定騙不到我半滴眼淚。說來說去,無非表示,女人像椰子,外表堅硬,內心柔軟,關鍵時刻吃不住,男人就像桃子,外面軟綿綿,但有一顆堅不可摧、不離不棄的核心。所以男人家,別看人姑娘老折騰你,遇事都愛自己拿主意,其實心裡脆弱得很,你多呵護她一點沒錯,多細心一點也應該,別等到喝人家喜酒才後悔。

我中途一共哭了三次,一次上面說了,另兩次都是出於那幾位男生的同窗情。四年室友,理當肝膽相照,那假洋鬼子也是有情有義,甭管滿地混撿過肥皂,還是互相 射過一臉,燈影晃動的走廊中一通暴走,頓時一鬧泯恩仇!熱血青年,熱血同窗,就該有這樣的豪情!全片的整體氣質十分叛逆,主角從小學開始就跟體制對著干,藐視校規是家常便飯,迂腐的老師則是嘲笑對象,大有美國片《春天不是讀書天》和港片《逃學威龍》的精神,替年少時飽受制度壓迫的我狠狠出了一口惡氣。兄弟聯手,搞他個天翻地覆,好樣的!這樣的兄弟,只要吼一嗓子「哥幾個,幫幫我」,登時就是老拳和飛踢來助陣,替你擺平那個霸佔你心上人的偽君子——這樣的豪爽,只是想像,就足夠過癮。

電影《同桌的你》觀後感 篇4

昨天下午沒事時,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同桌的你》,裡面主要講述了周小梔和林一這一對同桌從初中.高中.大學直至畢業十年後的青澀記憶和甜蜜戀情。

看的當中我被影片中各種搞笑情節所吸引,青春是多麼美好。雖說上學期間學習壓力挺大的,但是人生最精彩的時刻都是在那個階段。想想我在上小學時,老師總是給我安排一些學習不好,調皮搗蛋的學生跟我坐同桌,那時我學習好,他們也不跟惹我,我還動不動想欺負一下他們;上初中時,我發現和學習不好的坐一桌挺有意思,他們的調皮搗蛋挺有意思,說話風趣,有幽默感。而學習好的同學,都是屬於很乖很聽話的好孩子,聊天沒意思。我記得那時,我有一次和一位叫亞軍的同學做同桌,他學習不好,為了想讓我們考試的時候,我讓他看看答案,他極力討好我,說笑話逗我開心。他還知道我有集郵的愛好,也不知從哪裡找來幾張挺好的送給我。最後當然我也滿足了他,考試給他看了一些。

想起那個時候,同學之間的友誼多單純,每天面對一群朝氣蓬勃的同學,日子過得真快樂。

電影《同桌的你》觀後感 篇5

謝謝你讓我在最美好的年華里遇見你。 TO-----劉同 看完《同桌的你》時導演無意中說你看了那麼多遍在後台人會忍不住淚奔,也許是太易於被感動,也許是有相同的經歷,也許是被他們的青春記事戳中埋藏在內心已久的情感,我知道,你也是一個心思縝密情感細膩的人。與此同時我也哭的稀里嘩啦,或許 有人說我矯情,但沒如此經歷的人怎能完全體味其中的各別滋味?我不能說我對這部電影多有見地,只能說一下自己觀影感受。《同桌的你》或許很多人看完都覺得對他們的結局感到惋惜,但除了這個結局還會有更完美的嗎?

每個人都會有自卑心理,尤其是在自己愛的人面前,更會覺得自己很渺小。故事裡他們的愛情最後不是敗給了現實,而是敗給了信任和勇氣。林一這個角色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成熟,就想龔格爾說的,林一這個角色是有缺陷的,但我認為這缺陷卻是整個故事發展的一個關鍵點,沒缺陷怎會有遺憾,又怎會叫做青春?同時,他的缺陷正是現在的我們所共同擁有的缺陷,然而他對愛情的執著,對周小梔真真切切的愛和為她的付出又怎會讓人不感動、嚮往和敬佩的呢?

最能引起我共鳴的地方就是故事裡聚餐和參加婚禮酒席的現場,聽見同學們在會堂里的笑聲時我哭的最慘烈,也許是我太懷舊,總是活在回憶里,也許是我怕那些我在乎的人在經過時間的沉澱後慢慢形同陌路。

也許有些情感不易於表達出來,但行為已經說明了一切。最後周小梔的幻想,已充分表明了她對林一所有的愛,看完之後無不讓人對林一感到無奈,讓周小梔多次充滿幻想又多次得到的是失望,甚至是最後的絕望。原來,你若真愛一個人,內心酸澀,反而會說不出話來。同樣,林一也因自己一事無成而誤認為安心的祝福她才能讓她得到最大的幸福,但他不知道,小梔的幸福來源於他自己。結局可以說是最完美的,出乎意料也在意料之中,沒有過多的粉飾,沒有過多的言語,最終歸於平靜歸於現實。

我想,這部影片不僅僅是讓我們懷念一下自己的青春,懷念一下自己青春時期的瘋狂,也深深地告訴我們,不管在愛情里還是生活中,只要你再堅持一下,多給自己一點勇氣,多相信自己,多信任對方,結局或許就會不一樣。

看完以後想到了我的愛情,或許是我太不懂得珍惜,也或許是我太過於珍惜 。有時候分開不是不愛,而是愛,才分開。

在愛情里,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也許是我們把對方想像得太過於完美,貶低了自己,從而沒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跟彼此在一起,最終失去了自己最想要也最奢望的愛情。三年,我以他知道或不知道的方式愛了他整整三年,這三年裡我失望過,低落過,但從未放棄過,但就在得到自己渴求的幸福時我卻放棄了,不是不愛,是太愛而沒勇氣再去愛。

青春里,總會有一個人成為心裡的一道傷疤,始終無法痊癒。所幸,這一季瘋長的青春,我來過,也愛過,雖然滿身傷痛,卻也無比珍惜。

謝謝郭帆導演,謝謝同哥謝謝《同桌的你》,讓我有機會回味曾經,看清自己。

電影《同桌的你》觀後感 篇6

當年一首歌曲同桌的你,唱出多少正直青春年少以及奮斗青年和有所成中年的真實的內心告白,今年,一部同名影片《同桌的你》把青春懵懂,高中的熱情以及最扣人心弦的甜蜜愛情演到了每一個從青春年少走過來人的心裡,每一個男孩青春里心裡都有一個周小梔;每一個女孩青春年少時都擁有一個林一,在電影院里,只是透過屏幕我們好像也觸摸到了自己的青春,熟悉的場景,熟悉的影子以及熟悉的愛情,同桌的你,青春的回憶,我們是不是也笑著笑著就哭了。

此片影片採用倒敘,回憶和想像的方式完結,倒敘的開始就讓人覺得傷感,回憶的片段讓人覺得心裡暖暖但有時又夾雜淚水,想像的尺度讓人覺得好笑,但又回歸於影片的靈魂——回憶,感傷,青春。

同桌的你,十年後的相聚都已物是人非,周小梔問林一,如果當初你知道我去不了美國,那你還去不去,林一的回答讓我心涼了一剎那,去!因為我不是當年的林一,你也不是當初的周小梔,此時的影院是毅然安靜的,女主角訴說著男主角在美國的一切,包括生活習慣,日程安排,以及接二連三的換房子等等,我沒去美國,我真的沒去美國。

而這些了解,這些話語我聽見了影院人們的流涕聲,這流涕聲是共鳴嗎?我不曉得了。以致最後在周小梔的婚禮上,有一段假想,林一搶新娘的橋段,最開始,我以為是真的——林一和曾經一個宿舍的兄弟,再次一起為愛而戰!看到這兒,最開始還不知道是假想的時候,我還真在想:「這,現實嗎?」事實證明,我已經不再年輕了;電影導演和編劇也不再年輕了,他們最終選擇了用最殘酷的現實,去告訴觀眾:「你們,已經不可能再一起了;你們,再也不復當年為愛的勇氣。」沒人會認為林一很慫,因為很慫的另一個替代詞就是成熟的理智,那個一起為愛而奔的年紀,早已離林一、離我們遠去。

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感情,和那些所有刻骨銘心的愛,都伴隨著女主角的一句:我願意而終結,沒有深刻,這並不是一部要講深刻的電影。看了這部電影,你要是還能想起自己的青春,要是還能想起自己的愛情,也就夠了。

整部影片中有那麼多值得玩味的話,又有多少戳穿了現實人想保護自己的心,同桌的你,你還好嗎?

只願時光如初,歲月安好。原諒青春歲月中的一切。

電影《同桌的你》觀後感 篇7

這部電影一出來就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有人說它矯情,有人說它做作,也有人說它真實。假做真時真亦假,這世間的真真假假有誰能道得出幾分?

它剛上映的時候,我焦急地尋找可以一起去觀看的同伴。男朋友首先被排除,第一因為我們是異地,總不能讓他為了一場電影大老遠跑過來吧;第二,這是個不在一起的結局,我不希望我們一起看這種傷感的片子。所以,我把目標瞄向了我的男閨蜜。可惜,那時候我們還不是很了解對方,我的暗示他沒有懂。於是我放棄了搜尋。一個半月之後,優酷上有了免費觀看的版本,我男閨蜜下了一個超清版的過來和我一起看。

那天晚上感慨頗多。他們的感情故事不算轟轟烈烈,卻讓經歷過的人傷痕再現。曾經,再怎樣努力的付出,再怎樣刻苦的記憶,再怎樣痴心的等待,如今,那也只能叫曾經,我們都回不去的曾經。當初的愛人,曾經的纏綿,如今早已破碎,不得不看著她架作他人婦,不得不看著他摟別人在懷。我們痛苦,我們心碎,我們懷念過往,可過往終究變成了過往,抓不住的過往早已變成了破滅的泡泡。看著她穿上婚紗成為別人的新娘,看著他穿上新裝成為別人的新郎,我們再也沒有當年為愛情可以奮不顧身的勇氣了。我們身上裝滿了世俗的眼光,我們會做的,能做的,僅僅是忍著疼痛的傷口,跟彼此道一聲,祝你幸福。

每部電影自有它的做作之處,但是難道生活不做作嗎?生活是一個大染缸,它才是做作最肥沃的土壤。這部電影已經將大學時代的生活挺真實的展現出來了。

那天,看完電影,我和男閨蜜出去走了好久,也談了好久,但是內容我現在卻沒什麼映像了。不經意的生活,可能有時候就是這么容易被淡忘。

昨天晚上他突然跟我說,他最不喜歡靠近我的時候便是那天看完電影之後,他說,那天我整個人感覺都很冷。我很驚訝,因為我自己沒有發現自己的這一面。我也只能笑笑而已。

生活讓我們懂得了太多,經歷過這么多打磨,誰也不可能回到當初那樣天真無知的時候,歲月早就將我們推向了一條沒有回頭的道路上,我們只能前進,不能後退,縱使遍體鱗傷。

當我們整個人都被各種幸福所包圍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世界很豐滿,很充實。就像那些無邪的小姑娘談著浪漫的愛情,享受著戀愛的甜蜜,貪戀著戀人的懷抱,甚至你會覺得他們的周圍會有一道幸福的光圈。

然而當挫敗來臨,他們又是怎樣,像一隻只驚恐逃難的小鳥,然而卻逃不出獵人的牢籠。

Ⅲ 《同桌的你》的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同桌的你》的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同桌的你》的觀後感範文1

電影「同桌的你」講了「青梅竹馬」的一男一女從初中的情愫暗生到大學相許終身,而後卻因不明所以的原因天各一方,千百人去看這部電影會有千百種感受,而同一的是對自己以前那份青春的追憶。電影的宣傳語是同苦,同笑,同青春,這是一個很好的總結。每個人的青春都有笑有淚,有樂有苦,有歡聲有笑語,有悲傷有後悔,但站在追憶過去的節點,我們終究只能低嘆一聲,俱往矣。電影最後播放著《同桌的你》,那熟悉的旋律,引起了多少人思憶去拿過的他/她和那似水年華。

林更新和周冬雨還是蠻適合的演員,帶著羞澀的臉龐演繹青春的舞曲。在周小梔的婚宴上,林一要求要按分別的時間來定酒的杯數,兩人觥籌交錯間,淚流滿面,我突然很慶幸我不曾有過異國戀,一段從學校出來的純真卻終結於各種理由的異國戀愛,否則看到那片段,想起以往種種,或者電影中淚會決堤,無法控制。那些以前有過一個信誓旦旦的等候,卻終究敵但是遙遠時空距離的異國戀,若置身電影情節,內心該是怎樣的洶涌澎湃。吳奇隆最近的新歌叫《如果緣只到遇見》,就算明白這份緣只到遇見,我們還是會期望遇見,如果沒有他/她,青春就不完整了。只是記憶中的那個人,是不能再去見了,就讓一切都存在記憶里,因為在記憶里的彼此才是最完美的,不用淚流滿面的對著彼此安慰著說我們都輸給了現實。現實是彼此都輸給了彼此,輸給了不夠深愛的彼此!

電影的最後,所有的青春終結於女主角於教堂的一句「我願意」。作為一個女生,對於這樣的結尾我是不認同的,周小梔說她的願望是在教堂辦一場獨一無二的婚禮,在與林一的長達數十年的糾纏中,就算迫於現實最終要嫁了,我想一個女生也不會再選取以前想和最愛的他舉行的婚禮,因為那是為他專屬。以前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如果不是那個他,那一切都不重要了!所以教堂的婚禮不會再是周小梔想要的,那個在夢里已經完成過無數次的夢想中的婚禮已然不重要了,因為新郎不是他!我不明白編劇是怎樣度量這一場戲的,或許僅僅只是為了引出那後面的搶婚事件,而後拉出20xx年前的那場青春的逃奔,然後切回現實,告訴我們一切都回不去了!只是這少了對女生心理的拿捏,當然是小節。而最後在未知搶婚的情節只是想像時,我是感動的!而回到現實後,卻是嗟嘆的,哀,哀,哀,罷,罷,罷!

每個人的青春中總有一個他/她牽動著你的思緒,可能不是感情,可能只是悄悄的藏於心底,可能是不明白為何就結束了的一段感情,可能是少不更事時不懂珍惜的失去,可能著一切的可能都已悄然遠去,卻是心裡最深的存在,只要想起,嘴角終會揚起,不管是嗟嘆還是欣慰。

回到這部電影,單從電影來說,也就是一部完美青春,清純初戀的回憶錄。個人感覺情感十足,架構卻欠缺。不管是為何最後深愛的二人沒有在一齊的原因,還是男主角到美國的心路歷程,再到女主角最終的選取都交代得不清楚,或許電影受限於篇幅。但正是由於電影的前面用了較大的篇幅去渲染那深愛的二人過去種種,以致於到了最後卻沒有時間去交代這些細節,個人覺得是不就應的!因為若最後結束種種交代得不清楚,那二人過去種種如膠似漆,非君不嫁,非君不娶的情誼,最後何?止於何?確是令人無法理解的。

不管怎樣,我們還是能從電影得到些許慰籍。透過電影回憶起往事中的那個他/她,從心底盪開一層漣漪,對青蔥歲月的依戀終究是人的軟肋。看完電影其實已經蠻多天了,最後才寫完這篇文章。

《同桌的你》的觀後感範文2

「明天你是否會想起,昨天你寫的日記……」一首滿含著滄桑的古老童謠,從身邊射過的.投影儀強光,帶我們走進了這首屬於青春、成長的歌里。

故事用回憶的方式講述了初中生男主角林一喜歡轉學生的女主角周小梔,千般保護她,不讓別人欺負她。上了高中,因為小梔擔心林一的安全,在遊行的人群中找到了林一,他們就這樣在人群中緊緊握住了雙手,命運就這樣開始。

為了刺激林一,小梔以考上同樣的大學為前提交往的理由,令林一奮發圖強,最終考到了廈門大學,軍訓期間,也以得到標兵為前提刺激林一認真軍訓。這一路上,周小梔幫助林一的太多太多,幫助他的成長,盡量讓他再青春里不留悔,但是,最終換來的結果卻永遠不是你想要的。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爛漫的,它超出了你想像中的好,但,它也超出了你想像中的難堪。在大學里,小梔為了讓林一懂得珍惜,把他們戀愛限制時間為每天14分鍾。為了讓林一發奮圖強,小梔不僅刺激他通過了英語4級,而且還申請通過了美國托福。小梔為他的成長付出了太多,但一次一次收獲了失望。人總歸要在跌跌撞撞中成長。小梔把自己的第一次給了林一卻意外懷孕,林一卻以一句「我們現在該怎麼辦」來徹底破碎小梔保護自己的小生命決心。你可以說他還不懂得責任兩個字,也可以說他只會逃避,但是一個20歲出頭的男孩子,確實不懂得應該要怎麼辦。

在非典時期,小梔不顧一切只為救出關在病房裡的林一,盡管最後被記過處分也不在乎。一個人付出太多也會累,即使心不累人也累。10年後,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小梔得來的答復卻是林一的10年前「即使你不來美國,我還是會去,因為,你已經不再是原來那個你,我也不再是原來那個我」,看到這一幕,小梔和林一哭得特別厲害,我的眼角也瞬間滴下了一大串淚珠,一句大家都改變了大家都回不去了來作為他們青春的句號,他們感情的結局,他們的感情在我看來,結束得太倉促但是卻又好像註定如此了。

在電影的最後,小梔在教堂進行了婚禮,林一牽著小梔的手逃婚了,在一幫好友的幫忙下,就像10年前的那場非典,小梔帶著林一逃離隔離所,在一幫好友的幫助下。我們想像中的結局也是這樣。但是,周小梔的一句我願意把林一把我們都拉回了現實,其實這只是林一的想像,僅僅是在他的腦海存在過而已。別人都說他懦弱,沒有勇氣,但是,我覺得這就是實實在在的現實,因為我們都長大了,會考慮後果會想著遠方而不是像懵懂少年時做事只是沖動不顧一切後果,人長大了終究是要學會面對殘酷的現實,面對你不想面對的真實。也有人說,小梔穿的是布鞋,在等待著林一帶著他逃離婚禮現場,只是林一卻一直沒有行動。或許這就是長大了的林一,在美國的十年辛苦打拚,他知道的世界的現實,他被生活壓得太重,以至於他知道自己已經沒有能力帶她走了,所以只留給她能夠幸福的祝福。希望新郎官盡管不是他,她以後的生活也會衣食無憂。

同桌的你,如今是否安好,才是我們一直惦記的回憶,才是我們一直想要的幸福。同桌的你,你是否還會時不時想起曾經同桌的我。

Ⅳ 同桌的你觀後感1000字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同桌的你觀後感10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你可以簡單將兩個相愛人的分離歸結為造化弄人、緣分交錯,但本質上這就是個怯懦的借口。抽離出那些我們80後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元素,高考、軍訓、四級考試、非典、留學,這個故事的根底上其實是一個女孩用最寶貴的青春、真情陪伴一個男孩漫長、不給力的成長。

同齡男孩比女孩晚熟得多,這是《那些年》告訴我們的一個定論。但其實,男性也不必然比女孩更勇敢、更無畏,相反在面臨考驗時可能更膽小、更怯懦。

小梔對林一說,以後我就叫你哥哥。當一個女孩把自己的男朋友叫哥哥的時候,這裡面飽含多少不明就裡的託付,信賴這個男人會在任何緊要關頭給她兄長般的保護和依靠。那個時候的林一自然不會懂得。

他為她打架,比拼喝牛奶他給她的都是一些自以為是男子漢的幼稚保護,但在每一次大是大非面前他都露了怯,小梔把自己第一次交付給他意外懷孕時,他脫口而出的第一句是我們該怎麼辦?他陪著小梔去非正規醫院墮胎大出血,小梔父親讓他滾,他就真滾了,沒去醫院看一眼。小梔問他,如果再有一次機會選擇,會不會留下我們的孩子?他說,過去的事不要提了,我保證不會再發生這種事情。小梔問他,我不去美國你還去不,他說你去哪兒我去哪兒,然而最終的答案是我還會去。

一個女人判斷一個男人是否可以託付終身,不要看那些平日里溫柔體貼的小好,而要看涉及你切身利益時他的那些抉擇,才是經得起考驗的大好。

非典的時候,林一被隔離了,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被送走。生死攸關的時候,小梔原諒了林一,在深夜裡爬上高高的梯子,用小小身軀里積聚的.愛情力量敲碎了隔離室的窗戶玻璃,伸出手讓林一跟她走

到底是誰在庇護誰?瘦弱嬌小的小梔一直在庇護高大威猛的林一,考大學,過四級,留學,把他送上了一步步人生輝煌的階梯。

有時候,女人對男人的愛近乎母親對幼子的愛,包容他所有的幼稚、怯弱、不擔當,如貝蚌孕育珍珠,愛起來都是生疼生疼的。

這個電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於它展示了夢想的虛妄和生活的真相,那些看起來光鮮靚麗的生活表面有著截然相反的里子,他放棄了小梔並沒換來想像的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換來的不過是一份真摯感情的破碎和兩個人都找不到真愛的湊合婚姻。

一紙請柬,讓兩人十年重逢。感情,在兩個人閃躲悲切的眼神中,清晰地存在。十年,小梔還愛著林一,林一也還愛著小梔,但是沒有承擔和歸宿的愛,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就算,愛,一百年、一萬年不熄滅,對雙方都沒有意義,只能化作那句再也說不出別的話的你還好嗎。

教堂里,小梔穿著潔白的婚紗,站在新郎身旁等待新婚的誓言,林一想要搶回自己失去十年的女孩,可那隻是一閃念,最後小梔那句遲疑的我願意將我們拉回了現實。最後一次,他還是怯懦了,與自己深愛的女孩失之交臂。

一個女孩等了十年,等不來一個男孩的真正成長,你也確實可以說這是命運的安排。

Ⅳ 《同桌的你》電影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同桌的你》電影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同桌的你》電影觀後感 篇1

看這部片子就是沖著影名和周冬雨去的,記得第一次看周冬雨的電影就是《山楂樹之戀》,很喜歡她和老三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那樣的純純的感情故事,而這個感情故事發生在九十年代。

除了都是以青春時代的感情為主題,這部電影和山楂樹之戀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大白兔奶糖,噔噔蹬蹬,有木有?老三以前在第一次見到靜秋的時候送過一顆大白兔給她,而初中時代,小梔在林一為了她和欺負她的小胖打架之後,也送過林一同學一顆大白兔。此外,高中時,在她擦窗子掉下來摔傷腳之後,林一一向在照顧她,作為答謝,她送了一大包大白兔給林一同學。艾瑪,大白兔,曖昧神器啊,你值得擁有!

除了大白兔,同桌的你這部電影讓我印像比較深刻的就是小梔最後點頭和林一同學在一齊了,但是在一齊的模式真心糾結,從五分鍾男友,到二十分鍾,再到十三分鍾,到初夜,到意外懷孕,到小梔流產意外,到林一同學被嫌棄沒職責心分手,到非典時期他們的群眾瘋狂出逃,再到十四分鍾,林一同學真心杯具,哥哥和同學的轉換真心疼啊。

年輕時候的感情總是不容易的,感情和理想都得經歷現實的洗禮。他們的感情也是這樣!從小小梔就說了,她的理想就是去斯坦福留學,之後為了林一,放下了北大,和林一一齊去了廈門大學。並且一向在不斷的激勵著林一,激勵他變得優秀。而林一一向沒有確切的目標:他為了和小梔同班,高中文理分班時,不顧老師的強烈反對,放下自己擅長的理科,自顧自得把課桌搬去小梔所在的文科班。他為了小梔說的那句,「做我男朋友的前提就是和我考上同一所大學」,於是從渣渣變成學霸,努力的奮斗著。他為了和小梔在一齊,努力變得更加優秀,拿標兵,過四級~他們共同成長,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奮斗,感情也茁壯成長著!最終,林一先小梔一年去美國打前站,等待小梔過去,沒成想,那間有著朝南開的窗戶的房子始終沒等來主人的心上人,林一等到的是小梔的分手電筒話。而到最後,小梔也沒有完成她兒時的理想,斯坦福的大門沒有向她打開,甚至去美國還一次次被拒簽。而林一走上一條他以前從未想過的路,去了美國工作,雖然不算成功人士,甚至有點落魄,未婚妻出軌,工作也並不順利。

傳言現實是很恐怖的東西,比洪水猛獸還恐怖,電影里說是因為小梔沒能去美國而林一在美國,小梔打電話主動提出分手,他們就那樣和平分手了。他們自己也說,終究敵但是現實,誰都不欠誰的,畢竟都以前付出真心。但是我真的有些不理解,就算一次次的失敗讓小梔倍受打擊,就算她不能去美國,那他既然能夠為了她去,就不能再為了她能回來嗎?以前倘若小梔不去美國林一絕對不會去的,可結婚前小梔問林一,林一卻說不必須了,但是這是現實的問題嗎?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兩個人能夠在一齊,但是所做的這些努力卻成了他們不能夠在一齊的溝渠。能怪現實嗎?只能說他們都不夠勇敢!所以最後在婚禮現場,林一才不能像以前那樣帶著小梔逃離飛奔,而是靜靜的聽著她說,她願意。

這部影片雖然不是講同桌同學情,說的是感情,但是還是能夠讓我們很自然的回想起我們的以前,以前的同桌,以前的嬉笑怒罵,推薦大家帶上親愛的的同桌去影院觀看,說不定還能有意外收獲哦。

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誰安慰愛哭的你。

誰把你的長發盤起,

誰給你做的嫁衣。

《同桌的你》電影觀後感 篇2

已經好久沒有寫東西了,今天閑極無聊便和我的同學們一起去看了一場電影。看的是由高曉松操刀的《同桌的你》。

當年由高曉松作詞、作曲,由老狼演唱的一首《同桌的你》,唱哭了許多人的學生年代。作為90後的學生我誠然像致青春啊,那些年啊,包括同桌的你這樣的幾乎專供給80後享用的電影,不是我們所能完全吸收與接納的,但是如果單從影視作品的角度講,我想我還是很有感觸的。

「我為了你放棄了美好的前程,為你放棄了一個無辜的生命,為了你的未來我願意隱瞞一切。你為了我不斷單挑那群同學,為了我努力考上重點大學,為了我忍耐規定的「男朋友時光」,為了我努力規劃彼此的未來。最後的相遇,我們詢問對方「你愛他么」、「你愛她么」卻又各自沉默。」

「從我看見你的那時起,我就喜歡你。你知道我成績不好,脾氣也很沖,但是你從不會討厭我。那年的政局動盪為了讓我平安,你答應了「成為我女朋友」我的要求;那年非典肆虐,你砸開窗牽著我的手一路狂奔。你就像是那顆大白兔奶糖,在我心裡一直是文靜、甜美的形象。是你一直都在等我,都在督促我前進。十年之前,就像你說的「我根本不懂得什麼是責任」而讓你受傷;十年之後,我成為隱忍又有責任感的男人,但在漫長的旅程中牽著你的手實現你願望的人,不是我。」

一部講清新又悲傷的愛情電影,我想我不得不以一個溫柔而煽情的兩段文字來概括那一個個感人至深又陽光清新的鏡頭。但無論這段屬於他們的愛情有多美好在現實面前依舊終結於現實。無論感情有多濃烈,最後的他們都被現實打敗。

「我們已經回不去了,誰也不欠誰。」

就像那首陳奕迅的歌「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還可以問候,只是那種溫柔,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

如果你把同桌的你當作是一部單純的青春愛情作品。那我加上一句更符合愛情片影評的結尾,比如「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來不及道別。但是,愛她/他是我做過最好的事。」是不是有一些簡單。

這個電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於它展示了夢想的虛妄和生活的真相,那些看起來光鮮靚麗的生活表面,有著截然相反的里子,他放棄了小梔,並沒換來想像的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換來的不過是一份真摯感情的破碎,和兩個人都找不到真愛的湊合婚姻。一紙請柬,讓兩人十年重逢。感情,在兩個人閃躲悲切的眼神中,清晰地存在。十年,小梔還愛著林一,林一也還愛著小梔,但是沒有承擔和歸宿的愛,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就算,愛,一百年、一萬年不熄滅,對雙方都沒有意義,只能化作那句再也說不出別的話的「你還好嗎」。

教堂里,小梔穿著潔白的婚紗,站在新郎身旁等待新婚的誓言,林一想要搶回自己失去十年的女孩,可那隻是一閃念,最後小梔那句遲疑的「我願意」將我們拉回了現實。最後一次,他還是怯懦了,與自己深愛的女孩失之交臂。

一個女孩等了十年,等不來一個男孩的真正成長,你也確實可以說這是命運的安排。

在我個人看來電影的確存在諸多細節讓我值得反思,比如在婚禮前新郎的以貌取人,比如當那個學生時代幾乎不說話的李瀟突然主持起了酒席,也許這就是這部電影導演的價值觀的體現。

也許夢想終究會被現實打敗。也許如今的我們十年後終將成為那個如今我們不喜歡的自己。也許我們的夢想也會因為我們的不怯懦而得以實現,不得不提電影的最後一幕:當小梔被問及是否願意時,那一刻男女主人公的.眼神交流,以及遲疑的回答。也許正是因為男主的怯懦而失去本屬於他的愛情。

《同桌的你》電影觀後感 篇3

興許是突發奇想,我竟然不顧大雨滂沱,堅持踩著板鞋,舉著雨傘,弄得滿身狼狽,只為看《同桌的你》,散場後我回望著空盪無人漆黑一片的房間,內心竟不知為何湧出一絲孤寂,或許歲月流逝,當日後這部影片以不在流行,又有多少人會回憶起這部影片,恰如幼時成長經歷了多少任同桌,當長大後回想起,有些人或許還能模模糊糊地記得自己當時與同桌一起經歷的趣事,有些人或許連同桌的名字都遺忘在了歲月的長河之中,當他人提起你曾經的某一任同桌名字時,又有多少人會十分茫然地問句「他是誰?」

從小學到如今我看過許多同桌相處的場景,有些同桌是互幫互助好友型,有些同桌是針鋒相對敵人型,還有些是時好時壞畸形型……

《同桌的你》中男女主角多年的青梅竹馬同學情中夾雜著對對方不同程度的的愛戀情,最後結局中女主角嫁給別人,對他說我願意時,男主角是抱著怎樣的心裡,是絕望,還是嫉妒,又或是羨慕,更甚是祝福?

青春本就是一個陰雨常落的季節,在青春這條道路上,愛與憂傷本就是相互依靠的,「若無愛何來傷,若無傷豈知愛,你總怪我無心無肺,我總怨你無情無淚」不正說明了這點,在青春的歲月中,那所謂的愛是多麼的朦朧,朦朧到你時常分不清它究竟是愛情還是友情,是愛戀還是愛慕,青春的歲月中,那所謂的愛可謂是脆落無比,它經不起一絲絲的風吹草動。當你從那朦朧和脆弱中走出,長大後,才會更加的懷念那個以逝的歲月,那個令你懂得了許多的時光。我想男主從那鏡界中走出,將會徹底成長,變得更加堅強吧!

曾有好友和我打趣到,我的同桌一定要是冰山男或者是悶騷男,不然一定會和我唧唧喳喳講個不停的。其實換了這么多同桌不乏有冰山或悶騷型的,但我卻覺得無論是哪一任同桌,都是值得存在記憶中的,不論是陪我打鬧還是令我一個人一直講的同桌。

《同桌的你》電影觀後感 篇4

今天,本來應與我最好的同桌去看《同桌的你》的,但他因故臨時缺席了。好吧,還是來談談觀感吧。

一開始,似乎看到了曾經那個同桌的影子:用紙阻著流鼻血的鼻子,從理科生轉文科生,甚至突如其來為配合劇情的大雨。

可是,越看到後面,我越覺得好似《致青春》及《中國合夥人》的影子。

「我們」那一代人的青春為什麼總和美國扯上關系,你的同桌里去美國的是多數還是少數。為什麼分手總在大學畢業,既然要殘酷現實,那可知真正的現實是,不是每一次久別重聚雙方都可以把之前的每一次誤會,錯過的真正原因說的一清二楚。也許用鏡頭語言表達要比從嘴裡說出更有感染力吧。另一個讓我感覺這三部片子像的原因可能是音樂。懷舊歌曲再次被濫用。如果說開頭用口琴吹奏《同桌的你》讓人倍感貼切和親近,那後來的《Champion》就顯得太過矯情,最後又來一遍《Champion》更是讓人雞皮疙瘩。中國電影人,可否用心原創電影音樂,當這些懷舊老歌都被用過來時,你們還有什麼借口打懷舊牌呢?胡夏註定要走「青春之歌」路線了嗎。其實我覺得採用原版也未嘗不可。你想懷舊,又想創新,結果搞的不痛不癢。當然我也相信,喜歡費翔的那個年代,或說南斯拉夫的大使館被炸的時代,還沒有「我靠」「苦逼」這些詞彙。更別提借反話「後浪」「校外」替「新浪」「校內」打軟性廣告及硬說「Facebook」是中國人的Idea。

當然,在「周小梔」酒後吐真言一段,我周圍有女性抽泣的聲音,導演的目的達到了,他就指著這兒狠煽下情呢。可在我看來,就像前文所述,一,不是每一種誤會都有機會說清道明,用鏡頭拍出事件過程遠比用一張嘴講來的張力更大。二,人生中,正是因為有很多無法說清楚的事情,才成為人心上永遠的一顆硃砂痣,一種殘缺的遺憾之美。

現在想想,如果讓我自己去拍一部致敬自己青春的電影,或者拍自己當年經歷的與同桌故事的電影,我肯定不會這么拍。

最驚喜的是看到王嘯坤在裡面的演唱,哎呀,多年不見,瘦了啊。但是很放得開,很好,加油,嘯坤!希望以後電影主題曲是你唱。哈哈。

《同桌的你》電影觀後感 篇5

電影「同桌的你」講了「青梅竹馬」的一男一女從初中的情愫暗生到大學相許終身,而後卻因不明所以的原因天各一方,千百人去看這部電影會有千百種感受,而同一的是對自己曾經那份青春的追憶。電影的宣傳語是同苦,同笑,同青春,這是一個很好的總結。每個人的青春都有笑有淚,有樂有苦,有歡聲有笑語,有悲傷有後悔,但站在追憶過去的節點,我們終究只能低嘆一聲,俱往矣。電影最後播放著《同桌的你》,那熟悉的旋律,引起了多少人思憶去拿過的他/她和那似水年華。

林更新和周冬雨還是蠻適合的演員,帶著羞澀的臉龐演繹青春的舞曲。在周小梔的婚宴上,林一要求要按分別的時間來定酒的杯數,兩人觥籌交錯間,淚流滿面,我突然很慶幸我不曾有過異國戀,一段從學校出來的純真卻終結於各種理由的異國戀愛,否則看到那片段,想起以往種種,或者電影中淚會決堤,無法控制。那些曾經有過一個信誓旦旦的等候,卻終究敵不過遙遠時空距離的異國戀,若置身電影情節,內心該是怎樣的洶涌澎湃。

吳奇隆最近的新歌叫《如果緣只到遇見》,就算知道這份緣只到遇見,我們還是會希望遇見,如果沒有他/她,青春就不完整了。只是記憶中的那個人,是不能再去見了,就讓一切都存在記憶里,因為在記憶里的彼此才是最美好的,不用淚流滿面的對著彼此安慰著說我們都輸給了現實。現實是彼此都輸給了彼此,輸給了不夠深愛的彼此!

電影的最後,所有的青春終結於女主角於教堂的一句「我願意」。作為一個女生,對於這樣的結尾我是不認同的,周小梔說她的願望是在教堂辦一場獨一無二的婚禮,在與林一的長達數十年的糾纏中,就算迫於現實最終要嫁了,我想一個女生也不會再選擇曾經想和最愛的他舉行的婚禮,因為那是為他專屬。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如果不是那個他,那一切都不重要了!所以教堂的婚禮不會再是周小梔想要的,那個在夢里已經完成過無數次的夢想中的婚禮已然不重要了,因為新郎不是他!我不知道編劇是怎麼度量這一場戲的,或許僅僅只是為了引出那後面的搶婚事件,而後拉出10年前的那場青春的逃奔,然後切回現實,告訴我們一切都回不去了!只是這少了對女生心理的拿捏,當然是小節。而最後在未知搶婚的情節只是想像時,我是感動的!而回到現實後,卻是嗟嘆的,哀,哀,哀,罷,罷,罷!

每個人的青春中總有一個他/她牽動著你的思緒,可能不是愛情,可能只是悄悄的藏於心底,可能是不知道為何就結束了的一段感情,可能是少不更事時不懂珍惜的失去,可能著一切的可能都已悄然遠去,卻是心裡最深的存在,只要想起,嘴角終會揚起,不管是嗟嘆還是欣慰。

回到這部電影,單從電影來說,也就是一部美好青春,清純初戀的回憶錄。個人感覺情感十足,架構卻欠缺。不管是為何最後深愛的二人沒有在一起的原因,還是男主角到美國的心路歷程,再到女主角最終的選擇都交代得不清楚,或許電影受限於篇幅。但正是由於電影的前面用了較大的篇幅去渲染那深愛的二人過去種種,以致於到了最後卻沒有時間去交代這些細節,個人覺得是不應該的!因為若最後結束種種交代得不清楚,那二人過去種種如膠似漆,非君不嫁,非君不娶的情誼,終於何?止於何?確是令人無法接受的。

不管怎樣,我們還是能從電影得到些許慰籍。通過電影回憶起往事中的那個他/她,從心底盪開一層漣漪,對青蔥歲月的依戀終究是人的軟肋。看完電影其實已經蠻多天了,最後才寫完這篇文章,僅作紀念。

Ⅵ 同桌的你觀後感

引言: 《同桌的你》是青春愛情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周小梔和林一這一對同桌從初中、高中、大學直至畢業十年後的青蔥記憶和甜蜜戀情。

《同桌的你》觀後感(一)

每個男孩的青春里都會擁有一個周小梔;每個女孩的青春當中,都會擁有一個林一。熟悉的場景,熟悉的影子,以及熟悉的愛情,我想,在電影院里,我們未必會被自己一手製造出的青春場景回放感動得要哭,但是,依舊有些鏡頭,讓我們有關青春的記憶突襲而來,甚至,防不勝防。

我們不知道自己當初為什麼相愛,我們不知道當初相愛的人為什麼最終沒有走到一起。也許,正像是多少年後,在周小梔的婚宴上,馬上就要成為別人新娘的周小梔對自己曾經的同桌林一說的兩句話:“我們最後還是輸給了現實。所以,林一,我們誰也不欠誰的。”

說出這樣的話,就傷感情了;可是不說出這樣的話,就再也沒有機會說了。在周小梔的婚禮上,有一段假想的林一搶新娘的橋段,最開始,我以為是真的——林一和曾經一個宿舍的兄弟,再次一起為愛而戰!看到這兒,最開始還不知道是假想的時候,我還真在想:“這,現實嗎?”事實證明,我已經不再年輕了;電影導演和編劇也不再年輕了,他們最終選擇了用最殘酷的現實,去告訴觀眾:“你們,已經不可能再一起了;你們,再也不復當年為愛的勇氣。”沒人會認為林一很慫,因為很慫的另一個替代詞就是成熟的理智,那個一起為愛而奔的年紀,早已離林一、離我們遠去。

從上世紀90年代的高中,到大學,到大學畢業,電影里的時間段,似乎正復合1980年前後出生的那一批人。而這一批人,似乎正在努力抓住青春的尾巴。在學生年代裡,有些放浪不羈的林一,最終也變得規規矩矩,一幫子了無生趣的同事,一個時刻要做獅子吼的老闆,要擠電梯、要擠地鐵,工作也就那樣,未婚妻還偷情,在一地雞毛的生活里,有關愛情的回憶,似乎也只能存在於回憶之中。大部分人的青春,也便這樣沒了。

沒有深刻,這並不是一部要講深刻的電影。看了這部電影,你要是還能想起自己的青春,要是還能想起自己的愛情,也就夠了。

所以,當邢台北國金棕櫚電影院的媒體試映結束之後,一個男孩在現場給自己曾經的同桌女孩彈吉他、輕輕哼唱《同桌的你》的安排,雖然很煽情,但我內心裡,還是覺得有點多餘。因為青春就是青春,刻意的安排,只會打亂了時間和我們心靈的節奏。

當有一天你發現青春已逝,我們甚至懶得去向青春致敬。

Ⅶ 同桌的你觀後感

同桌的你觀後感3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同桌的你觀後感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同桌的你觀後感3篇1

當年一首歌曲同桌的你,唱出多少正直青春年少以及奮斗青年和有所成中年的真實的內心告白,今年,一部同名影片《同桌的你》把青春懵懂,高中的熱情以及最扣人心弦的甜蜜愛情演到了每一個從青春年少走過來人的心裡,每一個男孩青春里心裡都有一個周小梔;每一個女孩青春年少時都擁有一個林一,在電影院里,只是透過屏幕我們好像也觸摸到了自己的青春,熟悉的場景,熟悉的影子以及熟悉的愛情,同桌的你,青春的回憶,我們是不是也笑著笑著就哭了。

此片影片採用倒敘,回憶和想像的方式完結,倒敘的開始就讓人覺得傷感,回憶的片段讓人覺得心裡暖暖但有時又夾雜淚水,想像的尺度讓人覺得好笑,但又回歸於影片的靈魂——回憶,感傷,青春。

同桌的你,十年後的相聚都已物是人非,周小梔問林一,如果當初你知道我去不了美國,那你還去不去,林一的回答讓我心涼了一剎那,去!因為我不是當年的林一,你也不是當初的周小梔,此時的影院是毅然安靜的,女主角訴說著男主角在美國的一切,包括生活習慣,日程安排,以及接二連三的換房子等等,我沒去美國,我真的沒去美國。

而這些了解,這些話語我聽見了影院人們的流涕聲,這流涕聲是共鳴嗎?我不曉得了。以致最後在周小梔的婚禮上,有一段假想,林一搶新娘的橋段,最開始,我以為是真的——林一和曾經一個宿舍的兄弟,再次一起為愛而戰!看到這兒,最開始還不知道是假想的時候,我還真在想:「這,現實嗎?」事實證明,我已經不再年輕了;電影導演和編劇也不再年輕了,他們最終選擇了用最殘酷的現實,去告訴觀眾:「你們,已經不可能再一起了;你們,再也不復當年為愛的勇氣。」沒人會認為林一很慫,因為很慫的另一個替代詞就是成熟的理智,那個一起為愛而奔的年紀,早已離林一、離我們遠去。

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感情,和那些所有刻骨銘心的愛,都伴隨著女主角的一句:我願意而終結,沒有深刻,這並不是一部要講深刻的電影。看了這部電影,你要是還能想起自己的青春,要是還能想起自己的愛情,也就夠了。

整部影片中有那麼多值得玩味的話,又有多少戳穿了現實人想保護自己的心,同桌的你,你還好嗎?

只願時光如初,歲月安好。原諒青春歲月中的一切。

同桌的你觀後感3篇2

今天和高中一直以來的同桌小圓子一起去看了《同桌的你》,未觀影前,笑稱為《同桌的狗》,觀影期間多次輕撫同桌狗毛,導致她多次想要憤然離場。 之所以想去看這種青春片一是為了放鬆一下,而是感覺一種關系要靠一些標志性事件來記錄。這樣在很多年後,及時世事變遷,也能在再見時一瞬,過往一起經歷的種種都浮現腦海,比如和同桌一起去看《同桌的你》。再比如開通博客也是為了將自己用時間換取的經歷記錄在冊,以防日後還要靠別人提醒自己過去的經歷和感悟。

對於記錄而言,照片直觀而清晰,文字則細膩而綿長。

雖對這種類型的片子期望不是很高,好在跟著適合的人去看了適合的電影,前半部分信息量過大,可以看出導演很想竭盡全力把那個年代的元素融入電影,但這種過於擁擠的信息量已經不是融入,而是給人硬塞進去的感覺,開篇男主的自述給人無比高大上的感覺,我在心裡不禁吐槽,這真的不是小時代?後來證明這只是為男主悲慘的生活形成對比,埋下伏筆。事實證明,美利堅不是那麼好混的。

看劇多年,雖受很多挑剔的影友影響對男女主的顏有些要求,但我對顏的.要求一向不高,當然俊男美女的確看得養眼,但最重要的還是符合劇情,而林更新和周冬雨純得恰到好處,周冬雨也看得比在宮裡面順眼多了。不過除了初中那段,這劇基本就和同桌沒啥關系了,到了大學階段,純粹當做喜劇片看了,對於這種輕喜劇,我一向都是看配角比看主角真實而順眼,可能主角往往都是大明星,再演一些普通的角色總是感覺不那麼天然,而很多眼生的配角則一口方言,吊兒郎當,哪怕是丑角,也自然可愛,比如這部里男主的舍友們,寡言又恐高的獃子,蜂學專業的beeman,還有後來當上小城管的廣播員,這些人往往是我們身邊人的寫照。

從小學上到大學,個子從小到大,微妙而不己知的變化在悄悄滋芽,從我們身邊經過的每個人都可能塑造了今天的自己,曾經罰我們抄作業站講台的老師,曾經可能現在連相貌名字都不記得的同學,曾經和我們上課說話被老師抓的同桌前桌後桌周圍桌。我想在很多青春電影里,除了青春,都是成長,蓬勃的成長,撕裂的成長,不忍回眸的成長,自以為傲的成長……

剩下的,是長大後的一聲長嘆,懷念,和想當初……

同桌的你觀後感3篇3

電影《同桌的你》觀後感

今天,本來應與我最好的同桌去看《同桌的你》的,但他因故臨時缺席了。好吧,還是來談談觀感吧。

一開始,似乎看到了曾經那個同桌的影子:用紙阻著流鼻血的鼻子,從理科生轉文科生,甚至突如其來為配合劇情的大雨。

可是,越看到後面,我越覺得好似《致青春》及《中國合夥人》的影子。

「我們」那一代人的青春為什麼總和美國扯上關系,你的同桌里去美國的是多數還是少數。為什麼分手總在大學畢業,既然要殘酷現實,那可知真正的現實是,不是每一次久別重聚雙方都可以把之前的每一次誤會,錯過的真正原因說的一清二楚。也許用鏡頭語言表達要比從嘴裡說出更有感染力吧。另一個讓我感覺這三部片子像的原因可能是音樂。懷舊歌曲再次被濫用。如果說開頭用口琴吹奏《同桌的你》讓人倍感貼切和親近,那後來的《Champion》就顯得太過矯情,最後又來一遍《Champion》更是讓人雞皮疙瘩。中國電影人,可否用心原創電影音樂,當這些懷舊老歌都被用過來時,你們還有什麼借口打懷舊牌呢?胡夏註定要走「青春之歌」路線了嗎。其實我覺得採用原版也未嘗不可。你想懷舊,又想創新,結果搞的不痛不癢。當然我也相信,喜歡費翔的那個年代,或說南斯拉夫的大使館被炸的時代,還沒有「我靠」「苦逼」這些詞彙。更別提借反話「後浪」「校外」替「新浪」「校內」打軟性廣告及硬說「Facebook」是中國人的Idea。

當然,在「周小梔」酒後吐真言一段,我周圍有女性抽泣的聲音,導演的目的達到了,他就指著這兒狠煽下情呢。可在我看來,就像前文所述,一,不是每一種誤會都有機會說清道明,用鏡頭拍出事件過程遠比用一張嘴講來的張力更大。二,人生中,正是因為有很多無法說清楚的事情,才成為人心上永遠的一顆硃砂痣,一種殘缺的遺憾之美。

現在想想,如果讓我自己去拍一部致敬自己青春的電影,或者拍自己當年經歷的與同桌故事的電影,我肯定不會這么拍。

最驚喜的是看到王嘯坤在裡面的演唱,哎呀,多年不見,瘦了啊。但是很放得開,很好,加油,嘯坤!希望以後電影主題曲是你唱。哈哈。

閱讀全文

與同桌的你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至尊寶大電影 瀏覽:953
泰國暴力校園電影 瀏覽:490
50字美劇電影觀後感 瀏覽:49
歐美好看的外國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744
2018暑假歐美電影 瀏覽:323
宋承憲主演的電影哪些 瀏覽:437
楊冪電影孤島驚魂導演 瀏覽:409
2017電影排行thunder 瀏覽:854
側耳傾聽電影觀後感200 瀏覽:968
歌詞電影插曲tothebe 瀏覽:909
電影ppt一般怎麼弄的 瀏覽:600
電影選角2017 瀏覽:943
推薦好看電影優酷能看的 瀏覽:668
2015first青年電影展獲獎 瀏覽:914
周星馳劉嘉玲電影才是真正的愛情 瀏覽:715
2015年電影刀鋒 瀏覽:19
心太軟電影插曲 瀏覽:314
迪士尼電影電腦壁紙高清圖片 瀏覽:835
張柏芝和趙本山合作電影有哪些 瀏覽:343
2016嘎納電影節中國女星圖 瀏覽: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