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獨立
有主見,不畏懼。就行了。有主見,做自己的選擇,選自己的愛人,走自己的道路。自信、認可自己的選擇。不畏懼,不怕依賴別人,不怕付出,不怕被辜負。拿得起,放得下。精神獨立並不是要比男人強,也不是不依賴別人。而是不怕依賴別人的真正自信。其實男人的情況也差不多。
2. 獨立電影和地下電影有區別么
1、獨立電影 來源於英文「independed film」
又被稱為獨立製片電影。最初,它只是好萊塢電影的專有名詞,是相對主流電影而言的,是那些由創作者自己籌資拍攝的低成本電影。
這類電影都以創作者的個人意志為電影的靈魂,創作者在攝制過程中擁有最高的創作操控權利。也正因為此點,獨立電影根據創作者的個人水準,拍攝的電影可以是藝術品位非常高的精品,也很可能是粗製濫造的垃圾。
今天,獨立電影發展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時期,一方面,獨立導演們的另類風格已被影評人和影迷們所接受,慢慢發展成為與主流電影並列的電影流派;另一方面,獨立電影所謂的「獨立」概念也越來越模糊,它更傾向於指脫離了國家所有的製片體系的另類群體,是一種風格和精神上的獨立,更加張揚導演的個性與才華,因此現在獨立電影更多的價值是成為更多的有才華的導演用來浮出水面的工具。
獨立電影的核心是獨立精神。不受制於商業機制,不以盈利為第一目的。它以個人表達為主,講求創作的自主與自由。對獨立精神的堅守需要一種清明的意識和強大的原創力,有了它,即使處於電影工業機制之中也可能成為相對獨立的特例;沒有它,獨立電影的概念就會淪為一種刻意標榜和虛張聲勢。
2、 地下電影 (underground film)在電影史中是一個專用名詞,它來源於對"五十年代出現在美國的一個秘密放映個人製作的實驗性影片的運動"的命名,"不久後這個詞就被用來指稱美國和西歐的一切實驗電影" ,顯然,中國的"地下電影"與所謂的"實驗電影"並沒有直接聯系 。
在西方具有完善的電影製作和放映體制的情況下,所謂"地下電影"一般說來是在非院線上映的電影,從內容上說會涉及到反主流社會、反政府、反主流道德等,而觀眾也一般是年輕人,其電影對於電影形式和電影本體的探索也是不遺餘力的,比如在美國每年都有一個"地下電影節"。
所以從一般意義上說,"地下電影"並非隱藏於地下或者在電影發行體制之外,而是區別於主流電影、具有實驗色彩的影片。
「地下電影」多呈現在網路上
通過網路搜索,幾乎找不到專門論述「地下電影」的文章,與「地下電影」有聯系的論述大多以「獨立電影」的命名出現,如《花之惡——90年以來大陸獨立電影的回顧》(張獻民) 、《中國當代獨立電影簡史》(周江林整理) 《獨立電影10年記》(程青松、程春) 和《關於中國當代獨立製片》(匿名) 等。文章中所提到的「獨立電影」大同小異,也沒有嚴格地對「獨立電影」這個概念做出分析,但可以看出,被提到的「獨立電影」大多屬於「地下電影」。對於「獨立電影」的描述,一方面反映了體制外導演和一些評論者渴望「獨立製片」和自由表達的願望;另一方面,也成為「地下電影」呈現在個別雜志和網路上的一種修辭和掩蓋。
3. 獨立電影的定義
獨立電影的定義有著多種多樣的界定。美國影評家羅傑·艾伯特認為:「它是在傳統好萊塢製片廠體制之外製作的電影,常常使用非常規的資金,它製作的目的在於表達導演的個人思想觀念而非追求個人在票房上的成功。」獨立電影導演南希·薩瓦卡也說過:「獨立電影實際上是一種思維方式,我曾經以為它最大的特點是資金的來源問題,而我現在清楚地意識到它的界定有關於你講述故事的思想方法和個性視角。」
在諸多對於「獨立電影」的界定中,總體說來,集中提到兩個方面:外在製作形式上,由好萊塢體系之外出資、拍攝和發行;內在精神實質上,體現與好萊塢道德和形式觀念不同的「獨立精神」。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獨立電影的含義變得更加復雜化、多樣化。20 世紀90 年代初中國獨立電影剛剛出現時,曾經被籠統地稱為「地下電影」。這些影片的資金來源大多為民營企業和私人投資者,或是境外資金,有時也會有導演自籌資金,製作成本普遍較低,拍攝完成後有些並沒有送交國家電影局接受審查,或者沒有通過審查,有些通過審查後未經批准私自參加國際電影節,在國內被禁映。這些影片未能獲得在中國大陸公開發行和放映的許可,所以被稱為「地下電影」。廣義上講,我們可以把這樣一批獨立於體制之外的電影作品稱之為「獨立電影」
概念
獨立電影來源於英文「independentfilm」,又被稱為獨立製片電影,它是與好萊塢主流電影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從技術角度上講,「獨立電影」是指某部電影在資金投入和製作上不隸屬於任何電影集團、公司(或製片廠),主要依靠製片人或導演本身通過各種渠道融取資金,甚至包括個人出資等形式來製作影片。
4. 怎樣才能做到精神獨立,情感獨立呢
生活當中一個人想要做到這個精神獨立呢,確實應該要做到一些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應該要怎麼做,才能夠讓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都能夠得到獨立。
第1點首先有自我的一個立場。
當然說到最後我覺得一個人的精神獨立跟這個情感獨立呢,往往需要自己控制好自己的行為,要懂得分析好事情的局勢,同時應該要擁有一個活躍的大腦,一個聰明的大腦這些肯定是要有的,要不然你怎麼能夠在那麼多的意見那麼多的情緒當中梳理好自己的情緒,梳理好自己的這個狀態,讓自己保持獨立呢?所以在生活當中多一點去閱讀,能夠有效的提升你的這個精神和情感獨立。
5. 怎樣才能做到精神獨立
1、精神獨立需要具備的必要條件就是思想的自由
自由無關於其他,只關於自身。理想條件下,甚至無關於經濟獨立。直白點理解,精神和物質本就是兩條平行線,本身就是彼此獨立的。
2、具備精神獨立的前提,必須是擁有獨立人格的。
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一般表現為習慣獨立思考,獨立實踐,擁有自己做人的原則,並且也具備創造性的能力。
為了方便理解精神獨立,可以先思考一下經濟獨立,經濟獨立之後的我們,花自己的錢,不用向別人伸手,在物質慾望面前,我們可以做一切我們想購買的東西,只要自己可以承擔,完全不用去管別人的面孔,只需要自主滿足就好。
(5)如何獨立電影中的獨立精神擴展閱讀:
女人做到精神獨立的意義
一個精神獨立的女人,能正確認識形勢,從而做出理性的選擇,不會在遇事的時候慌亂,狼狽不堪,她有不可觸碰的底線,有不可踐踏的原則。
一個精神獨立的女人,能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把愛情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不會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寄於他人的一舉一動上,不會整天去追問男生是否愛自己,還要男生整天各種證明。
6. 什麼叫好萊塢電影里要傳播的「美國精神」
好萊塢電影幾乎從來都有「美國精神」的精彩注腳,在人物想像塑造方面則更是如此。在卓別林的著名無聲電影《淘金記》中,流浪漢夏爾洛個人主義的積極進取、追求成功、自我實現的精神,同時具備普通人價值觀與人生哲學,這就是銀幕上較早體現「美國精神」的經典人物形象之一。
《史崔特先生》中的史崔特,以他的老邁之軀,駕駛著改裝的車,歷盡千辛萬苦實現自己的目標,其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正是新教精神的集中闡釋。《海底總動員》中,通過父親馬琳克服千辛萬苦尋找他的孩子尼莫的經歷,講述了小丑魚父子之情,向觀眾呈現了一個勇敢的、永不放棄的尋找孩子的溫情故事。《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堅信自己的無辜,通過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來爭取自由,這樣的勇氣正是美國精神的絕佳體現。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經登載2000年美國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的這樣說法:「美國是獨裁者的最大敵人,而好萊塢很可能被證明是這個國家最強大的武器之一。」
書中的話:「美國電影是美國國家安全霸權的重要載體之一。將國家公務員英雄人物化,把國家神聖化,把官方定義的、美國集體想像的威脅形象化……所有這一切都宣揚了這樣一種觀點:美國是神奇的、不可戰勝的。政治、國家戰略和電影業相互交織在一起,這就是美國國家權力的獨特性質所在」
7. 如何成為一個精神獨立的人
首先是經濟上獨立,說白了就是自己能掙錢養活自己,這是一個人獨立最基本的條件。柴米油鹽自己過日子,自己獨自撐起一個家。所有的決斷都有自己來定奪。不在伸手向父母要錢。 其次是精神上獨立,你必須要有勇氣面對寂寞,面對各種困惑。不能把感情完全寄託給你的愛人,當然這里不是說對自己的愛人感情不忠,我要表達的是不能在感情上過分的依賴對方,假如說你的愛人對你們共有的愛情動搖,難道你就要尋死覓活,就是說,在感情上也要獨立。 第三是你的思維要獨立,不要別人說東就是東,說西就是西,要有自己的判斷,尤其是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斷,即使是錯的。我個人認為人就是在痛苦中成長,逐漸形成自己對世界的認識。 以上三點是我對一個人獨立的淺薄看法。謝謝!最後祝你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祝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