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怎麼評價電影小丑亞瑟

怎麼評價電影小丑亞瑟

發布時間:2023-01-31 23:38:05

A. 如何評價小丑這部電影

《小丑》是一部很有深度的電影,當一切美好皆為虛妄,唯有在痛苦中放聲大笑。

《小丑》絕非一般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它沒有擁有超能力、高科技、會飛來飛去的超級英雄,沒有純CG綠幕拍攝場景。假如將「哥譚市」「阿卡姆瘋人院」「布魯斯·韋恩」這樣的DC漫畫設定名稱更換掉,就毫無任何「漫改電影」的痕跡。即使觀眾對DC漫畫一無所知,也不耽誤理解劇情。

它沒有一個標准好萊塢商業巨制中必有的典型「反派」,更沒有打敗天下無敵手、拯救世界的「正派主角」;更讓我吃驚的是,它甚至幾乎沒有任何動作戲,沒有任何格鬥互毆場景。僅有的暴力元素屈指可數,只有三場干凈利落的暴力戲,極為克制。

他深愛著黑人女友麗塔,他視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傑瑞為好友,反復練習自己成為傑瑞脫口秀節目嘉賓的狀態,甚至做起了自己已經功成名就、贏娶嬌妻的白日夢。但現實同樣擊碎了不堪一擊的夢想,主持人傑瑞收起了客套的面孔,毫不留情地將不請自來的他掃地出門。

為了登上夢想的舞台,魯帕走上了瘋狂而出格的道路。而在《小丑》中,德尼羅飾演的默瑞·富蘭克林,就是《喜劇之王》中傑瑞那樣的著名喜劇脫口秀主持人。而傑昆·菲尼克斯飾演的亞瑟,也與《喜劇之王》的魯帕有很多共同點。

魯帕成為了傑瑞,亞瑟成為了魯帕。看到熟悉的演員與橋段,馬丁·斯科塞斯的粉絲一定會會心一笑吧。除此之外,《小丑》中還出現了影視不朽的喜劇電影,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片段。出現的段落正是著名的「滑旱冰」場景。

電影中的卓別林與現實中的小丑表演者一樣,都在用全世界通用的肢體語言,為觀眾帶來歡笑。這既是對卓別林的致敬,也是對小丑的禮贊。銀幕內外,兩個「喜劇之王」在那一刻惺惺相惜,相互理解。

影片結尾,電影院門口廣告牌上出現了兩部1981年的影片《凶線》(Blow Out)和《粉雄佐羅》(Zorro, the Gay Blade)的片名。這既交代了電影年代,也延續了布魯斯·韋恩的父母看完《佐羅》後被殺的系列傳統設定。

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何說漫威大片是「主題公園電影」的馬丁·斯科塞斯,會對《小丑》刮目相看,並一度准備執導這個項目。《小丑》的出色確實與眾不同,它並非爆米花超級英雄商業大片,經得起反復觀看。

並正如斯科塞斯所說,《小丑》「擁有足夠的力量以及非凡的傑昆·菲尼克斯」。在沒有動作戲、反派的情況下,全片幾乎都由傑昆·菲尼克斯超凡的演技所撐起。他絕對有資格問鼎明年的奧斯卡影帝殊榮。影片中,「笑」的意象貫穿始終,且有三個不同的層次:面帶微笑、強作苦笑、放聲大笑。

在表演脫口秀節目收獲掌聲時,在與妄想的女友相約時,在觀看《摩登時代》時,亞瑟都露出了開心的微笑。而在遭受挫折時,亞瑟會將雙手食指伸入嘴內,強作苦澀的笑容。而這一笑容與結尾面對混亂的街頭,亞瑟用鮮血做出的笑容相互映襯。

片中出現最多的,是放聲大笑。向心理咨詢師訴說痛苦、公交車上受到路人的鄙夷、在地鐵路見不平、與托馬斯·韋恩談到自己的母親、得知母親的真相、妄想女友的破滅、在傑瑞的喜劇秀受到嘲諷。

電影從頭到尾,亞瑟一直在病態地大笑。這種笑既是葯物副作用所致,無法控制。也是心理上強烈苦痛的扭曲外化。笑得越大聲、越持久,約代表作難以言說的苦痛。悲哀至極。而這種悲哀,「你不會懂。」

(1)怎麼評價電影小丑亞瑟擴展閱讀:

《小丑》劇情簡介

亞瑟·弗蘭克是一名以小丑職業為生的普通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他和母親一同住在哥譚市的一座公寓里,幻想成為脫口秀演員的亞瑟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的生活著,但是現實卻屢次擊敗他的夢想。

亞瑟漸漸地變得越來越癲狂,某天在地鐵上,亞瑟為了自保殺害了幾名嘲笑他的人,同時,一個瘋狂的想法在亞瑟心靈萌發……在看似和平的哥譚市,即將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

B. 電影《小丑》講的是什麼故事電影小丑劇情觀後感分析是什麼

電影《小丑》獲得了威尼斯金獅獎。看完電影,無論是劇情還是演員的表演技巧都足以讓人深思。電影《小丑》的故事是什麼?電影《小丑》的後視角分析。

電影《小丑》的故事是什麼?

作為熱門的類型題材,這部電影也在9月初席捲了威尼斯,帶著令人驚訝和爭議的態度回歸。

在《小丑》的結尾,我幾乎淚流滿面。原因大概是《小丑》幾乎脫離了善惡分明的超級英雄宇宙。哥譚可以是任何一個既有高樓又有臭下水道的現代城市,真名為阿瑟的小丑基本上就是個普通人。

他偽裝成小丑殺人,引發了一系列騷亂。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肯定,電影盡可能地使社會革命或暴動、退卻(而不是進步)變成了一個人的心理後果,外部的經濟文化結構被完全抽空。什麼是人的感情的涌動?我們沒有辦法判斷,因此,小丑的情緒與被定性為虛無主義的大規模騷亂聯系在一起。人類原始的毀滅慾望,無需解釋就能顯露出來。

從外表無法解釋,但有趣的是,人們對英雄或反派很著迷。是他們愛看英雄與反派的善惡二元對立,他們只能通過個體身心的對立來解讀世界。自古以來都是狂歡英雄祭祀好,傳世史詩故事,現實素材融入故事,理想主義歷/野史發達。而且在電影史上,很早就有類似的嘗試。

C. 如何理解《小丑》的結局

前天通過網友分享的資源,在家裡看完了這個在大家口中封為神作的電影。

如果滿分100分的話,我打85分!為什麼呢?在之前我就了解到,這一版小丑,是獨立於DC宇宙的,也就是說跟我們之前所看過的所有的小丑都不太一樣,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區別於美劇《哥譚》里的小丑的是,哥譚里的小丑,從小開始就心理變態,而這個小丑原來是一個溫和,甚至是懦弱的人,但是又懷揣喜劇夢!生活和顯示的雙重打擊,終於讓他在地鐵里黑化,殺了那三個混混!加上他母親告訴他托馬斯韋恩是他的父親,讓他這個從小沒有父愛的人心理更加的脆弱!

看到結局之前,我一直有個疑問,他到底跟蝙蝠俠布魯斯韋恩是不是兄弟?可最終還是沒能確定,是他媽媽在說謊?還是阿爾卡姆瘋人院被托馬斯韋恩控制,從而偽造了一系列的事情?

最後,小丑在直播中開槍殺了他一直崇拜,但又拿他當笑料的主持人,在被警察帶走途中,被他的狂熱粉絲所救!給人感覺,人人都是小丑,被資本所迫,從而忍無可忍,走上反抗之路!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理解

說說個人的感覺

亞瑟,一個被 社會 冷漠的現實世界逼瘋的人,他從小立志做個喜劇演員給人們帶來歡樂,然而患有精神疾病的他很難控制自己的病情,經常無故大笑,兩面三刀的同事,刻薄的上司,毫無善良可言的 社會 ,第一次連殺三人後,亞瑟居然有了一種解脫般的感覺

母親的病史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原來自己從小就受到養母的虐待,從而精神出了問題

一直被自己視為偶像的摩瑞也在嘲笑著自己的表演…

最終亞瑟對這個現實 社會 絕望了,步入了黑暗,殺掉了陷害自己的同事,殺掉了從小虐待自己的養母,殺掉了一直視為偶像的那個人

其實亞瑟一直以來都算是一個比較正常的人,孝順母親,做喜劇演員給人帶來歡樂,但凡身邊有一點善意,亞瑟都不至於此會陷入絕望,正是因為這個現實的世界到處充滿了嘲諷和惡意,亞瑟終於絕望了,停了葯,連殺幾人後覺得自己徹底解脫於各種束縛

joker,在別人眼中就是個笑話

《小丑》電影票房開出佳績,成了北美10月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隨之而來引發不少劇情討論,還有開放性結局的思考。「Joker」亞瑟敘說的故事,到底哪些是真實?哪些是幻想的情節?還是全部都是他幻想編出的故事?亞瑟從頭到尾,到底有沒有離開過阿卡漢精神病院?他最後一笑,又有什麼含義?而這部《小丑》電影,真是我們認識DC漫畫的那個小丑起源?

《小丑》電影為何出現3次「11點11分」的時間?

國外有影迷發現電影一開始亞瑟出現在社工心理師的辦公室時間顯示為「11點11分」,而後亞瑟在醫院用頭猛撞居室門,恰巧時間顯示也是「11點11分」,難不成亞瑟沒有走出這個時間,一切都是他在回憶的幻想?

再來《小丑》結局,亞瑟在醫院里發笑著,「你不會明白這個笑話」,難道這些都是他編出的故事嗎?他真的從頭到尾都未離開過阿卡漢精神病院?如果提出這些懷疑,甚至有這樣的看法,沐柒覺得電影確實讓人有一些模糊,可以討論的地方,因為有些細節並未明確指出亞瑟的行動。比如,亞瑟真是在暴動後,再被關進阿卡漢精神病院?

不過沐柒在參考了一些數據及導演訪談的報道後,仍然是維持自己一開始看完電影的想法,那就是除了莫瑞邀亞瑟上台,一段鼓勵他的情節,還有他與鄰居單親媽媽蘇菲的交往,這些橋段是幻想外,他在地鐵殺人、殺害養母、在脫口秀節目上,殺了莫瑞,最後引發的街頭暴動,都是真的。

那「11點11分」總不是巧合吧?還有一次出現「11點11分」是在亞瑟被經紀人開除,他打壞打卡鍾,一樣顯示這個時間。沐柒覺得三次出現「11點11分」,應該是暗示撲克牌中鬼牌「Joker」的彩蛋。另外,亞瑟在劇中開了11槍,所以「11」這個數字的意義,應該與回憶時間無關,都是指向鬼牌「Joker」的彩蛋。

亞瑟從頭到尾敘說的故事,都是編造的觀點不能成立嗎?

沐柒即使再刷時,也沒留意這個時間疑點細節,因為全被傑昆菲尼克斯飾演「小丑」亞瑟弗萊克的情緒帶著走,但就是因為電影是「小丑」亞瑟弗萊克的敘事觀點,所以如果有影迷覺得結局留有想像空間,甚至提出上面的疑點,也不能說他們的推論不對。

由於這個故事是「小丑」亞瑟弗萊克來敘述,沒有旁人的觀點,而這個敘述者本身是有精神疾病的幻想症,他並非是可靠的故事敘述者,所以由他說的故事,究竟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就給觀眾自己決定。

傑昆菲尼克斯曾在上映後的一次訪談,提到自己對結局的看法,他認為電影沒有把一切說死,這樣開放性的結局,交給觀眾自己決定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也因為電影這樣的結局設定,他覺得是相當有趣的手法,因為觀眾可加入互動。

從導演托德菲利普斯解釋「小丑的笑」看故事真假端倪

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在上映後受訪提到自己電影結局的安排,他表示,亞瑟在醫院里發笑著的戲是有意義的。在劇中,他有很多不同的笑聲,有些是痛苦時,無法控制而發出,有些是他試圖假裝成為一般人的笑,但最後一次在阿卡漢精神病院,發出的笑聲,是電影中唯一一次真正的笑聲。那個笑聲發自於他真心地笑。因為他在歷經這些苦痛和受人歧視後,走上了反派之路,在看破自己人生是場荒謬的喜劇,不必再迎合他人,所以可以自在笑出來。

沐柒從導演這段「笑」的解釋,大致可推斷亞瑟在故事中受到的苦痛是真實的,他不知如何做自己(因為他是悲劇人物),如同他劇中的台詞,「精神病最痛苦的,就是別人總希望他們假裝自己正常」。而當「小丑」成了高譚市的革命象徵,他在「小丑」身份找到了自我,他希望自己被注目,自豪自己是「反英雄」的代表,因而劇中那段歷程,顛覆整個高譚市是真的。

亞瑟不是真正的小丑,還是他啟發了後來叫「傑克」的小丑?

《小丑》電影因加入了DC漫畫,布魯斯家族及蝙蝠俠的故事彩蛋,所以不禁讓人更好奇,那《小丑》故事中,到底是不是真的小丑?因為漫畫中小丑「傑克」和亞瑟的年齡有和對手布魯斯韋恩有差距,布魯斯韋恩在《小丑》故事中才八歲,與亞瑟有很大的年紀落差,那長大後的蝙蝠俠,對上的小丑還是亞瑟嗎?

不過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先前導演在拍攝《小丑》這部獨立電影,就早已脫離DC宇宙的時空,等於是說另一個我們不知道的「小丑」故事!

小丑的結局引發人的好多思考像一場 游戲 一樣,有點想王寶強演的樹先生有的好多情節也想是他自己想像出來的。結尾的暴動不具有政治性和 社會 意義,只是 游戲 玩家情緒的發泄,並不帶來改革和希望。玩家們殺紅了眼之後,回歸現實依然溫和善良。和其他 游戲 不同的是,電影賦予了 游戲 主角更多的背景,讓他的行為更加「合理化」。加分項是鳳凰的表演,一個精緻的精神疾病患者。相比而言我倒是更喜歡那種徹徹底底的壞蛋,壞的毫無道理。他不是在挑戰秩序或是反抗什麼,而是天生如此。

最後呢小丑變得像個受苦受難、備受壓迫的無產階級者,成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如果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裡,窮人忍受一切,富人享福,這是千百年來都不曾變的事實、極為深刻的現實。小丑戲劇性太強了,像延禧攻略一樣爽,別人打我就回她一個耳光,別人用語言羞辱我就用槍爆他的頭!如此而已。小丑是精神病人,所以他反抗了,所以觸發暴力了,引發的狂歡甚至和他本人的初衷無關,最後從頭到尾也無人關心和了解他。

大家好!我是Ai醬電影!看一部電影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我簡單講講我的看法,不喜勿噴!

看完整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非常非常壓抑,從電影里的一句台詞「我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意義」感覺小丑的命運真的很可悲,每一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惡魔和天使,天使代表正義,惡魔代表邪惡,當一個人思想斗爭時他們的戰爭也就開始了。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句話完全可以用在小丑身上。小丑在帶上面具之前是一個無人關懷時常被嘲笑的失敗者,帶上面具後才找回真正的自我,這可能是一部反面電影教材,但是給人帶來 社會 底層很真實的例子全都是被人和事物逼的。

從第一個場景看到亞瑟化著妝,用力撐開嘴角但眼角卻帶著淚時。到工作、 社會 援助、家庭的不幸,這些一直支撐著他走在懸崖邊的支點一一崩塌,他也終於釋放了另一面。第一次殺人後從慌張逃跑到平靜接受,他在廁所里的舞,意外的美。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裡,只需要一點點推力,我們都有可能變成小丑。

影片呈現充滿了藝術感,傑昆·菲尼克斯的表演,妝容、服裝、取景,映像處理像就像一張張充滿質感的老照片,令人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情緒之中。傑昆·菲尼克斯洗手間、長樓梯的獨舞盡顯滿足又充滿悲涼。

「我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意義」 小丑說的很對,他的人生就是一部喜劇,但是喜劇的內在往往都是悲劇。

「小丑」最終成為「壞人」,走向破壞 社會 的「反動者」,從影片講述的故事情節來看,這是必然的,如果「小丑」不自殺的話。

一個處於 社會 底層的人,當他經歷各種侮辱、各種無助,對 社會 失去信任後,他的內心將變得陰暗,對周邊的人將產生敵對情緒,除非出現「上帝」類的人物,否則誰都拯救不了他。而「小丑」身邊是沒有這種人存在的,所以他終將走向「不歸路」。

最近有一部美國高分電影片非常火爆,都打出了9.1的高分,票房突破9億美元而成為影史上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漫改電影,它就是一部神作DC漫畫的起源電影《小丑》

首先這部電影的確拍的很好,深受廣愛好評,漫改劇情片也創造了很多新記錄。

這個片講述的是一個精神病人亞瑟,他遭受了很多人的欺負,因此才導致他爆發的導火線,同時也開啟了自己的復仇之路。讓那些欺負過自己的人一個個的死掉,這樣能得到了一種釋放的亞瑟,如此瘋狂的亞瑟,就算被抓進精神病院也沒有放過自己的心裡醫生,將其殺害,他被逼的反抗,是情有可原,但他一直都渴望被溫柔對待。

其實這個電影告訴我們以暴制暴不能解決問題,脫離了規定情境根本無法討論,這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現在有怨氣的人越來越多,就會有更多像亞瑟一樣的人無論怎麼看,都是一個死循環。無論結局如何,這也只是一部電影而已!

而且也是一部很棒的藝術片

優雅的邁著八字步:代表著小丑冷靜又瘋狂

路過的血腳印:代表著現在以及未來引發的死亡和恐懼

朝著陽光走去:黑暗一步步靠近光明,背後的陰影狂笑著注視著。

你們在哪裡看的這個電影 電影院嗎

如果電影院看不了

那麼

這個小丑到底是指誰呢

社會 沒有哪一刻比這個時候更加混亂,而小丑沒有哪一刻比這個時候更加清晰

D. 從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解讀《Joker》男主亞瑟·弗萊克

        電影《Joker》改編自DC漫畫,是由托德·菲利普斯執導,傑昆·菲尼克斯擔任男主的一部犯罪劇情片。電影試圖還原20世紀80年代美國那種經濟衰退、人心焦慮的大環境,並將小丑的誕生歸咎於畸形的社會。男主亞瑟·弗蘭克是一位身患怪病的社會底層,他依靠扮演小丑在路上舉廣告牌謀生,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脫口秀主持人,但是他不分時間地點大笑的疾病卻讓深陷泥淖,被夢想拋棄,被愛情拋棄,被社會拋棄,被生活拋棄,這一切讓亞瑟本身坍塌,他內心潛藏的邪惡小丑慢慢蘇醒。本文將從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的視角下解析電影男主亞瑟是如何變成象徵社會罪惡的小丑。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主要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組成。他曾用冰山來形象的比喻,認為深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就是我們的無意識部分,即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有遺傳的本能和性慾構成。無視邏輯、理性和社會的風俗習慣,奉行「快樂原則」。自我在本我的表面,處於前意識和無意識之間,代表著理性和審慎,可以調節本我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奉行「現實原則」。「超我」也被稱為理想自我,奉行「道德原則」,代表著良心和理想,主要作用是按照個體所屬的社會道德觀念,鑒別善惡,作為個人處世原則。弗洛伊德認為這三個層次相互交織構成一個相對平衡的整體,一旦任何一個層次遭到破壞打破平衡,就會造成人格的分裂,對個體的健康發展帶來嚴重危害。

        小丑便是這種人格層次平衡打破後的產物。亞瑟是生活在都市備受壓迫的社會底層人士,他依靠社會救助和自己微薄的薪水養活自己和患有精神病的母親,他的「自我」渴望得到尊重,但這是難以實現的,因為他那奇怪的大笑病。電影開端亞瑟對著鏡子化小丑妝,整個電影里亞瑟第一個微笑是側面鏡頭,他笑得真誠,眼裡溫和而光亮,隨後切換到正面鏡頭,他把手伸進嘴裡壓迫式的拉扯嘴角做出誇張奇怪的笑容,這里的笑容是他對工作的尊重。隨後他扮成小丑舉著廣告牌穿梭在人群中為了工作歡樂的跳著笑著,但即使是如此渺小的的工作他做得也並不順利,幾個流氓搶走了他的廣告牌並痛打了一頓,與此同時他還需要面對老闆的責罵和同事的挖苦,他所渴望的尊重離他還很遠。他去看心理醫生,要求醫生給他加大劑量,他的「自我」還在掙扎。回程的公交車上他心懷善意取悅孩子的鏡頭是整個影片難道可以稱之為溫馨的片段,但這鏡頭稍縱即逝,隨之孩子的母親投來了鄙夷且防備的目光,彷彿他是什麼見不得人的臟東西,斥責他「請別再騷擾我的小孩」,亞瑟受不了這樣的目光,他辯駁但沒人聽,更加不幸的是他的狂笑症又發作了,但是他仍然不忘記解釋,他把隨身攜帶的小卡片遞過去告訴男孩母親他患有精神疾病,男孩母親可憐的看了他一眼然後道歉最後漠視。亞瑟狼狽的離開,回到家他繼續揚起笑臉陪著母親聊天,照顧母親。同事蘭德爾知道他被搶了廣告牌的事情給了亞瑟一把手槍,亞瑟想過拒絕,隨後他被老闆勒令還回廣告牌還被扣了工資,亞瑟獨自在骯脹狹小堆滿了垃圾的小巷子里發泄,回到家後他用蘭德爾給的手槍朝著屋子開了一槍。亞瑟長期被「自我」的「現實原則」所囚禁,他忍受著眾人對他的嘲笑冷漠,努力堅持工作,照顧母親,甚至是保持微笑,但是現實的鞭打讓他不得不瘋狂,原始的「本我」不斷拍打著「自我」的囚籠,試圖越獄,而這一天越來越近。

        著名的脫口秀大師莫里·弗蘭克是亞瑟的心中的救贖,他不快樂的時候總喜歡呆在那逼仄的房間里看著莫里的節目跟著他歡笑,他渴望著成為像莫瑞一樣成功的脫口秀主持人給人們帶去歡笑,他幻想著和默里同台,默里誇獎他並說「如果他擁有這樣的孩子,會為他放棄一切的。」這是亞瑟理想中的自我,也是他的超我,即獲得成功。這種成功不僅是事業的成功也是愛情的成功,可是他都失敗了,事業上他因持槍去醫院所以被解僱,朋友蘭德爾反咬他一口說他主動買槍,愛情更加只是他虛構出來的妄想。地鐵上他因為悲傷狂笑症再次爆發,幾個騷擾女人的流氓因此暴打他一頓,事業的失敗,朋友的背叛以及來自陌生人的凌辱讓他到了臨界點,亞瑟拔槍打死了流氓。這是「本我」的第一次爆發,他反抗了現實,獲得了快樂,小醜人格也正式出場。殺了人的亞瑟逃跑到一個封閉的洗手間,他跳起優雅詭異的舞蹈,從容張開手臂擁抱鏡中的自己,這時的亞瑟意識中的「本我」和「自我」開始共存。

        單親媽媽蘇菲是亞瑟「超我」勝利的最後希望,但這希望是虛無的,因為他和蘇菲的愛情都是他的妄想,當這段美好的愛情破滅時,樓下不斷傳來的警笛聲暗示亞瑟殺死了蘇菲,與此同時也殺死了自己。「自我」和「超我」都快要敗下陣來。

        影片的後半部分,亞瑟發現自己是母親抱養的孩子,而他尊重敬愛的母親不過是一個患有妄想症的瘋女人,他以為是父親的托馬斯·韋恩不過是她母親杜撰出來的謊言,他童年被母親各種施加的傷害也變得清晰,他殺死了母親,此後蘭德爾和侏儒蓋瑞找上門來,亞瑟遵從「本我」的慾望殺死欺騙了他的蘭德爾,但是他卻親自送走了侏儒蓋瑞,因為那是唯一對他好的人。晚上他如約去了默里的脫口秀節目,他要求工作人員稱呼他小丑,在台上他和心中的信仰默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然後開槍殺死了默里。至此,亞瑟的「本我」完全戰勝了「自我」和「超我」,代表了亞塞的人格隨著他那瘦骨嶙峋的身體逝去,而象徵著「超我」人格的小丑徹底破籠而出,他弒母、殺友、摧毀心中的信仰,他不再與現實妥協,拋棄了所有的理智和道德,最終成了罪惡的小丑。電影的末尾,小丑被警察逮捕的路上發生車禍,無數戴著小丑面具的人在街上遊行,他們把昏迷的小丑抬到車頂放著,小丑搖搖晃晃站在車頂,目光所及全是戴面具的小丑,他們高呼讓他站起來,小丑站在車蓋上跳著曾經他在地鐵站殺人後跳的舞蹈,他把手伸進嘴裡,拉扯嘴角,露出笑容,小丑破開亞瑟的軀殼新生。

        弗洛伊德「意識三論」認為人類意識產生的根本和源泉不是來自於理性的思考而是潛在的動力,這種潛在的動力便是潛意識,潛意識和「超我」人格一樣具有非理性和無邏輯的特徵,這種潛意識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時候便會逐漸生根發芽長大。就如影片中的小丑,八十年代的美國大環境壓抑不已,失業死亡生存的壓力讓整個社會痛苦不堪,無時無刻不在響著的警笛聲,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殘酷,自身的殘缺不堪,現實的痛苦不斷刺激著潛意識支配意識,奉行「快樂原則」的「本我」人格與這個糟糕的社會無比般配,於是小丑作為邪惡的代表在眾人的信仰下誕生,猶如亞瑟在日記中寫到的那樣「我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生更有價值」。

        亞瑟死了,小丑新生,他再也不需要做那個明明有精神病卻需要竭盡全力假裝正常的人。

E. 《小丑2019》影評

        其實本來對這部影片就沒抱太大的期待,所以看完也就談不上失望。但是有一說一,傑昆·菲尼克斯演的還是不錯的。

        就單純的來說劇情,其實沒必要接上布魯斯·韋恩父母死的那一段。因為我感覺這部影片想要塑造的是「瘋子」本身這種形象,或者說這種精神。再去銜接蝙蝠俠的劇情未免多餘。

        影片初期,亞瑟說了一句話「是我過於妄想,還是這世界真就變得更加瘋狂。」彷彿是在諷刺這個世界對他的惡意一般。實際上,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也並不少見。就好像披著冠冕堂皇的理由做著在人們看來所謂理所當然事情,卻盡是黑暗。而這個時候的亞瑟,是迷茫的,是無助的,是……還保留著那一絲對生活的希望的。

        可在這之後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一次又一次的踐踏著亞瑟的那一絲希望以及本就所剩不多的尊嚴。直到亞瑟弄清楚一切真相,有關於養母對他的一切欺騙跟養母本身就有的病症。這成為了讓亞瑟精神徹底崩潰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亞瑟親手殺死已經卧病在床的養母後,他就已經真正成為了「小丑」,瘋狂,偏執,無所顧忌,視人們普遍認為的道德准則與法律為無物。這時候他的眼裡已然沒有對與錯,黑與白,他只會去做自己想做的,用自己的理念來決定一切,無論是好的,還是錯的,他有一套他自己的准則。無所謂他人的眼光。這,就是「小丑」。

        在影片後期,亞瑟用自己的「瘋狂」,點燃了一根導火索,引爆了人們內心的「瘋狂」,以至於整個哥譚市陷入了混亂。向世人們展示了,那隱藏於人之內心的——黑暗。就像我曾看到過的一句話「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F. 《小丑》:很有諷刺意義的一部電影

看完整部《小丑》,除了極度壓抑和極致極端,我實在想不出其他可以形容這部電影的詞語。

小丑的設定應該是很討喜的設定,一個可恨又可憐的角色。電影諷刺意味過於極致,總讓人覺得一種為了反 社會 而反的感覺。

亞瑟遭遇非常慘,也遭人同情。同樣為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他內心極度壓抑最終母親的騙局揭開,徹底成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的整個信仰體系崩塌了。他開始肆無忌憚的殺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歡愉而殺人。其實很多反派角色討喜,因為他懲惡揚善,他是灰色地帶,而是因為純粹。純粹的壞,甚至有時候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么做。這種性格設定恰恰能最大程度沖淡反派角色的「反」以及觀眾對他們天然的厭惡。

而亞瑟的轉變,我認為動力不足,或者是沖突不夠,沒有達到足夠「反」的點。就是「慘」並沒有觸及到人潛意識里那個最柔軟的地方。無法帶入,自然無法完全理解。對於亞瑟,我只能同情,絕對不會喜歡,也絕對不會支持。

結尾,小丑勝利了,但是他真的高興嗎?目的真的達到了嗎?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在電影里,我們甚至希望最終勝利的是反派,稍微緩和一點的說,希望最後兩方能共存。為什麼?原因只是我們潛意識里認同他的觀點,即使他代表的是反面人物。

每個人心裡都有陰暗的那一面,就是不能見人的那一面。反面角色之所以能帶給我們享受,博得我們的同情,是因為他讓我們內心深處永不見光的那一面得以重現,告訴我們還有同類。代入感就是這么來的。

其實寫到這里,導演的意圖或許也有另一種解釋,是以一個客觀中立的角度來看《小丑》,對角色呈放任態度。他並不是單純的在諷刺特權階級,他同時也在質疑民主。一方面是精英主義,一方面是民粹主義。底層群眾究竟應該怎樣自處, 社會 究竟該有誰來治理?誰又會有定論呢?

G. 您對Joker(2019電影)的評論是什麼

我必須承認,我本來對這部電影很擔心。希思·萊傑(Heath Ledger)是我的笑話,沒有人能接近他的水平。到現在。

電影很少出現,只會讓我震驚。小丑是一部大膽而又堅韌不拔的電影,是您只需要看的電影之一。

H. 《小丑》電影-亞瑟的人格解析

《小丑》電影 -亞瑟的人格解析

文:李嵐嵐

      《小丑》的電影風靡一時,影片主要講述的是 一個邊緣人如何被冷漠的世界打擊,如何經歷痛苦和絕望後一步步墜入深淵的故事,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反社會人格的發展歷程。

      是什麼原因使一個生活在邊緣化的被人歧視、卑微的為生活掙扎而又努力的活著人變成一個讓人聞風喪膽、談之色變、殺人不眨眼的殺手?

      那麼他的行為是由所處的環境還是由他本身的類型決定的呢?眾說紛紜,現在最普遍接受的回答是情景和個人這兩者共同決定著行為,除了環境還有個體的人格特質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克萊茵強調母親對孩子人格發展的關鍵性影響,而溫尼科特將兒童自我建構提升至社會化層次,乃至文化領域的影響,強調環境對一個人的人格產生重大的作用。

    接下來我將採用邊敘述故事梗概邊對《小丑》電影的主角-亞瑟的人格特質進行剖析的方式展開。

      小丑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80年代底,居住的城市因為垃圾堆積和經濟蕭條而淪陷,小丑片中名字為亞瑟,亞瑟在外人看來是一個稀奇古怪的人,用他老闆的語氣講:」他們討厭跟你在一起,說你是他們眼中的怪胎,」這是多麼深的侮辱、蔑視、鄙視,亞瑟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與自己的母親相依為命。

      亞瑟的工作是扮成小丑,在街頭手舉廣告牌幫商家拉攏生意,偶爾去酒吧表演脫口秀,他心地善良,盡管家庭貧困依然努力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他會無微不至的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母親告訴他:」你是為了傳遞微笑而降生在人生的」,而他一直以來堅信人生的意義就是為寒冷的黑暗的世界帶來笑聲。

    他十分熱愛工作,努力帶給別人快樂,他夢想成為一個優秀的脫口秀演員,病症使他註定無法成為一名好的脫口秀表演者。他的強迫狂笑症使他無法自主控制那出其不意的狂笑,往往引人側目鄙視,亞瑟狂笑出現的場合,往往是正遭受著:或尷尬、或憤怒、或傷心、或委屈感受的時候,似乎他在用狂笑宣洩著他內心萬馬奔騰雷鳴般的咆哮、委屈等復雜的各種情緒,像對這個世界不公平的抗爭,看到亞瑟怪異的不可抑制的狂笑,想控制又控制不住的窘迫,心中莫名會有一種心酸無奈,他在用狂笑迴避了帶給他痛苦的那一部分體驗。

        在沒有黑化之前,他是那麼的懦弱,兢兢業業,小心謹慎的活著,他為實現成為脫口秀演員的夢想,每天堅持寫日記,記錄一些精彩的笑話和日常的觀察想法,而現實生活是殘酷的,他的與眾不同和稀奇古怪的行為做派,招來他人的冷眼,並無數次的沖擊著他活著的底線,被毆打、被開除、被惡意詆毀、被鄙視、被拋棄。

        他問社工:」只是我這么覺得,還是這個世界太瘋狂?」在那個當下,可以體會到他內心深深的無力與掙扎,已經正在服用7種葯物的他,提出了加大葯量被社工直接拒絕了,並被回應:」他們根本不在乎你這種人」,

      相信這句話對於亞瑟的傷害是極其大的,遺憾的是他的治療師非但沒有協助到他,還把自己的情緒拋給了亞瑟,這無疑對亞瑟來講是不幸及不公平的,意味著他唯一的社會支持系統也拋棄了他,他在日記本里寫著:」我只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感覺到亞瑟的無能為力及內心無聲的吶喊。

        被同事誣陷並被老闆開除的亞瑟在地鐵上目睹了三名精英人士騷擾女乘客,引發了亞瑟的狂笑症,招來三人的侮辱、拳打腳踢,亞瑟扣動了扳機,三人成了亞瑟的槍下鬼。

        而接下來亞瑟的演繹堪稱經典,他沒有恐懼和不安,反而是在廁所里跳起舞來,這里可以理解為亞瑟開始向世人的冷眼,社會的冷漠,和他自己悲慘的命運發起反擊,就是破繭成蝶後的翩翩起舞,當他選擇不在壓抑自己放飛自我的時候,在他勁爆的舞姿中感覺到別樣的不同。

      他也開始勇敢的對社工說:  」沒有人注意到我,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我腦海里滿是消極的想法,但是你從來沒有關注過, 我這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但是我確定了,現在人們開始注意我了,亞瑟似乎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一種存在的價值。

        惡運接踵而來, 他心目中的偶像那個被他幻想成父親的人在電視上公開嘲諷他使得亞瑟墮落到了黑暗的一面,然而真正使他崩潰,就是那個讓他一次次抬起頭微笑面對生活的母親,他曾經以為」親生」的母親是多麼愛著他,但是幻想總有破滅的時候,當得知他的狂笑症與養母和男友在他幼年時對他的虐待造成有很大關系時,他崩潰了,一切都是那麼的諷刺,所有以為的美好,在那個瞬間徹底的坍塌了。

      過往痛苦的生命經歷一樁樁,一件件在那個瞬間被喚起,被壓在潛意識深處的過去的記憶,是他一直不承認的,也不願意接納的那部分記憶是那麼的痛不欲生,在幼小的亞瑟心田裡是那麼的不堪回首。

    精神分析各學派關於人格形成具有一個普遍的假設,發育受挫越早,對今後的影響就會越大,早期的經歷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基因表達。

    而亞瑟在他生命的最初期經受了極其大虐待和忽視的創傷性事件,在嬰幼兒時期就遭遇了被遺棄,後被精神病性的養母所撫養及被養母男友毆打,試想一個沒有辦法穩定自己情緒的精神病患者,如何有能力去照顧一個嬰兒?所以亞瑟的重要撫養客體所帶給亞瑟的無疑是是壞情感互動體驗。

      一直以來亞瑟將自尊和幻想維系在高貴的、愛他的,一直是把他稱呼為快樂的」親生」母親身上,盡管外面的日子風雨飄搖,亞瑟心中還有一個需要他呵護的溫暖的家。

    當看到這個家是幼小的亞瑟曾經的夢魘,溫暖至始至終都不存在的時候。他的幻想徹底的破滅了,心中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攻擊的惡意,如果講地鐵上的三名精英亞瑟是出於自衛拿起的槍,而後面的殺戮是亞瑟有意識開始毀滅的行動。

        那是什麼讓亞瑟遺忘了童年時期悲慘事件呢?除了小時候被虐待頭有嚴重的創傷之外,過去的經歷實在太慘烈,太痛苦,為了更好的活下來,採用否認、壓抑的防禦機制能從讓他從意識中逃避痛苦,將過去的痛苦經歷全部封存在潛意識里,所以成人後的亞瑟完全不記得兒童經歷了的痛苦事件。

      據研究表明兒童年早期經受的,會是個體的前額頁葉體皮質發育產生影響,這一區域正是倫理的中心 ,亞瑟早期被虐待的痛苦經歷為亞瑟反社會人格特質形成奠定了基礎。

      這里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亞瑟反社會的人格是怎麼樣發展來的,自身的人格特質、環境共同決定了亞瑟的人生發展軌跡。亞瑟的早期客體關系的體驗無疑是糟糕的,為他反社會人格形成奠定了基礎。

      至始至終亞瑟生長在一個極度匱乏的環境當中,過程中他有發出求助、呼喊!遺憾的是周圍的環境充斥著對他的不接納、排斥,不論他怎麼努力,資源給予越來越匱乏,越來越糟糕,促使了他往畸形道路上發展。

      試想如果針對邊緣性弱勢群體,社會能夠施予幫助,創造可以讓他們生存下來的環境,亞瑟的悲劇就不可能發生,自然而然也不會催生一個讓人聞風喪膽、談之色變的連環殺手,也為社會避免許多悲劇的發生!

                                     

                             

                              2020年10月13號

I. 《JOKER》影評:亞瑟的痛苦之源-病理性發笑

關於JOKER

誰說笑一定是快樂?他從頭到尾都是悲傷的。

電影中的亞瑟,沒有超能力,他本就是哥譚市的一個普通人,甚至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被街邊的混混欺負,被開除,被偶像嘲笑。所感受到的是來自現實世界的無窮壓迫,無處不在的階級分割,讓他從樂觀到失望再到絕望,一層一層揭開束縛,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小丑。

joker的影評里說的也可以指絕望的人:很多人的痛苦就是這樣。他們並非不知道什麼是正確,只是他們真的做不到,而這時他們需要的是關懷和鼓勵,不是那種自以為是的說教。「患精神病最糟糕的是,大家都期待你裝沒病」

亞瑟並不是一個不知足的人,種種跡象表明他很容易滿足,所渴求的只是他人對自己基本的尊重,尊重他的工作,尊重他的努力,以及一份簡單的愛情,而就連這最微小的願望都得不到滿足,這不僅僅是托馬斯韋恩所代表的上層階級的過錯,更多的是與他地位相近或者稍微高一點,能從他身上找到優越感的人的過錯,他們的冷漠才是使亞瑟一步步走向深淵的導火索。亞瑟無疑是特殊的,是個個例,是數百萬乃至數千萬分之一的可能性,我們作為觀眾,站在上帝視角可以了解這一切的前因後果,可是其他人呢?那些高舉小丑旗號,號稱要給哥譚帶來新秩序,雲集起來引發暴亂的人呢,他們或許同樣生活在水火之中,但是這便是你去傷害他人,打劫燒殺的理由了嗎?

他們眼中的「小丑」只不過是一枚棋子,一個用來宣洩自己不滿的理由,而這種躲在面具下不願承擔責任的行為,無疑是懦夫之舉。

亞瑟的痛苦之源——病理性發笑

他們的喜怒哀樂,經常就會只有笑這一種表達方式,當他們想哭時,他們會放聲大笑,當他們緊張時,他們會放聲大笑,當他們恐懼時,他們依舊會放聲大笑

由於笑的太多,或許他們已經記不清哪一次是發自真心的喜悅了,但他們一定記得,每當自己發出不合時宜的笑聲時,周在人群怪異和嫌棄的目光,都如同一把尖刀一遍遍刺向他們早已千瘡百孔的內心,不理解的大多數,只看到了他們笑到抽噎的失態,卻聽不到被誤解的內心,正在滴答滴答地向外淌血,看不到被忽略的眼神中,寫滿了無法言表的歉意,他們被朋友排斥、被同事取笑、甚至被自己的親人斥責,而當他們委屈的想要為自己解釋時,發出的依舊是那不合時宜的笑聲那

J. 亞瑟的世界——評電影《小丑》

我們習慣成他為小丑,一個嘩眾取寵的小人物,一個帶著面具而混飯吃的人,而很少有人叫他亞瑟弗萊克,很少有人真正去了解這個人的內心的喜怒哀樂,他的死活與我們又有何種關系呢,世界於他而言也是冷酷無情,所以底層人物一直處於人們視野的邊緣,一個可有可無的人。

更直接的說,小丑這個人,甚至連「多餘的人」的概念都算不上,因為他過於的卑微,一直可有稱為「不存在的人」。

就這樣一個人,他被魔鬼選中,他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意識到了自己就是那個被選種的人,因為他成為了小丑,一個概念化的人具有了生命力,一個「不存在的人」重新走了回來,變成了一個人,一個帶著可拍笑容的人。

人的異化

扭曲的時代不會有筆直的人性。無疑,哥譚市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這里的規則就是叢林法則,活著的人,要不是就是忍耐著生活的重負,要不就憑借權力、罪惡是將這份重負施加給別人。想活著就是懂得生存的法則,一切與法則對抗者,都將粉身脆骨,被掃除這個世界。

幸運的是,亞瑟就生活在這個世界,幸運的是,他就是那個要忍受生活重負的人,更幸運的是,亞瑟本身還具有生理性的疾病、具有心理上的一定人格障礙、具有精神上的某種錯亂。

最幸運的是,所有的一切都能將他的潛能激發出來。

他從最開始的遭受流氓的毆打,到同行的排擠、失業的無助、愛情的幻滅,再到精神的奔潰、家庭的毀滅,信仰的坍塌,偶像的隕落,最後到走向另一條重生之路。

亞瑟的可悲的,所有的苦難集中在了他一個人身上,說有的病狀也都在他一個人身上顯現。他能做的是什麼,只有在毀滅的路上越走越遠。

他幻想成為一個正常人,他也不願真正的面對現實,但是現實的殘酷性在於即使你不願意麵對,也要逼迫你直視這些事實,心甘情願的認同其中的因果關系。

惡魔的怪笑

影片中最大的兩點就是亞瑟抑制不住的大笑。笑在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中代表者快樂和開心,笑聲是一個人外在情緒的表現,如果不會笑的人,那他的生活一定是苦澀的,但是小丑確恰恰相反。

我們始終都不要忘了,亞瑟所在的世界是一個被扭曲到極致的世界,笑聲代表的將是痛苦,反而痛苦的壓抑,到成了亞瑟異化的釋放。

片中他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大笑,而遭受各種厄運,每次看見他的大笑之時,從另一個側面,就好像是一個人在絕望的大哭,有時候,笑與哭的表情是一直的,悲痛與開心這樣截然相反的情緒,居然會是同一種面目表情。亞瑟的笑帶著苦澀,帶著壓抑,帶著悲痛,和絕望,但是他沒有走向絕望,沒有一槍將自己了解,反而他走向了另個反面,去毀滅這個世界,去製造更多的苦澀,讓世界更加的絕望,將人性推向最瘋狂的一面,使人的陰暗面最大程度的暴露出來。

喜劇的憂傷,搞笑的諷刺

他只是想成為一位喜劇明星,想莫瑞一樣成功,他在這個世界上至少還有著一點點的希望,他是一個又夢想的人。

最終毀滅亞瑟的是他所堅持理想的隕落,他所有的精神依靠就是他的藝術追求,他認真自己是一個有天賦的人,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一個傑出的喜劇表演家,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無論怎樣努力,他距離他的理想永遠十萬八千里。

他的理想就是一個笑話,他就是別人眼中的一個小丑,大家哈哈笑過之後,根本不在乎你是誰,你叫什麼,你只是供人們娛樂的一個工具,當人們走出觀眾席之後,小丑終將被人遺忘。

亞瑟,他不願意,他希望的不只是自己作為一個小丑,還希望憑借一己之力,讓人們記住他,記住他的理想,他的喜劇,他飾演的這個小丑。

人們記住的一定是強者,是成功人士,是主宰者。他的想法太單純了,他對這個世界認知的也太片面了,亞瑟的可悲之處就在於,沒有真正認識到哥譚市是一個強者為王的世界,這個城市沒有他的一席之地,他也就是一個小丑。

他因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會找韋恩面談,試圖希望他成為韋恩的兒子,他的內心中還充斥著這不切合實際的憧憬,他好像就是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孩子。

他看見莫瑞嘲笑他的時候,他的理想遠去,他也認清了自己的身份,一個小丑。

真是內心的表露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自己是一個什麼人,自己的社會地位是高是低,其實都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我要清楚自己到底誰,即使是小丑,是螻蟻又如何?

畢竟,小丑有小丑的活法兒,螻蟻也有螻蟻的世界,關鍵的是真實的活著。

亞瑟最後發現了自己,或者說是小丑找到了亞瑟,亞瑟不再需要那些外界的評價,不再需要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不需要所謂的家庭關系中的騙局,更不需要什麼正當職業,和所謂的同事,他要的就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小丑。

他實現了自己,他成為了哥譚市新的領袖,人性異化的代表,他的世界不再殘缺,或者說是更為殘缺的世界正是他真正的世界,他的存在也不在孤獨,更為孤獨的存在才讓他成為了自己。

這個電影其實想了很久,也不知怎麼寫才好,直到今天,才將這個電影的一些感受記錄下來,其實發現真正在寫這樣特殊的人物時,分析和評論是有難度的,好像什麼都可以說,但又好像什麼都說不出來,感覺自己的評析很籠統,很多都沒有說的點子上,但是既然打算今天將這篇文章完成,也就先硬著頭皮簡單將影片簡述下來,等以後有時間還可以重新豐富其中的內容,也借鑒別人優秀的分析,再結合自己的一些感觸,將《小丑》影評寫的更加詳細和完整。

閱讀全文

與怎麼評價電影小丑亞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開賽車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59
科幻太空電影大全 瀏覽:299
有哪些好看的神探電影 瀏覽:867
電影剿匪英雄電視劇 瀏覽:885
郭富城早期電影大全 瀏覽:676
有什麼好看的正能量電影2015 瀏覽:617
泰國電影唐 瀏覽:779
歐美電影里的拉丁舞片段 瀏覽:145
重慶上映電影院 瀏覽:103
上世紀引入的日本電影 瀏覽:473
香港電影主角叫釘子 瀏覽:871
毀滅戰士2015電影 瀏覽:504
西楚霸王之楚漢爭霸電影中的插曲是 瀏覽:139
明天會更好的泰國電影 瀏覽:522
韓國電影100部 瀏覽:801
穿成電影成了五個心狠手辣大反派的女兒 瀏覽:652
電腦什麼播放器在線材看電影好 瀏覽:958
黃斌導演的電影 瀏覽:520
法國電影無恥 瀏覽:267
關於電影票的台詞100句 瀏覽:552